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蚂蚁“出逃”行为》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蚂蚁“出逃”行为》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实验一: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实验二: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实验三: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章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实验器材
(一)实验一
宽结大头蚁(体长2.5-2.7mm小型工蚁)、透明笔杆、试管、棉花、毛笔、计时器(二)实验二:
宽结大头蚁(体长2.5-2.7mm小型工蚁)、透明笔杆、试管、棉花、毛笔、计时器、棉签、卫生纸、小电扇、50%酒精
实验二改进版:
宽结大头蚁(体长2.5-2.7mm小型工蚁)、透明笔杆(配2个笔头)、试管、棉花、毛笔、计时器
(三)实验三:
宽结大头蚁(体长2.5-2.7mm小型工蚁)、透明笔杆、试管、棉花、毛笔、计时器、25%酒精、75%酒精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一)建立了动物行为实验模型
以蚂蚁“出逃”模型探究多个主题,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二)数据统计方式改进
舍弃实物投影的传统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实验结果实时而直观地呈现,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理念。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一:观察并比较蚂蚁多次从同一笔杆中逃出的时间变化。
实验二:观察并比较气味阻断前后蚂蚁逃出笔杆的时间变化。
实验三:观察并比较酒精作用前后蚂蚁逃出笔杆的时间变化。
五、实验教学目标
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生命观念:了解蚂蚁生活习性;阐述酒精对健康的危害,形成健康生活的生命观念。
(二)科学思维:学会将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
(三)科学探究:通过合作学习,设计实验方案并分析结果。
(四)社会责任: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知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观察蚂蚁“出逃”行为。
实验二:验证蚂蚁用气味标记路线。
实验三:探究酒精对蚂蚁行为的影响。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实验一:观察蚂蚁“出逃”行为
学生在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章后,对蚂蚁行为产生强烈好奇心,他们为蚂蚁设计了一个“迷宫”——圆规盒,在圆规盒的一端放蚂蚁,另一端放饼干屑。但蚂蚁并未去搬运食物,而是找到出口逃出来,即使更换其他食物也得到同样的结果。我在教参中读到如下案例:将蚂蚁扣入笔盖中,观察其“出逃”的行为。经过师生共同探讨,决定开展课外探究——观察和研究蚂蚁“出逃”行为。实验方法:观察并比较蚂蚁多次从同一笔杆中逃出的时间。所用器材如图1A所示:其中毛笔用于捕捉蚂蚁,试管用于存放蚂蚁。实验对象为宽结大头蚁,两后百工饲养于试管中(图1B),本实验选用小型工蚁(图1C)体长约2.5-2.7mm,活动性较强。
图1 实验一材料用具及实验对象
实验过程:将蚂蚁捕捉入透明笔杆中,并抖落入底部,平放后计时,比较蚂蚁连续5次逃出笔杆的时间变化。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实验过程中,数据结果记录在屏幕的Excel中,全班共16个小组,每组一只蚂蚁,通过预先设定的公式计算出平均值,并在预设区域实时呈现统计图。得到的
数据结果如表1,统计图如图2。
数据单位:秒(s)
图2 实验一数据统计图
统计结果引发学生的讨论,蚂蚁从第二次开始,逃出笔杆的时间明显变短,是否说明蚂蚁在第一次逃出时就留下了特殊的标记呢?还有学生观察到,蚂蚁第一次逃出前,在笔头处徘徊的时间比较久,并用触角不断打探,但2-5次实验时蚂蚁可以直接逃出。结合《社会行为》一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猜想:蚂蚁第一次出逃时可能用气味标记了路线。由此引发了实验二的探究来验证这一猜想。
(二)实验二:验证蚂蚁用气味标记路线
提出问题:蚂蚁逃出笔杆时用气味标记了路线吗?作出假设:蚂蚁逃出笔杆时用气味标记了路线。制定计划:实验二所用器材如图3所示。
图3 实验二材料用具
将一只蚂蚁连续三次放入同一笔杆中,前两次不做特殊处理,而第三次用棉签蘸取酒精擦拭笔杆,以去除蚂蚁留下的气味,重点擦拭蚂蚁徘徊的笔头处,用卫生纸擦干,然后用小电扇加快酒精挥发,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再将蚂蚁放回笔杆中记录时间。共11个小组参加本实验,每组1只蚂蚁。得到的数据结果如表2,统计图如图4。
表2 实验二数据结果表
数据单位:秒(s)
图4 实验二数据统计图
实验二结果表明,经气味阻断后,蚂蚁逃出的时间变长,并且恢复了在笔头徘徊打探的行为,说明蚂蚁确实通过气味标记了路线。
本实验的一个操作难点是要确保酒精完全挥发,排除残留酒精对实验的干扰。经过师生共同探讨,对实验方案进行了如下改进(图5)。每组准备一支笔杆和与之相匹配的两个新笔头,分别编号A、B,安装A笔头进行前两次实验,而在第三次实验中换用B 笔头。
图5 实验二改进版材料用具
共10个小组参与改进实验,每组1只蚂蚁。得到的数据结果如表3,统计图如
图6。统计结果表明,蚂蚁在新笔头内由于找不到自己的气味而耽误了逃出的时间。且在新笔头中,蚂蚁同样恢复了徘徊打探的行为。
表3 实验二改进版数据结果表
数据单位:秒(s)
图6 实验二改进版数据统计图
(三)实验三:探究酒精对蚂蚁行为的影响
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我们进入八年级下册的学习。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课有“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影响”实验,该实验需在显微镜下对水蚤心率进行计数,实验难度较大,且结果不准确。学生在已有的实验基础上,再一次用蚂蚁模型,探究酒精对蚂蚁行为的影响。仍然将蚂蚁连续三次放入同一笔杆中。前两次不做特殊处理,第一次记录蚂蚁在陌生环境中逃出笔杆的时间,基于蚂蚁会用气味标记路线这一习性,需再次将蚂蚁放入笔杆中,而第三次将蚂蚁用酒精麻醉后放入笔杆,通过数据对比,检测其是否还能够识别自己的气味。实验所用器材如图7。
图7 实验三材料用具
其中试管除存放蚂蚁外还用于麻醉蚂蚁。将蚂蚁从笔杆抖落入试管中,在试管口的棉花上滴5滴酒精,迅速堵住试管口,麻醉1分钟。全班共16个小组,分为2个大组,分别做低浓度(25%)和高浓度(75%)酒精实验。这两个浓度是课前经过预实验后确定的,差异明显,且不会造成蚂蚁死亡。得到的数据结果如表4、表5,统计图如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