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塑造地形等方面的作用。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
-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易懂的概念图和练习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7.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
-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习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科基础上已具备一定条件,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等基本概念,有利于理解水循环的相关内容。
2.在思维能力上,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图表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如何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相关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供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干旱或洪涝问题,让学生探讨水循环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3.结合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观察当地水体的分布、流向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德育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2、经过学习对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相互影响,看法人地谐和、可继续开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解说出水循环的进程和主要环节,绘制水循环简图,使先生从天文图表、天文现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难点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法、提问法、启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板书
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首先,运用谜语吸引先生兴味,引入本节课要解说的对象,指出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又经常被人无视。然后向先生复杂引见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互联络的水体〞〝水循环的进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是为第二个知识点做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后拓展
让先生联络生活思索〝水资源处在不时地循环更新之中,为什么还会出现水资源充足呢?〞
3、稳固新知。将全班先生分红A、B两个小组,经过课堂抢答的方式检验先生对本节课的掌握,同时采用鼓舞问答的方式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生动课堂气氛,加深先生的记忆。
4、课程总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先生掌握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进程及其天文意义,使先生明白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将课本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生活联想起来。
2、看法河流的补给来源,了解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了解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海陆大循环对天文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进程与方法
1、运用课本插图和课件演示说明水循环的进程。
2、引导先生剖析天文效果并尝试提出处置天文效果的方法和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学习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看法,树立迷信的资源观念,养成浪费用水的好习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剖析
课标要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3.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关系
教学难点: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关系
五、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自然界最活跃的要素是什么?并播放动画
思考问题,观看动画
激发兴趣,进入主题
讲授新课
师:看完刚刚的小动画,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水在地球上十分活跃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详细地学习地球上的水。
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课题
自然界的水循环-相互联系的水体
教学对象
课时
20分钟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分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水的各种形态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及数量特点,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打下基础。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图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认识陆地水尤其是人类
所能利用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能运用图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读图、分析、绘图、对比思考分析、小组讨论交流等
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幻灯片 :我们再来看一下水在地球上都分布于哪些地方?同学根据图片回答,并对照图,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解到水圈的构成。通过图示,我们是不是发现可以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节约用水,树立环保理念。展示节水标志。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4.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案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水循环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5.突出反思与评价的作用
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环节,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和不足。同时,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突出实践性与探究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效果和不足,为其后续学习提供借鉴。
2.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问答、报告、小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生动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展示丰富的水循环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案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使其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2、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2)陆地水体的主体是:冰川(3)我们目前主要利用的是: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思考:目前冰川水能否被大量利用?试分析原因。

不能,主要分布在高纬度、高山地区,利用难度大。

更新周期长。

(1)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

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季风区问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从地理学角度来看,诗词前半句描述的黄河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后半句的说法对吗?不对,因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之间不断进行着转化。

二.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和发生领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中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三、练习:三个循环中,水量最小的是陆地内循环,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是海陆间循环。

思考:1、2007年10月台风“罗莎”对我国造成了一定影响,它主要参与了海陆间循环。

2、长江和塔里木河分别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1)海陆联系的纽带(2)塑造地表形态(3)维持全球水量平衡(4)调节全球热量平衡c)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四、作业(创新方案练习及试卷练习)。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详细)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详细)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3.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课设计(详尽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认识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互相转变的关系②能绘制表示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剖析常有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种类、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得实用地理信息。

②课前部署活动题:黄河的断流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睦发展的观点。

二、教课要点和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互相补给关系;2、水循环的种类、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课方法启迪解说法、议论法、多媒体演示法、事例剖析法等等。

四、教具:多媒体教课平台五、课时安排: 1 节课六、课型:授新课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此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真的“奔腾到海不复回”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停循环运动的。

【板书】一、互相联系的水体【自学研究 1】联合图 3.1 ,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在形态?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种类?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增补小结(展现课件幻灯片4和 5)。

答案: 1、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简单介绍散布);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大海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板书】 1、水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样水体之间拥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自学研究 2】阅读课本 P54 图 3.2 ,思虑以下问题: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哪些?可能波及哪几种水体?2、假定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别,剖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作用以及与我国水资源的关系。同时,强调水循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生活中涉及水循环的现象,提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运用图表、数据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地理思维能力。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水循环实验,体验水循环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在维持水资源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中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提高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出各个环节,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作用。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区,分析其水资源状况与水循环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论文,内容包括:
-该地区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水循环对该地区水资源的影响
4.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教版 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 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一课时)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析(一)、课程标准原文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课程标准解析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在17岁左右,这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充满叛逆、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通过前面的几章的学习,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道了地球因为接收太阳辐射而具备温度,因而水会蒸发,因为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

如:陆地上的水体的构成是无法通过数字来感受的,这就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阻燃现象加以视觉化,将数据与学生所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作形象的比较,从而使抽象的、空洞的变成切实的、能感受的。

三、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水的各种形态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及数量特点,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垫下基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3章第3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3章第3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2.知识讲解:运用多媒体、动态模拟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循环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循环在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运用GIS等技术手段,观察和分析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小组讨论:针对水循环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影响水循环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如何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描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2.图文并茂,表达清晰,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3.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内完成,以电子邮件或纸质版形式提交。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自然规律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如瀑布、河流、湖泊等,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3.撰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水循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十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 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 ”)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 “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 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 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 形成各种水体,构 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 “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大气水(河流水 湖泊水地表水J 沼泽水 土壕水 生物水 <冰川水 地下冰【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 关系。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4.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了解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观察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的能力,学会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如“水循环过程中,哪些环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安排学生进行GIS软件的操作练习,分析某一地区的水循环状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开展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五)总结归纳
在此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
1.回顾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水循环的概念、过程、作用等知识点。
2.知识梳理:总结学生在讨论、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梳理。
3.情感升华: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通过分析我国某地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课题名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此标准突出示意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示意图挖掘构成水循环的环节以及理解这个过程。

最终从理论落实到现实中水循环的进行对我们的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自然界中各种水体之间的联系,展开对自然界水体的分类、分布、以及各类水的占全球水量的百分比等方面的认识。

对自然界水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需要让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动态平衡过程,也就是水的循环过程。

最终,落实到对现实产生的意义。

水循环比较抽象,但生活中水随处可见,在学习中可以通过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弓I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习中应该重视相关资料、图表、板书、课件等辅助资料的运用。

通过图表,对水体的主要形态及其对应含量有系统的把握。

其次,适当运用有关有关水体的资料,充实课堂,让课堂能处处与生活结合。

由于,水循环过程比较抽象,所以过程的示意最好借助板书,可以一边画出各个环节,一边讲解过程; 用动画展示也可以,比较直观形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构成;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2•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并能说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3•掌握海路之间、海海之间、陆陆之间的水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意义以及人类通过干预水循环的环节怎么影响水循环。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知识,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运动转化与更新规律,能够让学生解决与之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2•认识自然界的水是动态平衡的,认识自然界的万物是不断变化运动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意义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

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能够说出各种水循环的途径和流程;3.能够分析自然界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各种水循环的途径和流程。

三、教学难点1.自然界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学习输入1.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海不会干枯呢?”配上一个自然风光图片。

2.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然风光图片所展现的生态系统中的水有哪些场所?其中水是如何流动的,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和变化?3.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描述、绘制自然环境中水的流动过程,然后再给学生一个小组用PPT表述这样一个自然界的水循环场景。

通过PPT展示和讨论,学生更能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课堂互动1.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见到的云和雨的形状,让学生自由表述这种现象,并引导学生说明这种现象是自然界哪一个水循环环节的表现,如蒸发、降雨等。

2.通过互动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界的水循环经常伴随着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不仅会影响自然界的水循环,也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

3. 课堂巩固1.让学生小组就现代社会中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和种植业的发展改变对自然界水循环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输出一份小组报告。

五、教学方法1.问答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2.组内小组合作并通过PPT汇报反馈,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自然界水循环过程;3.带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提供自我思考的机会。

六、教学手段1.教师引导;2.自然风光图片;3.活泼的语言;4.PPT展示。

七、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绘制自然环境中水的流动过程,并用PPT展示给其他小组;2.学生能够较好地总结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3.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自然界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 .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一、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用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 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 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 页的读图思考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

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引导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

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

既然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
【学生讨论回答】不会。

【点题】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板书】二、水循环
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若果真水不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

那么,黄河水是怎样更新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海洋中的水蒸发成水汽,风将水汽送到陆地上,形成大气降水,从而为河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板图】(教材第59 页水循环示意图)边画板图边讲解:
水在常温下就会发生三态变化,一方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陆地上的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断地注入海洋中。

另一方面,海洋上大量蒸发的水汽也会克服重力的束缚,随大气的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从而补充到陆地表面、下渗到地下、被植物吸收。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

这被称为海陆间的循环。

当然,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还是降回到海洋中,形成一个海上内循环;而陆地表面水体蒸发、植物蒸腾的水汽降回陆地表面,就形成了内陆循环。

【板书】
1、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内陆循环
思考题:
(1)海陆间的循环实际上应该是双向的,为什么我们常常画成单向的?
(2)三种形式的水循环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
(3)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来说,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讲解】
(l)海陆循环画成单向。

是因为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量要比陆地到海洋的大得多。

(2)三种循环类型中,海陆间循环最为重要,因为正是它形成了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3)水循环促进了水资源的更新、全球范围内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意义极大。

【过渡提问】关于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的意义还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60 页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板书】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回答】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教师总结板书】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总结全节】
【课后作业】根据以上的学习完成教材第60 页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水圈
1、定义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二、水循环
1.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内陆循环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演示了课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融入到教学当中。

同时,探究性的教学很好地启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新形式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地理图片和地理资料,通过阅读、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学生对水圈有了更深的认识,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是因为有水循环的存在,如果不能按照水循环的规律安排活动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