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 的史学思想

合集下载

试析《通志·校雠略》的文献学思想

试析《通志·校雠略》的文献学思想

试析《通志·校雠略》的文献学思想作者:张婧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8期摘要:郑樵的《通志·校雠略》是一部方法论著作,最能体现郑樵毕生治学功力,集中体现了郑氏的文献学思想,他提出的图书分类、著录及校雠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献学的发展。

关键词:郑樵《通志·校雠略》文献学郑樵(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人。

著名的文献学家、历史学家。

郑樵天资聪慧、敏而好学,其父亡后家道衰微,此后发奋读书。

一生注重实际,不满空谈之风,加上科举失意,遂隐居夹漈深山筑屋三间,苦读三十年,“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①,有“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夙愿。

其涉猎广泛,《通志》一书为集大成者。

一部著述的完成是经过常年积累、实地考察,最后才取得成功的。

《通志》最能体现郑樵毕生治学功力之所在,此书分纪、谱、略、传四门,其中成就甚高的是二十略。

“略”即大纲、概略之义。

郑氏对二十略较为满意,他在《通志·总序》中说:“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

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其五略汉唐诸儒所得而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

”②并且对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之十五略做了解释说明。

其中对文献学影响深远、为人称道的便是二十略之一的《校雠略》。

一、《校雠略》中的文献学思想《校雠略》中郑樵详论求书、校书、分类、著录等理论。

叙而述之可分为目录学思想和校雠学思想。

(一)目录学思想中国古代目录学昉于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目录学发展到北宋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编制体例和学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

徽宗勤于搜访补辑,向民间征集书籍,一时藏书大盛,此时藏书家众多,著名的有叶梦得、魏了翁、尤袤、陈振孙、周密、王介卿等。

私家藏书数目非常可观,这为目录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目录二字连称,是从宋代开始的。

基于从刘向到《崇文总目》以来对书目发展过程的认识,郑樵对目录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总结。

郑樵的“会通”思想及其体现的创新意识-历史学论文-历史论文

郑樵的“会通”思想及其体现的创新意识-历史学论文-历史论文

郑樵的“会通”思想及其体现的创新意识-历史学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郑樵字渔仲,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南宋莆田人,《通志》是郑樵的代表作。

一生坚持不肯应试科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语言学、文献学、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成就斐然。

郑樵一生著述颇丰,但是大部分已经佚亡,现在只存有《通志》、《尔雅注》、《夹漈遗稿》、《诗辨妄》及一些零散文章,《通志》是一部比较宏大的著作,一共200 卷,其内容和思想对后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郑樵会通思想的体现会通思想贯穿了郑樵一生的学术活动,在其最重要的著作《通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最完整、最集中。

关于会通思想,郑樵在《上宰相书》曾经说过,水不会于海,则为溢水,途不通于变,则为穷途;有认为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

史家据一代之史,不能通前代之史。

本书而修,不能会天下之书。

他进一步指出,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物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

郑樵所谓的会指的是对于史料能够综合起来研究,要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的思想方法,所谓的通指的是能够对史书进行整理,并通晓其中的大意,能够通为一家,通古今转变。

1.推崇司马迁的通史,班固的史。

郑樵在《通志》中对司马迁的工作有很高的评价,说司马迁工于制作,所以能够知晓孔子思想的内涵,研究了《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春秋》等史书,所以能够知道上至黄帝、尧、舜下知道秦、汉之间的事情。

并且认为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本,六经之后,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这本著作,可见郑樵对司马迁的治学思想非常推崇,对司马迁的《史记》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郑樵认为司马迁能够把复杂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对于各种社会变化和自然现象能够囊括在一起,成就非常高,认为司马迁是通史的鼻祖。

所以郑樵非常推崇通史的写作方法,并且把司马迁的思想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编纂的书中,《通志》就综合了各种不同的书籍而写成,所以成为了不朽的著作,其内容能够前后相连,贯通古今,而且其内容也非常丰富,包含了经学、史学、文学、文字训诂、音韵、天文、动物、地理、植物等学科,涵盖了文学、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对于后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校雠略》看郑樵的治学方法

从《校雠略》看郑樵的治学方法

从《校雠略》看郑樵的治学方法郑樵对我国学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与他独特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密不可分,这在《校雠略》中有充分的体现。

标签:郑樵;校雠略;治学方法中圖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0-0184-02《通志》是郑樵晚年综合历代史料编撰而成的一部通史。

其中“略”共二十,记载了上古至唐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是全书精华之所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通志》“全帙之菁华,惟在《二十略》而已[1]1367。

《校雠略》是其中一略,精辟地论述了求书、校书、编次、类例等问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目录学理论著作。

虽然仅数千言,内容却很丰富,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之处,对我国后代学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郑樵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与他独特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密不可分。

通过研读《校雠略》,郑樵在有关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上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核实的方法郑樵在长期的治学实践中,是十分讲究科学的治学方法的。

他在长期的治学实践中,比较注重“核实”之法的重要性。

他说,“无核实之法,何以得书之情”[2]1828?“核实”二字,便是郑樵的治学要法之一。

“核实”之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注重在对文献的考订、辨伪、纠正字句篇章的讹误。

“核实”这种方法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开端与诀窍,也是他在史学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

为求得书籍的本来面目,郑樵对流传过程中所造成的错误进行了考订和校正,这与狭义“校勘学”的治学方法基本是相通的。

他认为,“《唐志》以人于书之上而不著注,大有相妨。

如‘管辰作《管辂传》三卷’,唐省文例去‘作’字,则当曰‘管辰管辂传’,是二人共传也。

如李邕作《狄人杰传》三卷,当去‘作’字,则当曰‘李邕狄人杰传’,是二人共传也。

又如李翰作《张巡姚传》三卷,当去‘作’字,则当曰‘李翰张巡姚传’,是三人共传也”[3]1820。

《唐志》将作者名字置于传主名字之前,又省去“作”字,于是作者名字与传主名字混合在一起,容易使人误将作者当成传主。

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

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

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摘要郑樵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编著的《通志》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在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志》中阐述了郑樵的历史观点和方法,对后世的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郑樵《通志》的史学价值,对于今天研究史学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史学思想史学价值《通志》全书共200卷,其中本纪18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列传115卷,载记8卷。

体例仿《史记》,但改表为谱,易志为略,成“纪”,“传”,“谱”,“略”,“载记”五体史书。

记事上自三皇,下至隋,但二十略中典章制至唐,是宋代继《资治通鉴》后又一重要成果。

这部书继承了司马迁所创的纪传体通史体例,编纂上起三皇,下迄隋唐,包容了天文地理,虫鱼草木,礼乐刑政,氏族都邑,文字音韵,金石图谱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

《通志》的价值,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史学思想首先,郑樵在《通志》总序中,很是强调史学的“会通”思想,他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仲尼之为书也,凡典、谟、训、诰、誓命之书,散在天下,仲尼会其书而为一,举而推之,上通于尧舜,旁通于秦鲁,使天下无逸书,世代无绝绪,然后为成书”。

因此,郑樵极力推崇司马迁上自黄帝,下至汉武,贯穿三千年的通史——《史记》,说是“司马氏司典籍,工于制作。

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秦汉之世,勒为一书。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可见,郑樵的“会通”思想与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是相似的,故而《通志》成为一部有价值的通史。

第二,郑樵在著史方面极力主张实学,反对空言。

主张“凡秉史笔者,皆准《春秋》,事事褒贬”。

郑樵提出实学治史的主张,反对任意褒贬。

郑樵研读各类书籍,认为《史记》会通古今,为人们提供了治国安邦的事实参考,是一部使“百代之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的重要著作;《论语》则是一部“空言著书”的著作,对后世学风产生了不良影响。

《通志》看郑樵的史学思想

《通志》看郑樵的史学思想

《通志》看郑樵的史学思想郑樵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曾感叹:“史界之有樵,若光芒之一彗星焉。

”他倾注毕生心血所著的《通志》与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古代学者认为“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

”由此可见,郑樵在我国史学领域的特殊地位。

唐宋时期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经、史、子、集各种文化成果灿若星河、数不胜数,在史学界在体现有刘知几的《史通》、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等,正是在这种优良的文化环境下,郑樵矢志撰写一部“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史巨著。

郑樵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读书,勤于向学,立志报国,在风云激荡的国难之时曾投书高官,谋求入仕,无奈石沉大海,报国无门。

从此之后,他就专心致志于治学,“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

” 十六岁时,郑樵在家乡夹漈山(今福建莆田市)结庐隐居,治学近四十年,呕心沥血,最终完成《通志》,书成不久,疾病缠身的郑樵就因病逝世。

《通志》是一部综合历史史料而成的通史兼专史,它分为两部分,一是通史,上起三皇,下迄唐宋;二是略(志),共二百卷,在体例上,既沿用了司马迁所创的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体例,同时也有所创新。

计有本纪18卷,世家3卷,列传108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年谱4卷,二十略52卷。

其中,纪、传、世家、年谱,仿《史记》而作,只是将《史记》之表易为年谱。

至于《史记》的“书”,《汉书》己改名为志,后世多所仿效,而郑樵反对编纂断代史,故而改“志”为“略”,共计二十略,这二十略也是《通志》全书的精华,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梁启超曾评价:“仅《二十略》,固自足以不朽。

”郑樵也极为看重:总天下之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综观《二十略》,天地万象,社科自然,皆包括其中,实在是称得上一部分类式的百科全书。

它扩大了史志目录记载的范围,将史志目录记载的对象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极大丰富了史志文献的内容。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综述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综述

郑樵的⽬录学思想综述郑樵的⽬录学思想综述摘要:⽬录学形成于汉代,在宋代基本成熟,宋代的⽬录学家们提出了⼀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录学思想,尤其以郑樵为代表。

郑樵是我国⼗⼆世纪著名的⽂学家、藏书家和⽬录学家。

郑樵关于图书分类以及⽬录学的⼀些具体原则,⼤都是总结历代及当时经验得出的结晶,⾮常可贵。

郑樵是我国古代⽬录学史上的巨⼈,《通志·校雠略》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郑樵,⽬录学,⽬录学思想郑樵,字渔仲,福建莆⽥⼈,他是南宋学识渊博的学者、杰出的史学家,⼜是⼀位出⾊的⽬录学家。

《宋史·郑樵传》说他“好著书,不为⽂章,⾃负不下刘向、扬雄。

”⽣平著述弘富,有⼋⼗四种之多,可惜留传⾄今仅剩数种。

《通志》是郑樵的传世之作,共⼆百卷,上起三皇,下迄隋唐,是⼀部通史兼专史的名著,其中《⼆⼗略》尤为学术界所推重。

《⼆⼗略》中的《艺⽂略》、《校雠略》,《图谱略》和《⾦⽯略》,集中⽽系统地反映了郑樵的⽬录学理论,《校雠略》从理论上阐明了关于图书分类、提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在《艺⽂略》、《图谱略》、《⾦⽯略》中得到具体的贯彻,他的⼀些观点直到现在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他对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思想“若光芒竟天之⼀彗星焉”。

分析郑樵⽂献⽬录学创新思想的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个⽅⾯。

⼀、关于书⽬类例的思想从《隋书·经籍志》确⽴四部法到宋代,学科学术以及图书的品种、数量有了很⼤的发展,传统四部中的⼀些类⽬已不能适应,宋代⽬录学家们针对这些情况,对类⽬进⾏了调整增删,使整个分类体系更加合理,更切合学术内涵和图书的实际。

开创新的分类体系,强调类例的重要性,是郑樵⽬录学思想的⼀个重要体现。

郑樵提出了图书分类类⽬宜多⽽细的主张,他把分类表发展到第三位类,建成⼀个更系统更详细的分类表,是我国分类史上的⼀⼤突进。

《校雠略》云:“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于是总古今有⽆之书为之区别,凡分⼗⼆类。

”在⼗⼆⼤类中再分⼩类,⼩类之中⼜分“种”(第三类)。

宋朝史学家郑樵传

宋朝史学家郑樵传

宋朝史学家郑樵传厉志苦读,通百家之学郑樵(1104—1162),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

自号溪西遗民,学者称为夹漈先生。

父郑国器是太学生,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卒于姑苏(今江苏苏州),时郑樵16 岁。

他护父丧回莆田。

此后,郑樵在家乡夹漈山筑室厉志自学。

他家境贫寒,但在学习上却是“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讽诵不绝”①。

家中没有书,便向当地藏书丰富的人家借书读,立志“欲读古今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

在治学上他兴趣广泛,对经史之学、礼乐、文字、音韵、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以及方书、校雠、目录等各个门类的学问都加以探索。

与他在一起读书的还有从兄郑厚。

郑樵注意把书本知识学习和实际观察结合起来。

他认为“农圃人”只能认识田野里的植物,但不明诗书之旨;“儒生”通诗书之旨,却是不认识田野里的东西,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

为学习天文知识,他是一面读《步天歌》,一面观察星象,“时素秋无月,清天如水,长诵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数夜,一天星斗,尽在胸中矣”①。

为了认识动植草木的状况,了解草木虫鱼的情性,他向有实际知识的人学习,“与农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②。

在治学上,郑樵主张要有独断之学的精神,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只是一味因袭前人的说法而毫无创新,“胸无伦类”的儒生令人生厌。

郑樵的“六书”说在文字学史上是一家之言。

他写的《尔雅注》保存下来,受到历代学者的好评。

在等韵学上,郑氏的《韵图》成就是今天可考的最早的韵图。

关于文献校雠类例主张,一直受到学人的推崇。

他在目录学上的十五分类方法及其著录书籍之丰富,在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春秋》的看法、对自然灾异的现象的认识,含有科学的因素。

在动植草木等方面,他的认识受到世界上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者的重视。

郑樵在这许多学术领域内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不但对这些学科作出了贡献,而且为成就他的史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山林三十年,著书千余卷郑樵生活在宋代多事之秋,靖康二年(1127)金灭北宋,掳徽钦二帝,“天子蒙尘,苍生鼎沸”,这对郑樵、郑厚兄弟刺激很深。

三通学·郑樵与《通志》

三通学·郑樵与《通志》

三通学·郑樵与《通志》三通学·郑樵与《通志》《通志》二百卷,是我国古代继《史记》之后,又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郑樵字渔仲,号溪西遗民,因其在夹漈山结庐读书、讲学30余年,故时人又称他为夹漈先生,他是福建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据近人考证,他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59岁。

他一生不事科举,专门读书。

16岁丧父之后,更加远离人事,与堂兄郑厚筑室夹漈山,“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

并认为,“如此一生则无遗恨”。

(《夹漈遗稿》中《献皇帝书》)虽然,其堂兄郑厚中途弃学就仕,但这丝毫没有动摇郑樵读书的初衷,他一直在这里潜心用功了30来年。

在这30来年中,他边读书边著述,名气越来越大。

这时,他有感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恐君百岁后,泯灭人不闻。

赖藏中秘书,百代无湮沦。

”他把自己的著作抄写了一份,并写了一通《献皇帝书》,一齐上奏朝廷。

他在《献皇帝书》中,详叙了他的治学和著述情况:臣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十年为经旨之学。

以其所得者,作《书考》,作《书辨讹》,作《诗传》,作《诗辨妄》,作《春秋传》,作《春秋考》,作《诸经略》,作《刊谬正俗跋》。

(按即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宋避“匡” 字而改。

)三年为礼乐之学。

以其所得者,作《谥法》,作《运祀仪》,作《乡饮礼》,作《乡饮驳议》,作《系声乐府》。

三年为文字之学。

以其所得者,作《象类书》,作《字始连环》,作《续汗简》,作《石鼓文考》,作《梵书编》,作《分音》之类。

五、六年为天文、地理之学,为虫鱼草木之学。

以天文、地理之所得者,作《春秋地名》,作《百川源委图》,作《春秋列国图》,作《分野记》,作《大象略》; 以虫鱼草木之所得者,作《尔雅注》,作《诗名物志》,作《本草成书》,作《本草外类》;以方书之所得者,作《鹤顶方》,作《食鉴》,作《采冶录》,作《畏恶录》。

郑樵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

郑樵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

郑樵对文献学的贡献郑樵字渔仲,自称“莆阳田家子”,别号“溪西遗民”,兴化军广业里(今属莆田市涵江区)人。

他隐居“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

将自己的著作分为经旨之学、礼乐之学、文字之学、天文地理之学、虫鱼草木之学、方书之学、论讨之学、图谱之学和亡书之学等九大类。

《通志》是郑樵贯通一生学问的代表作,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

这部书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堪称文献学巨著。

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献学家。

他的《通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通考》,合称为“三通”,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籍。

由此可见,《通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志》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通史,上起三皇,下迄唐宋;二是略(志),总共二百卷。

“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精华,惟在二十略而已。

一曰氏族,二曰六书,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礼,八曰谥,九曰器服,十曰乐,十一曰职官,十二曰选举,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货,十五曰艺文,十六曰校雠,十七曰图谱,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灾祥,二十曰草木昆虫”。

毫无疑问,《通志》最重要的部分,郑樵自认为最得意的地方,也是后人最加推崇的内容,是《通志》的“二十略”。

郑樵说“臣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其五略,汉、唐诸儒所得而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

五略即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二十略去此五即十五略。

郑樵认为,五略是他在前人论说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挥,没有因袭,更无重复;十五略全是自己发凡起例,独立创作出来的。

郑樵在文献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通志》二十略中的《校雠略》《艺文略》《图谱略》和《金石略》。

《图谱略》《金石略》扩大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

《艺文略》通录古、今、存、佚的文献,创立新的图书分类法。

《校雠略》是《图谱略》《金石略》《艺文略》的说明书,集中而又系统地反映郑樵的文献学思想。

《校雠略》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一部分。

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

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

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郑樵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通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探讨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其历史作用。

首先,郑樵在《通志》中展现了严谨求实的史学思想。

他在著作中致力于整理收集古代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述非常详尽,力求事实准确。

郑樵强调考证的重要性,他反对只凭个人主观臆测或传闻来撰写史书,主张依靠实地考察和史料搜集来确立史实。

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搜集地方志,对于地理、民俗及经济状况都进行详细的调查,使得《通志》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地理志。

这种严谨的史学思想以及详尽准确的著作方法,为后来史学家的研究提供了范本。

此外,郑樵在《通志》中展现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他深知历史记录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研究治乱法则的唯一途径”,并呼吁后人应当继承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以总结历史规律,指导治国理政。

他的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史研究的发展以及国家治理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郑樵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体现在著作中,在对外介绍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同时,他也强调中国文化的卓越和独特之处,为中国的荣辱兴衰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理论依据。

郑樵的《通志》在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方面,他的著作填补了南宋时期史学水平的空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郑樵精于整理古籍文献,他收集了大量的古代方志以及其他历史文献,其中许多是后来失传的,为后来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另一方面,郑樵的思想为后来的史学研究和地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志》中关于地理和民俗的详细记载,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

他的史学思想对于后来史学发展,特别是考证方法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郑樵的《通志》以其严谨求实的史学思想和详尽准确的记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一座丰碑。

他的意识形态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自信,为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通志》的涉及面广泛,收录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填补了当时史学的空白,并为后世史学研究和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樵目录学思想流衍论

郑樵目录学思想流衍论

郑樵目录学思想流衍论摘要郑樵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杰出的目录学家和目录学理论实践家,其目录学理论专著《通志·校雠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目录学理论专著,其目录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代著名目录学家章学诚直接秉承并发展其目录学思想,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者,使郑樵目录学思想流衍向纵深。

关键词郑樵目录学思想章学诚《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曾作为范式垂范后世。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杰出的目录学家郑樵”慨然有会于向、歆讨论之旨”,成就了《通志·校雠略》、《通志·艺文略》及《通志·图谱略》。

《校雠略》中郑樵集中系统地阐释了其目录学思想,首创我国古典目录学理论;《艺文略》、《图谱略》则是其目录学理论的实践。

郑樵目录学思想主要有:第一,整体论,亦即会通理论。

这是郑樵目录学的指导思想;第二是类例论,此为郑樵目录学的核心;第三,记录论。

郑樵规范了其记录图、书的范围,提倡记古今有无之图、书,这是郑樵整体论的体现;第四,揭示论。

郑樵在图书分类的技术操作层面,倡导繁简得当、泛释无义。

第五,辑佚理论。

这成为后世辑佚学理论依据,为后世辑佚工作开拓了实践途径,他的类书辑佚理论,更有开先河之功。

郑樵目录学理论对后世目录学理论的发展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

一郑樵,字渔仲,号浃漈先生,又号西溪逸民,南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

他自幼好读书,勤于学问,却无意科举;青壮年时期广游名山大川,与田夫野老往来,搜奇访古,博览广采。

其学范围广泛,涉及经、史、天文、地理、音乐、艺术、金石等,但尤功于史学及校雠理论,其《通志》一书即是二者之大成。

《通志》是一部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纪传体通史,后人将其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为古代重要政书。

其中二十略尤为后人称道,《四库全书总目》评《通志》时说:“其平生精力,全帙菁华,惟在二十略而已。

”郑樵自己也在《通志·总序》中说:“臣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

从_夹漈遗稿_看郑樵读书治学思想_李春梅

从_夹漈遗稿_看郑樵读书治学思想_李春梅

第33卷第8期湖北科技学院学报Vol.33,No.8 2013年8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g.2013文章编号:2095-4654(2013)08-0032-02从《夹氵祭遗稿》看郑樵读书治学思想李春梅(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郑樵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他广泛涉猎古史、儒经、文字、礼乐、自然、科学等领域。

其读书治学精神在各个领域都熠熠生辉。

本文主要从郑樵《夹漈遗稿》来探求其读书治学思想。

关键词:《夹漈遗稿》;郑樵;读书治学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郑樵,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

是我国南宋杰出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

郑樵读书、治学,兴趣广泛,立志通百家之学,对经旨、礼乐、文字、音韵、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以及校勘目录等都一一探究。

郑樵的著作很多,但大多亡佚,今天能够见到的郑樵著作仅有《通志》两百卷、《夹漈遗稿》三卷、《尔雅注》以及顾颉刚辑录的《诗辩妄》。

《夹漈遗稿》是郑樵的诗文集,虽篇数尚少,比起其七百万的鸿篇巨制来讲,显得极其微不足道,但是在研究郑樵读书治学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梁启超对郑樵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宋代史学中“朱子前一点,最伟大的是郑樵”,“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竟天之一彗星焉”,[1](P22)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同时也展示了其丰富无比的读书治学精神。

一、持“会通”,成一家之言“会”指汇聚文献,广收资料,详尽占有史料。

“通”则是对史料进行处理,正确认识,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制度演变轨迹,探索其内在本质。

《夹漈遗稿·上宰相书》中记载:“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

会通之义大矣哉!”,“史家据一代之史,不能通前代之史;本一书而修,不能会天下之书而修,故后代与前代之事,不相因依。

”可见在郑樵看来,“会通”是古今之道。

第三章第三节郑樵《通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

第三章第三节郑樵《通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

1、郑樵及其撰写《通志》: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夹漈, 世称夹漈先生。南宋兴化军莆田人。
夹漈草堂
• “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 • “困穷之极,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 • 因“家贫无文籍”,往往“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 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 ——《夹漈遗稿》
• “已得鸟兽草木之真,然后传《诗》,已 得诗人之兴,然后释《尔雅》”。 ——《通志· 昆虫草木略序》
• “秦时未尝废儒,而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 合者耳。其所焚者,一时间事耳。后世不明经者, 皆归之秦火,使学者不覩(dǔ同“睹”)全书, 未免乎疑以传疑。……诗有六亡篇,乃六笙诗, 本无辞。书有逸篇,仲尼之时已无矣。皆不因秦 火。自汉已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非 秦人亡之也,学者自亡之耳。” ——《通志·校雠略·秦不绝儒学论》
(3)纪传篇目进行了重新的安排
4、郑樵的史学思想
(1)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
在“会通”思想的指导下,郑樵主张编写通史, 反对断代为书。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整体,如同长 江大河,后代之事与前代存在着“相因依”的关 系,不能截断。而断代史违背了“会通”的原则, 割断了历史。
• “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 窃……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 不以为惭;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 刘歆,复不以为耻。况又有曹大家终篇,则固之 自为书也几希”
• “固为彪之子,既不能保其身,又不能传其业, 又不能教其子,为人如此,安在乎言为天下法! 范晔、陈寿之徒继踵,率皆轻薄无行,以速罪辜, 安在乎笔削而为信史也!” ——《通志· 总序》
(2)崇尚实学
郑樵反对北宋以来理学家空谈义理,不务实学的 风气。主张务实学。所谓“实学”,就是注意考 证前人之说,不轻信盲从。同时注重从实践中求 得真知。

从《通志二十略》看郑樵的学术创新-精品文档

从《通志二十略》看郑樵的学术创新-精品文档

从《通志二十略》看郑樵的学术创新1 前言学术界对郑樵及其《通志》研究成果颇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民国时期顾颉刚有《郑樵著述考》。

今人专著类成果有吴怀祺的《郑樵研究》,徐有富的《郑樵评传》,他们都对郑樵的生平做了详实的阐述,且都论述了《通志二十略》,系统全面、简洁明了的反映了郑樵的人生轨迹与学术成就。

论文类成果更是繁多,仅以核心期刊为表。

主要有王旭东的《郑樵史学思想探析》、《郑樵‘会通’观论述》;厦门大学郑樵历史研究小组的《郑樵史学初探》;王树民的《从看郑樵的学术成就》。

了解这些前沿动态不难发现,更多的研究都是从《通志略》的一部分来看郑樵的学术成就,有鉴于此,本文拟从《通志略》的整体着眼,谈谈对郑樵史学创新的一些浅薄认识。

《通志》全文体现的是郑樵的一种创新思想。

从内容上看,囊括天文地理、金石图谱、昆虫草木,无所不有,堪称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从而把我国的史学研究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围。

从体例上看,《通志》虽效仿《史记》,但有其创新,它采用纪传、年谱、世家、载记、略等综述的方法编撰而成。

其中最为郑樵得意的就是《通志二十略》,同时也最能体现其创新思想,他说,“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旧史之文。

”郑樵力倡创新,反对因袭。

他认识到,“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

2 极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郑樵推崇的是‘会通’与‘创新’的学术思想。

他认为,“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之言。

”所谓自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不是因袭。

在这方面他认为孔子和司马迁做的不错,“仲尼取虞、夏、西周、秦晋之书为一书。

每书之篇,语言既殊,体制亦异,及乎《春秋》则又异于《书》矣。

袭《书》、《春秋》之作者,司马迁也,又与二书不同体,以其自成一家之言,始为自得之书。

”2.1 《通志二十略》的创新体现郑樵在《通志》总序中说,“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旧史之文。

”同时章学诚也说,“郑樵无考索之功,而《通志》足以明独断之学,君子于斯有取焉”。

从《通志·总序》看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

从《通志·总序》看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

从《通志总序》看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康桂英【摘要】郑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涉猎诸多领域,《通志》是其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郑樵的学术思想。

其中,《通志·总序》是一篇比较有名的学术思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通志》的"总序"着眼,可探讨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论其得失优劣,成一己之见。

%Zheng Qiao wa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historian.He dedicated his life in many areas,and TongZhi was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It reflected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ZhengQiao.Among them,the General Preface of TongZhi was a more famous academic thinking.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study,according to the total preface of TongZhi,the history compilation ideas of Zheng Qiao may be discussed,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re analyzed to form his own ideas.【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郑樵;《通志·总序》;史书编纂思想【作者】康桂英【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9郑樵(1104—1162),字渔仲,福建莆田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世称“夹漈先生”。

史载郑樵一生不应科举,谢绝人事,刻苦力学30年,“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1],“于经、史、礼、乐、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以及音韵等学无不究通,皆有论著”[2],而且成就不俗,但这些著作大都亡佚,现保存下来的著作主要有《夹漈遗稿》三卷,《尔雅注》三卷,《诗妄辩》以及《通志》二百卷。

郑樵与《六书略》

郑樵与《六书略》

郑樵与《六书略》韩伟【摘要】郑樵不仅是宋代的著名史学家,而且对于文字学也有着极深的造诣,在文字学史上尤其是"六书"研究史上有着极为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就其成就的内外因素而言,既有纵横贯通的思想基础、求实自得的创新意识和博雅深厚的学术积累,也生存于良好的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之中.<六书略>为郑樵所撰<通志略>之一<略>,是其专以六书说研究<说文>的代表作.该书涉及汉字的来源与性质、六书之次第、象形为汉字结构之根本的功能观、"子母"理论等诸多观点.凡此表明,在六书研究史上,郑樵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大家.【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28)003【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郑樵;《六书略》;六书研究【作者】韩伟【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1一郑樵(1104-1162年)其人,《宋史·儒林传》有记载:郑樵,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

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扬雄。

居夹漈山,谢绝人事。

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

赵鼎、张浚而下皆器之。

初为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皆有论辨,绍兴十九年上之,诏藏秘府。

樵归,益厉所学,从者二百余人。

以侍讲王纶、贺允中荐,得召对,因言班固以来历代为史之非。

帝曰:“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以御史叶义问劾之,改监潭州南岳庙,给札归抄所著《通志》。

书成,入为枢密院编修官,寻兼摄检详诸房文学。

请修金正隆官制,比附中国秩序,因求入秘书省翻阅书籍。

未几,又坐言者寝其事。

金人之犯边也,樵言岁星分在宋,金主将自毙,后果然。

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进,会病卒,年五十九,学者称夹漈先生。

郑樵的史学思想

郑樵的史学思想

郑樵的史学思想
郑樵(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史学家,是《史记》的重要撰写者之一。

郑樵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的本质是一种“变革”的过程,变革的原因是“天命”。

因此,历史的发展是由“天命”指引的,而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郑樵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可以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郑樵还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启迪人们,使人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从中得到启发。

因此,他认为历史的记录应该尽可能地准确,应该尽量避免人为的曲解和篡改。

总之,郑樵的史学思想提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意义的启迪作用以及历史记录的准确性这三个重要的观点,对后世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樵在《史记》中还提出了著名的“五帝传”观点,即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五个最伟大的帝王,分别是黄帝、尧、舜、禹、汤。

这五位帝王在历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先祖。

郑樵还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发展决定的,并且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智慧和劳动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自由社会。

郑樵还认为,人类的智慧是由实践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类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智慧的基础,而学习则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因此,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学习和实践所决定的。

郑樵的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历史学界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关注。

1/ 1。

郑樵读书治学的启示

郑樵读书治学的启示

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科技经济导刊 2016.34期郑樵读书治学的启示杨 杞(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3)摘 要:郑樵是中国宋朝时依靠自己刻苦读书而从山林穷儒成长为著名的史学家。

他的读书治学思想与做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值得借鉴。

本文略加探讨。

关键词:郑樵;读书治学;学者研究中图分类号:G79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6-1995(2016)34-0146-021读书要勤奋刻苦,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就事业郑樵出身书香世家,其父郑国器为太学生,曾任苏州教谕(相当于县学校长),但16岁时父亲去世,家境破落,他面临家贫无书可读的困境,为了读书,他和堂哥郑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书家求借。

后来,他和郑厚结伴在家乡附近的夹旳山上筑草房三间,并命名为“夹旳草堂”,在草堂里刻苦攻读。

“虽困苦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月,厨无烟火,而诵声不绝”。

三年守孝期满,他依然不想回去,留在山里宁可过着清贫的生活而刻苦攻读。

出山后,他又利用外出游历的机会,一方面游历祖国的名川大山,另一方面访问当地有名的藏书家,向他们求借书来读,这样访书过了10年,他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此时,正值金国南侵,北宋灭亡之际,出于爱国,他与堂兄两次上书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等,请求为国抗金,但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了了之。

他只得怀着满腔激愤,将爱国热情寓于笔耕之中,历经30年,著述千余卷(今大部亡佚),特别是编撰了《通志》这一自传体通史巨著,保存流传至今。

《通志》分为传、谱、略三部分,在典章制度方面尤为突出。

包括帝纪18卷,后妃传2卷,年谱4卷,略52卷,列传106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总共200卷,500余万字。

成为以山林穷儒身份依靠自学而成为著名的学者。

当时的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慕名前来拜访。

郑樵以“豆腐、白盐、白姜、荞头”这样极其简朴的食物相待。

与朱熹谈了三天三夜,郑樵渊博的知识为朱熹所钦佩。

尽管吃食粗劣,朱熹仍高兴的说:“此乃山珍海味齐全了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反对任情褒贬。中唐以来 学界为 学界为“ 第二 反对任情褒贬。中唐以来,学界为“行教 反对任情褒贬 振民风” 书圣人之法 的风气日盛, 凡秉史笔 书圣人之法” 化”,“振民风”,“书圣人之法”的风气日盛 “凡秉史笔 振民风 皆准《 事事褒贬” 如欧阳修认为,《春秋》 者,皆准《春秋》,事事褒贬”。如欧阳修认为 《春秋》 皆准 春秋》 事事褒贬 一书,意在 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 别是非,明善恶 修 意在“ 求情而责实,别是非 明善恶” 一书 意在“正名以定分 求情而责实 别是非 明善恶”,修 史当以此为法。南宋后,理学的影响 理学的影响,更使褒贬义利之风 史当以此为法。南宋后 理学的影响 更使褒贬义利之风 流行起来。对此,郑樵从根本上否定褒贬 郑樵从根本上否定褒贬,认为这不是 流行起来。对此 郑樵从根本上否定褒贬 认为这不是 春秋》笔法” 他认为,《春秋》 史记》一样, “《春秋》笔法”。”他认为 《春秋》和《史记》一样 作者都非寓意褒贬,《春秋》是记实事,“主在法制 主在法制,而不在 作者都非寓意褒贬 《春秋》是记实事 主在法制 而不在 褒贬” 郑樵认为“ 史册以祥文该事, 善恶已彰, 褒贬”。郑樵认为“ 史册以祥文该事 善恶已彰 无待美 传记之中, 刺” , “传记之中 既载善恶 足以鉴戒 何必于传记之后 传记之中 既载善恶, 足以鉴戒, 何必于传记之后, 更加褒眨” 提倡“信史” 更加褒眨” ,提倡“信史” 。
郑樵的史学思想
郑樵的史学思想从《通志》做书风格、 郑樵的史学思想从《通志》做书风格、内容剪裁 以及序言说明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学精神和历史观点 可以看出他的治学精神和历史观点,这 以及序言说明中 可以看出他的治学精神和历史观点 这 就是:主张实学 这与反对空言密切相关。 主张实学。 就是 主张实学。这与反对空言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 思潮,理学已达登峰造极 同时,空发议论 理学已达登峰造极,同时 空发议论,任情褒贬的风 思潮 理学已达登峰造极 同时 空发议论 任情褒贬的风 气也渐渐流行。不少思想家、史学家对此多有不满。 气也渐渐流行。不少思想家、史学家对此多有不满。 郑樵的实学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郑樵的实学思想 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第三,反对灾祥占候 第三 反对灾祥占候 。郑樵反对五行灾祥的迷信 思想, 批判那些过于怪诞、无法使人相信的说法。 思想 批判那些过于怪诞、无法使人相信的说法。汉 代史学,谶纬灾祥之说盛行一时 谶纬灾祥之说盛行一时,虽然隋唐以后渐趋衰 代史学 谶纬灾祥之说盛行一时 虽然隋唐以后渐趋衰 但影响犹在。 落,但影响犹在。郑樵的批判言辞尤厉。他称之为“欺 但影响犹在 郑樵的批判言辞尤厉。他称之为“ 天之学” 同时,他还反对以星象卜事的占候说 指出: 他还反对以星象卜事的占候说,指出 天之学”。同时 他还反对以星象卜事的占候说 指出 “星象本用于时节气候报告 却不幸而占候之说起 持吉 星象本用于时节气候报告,却不幸而占候之说起 星象本用于时节气候报告 却不幸而占候之说起,持吉 凶以惑人,纷纷然务为妖妄 纷纷然务为妖妄” 为此,在 通志》 他 凶以惑人 纷纷然务为妖妄”。为此 在《通志》中,他 特列《灾祥略》削除五行相应说,专录事实 专录事实;列 特列《灾祥略》削除五行相应说 专录事实 列《天文 记天文实况,并画图证明 略》,记天文实况 并画图证明 以“杜绝其妖妄之源 记天文实况 并画图证明,以 不过, 通志》的正文和按语中, 焉”。不过 在《通志》的正文和按语中 还保留了许 多迷信的思想。由此可见, 多迷信的思想。由此可见,他对迷信思想的批判是有 限度的, 不彻底的。 限度的 不彻底的。
第一,重视实践的经验, 反对空言著述。 第一,重视实践的经验, 反对空言著述。郑樵研 读各类书籍,认为 史记》会通古今,为人们提供了治国 认为《 读各类书籍 认为《史记》会通古今 为人们提供了治国 安邦的事实参考,是一部使 百代之下,史官不能易其法 是一部使“ 史官不能易其法, 安邦的事实参考 是一部使“百代之下 史官不能易其法 学者不能舍其书”的重要著作;《论语》则是一部“ 学者不能舍其书”的重要著作 《论语》则是一部“空 言著书”的著作,对后世学风产生了不良影响 对后世学风产生了不良影响。 言著书”的著作 对后世学风产生了不良影响。大力批 判了义理之学和辞章之学,指出“ 仲尼既没, 判了义理之学和辞章之学,指出“ 仲尼既没 百家诸 子兴焉, 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 子兴焉 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 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 他对这种“ 操穷理尽性之说, 而以虚无为宗” 系” , 他对这种“ 操穷理尽性之说 而以虚无为宗” 因而,他非常重视史著 他非常重视史著,把历史记载 的学风很是不满 。因而 他非常重视史著 把历史记载 看成是“国之大典” 强调治史必须重视典章制度 强调治史必须重视典章制度,做到 看成是“国之大典”,强调治史必须重视典章制度 做到 详文该事” 而不可 相尚于言语” 而不可“ “详文该事”,而不可“相尚于言语”。
(二)《通志》各略的写法也明显地体现了“会通” 通志》各略的写法也明显地体现了“会通” 的观点。郑樵编写各“ 的观点。郑樵编写各“略”,是在广泛搜集历代有关书籍 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整理的, 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整理的,他不仅在抄录各种资料上花费 了巨大的劳动而且根据自己的看法加以考证、辨伪、分类、 了巨大的劳动而且根据自己的看法加以考证、辨伪、分类、 整理。 通志》的氏族、都邑、 整理。《通志》的氏族、都邑、昆虫草木等略都有他的创 造,确是“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者,因而初步做到了 确是“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 会于一手” 通于一家” “会于一手”,“通于一家”。 同样的, 通志》 的纪传部分也体现了“会通” (三)同样的 《通志》 的纪传部分也体现了“会通” 的观点。在这个方面, 他十分强调克服断代史、不相因依、 的观点。在这个方面 他十分强调克服断代史、不相因依、 彼此重复的毛病, 本纪、 彼此重复的毛病 本纪、列传都要按照年代的先后加以编 例如, 周以前的本纪 载不够徉尽, 排。例如 周以前的本纪, 他认为《史记》 记载不够徉尽 而根据《补史记》、《 》、《通 》、《左傅 、《国 左傅》 而根据《补史记》、《通鉴外记》、《左傅》 、《国 》、《荀子》、《上书》、《说 荀子》、《上书》、《 籍加以汇 语》、《荀子》、《上书》、《说苑》等许多书籍加以汇 补充;在列传部分, 也根据《 》、《国语 国语》 总、补充;在列传部分 也根据《左传》、《国语》等书 新立了一百多人的传 新立了一百多人的传。
第五,重视核实索象。郑樵《通志》虽有抄录,但如 第五 重视核实索象。郑樵《通志》虽有抄录 但如 重视核实索象 前所述,他是有选择的 前史中,凡属作者的评论 他是有选择的,前史中 凡属作者的评论,均删除 前所述 他是有选择的 前史中 凡属作者的评论 均删除 不录。同时,他对于所用材料 注重核实,提出 他对于所用材料,注重核实 提出“ 不录。同时 他对于所用材料 注重核实 提出“若无核 实之法,何以得书之情 何以得书之情” 郑樵的“核实” 除有文献的 实之法 何以得书之情”。郑樵的“核实”,除有文献的 考证,辨伪含义外 还指实物印证。他为写《 辨伪含义外,还指实物印证 考证 辨伪含义外 还指实物印证。他为写《昆虫草木 时常“ 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 略》,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 与夜鹤晓猿杂处 不问飞 时常 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 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 皆欲究其情性” 不仅如此,与其他史学家不同 与其他史学家不同, 潜动植 皆欲究其情性”。不仅如此 与其他史学家不同 他还研究图谱,对比文献以佐证 对比文献以佐证,即 索象” 他认为, 他还研究图谱 对比文献以佐证 即“索象”。他认为 图谱形式可以与文字相辅助,帮助人们理解史实 帮助人们理解史实。 图谱形式可以与文字相辅助 帮助人们理解史实。提倡 实学,须用图谱 图谱之学不传,实学尽化为虚文矣 须用图谱,“图谱之学不传 实学尽化为虚文矣” 实学 须用图谱 图谱之学不传 实学尽化为虚文矣”。 尽管现存《通志》中只有《年谱》 在 六书略》 尽管现存《通志》中只有《年谱》,在《六书略》和 七音略》中保留了表图形式,其他部分并未见图谱 其他部分并未见图谱,但 《七音略》中保留了表图形式 其他部分并未见图谱 但 他提出的以实为证,以图为辅的著书思想 以图为辅的著书思想,是他的实学精 他提出的以实为证 以图为辅的著书思想 是他的实学精 神的具体体现,为他所独创 为他所独创。 神的具体体现 为他所独创。
主张“ 四,主张“会通”治史。郑樵所谓“会” , 是指把各种 主张 会通”治史。郑樵所谓“ 史料加以综合, 所谓“ 史料加以综合 所谓“通” , 是指把史书的记载按照时代 的相续加以整理。 会通” 也者, 的相续加以整理。“ 会通” 也者 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汇 总各种史料, 按照年代的先后予以整理、编排, 探其源流, 总各种史料 按照年代的先后予以整理、编排 探其源流 理出线索, 描绘出各种事物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 理出线索 描绘出各种事物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 郑樵的“会通” 郑樵的“会通”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郑樵在《通志·总序 开头便说: 百川异趋, 总序》 (一)郑樵在《通志 总序》开头便说:“ 百川异趋, 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 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 然后八荒无雍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 又说: 然后八荒无雍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 又说:“ 自 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 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 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 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 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 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 之下不能及。 郑樵把这种“会通” 之下不能及。 ”郑樵把这种“会通”思想作为治史的指 导思想,同时也是他用以评价历代史书的标准。 导思想,同时也是他用以评价历代史书的标准。
Hale Waihona Puk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