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_反思与前瞻
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_反思与前瞻
2010年5月May 2010第33卷第2期Vol.33No.2现代外语(季刊)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基金“构造语法研究”(项目编号:2008-YY10)及四川外语学院社科规划项目基金“基于多重压传观的现代汉语新词语构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在此衷心感谢王寅先生、《现代外语》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1CCxG 实际上可视为一个广义术语,即:只要循着“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理,从体验哲学与狭义认知语言学视角展开的构式语法研究皆可视为CCxG 。
为讨论方便,本文的CCxG 仅指Goldberg 的构式语法进路。
1.引言认知构式语法(CCxG )1是Goldberg 对其语法理论的最新命名,以别于其他构式语法理论。
该理论旨在建立描写与解释不同层面语言现象的统一分析方法。
2006年出版的《工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性的本质》(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以下简称为《构式》)更是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发表的相关书评就有9篇(参见Acu觡-Fari觡a 2006;王寅2006a ;Bybee 2007;Boas2007;van Valin 2007;梁君英2007;石毓智2007;Ariel 2008;Kidd 2009,等)。
2009年时值《认知语言学》创刊20周年之际,该刊第20-1期掀起了对《构式》一书讨论的热潮,共发表了9篇与之相关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CCxG 的相关研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参见Goldberg 2009a ,2009b ;Bod 2009;Borsley &Newmeyer 2009;Crain et al.2009;Croft 2009;Langacker 2009;Lieven2009;Lidz &Williams 2009,等)。
哥尔德伯格关于构式语法理论
哥尔德伯格关于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这一理论是在近几十年来提出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作为其理构式语法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成为比较完善的语言理论体系。
构式语法在国内语言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进一步发展,同时近年来的发展也受到了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
构式语法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构式语法的理论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构式语法是对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理论的反思结果,因此只有了解乔姆斯基的理论思想才能懂得构式与语法的理论主张。
例如深层形式和表层形式两者将语法看成是多体态的模式,并用在不同的语法框架之内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而以哥尔德伯格想为主导的构式语法则认为语法是单体态模式,不同的语法相构架代表着不同的语用表达和语义形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替换的;其次,构式语法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中的一郡分,从法的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由小的符号组成大的符号单位,单个的词和复杂的语法形式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符号,但词和语法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语法结构相对独立地存储于使用者的大脑之中。
Goldberg的构式语法研究
Goldberg的构式语法研究构式语法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是当前国际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Goldberg认为构式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研究的中心,在她的专著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中全面阐述了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研究单位、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标签:构式语法理论基础基本单位研究取向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Charles J.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的基础上兴起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其主要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论元结构构式(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的研究,以Adele Goldberg为代表,重点研究论元结构构式的意义、动词与构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构式之间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二是词汇语义(lexical semantics)和有标记构式(marked constructions)的研究,以Charles J.Fillmore和Paul Kay为代表,主要针对一个个具体构式的研究。
Goldberg是构式语法的领军人物,她认为英语中的基本句子都是构式,构式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研究的中心;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并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独立于句子的构成成分而存在。
一、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在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一书中,Goldberg全面阐述了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基本研究单位、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构式语法以框架语义学为基础,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坚持功能主义的语言观。
其功能主义的语言观集中体现在Goldberg(1995)的两个著名的假设上。
基于Goldberg构式定义的构式与构式语法研究——兼谈现代汉语构式与构式语法研究思考
角下 的现 代汉 语研 究也 颇具 实用 价值 。如 陆俭 明( 2 0 0 8 ) 讨
论 了构 式语 法 理论 的价 值 与局 限 , 邓云华 ( 2 0 0 7 ) 、 石 毓 智
( 2 0 0 7 ) 讨论 了构 式 语 法 理 论 的进 步 与 局 限 。作 为 一 个 产 生 于 国外 的语 法 ,其研 究 视 角 与 方 式 必 有 其 不 同 于 国 内 研 究 的 独特 性 。本 文试 图在 理 解 国外 语 法 学 家 的构 式理 论 的基 础上 , 思 考 现代 汉 语 的构 式 及 构 式 语 法 研究 , 以求 教 于 学界 。
现出较 为全面 的解释性 与应用 性 。在 众多研究 理论 中 , 又 以 G o l d b e r g 的近期研 究为重 点 。
在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 A C o n s t uc r t i o n G r a mma r A p p r o a c h t o
式语法 , 并 对 构 式 提 出 了 明确 的 定 义 , 而 国 内的 现 代 汉 语 研 究 也 在 构 式 语 法 的 启 迪 下 不 断 发 展 。 本 文 以G0 1 d b e r g 对 于 构 式 的 定
义为基础 , 深入 研 究、 分析 构式 的定义 , 并反 思 国内现代 汉语 的构式及 构 式语 法研 究。
经验 的基本 情景 的寓意结 构直接 相联 ” ( G o l d b e r g : 1 9 9 5 ) 。
Ar g u me n t S t uc r t u r e 中, G o l d b e r g ( 1 9 9 5 ) 对构式 的定义 是 :
C 是 一个 构式 . 当且仅 当C 是 一个 形式一 意义 的配 对 ( F i
现代汉语非典型宾语的认知语言学阐释:回眸与前瞻
2023年第3期No.32023华文教学与研究TCSOL Studies总第91期Sum No.91[收稿日期]2022-05-02[作者简介]田良斌,男,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新构式语法。
电子邮箱:****************。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框架模型视域下现代汉语非典型宾语结构的论元关系研究”(2022CYY034);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动宾+动宾’类汉语成语的认知语法探微及其网络构建”(2023-ZZJH-362)①需要指出的是,材料类非典型宾语结构中的名词具有一定的受事性。
例如,“小王刷白灰”既可以转换为“把”字句,“小王把白灰刷(上)了”,也可以转换为“被”字句,“???白灰被小王刷了”,但根据我们身边老师、同学等汉语母语者的验证,“被”字句的转换接受度较低。
总的来说,非典型宾语的受事性较差,一般不能转换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现代汉语非典型宾语的认知语言学阐释:回眸与前瞻田良斌(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关键词]现代汉语非典型宾语结构;认知语言学;现状;展望[摘要]文章主要对现代汉语非典型宾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予以回顾和展望。
经梳理,代表性观点主要有转喻观、概念整合观以及构式观。
相关研究颇有洞见,但尚存缺憾。
后续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立足汉语的语言事实,对非典型宾语进行重新界定和分类;第二,颗粒度观察非典型宾语的本体特征,聚焦其在细部表现方面的差异;第三,依据语言事实,选用适恰的理论模型,避免“削足适履”;最后,针对鲜有涉足但价值不浅的问题(例如语言内的能产性问题、跨语言的动因问题等),展开细致探讨,尝试填补盲区,从而全面深化对非典型宾语结构的理解和认知。
[中图分类号]H146;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3-0034-101.引言“形义错配”类结构在句法-语义界面发生龃龉,历来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goldberg语言学
goldberg语言学Goldberg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分析方法。
它的提出者是美国语言学家Adele Goldberg。
Goldberg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语法构建主义”,强调“结构宏”的重要性,认为语言的结构源自于人脑中能力的演化。
Goldberg语言学包含了以下三个步骤:1. 反思分析反思分析是Goldberg语言学的核心步骤。
它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揭示出语言学习者所具有的思维模式。
比如:“我听到了一阵笑声”中,“听到”和“笑声”是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它们一起构成了这个特定的意义。
根据这种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推导出其他类似的句子。
2. 转换分析转换分析是建立在反思分析的基础上的。
它试图表达一个词,它们之间发生的变化及其含义。
这种变化可以是词义的转换,也可以是语法的转换,比如句型中的被动语态、被动语气等。
例如:“这个玻璃杯被打破了”,转换成被动语态是“这个玻璃杯被一个人或物品弄碎了”。
这样的转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理解语言的含义。
3. 词类转换词类转换是指将不同语言类的单词放在句子中,而不改变句子的意义。
这种转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句子中不同单词之间的联系,并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
比如,我们可以把“education”这个单词用作动词,“我们需要去education印度的孩子”。
在这个句子中,“education”被用作动词,表示教育、训练的意思,这个句子的意义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总之,Goldberg语言学作为一种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分析方法,强调语言的结构源自于人脑中能力的演化。
通过反思分析、转换分析和词类转换这三个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含义。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发掘语言背后的规律和奥秘。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构式语法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构式语法浅析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构式语法一.引言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理论,构式语法由于其处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前沿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xxxx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只有二十余年发展历程,但却因为它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拥有强大的解释力,对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构式语法以全新的视角来阐释语言的本质,打破了语言学研究领域固有的模式,使先前未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现象有了新的突破口,是语言学理论的创新。
二.构式语法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具体理论(一)产生背景比较传统的形式语言学理论强调模块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天赋的,而习语是只是语言中有问题的或者是个别的语言现象。
因此,传统的语法理论中并未对习语这类语言现象进行阐释。
学者Fillmore和Kay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年开始研究习语,逐渐形成了构式语法理论,从而弥补了语言学上的不足。
构式语法的产生主要源于三个关键理论:一是Fillmore学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格语法(Case Grammar),该理论强调句法结构与语义之间的关系;二是Lakoff学者在1977年提出的格式塔语法(Gestalt Grammar),他认为整体并不是各部分之和,整体的意义大于各部分相加的意义;三是Fillmore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立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理论,该理论认为要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需先具备概念结构,也就是语义框架的知识。
这三种理论奠定了构式语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二)具体理论1.构式语法的定义知名学者Adele E.Goldberg在1995年发表了博士论文《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并在美国出版,并标志着其独具特色的构式语法理论的诞生。
根据Goldberg的观点,构式语法的定义是:凡某一语言型式(pattern),如果其形式和功能的某些部分不能严格地从其组成成分或已知的结构中得到预测,就可称为是一个构式。
认知语法视野下的构式研究
认知语法视野下的构式研究一、概述本文旨在从认知语法的视角深入探讨构式研究的相关问题。
认知语法是一种基于人类认知过程的语言研究方法,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
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构式被视为语言使用者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语言结构。
本文首先将对认知语法和构式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阐述它们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构式研究在认知语法视野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我们将从构式的定义、分类、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构式在语言交际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构式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探讨认知语法如何为构式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还将对认知语法视野下的构式研究进行评价和展望,总结当前构式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分析认知语法在构式研究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未来构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1]。
1. 认知语法与构式研究的关联认知语法与构式研究在语言学领域中各自独立发展,但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基于人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概念化和范畴化过程。
构式研究则注重语言中的形式与意义的配对关系,尤其是那些不能用传统语法规则来解释的复杂或特殊结构。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构式研究,不仅关注语言的结构,更关注这些结构如何与人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
这种视角下的构式被视为认知过程与语言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语言使用者基于对世界和经验的认知来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结果。
认知语法为构式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过程出发,去解释和预测语言的结构和用法。
同时,构式研究也为认知语法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实证支持。
传统的认知语法主要关注概念化和范畴化过程,而构式研究则更加注重语言的具体形式和用法。
通过将两者结合,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还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语言的结构和用法。
认知语法与构式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Lakoff理想化认知模型与Goldberg构式语法论要
Lakoff理想化认知模型与Goldberg构式语法论要曾屹君【摘要】传统的语法分析大多是从词汇的语义、语法功能和形式等出发来研究的,对语法现象的分析常常是从主要组成成分入手.在这一点上,分别由Lakoff和Goldbe曙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与构式语法理论跟当前的主流理论--生成语法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后者忽略不同形式之间的语义差异,认为语言形式是独立于语义或话语功能而独立存在的自足系统,对"核心语法"中那一部分简单、规则、普遍的语言形式的研究就可以揭示语言本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与构式语法理论则特别强调语言的认知语用理据,非常重视所谓语言功能与形式的整体性理解,是语用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创新.【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理想化认知模型;构式;认知;语用【作者】曾屹君【作者单位】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海南,文昌,5713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是国际语言学界非常兴盛的一个语言学学派,在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理论下,语言结构是多层的,可以生成,结构无意义;而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结构是单层的,语言是合成的,结构也有自身的意义。
生成语言学属于形式主义学派,是由形式语法学家乔姆斯基于 20世纪 50年代提出来的。
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仅仅描写语法形式是不够的,而要探索隐藏在语法行为背后的人类普遍的“语法能力”,这种语言能力通过一套“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从而把意义和形式结合起来,把静态描写提高到动态描写。
而且,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
新事物的诞生总是在批判旧事物的基础上实现的。
同样,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与 Goldberg的构式语法思想也是在批判传统语法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确切地说,是在批判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方法,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通常被看做认知语言学的分支。
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点思考
如此 看来 . 言 的每个 层 级都 可 以称 为 构 式 , 体 到实 际 语 具 的 问题 我们 说 “ 式 ” 底 指 的 是什 么 呢? 者 , 个语 言 构 到 再 每 层 级 其 形 式 与功 能 都 是 不 同 的 。 么 , 同 的 形 式 和 功 能 那 不
配对 的 结果 怎 么可 能 是一 个 构式 呢? 例 如 :民”从历 时 “ , 的层 面 考察 , 是 一个 成 词语 素 , 有 字 体 的形 式 与 字音 它 它 的形 式 。 达 一个 意 义 ; 从 共 时 的 角 度来 看 它有 形 式 , 表 而 但 没 有 独 立 的 意 义 。那 么 , 民 ” 不 是 构 式 呢 ?而 汉 语 更 “ 是 为麻 烦 的是 有 时 一 个语 素就 是一 个 词 , 如 :人 ”其 有 例 “ , 形 式 也 有功 能 。 它就 是 一个 构 式 了 。但 是 , 们 将其 称 那 我 为 构 式 有 什 么 意 义 呢 ? 果 说 它 是 一 个 构 式 , 就 得 说 到 如 那 汉 字 的六 书 了 。 “ ” 一个 象 形 字 , 有 形 与义 两 个 部 人 是 它 分 而 形 之 中 又 包 括 字 音 与字 形 , 图 来 表 示 就 是 : 用
基 于 对 形式 主 义 主要 是 乔 姆 斯 基 转 换 生 成语 法 的反 叛 。 God e g 想 通 过 一 个 理 想 的 可 操 作 的 工 具 性 概 念 统 领 lb r是
式 与 功 能 ” 的 字 样 。 按 照 时 间 的 先 后 顺 序 我 们 有 理 由 相
信 。 od eg 终 对 构 式 的 理 解 应 以 “ 式 是 形 式 与 功 能 G lb r 最 构 的配 对 ; 构 成成分 不 能 预测 整 个 构式 的意 义 ( 可推 导 从 不
构式语法之反思
新校园XinXiaoYuan构式语法之反思耿维峰(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2012)教学科研摘要:尽管构式语法是时下很流行的语法理论,被学界称为一场对“生成语言学”的革命,但是经过反思,本文发现,其理论基础并不牢靠。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构式语法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涉及到逻辑、哲学乃至神学。
其中哲学中又涉及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尤其是方法论。
由定义(definition)开始反思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理论中的所有阐述和样例都应被定义所涵盖。
而构式语法定义的“不可预测”是一种循环论,并且与结论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
关键词:构式语法;生成语言学;反思一、对构式定义的质疑Goldberg(1995)将构式定义为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其中包括语义和语用信息。
本文认为Goldberg的定义值得明确。
首先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语用意义。
根据Leech (1983)的解释,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的句子意义,解决“what does X mean?”的问题,而语用学揭示的意义是三元关系的,说话人意义,解决“What did you mean by X?”的问题。
语用信息含有了说话人的意图、情绪等,这种人为因素的参与必定会将形式—意义的不可推导性无限泛化。
一个构式将会有无数的解读。
如同一个招呼用语,语气不同,语用也会有差别,那么到底算几个构式?我们无法在同一个范畴中给它一个固定的坐标。
CG“语义、语法、语用”三位一体的捆绑式解释,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使得语言弥散、混杂。
构式语法将构式与语素看为相同的基本数据类型,因此构式自然像语素一样具有多个意义,可这种将语素与构式等同的做法值得怀疑。
陆俭明在其《构式与意象图式》(2007)中曾经指出:“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语素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
语素明显地具有单义性。
”显然,作为单一性的语素并不能与构式等同,更不可能成为构式具有多义性的类比。
简论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
简论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作者:李娜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12期【摘要】Goldberg于2006年提出认知构式语法,旨在通过建立描写与解释不同层面语言现象的统一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分析大量的例子来解释“构式”义,这有助于学生更精确的理解句子的意义。
【关键词】构式认知一、“构式”义至于构式义,Goldberg在分析论元结构时认为任何一个构式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可改变词义,对词汇用法进行限制。
即当词处于一个构式时,结构中的其他部分就会对该词施加一种语义上的结构压力,进行语义限制,同时增加一定的语法特征,使其获得进入该构式的条件。
二、“同构同句”义“同构同句”指构式和句式相同。
每一个构式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达一定的意义。
虽“同构同句”是构式和句式相同,但却可能表达不同的语义和话语功能。
例如:Sam joked his way into the meeting. 可以解释为两种不同的意义a. Sam got into the meeting by joking. (萨姆笑着进入会场);b. Sam went into the meeting (while) joking.(萨姆一边笑,一边进入会场)前者表示萨姆进入会场的方式;后者表示萨姆进入会场的方法,而“方法”义是从“方式”义延伸而来的。
三、“同构不同句”义“同构不同句”指构式相同但句式不同,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i)同一构式但表层结构不同。
a. Liza bought a book for Zach.b. Liza bought Zach a book.语感上,(a)可以表示“Liza替Zach(给第三方)买了本书,可能是因为Zach太忙没时间亲自去买”;(b)只能理解为“Liza买了本书送给Zach”。
两句中,除了(a)多一个介词for 外,其他组成部分都相同。
但是二者表达的意义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ii)同一构式且表层结构相同。
构式语法观
Goldberg 的构式语法观成军,莫启扬( 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Goldberg 的构式语法思想———论元构式观。
论元构式观是对构式语法的发展,认为论元构式是构式的特殊次类,它们是具有经验基础的格式塔,是对反映人类经验的基本动态场景的语义结构的识解,各种论元构式为语言的句子表达提供了最基本的手段。
论元构式观突破了以动词为中心的基于词汇投射的句子语义分析模式的局限,不仅有诸多理论优势,而且对语言教学实践具有启迪。
关键词:构式语法; 论元构式; 词汇; 语言教学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Goldberg’s Construction Grammar ( CxG) ,namely 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ory ( ASC) .According to Goldberg,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s are associated directly with semantic structures which reflect scenes basic to human experience; they are a special subclass of constructions that provides the basic means of clausal expression in a language.ASC has extended the notion of construction in the CxG developed by Fillmore &Kay( 1993) ,Fillmore,Kay &O’Connor ( 1988) ,Lakoff ( 1987) and Langacker ( 1987,1991) ,which represents a theoreticalbreakthrough in that ASC outruns the projection-based models of sentence meaning analysis.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s of ASC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Key words: Construction Grammar; 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lexicon; language teaching 1.引言任何语法理论都不可回避句子与词汇的语义关系问题。
构式语法的新发展_语言的概括特质_Goldberg_工作中的构式_介绍
2007年1月第39卷 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J an.2007Vol.39No.1构式语法的新发展:语言的概括特质3———G oldberg 《工作中的构式》介绍浙江大学 梁君英Adele E.G oldberg.2006.Const ructions at W 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vi +280pp.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是基于认知语言学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短短二十年获得了很大发展。
构式语法研究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G oldberg 新近出版了《工作中的构式》一书,主要研究语言的概括过程、构式的学习理论以及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这是继她1995年发表《构式: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题元结构》后的又一力作,对近年来构式语法的相关研究做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
第一部分 理论背景 作者主要介绍了构式语法的理论背景,包括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题元结构,强调了构式语法是一种以用法为基础的语法体系。
在总论中,作者指出构式就是形式与功能之间规约的匹配关系,包括词素或词,习语,部分的或完整的短语结构。
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只要它的形式或功能不能从它们的组成成分或其它的构式中预测出意义,就可以被称为构式。
构式可以是一个词素,比如2ing ,也可以是相关条件从句,比如the Xer the Xer ,也可以是双宾语结构等等。
作者认为一个可以解释特定构式的语法体系,也完全可以解释更简单的一般规律。
不可否认,构式语法与现在“主流”的生成语法体系在某些基础性的理念上是一致的,即它们都认为语言是一个认知体系;它们都承认必须有一种方法可以把各种结构联系起来生成新的表达方式。
但是构式语法与生成语法也存在诸多完全不同的想法。
基于Goldberg构式定义的构式与构式语法研究
基于Goldberg构式定义的构式与构式语法研究作者:王梓秋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2期摘要:构式语法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其中Goldberg的构式语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Goldberg发展了构式语法,并对构式提出了明确的定义,而国内的现代汉语研究也在构式语法的启迪下不断发展。
本文以Goldberg对于构式的定义为基础,深入研究、分析构式的定义,并反思国内现代汉语的构式及构式语法研究。
关键词:构式语法现代汉语基于Goldberg构式定义的构式构式语法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对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的认识与其视角下的现代汉语研究也颇具实用价值。
如陆俭明(2008)讨论了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邓云华(2007)、石毓智(2007)讨论了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
作为一个产生于国外的语法,其研究视角与方式必有其不同于国内研究的独特性。
本文试图在理解国外语法学家的构式理论的基础上,思考现代汉语的构式及构式语法研究,以求教于学界。
一、Goldberg的构式定义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在广泛吸取其他语言学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式语法呈现出较为全面的解释性与应用性。
在众多研究理论中,又以Goldberg的近期研究为重点。
在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中,Goldberg (1995)对构式的定义是: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 , Si),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完全预测。
随后,Goldberg(2006)在她的新作Constructions at Work中,对构式进行了重新的定义:语法分析的所有层面都涉及构式,构式是业已习得的形式和意义或话语功能的对子,包括词素或词、习语、部分由固定词汇填充的短语结构(如The Xer,the Yer),以及像Subj aux VPpp(PPby)这样常见的结构形式。
对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理论的思考
对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理论的思考吴可;王文斌【摘要】本文在研读Goldberg(1995,2006)两部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就国内学界对构式语法理论所持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反思、探讨和澄清,并讨论学界目前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部分理论细节,内容主要涉及构式的定义及构式义的来源、动词与构式的互动过程、构式间的承继联接关系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有五点看法:1)对于构式的定义,学界目前普遍关注其非推导性特征,而忽视其使用特征;2)各类抽象程度不同的构式的构式义来源于语言使用中的抽象概括;3)动词与构式在互动过程中,动词义与构式义不发生熔合;4)按照意义的本质不同,词项与抽象构式应当区别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实体,\"词汇与句子构成连续统关系\"这一说法并不抹杀这一本质;5)在构式间的承继联接关系中,多义联接与隐喻扩展联接难以界定,实例联接与子部分联接的定义模糊不清.【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9页(P50-58)【关键词】构式语法;构式义;动词与构式的互动;熔合;承继联接【作者】吴可;王文斌【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一、引言自20 世纪80年代起,认知语言学派在反对生成语言学派的基础上蓬勃发展。
认知语言学家借用并重新认识“构式”(construction)这一传统语法研究中由来已久的概念,提出构式是大脑中独立运作的语言实体,是语言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派对于语法的理论研究逐渐归结为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其中目前较为著名的主要有四个分支(陆俭明2008;王寅2007:313):一是以Fillmore,Kay et al.(1988,2003)为代表的合一构式语法(Unification Construction Grammar);二是以Langacker(1987)为代表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三是以Croft(2005)为代表的激进构式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四是以Goldberg(1995,2006)为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亦简称“构式语法”)。
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说略
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说略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有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一种是Langacker等人的认知语法,另一种是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
本文是就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的主要观点和差别所作的研究。
标签:认知语法构式语法对比研究认知语法以符号单位为核心概念来定义语言,而构式语法从一开始就定义了“构式”这一概念。
认知语法指出构式的概念需要稍加扩大,应包括纯粹的音系结构、语用推理程序和语句的话语解释模式。
构式语法起因于对一些“边缘”语言现象的研究,因而构式概念便成了构式语法的核心,并由此引申到对全部语言现象的讨论。
一、认知语法“语法”这一术语从广义上说,可指对全部语言法规的总述,可与“语言学”和“语言理论”等术语互用,如“比较语法”就相当于“比较语言学”,“生成语法”是指运用生成方法研究语言的一种理论等。
广义的语法概念可包括音系、语义、形态、句法四大核心。
狭义的语法概念仅限于词法和句法,指关于词的形态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
认知语言学的“语法”大于狭义语法,因为它是将语法解释与音位、语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的,同时又小于广义语法,因为它将认知语法视为认知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或一个方面。
从名称上看认知语法似乎是对语言的认知研究范式的统称,其实是对Langakcer语言研究方法的专指。
Langacker所创建的认知语法,主要运用象征单位和识解等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素、词、短语、分句和句子,即音系层象征语义层,词汇、形态和句法构成一个象征单位的连续体。
(一)认知语法的基本假设1.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的认知规律。
语言是客观现实、生理基础、身体经验、认知加工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2.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句法在本质上跟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
3.用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的,因为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无限的知识系统。
Goldberg构式语法思想述评
Goldberg构式语法思想述评赵旭【摘要】“构式”思潮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它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一种语法理论,可以追溯到Fillmore有关框架语义学的研究.Goldberg继承和发展了之前零星的构式思想并构建了一座宏伟的构式语法大厦,使构式的研究路子在语法学界登堂入室.相对于语言学界主流的分析式方法,构式语法具有很多独到之处,它对传统的“动词中心说”构成了有力的挑战,解决了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构式语法的研究路子并不成熟,还处于发展探索过程中,自身理论体系上仍有不少漏洞和局限.【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3【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构式;同构假说;情景编码假设【作者】赵旭【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一、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一)构式的内涵与外延“构式”一词译源于英文术语“construction”,construction一词最基本的语言学定义是“组构过程中的组合结果为一种语言的语法中有独立功能的单位序列”[1]。
简单地说,construction就是两个或更多的语法单位的组合体。
到了Goldberg[2],construction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 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C的形式(Fi)或者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 C的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
按照该定义,从语素、词、短语到句子,只要它们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一方面不能从其组成部分中得到完全预测,那么就可称其为一个构式。
事实上,Goldberg自己也是如此理解的。
在Goldberg[2]中她明确指出语素也是构式,在Goldberg[3]中,她进一步给构式列出了清单,指出构式包括以下类型:1.语素:anti-,-ing2.单纯词:anaconda,and3.复合词:daredevil,shoo-in4.惯用语:going great guns5.句型:He gave her a Cake(二)构式具有独立于词汇的意义Goldberg的构式语法最具革命性的意义就是它全面挑战了“动词中心说”。
Langacker认知语法与Goldberg构式语法
Langacker认知语法与Goldberg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有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一种是以Langacker为代表的认知语法,另一种是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
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
构式语法是一门研究说话者知识本质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构式语法的起因是对一些边缘语言现象的研究,因而构式概念成了构式语法的核心,并由此引申到对全部语言现象的讨论。
标签:认知语法构式语法构式对比研究一、认知语法认知语法通常指以Langacker为代表的一派认知语言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
认知语法从名称上看似是对语言的认知研究范式的统称,其实是对Langakcer语言研究方法的专指。
Langacker所提倡的“认知语法”主要从人类的“认知和识解”角度研究语言结构,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心智表征,克服了传统语法过分强调客观标准、忽视主观认识的倾向,充分考虑到人的认知因素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着重用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来识解语言的规则,开创了语法研究的全新思路。
(王寅,2007:316)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确立了认知语法的基本理论和框架。
Langacker所创建的认知语法,主要运用“象征单位”和“识解”等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素、词、短语、分句和句子,即音系层(语言形式)象征语义层(概念内容),词汇、形态和句法构成一个象征单位的连续体。
“认知语法注重描写形式(音位、书写,但不包括语法形式)与意义(语义、语用、语篇信息功能等)相配对结合的象征单位,语法被视为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有结构层次的象征单位的大仓库”(王寅,2007:337)。
认知语法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句法部分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词汇、语素连为一体的符号系统的一部分;二是语义结构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中有一层层约定俗成的映像,语义结构是约定俗成的概念结构,语法是语义结构约定俗成的符号表征。
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点思考
作者: 唐亮[1];李灵通[2]
作者机构: [1]大连外国语学院语言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44;[2]重庆市石柱中学,重庆400000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38-4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构式语法理论;各家论点;学术倾向
摘要:构式语法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而Goldberg的学说是最引人瞩目的构式语法理论之一,国内学者多以其为构式语法理论的参考依据,对其作出了相应的评说。
学者们主要围绕构式自身的界定、构式意义与词汇意义的关系、构式的层级划分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在学习各家论点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学术倾向,并提出一点我们的推想。
希望可以进一步明确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认识,为汉语本体研究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5月May 2010第33卷第2期Vol.33No.2现代外语(季刊)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基金“构造语法研究”(项目编号:2008-YY10)及四川外语学院社科规划项目基金“基于多重压传观的现代汉语新词语构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在此衷心感谢王寅先生、《现代外语》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1CCxG 实际上可视为一个广义术语,即:只要循着“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理,从体验哲学与狭义认知语言学视角展开的构式语法研究皆可视为CCxG 。
为讨论方便,本文的CCxG 仅指Goldberg 的构式语法进路。
1.引言认知构式语法(CCxG )1是Goldberg 对其语法理论的最新命名,以别于其他构式语法理论。
该理论旨在建立描写与解释不同层面语言现象的统一分析方法。
2006年出版的《工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性的本质》(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以下简称为《构式》)更是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发表的相关书评就有9篇(参见Acu觡-Fari觡a 2006;王寅2006a ;Bybee 2007;Boas2007;van Valin 2007;梁君英2007;石毓智2007;Ariel 2008;Kidd 2009,等)。
2009年时值《认知语言学》创刊20周年之际,该刊第20-1期掀起了对《构式》一书讨论的热潮,共发表了9篇与之相关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CCxG 的相关研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参见Goldberg 2009a ,2009b ;Bod 2009;Borsley &Newmeyer 2009;Crain et al.2009;Croft 2009;Langacker 2009;Lieven2009;Lidz &Williams 2009,等)。
本文以大量最新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来解读和评论Goldberg 有关CCxG 的基本观点,并指出该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语言心智观与创新观宏观上,CCxG 与TG (转换生成语法)都以揭示语言的“知”、“获”、“用”为其理论目标,试图阐释“何为语言知识”、“何以习得语言知识”、“何从解释语言知识的使用”等问题。
根据Goldberg (1995:7,2006:4)的观点,两派理论对上述问题的切入都以语言心智观和创新观为基本取向。
但这一评述过于笼统,因为CCxG 与TG 对语言心智观与创新观的阐释有着本质的区别,反映着大相径庭的语言哲学观。
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廓清这两个概念,才能避免原则性误导。
首先,TG 的语言心智观是在批判语言行为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从认知和语言的关系出发来解释语言运作的机制。
该观点冲Goldberg 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反思与前瞻*四川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刘玉梅提要:认知构式语法(CCxG )最早出现于Goldberg 2006年出版的《工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性的本质》一书,是作者对其语法理论的最新命名。
作为从体验哲学和狭义认知语言学视角展开的构式语法研究的一个分支,CCxG 旨在通过构式建立描写与解释不同层面语言现象的统一分析方法,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
本文以大量最新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来解读和述评CCxG 的语言心智观和创新观、表层概括假说、构式观及构式关系表征等基本观点并指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CCxG 、基本观点、回顾、思考[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05(2010)02-0202-08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封闭系统的藩篱,实现了语言研究的认知转向。
TG 学派认为,语言能力独立于人类其他认知能力,具有天赋性、自治性、模块性、普遍性及形式化等特征;语言必须具有使其成为语言的本质,并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而这种本质即是纯形式的、天赋的“普遍语法(UG )”。
在“认知-语言”这一二元关系中,语言独立于身体和大脑,是抽象、自治的符号系统,可用数学公式来表征其背后有限的句法结构,而不必考虑意义以及人的一般认知能力。
据此,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从封闭的语言系统转向了自治的句法结构。
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仅在语言系统内部寻找意义不同,TG 的自治句法结构的意义可以通过对形式和符号的认知运算获得。
从本质上讲,TG 的语言心智观反映了客观主义语言哲学观:心智独立于身体与大脑,与体验无关;认知运算是形式与符号运算;心智表征是符号性的,意义表征通过符号之间的运算关系获得。
CCxG 的语言心智观与TG 有着本质之别。
作为认知语言学对语法研究的新进路,CCxG 的语言心智观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这一三元关系:语言根植于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认知又以现实感知为基础,因此,语言是人们对现实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王寅2006b )。
Langacker (1987:13)尖锐地指出,如果人具有先天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也是语言结构进化和固化的结果,而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类的经验和一般认知能力。
Goldberg (1995,2006)进一步提出了“场景编码假设(Scene Encoding Hypothesis )”。
该理论认为,构式这个形义配对体是语言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方式,体现了人类通过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对基本经验的概括和组织方式。
据此,在CCxG 范式下,语言心智观是体验心智观,语言之本质是其概括性(generalization ),并以构式的形式在心智中得到表征,无论是否可以从其它事实中预测,构式都必须通过习得来获取,而非源自天赋或生成。
从本质上讲,CCxG 的语言心智观反映了非客观主义语言哲学观:心智具有体验性,认知活动离不开我们的身体及其与外界的互动;语法形式具有理据性;语言系统建立在人们的概念结构、语义系统和认知方式之上。
体验心智观彰显了认知语言学将“人本性”2融到语言研究之中的重要思想。
其次,CCxG 与TG 对语言创新观的阐释不同。
语言创新观最初由Chomsky (1957)基于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提出,目的在于批判语言行为论。
本质上,由于将意义和一般认知能力排除在句法研究之外,TG 的语言创新观即“生成创新观(generative creativity )”(Zawada 2006:235),是先天生成规则管约下的创新,是理想说话者以先天有限的计算模式为基础组合新表达式的能力。
CCxG 从根本上批判了TG 的“生成创新观”,认为语言创新性来自语言使用者而非语法规则,对之解释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至于人类知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宏观语境中,而非模块的、自治的语法中(Goldberg 2006,2009b ;Langacker 1987)。
换言之,语言创新观并非先天获得,而是一种“概括创新观(generalizative creativity )”,是语言使用者基于用法事件的抽象概括,因此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及知识系统相关,产生于“现实-认知-语言”这一三元关系中。
CCxG 在这个问题上彻底与TG 划清了界限从其术语使用的变化可见一斑:1995年一书使用了“生成性(generativity )”3,而2006年一书则以“创新观(creativivity )”代之,从内容和形式上彻底摆脱了TG 的桎梏。
2王寅(2009)指出,认知语言学的革命意义正是在于将“人本性”融入到语言研究之中。
3Goldberg (1995:7)认为,“Construction grammar is generative in the sense that it tries to account for the infinite number of expressions …”。
Langacker (2005:158-159)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语法自身不具有生成性或建构性,语言创新观来自语言使用者。
Goldberg (2006:22)放弃了TG 的“生成性”术语,认为“…grammars don ’t generate sentences ,speakers do 。
”刘玉梅2034TG 约束论有A 、B 、C 三个原则,其中C 原则(Principle C 即c-command ,constituent command 的简称)认为,当先行词成分约束NP 或专名等指称表达式(referring expressions ,如张三),二者必须所指不同。
Goldberg 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3.表层概括假说vs 普遍语法假说与TG 的“普遍语法假说”针锋相对,Goldberg (2006:33)正式提出了“表层概括假说(surface generalization hypothesis )”,指出:由于特定表层形式蕴含的概括要比派生或转换获得的概括广泛得多,那么设定派生或转换就是多余的。
该假说反对TG 所强调的句法层面的纯形式概括,认为概括是基于若干具体表达的抽象过程,是对形式和意义(或功能)这两个方面同时作出的概括,因此,语言的概括性体现在构式上。
其实,表层概括假说并非Goldberg 的新创,Langacker (1987:46)与Taylor (1989:239)就曾指出,语法结构几乎是完全透明的,表层语法形式并不隐藏更深层的语法结构组织;Croft (2001)也认为,构式是惟一的原素性语法单位,不存在什么深层结构。
持“表层概括假说”的构式语法学家从根本上反对TG 的转换观和生成观,倡导语言“单层观(a monostratal viewof language )”和“使用观(a usage-based model )”。
由是观之,体验哲学和狭义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展开的构式语法研究(如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Croft 的激进构式语法以及Goldberg 的认知构式语法)具有理论趋同性,这也是我们主张将CCxG 视为一个广义术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CCxG 对TG 的基本假设进行了全面批驳(如天赋观、自治观、模块观、生成观和普遍观),但后者仅针对某个或某些观点进行了捍卫,似乎还无力作出全面回击。
例如,有学者(如Lidz &Williams 2009;Crain et al .2009)仅捍卫了语言天赋观,认为如果将语言表征的先天限制条件排除在外,就无法从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中习得任何东西。
此外,由于CCxG 的语言概括主要是基于信息结构及语篇功能的属性,这就很难解释由成分统制(c-command )4或向下衍推(downward entailment )所管约的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