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蚂蚁“出逃”行为》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72748e180eb6294dd886c62.png)
《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中的探究实验“蚂蚁的通讯”。
二、实验器材自制器材:人工临时蚁巢、磁铁小岛实验器材:铁质托盘、木棒、冰块、毛笔、放大镜、镊子、白糖粒、洋葱三、实验改进(一)实验装置的改进1、自制人工临时蚁巢:(用于诱捕、饲养、观察蚂蚁)用透明、带盖饮料瓶制成,上方用针戳出数个小孔(通风透气),内部铺上纸巾(潮湿环境),底部覆盖上塑料膜(密封),外面包上遮光卡纸(遮光),瓶盖保留,便于实验时直接打开放出蚂蚁。
2、磁铁小岛:用废弃的饮料瓶盖底部粘上磁铁,边缘切出小口,便于搭桥。
(二)实验对象处理方式的改进降温法:利用蚂蚁遇低温行动变迟缓的特点,在水中加入冰块,使小范围内温度迅速降低,蚂蚁行动变缓,再用毛笔迅速将蚂蚁收集、转移回蚁巢并放归自然。
四、实验设计思路(一)课前准备: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临时蚁巢的制作,提倡人人参与,以提高实验对象(蚂蚁)的多样性和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二)课中探究:按照实验探究的步骤来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并在课本原有的方案设计基础上,引导学生做有关蚂蚁交流的进一步探究。
(三)课后拓展:在已经有实验对象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课后选择一至两个小课题,开展有关蚂蚁的其他方面的探究,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素养。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2、了解蚂蚁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和改造实验设备的能力,建立生活处处有实验,人人参与做研究的理念;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集思广益、分工协作中发现问题、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1、通过饮料瓶、瓶盖等废物回收利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强化环保意识;2、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3、通过降温回收法,观察奇妙的生命现象,树立尊重生命的观点。
六、实验教学内容和过程实验导入:引导学生描述课前观察自己捕捉的蚂蚁的行为特征,思考数量众多的蚂蚁却能井然有序的生活,在分工合作中如何进行交流的。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说课稿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9d77becaa00b52acfc7ca41.png)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的说课稿龙南中学肖岚这个实验出现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动物的行为》的内容中。
在初中生物课标中指出: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十分活跃的领域。
动物的行为的知识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这部分教材的内容是让学生在了解了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参与探究蚂蚁的行为。
教材安排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的氛围。
这一节课在内容上是对上一课时知识的深化,同时也是为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生长迅速的青春期,思维活跃,同时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
依据这一心理,以情感为基础,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学生能很好的完成实验。
这次的安排以蚂蚁为观察对象的探究活动是恰当的。
在前一节课学习了动物的行为的特点,知道了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动物的行为归类,学生将会有浓厚的兴趣,并能举出很多的例子。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这个实验,在教材中既起到了引入课题的作用,又引导了学生在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中,学会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
因此我认为本实验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学会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探究蚂蚁的行为。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①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
2、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3、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方法、态度等内容的恰当评价。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课前让学生自主去观察蚂蚁的行为,思考实验方案,在学生制定计划时,教师巡视时,可适当引导学生。
为了时间安排合理,教师先做做试验,掌握好时间。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时再调整。
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即时、客观、公正。
过程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研究动物的行为和交流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蚂蚁奇遇记》(2)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蚂蚁奇遇记》(2)](https://img.taocdn.com/s3/m/eacf715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9.png)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蚂蚁奇遇记》(2)一、教学目标1.1、了解《蚂蚁奇遇记》的主要人物、情节和故事情节的核心。
1.2、了解蚂蚁生活的基本规律及其生存环境。
1.3、通过游戏、观察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听取和识别故事中的声音和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2.1、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2、蚂蚁的基本生活规律和生命环境。
2.3、引导幼儿有效地进行学习积累,创造游戏乐趣。
三、教学过程3.1、导入环节通过带领孩子们欣赏蚂蚁的剪纸展示、音乐、声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幼儿,你们喜欢蚂蚁吗?这是一只漂亮的蚂蚁,你能看出来它的坚韧和勇气吗?3.2、故事创设通过播放声音,让幼儿们听声辨物,增加听力训练。
3.3、故事叙述通过老师重温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故事情节核心,引导幼儿学习并了解蚂蚁的基本生活规律及其生存环境。
3.4、动手实践老师现场模拟蚂蚁行走的姿势,引导孩子们模仿及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创造情境,在创建的环境下,让幼儿体验蚂蚁的生活。
3.5、游戏体验游戏链接教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感受到童话故事的乐趣和生动性。
同时,在游戏中也能学习到更多蚂蚁的知识。
3.6、归纳总结在总结中,老师再次重申蚂蚁的生活规律及其生存环境,引导幼儿对蚂蚁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因幼儿年龄较小,教学内容或方式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有学生在较为困难的任务中表现出不同的程度的抗拒心理。
此外,本次教学对幼儿的故事细节进行了多次渗透式教学,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蚂蚁和其他昆虫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促进了幼儿对蚂蚁及其它昆虫的理解和认识,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面。
同时,也让幼儿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的魅力。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东昌南校周雯)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东昌南校周雯)](https://img.taocdn.com/s3/m/c01b917f050876323012125b.png)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周雯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的周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设计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三个方面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1.教材内容的分析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经历;提高生命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生命科学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在专题性或综合性探究过程,实现科学知识的迁移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基于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学》(试用本)第二册第5章《生态系统》中的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中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学习后,进行的拓展性研究活动。
是在学生了解了动物具有行为信息的交流后,选择学生熟悉的动物蚂蚁,通过设计明确的探究方案对蚂蚁的某种行为进行观察,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成果的交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学情分析: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蚂蚁的了解较少,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的观察,可以引起学生对自然界、对生物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此前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已经初步体验了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等科学探究活动环节,但考虑到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前期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都是有侧重地针对科学探究中的某一个环节展开,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的水平。
二、教学设计过程1.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课标的要求及学情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学会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设计:蚂蚁奇遇记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设计:蚂蚁奇遇记](https://img.taocdn.com/s3/m/c20b24d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8.png)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设计:蚂蚁奇遇记一、活动目的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蚂蚁的基本生态习性,并通过观察、模拟和参与互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促进幼儿的科学、语言、艺术等综合发展。
二、活动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生动形象的故事、视频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围绕“蚂蚁”展开思考和交流。
2.教师向幼儿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目的,询问幼儿对蚂蚁的认知和了解程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实践体验环节(40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室外,观察、探究并模拟蚂蚁的活动行为。
让幼儿观察蚂蚁的行走轨迹、觅食行为、队列编队等情况。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蚂蚁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实验,感受蚂蚁的神奇生态。
3.引导幼儿分小组通过模拟游戏等方式,学习如何制作蚂蚁窝、拼接队列等。
4.教师通过小组竞赛游戏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共赢”的理念。
3. 总结环节(10分钟)1.教师以游戏方式让幼儿回顾本次活动主题,并简要总结学习到的内容和体验。
2.教师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对蚂蚁的认识和感受,激励幼儿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3.教师向家长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和成果,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三、教学特色1.生动形象的示范教学和实践体验,深入幼儿的生活实际,提高幼儿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
2.小组竞赛游戏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幼儿自信心和创造力。
3.科学和语言的结合,融入主题教学,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究、观察、学习、表达,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和认知水平。
四、教学评估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幼儿参与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幼儿的态度、行为、表现等方面。
同时,还应注意家长反馈、幼儿自我反思等方面的评价,以便为下次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提升。
说课稿蚂蚁
![说课稿蚂蚁](https://img.taocdn.com/s3/m/b75f054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9.png)
说课稿蚂蚁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小学科学》中关于蚂蚁的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包括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通讯方式以及蚂蚁的社会结构等内容。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蚂蚁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社会结构,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社会结构难点:蚂蚁的通讯方式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学具:笔记本、彩笔、观察工具等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蚂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蚂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社会结构以及通讯方式。
3. 实物观察:让学生观察蚂蚁实物模型,加深对蚂蚁的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蚂蚁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蚂蚁的知识题目,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蚂蚁生活习性:觅食筑巢繁殖社会结构:蚁后工蚁兵蚁雄蚁通讯方式:气味触角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蚂蚁,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并画出蚂蚁的图片。
答案:略2. 查阅资料,了解蚂蚁的通讯方式,并在班级分享。
答案:略3. 写一篇关于蚂蚁的小作文,描述蚂蚁的生活场景。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蚂蚁的了解有了显著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蚂蚁通讯方式的部分,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和引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户外观察活动,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社会结构难点:蚂蚁的通讯方式二、重点和难点解析1. 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生活习性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探究蚂蚁通讯行为说课稿
![探究蚂蚁通讯行为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361b9bd58fafab068dc0257.png)
《探究蚂蚁通讯行为》的说课稿一、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动物行为的分析,第三节动物行为的研究中的一个探究性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在课标中指出:动物行为在目前的生物学研究中处于一个较为活跃的地位,动物行为的相关知识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及动物的行为。
《探究蚂蚁通讯行为》这个实验是让学生在了解了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参与探究蚂蚁的行为。
二、教材分析1、内容本章的内容包括第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第二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三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这次课为第三节中的一个活动实验内容,因此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动物行为的特点,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为此节探究实验课提供了一个理论知识,而此次实验课将会是理论知识的一个实际运用和验证,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探究蚂蚁的行为。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重难点重点: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难点: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总结。
重难点突破:观察蚂蚁的行为思考实验方案,教师适时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优化实验。
教师事先做预实验,把握时间及注意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再做调整。
三、教法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理论知识,以及观看蚂蚁社群行为的视屏,和回忆生活中见到过的蚂蚁通讯行为,引导学生设计出探究蚂蚁通讯行为的实验通讯方案,并且协助学生实施实验方案,最后带领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以及对实验方案进行反思和优化。
这样的教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和交流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对实验结果的反思。
教具:多媒体,以及相关实验器材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图片展示,引起学生注意和学习兴趣。
蚂蚁说课稿
![蚂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b6506b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4.png)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之美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之美。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技法,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之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之美首先体现在它独特的表现手法上。
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强调笔墨的运用和形式的变化。
它追求的不仅仅是形象的再现,更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画常用的笔墨技法有“点、线、面”的运用,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和变化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质感。
这种手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特征,还能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观者在欣赏中产生共鸣。
其次,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之美还体现在它独特的审美观念上。
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文的追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
中国画家善于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文的理解和感悟。
他们常常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山水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的神韵和人文的情感。
这种审美观念强调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之美还体现在它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性上。
中国画常常使用一些特定的意象和象征性的符号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松树被视为中国画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它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长寿。
而梅花则象征着坚强和高洁的品质。
这些意象和象征性的符号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使得观者在欣赏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和情感。
最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之美还体现在它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上。
中国画常常通过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达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它不仅仅追求形象的再现,更注重的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时间和空间的流转和变幻。
这种处理方式给观者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使得观者在欣赏中能够进入到一个更加宽广和深邃的艺术空间中。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之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审美观念、意象和象征性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初中生物八年级《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优秀表格式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八年级《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优秀表格式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661aa88762caaedc33d418.png)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有效。
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在老师“权威”的“引导”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
《中学生物学》。
《观察蚂蚁》说课稿
![《观察蚂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00d731969eae009581bec65.png)
我的猜想
我的办法
我的发现
备注:发现一个秘密,奖自己一颗智慧星。
学生实验过程
(三)汇报交流 , 分享科学发现。 谁先来介绍自己的新发现?
蚂蚁怕樟脑味,蚂蚁触角一碰到樟脑线圈就缩回去 了。直径5厘米的圆圈一只蚂蚁花1分10秒冲出突围。蚂 蚁在圈中不停地搜素通道,当搭一座纸道蚂蚁的外形特征。 2、探究蚂蚁的行为习性。
五、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我运用了探究发现法突破难点。引领学生借助已有的经 验和工具材料,自主设计实验观察,探究蚂蚁的行为习 性。再结合分析比较法和合作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形成共识,从 而突出重点。
(二)自主探究,收集事实证据。 1.观察蚂蚁的身体外形特征
首先举行画蚂蚁比赛,经过展示后发现大家画的蚂 蚁不一样,有的画四条腿有的画六条腿,有的腿长在腹 部等,那么蚂蚁到底是怎么样的?他的身体有几节?有 几只腿?腿长在哪一节上?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有效的 激起学生探究蚂蚁的兴趣。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看看 习以为常的蚂蚁到底长什么样?很快学生提出蚂蚁很小 爱乱爬,不好观察,于是我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借助昆虫 盒观察蚂蚁,不一会儿学生对蚂蚁的身体特征达成共识 并修正自己先前所画蚂蚁的图片。
捉一些蚂蚁和搜集蚂蚁有关的资料。为了让学生能很快 进入到主动探究中来,开课伊始,我就让学生分享请蚂 蚁的方法和他们发现的有趣事情。结合学生的发言紧扣 蚂蚁的身体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两条主线。例如学生谈 到蚂蚁搬运食物,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蚂蚁是怎样 搬运食物的?一只蚂蚁发现了食物,别的蚂蚁是怎样知 道的?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这些奥秘都隐藏在蚂蚁身 上。你能画一只蚂蚁吗?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
探索蚂蚁的行为说课稿
![探索蚂蚁的行为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a5e17e40c22590102029d83.png)
探索蚂蚁的行为说课稿江西省宜丰县桥西中学卢冬娥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八年级第五间第二节,本节从学生的“身边事”入手,以动物的行为为线索,通过资料分析.实验.探索.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而这一节主要设了一节典型的探究活动课,教材通过对蚂蚁外出寻找食物和群蚁搬食两幅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作出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表达交流。
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从感性入手,为理解动物行为知识创造一定条件,而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身边的动物有所了解,这对本章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知道动物有哪些行为,而涉及到实验来探究动物行为,学生做得很少并且在广大农村中学,条件有限,老师只限于讲解书本上的知识,要用到实验多媒体很少。
因此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们如何做实验。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日常接触的动物名称2了解动物行为的缘由技能目标:尝试亲手做实验情感目标:了解动物行为后,爱护身边动物及保护环境教学重点:在教师指导下做实验验证学生在平常观察动物时遇到的问题教学难点:能做到细致地观察实验过程和做好记录。
四.教法A启发式教学: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与事实相符。
B发现式教学: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学法A自主探究法,课前在教师指导下收集动物图片并了解图片中动物有什么行为B交流讨论法: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勇于加入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列举身边从小接触的动物和玩过的动物,激发学生能回忆起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哪些动物成为了人们的伙伴和宠物,说明动物和人类息息相关,然后又用几副图片的动物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认识身边经常见到的动物,这时点出课题,今天我们在探索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f6aa0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6c.png)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教案一课题: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蚂蚁的基本行为模式,如觅食行为、社会行为等;掌握观察和记录蚂蚁行为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实验来观察蚂蚁的行为;理解蚂蚁行为背后的意义和适应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蚂蚁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蚂蚁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同学们对蚂蚁都有哪些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蚂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三、设计实验1.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包括选择观察的蚂蚁种类、观察的环境、观察的时间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避免干扰蚂蚁、如何记录观察结果等。
四、进行实验1. 各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2. 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到的蚂蚁行为。
五、分析结果1. 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共同分析蚂蚁的行为特点。
2. 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讨论与总结1. 组织学生讨论:“蚂蚁的行为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蚂蚁行为的方法和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题通过探究蚂蚁的行为,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对蚂蚁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
作业设计:让学生观察其他社会性昆虫(如蜜蜂)的行为,并与蚂蚁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短文。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e36900a5e9856a57126006.png)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一、教材分析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结合实验及自身生活经验明确蚂蚁的觅食行为。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明确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以及该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与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相结合。
五、实验器材不同气味的食物如食盐、白糖、白醋、红糖、冰糖、馒头等,清水、不同颜色的纸、烧杯、玻璃棒、镊子、棉球、剪刀等六、教学过程生活动谜语:远看芝探究问题中其实有味有关。
新课程标准中有三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而探究性学习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也能达到这样的一个要求。
我觉得本节实验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1.本节的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氛围学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也受到抑制,主观能动性也不易调动起来。
所以在本节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宽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由以前的“配角”转变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讨论。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推动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本节实验课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结构和沉闷的学习氛围,使整个实验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蚂蚁奇遇记》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蚂蚁奇遇记》](https://img.taocdn.com/s3/m/c55dc6132cc58bd63086bd0e.png)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蚂蚁奇遇记》第一介绍教材来源:为了对小孩们进行环保教育,我园组织大班“环保小卫士”到市文化宫做社会调查。
这时小孩们发觉垃圾箱旁有一群蚂蚁正“忙碌”着分吃食物,就围在了一起,饶有爱好的观看起来。
因此,教师就抓住小孩的爱好点,结合《有味的昆虫世界》的主题开展了对蚂蚁的探究活动,如找蚂蚁、观看蚂蚁、记录蚂蚁等,而此次活动确实是其中的一个。
那么我选择教材《蚂蚁奇遇记》缘故是:浅显的故事构思新颖,易于幼儿明白得、同意,有味的情节画面能引起幼儿好奇,有利于幼儿拓展自己的思维与体会进行大胆推测、想象,从而提高幼儿想象与表达体会的能力,也让幼儿从中体验到故事的幽默、好笑。
因此,我认为此教材符合《纲要》中选择内容的三项原则。
活动目标的制定是遵循《纲要》中提出的:进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让幼儿敢说、想说、喜爱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舞幼儿大胆、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方法”的这一要求,我从技能、能力、态度三方面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
活动预备从以下三方面表达:体会预备、环境预备、材料预备。
现在重点讲解活动程序:本次活动始终以幼儿“互动竞猜”的游戏方式来构建一种师生、生生之间愉快学习和互动交流的语言环境,表达幼儿以合作、探究为特点的共同学习,充分发挥了幼儿想象及浓厚的表达爱好。
共分三个环节完成。
第一环节:猜猜、讲讲,引发幼儿互动爱好。
我们将模拟“幸运五十二”的游戏方式,让幼儿之间展开一场有味而猛烈的“蚂蚁竞猜”互动游戏。
玩法是:各小组举荐一名“蚂蚁形象大使”当主持人,主持人依照各组对蚂蚁探究的观看记录和收集到的蚂蚁相关知识进行互动轮番提问,小组或集体互动答题,同时还可让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明白的问题。
例如:问题1:4号队幼儿围在电脑旁,大伙儿边说、边操作,一起玩认识蚂蚁的电脑游戏。
(其他组幼儿可通过大屏幕参与答题)当电脑提问要求回答蚂蚁是否能住在河边时,幼儿的问题产生了:“那蚂蚁不小心掉到河里它会游戏吗?”再如问题2:各小组幼儿在绘画蚂蚁喜爱吃的食物时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蚂蚁什么都喜爱吃(一幼儿提问:蚂蚁会吃手表吗?蚂蚁吃那么多的东西它有大便吗?)老师并不急于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只是请幼儿把问题填写在观看记录表上,以便在下次的活动中进行讨论与探究。
《寻访蚂蚁》说课稿
![《寻访蚂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b23d42fcc7931b765ce159d.png)
《寻访蚂蚁》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动物单元的第一课《寻访蚂蚁》。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备、讲、练、批、辅、考、评、纠、补、研、悟、能。
备一、备教材教材内容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蚂蚁是一种最为常见数量最多的的昆虫,了解了蚂蚁也就是了解整个昆虫界,所以本课的学习意义很大.孩子们通过观察活动可以获得对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他们构成对动物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多种办法观察蚂蚁,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2、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对蚂蚁多层次的观察和提问,全面认识蚂蚁,由个别到一般,以此概括总结出昆虫的特征。
能积极查找有关蚂蚁的知识与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感的目标:学生懂得蚂蚁也有生命,要珍惜生命,关爱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蚂蚁,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比较蚂蚁,蜗牛,蚯蚓的身体结构,初步建立昆虫的概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教具: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塑料小瓶盖,搭"桥"用的小纸条,水槽,课件。
2、学具与材料黏土、纸、尺子、小刀、牙签、铅笔、硬纸卡片(做蚂蚁用)二、备教师教师知识储备教师要事先熟知蚂蚁是何种动物,它的形态特征如何,他的身体是怎样组成的,有哪些种类。
以及有关蚂蚁活动的一些知识。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能力培养。
教法设计1、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一段关于蚂蚁活动的视频)2、自主探究,观察交流.新课标中提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还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进行合理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活动大胆的提出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问题.3、利用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使课堂活动化和自主化.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在课前要他们先自己抓蚂蚁,在课中自主观察自己想办法等).三、备学生学情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发现新鲜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在这一时期是培养其学习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学法指导1、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学习.充分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探索中学习科学是合作,观察,探究为一体的学习.通过让学生设计蚂蚁迷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科学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蚂蚁“出逃”行为》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实验一: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实验二: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实验三: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章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实验器材
(一)实验一
宽结大头蚁(体长2.5-2.7mm小型工蚁)、透明笔杆、试管、棉花、毛笔、计时器(二)实验二:
宽结大头蚁(体长2.5-2.7mm小型工蚁)、透明笔杆、试管、棉花、毛笔、计时器、棉签、卫生纸、小电扇、50%酒精
实验二改进版:
宽结大头蚁(体长2.5-2.7mm小型工蚁)、透明笔杆(配2个笔头)、试管、棉花、毛笔、计时器
(三)实验三:
宽结大头蚁(体长2.5-2.7mm小型工蚁)、透明笔杆、试管、棉花、毛笔、计时器、25%酒精、75%酒精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一)建立了动物行为实验模型
以蚂蚁“出逃”模型探究多个主题,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二)数据统计方式改进
舍弃实物投影的传统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实验结果实时而直观地呈现,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理念。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一:观察并比较蚂蚁多次从同一笔杆中逃出的时间变化。
实验二:观察并比较气味阻断前后蚂蚁逃出笔杆的时间变化。
实验三:观察并比较酒精作用前后蚂蚁逃出笔杆的时间变化。
五、实验教学目标
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生命观念:了解蚂蚁生活习性;阐述酒精对健康的危害,形成健康生活的生命观念。
(二)科学思维:学会将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
(三)科学探究:通过合作学习,设计实验方案并分析结果。
(四)社会责任: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知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观察蚂蚁“出逃”行为。
实验二:验证蚂蚁用气味标记路线。
实验三:探究酒精对蚂蚁行为的影响。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实验一:观察蚂蚁“出逃”行为
学生在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章后,对蚂蚁行为产生强烈好奇心,他们为蚂蚁设计了一个“迷宫”——圆规盒,在圆规盒的一端放蚂蚁,另一端放饼干屑。
但蚂蚁并未去搬运食物,而是找到出口逃出来,即使更换其他食物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我在教参中读到如下案例:将蚂蚁扣入笔盖中,观察其“出逃”的行为。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决定开展课外探究——观察和研究蚂蚁“出逃”行为。
实验方法:观察并比较蚂蚁多次从同一笔杆中逃出的时间。
所用器材如图1A所示:其中毛笔用于捕捉蚂蚁,试管用于存放蚂蚁。
实验对象为宽结大头蚁,两后百工饲养于试管中(图1B),本实验选用小型工蚁(图1C)体长约2.5-2.7mm,活动性较强。
图1 实验一材料用具及实验对象
实验过程:将蚂蚁捕捉入透明笔杆中,并抖落入底部,平放后计时,比较蚂蚁连续5次逃出笔杆的时间变化。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实验过程中,数据结果记录在屏幕的Excel中,全班共16个小组,每组一只蚂蚁,通过预先设定的公式计算出平均值,并在预设区域实时呈现统计图。
得到的
数据结果如表1,统计图如图2。
数据单位:秒(s)
图2 实验一数据统计图
统计结果引发学生的讨论,蚂蚁从第二次开始,逃出笔杆的时间明显变短,是否说明蚂蚁在第一次逃出时就留下了特殊的标记呢?还有学生观察到,蚂蚁第一次逃出前,在笔头处徘徊的时间比较久,并用触角不断打探,但2-5次实验时蚂蚁可以直接逃出。
结合《社会行为》一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猜想:蚂蚁第一次出逃时可能用气味标记了路线。
由此引发了实验二的探究来验证这一猜想。
(二)实验二:验证蚂蚁用气味标记路线
提出问题:蚂蚁逃出笔杆时用气味标记了路线吗?作出假设:蚂蚁逃出笔杆时用气味标记了路线。
制定计划:实验二所用器材如图3所示。
图3 实验二材料用具
将一只蚂蚁连续三次放入同一笔杆中,前两次不做特殊处理,而第三次用棉签蘸取酒精擦拭笔杆,以去除蚂蚁留下的气味,重点擦拭蚂蚁徘徊的笔头处,用卫生纸擦干,然后用小电扇加快酒精挥发,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再将蚂蚁放回笔杆中记录时间。
共11个小组参加本实验,每组1只蚂蚁。
得到的数据结果如表2,统计图如图4。
表2 实验二数据结果表
数据单位:秒(s)
图4 实验二数据统计图
实验二结果表明,经气味阻断后,蚂蚁逃出的时间变长,并且恢复了在笔头徘徊打探的行为,说明蚂蚁确实通过气味标记了路线。
本实验的一个操作难点是要确保酒精完全挥发,排除残留酒精对实验的干扰。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对实验方案进行了如下改进(图5)。
每组准备一支笔杆和与之相匹配的两个新笔头,分别编号A、B,安装A笔头进行前两次实验,而在第三次实验中换用B 笔头。
图5 实验二改进版材料用具
共10个小组参与改进实验,每组1只蚂蚁。
得到的数据结果如表3,统计图如
图6。
统计结果表明,蚂蚁在新笔头内由于找不到自己的气味而耽误了逃出的时间。
且在新笔头中,蚂蚁同样恢复了徘徊打探的行为。
表3 实验二改进版数据结果表
数据单位:秒(s)
图6 实验二改进版数据统计图
(三)实验三:探究酒精对蚂蚁行为的影响
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我们进入八年级下册的学习。
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课有“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影响”实验,该实验需在显微镜下对水蚤心率进行计数,实验难度较大,且结果不准确。
学生在已有的实验基础上,再一次用蚂蚁模型,探究酒精对蚂蚁行为的影响。
仍然将蚂蚁连续三次放入同一笔杆中。
前两次不做特殊处理,第一次记录蚂蚁在陌生环境中逃出笔杆的时间,基于蚂蚁会用气味标记路线这一习性,需再次将蚂蚁放入笔杆中,而第三次将蚂蚁用酒精麻醉后放入笔杆,通过数据对比,检测其是否还能够识别自己的气味。
实验所用器材如图7。
图7 实验三材料用具
其中试管除存放蚂蚁外还用于麻醉蚂蚁。
将蚂蚁从笔杆抖落入试管中,在试管口的棉花上滴5滴酒精,迅速堵住试管口,麻醉1分钟。
全班共16个小组,分为2个大组,分别做低浓度(25%)和高浓度(75%)酒精实验。
这两个浓度是课前经过预实验后确定的,差异明显,且不会造成蚂蚁死亡。
得到的数据结果如表4、表5,统计图如图8。
s)表5 实验三75%酒精组数据结果表
数据单位:秒(s)
图8 实验三数据统计图
实验结果表明,酒精麻醉后蚂蚁逃出笔杆的时间与第二次相比明显变长(图8A、8B),蚂蚁已经不能识别自己的气味,且在高浓度酒精作用下,蚂蚁逃出时间甚至远长于第一次(图8B),说明酒精可能对蚂蚁的神经系统产生了影响,且浓度越高,影响越严重(图8C)。
有些小组还观察到醉酒的蚂蚁在笔杆内迷失方向。
通过酒精对蚂蚁行为的不良影响这一结论,推断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八、实验效果评价
本实验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建立了动物行为实验模型,用蚂蚁“出逃”模型探究多个主题,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二是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舍弃实物投影的传统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实验结果实时而直观地呈现,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理念。
在本课题的实验中,实验对象蚂蚁便于饲养与观察,实验器材简单易得,且结果直观。
基于上述三个特点,实验能够在课堂中有效开展,并且不受客观条件(如经费等因素)的影响进行推广实施。
不足之处是实验过程中蚂蚁被反复拨动而容易受到伤害,会间接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
本实验还可进行以下两方面的拓展探究。
首先,有学生发现,当第一只蚂蚁成功逃出笔杆后,将同一蚁巢中其他蚂蚁放入同一笔杆中,后者可以很快地找到出口,这能否作为验证蚂蚁用气味进行通讯的证据呢?此外,学生受到实验三的启发,可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烟草对蚂蚁行为的影响,与家人共同完成实验,为家人普及健康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1] 邓扬婷. 三种蚂蚁的取食行为的探究[J]. 中外交流, 2017(10).
[2] 马万炎, 李正茂, 王溪林,等. 宽结大头蚁的生物学及对马尾松毛虫的捕食研
究[J]. 中国森林病虫, 1997(1):3-6.
[3] 蚂蚁饲养的基本知识[J]. 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 200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