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

合集下载

哈萨克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哈萨克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哈萨克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哈萨克民族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萨克民族展现了其独特的族群特点和精神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哈萨克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一、哈萨克历史的几个时期哈萨克历史可以分为几个时期来看待。

第一个时期是游牧民族社会的阶段,这时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俄罗斯统治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哈萨克社会是一个由骑马猎捕为主的社会,族群科技和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具有独特的社会体制和组织形式。

接着是俄罗斯统治时期,这个时期大概在18世纪末期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期。

在这个时期中,哈萨克民族被彻底同化了。

哈萨克人的财产被没收,大量人口被迫迁往其他地区,文化信仰遭到压制,在长达一个世纪里,哈萨克人深受痛苦,同时也开始了长期的反抗。

第三个阶段是苏联时期,哈萨克人的生活逐渐改善和充实。

哈萨克斯坦成立后,国家政治体制完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

二、哈萨克文化的传承哈萨克民族对于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视。

在游牧民族社会阶段,哈萨克人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比如宴席上的歌舞,日常生活中的装扮等等。

由于受到了很多的打击和压制,哈萨克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代哈萨克文化人士不断地进行文化研究和创新。

现今,在哈萨克斯坦的众多博物馆中展出了大量的古老文物和名家手稿,这些文物和手稿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体会哈萨克的传统文化。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哈萨克文艺作品也越发丰富多彩。

著名的诗人Mukhtar Auezov就曾写过一部哈萨克经典文学作品《时间河》,这篇作品被誉为是哈萨克文学的辉煌之作。

三、哈萨克传统饮食文化不得不提的是,哈萨克民族还是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

传统哈萨克餐厅一般都是由一组房间构成,整个空间分为餐厅和起居室。

餐厅内一般有一个烤羊架和烤鱼池,供应的食品种类极为丰富,比如烤羊肉串、马肉炖肉、手抓羊肉、特制馕等等。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_以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为例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_以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为例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以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为例Ξ周亚成(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要: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丰富而具有特点, 然而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以后,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技艺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本文以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的调查资料为依据, 展示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现存状况, 对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哈萨克族; 传统技艺; 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 C 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2820 (2006) 022*******‚‘技艺’一词兼有技术和技巧两种含义。

技术是人类把自然资源转化为有用之物的手段, 而技巧则是有效地应用某种技术的能刂。

制作传统的手工业品确实不仅需要技术而且需要技巧的‛1 。

民间技艺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传统课题, 其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器具制造技艺和饮食、服饰制作、房屋建造、旅行运输、制陶、冶炼等生计活动中的手工制造技艺及其相关内容。

哈萨克族是我国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 民间传统技艺丰富而具有特色。

目前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保留尚多, 但是随着定居的逐步实现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型, 传统民间技艺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诸多问题。

本文以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保留、现存状况为例, 试谈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是昌吉市惟一的一个哈萨克民族乡, 全乡90% 的人口为哈萨克族。

胡阿根村是阿什里乡下属的 5 个行政村之一, 全村203户, 843 人, 除了有4户一方为乌孜别克族外, 其他均为哈萨克族。

胡阿根村2001年成立, 村民大部分是1998 年后从昌吉南山山区定居下来的。

胡阿根村距离阿什里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 距昌吉市35公里, 距乌鲁木齐市60 多公里, 昌吉市30 路公交车每天8 次往返胡阿根村和昌吉市。

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摘 要: 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能够为哈 萨克集体提供认 同感的精神财富。随着西部 大开 哈 发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文化正在经受极大冲击,如何 有效地保护哈 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从 而保持哈 萨克文化发展 的延续性 , 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保护哈 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 仅是政府行为 ,它需要社会各界 的参与,尤其 需要切 实发挥专 家、学者的作用。 关键 词 :哈 萨克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遗产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深入的普查。 此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 ‘ 中国民间文化 遗产抢救工程= 》 ,中国艺术研究院启动了 ‘ 抢救和 保 护 中 国人类 口头 和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工 程 = 05 》 。2 0 年 3月,国务院办公厅提 出了 ‘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 》 ,以及作为该文件 附 件的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申报评定暂行 办 法= } ,建 立起 “ 物质 文 化遗 产 保护 工 作 部 际联 非 席会 议制 度 0 5年 1 , 化 部 向社会 公示 第 。20 2月 文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 目名单。 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国 际社会 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我国政府为保护文化遗
的 、非物 质文 化 的遗产 是人 们 生活 的一 部分 ,是 大
作 者简介 :毕 椅 。男。中央 民族 大学教 授。
维普资讯 2 Fra bibliotek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 0 6年
量存在的,却又极容易被忽视 ,它们是极脆弱的。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
的 国际文 件 。20 0 3年 1 0月 1 7日, 合 国教科 文组 联 织又 通 过 了 ‘ 护 非物 质文 化 遗 产 公约 > 保 ,进 一步

哈萨克族毡房建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哈萨克族毡房建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哈萨克族毡房建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作者:王丽丽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11期摘要: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为便于游牧迁徙,毡房民居由此而产生。

西汉时期,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她在《黄鹄歌》中写道,乌孙人“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诗中的“穹庐”就是毡房。

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各地经济迅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逐年消失。

毡房是哈萨克族建筑艺术文化的“活化石”,反映了本民族的人文观和自然观,对了解并研究哈萨克传统建筑艺术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哈萨克;毡房;建筑;艺术[伊犁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4YSYB14]一、哈萨克族毡房建筑艺术的特征从哈萨克草原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角度分析,哈萨克传统建筑还拥有另一种建筑美学,其主要强调建筑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严格遵循数学的比例,体现出整体结构的严谨、协调和和谐。

这既是乌孙古国及突厥以来的哲学观点,同样也是美学观点。

这一美学传统中关于数的观点有不少神秘的、牵强附会的地方,如说奇数是善,偶数是合之类,并且哈萨克族风俗中更对7、9、40等数目有着特别的讲究。

这种符合数学原则的结构美就是客观存在于建筑艺术中的反映。

此后,人们一直都把建筑整体的结构美当做衡量建筑审美价值的标准。

例如:毡房的拱顶,它是由带有很多插眼孔的圆形木骨架的封闭的圆环体结构,根据结构学原理,受压时圆环内弯矩为零,是最省的结构形式,同时多条抛物线木拱在交叉方向很对称地传递内力。

因此,顶拱的圆形木骨架上有许多用来插弯头斜撑用的插眼,由于毡房的构造要求,插眼的多少决定了毡房的面积大小。

设计毡房的通常做法是,先根据需要决定毡房的大小和各构架的类型及扇数,然后计算出弯头斜撑的数量,所计算的弯头斜撑的根数就是顶拱插眼孔的孔数。

各构架的杆件有一定的弧度和弯起点才能装配得排列整齐、承重均匀、美观别致。

这就是在哈萨克传统建筑中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建筑美学的传统。

这种美学强调建筑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严格按照数学的比例,按这种比例制作的毡房美观又大方,符合人们的审美观。

论哈萨克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问题

论哈萨克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问题
克 族 民族 文化 旅 游 资 源 开 发 的若 干 问题
别 刊 ・哈 哪 艾 提
( 新 疆伊 犁 师范 学院 法政 学院 ,新疆 8 3 5 00 0 )
【 摘
要】 进入 2 1 世 纪,旅游产 业的性质正 在发 生变化。哈 萨克民族文化旅 游 资源的开发在 取得很 大成 绩 的同时 ,也遇到 了不少值得


哈 萨 克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哈萨 克 族集 中的北 疆 地 区 ,历史 悠 久 ,各 民族 相互 融 合 ,少 数 民族文化 风情 浓郁 , 旅 游资 源十分 丰富 ,特 别是 哈萨克 民族文化 旅游 资源丰 富多 彩 ,具有 发展旅 游业 的得天 独厚 的优 势和极 大 的开 发 潜力 。北 疆 地 区 地理 环 境 独特 ,多 山 多 峡谷 ,地质 环 境 复 杂 , 相对 封 闭 的地 理 环境 ,造 成 了 民族语 言 、服 饰 ,生 活生 产 方式 等 各种 各样 的独特 优势 。特 定 的历 史条件 使哈 萨克 民族文化 具有 多样 性 、独特 性 和 唯一 性 。北疆 地 区的地 理 位置 特 殊 ,民族 文化 处 于 多种 文化交 汇叠 合的地 带 ,民族 文化旅 游资 源开发 具有先 天的 资源 垄断 性 ,具有 其他 地 区所 没有 的 巨大先 天优 势 。这些 独特 的文化 现 化 和 自然 地理 的基础 知识 ,对本 民族 文化 和 自然 地理等 方面 的系统 象和 民族 丰富多 姿的生 活生产方 式 、民族 习俗风情 形成 了民族 文化 知识 也 相 当缺 乏 ,影 响 了 民族 文 化旅 游 的有 效 开展 。 ( 3)民族文 化资源 开发利 用水平 不高 。尤其是 民族精神 文化旅 资 源 的大 汇集 ,对游 客 产生 巨大 的吸 引力 ,可 满足 游 客探 知 、求 主要指狭义的精神创造部允 如民间文学和神话、戏 新 的欲望 。这里不但 民族 文化旅 游资源 丰富 ,而且 自然风 光也十分 游产品的开发利用 , 优美 ,在各 个 民族 居 住 地 区 ,人们 与 自然和 谐 相处 ,民族文 化 与 剧 、绘 画、工艺 、哲学 、宗教等部分 的开发 。另外 ,旅游文化商 品档 自然 环境 紧密融 合 ,使人 既能感 受少数 民族 的浓郁 风情 ,又能欣 赏 次不高 。具有地方特 色的民族工艺品 ,机械化批量生产 而逐 渐走 向粗 从而失去了传 统的艺术形象 和价值。 ( 4 )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自然 美景 ,人与 自然 的和谐一致 。在这 样的条 件下形 成 了丰富多样 制滥造 , 的保护性策 略不完善 ,没有处理好开发 与保 护的关系 ,有些已开发的 的哈萨 克 民族 文化 旅 游资 源 。 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至今仍然从事畜 牧业生产 ,生活远离 现代城 旅游资源 ,没有严格遵循旅游开发管理法规、政策 ,出现破坏性建设 。 对于 哈萨克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的保护制 度不 甚完善 ,特别是宏观政策 市 的喧嚣 , 传统文 化得 以较完整的继承和延续 ,为旅游 开发创造了 良 做不到将 民族文化旅游 资源 好 的条件 ;哈萨克族有 着草原 民族特有的豪爽 、好客 的性格 ;哈萨克 的制定 ,旅游产业规 划等方面还不到位 , 民族文化融 合于美丽的草原风光之 中 , 通过旅游开 发既可 使游 客体味 价值 的全面发掘 ,造成资源浪 费 ,不合理开发等 问题 。 民族 文化 资源 的开发在 取得很 大成绩 的 同时 ,也遇 到 了不少 值 草原 民族风情 ,又可饱 览 自然风光 ,获得亲近 自然 的机会 。哈 萨克 民 族 能歌善舞 ,具有 丰富的文化资源 ,其中包括 ( 1 ) 传统文化艺术类 , 得 关 注的 问题 。针对 以上 问题分 析 得 出 :民族 文化 资 源 的开发 困 如阿肯弹唱会 ,由被称作 “ 阿肯”的说唱诗人在哈萨克人 的 “ 阿吾勒 ” 难 ,更主要 地体 现在决 策与发 展机制上 ,一定 程度上 超过 了资金 匮 ( 牧民聚集 的地方 ) 随编随唱, 优胜者可以获得奖励 ; ( 2 ) 传统体育活动 乏 、基础 设 施 落后 等 客 观条 件 。民族 文 化 资源 的开 发 成功 ,关 键

浅谈哈萨克族生态保护禁忌

浅谈哈萨克族生态保护禁忌

浅谈哈萨克族生态保护禁忌作者:木拉提·祖鲁喀普勒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3期【摘要】生态保护禁忌是哈萨克文化中不能不提的重要内容,它是由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的。

从人类学整体观角度看,哈萨克生态禁忌同哈萨克族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几千年漫长的游牧生活紧密相关。

【关键词】哈萨克族;生态保护;禁忌哈萨克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族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塞种、月氏、乌孙等。

匈奴、鲜卑、铁勒、契丹等族也先后部分融人哈萨克族。

他们以牧业生产为主,逐水草而居,这种游牧的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当地的环境和谐共处,并且在对环境、资源等的保护和利用方面积累的大量的经验。

同时,哈萨克族对于自然是非常崇拜的,他们对自然的崇拜体现在其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意识、行为表现以及精神活动等多方面。

这种迁徙文化与该民族对于自然的崇拜造就了哈萨克族对于自然生态的多种禁忌,其中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山、水等方面的禁忌。

一、关于牲畜的禁忌哈萨克有“牲畜是孩子,草原是母亲”的谚语,这反映出畜牧及草场在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们的牲畜有羊、马、牛、骆驼。

哈萨克族认为马、牛、羊、骆驼都各自有其主宰的神,这些神各自能保护其所属的牲畜。

这些牲畜不仅提供了哈萨克人主要的生活资料,而且也是其从事交换的主要产品。

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意识到牲畜的重要性,所以,哈萨克人禁止用脚踢或木棍打牲畜的头部,不能骂牲畜,不准朝羊身上吐唾沫,不能骑马从羊群中穿过,以为这样会触犯真主,找来横祸。

另外,忌讳跨越拴牲畜的绳子,他们认为跨越拴牲畜的绳子,会影响牲畜的生殖和生长。

这些禁忌一方面表现了牧民希望畜群无病无疾、繁殖顺利、生长旺盛的心情;另一方面对保护畜群也有实际效益。

可以说,这些禁忌是哈萨克族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生产经验的结果。

二、关于野生动物的禁忌哈萨克族还有许多关于野生动物的禁忌。

哈萨克人忌讳破坏鸟巢,他们认为鸟禽是灵魂的象征。

在哈萨克人中,有禁杀白天鹅的禁忌,哈萨克人一直把它作为美丽的象征。

浅谈阿勒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阿勒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阿勒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者:玛依拉来源:《商业文化》2014年第07期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民族文化是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来的。

在阿勒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推进的同时,相关民俗文化产业也在快速地进入市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与传承,增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对促进阿勒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北端,阿尔泰山南麓,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西部、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交界,边境线长1197公里,地区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辖6县1市,由哈、汉、回、维吾尔等36个民族组成,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地区,民俗文化底蕴深厚。

一、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现状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民族文化就是在哈萨克族长期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来的。

从阿勒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状况来看,按照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民间文学,如:哈萨克族达斯坦等;二是民间音乐,如:哈萨克族民歌、哈萨克族斯布孜额等;三是民间舞蹈,如: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阿尤毕等;四是曲艺,如:哈萨克族阿肯阿依特斯、哈萨克族铁尔麦等;五是竞技,如:哈萨克族赛马、哈萨克族叼羊、哈萨克族姑娘追等;六是民间美术,如:哈萨克族毡绣布绣等;七是传统手工技艺,如:哈萨克族马皮滑雪板制作技艺、哈萨克族桦树皮工艺品制作技艺等;八是传统医药,如:哈萨克医药等;九是民俗,如:哈萨克族纳吾热孜节等。

二、打造阿勒泰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一)大力发展阿勒泰地区文化事业。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构建和谐阿勒泰,离不开发展阿勒泰地区的文化事业,我们要高度重视阿勒泰地区的文化事业建设,充分挖掘哈萨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一是充分发挥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自身的优势。

阿勒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只有立足本地区民族文化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充分发挥阿勒泰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优势。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通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不拉是一种弓弦乐器,形状像小提琴,由琴颈、琴台、琴弓和琴弦组成。

琴颈和琴台呈锯齿形,反映了发源于蒙古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生活的特点。

琴弓则用马尾制成,琴弦则用马肠或者牛肠制成,自然的材料赋予了冬不拉独特的声音和共鸣。

冬不拉可以通过拉扯琴弦和弓弦,发出细腻而富有情感的音乐。

哈萨克族人民经过数十代的努力和创造,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冬不拉演奏技巧和风格。

冬不拉的演奏方式有弹奏、拨奏、拉弦等多种形式,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创造出不同的音色和音乐效果。

冬不拉的音乐风格主要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情感。

冬不拉音乐以其深情而激昂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传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挚表达。

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冬不拉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很多年轻人对冬不拉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加之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冬不拉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将冬不拉这一重要的民族乐器传承下去,哈萨克族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首先是加强对冬不拉的普及和宣传,通过举办演奏会、比赛和培训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

其次是培养和挖掘冬不拉的演奏和制作人才,传承传统的技艺和手艺。

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将冬不拉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使之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学校成立,并开办了冬不拉专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冬不拉演奏家和制作师傅。

一些著名的冬不拉演奏家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推动了冬不拉的国际传播。

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哈萨克族人民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通过加强冬不拉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优秀的传统乐器,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人类的音乐艺术。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一种弓弦乐器,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哈萨克族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冬不拉起源于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它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灵魂之一,代表着哈萨克族民族魂魄和民俗文化。

冬不拉的演奏技巧独特,能够表达出丰富的音乐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冬不拉演奏技艺最早传承于家族之间,通过师徒制度传承至今。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许多传统乐器手艺人年龄较大,接班人稀缺,面临着传统技艺的失传风险。

现代音乐的影响和电子音乐的盛行,也让年轻人对于传统音乐产生了冷漠和陌生感。

为了保护和传承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哈萨克族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方面,在教育领域开展冬不拉技艺的传承培训,鼓励年轻人学习和发展冬不拉演奏技术,提高冬不拉的认知和受众群体。

加强冬不拉的宣传推广,举办冬不拉音乐会和比赛,提升冬不拉的艺术形象和吸引力。

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注重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

冬不拉演奏技艺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激发创新的火花,为传统乐器注入新的活力。

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对冬不拉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为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是推动哈萨克族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在持续的努力下,加强对冬不拉的传承培养和创造性发展,才能让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继续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享受。

新疆哈萨克族女性婚礼服饰现状研究

新疆哈萨克族女性婚礼服饰现状研究

新疆哈萨克族女性婚礼服饰现状研究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哈萨克族是其中的重要民族之一,而哈萨克族的婚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而婚礼服饰则是婚礼中的重要元素。

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与文化等原因,新疆哈萨克族女性婚礼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新疆哈萨克族女性婚礼服饰的传统、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1. 纺织与装饰技艺新疆哈萨克族女性的婚礼服饰采用了丰富多彩的纺织与装饰技艺。

哈萨克族传统的丝绸、棉布、毛织品等纺织品加上精美的刺绣工艺,使得婚礼服饰在视觉上呈现出丰富的图案与色彩。

哈萨克族婚礼服饰的装饰也十分精致,例如金银饰品、宝石饰品等,都在服饰上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2. 质地与款式哈萨克族女性婚礼服饰在质地与款式上有着独特的传统。

哈萨克族女性一般会选择宽大而柔软的裙摆,并且会搭配丰富的披肩和头饰。

婚纱则是婚礼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纯净的白色与传统的红色图案交相辉映,给婚礼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3. 服饰的象征意义新疆哈萨克族女性婚礼服饰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红色代表着喜庆与祝福,白色则代表纯洁与美好的未来,而金银饰品代表着财富与幸福。

这些象征意义的服饰元素在婚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传统婚礼文化的一部分。

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疆哈萨克族女性婚礼服饰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了婚礼服饰的一种重要现状。

一方面,传统纺织与装饰技艺依然得到了传承,现代元素如新型面料、时尚款式等也被引入其中。

这种融合使得哈萨克族女性婚礼服饰在不失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代审美。

2. 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的影响新疆哈萨克族女性婚礼服饰也受到了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婚礼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些家庭会选择更加奢华豪华的婚礼服饰,以彰显自身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

而一些家庭则会选择传统的婚礼服饰,以展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是蒙古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也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一个民族,它们继承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它们由来已久,贯穿了数代人的生活。

1、关于家庭结构,哈萨克文化比较注重家庭纪律,尤其是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经由家庭纪律,子女毕生服从父母,尊重父母、服从父母是他们的家庭责任。

一般来说,父亲作为家庭的核心,他有权利决定家庭的大事,比如子女的婚事和就业等,同时,他需要保护和照顾家庭成员,以维护家庭的安全和幸福。

2、哈萨克族也很重视仪式,尤其是宗教仪式和社会典礼,如婚礼、洗礼等。

与中国的传统婚礼不同,哈萨克族的宗教婚礼更强调敬畏神,向神献礼表达感恩,而且更重视家庭统一,重视到家庭统一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以及朋友们都会在婚礼现场分享喜悦的时刻。

3、哈萨克族的人们也很重视传统仪式,比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都会按照传统习俗来举行习俗仪式,在此期间,人们会认真地参加各种活动,如歌舞、宗教仪式、游戏等,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4、此外,哈萨克族也有很多有趣的文化习俗,例如,每年元宵节很多哈萨克族人都会去“赶马车”,在朋友们的陪同下,搭乘“赶马车”到处游玩,欢度元宵节。

另外,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塔拉宾”,也就是在节假日或者家庭聚会时,大家一起围绕一个圆桌,唱歌、讲故事、谈话等,融洽友好的空气笼罩着这个家庭。

以上是哈萨克文化比较独特的几种民俗习惯,它们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是哈萨克文化中独有的精华,也是哈萨克文化最闪亮的一面。

因此,为了保护哈萨克文化的瑰宝,保持哈萨克族民族的传承,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哈萨克文化使它永久流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哈萨克族文化的精髓,这才是最佳的结局!。

哈萨克族“达斯坦”的概况与保护

哈萨克族“达斯坦”的概况与保护

浅谈哈萨克族“达斯坦”的概况与保护2010以来,针对文化部和中国社科院联合提出的“史诗百部”工程,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人员分赴南北疆,对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的民间长诗进行了一次普查采录工作,这是一个我们不熟知却一下能被打动的消息。

仅“民间长诗”四个字,仿佛就一下子进入到心里,足以让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长诗的摇篮、故乡,据不完全统计,仅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族就有近800部长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民族民间长诗的意义在相对单纯的信息环境里自然地呈现着,到了今天,在信息极其丰富的环境下,它意义的呈现就需要有一些深刻意识到它的价值的人,去做许多工作,以使它们在纷繁的文艺界里发出独特的光彩。

叙事长诗“达斯坦”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在哈萨克人心中的地位,如同《江格尔》之于蒙古人。

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一般配有比较固定的曲谱,因古代哈萨克人不善于用文字记事,阿肯们相互交流与联系中用冬不拉伴奏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故事创作成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

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有关史料记载哈萨克族叙事长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哈萨克人民的历史、生活同步产生与发展,是在哈萨克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谚语和故事等民间文学丰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哈萨克人民丰富的民间文化财富。

具统计哈萨克族约有二百多部长诗。

它包容了哈萨克族古代历史、生活各个方面,它成为哈萨克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习俗的百科全书。

根据内容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可分为英雄长诗(巴特尔勒克达斯坦)、爱情长诗、黑萨。

英雄长诗(巴特尔勒克达斯坦)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并有史料价值。

它的历史事实丰富、主题思想深刻、艺术表现独具特色。

这些民间流传下来的民间英雄长诗,有的长大的数万行,这些民间达斯坦是较早,一般是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和部族或联合部族乃至阶级国家开始形成的时期。

论哈萨克传统刺绣工艺的发展与创新

论哈萨克传统刺绣工艺的发展与创新

论哈萨克传统刺绣工艺的发展与创新哈萨克传统刺绣工艺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哈萨克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刺绣艺术品,如绣花头巾、挂毯、衣裳、饰品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文化、信仰等方面的特点,也是哈萨克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哈萨克传统刺绣工艺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促进哈萨克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哈萨克传统刺绣工艺主要发源于哈萨克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刺绣是哈萨克族妇女最为擅长的手工艺,她们把花草、鸟兽等形象通过刺绣的形式表现出来,既可以用来装饰家居,也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在传统的刺绣工艺中,哈萨克族人民常常运用不同颜色的细线进行对比与配合,使刺绣作品更加精美细腻,增强了艺术效果。

另外,哈萨克族人民善于把毛线、绸缎、麻布、棉布、羊皮等不同种类的织物制成不同风格的刺绣艺术品,创造出了形式多样、花样繁复的刺绣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哈萨克传统刺绣工艺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今天,哈萨克族的刺绣艺术品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装饰作用,而是成为了一种商业化的手工艺品。

在现代工艺技术的帮助下,哈萨克传统刺绣工艺加速了发展步伐,不断提升了工艺水平。

同时,哈萨克族人民还加入了许多新材料和新元素,刺绣作品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例如,在现代的刺绣作品中,人们使用了更多的颜色,运用现代的装饰手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体现了更加多元化、时尚化的作品特色。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哈萨克传统刺绣工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些精良的手工艺品正在被机器替代,经济利益成为了一些商家的首要目的。

同时,一些人虽然追求时尚,但却忽视了传统的文化艺术的价值,这种现象对于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不利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哈萨克族人民正在积极推行刺绣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许多培训机构和学校开设了刺绣工艺课程,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哈萨克传统刺绣工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新疆伊犁河谷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探究

新疆伊犁河谷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探究

题 是 传 承 出现 断 层 、 相 关 法律 法规 不 完善 、 管 理机 构 不健 全 、 对传 承 人 的培 养 滞后 、 专 项 资金 缺 乏
等, 并提 出六 项相应 的 对策措 施 与建议
关键 词 : 哈 萨克族 ; 非物 质文化 遗产 ; 现状 ; 问题 ; 对 策 中 图分 类 号 : G1 2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 1 0 7 6 ( 2 0 1 5 ) 0 1 —0 0 1 O 一0 4 前为止 , 伊 犁 河 谷 哈 萨 克 族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传 承 与
表。
哈 萨 克 族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是 指 在 哈 萨 克 文 化
哈 萨 克族 服 饰
传 统 手 工 技 伊 犁州 2 0 o 8年

中, 那些 具 有 民族 民 问特 性 的 。 具有历史 、 科学 、 文 化 和 社 会 价 值 并 以 口 头 或 行 为 的 方 式 流 传 至 今 的
第1 期
级另 Ⅱ
宗永平, 刘丽娜: 新疆伊犁河谷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复堡 堡壅
项 目名 称 遗 产 类 别 保 护 责 批 准
任 单 位 时 间
青睐 。
随 着 伊犁 河 谷旅 游 区的道 路 交 通 状 况 改善 , 游
哈 萨 克 族 冬 布 拉 民 间 音 乐 伊 犁 州 2 0 0 7自 三
礼仪 、 传 统 体 育竞 技 项 目、 文化 活 动等 方 面 的 内容 。
它 们 通 过 民 间 的 和 口头 的 方 式 一 代 代 承 袭 相 传 , 是
哈 萨克 人 经 验 和智 慧 的结 晶 , 也 是 十 分 珍 贵 的 中华 民族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瑰 宝 中 的 一 部 分 。

论哈萨克族阿肯阿依特斯现状与保护

论哈萨克族阿肯阿依特斯现状与保护

- r —r V
, J
第 1 2卷第 1期
新 疆 艺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 F ×l NJ I ANG AR TS I NS TI TUTE
论 哈 萨克族 阿肯 阿依 特斯
现 状 与保 护
莱再提 ・ 克 里木 别克
( 新 疆 师 范 大 学 音 乐 学 院 新 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5 4 )
民间非 常普 及 的娱 乐 活动 。 男 女 老少 大 多参 与 其
中 。阿 依 特斯 有 着 悠 久 的历 史 与 深 厚 的 群 众 基 础, 对 于研 究 哈 萨克族 文 化艺 术起 着 举 足轻 重 的
作用 。 因此 研 究 哈萨 克族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 阿
肯 阿依 特斯 是我 们义 不容 辞 的责任 。

要: 对新疆伊 犁、 塔城 、 阿勒泰地 区哈 萨克族 阿肯 阿依特斯 的实地调查 , 了解到 当今哈 萨克族阿肯阿依特
斯的 内容 、 社会 经济效益 、 与时俱进 的动态性、 举 办过程 、 承 办形式等 , 应全 面贯彻 非物质 文化遗 产保护政 策,
加强哈 萨克族 阿肯 阿依特斯的保 护, 使之更好发展 。 关键词 : 哈 萨克族 , 阿肯 阿依特斯 中图分类号 : J 6 0 7 伊 犁河流域 文章编号 : 1 6 7 2 — 4 5 7 7 ( 2 0 1 4 ) 0 1 — 0 0 1 0 — 3
文献标识码 : A
哈 萨 克 族 是 酷 爱诗 歌 的 游牧 民族 , 谚语“ 歌
和 马是 哈 萨克 族 的两 只翅 膀 ” .真 实地 反应 了哈 萨克族 充满 诗 意的生 活 。阿肯 阿依特 斯是 哈 萨克

新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新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新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者:孙振云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7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新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哈萨克族定居工程给游牧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对新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作简要探讨分析。

关键词: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尽管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制定了一些保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但是依然存在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就新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开探讨。

一、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的保护价值(一)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艺术瑰宝。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丰富多彩切独具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医学及独特的饮食文化。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民间性.(二)研究哈萨克族历史的活化石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文化是在游牧、迁徙过程蕴育产生发展形成的,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与自然斗争形成的一部文化艺术史,真实的反映游牧民族生活。

有利于研究哈萨克族人民的历史,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彰显我国古代社会的强大和团结。

(三)旅游文化,具有经济利益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财产有其自身特殊的旅游文化,它不仅可以起到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时也有创造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价值,更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保护我国国家安全的价值。

影视人类学视野下的哈萨克阿依特斯保护

影视人类学视野下的哈萨克阿依特斯保护

等 。哈萨 克族历 来 就是逐 水 草而 居 的游牧 民族 , 由于 哈萨 克族 目前 还保 留着 这样 的生 存 环 境 和
生活 习俗 . 阿依特斯 才能 持续到现 在 。 阿依 特 斯 在 哈萨 克 族 生 活 中是 不 可 缺少 的 精 神支 柱 ,是随 骨人 心 的民俗 文化 的重 要部 分 。
方 面 的 问题使 得 文 化 的研 究 和 保 护 还存 在 某 些
问 题 , 时 甚 至 会 起 到 反 作 用 。所 以 通 过 影 视 人 有
类 学 方 法 以静 态 的 方式 保 护 和 研究 是 极 其 必 要
的 . 视 人 类 学 其 自身 学 科 特 点 可 以 对 非 物 质 文 影
现 状 ( ) 态 保 护 一 动 了 阿 肯 培 训 班 ,每 年 举 行 一 次 学 员 阿 肯 弹 唱 盛 会 。 政 府 提 倡 组 织 举 行 大 型 阿 肯 盛 会 、 版 图 书 出 等 这 是 政 府 在 传 承 和 发 扬 阿 依 特 斯 方 面 所 做 的
全 球 化 和 现 代 化 的 双 重 危 机 下 如 何 更 好 地 保 护 非物 质 文化遗 产 呢?阿依 特斯 的动 态保 护概 括 的来 说 就 是 活 态 保 护 ,即阿 依 特 斯 存 在 的环 境、 生存 空 间等 环节 的保 护 。在 动 态保 护 哈 萨克
和载体。
关 键 词 : 物质 文化 非 中图 分类 号 : 0 0 J —5 9
阿依 特 斯
保护
影 视人 类 学 文 章 编 号 :6 2 4 7 f 0 00 — 0 4 0 1 7 — 5 72 1 )4 0 2 —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阿依特斯 的概 述

哈萨克族文化的起源和特征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哈萨克族文化的起源和特征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哈萨克族文化的起源和特征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哈萨克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也分布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作为一支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群体,哈萨克族文化的起源和特征一直备受关注。

1. 哈萨克族文化的起源哈萨克族起源于古代的康熙时期,当时的哈萨克族是蒙古族的一支。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迁徙,哈萨克族的文化逐渐演变成了现今的形态。

哈萨克族的语言和文字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哈萨克族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如古代的谚语、诗歌等,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该民族的信仰、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

2. 哈萨克族文化的特征哈萨克族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征。

首先是宗教信仰。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伊斯兰教,这一信仰在哈萨克族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是饮食文化。

哈萨克族以“五穀杂粮、牛羊而蔬菜”的饮食习惯为主,通过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体现出了哈萨克族人的生活品质。

此外,哈萨克族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服装文化,他们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多样,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哈萨克族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哈萨克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3. 哈萨克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哈萨克族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哈萨克族文化都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是语言方面。

哈萨克族语言源于土耳其族语系,在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过程中逐渐发展成完整的体系。

哈萨克族语言和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是音乐方面。

哈萨克族的音乐和曲艺在中国文化界乃至国际舞台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们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够描绘出草原上的美好景象,让人感到无限的惬意。

综上所述,哈萨克族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价值,同时也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和尊重其文化传统,为维护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作出自己的努力。

哈萨克民族刺绣成特色产业的概述

哈萨克民族刺绣成特色产业的概述

哈萨克民族刺绣成特色产业的概述引言哈萨克民族刺绣作为哈萨克斯坦的传统手工艺,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哈萨克民族刺绣逐渐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特色产业。

本文将对哈萨克民族刺绣成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进行概述。

1. 发展历程哈萨克民族刺绣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在哈萨克斯坦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哈萨克斯坦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于家族之间并代代相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转变,哈萨克民族刺绣曾经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

然而,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政府和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断增加,哈萨克民族刺绣逐渐得到重视和保护。

2. 特点2.1 独特的艺术风格哈萨克民族刺绣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的设计而闻名。

它通常采用丝线、棉线和毛线等不同材质进行刺绣,形成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

这些图案多以动物、植物和几何形状为主题,反映了哈萨克斯坦丰富多样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刺绣的技巧包括平面刺绣、立体刺绣和飘带绣等多种形式,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生动。

2.2 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哈萨克民族刺绣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良,使其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增加了现代元素。

现代设计师通过结合当代艺术手法和传统刺绣技巧,创造出更具个性和时尚感的作品。

这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哈萨克民族刺绣在时代发展中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吸引力。

3. 影响3.1 经济影响随着哈萨克民族刺绣作为特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相关的刺绣生产和销售工作。

这不仅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还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哈萨克民族刺绣的知名度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购买,进一步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3.2 文化交流和推广哈萨克民族刺绣作为哈萨克斯坦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和推广,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体验哈萨克斯坦文化提供了平台。

它成为了哈萨克斯坦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促进了国际间的友好交往。

哈萨克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什么

哈萨克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什么

哈萨克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什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于哈萨克族而言,哈萨克语在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哈萨克语承载着哈萨克族丰富的历史记忆。

从古老的传说、英雄史诗到家族的迁徙历程,这些珍贵的历史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用哈萨克语得以传承。

比如《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等史诗,它们不仅是精彩的文学作品,更是哈萨克族历史发展的生动记录。

通过代代相传的讲述,后人得以了解先辈们的奋斗与荣耀,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民俗方面,哈萨克语是民俗文化传承的关键。

各种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仪式上的特定用语和表达方式,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以婚礼为例,新人的祝福、长辈的教诲,都要用哈萨克语来传递,那些优美而富有寓意的词句,只有用哈萨克语才能完美地表达出其中的情感和期望。

葬礼上的悼词,也是用哈萨克语诉说着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遵循着古老的传统和规矩。

哈萨克族的传统艺术,如音乐、舞蹈、文学等,也都离不开哈萨克语。

民间歌曲的歌词、舞蹈的名称和解说,以及各类文学作品,都是用哈萨克语创作和传承的。

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阿肯们用哈萨克语即兴创作,唱出生活的喜怒哀乐,赞美大自然,歌颂爱情和友谊。

他们的歌词往往富有哲理和诗意,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哈萨克语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同样不可或缺。

在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中,师傅们通过哈萨克语向徒弟传授技巧和经验,讲解每一个步骤的要领和注意事项。

同时,关于手工艺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也都是通过哈萨克语来传承的。

比如哈萨克族精美的刺绣、毡房的搭建技艺等,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和指导。

哈萨克语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工具。

长辈们用哈萨克语给孩子们讲述做人的道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家庭中,通过日常的交流,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社会中,哈萨克语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和分享经验,促进传统文化在群体中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萨克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
再娜甫·尼合买提 柳 卉
(新疆农业大学 乌鲁木齐 830052)
传统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阿肯对唱)已经被列入中国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哈萨克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先民早在公元前便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哈萨克的传统文化也源远流长。较为详细的历史记载是在哈萨克汗国建立之后。
其次,哈萨克族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其中口头文学尤其发达。其形式有神话、传说、长诗、民歌、格言、谚语、故事等。众多的作品既不是出自某个时期,也不是完成于某位作家之手,而是在人们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过程中不断加工而逐步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批专门收集、加工、传承演唱这些作品的民间艺人也就应运而生,他们就是哈萨克草原上广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阿肯”。“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民间著名的古典音乐。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传统文化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根据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同时,发挥各级文化行政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对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充分研究,深入挖掘,有效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凝聚力的现实需要,对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已于2005年正式启动实施。国家计划投资4.2亿元,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对全自治区25处国家重点文物遗址项目进行抢救保护。这一宏伟工程的实施,将辐射和带动自治区丝绸之路沿线一批文化遗址的抢救保护,从整体上提升我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水平。
5、市场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近年来,一些哈萨克民间艺人积极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在将其产品投入市场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就整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来说,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没有进入大市场良性循环领域,仍然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三、进一步加强哈萨克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也是维系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目前,自治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6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73处,初步查明的文物点有4000多处,自治区共收藏文物藏品11万件。特别是民族特色浓郁、与各民族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新疆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地区。
二、保护哈萨克族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缺乏有关法律法规,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要求不够明确。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法律规范、法律责任、法律义务不清,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古今珍贵、散落民间的哈萨克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缺少针对性管理,同时,对文字、照片、音像等各类资料的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2、进一步改革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管理体制,在观念上有所创新,建立一套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做到保护与管理相结合,在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上下工夫。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对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良好高效的运营机制。
3、投入适当的经费保护哈萨克传统文化。政府应宏观调控,加大经费投资力度,以培育品牌为基础,向产业化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与新疆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哈萨克民间文化艺术消费。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在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探索新领域。
4、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一是积极搭建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二是加强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把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引入正规学校教育,是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维系民族感情、延续民族信念、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三是充分挖掘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区内外朋友和外国友人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
5、重视发展民间呼吁力量,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上,民间的呼吁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法国大革命中,宫殿被砸,教堂被毁,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个名叫格雷茹瓦的教士提出了“文化遗产是民族文明的生命”的命题。他的忠告最终被接受,许多遗产得以保护下来。这说明,传统文化保护从一开始就发端于民间。在内地的很多省区,民间力量已经成为传统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新疆,虽然也有不少有志之士自发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但是这支力量还相当薄弱。“保护传统文化人人有责”的意识并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在基础建设、旅游开发过程中,文物遭到破坏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这些都给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要通过“文化遗产日”这种高规格的形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营造一种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目前《自治区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列入自治区人大立法计划,则意味着自治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完全步入法制化轨道。这对新疆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来说,无疑又是另一个契机。
首先,哈萨克族的畜牧业有着悠久的文化,游牧即“逐水草而迁徙”其中有很多与畜牧业相关的文化传统。草原上有众多的飞禽走兽,为哈萨克的狩猎生产提供了条件,这中间有很多与狩猎相关的文化现象、驯鹰文化。更多的是手工业文化,传统的羊毛加工、皮革加工、铁器、木器加工以及奶制品的加工等。哈萨克族的物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同牲畜、游牧有关,具有很浓郁的草原特色。在草原游牧文化中最具有特点的是毡房文化,据史籍记载,哈萨克族的远祖乌孙住的就是毡房。公元前105年,远嫁给乌孙王昆莫的汉朝细君公主在《黄鹄歌》中写道:“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居住毡房了。此外还有哈萨克族具有浓厚游牧生活特点的传统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婚俗文化,刺绣编织、印染文化等。
21世纪是“软实力”较量的时代,民族传统文化在这种中西文化碰撞之下作用更加凸显,如何传承民族文化,继续保护哈萨克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全球化或西方化,是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早在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31届会议上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情况下,文化创新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或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舞蹈、音乐、绘画、工艺、建筑艺术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许多民族的各类创作,如文学艺术等,都根基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带动的旅游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能吸引大量海外游客,甚至成为某些国家和地区主要的财政收入。
3、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于濒危程度较高的品类,从传承人和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到位。由于目前的传承处于自觉自愿状态,民间文化尤其是哈萨克民间工艺传承人匮乏。另外,一些落后的观念、做法和生产方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
4、宣传力度不够,教育工作不到位。由于近年来,我们对哈萨克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系统教育欠缺,导致一些青少年玩的是韩国游戏、看的是日本动漫、跳的是美国街舞,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知之不足。
2、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上级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缺少自织,缺少本专业干部和专家级人才,对哈萨克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不够,合理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和政策条件欠缺。若长此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不仅会慢慢丢失,出现潜在的断层,而且也将丧失一个弘扬哈萨克族传统的文化市场。所以,加强哈萨克民族文化、民间工艺的保护,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毕桪,民间文学概论,民族文化出版社,2004.
[2] 张志尧,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3] 哈萨克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4] 远嫁乌孙的汉家公主,新疆日报,2006年1月4日第8版.
[5] 保护祖国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新疆日报,2006年6月10日第1版,6月14日第12版.
一、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相互区分的主要因素。一个民族之所以与其他民族不同,主要在于文化的差异。世界各民族各自创造独具一格的文化,使人类的文化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上没有特色,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就不会有地位。复兴中华文化,首先必须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如何继续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如何复兴中华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作者:再娜甫•尼合买提,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