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与李叔同》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a8bf448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d.png)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等作品赏析与创作历史背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聆听、学唱感受体验学堂乐歌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进一步鼓励学生分小组协作创作,加深对学堂乐歌的理解,促使其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二、重难点【重点】:体会了解“学堂乐歌”作品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难点】:“学堂乐歌”的创作。
三、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随着音乐步入课堂。
【评】:通过学生熟悉的学堂乐歌开门见山进入我国早期时代的学堂乐歌,并出示课题《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
(二)新课:1、学堂乐歌的介绍,当时兴起一批有识之士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所创作的歌曲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的新风尚。
这些当时的校园歌曲称为“学堂乐歌”。
2、欣赏《体操――兵操》聆听回答问题跟唱感受、体验学堂乐歌,为创作埋下旋律的种子3、沈心工与其代表作介绍4、欣赏《黄河》聆听回答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写景、抒发人民为保卫祖国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之情)了解历史创作背景,再次聆听学堂乐歌曲调大多取自于欧美、日本,《黄河》这首歌曲是由中国人最早期有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由古曲曲调填词的歌曲。
4、欣赏《祖国歌》第一首四四拍的,第二首四二拍的。
5、李叔同简介、聆听作品(师):同学们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学生答)师带生唱《祖国歌》两个版本的曲调,感受体验对比回答问题?引出原曲调《老六班》对比异同点?(调号、旋律相同,节拍、节奏不同)出自同一首作品,两首不同的歌曲,他们稍微修改了中间的节拍、节奏、速度、填上不同的歌词,就成了一首新的歌曲。
待会我们请同学们一起来创作。
6、知识要点回顾、学堂乐歌的意义与影响7、拓展探究:(1)、播放歌曲《送别》,同学们跟唱(课前熟悉的旋律)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它的词曲作者是谁?这首歌曲描写是什么样的情感?(2)、以《送别》的曲调填词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带学生一起唱。
高中音乐_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7cf856187c24028915fc3a3.png)
5、欣赏歌曲《黄河》,思考: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上和《兵操》有何不同?
6、师生共同从旋律、节奏、主题等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这首歌曲除了“圣、河、誓、我”和两个“不”字外,其余都是一音配一字,且多用同音反复。歌曲第一段节奏紧凑,附点音符的频繁运用使乐曲产生了较强的动力,描写出滚滚黄河的奔涌气势。第二段节奏先紧后宽,大量使用长音符,曲调雄壮有力,情感起伏有致,生动体现了那一时期知识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立志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慨然之情。
7、小结沈心工及其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资料以及对两首歌曲旋律、节奏、内容等音乐要素的分析,认识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并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三、新文化运动先驱——李叔同
1、简单介绍李叔同。
2、欣赏《祖国歌》。
3、出示《祖国歌》和《老六板》谱例,进行分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和民间乐曲《老六板》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祖国歌》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本课包括学堂乐歌概念、历史来源、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价值等内容,是音乐鉴赏模块的一个重要特殊的不可缺少的区域,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运动的先河,在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欣赏并理解其对于社会进步意义具有重要、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9ffca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b.png)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传承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介绍2.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3.沈心工与李叔同代表作品的欣赏4.音乐素养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及代表作品的欣赏。
2.教学难点: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初步了解。
2.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1)教师详细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包括创作风格、代表作品等。
(2)学生听赏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3.沈心工与李叔同代表作品的欣赏(1)教师播放沈心工的《送别》和李叔同的《春游》等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音乐素养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谁能分享一下?(2)学生回答,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2.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1)教师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学生分享对作品背后历史背景的感悟。
3.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演唱与演奏(1)教师教授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如《送别》的演唱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演唱成果。
(2)学生自主拓展,了解其他音乐家的生平与作品。
五、作业2.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反思1.在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时,要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339ae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7.png)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
2.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尝试用书本中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
3.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以及《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其风格特征、影响及意义。
难点:尝试为熟悉的学堂乐歌依曲填词,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等教法:聆听感受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唱学生们熟悉的李叔同作品《送别》问:此曲的词曲作者?出处?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并提出大家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引出主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作品中引出本节课题,师生共同歌唱感受学堂乐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关注。
二、新课教学1、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问:(1)什么是学堂乐歌?(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和意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设计意图: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书本内容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学堂乐歌,内容、影响和意义,加深对后面学习本节作品的理解。
2、聆听沈心工《体操—兵操》问:(1)从歌词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速度上分析作品的特点。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品为一段体,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号召儿童做兵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不仅要唤醒民众锻炼身体,还要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强大人们才会真正幸福,曲调简洁、朗朗上口,易记,节奏紧凑,欢快的五声调式。
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作共唱此曲。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8c21a47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4.png)
六、课后反思
1、培养学生学会带有目的性的静心聆听。
2、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出自己独立的音乐感受与见解。
3.师生共同研讨尝试着比较分析学堂乐歌与现在的校园歌曲在风格、特点与创作上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备注
设问:对照歌词看看这首歌曲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说说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它的主题出现了几次?)
(6)欣赏《黄河》
引导学生欣赏且思考下列问题:
教学过程
备注
对比欣赏《体操——兵操》和《黄河》 两首歌曲在音域和节奏上有何异同?这种不同有何艺术效果?
四、学堂乐歌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首歌曲的歌词以及曲调,想想这些歌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同时这些“学堂乐歌”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发展特别是声乐创作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教学难点
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教学方法
设问、举例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唱《童年》。
3、歌曲《送别》
点评:两个不同年代的校园歌曲的演唱、欣赏,感受校园歌曲琅琅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并揭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二、学堂乐歌的历史、代表人物
学生讨论后交流。
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并揭示学堂乐歌对于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更深刻的含义:
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五、课堂小结
在一个人的成长经验中,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影响一生的第一层底色,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们那个时候玩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做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唱什么?我们那个时候读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图景。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阅读,也可能没有玩具,但不可能没有歌声。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576eb03a0116c175e0e483f.png)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送别》《竹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
4.通过学习,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内容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教学重点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看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听听里面的主题歌是哪首歌曲?(播放视频)师:刚才大家不约而同说出影片的主题歌是你们所熟悉的歌曲《送别》,那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在老师伴奏下学生将歌曲演唱了一遍,并请学生说出其感受)师:为什么大家会有忧伤、别绪的感觉呢?请再听一遍歌曲,重点xxx 音乐的基本要素、歌词及歌曲含义(复听歌曲,听后师生一起分析。
)二.歌曲分析(课件大屏幕显示)A.歌曲: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
节奏舒缓,速度中等,分“起、分、合”三段,即A(a-b)-B(c-b)-A(a-b)的形式。
b的一再重复,词曲的完美结合,使萦回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B.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
以写景触情,“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但人在离别时倍感凄凉。
歌词与旋律间的回环往复配合,加深了魂牵梦饶的离情别意。
C.含义: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
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
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三.走进学堂乐歌1.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送别》的词曲作者和它的出处?师:(通过学生回答后师做小结)它属于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学堂教唱的歌曲,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诞生.它的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确立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a28a93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2.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
《体操—兵操》又叫《男儿第一志气高》。
《黄河》此歌节奏自由奔放,不受节拍规律的束缚。
《祖国歌》这首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都曾产生过一定的教育鼓舞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首先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结尾片段,结合欣赏《送别》歌曲,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学堂乐歌”自然而生。
(2)下面我来介绍学堂乐歌的来历:(①书上179页)(3)下面播放《体操—兵操》,之后提问学生: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思想?对比欣赏《体操—兵操》和《同桌的你》两首歌曲,提问学生:两个唱段风格上有何异同?更喜欢哪首歌曲?之后复听曲,引导学生学唱。
(4)接下来欣赏《黄河》,首先请学生大声朗读歌词,感受歌词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978618168884868762d6f5.png)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
2.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尝试用书本中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
3.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以及《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其风格特征、影响及意义。
难点:尝试为熟悉的学堂乐歌依曲填词,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等教法:聆听感受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唱学生们熟悉的李叔同作品《送别》问:此曲的词曲作者?出处?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并提出大家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引出主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作品中引出本节课题,师生共同歌唱感受学堂乐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关注。
二、新课教学1、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问:(1)什么是学堂乐歌?(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和意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设计意图: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书本内容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学堂乐歌,内容、影响和意义,加深对后面学习本节作品的理解。
2、聆听沈心工《体操—兵操》问:(1)从歌词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速度上分析作品的特点。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品为一段体,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号召儿童做兵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不仅要唤醒民众锻炼身体,还要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强大人们才会真正幸福,曲调简洁、朗朗上口,易记,节奏紧凑,欢快的五声调式。
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作共唱此曲。
设计意图:从音乐要素来分析此曲,加深对学堂乐歌风格特征的理解,师生共唱感受其艺术魅力。
3、聆听李叔同《祖国歌》请同学们从音乐要素方面分析此曲,对比沈心工的《体操—兵操》谈谈两首作品的异同,学生总结学堂乐歌的特点。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6f57d3de80d4d8d05a4f14.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篇一: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节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3、认识、了解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填词歌曲,尝试自主创编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CD光盘、钢琴或电子琴。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奏《送别》伴奏,学生跟唱歌曲。
并问: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课题,并介绍这是一首填词歌曲,属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跟唱较熟悉的歌曲《送别》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新授课1、学习音乐知识A、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B、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具有什么时代意义。
C、音乐家沈心工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D、音乐家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1)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自学一个问题。
(2)自学后两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音乐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A、聆听《体操—兵操》(1)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2)学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3)旋律填空练习。
(歌曲的前两句)B、聆听《黄河》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C、聆听《祖国歌》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师问:三首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它们反映出了什么时代意义,学生思考后发表个人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cbe842f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2.png)
教学内容
导入
(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
组织学生就坐。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送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创作于1913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年对于历史来说只是沧海一束,但对于一首歌曲经过百年岁月的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无疑他书写了一段音乐传奇,《送别》就是这样的歌曲,我们今天的课就从送别开始。
师:介绍作曲家沈心工,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
师: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殖民地,在大连、旅顺引发日俄战争,在日本留学的沈心工感怀国家积弱已久,备受欺凌,写下了《黄河》这首作品,这是最早期的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
师:歌曲分为几段,每段分别表现了什么?
生:……
师:(补充)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三首学堂乐歌,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表格进行总结。
师:(出示表格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师:(引导学生总结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
师:学堂乐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填词歌曲(课件出示第二段乐谱《渔家傲》,教师配上《一剪梅》旋律演唱)教师演唱填词歌曲《渔家傲》让学生体会填词歌曲的魅力。通过大家的掌声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填词歌曲的魅力了。下面我们也尝试创作一首学堂乐歌。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创编一首体现校园生活的填词歌曲。
生:(谈感受,很多学生会表达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
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大家感觉歌词比较晦涩,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也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大家再来感受一遍。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90927a6d15abe23492f4d0d.png)
教学设计:【讲授】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送别》(大合唱)。
2、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以经典歌曲《送别》导入教学,引起学生共鸣,揭示课题。
】2、【活动】新课教学一、学堂乐歌相关知识1、学堂乐歌的概念。
2、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内容。
3、“学堂乐歌兴起因素”讨论,教师点评。
4、共同探讨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了解学生对学堂乐歌兴起原因的初步概括。
】二、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1、播放视频资料,教师小结。
2、欣赏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并齐唱歌谱。
3、分析歌曲旋律特点,请学生划出相同乐句。
4、师生共同对歌曲的音乐要素进行分析:歌曲结构简单,一共六个乐句。
旋律采用单一乐句多次重复的手法,一共重复五次,朗朗上口。
采用一字一音,便于歌唱。
4、探讨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学堂乐歌的创作时期,正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
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在音乐创作上也是大胆吸收,认为只要有用,均可拿来。
所以说,选曲填词是当时学堂乐歌最主要的创作手法。
5、欣赏歌曲《黄河》,思考: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上和《兵操》有何不同?6、师生共同从旋律、节奏、主题等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这首歌曲除了“圣、河、誓、我”和两个“不”字外,其余都是一音配一字,且多用同音反复。
歌曲第一段节奏紧凑,附点音符的频繁运用使乐曲产生了较强的动力,描写出滚滚黄河的奔涌气势。
第二段节奏先紧后宽,大量使用长音符,曲调雄壮有力,情感起伏有致,生动体现了那一时期知识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立志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慨然之情。
7、小结沈心工及其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资料以及对两首歌曲旋律、节奏、内容等音乐要素的分析,认识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并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三、新文化运动先驱——李叔同1、简单介绍李叔同。
2、欣赏《祖国歌》。
3、出示《祖国歌》和《老六板》谱例,进行分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和民间乐曲《老六板》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祖国歌》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6e910c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8.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沈心工与李叔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将此节的授课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二、学情分析1、对高中生来说,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及音乐家他们不是太清楚,甚至在当前流行音乐无孔不入的今天,对于学堂乐歌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但同时,高中学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具备一定基础,故对音乐作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容易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
2、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与对音乐的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欣赏能力,在本课程的相关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流行的校园歌曲有一定的涉足。
但这种能力与认知基础却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学生对学堂乐歌特定的音乐文化意义存在一定鉴赏体验困难,产生情感背离问题,表现为情绪上不喜欢、体验上不共鸣、思想上不重视。
因此改变这一状况是上好本课程的关键,也是课程设计成败的重要体现。
3、学生更多的喜欢当今的流行校园歌曲,比较检验、模仿是其进修策略的方法。
在对其特有的艺术特性了解之后,少数学生可能试图举行其曲调填词方面的创作实验。
三、说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将融合体现课程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价值导向等多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1、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形式即书院音乐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其配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教育活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音乐的情感与社会价值导向的统一。
3、通过欣赏特别是对书院乐歌艺术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经过作业设想,通过合唱、伴奏整体协调的课堂表现,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书院乐歌的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3c529d3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8.png)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及生平介绍。
具体包括: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长城谣》等作品,以及李叔同的《送别》、《青春舞曲》等作品。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两位音乐家的艺术成就,感受他们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难点: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钢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沈心工的音乐风格。
2. 讲解(10分钟)详细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分析他们的音乐作品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送别》为例,分析李叔同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和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作品(如《长城谣》、《青春舞曲》等)的音乐特点。
5. 课堂互动(10分钟)6. 情感教育(5分钟)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与李叔同生平简介2. 音乐作品特点及艺术价值3.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与李叔同的《送别》在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2. 答案要点:从旋律、节奏、民族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自主了解其他音乐家的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环节3. 课堂互动与情感教育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65f0e926fff705cc170a7a.png)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一、设计思想
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
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
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
高一音乐鉴赏优质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优质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15b0be7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f.png)
高一音乐鉴赏优质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六章,主题为“沈心工与李叔同”。
详细内容包括:沈心工的生平与创作特点,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及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具体分析两位音乐家代表作品,如沈心工的《黄河颂》,李叔同的《送别》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生平事迹,认识他们的音乐贡献。
2. 学会欣赏和分析沈心工、李叔同的代表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沈心工、李叔同的音乐创作特点及其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沈心工、李叔同的代表作品,了解他们的音乐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投影仪、钢琴。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黄河颂》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沈心工的音乐风格,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背后的历史背景。
2. 讲解:介绍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生平事迹,分析他们的音乐创作特点及影响。
3. 欣赏:播放《黄河颂》、《送别》等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
4.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沈心工、李叔同的音乐创作手法,并尝试创作简短的音乐段落。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与李叔同生平事迹音乐贡献代表作品2. 音乐分析旋律节奏和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黄河颂》和李叔同的《送别》,阐述它们在音乐史上的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深入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其他作品,了解他们对中国音乐发展的贡献,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推荐阅读《沈心工传》、《李叔同传》等相关书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达成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具与学具的选择与应用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互动环节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启发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挖掘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涵盖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特点,还要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优秀教学设计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db957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f.png)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内容:《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听唱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旋律,初步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通过聆听、欣赏、体验、小组合作的方法学习演唱歌曲。
3.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认识学堂乐歌和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和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同桌的你》设问: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学生思考后回答)2.播放《黄河》让学生聆听,和《同桌的你》对比设问:这两首歌曲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新课教授1.介绍什么是学堂乐歌2.介绍学堂乐歌里都唱了哪些内容3.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4.简介学堂乐歌的三个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智忞5.初听歌曲《送别》设问:歌曲表达的是什么情感?6.复听歌曲,小声哼唱7.句末加入二声部的演唱a.0 5 4 2b.0 1 2 3c.0 2 3 4d.0 5 3 1a 和b 用呜代替歌词唱c 和d 用阿代替歌词唱8. 学生先学唱歌谱,然后再用“呜”和“阿”来唱第二声部的旋律和句末加入的音9.学生和老师合作,找一名指挥,学生唱第二声部,老师唱第一声部的歌词三、创编歌词通过歌曲旋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演唱,你么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配新的歌词。
四、课后作业课后让学生找一首自己喜爱的声乐作品,用“呜”和“阿”的演唱方式唱出旋律。
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并且用不同的方式演唱《送别》。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31ff7d524de518974b7d8e.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内容安排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
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
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1、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有关沈心工、李叔同及学堂乐歌的知识进行阅读,了解这些知识。
2、学生资源: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当将课堂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阀》之间的联系等。
)3、网络资源:学生参考:艺雅音乐在线网中国音乐简史(十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论文在线和久和中文社区网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4、参考书籍(1)《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武雍谊重点参考1840—1949这一时期(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汪毓和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方法建议: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8cced8a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8.png)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的内容。
本节课的特点在于:淡化政治、历史等学科在音乐课堂上的讲述,提倡和鼓励用音乐来了解音乐。
本节课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四首学堂乐歌:《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相互的探讨,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并开辟“歌曲串串烧”互动活动环节,目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
在教学的同时,始终贯穿聆听——实践——思考——总结的方法,旨在教会学生既会欣赏也会鉴赏。
在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的宗旨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唱主角。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四首学堂乐歌,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送别》;2、《体操—兵操》;3、《黄河》;4、《祖国歌》;5、沈心工与李叔同;6、“歌曲串串烧”。
7、为《送别》创作歌词。
四、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五、难点教学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
六、教学方法启发、参与、对比、陶冶。
七、学情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
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b2c92e8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3.png)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设计理念: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本节音乐课将以“学堂乐歌”时期出现的代表人物及其优秀歌曲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鉴赏和教唱优秀歌曲作品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陶冶、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品格。
3、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能力,重视音乐实践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发展个性化的特点,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积极寻求并赋予新时期的时代音调。
设计思路: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教材,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的第一个专题《沈心工与李叔同》,设计思路如下:1、确立主题以“学堂乐歌”的最主要特点作为主题----即依曲填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体会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2、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除教材提供的材料外,我还找到一些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教学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2、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3、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难点1、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2、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具准备人教版的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钢琴、现代多媒体和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们的校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校园歌曲是激荡人心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首校园歌曲。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https://img.taocdn.com/s3/m/e0ed848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7c.png)
沈心工与李叔同一、【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乐歌”创作特点,进而认识和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沈心工和李叔同。
二、【教材分析】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学校普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课包括学堂乐歌概念、历史来源、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价值等内容、学堂乐歌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运动的先河,在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欣赏并理解分析其对于社会进步意义具有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1、对于高中生来说,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有些他们已经听过,会唱。
但什么是“学堂乐歌”及同时期的音乐家可能不够了解。
甚至在当前流行音乐不断更新的今天,对于学堂乐歌在心理上有一定排斥,但同时,高中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具备一定基础,故对音乐作品在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容易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
2、学生更多的喜欢当今的流行校园歌曲,对比检验、模仿是其学习的方法。
在对其特有的艺术特点了解之后,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曲调进行填词创作。
四、【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艺术特征、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及其代表作品。
2、通过历史背景及意义熏陶,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和特点。
了解“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讨论、探究“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
3、欣赏“学堂乐歌”《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了解“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
设计课堂拓展,让学生将《山居秋暝》填入《送别》,体验填词唱曲。
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学堂乐歌”的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心工与李叔同》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沈心工与李叔同》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
2.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尝试用书本中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
3.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以及《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其风格特征、影响及意义。
难点:尝试为熟悉的学堂乐歌依曲填词,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等
教法:聆听感受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弹唱学生们熟悉的李叔同作品《送别》问:此曲的词曲作者?出处?
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并提出大家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引出主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作品中引出本节课题,师生共同歌唱感
受学堂乐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关注。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
问:(1)什么是学堂乐歌?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和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书本内容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学堂乐歌,内容、影响和意义,加深对后面学习本节作品的理解。
2、聆听沈心工《体操—兵操》
问:
(1)从歌词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速度上分析作品的特点。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作品为一段体,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号召儿童做兵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不仅要唤醒民众锻炼身体,还要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强大人们才会真正幸福,曲调简洁、朗朗上口,易记,节奏紧凑,欢快的五声调式。
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作共唱此曲。
设计意图:从音乐要素来分析此曲,加深对学堂乐歌风格特征的理解,师生共唱感受其艺术魅力。
3、聆听李叔同《祖国歌》
请同学们从音乐要素方面分析此曲,对比沈心工的《体操—兵操》谈谈两首作品的异同,学生总结学堂乐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部作品的对比欣赏,了解百年前学堂乐歌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的认识。
4、探究: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5、生生合作用课堂中所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并歌唱
设计意图:生生分组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临时做一位词作家,感受创作校园歌曲的乐趣。
三、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学堂乐歌这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认识了我们学校音乐教育奠基的先人——沈心工、李叔同等老一辈音乐教育家,还尝试了选曲填词的创作,但这只是开始,课后希望有更多同学积极参与创作,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展示我们美好校园,讴歌我们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