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内容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评价内容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评价内容
地基与基础工程的质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基承载力:应确保地基的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能够承受建筑物的重量和各种附加荷载。
2. 地基稳定性:评价地基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防止出现不均匀沉降、滑坡等现象。
3. 基础工程材料质量:对基础工程所采用的材料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4. 基础结构形式与设计符合性:评价基础结构的选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5. 施工质量和检测数据: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检测数据进行检查,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规范要求。
6. 防水与排水:对地基与基础的防水、排水措施进行评价,确保无渗漏现象。
7. 沉降观测与监测: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观测和监测,评估沉降是否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8. 环境影响:评价地基与基础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噪音、振动、地下水等。
9. 安全性能:对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包括抗震性能、抗风性能等。
通过以上内容的评价,可以对地基与基础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为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保障。
地基稳定性评价内容
地基稳定性评价内容地基稳定性评价是指对建筑物地基的承载能力、变形特性和抗震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准确评价地基稳定性对于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地基承载能力、变形特性和抗震能力三个方面对地基稳定性评价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基承载能力评价地基承载能力是指地基在一定限定条件下能够承受的最大荷载。
评价地基承载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基土的强度参数和地基土的变形特性等。
其中,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土的比重、容重、孔隙比、含水率等;地基土的强度参数包括土的内摩擦角、剪切强度等;地基土的变形特性包括土的压缩性、弹性模量、剪切模量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试和测量,可以评估地基土的承载能力,为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二、地基变形特性评价地基变形特性是指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评价地基变形特性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基土的压缩性、沉降性、稳定性等。
地基土压缩性是指地基土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体积变化,评价地基土的压缩性可以通过进行压缩试验、固结性试验等得到;地基土的沉降性是指地基土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沉降变形,可以通过进行沉降试验、动力压实试验等得到;地基土的稳定性是指地基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趋势以及可能造成的破坏形式,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或者现场监测来评价。
三、地基抗震能力评价地震是地基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地震作用对于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评价地基抗震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基土的抗震性能、地震动力学计算和地震动空间变化等。
地基土的抗震性能是指地基土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包括抗震动剪切应力、抗震变形能力等;地震动力学计算是指对地震作用下的地基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以评估地基的抗震能力;地震动空间变化是指地震动特征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孔隙比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估地基抗震能力时需要考虑地震动的空间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地基稳定性评价涉及地基承载能力、变形特性和抗震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学习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 4.1.11第3款规定应“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由于该部分内容在规范中较分散,各位同行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现归纳如下,供参考,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一、地基稳定性地基稳定性,一说是地基在外部荷载(包括基础重量在内的建筑物所有的荷载)作用下抵抗剪切破坏的稳定安全程度;二说是各类工程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地基承受荷载的稳定程度;还有表达为与地基岩土体在承受建筑荷载条件下的沉降变形、深层滑动等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
因此,地基稳定性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其分析和评价可以包含在场地稳定性分析和评价和地基分析和评价之中。
总之,稳定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建(构)筑物的兴建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变形、侧向破坏、滑移造成地基破坏从而影响正常使用。
按照(GB 50021-2001) (2009年版) 14.1.3、14.1.4规定,岩土体的稳定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评价地基稳定性问题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评价岩土体的变形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验算。
二、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内容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因素,主要的是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建(构)筑物特征等。
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如下建(构)筑物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价:经常受水平力或倾覆力矩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压线塔、锚拉基础、挡墙、水坝、堤坝和桥台等。
通常涉及到岩土工程方面主要的内容有:(1)岩土工程条件包括组成地基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层结构。
特别是有特殊性岩土,隐伏的破碎或断裂带,地下水渗流等特殊情况;(2)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是否建造在斜坡上、边坡附近、山区地基上,建(构)筑物与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地貌的关联度和可能引起地基破坏失稳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组合。
如岩溶、滑坡、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液化、震陷、活动断裂、岸边河流冲刷等。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根据济南地区这一问题,通常需要分析评价的内容总结如下:1、地基承载力计算与验算验算地基稳定性实质上就是验算地基极限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地基稳定性分析
地基稳定性分析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 4.1.11第3款规定应“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由于该部分内容在规范中较分散,各位同行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现归纳如下,供参考,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一、地基稳定性地基稳定性是指主要受力层的岩土体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沉降变形、深层滑动等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避免由此地基产生过大的变形、侧向破坏、滑移造成地基破坏从而影响正常使用。
按照(GB 50021-2001) (2009年版) 14.1.3、14.1.4规定,岩土体的变形、强度和稳定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评价地基稳定性问题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评价岩土体的变形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验算。
二、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内容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因素,主要的是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建(构)筑物特征等。
一般情况下,需要对经常受水平力或倾覆力矩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压线塔、锚拉基础、挡墙、水坝、堤坝和桥台等建(构)筑物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价。
通常情况下,涉及到主要的内容有:(1)岩土工程条件包括组成地基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层结构。
特别是有特殊性岩土,隐伏的破碎或断裂带,地下水渗流等特殊情况;(2)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是否建造在斜坡上、边坡附近、山区地基上,建(构)筑物与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地貌的关联度和可能引起地基破坏失稳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组合。
如岩溶、滑坡、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液化、震陷、活动断裂、岸边河流冲刷等。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对山东地区该问题常见的几种情况罗列如下:1、地基承载力计算与验算验算地基稳定性实质上就是验算地基极限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岩土勘察地基均匀度及稳定性评价
岩土勘察地基均匀度及稳定性评价
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
1.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
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1.1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
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
地基区域稳定性的研究和评价
消 ,离心力 的水 平分力 即南 向作用 力指 向赤 道。在北半 t
球各质点上朝 南 ,而在 南半球 则 朝北 ,故称 之为 南北 向作 用力 ,成为推 动物质离 散运 动 的力 量。 自转 角速度 的变化 则产生东西 向的惯性力 ( 向惯性力 ) 纬 ,即沿纬度方 向作用
架和特征对 于地 区工程 地 质条 件 的形成 和控 制 作用 来 看 , 构造分析对于区域稳定 性和地 基稳定 性 的分 析往 往起 着决
余珊球
( 浙江省 水利 水 电勘 测设 计 院 ,浙 江
杭 州 3 0 ) 10 2
摘
要 :地基 区域稳定性 和地基稳定性 是工程地质学的 2个基本 问题 ,区域稳 定性 问题 以活动性断层 的研
究和评价为基 础 ,其重 点是 区分 老断 裂、新断 裂和活断裂 3类构造 。地基稳 定性 的工程 地质研究 和评价 问题 相 对 比较简单 ,通常是尽量选择 良好 的天然地基 ,地基条件 不利 时 ,可以通过 地基处 理 以满 足建筑 物对地基 的要
工程地质学是从岩 体和土 体 的稳 定性 的角度 来研究 工 程建筑物地基的稳定 性。广义 包含工 程建筑 物地 基稳 定性 的概念为地基 的区域稳 定性 和地基稳 定性 2种 。区域稳 定 性和地 基稳 定 性 是 2个 不 同 的而 又 密 切 相关 的 概念 。从
17 年 7月 2 96 8日唐 山 78级 和 2 0 年 5月 1 汶 川 80级 . 08 21 3 .
价 为 基 础 的 。断 层 的 活 动 性 ,既 可 以 地 震 活 动 的 形 式 表 现 出来 ,又 可 以 断 层 的 蠕 动 和 小 错 动 的形 式 出 现 。
地基稳定性 则 以地基 的坚实性 作为评 价 的标 准 。构 造 破碎带 、几组软 弱结构 面所形成 的不稳定岩 体、软弱岩石 、 淤泥质软土等 ,都 以其强 度不够 易于变 形而 构成地 基稳定
地基土均匀性及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地基土均匀性及稳定性分析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地基土竖向成层分布,部分层位水平方向上分布不连续,水平方向上厚度变化较大,部分层位水平方向顶(底)板埋深有所起伏,主要表现在:1、人工填土层(Qml)杂填土(①1)呈杂色,松散状态,由砖块、灰渣、废土、建筑垃圾等组成,分布不稳定,仅局部分布;素填土(①2)呈褐黄色,软塑~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高)压缩性土,厚度有所变化。
填垫年限小于十年。
2、新近冲积层(Q43N al)黏土(③1)土质尚均匀,分布不甚稳定,厚度有所变化,局部缺失。
3、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Q41h)水平方向上土质尚均匀,砂粘性变化较大,局部夹粉土,分布较稳定。
4、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Q41al)⑧1亚层分布不甚稳定,局部缺失,⑧2亚层分布尚稳定,各亚层厚度变化大。
5、上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Q3e al)土质较均匀,⑨1亚层分布尚稳定,局部缺失;⑨2亚层分布较稳定,厚度变化较大;⑨3亚层分布不稳定,部分区域缺失。
5、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积层(Q3c al) 本层土在揭示范围内土质尚均匀,⑪1亚层分布不稳定,部分区域缺失,⑪2、⑪3亚层分布尚稳定。
本场地地基土水平方向上各亚层砂粘性有所变化,厚度有所变化,但对整体而言,地基土分布及性质尚均匀、稳定,整体认为地基土是较均匀、稳定的。
第二节 2.4物理力学指标统计2.4.1一般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当子样个数≥6时,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及子样个数;当子样个数<6时,仅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及子样个数。
各层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如表2.4.1:2.4.2标贯指标统计静力触探试验提供锥尖阻力qc 、侧摩阻力fs算术平均值,标准贯入击数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子样数如表2.4.2:标贯指标统计表表2.4.2。
建筑工程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
浅析建筑工程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摘要:地基在建筑里的作用不可以替代,隐藏地基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地基的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是建筑物岩土工程勘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文章就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建筑工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仅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均匀性;稳定性;评价方法;措施tu4331.地基均匀性评价范围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范围是一个立体的概念。
在建筑工程中,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应包括2个方面:平面范围与深度范围。
其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虽然有所相似但是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含义,这需要有确切的定性概念,假若其评价范围和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相同,这就会造成企业成本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的厚度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标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遵循如下几方面的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δ 0.025σδ(1)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 地基规范0。
(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zn=b(2.5-0.4lnb)(2)式中: b--基础宽度。
对于大面积基础其评价范围应不小于1倍基础宽度范围。
(4)对于桩基础按等效实体深基础的底面积按应力比确定评价深度zn,即zn处的附加应力?z与土的自重应力?c应符合下式要求:?z=0.2?c (3)?z=σα1po (4)式中:α1--附加应力系数,查有关规范确定;po--等效实体基础底面的平均附加应力。
2.地基均匀性判定地基均匀性判定方法可分为2种,一种是定性判别;令一种是:定量判定。
定性判别是指通过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岩土分布等的不均匀特征来判断辨别。
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一、地基稳定性地基稳定性是指主要受力层的岩土体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沉降变形、深层滑动等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避免由此地基产生过大的变形、侧向破坏、滑移造成地基破坏从而影响正常使用。
按照(GB 50021-2001) (2009年版) 14.1.3、14.1.4规定,岩土体的变形、强度和稳定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评价地基稳定性问题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评价岩土体的变形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验算。
二、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内容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因素,主要的是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建(构)筑物特征等。
一般情况下,需要对经常受水平力或倾覆力矩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压线塔、锚拉基础、挡墙、水坝、堤坝和桥台等建(构)筑物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价。
通常情况下,涉及到主要的内容有:(1)岩土工程条件包括组成地基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层结构。
特别是有特殊性岩土,隐伏的破碎或断裂带,地下水渗流等特殊情况;(2)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是否建造在斜坡上、边坡附近、山区地基上,建(构)筑物与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地貌的关联度和可能引起地基破坏失稳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组合。
如岩溶、滑坡、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液化、震陷、活动断裂、岸边河流冲刷等。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对山东地区该问题常见的几种情况罗列如下:1、地基承载力计算与验算验算地基稳定性实质上就是验算地基极限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应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5.2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8.2.6~8等条款执行。
2、变形验算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建筑物地基允许变形值。
在勘察阶段往往建筑物特征参数不明确,一味要求勘察报告中能有准确的结论也勉为其难,但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提供符合规范要求的岩土变形参数,供上部结构计算条件具备时按照(GB 50007-2011) 5.3、(JGJ 72-2004) 8.2.9~12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有关条款计算。
建筑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评价.doc
建筑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评价济南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监督站郜宪存摘要: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分析评价是现行土洞塌陷、建筑边坡等影响场地整体稳定性的岩规范、规程强条规定的内容,本文从地质环境条土工程问题进行评价。
件和岩土工程条件两方面对需要进行稳定性分析场地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可行性研究评价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初勘阶段的主要任务,详勘关键词:场地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地质环阶段应进行“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
在(GB境条件;岩土工程条件50021-2001) (2009 年版 )论述较笼统,但在《高层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 722004)- “8 岩土工程(2009 年版 ) 4.1.11 第 3 款规定应“分析和评价地基评价”中明确了分析评价的内容。
的稳定性”,,第 9 款规定进行“场地稳定性和场地稳定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适宜性评价”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的岩土工程问题:72-2004) “天然地基评价”中规定应分析评价的内 1 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
针对拟建场地及附容包括“场地、地基稳定性和处理措施的建议”;近是否存在活动性断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 2 场地地震效应,主要针对场地所处的基本度规定》(2010 年版)第 1 款“场地稳定性评价” ,地震烈度区划,划分出场地地段;对“地基稳定性评价”提及很少。
各位同行在编 3 是否发育直接危害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时,往往感到需要论证的内用,包括: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容不是太多就是无从下笔。
本人根据多年来的工采空区、地面沉降和活动断裂等。
作实践,对这一问题在济南地区常见的几种情况 4 建筑边坡稳定稳定性的影响等。
进行了总结归纳。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新型的建按照 (GB 50021-2001) (2009 年版 ) 14.1.3 规构筑物、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多样,该定,可仅作定性分析,确定场地稳定性、工程建文观点和阐述仅是一管之见,不当之处,望不吝设的适宜性,必要时应建议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赐教。
建筑物稳定性评估报告
建筑物稳定性评估报告评估目的:本报告旨在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以确保建筑物的长期稳定使用。
一、概述经对建筑物进行详细勘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稳定性评估:1. 建筑物结构安全性;2. 地基稳定性;3. 天气及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4. 使用年限和保养情况。
二、建筑物结构安全性评估1. 结构设计分析我们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包括材料的选择、承重墙的布置、柱子的排布等等。
设计符合安全要求,各结构部件受力平衡,结构连接牢固。
2. 结构材料评估我们对建筑物主要结构材料进行了评估,包括钢筋混凝土、砖、钢材等。
所有材料的质量均符合标准要求,没有明显的腐蚀、开裂等问题。
3. 实际受力状态评估通过现场测试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建筑物的实际受力状态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建筑物的结构受力均匀,没有出现过载现象,结构稳定性良好。
三、地基稳定性评估1. 地质勘察我们进行了地质勘察,获得了地层分布、土壤类型、地下水位等信息。
根据勘察结果,建筑物的地基条件良好,地层稳定,承载能力较强。
2. 地基承载能力评估通过对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我们认为建筑物的地基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并且有余力承受额外负荷。
四、天气及自然灾害影响评估1. 风力评估我们通过风场模拟和计算,评估了建筑物在强风、台风等情况下的抗风性能。
结果表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地抵御风力的影响。
2. 地震评估我们进行了地震荷载计算和结构响应分析,评估了建筑物在地震条件下的稳定性。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满足地震要求,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五、使用年限和保养情况评估1. 使用年限评估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年限、设计寿命以及日常维护情况,我们认为建筑物已经使用一定年限,但结构仍能满足要求,没有到达报废标准。
2. 维护情况评估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我们对建筑物的维护情况进行了评估,包括定期维护记录、维护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性 ……” , 《 高 层 建 筑 岩 土 工 程 勘 察 规 程 》( J G J 7 2—
2 0 0 4 ) 8 . 2第 1款 中规定 天 然地 基评 价 应分 析 和评 价 的内容包括 “ 场地 、 地 基稳 定性 和 处理 措 施 的建议 ” , 《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 础设施 工程勘 察 文件编 制深度 规 定》 ( 2 O L O年版) 第 7章对该 问题亦有 明确 的要 求 。笔 者根据多年来 的工作 实践 , 对济南 地 区常见 的几种 情 况进行 了总结归纳 , 由于我 国地域广 阔 、 工程地 质条件 多种多样 、 千变万化 , 建( 构) 筑物特 征各异 , 该文 观点 仅是一管之见 , 不 当之处 望不吝 赐教。 1 地基 稳定 性 的概念 地基稳定性 主要是指 由于地 形 、 地貌 、 设计 方案造
Ke y w o r d s f o u n d a t i o n s o i l s t bi a l i t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i g c l a c o n d i t i o n s a d e r s e g e o l o g i c a c t i o n s
价: 经常受 水平 力 或倾覆力 矩 的高层建 筑 、 高 耸结 构 、 高压线塔 、 锚拉基 础 、 挡墙、 水坝 、 堤坝和桥 台等 。涉及 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包括 : 地形 、 地貌 , 组成地 基的岩 、
土体类型 及 其 空 间分 布 、 物理力学性质, 地下 水 ( 渗 流) 状况等 , 特别是 有特殊 性岩 土 、 隐伏 的破 碎或 断裂
和 评 价 的 内容 、 方 法 进 行 了论 述 。
关键 词 地基稳定性 工程地质条件 不 良地质作用
地基与基础稳定性评估报告
地基与基础稳定性评估报告
1. 简介
本报告旨在对地基和基础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通过对地基和基础的分析和测量,我们能够确定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
2. 评估方法
在评估地基和基础的稳定性时,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 现场勘察:对地基和基础进行实地勘察,观察其物理状况和现有问题。
- 地质调查:通过分析地质特征和地质资料,了解地质情况对地基和基础稳定性的影响。
- 静力分析:使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地基和基础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
- 实验测试:进行必要的土壤力学和材料力学测试,获取关键参数用于评估分析。
3. 结果分析
根据我们的评估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地基的稳定性较为良好,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2. 基础出现了一些损坏现象,可能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土壤膨胀引起的。
3. 基础的承载能力有所下降,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4. 建议和解决方案
基于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解决方案:
1. 对基础的损坏部位进行修复和加固,确保其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加强地基处理工作,减少沉降和膨胀问题的影响。
3. 定期进行地基和基础的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5. 结论
通过本次评估,我们对地基和基础的稳定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我们建议您按照我们的建议进行修复和加固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以上是地基与基础稳定性评估报告的内容,请参考。
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内容
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内容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因素,主要的是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建(构)筑物特征等。
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如下建(构)筑物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价:经常受水平力或倾覆力矩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压线塔、锚拉基础、挡墙、水坝、堤坝和桥台等。
通常涉及到岩土工程方面主要的内容有:(1)岩土工程条件包括组成地基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层结构。
特别是有特殊性岩土,隐伏的破碎或断裂带,地下水渗流等特殊情况;(2)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是否建造在斜坡上、边坡附近、山区地基上,建(构)筑物与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地貌的关联度和可能引起地基破坏失稳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组合。
如岩溶、滑坡、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液化、震陷、活动断裂、岸边河流冲刷等。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通常需要分析评价的内容总结如下:1、地基承载力计算与验算验算地基稳定性实质上就是验算地基极限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应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2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8.2.6~8等条款执行。
2、变形验算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建筑物地基允许变形值。
在勘察阶段往往建筑物特征参数不明确,一味要求勘察报告中能有准确的结论也勉为其难,但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提供符合规范要求的岩土变形参数,供上部结构计算条件具备时按照(GB50 007-2011)5.3、(JGJ72-2004)8.2.9~12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有关条款计算。
3、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对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天然地基上的箱形或或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1/15H;桩箱或桩筏基础不宜小于1/18H,H为建筑物高度。
地基基础评估报告结论
地基基础评估报告结论
根据地基基础评估报告的结论,我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地基稳定性评估:根据报告的分析,地基的稳定性良好。
在进行现场勘查和测量后,没有发现地基有明显的沉降、滑移或倾斜现象。
这意味着地基可以承受预计的荷载,并能稳定地支持建筑物。
然而,仍需注意地基的盘扭和地震对地基的影响。
2. 土层分析:通过对土壤样本的测试和分析,报告指出地基所处的土质为黏土。
黏土的物理性质会受到湿度变化而改变,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土壤的收缩和膨胀对地基的不利影响。
3. 地下水位评估:经过地下水位监测和分析,报告显示地下水位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与地基有一定的距离。
这意味着地基不太可能受到地下水的浸泡和渗透的影响。
然而,仍需注意地下水位的变化和管理,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4. 地震影响评估:根据地震历史数据和地震活动区域的评估,报告指出地震对该地区的影响较小。
然而,仍需根据设计规范和要求,采取相应的地震抗震措施,以确保地基在地震时能够承受震荡力而不受到破坏。
5. 地基改良建议:尽管地基的稳定性良好,但为了进一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报告建议采取地基改良措施。
其中可能的改良措施包括地基加固、土
方填筑和排水系统的优化等。
具体的改良方案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来确定。
综上所述,根据地基基础评估报告的结论,地基的稳定性良好,土层为黏土,地下水位较低,地震对地基影响较小。
但仍需要采取相应的地基改良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并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建筑地基的稳定性是指地基在承受建筑荷载时不产生过大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是设计土建工程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土壤力学、岩土工程与结构力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本文将从地基基本概念、地基稳定性分析方法和评价准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全面探讨建筑地基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地基是承受建筑载荷、分散荷载至地下土层的结构基础,其主要作用是传递上部建筑荷载至下部土层,承受建筑本身的重力,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地基稳定性的分析和评价是保证建筑物安全可靠的前提。
地基力学参数、荷载作用及荷载组合是进行地基稳定性分析的基础,荷载可分为静力及动力荷载。
地基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经验法、解析法和数值模拟法。
其中,经验法是利用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方法,如基础系数法、相似比例法等;解析法是通过对土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建立模型,进行解析计算得出结果,如弹性半空心圆柱法、弹性半空心圆锥法等;数值模拟法是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软件对地基作出更加准确的分析,如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
地基稳定性的评价主要从地基土的变形、安全系数和承载力三个方面进行。
地基土的变形主要通过测量和计算地基下沉量、倾斜量、收敛量等指标来评价;安全系数是基于地基承受的荷载与其承载能力之间的比值,常用的评价指标有承载力安全系数、稳定性安全系数等;承载力是指地基承受荷载的能力,通过强度试验等方法来评价。
总之,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是设计土建工程的关键环节。
各种地基分析方法和评价准则的选择与运用应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合理选取适合工程实际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地基试验,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定期对建筑物的地基进行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地基问题,也是保证建筑物使用寿命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
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 4.1.11第3款规定应“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由于该部分内容在规范中较分散,各位同行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现归纳如下,供参考,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一、地基稳定性地基稳定性,一说是地基在外部荷载(包括基础重量在内的建筑物所有的荷载)作用下抵抗剪切破坏的稳定安全程度;二说是各类工程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地基承受荷载的稳定程度;还有表达为与地基岩土体在承受建筑荷载条件下的沉降变形、深层滑动等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
因此,地基稳定性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其分析和评价可以包含在场地稳定性分析和评价和地基分析和评价之中。
总之,稳定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建(构)筑物的兴建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变形、侧向破坏、滑移造成地基破坏从而影响正常使用。
按照(GB 50021-2001) (2009年版) 14.1.3、14.1.4规定,岩土体的稳定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评价地基稳定性问题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评价岩土体的变形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验算。
二、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内容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因素,主要的是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建(构)筑物特征等。
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如下建(构)筑物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价:经常受水平力或倾覆力矩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压线塔、锚拉基础、挡墙、水坝、堤坝和桥台等。
通常涉及到岩土工程方面主要的内容有:(1)岩土工程条件包括组成地基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层结构。
特别是有特殊性岩土,隐伏的破碎或断裂带,地下水渗流等特殊情况;(2)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是否建造在斜坡上、边坡附近、山区地基上,建(构)筑物与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地貌的关联度和可能引起地基破坏失稳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组合。
如岩溶、滑坡、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液化、震陷、活动断裂、岸边河流冲刷等。
深基坑工程——基坑稳定性分析
基坑底面处旳被动土压力为:
pp坑底 h3K p 2c K p 2 12 1.3 31.2kPa
桩端处旳被动土压力为:
pp桩端 h4K p 2c K p 19.3 7 1.7 2 12 1.3 260.87kPa
被动土压力旳合力为: Epk ( 31.2 260.87 ) 0.5 7 1022.2kN / m
▪稳定性破坏计算项目:
重力式支护构造
非重力式支护构造
(水泥土墙、双排桩)
(悬臂支挡、锚拉、内撑构造等)
❖ 倾覆
❖ 墙后土体整体滑动失稳
❖ 滑移
❖ 嵌固稳定性(倾覆)
❖ 土体整体滑动失稳
❖ 坑底隆起
❖ 坑底隆起
❖ 渗透
❖ 渗透
倾覆稳定性验算又称为嵌固稳定性验算
或踢脚稳定性验算
12
第二节 整体滑动稳定性验算 无围护构造旳基坑稳定性分析 有围护构造旳基坑稳定性分析
对多层土,取土层厚度 加权平均天然重度;
hw — 承压含水层顶面的压力 水头高度;
w — 水的重度;
52
二、抗流土稳定性验算
悬挂式截水帷幕底端位于碎石土、砂 土或粉土含水层时,对均质含水层, 地下水渗流旳 流土稳定性验算如下:
(2ld
0.8D1) h w
K
f
53
(2ld
0.8D1) h w
定滑动土体旳重量及其重心位置比较困难,而且抗剪强度旳 分布不同,一般采用基于极限平衡原理旳条分法分析。
极限平衡分析旳条分法: O
滑动土体 分为若干 垂直土条
各土条对滑弧 圆心旳抗滑力 矩和滑动力矩 R
βi
d c
土坡稳定 安全系数
A
i
a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内容
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因素,主要的是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建(构)筑物特征等。
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如下建(构)筑物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价:经常受水平力或倾覆力矩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压线塔、锚拉基础、挡墙、水坝、堤坝和桥台等。
通常涉及到岩土工程方面主要的内容有:
(1)岩土工程条件包括组成地基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层结构。
特别是有特殊性岩土,隐伏的破碎或断裂带,地下水渗流等特殊情况;
(2)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是否建造在斜坡上、边坡附近、山区地基上,建(构)筑物与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地貌的关联度和可能引起地基破坏失稳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组合。
如岩溶、滑坡、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液化、震陷、活动断裂、岸边河流冲刷等。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通常需要分析评价的内容总结如下:
1、地基承载力计算与验算
验算地基稳定性实质上就是验算地基极限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应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5.2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8.2.6~8等条款执行。
2、变形验算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建筑物地基允许变形值。
在勘察阶段往往建筑物特征参数不明确,一味要求勘察报告中能有准确的结论也勉为其难,但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提供符合规范要求的岩土变形参数,供上部结构计算条件具备时按照(GB50 007-2011)5.3、(JGJ72-2004)8.2.9~12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有关条款计算。
3、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对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天然地基上的箱形或或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1/15H;桩箱或桩筏基础不宜小于1/18H,H为建筑物高度。
4、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
应根据建(构)筑物基础形式,按照(GB50007-2011) 5.4.1~2有关规定确定基础距坡顶边缘的距离和基础埋深。
需要时,还应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5.1~3有关规定验算坡体的稳定性。
验算方法对均质土可采用圆弧滑动条分法,发育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及层状膨胀岩土时,应按最不利的滑动面验算。
当坡体中分布膨胀岩土时应考虑坡体含水量变化
的影响;具有胀缩裂缝和地裂缝的膨胀土边坡,应进行沿裂缝滑动的验算。
5、受水平力作用的建(构)筑物
①山区应防止平整场地时大挖大填引起滑坡;
②岸边工程应考虑冲刷、因建筑物兴建及堆载引起地基失稳。
6、土岩组合地基
该类地基下卧基岩面为单向倾斜时,应描述岩面坡度、基底下的土层厚度、岩土界面上是否存在软弱层(如泥化带)。
7、岩石地基
①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同一建筑物的地基存在坚硬程度不同,两种或多种岩体变形模量差异达2倍及2倍以上,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②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内存在软弱下卧岩层时,应考虑软弱下卧岩层的影响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③当基础附近有临空面时,应验算向临空面倾覆和滑移稳定性。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提供岩层产状、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以及软弱结构面特征等。
8、软弱地基
首先,应判定地基产生失稳和不均匀变形的可能性;当工程位于池塘、河岸、边坡附近时,应验算其稳定性。
其次,其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当地经验结合地层物理力学
特征和建(构)筑物特征以及施工方法和程序等多因素综合确定。
该类地基应按照(GB50007-2011)第7章和《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7.2~4有关规定分析评价其稳定性;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的厚层软土分布区,应按照(JGJ83-20 11)第6章判别软土震陷的可能性和估算震陷量。
9、岩溶和土洞
在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当存在岩溶(溶洞、溶蚀裂隙等)、土洞等现象时,应考虑其对地基稳定的影响。
按照(GB50021-2001)5.1.10~12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6.6的规定分析评价地基稳定性。
10、填土
当地基主要受力层中有填土分布时,如填土底面的天然坡度大于20%时,应验算其稳定性。
11、桩土复合地基
对需验算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工程,提供桩间土、桩身的抗剪强度。
12、桩基
①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②嵌岩桩深度应综合荷载、上覆土层、基岩、桩径、桩长诸因素确定;
③嵌岩灌注桩桩端以下3倍桩径且不小于5m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分布,且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应无临空面。
④当基桩持力层为倾斜地层,基岩面凹凸不平或岩土中有洞穴时,应评价桩基的稳定性,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13、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地基的破坏形式,除地基内饱和松砂在地震液化和局部软弱夹层侧向的问题外,它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在偏心时水平荷载下的整体倾斜或倾覆。
一般情况下,该类基础形式均匀地基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不进行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
①基础边缘最大压力不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
②在抗震设防区,考虑了瞬时作用的地震力,同时基础埋置深度不小于1/10H;
③偏心距小于或等于1/6b。
特殊条件下,应根据地基岩土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评价。
14、地下水的影响
当场地内地下水位升降时,应考虑可能引起地基土的回弹、附加沉降和附加的托浮力对地基的影响;对软质岩石、强风化岩石、残积土、湿陷土、膨胀岩土和盐渍土,应评价地下水的聚集和散失所产生的软化、崩解、湿陷、胀缩和潜蚀的有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