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妁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和品德Z-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4.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6.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①外部条件,如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②内部条件,如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
③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8.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得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第四节品德的形成
一、概述
(一)什么是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理解)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多选)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普遍认为,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简答/填空/多选)(概念判断)。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倾慕或鄙夷、热爱或憎恶、欣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验,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
(五)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简答)
品德的各心理成分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个体品德发展中,每一个基本成分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心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换的桥梁。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深化、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践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三、品的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0-3岁)。
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1:惩罚定向;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
2.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4:权威定向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多选 )
(一)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