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的道理
咬文嚼字的道理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
他告诉人们的道理是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
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
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咬文嚼字》赏析在《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
‘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
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
咬文嚼字——咬一咬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内涵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概念
03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内涵
04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应用
05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影响
06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价值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咬文嚼字”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深入分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挖掘内涵: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层意义,揭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批评与评价: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启发思考: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启发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04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应用
“咬文嚼字”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增强语言理解能力:通过对词语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培养语言审美能力: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和欣赏,培养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提高语言文化素养:通过对词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了解,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和底蕴。
“咬文嚼字”的意义
朱光潜先生认为,"咬文嚼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精细研究和深入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尊重和热爱。
"咬文嚼字"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更是一种对文化、历史、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咬文嚼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追求,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艺术化处理。
朱光潜咬文嚼字知识点总结
朱光潜咬文嚼字知识点总结一、“咬文嚼字”理论1.概念内涵朱光潜提出的“咬文嚼字”理论是指对文字进行深入的品味和品鉴,深入剖析文字的细微之处,领悟其中的内在含义。
他认为,只有“咬文嚼字”,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才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做到深层次的把握。
2.方法论朱光潜在《文艺与审美》中指出,“咬文嚼字”的方法论应该是“入微处发现伟大”,意即在微小的细节中找到伟大的意蕴。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细小的文字、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品鉴,才能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做到精准。
3.意义价值“咬文嚼字”所要表达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全面审美和深入领悟。
通过“咬文嚼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水平。
二、“知识点”理论1.概念内涵朱光潜提出的“知识点”理论是指文学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亮点所在。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精华所在,往往是在细小的“知识点”中体现。
只有发现并把握住了这些“知识点”,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2.方法论朱光潜在《文艺与审美》中指出,“知识点”的发现和把握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节、情节、人物性格、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才能找到文学作品的“知识点”,从而领略到其真正的魅力。
3.意义价值“知识点”理论的意义在于,提醒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者注意细节,关注点睛之笔,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同时,也可以通过“知识点”的发现和把握,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批评,促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三、朱光潜的文学批评风格1.重视细节朱光潜在文学批评中非常重视细节,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细节的品味和品鉴,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2.注重全面朱光潜在文学批评中注重全面,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把握,才能全面地领悟文学作品的魅力。
朱光潜《咬文嚼字》课件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强调了语言文 字的精确性和严谨性,认为“一字之差 ,意义迥异”。这种对语言的敏锐洞察 力和对表达的严格要求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过分咬文嚼字有时可能导致过于 纠结于细节而忽略整体意义,甚至产生 误解。因此,在追求精确表达的同时,
也需要考虑语境和读者的理解能力。
朱光潜提倡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和写作 中具有积极意义,但过度批判可能导致 对文本的过度解读或误读。因此,在运 用批判性思维时,需要保持适度和客观
03
写作技巧与表达手法探讨
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表达效果
01
02
03
比喻和拟人
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将 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象化 ,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 受。
排比和对偶
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使 语言更加整齐、有力,增 强表达效果。
夸张和反复
适当使用夸张和反复手法 ,可以突出重点,强化表 达力度。
巧妙安排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朱光潜强调对语言文字的尊重和保护,反对滥用和误用语 言文字,这体现了对传统语言文字的敬畏和传承。
当代社会价值观念在文本中反映
1 2 3
时代精神的体现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关注当代社会现实,通 过语言文字的分析和解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 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对语言文字的规范要求
朱光潜强调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反对滥 用和误用语言文字,这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于语言 文字的规范要求和尊重。
朱光潜《咬文嚼字》课件
目 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写作技巧与表达手法探讨 • 文化内涵及价值观念挖掘 • 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拓展延伸 • 课堂互动环节与小结
《咬文嚼字》朱光潜谈读书
《咬文嚼字》朱光潜谈读书《咬文嚼字》——朱光潜谈读书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
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
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欢喜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
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
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
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溪兹(济慈)、雪莱、考老芮基(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苏菲克里司(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孟列德(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杜(屠)格涅夫的《新田地(处女地)》和《父与子》,妥斯套夫斯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洛伯(福楼拜)的《布华里(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课时安排一、导入新课;二、投影材料;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汉语大词典》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刻苦自厉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__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__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__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教学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__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__结构,掌握__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__的__——《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__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咬文嚼字朱光潜读后感
咬文嚼字朱光潜读后感《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部经典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他的一些散文作品,其中包括了他对文字、语言、文学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文字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咬文嚼字”这个词,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咬文嚼字,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
他认为文字是文学的基础,只有善于运用文字,才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在书中多次强调了对文字的重视,以及对语言的精雕细琢。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字的重要性,以及对语言的尊重和热爱。
在阅读朱光潜先生的散文时,我被他的用词和句式所折服。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富有内涵,每一个词语都被精心挑选,每一个句子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的文字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通过他的文字,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恰到好处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自己的文字更加生动和有力。
除此之外,朱光潜先生在书中还对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和表达。
他认为文学应该是真实的、深刻的,应该能够触动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
他的这些观点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明白了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表面的艺术美感,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传达。
通过阅读《咬文嚼字》,我对文字、语言和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朱光潜先生的才华和思想深深地敬佩。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富有内涵,给人以启发和鼓舞。
通过他的文字,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恰到好处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自己的文字更加生动和有力。
他的这些观点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明白了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表面的艺术美感,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传达。
朱光潜先生的文字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让我对文字、语言和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
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
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
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①他的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极为简洁明了,但所阐述的思想则极为深刻而清晰。
这则归之于他执着而求真的精神。
这是事先须明确的。
他说:“一番话在未说之前,我必须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总是小心提防着它。
”②《咬文嚼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除此之外,我以为至少有三点颇值得称说。
因为我特别注意到,有些人至今还在为韩愈的“推”字鸣不平,其实这是意气用事,却是错解朱先生的一番良苦的用心了。
作者持论公允,且较能深入浅出。
这是其一。
他的论述之所以令人叹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著空文,例举详赡,并以细腻的笔触注意对语言的品味,注意展示思索的过程,因而在心灵深处很能打动人。
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祥安。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同样可见朱光潜先生沉潜学术,为人显示其渊博扎实的一面。
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
作者在论述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
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
但他对此也没有死死不放地大讲特讲,而是轻轻一带,即转入下一例的分析与品味。
因而他的说理点到为止,生怕读者的厌倦。
他的说理给人以理性的认知而不抽象,于生动的例证中恰是一种精当的概括与小结,故而能见出归纳与理性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喜悦。
《咬文嚼字》赏析
《咬文嚼字》赏析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咬文嚼字》赏析,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学习研究一生不辍。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朱光潜先生1943年撰写的《咬文嚼字》,已收进现在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
朱先生《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其涵义,是《辞源》(1979年修订本)所注释的“指词句上的推敲”。
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并且还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卒读全文,豁然开朗,你不能不敬服朱先生的超人的慧眼和不同凡响的见解。
朱先生的这一独到的见解,再加上那么多翔实精当的例句,尤其是鞭辟入里的剖析,让中学生去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还说: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这话,无疑是很对的。
按朱先生的这一观点,我便想对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来咬嚼一番。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共三条,其一是: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朱先生的这个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甚至更多的当代辞书的注释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它们多没有例句,于是,人家就无话可说,或者,你想说,也很难说得好;既然,朱先生有例句,我们不妨先从朱先生的例句入手来咬嚼一番,看一看朱先生例句中“咬文嚼字”的涵义及其褒贬,与朱先生自己的“咬文嚼字释义”及其褒贬,是否吻合?或许,你从中还能弄清楚朱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到底确当与否?朱先生的例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是句子的大前提,“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是关涉着是否能够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这个大前提的告诫之语,其意思是说:如果“一味地咬文嚼字”,就不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反之,要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就“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或者是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必须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言下之意:单纯地咬文嚼字是不可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的,还必须……,还应该……。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相关文化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朱光潜《咬文嚼字》写于 20世纪40年代,正值中国 社会文化转型期,新旧文 化、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作者背景
朱光潜,中国现代著名美 学家、文艺理论家,深受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 美学影响。
文化背景
作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 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同 时也展现了开放的文化视 野和对新文化的期待。
过程性评价策略实施情况回顾
课堂表现观察
01
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提问等表现,评估其参与度
和思维活跃度。
学习笔记检查
02
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了解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思
考深度。
小组讨论表现
0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倾听、表达、合作等方面,
评估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结果性评价方法应用,如测验、作业等
举例论证
朱光潜在论述过程中,大 量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自 己的观点,使得论述更加
生动有力。
语言平实、质朴
朱光潜的语言风格平实、 质朴,没有过多的华丽辞 藻,但却能够深入浅出地 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读者
易于理解。
关键语句解读及意义阐释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分析
01
与《文心雕龙》比较
《文心雕龙》是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强调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而
《咬文嚼字》更侧重于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和力量。
02
与《人间词话》比较
《人间词话》主要探讨词的美学特征,而《咬文嚼字》则广泛涉及各种
朱光潜《咬文嚼字》(实用)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郭沫若改字
比较文中的两个句子,你能总结出作者的观点 吗?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句式不同 情感不同
拓展延伸1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 江时所作。
“小老鼠看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著 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著有《 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
作者素材积累:严谨、责任、惜时、淡薄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 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 夺理或狡辩。
拓展延伸5
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那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 的好像会说话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 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结构全解:
字数不同
意味不同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
句 式 不 同
情 感 不 同
思想情感
意 境 不 同
字 眼 不 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正)
弊端: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
离别:“柳岸灞桥”
才高 八斗”
印书:“付梓”“杀青”
什么是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时,看到一事物立即 联想到套语滥调。
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吗?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
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
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
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
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
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四、设计思路1、教法构想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文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
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咬文嚼字》朱光潜最新课件
汇报人: 2023-12-24
目录
• 朱光潜简介 • 《咬文嚼字》概述 • 《咬文嚼字》中的美学思想 • 《咬文嚼字》中的文艺理论 • 《咬文嚼字》的影响和启示 • 《咬文嚼字》朱光潜课件特色
01
朱光潜简介
生平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 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深入。
06
《咬文嚼字》朱光潜课件特色
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
朱光潜教授采用了深入浅出的方式, 将复杂的文学理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 进行讲解,使得学习者能够轻松理解 。
教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逻辑性和条理 性,使得学习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课 程内容。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将抽象的理 论具体化,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 握知识要点。
强表达效果。
象征意义
文学语言中的象征手法,能够 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意象创造
文学语言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意 象,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个性化表达
文学语言强调个性化和创造性 ,能够展现作者的独特风格和
个性魅力。
04
《咬文嚼字》中的文艺理论
文艺创作的方法论
观察:文艺创作者需要具备敏锐 的观察力,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 节和情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 美的元素。
03
《咬文嚼字》中的美学思想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01
02
03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语言承载着思想,通过语 言表达,思想得以传递和 交流。
思想决定语言
思想是语言的源泉,人的 思想决定了使用的语言内 容和形式。
语言与思想的互动
语言和思想相互影响,语 言可以塑造和反映思想, 思想也可以改变语言。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word文档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朱光潜《咬文嚼字》
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心随 思处 索留
自刻 励苦
出推 新陈
炼时 吻求 合精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
• 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的高低密切 相关。
• 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 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反应是要不得的。
昨夜( )枝开。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明末皇帝曾送给重臣洪承畴一副对联以表彰他, 后来洪承畴变节降清,有人在此对联上各加一个字 来讽刺他。怎么加呢?
皇恩浩荡 (矣!)
臣节如山 (乎?)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
实例④—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水中清茶,味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水中明月,视觉)
指读书应力求广博,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不 要固执于个别字词。只有这样,才能博览群书,获 得渊博的知识。
—“炼字”题型答题模 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画面)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来。(点手法)
①营造了某种意境
第四步:(析作用/情感) ②增强了感染力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 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 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 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 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 词典上的解释是含贬义的。
朱光潜(1897--1986)
《咬文嚼字》学习要点-朱光潜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学习要点:朱光潜咬文嚼字一、解题“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1933年回国前所作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
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幺”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幺”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幺”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幺”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幺”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朱光潜《咬文嚼字》1
语言的精确性: 指出语言的精确 性是表达思想的 关键,强调作者 应该注重语言的
精确性。
语言的生动性: 强调语言的生动 性能够增强文学 作品的感染力, 使读者更容易产
生共鸣。
语言的音乐性: 指出语言的音乐 性能够增强文学 作品的韵律感, 使读者更容易沉 浸在文学作品中。
强调文字的准确性和美感 提倡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反对机械模仿和表面化的文化传承 倡导创新和个性化表达
语言的艺术性:咬文嚼字追求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有力。
思想的深度:通过咬文嚼字,可以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和情感。
文化的传承:咬文嚼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通过仔细品味文字,可以更好地理 解和传承文化。
避免歧义:通过 咬文嚼字,可以 避免语言中的歧 义,使表达更加 清晰准确。
增强表达力:咬 文嚼字可以使语 言更加丰富、生 动,增强表达的 力度和感染力。
避免病句错字: 通过仔细推敲字 句,可以避免病 句和错字的出现, 提高语言表达的 规范性。
传达准确信息: 咬文嚼字可以帮 助我们准确地传 达信息,避免因 为语言的不准确 而造成误解或歧 义。
增强语言的准确性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翻译家:翻译了大量西方美学和文学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 参考
教育家:在大学任教多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咬”和“嚼”的 字面意思
“咬文”和“嚼字” 的具体含义
“咬文嚼字”的引 申含义
“咬文嚼字”在语 言运用中的重要性
文字的精确运用:咬文嚼字强调对文字的精确理解和运用,避免模糊和歧义。
促进文学语言的 规范化
推动文学语言的 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郭沫若改字
比较文中的两个句子,你能总结出作者的观点 吗?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句式不同 情感不同
拓展延伸1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结构全解:
字数不同 意味不同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
句情
意字
式 感 思想情感 境 眼
不不
不不
同同
同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
(正)
如何咬文嚼字?
谨严、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时时求情感语言精的精炼与 吻合。
为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唐· 贾 岛
如何避免套板反应?
韩愈说过:“惟陈言之务去。”随着时代的发展, 语言也要不断推陈出新
(陈言务去:指写作时务必除去陈旧的言辞,努力创造、 革新。)
拓展延伸5
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那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 的好像会说话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 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用处。
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1. 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概括表述作 者如何理解“咬文嚼字”?(请用文中的原 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 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 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 和情感。
2. 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五个 例子来证明,你能找出这五个例子吗?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 唐· 卢延让
结语
谢谢大家!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拓展延伸3
试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分析,看下 面这首诗的空缺中应该填“数”还是“一”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
齐己原来用的是“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 也,未若一枝佳。”齐己禅师不觉悦服:“我一 字师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 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拓展延伸2 看下面这两句话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1,给我一支枪 2,给我一枪
• 1,船长没喝酒 • 2,船长今天没喝酒
贾岛“推”、“敲”
朱先生举推敲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读《惠山烹小龙团》,说说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1.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2.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3.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 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 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 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 形状似饼, “天上小团月”就是由“小龙团”茶联 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 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 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 ( A )
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 ( C )
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误用:“套板反应 ”
弊端: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 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什么是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时,看到一事物立即 联想到套语滥调。
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吗?
弊端是束缚了语言创新,是文学向前发展的障碍。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 汉江时所作。
“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 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 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 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 复入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