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

合集下载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

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原⽂:叠题乌江亭①王安⽯有战疲劳壮⼠哀,中原⼀败势难回。

江东⼦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来③?译⽂: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常的悲哀,中原⼀败之后⼤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卷⼟重来?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兵败⾃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诗,表现了王安⽯对项⽻失败的看法。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胸襟不够宽⼴,如果项⽻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重来。

⽽王安⽯则根据⾃⼰的理解,认为项⽻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弟还在,项⽻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弟卷⼟重来,以为他们不⼀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咏史诗。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刎之处。

项⽻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兄,羞愤⾃杀。

这⾸诗针对项⽻兵败⾝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普通常识,并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

项⽻遭到挫折便灰⼼丧⽓,含羞⾃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呢?“男⼉”⼆字,令⼈联想到⾃诩为⼒能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羞愤⾃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地⽅千⾥,众数⼗万⼈,亦⾜王也”的艺术概括。

《题乌江亭》课文解读

《题乌江亭》课文解读

《题乌江亭》课文解读《题乌江亭》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诗作,诗中描绘了乌江畔的亭子景观,并抒发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之情。

下面我将从意境、艺术手法和背景知识三个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解读。

一、意境描绘苏轼以简练而凝练的词句,将乌江亭的美景娓娓道来。

他用“清音临极滴”,“翠柏袅枝端”等生动的描写,将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观展现得栩栩如生。

通过对亭子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描写,苏轼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感觉。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充满柔情的意味,例如“孤舟恋翠微,寂寂竹林中”这样的句子,将人们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共鸣之感。

二、艺术手法运用苏轼在《题乌江亭》中灵活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他在描写亭子时采用了拟人手法,将亭子拟人为“竹扉时掩昼,碑影暗随风”。

这不仅赋予了亭子生命,也使整个景象更具诗意。

此外,苏轼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在描绘乌江水声的同时,突出了亭子所处的宁静,给人一种静谧与动感并存的印象。

三、背景知识解读了解《题乌江亭》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作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这首诗是苏轼在赴陝西任官途中重游巴陵时所作,乌江亭是在乌江畔的一座小亭子。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乌江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抒发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之情。

总结起来,苏轼的《题乌江亭》以简约而凝练的词句,描绘了乌江亭及其周围美丽的山水景观,通过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感染力十足。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这篇课文不仅让人领略到了苏轼的才华,也引发了读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高中语文课文《题乌江亭》赏析与练习

高中语文课文《题乌江亭》赏析与练习

题乌江亭杜牧(唐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知人论世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二、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三、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四、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杜牧-题乌江亭

杜牧-题乌江亭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 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 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 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 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咏史怀古诗总结
1、这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 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 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大处着眼,直 接议论,直抒胸臆。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写作背景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 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 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 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 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 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 意。 。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
江 东 子 弟
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 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 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 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
多 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
才 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俊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
胜败兵家事不期, 题 包羞忍耻是男儿。 乌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

杜杜 牧牧
关于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

杜牧《题乌江亭》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牧《题乌江亭》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牧《题乌江亭》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镇,旧传是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不期:难以预料。

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大意】
胜败是兵家常事,难以预料,而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能屈能伸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

江东子弟中人才济济,多有才能出众的人,如果项羽当年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说不定能卷土重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赏析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赏析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赏析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注释】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译文】
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译文鉴赏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译文鉴赏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译文|鉴赏《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叠题乌江亭》原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译文及注释译文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注释⑴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⑵壮士:指项羽。

⑶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⑷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⑸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

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鉴赏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

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批判项羽的骄傲自大
杜牧认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
惋惜项羽的命运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对后世的启示
项羽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英雄末路和生死抉择的场所,为诗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
江水、落日、秋风等自然意象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无奈。
这些战斗意象的运用,展现了项羽昔日的英勇和霸气,与今日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铁骑、长戟、战袍等战斗意象
直抒胸臆
诗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情感真挚而强烈。
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项羽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开创历史新篇章
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推翻了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事迹和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05
CHAPTER
艺术手法分析
03
英勇与懦弱的对比
惋惜项羽失败
诗中通过项羽的失败,批判了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敌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批判轻视敌人
杜牧在诗中强调了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强调果断决策
题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肯定项羽的英勇
杜牧在诗中肯定了项羽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与史书记载对比
与同时代作品对比

题乌江亭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

题乌江亭杜牧杜牧《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胜败兵家事不期⑵,包羞忍耻就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据说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尽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实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等待,曰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肢王也。

愿意大王急渡。

今独臣存有船,汉军至,无以涧。

’项王苦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并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到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为于心乎?’······实乃自尽而死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指大丈夫能屈能伸,理应承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利以后,整顿以期一触即发。

【白话译文】胜负这种事就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就是就可以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就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肢王也”的艺术归纳。

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杜牧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1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相关阅读:
杜牧《鹤》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
杜牧《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唐.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全诗翻译及视频解读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碧山终日思无尽 芳草何年 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全 杜牧《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 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 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 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 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 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 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 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 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 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 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 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 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 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
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 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 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 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 有积极意义的。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题乌江亭》杜牧的《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题乌江亭⑴胜败兵家事不期⑵,包羞忍耻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题乌江亭》杜牧翻译 题乌江亭秒懂

《题乌江亭》杜牧翻译 题乌江亭秒懂

题乌江亭(杜牧翻译)乌江亭,顾铺十里长云外,江上春风生,桃李芬菲,苍茫有归客。

翠色手亲自,寥寥鱼玲玲。

别字史人间,独倚西江冷〖一〗。

漠漠自云北,涛涛任沙东。

而我羡真不悦。

忘南以求西,欲为英魄凤。

侍郎怀庙堂,益若情兰倾。

不糊枣、不寒杨,远芳侵别京。

甚哉乎君子,悬托传世情。

天下苍茫,何时会相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翻译的作品,原作是苏轼的《题乌江亭》。

杜牧将苏轼的诗意翻译成了以汉字编写的纯文字,通篇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原作中的情感与意境。

首先,杜牧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了乌江亭的景象。

他描述了乌江亭的位置相对于顾铺的距离,以及江上春风的感觉。

接着,他用几个简练的词语描绘了周围的桃树和李树花开的美景,以及茫茫大地上游子归乡的情景。

在第二段,他使用了“翠色手亲自,寥寥鱼玲玲”这样的文字,表达了对远方故乡、亲人以及渔家的思念之情。

他通过简单的描写,将诗中的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杜牧写到自己远在北方,沙漠广袤,却心系南方,渴望回到家乡的愿望和决心。

他希望以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展现英勇与美丽。

接着,杜牧用深情的语言将忧国忧民之情与对自己清官志向的期待结合在一起。

他表达了对神圣职责的思考,以及自己对乡土情怀的思念。

最后一段,杜牧以感慨之情表达了对世道混乱的忧虑,同时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他用“天下苍茫,何时会相见!”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期待。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与思考。

杜牧通过诗意的翻译,再次展现了他对苏轼原作的深刻理解和创造力。

他用纯文字的表达方式,将苏轼的诗意翻译得生动形象,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迅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这样的翻译方式,使得他的诗词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上内容为模型生成,故与原文、诗词原意有所出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期:难以预料
言胜败乃兵家 常事。
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 缺乏大将气度。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辱 的胸襟气度。
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 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 思却是批评他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别人 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杜牧《题乌江亭》主要运用 了什么表达方式? ——此诗通过议论(借古抒怀) 重评历史,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 惋惜、批判之意。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1、王安石、李清照的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题乌江亭
王安石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肯:怎肯)
题乌江亭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 项羽乌江自刎
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题目(乌江亭) 江东子弟
乌江亭,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 乌江边,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 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 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 王灵祠”。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 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 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 写了这首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 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 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 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 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 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认为民心和形势 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下面 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 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对比、自比)
《史记· 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 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 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这一语,认为表现了 一种英雄气节。
杜诗如何评 论项羽?
人心尽散,不可 能卷土重来。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 百姓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1、王安石、李清照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牧的提问,说明楚霸王 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 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 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你觉得作 者抱怎样的态度?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 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 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 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 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③第一首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 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 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 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 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
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 A、咏古迹 B、怀古人 C、忆古事 古事——借古讽今 借古伤今 古人——A、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 B、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 2、思想是非 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杜牧乃世家子弟,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 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 济,准备入辅为相。杜牧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 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 “包羞忍耻”,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 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 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 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 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 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