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京市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合集下载

江淮流域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与预报

江淮流域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与预报

江淮流域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与预报
康建鹏;孙钟德;张丽婷;戴玥;张渊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13(12)2
【摘要】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 再分析资料(1°×1°)、地面加密站资料、雷达资料、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等,对2011年7月5日发生在江淮流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这次强降水过程处于江淮梅雨期,高低空上冷下暖配置,各种物理因素相互影响作用,促成了这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

各家数值模式对西太平洋副高动态、强降水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总页数】4页(P26-28,6)
【作者】康建鹏;孙钟德;张丽婷;戴玥;张渊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气象局,江苏扬州 225002;江苏省扬州市气象局,江苏扬州 225002;江苏省扬州市气象局,江苏扬州 225002;江苏省扬州市气象局,江苏扬州 225002;江苏省扬州市气象局,江苏扬州 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灌南县“903”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2.韶关一次台风低压大暴雨预报失误的诊断分析
3.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尺度诊断分析
4.一次江淮流域特大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
5.基于SAL方法对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多模式预报空间检验及误差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研究

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研究

暴雨资料的选择
本文选取南京市为研究对象, 南京是江苏省会, 位
1. 2
选样方法的选取
水文计算样本选取方法一般有年最大值法 、 年超
东经 118ʎ22' 119ʎ14' , 地处 于北纬 31ʎ14' 32ʎ37' , 长江下游, 也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现
收稿日期: 2016 - 10 - 10 基金项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创项目 ( 2015 )
第 47 卷 增刊( 2 ) 2016 年11 月 文章编号: 1001 - 4179 ( 2016 ) S2 - 0041 - 04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ol. 47 , Supplement( Ⅱ) Nov. , 2016
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研究
王 诗 雅, 巫 晓 燕, 黄衤 韦 静, 徐
和频率的转换关系为 TM = 1 1 +N = PM m ( 2)
长的城市。
T M 为计算重现期。 式中, 用上式计算经验频率及重现 得到结果如表 2 所示。 期,
表1
年份 1978 1979 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水文气象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4 ) 摘要: 暴雨强度公式是设计城市排水管渠的重要基础公式 , 是地面产汇流计算和确定工程设计流量的重要依 据, 直接关系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 。气候变化和城市建设使城市水文气象条件不断改变 , 而目前南 京市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编制, 需要进行及时修正。以南京市武定门闸站为代表站 , 采 用年最大值法选样和皮尔逊 Ⅲ 型曲线进行拟合, 用自适应权重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估计得到南京市暴雨强度 公式, 并将此结果与牛顿迭代法 、 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3 种方法在计算重现期为 2 20 a 时, 平均绝对均方差都小于 0. 05 mm / min, 平均相对均方误差都小于 5% , 符合精度要求; 且粒子群算法的 结果更为精确, 相对误差小于另外两种传统算法 。 关 键 词: 暴雨强度公式; 粒子群优化算法; 年最大值法; P - Ⅲ型曲线; 牛顿迭代法; 南京市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 16232 / j. cnki. 1001 - 4179. 2016. S2. 012 中图法分类号: P33

五种极端天气影响及应对

五种极端天气影响及应对

五种极端天气影响及应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五种极端天气影响及应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五种极端天气影响及应对的全部内容。

青奥会赛时极端天气介绍(奥体中心)青奥会赛事期间,影响比赛进行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暴雨、强对流(雷电、冰雹、雷雨大风等)、高温、台风、低能见度等,以下分别从这些灾害性天气出发详细论述影响情况与应对措施.1暴雨1.1灾害特征暴雨是南京夏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往往是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因素,连续的暴雨和大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根据有关规定,对暴雨的强度按以下标准划定:(1)暴雨:日雨量50毫米~99.9毫米.(2)大暴雨:日雨量100毫米~249。

9毫米。

(3)特大暴雨:日雨量≥250.0毫米。

(4)连续暴雨:5天中如果有3天暴雨日,就称谓连续暴雨过程。

南京地区从4月~5月暴雨开始增多,6月~7月份处于梅雨期,暴雨次数属全年最多,南京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7月下旬,大暴雨一般出现在6月下旬~7月上旬.8月份月均降雨日数有11。

8天,但暴雨日数只有0.6天,暴雨的发生频率较低。

1.2灾害影响青奥会举办期间(8月18日-8月27日)虽然暴雨出现概率较低,但如果发生暴雨则对青奥会赛事的正常举行还是有较大影响。

A.对城市运转的影响。

城市暴雨洪涝,使低洼处积水,使交通瘫痪,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正常生活,物资被浸泡受损,企业停产等。

B.影响前期的准备工作。

如青奥会场馆的布置等工作。

C.直接影响户外赛事的举行。

D.影响城市交通,进而影响到城市形象.E.影响到游客的出行和游览计划。

一次雷暴大风天气的触发机制及物理量诊断分析

一次雷暴大风天气的触发机制及物理量诊断分析

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一次雷显大风天气的触发机制及物理量诊断分析周航,唐舟,徐恩,邵禹晨,程昕,王锦杰,庞礴,张莹宿迁市气象局,江苏宿迁223800摘要利用FNL0.250x0.25°再分析资料,分析2017年7月15日发生在宿迁地区雷暴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环境条件、触发机制和物理量特征。

发现:(1)此次雷暴大风天气的主要澎响系统是高空冷涡,低空切变线、西南急流和地面冷锋;700hPa和850KPa干线、中尺度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其触发机制。

(2)此次强对流过程的水汽通道主要是副高西北侧南到西南风急流的水汽输送,水汽来源于南海和印度洋,且水汽强辐合中心位于宿迁西部上空;假相当住温高值区由西南向东北延伸至宿迁南部地区,宿迁住于能量梯度锋区内;雷暴发生时,对流层低层有强辐散,中层为强辐合区,对应中低层为强下沉气流,是导致下击暴流和地面强阵风的主要因素之一;雷暴发生前,宿迁地区0~6km和0~3km垂直风切变出现一致增大,中层增幅较低层明显,表明此次雷暴大风发生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下。

关键词雷暴大风;触发机制;物理量特征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1-0015-050引言强对流天气是影响我国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也是宿迁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由于其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突发性强、危害性大,是天气预报工作的难点,伴随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雷雨大风,常给农林业和人民生产生活等带来严重的灾害。

雷雨大风由于常伴随短时强降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易形成内涝,其大风易造成农作物倒伏和果树落果,输电、高空设施受损,房屋毁坏,影响人类正常工作生活和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

在出现雷雨天气时,凡测站出现M17.2m/s或风自记中出现M17.2m/s记录的,即7级以上的大风,可确定为对流性强风。

为了与系统性大风区别,这类大风常被称作'濤暴大风”或'雷雨大风”O 关于雷雨大风,气象学者已做过很多研究:梁爱民等m对北京、天津地区雷雨大风做了深入研究;漆梁波冋对上海局地强对流做了分析;朱君鉴等冋分别对弓状回波、阵风锋回波、胞线回波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少波旳对超级单体的低层风场进行了反演;吴古会等冏对2011年4月15日发生在贵州西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李路长等问对2013年4月17日发生在镇远县城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得到大风、冰雹天气的预报指标;伍静等171对2011年4月30日一5月2日发生在桂北白色、河池、桂林、贺州四市的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灾害性天气的大尺度环流、热力动力形成机制及中小尺度云团及雷达回波的多种特征指标,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依据;刘平等冏分析了2007年7月27—30日濮阳全市出现的雷雨大风天气;张涛等凹分析了2011年4月17日广东强对流天气表明,地面锋面抬升是强对流主要触发机制,平坦地形、中层干急流及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可能是强风暴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因素;陶岚等㈣分析华东一次高空槽前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天气表明,湿度较大环境下中高层干暖气流卷入是产生长距离宜线大风的关键环境;陈涛等叩分析华北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鞄线天气表明,强对流组织化过程与地面风场辐合线以及锋面紧密相关,气旋后部中高层强下沉气流造成垂直方向The Trigger Mechanismand Physical DiagnosticAnalysisofaThunderstormGale WeatherZHOU Hang et al(Suqian MeteorologicalBureau,Suqian,Jiangsu223800)Abstract Based on the reanalysis data ofFNL,the synoptic situation,environmentalconditions,trigger mechanism and physic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understorm process inSuqian area on15July2017are analyzed.The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Impact systems ofthe thunderstorm are high-altitude cold vortex,low-altitude shear line,southwest jet andsurface cold front.The trigger mechanisms ofthe above thunderstorm include700hPa and850hPa drylines,the mesoscale shear lineand the surface cold front.The water vaporchannel of the above thunderstorm mainly is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from south tosouthwest jet on northwest side of subtropicalhigh,Besides,its water vapor comes from theSouth China Sea and the Indian Ocean,andthe strong convergence center of water vaporis located over the western Suqian city.High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range extends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to southern Suqian,and Suqian is locatedin the energy gradient front area.Whenthe thunderstorm occurs,there is a strongdivergence cente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while there is a strong convergence center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correspondingto a strong downdraft in the middle andlower layer,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leading to downbursts and extreme wind onthe ground,Before the thunderstorm occurs,the0〜3km and0~6km wind vertical shearincrease consistently in Suqian,and theincrease amplitude in the middle layer is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lower layer.The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the thunderstormoccurred in a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environment.Key words Thunderstorm;The triggermechanism;Physical characteristics作者简介周航(1989-),女,江苏宿迁人,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工作。

沿江苏南一次伴随“高架雷暴”的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沿江苏南一次伴随“高架雷暴”的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沿江苏南一次伴随“高架雷暴”的暴雪天气成因分析陈潇潇;钱昊钟;周彬;王璐璐;沈雨辰【摘要】利用沿江苏南地面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13年2月18-19日一次罕见伴随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700 hPa强盛的暖湿气流与925hPa显著的偏东风急流交汇,形成了“暖盖”与“冷垫”稳定叠置并持续维持的锋生机制,为此次暴雪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成熟的动力热力条件,在淞附增长作用下,形成较强降雪.强降雪落区与假相当位温密集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饱和湿位涡的进一步诊断分析表明,此次伴随暴雪出现的雷暴是较典型的冷区“高架雷暴”,它出现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环境中.通过等熵分析揭示了雷暴的触发机制:暖湿气流沿着锋面从低层爬升到600~650 hPa,与冷空气相遇触发了本次雷暴.【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5(038)006【总页数】9页(P836-844)【关键词】暴雪;高架雷暴;饱和湿位涡;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等熵分析【作者】陈潇潇;钱昊钟;周彬;王璐璐;沈雨辰【作者单位】无锡市气象台,江苏无锡214101;无锡市气象台,江苏无锡214101;无锡市气象台,江苏无锡214101;无锡市气象台,江苏无锡214101;无锡市气象台,江苏无锡214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0 引言江苏是雷暴多发地区,强对流天气一般开始于3月底,结束于10月,主要集中时段在夏季6、7月,在冬季初春,气温较低的条件下也会出现强对流天气。

但同时出现“雷暴”与“降雪”并存,俗称“雷打雪”的天气现象还是极为少见。

自20世纪90年代起,数位国内外学者注意到冷季内出现雷暴的现象,并对其成因和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Coloman(1990a,1990b)最早提出“高架雷暴”概念,定义“高架雷暴”是指雷暴云底在边界层以上的雷暴,Grant(1995)进一步指出这些雷暴的云底在明显的锋面逆温层以上,Moore et al.(1998)分析了冷季与暖季内“高架雷暴”的不同发生机制。

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雷暴及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雷暴及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5 o % , 电发 生 时段 主要 在 1 0 .4 闪 7:0—2 :0 由 1 :o以 00 , 70
后在 西北 山区发 展起 来 的雷暴 单体所 产 生 , 1 :O~ 在 50
1 :0有另外一 个 小的 峰值 , 60 主要 由当时在 赤 城附 近 的 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 。而南部的系统雷暴过程 观测到正 地闪 8 6次 , 负地闪 86次 , 9 正地 闪所 占的 比例为 87 % , .6
混合大大提高 了降水效 率 , 造成 当 日北 京市 区重复性 是
强降水和大降水量 的一个重要原 因。 2 市 区的降水 强度 与对应雷达 回波强度 的变化具有 )
定的一致性 , 回波一般对应强降水率 , 回波对 应弱 强 弱
时间以后 , 电场变 的非常强 大 , 有些 已经超 出观测 范 围。 对应雷达相应 时段情 况 , 北京 市上 空雷达 回波 面积 明显 比此前时段 的要大 , 但强回波区的面积有所减 小 , 明北 说 京上空 的雷暴过程此时处于发展 的后期 , 垂直运 动较弱 ,

仪的上方。1 :5~1 :5电场 主要 为正 , 比北京 上空 72 74 对
雷暴 l :2的雷达 图 , 以发现在 电场仪位 置的西边 , 73 可 有 条较长 的强 回波带 , 在东北 也有 一较 强的 回波 区, 电 正 场是他们共 同作用 的结果 。1 :5~1 :0平均电场基本 74 84 还是 以负 电场为主 , 对应 雷暴 情况 , 以看 到大 面积的 回 可 波带处在 电场仪 的上空 。这些分 析表 明, 雷暴不 断生 在 消发展移动变化 的过程 中, 雷暴距离 电场仪 较远时 , 电场 表现为正 , 而雷暴体经 过观测 点上 空时 , 电场表 现为 负 , 根据 电荷对 电场随距离 的作用原 理 , 且考虑 到在北 并

16098104_一次早春冷锋风雹天气过程分析

16098104_一次早春冷锋风雹天气过程分析

收稿日期:2018-01-23;修订日期:2018-02-26作者简介:陈凤英(1980-),女,本科,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管理等工作。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2017年预报员专项项目(编号CMAYBY2017⁃037);江西省气象局2015年面上项目“景德镇市两种雷达资料在灾害性天气过程中的特征分析”。

第36卷 第2期2018年4月江 西 科 学JIANGXI SCIENCE Vol.36No.2Apr.2018 doi :10.13990/j.issn1001-3679.2018.02.015一次早春冷锋风雹天气过程分析陈凤英,蔡俊峰,陈鲍发,黄龙飞(江西省景德镇市气象局,333000,江西,景德镇)摘要:利用高空图、地面图、探空图等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对2016年4月3日影响江西的强风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冷暖空气交汇、切变线趋于明显、强西南急流、中低层干舌、地面冷空气是此次强风雹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

同时气团极不稳定,不稳定能量强、水汽条件充沛、垂直风切变高,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水汽与动力条件。

多普勒雷达上强度50dBz 以上快速东移的“弓形”飑线、中层径向辐合为大风的预报提供了依据。

风廓线雷达上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后有辐合系统过境,地面大风前有强西南急流下沉,3~4km 高空西南偏西急流迅速增强。

关键词:大风;环流背景;雷达特征中图分类号:P4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79(2018)02-269-06Analysis of A Hailstorm Process in Early SpringCHEN Fengying,CAI Junfeng,CHEN Baofa,HUANG Longfei(Jingdezhen Meteorological Bureau,333000,Jingdezhen,Jiangxi,PRC)Abstract :By using upper and surface observation data and Doppler and VWP data,analysis of a hailstorm process in early spring of 2016have been conducted and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ing.Cold air and warm air intersection,obvious shear line,strong southwest jet stream,dry tongue in the middle upper air and cold front in the surface provide favorab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And ex⁃tremely strong instability,abundant water vapor as well as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were favorable for the storm.The fast moving bow shaped squall line with a high radar echo of 50dBz and MARC provide the basis of strong wind forecast.VWP radar shows convergence system,strong southwest jet sinking and increasing LLJ at 3~4km altitude before and after the squall line.Key words :strong wind;circulation background;radar characteristics 0 引言2016年4月3日在江西省东部地区出现一次范围广、对流程度强、灾害较严重的风雹强对流天气过程,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江西省东部地区多地出现雷暴、强降水以及大风,其中4月3日10:18景德镇出现极大瞬间西西北风19.8m /s、10:21浮梁18.8m/s、11:07德兴出现极大瞬间西西北风19m/s、11:53鹰潭出现极大瞬间西北风19m/s、14:37星子出现极大瞬间东北风17m /s、18:17吉安出现最大直径4mm 的冰雹、21:24永丰出现极大瞬间西西北风风18m /s。

南京市短历时暴雨雨型分析

南京市短历时暴雨雨型分析
DOI:10.3969/j.issn.2095-1973.2019.03.002
Rainfall Pattern Analysis of Short Duration Rainstorm in Nanjing
Zhang Lu1, Li Jing1, Pei Haiying1, He Guangxin2
Keywords: rainstorm, rainstorm pattern, rainfall duration, rain peak position
0 引言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暴 雨洪涝灾害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 [1-2] 南京地处长江中 下游地区,水网交织、湖泊纵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 剧,不透水地面的不断增加使得暴雨发生时城市排水 和河道行洪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3],暴雨引发的城
(1 Nanji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Nanjing 210019 2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Nanj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Progress 研究进展
南京市短历1 南京市气象局,南京 210019;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 210044)
摘要:采用南京站1951—2017年分钟降雨资料建立暴雨统计样本,分别利用模糊识别法、芝加哥法和P&C法对南京 市历时60、90、120、150和180 min的短历时暴雨过程进行雨型分析,结果表明:过去67年最大日降雨量呈增大趋 势,而近30年来暴雨日数也明显增多。3种方法推求出的雨型以单峰型为主,雨峰位置基本处于整场降雨的前1/2分位 内,即暴雨过程的前中部。芝加哥法推求的单峰雨型,瞬时雨强先增大、后减小,重现期2 a的各历时累计降雨量在 33.26~55.21 mm; P&C法分析显示历时90 min以上的暴雨常出现两个甚至多个雨峰,该方法计算的雨强在时间尺度上 的分布更接近实际降雨情况,在业务应用中应根据自身需要选取适合的方法进行雨型分析。 关键词:暴雨,暴雨雨型,降雨历时,雨峰位置

夏季连续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夏季连续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析结果 见图 l 6 ~ 。通 过风 向资料 分析 ( 1 可见 , 图 ) 在未 发生 雷暴 时风 向少 变 , 而雷暴发 生阶段 , 有风 向的波动发生 , 雷暴
发 生 绝 大 多 数 在 风 向 变 化 的转 折 点 上 , 开 始 和 结 束 有 较 好 且
地面图上显示 , 0 年 7 1 1开始 , 长江 中下 游 出 26 0 月 93 在 现西南倒槽 , 西南低 涡 位置稳 定在 四川盆 地 ,01开 始有 小 2 3 低涡沿倒槽 不断 向东移 动 , 槽稳 定 在长 江 中下 游 , 倒 直到 2 l 3 1 西南 低涡发展东移 人海 , 长江中下游 改 由副热 带高压 外 围 控制 。低 空 80ha 月 1 1开始 , 京机 场处 于 副热 带高 5 P 7 93 南 压北 侧 , 气旋及低 涡沿副 高北侧 逐渐东移 , 随之南 退 , 有 副高 0 2 日在西 南地 区和华北 地 区各 有 l 低涡 , 变 线 在宁 北 , 小 切 南京地 区处于西南气 流之 中 , 西南 低涡减 弱华北低 涡槽 2 1 23 线经过该场 , 渐处 于槽 后 。高 空 70 P 南京 0 a1 h 9日处于 副热 带 高压北 侧 , 线东移 , 低 涡槽线在南 京附近 ,11 有槽 0 3 2 1 23 西 南低涡 切变在宁北 , 京处 于切 变线 以南 , 低涡 槽线 移 南 2 1 3 过南京 。高空 50 P 华 南到华 中一带均处 于副热带高 0 a 9日 h 1 压控制 之中 , 开始 有槽线 经 过南 京附 近 ,1日时槽 线处 0 3 2 1 2 在华东 沿海附近 , 副高 中心 南退 , 日开始 逐渐 处 于槽 线后 2 部 的偏 北气流之 中。该次过程是 地面倒 槽 中 , 断有 中尺度 不 系统生成 , 结合高 空小 槽 切线不 断东 移 的过程 , 程持 续 的 过

2014-2016年超强El Ni(n)o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机理分析

2014-2016年超强El Ni(n)o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机理分析

2014-2016年超强El Ni(n)o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机理分析丁一汇【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6(039)006【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2014-2016年超强El Ni(n)o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整个El Ni(n)o生命期长达2a左右(2014年4月-2016年5月),其演变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早期的西风连续爆发(2013年12月-2014年4月).连续三次西风爆发不但改变了热带中东太平洋长期盛行的偏东信风,同时也开始改变了中东太平洋长达12a的平均冷水状态,使海表温度开始增暖,在2014年初春超过0.5℃,标志着一次新的El Ni(n)o事件可能在赤道中太平洋发生.2)交替的减弱与增强期(2014年6月-2015年8月).赤道西太平洋继续发生了6次西风爆发,不但维持和增强了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增温,而且通过了两次(2014年5-8月与2015年1-3月)海洋增暖的减缓期或障碍期,使初生的El Ni(n)o事件不但未夭折,而且明显的增强为一次强El Ni(n)o事件.Ni(n)o3.4区海温指数在2015年8月达到2℃.相应,赤道太平洋次表层中也观测到有6次暖Kelvin波东传,其正的热含量距平不但维持了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连续增暖,也使El Ni(n)o的类型由中部型向东部型过渡.3)发展的鼎盛期(2015年9月-2016年2月).西风出现2次更强的爆发,相应中东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强盛,Ni(n)o3.4区快速增温,在2015年11月达到3℃,增强到其超强阶段.4)快速衰减阶段(2016年3-5月).ElNi(n)o迅速从Ni(n)o3.4区的2℃减少到0.5℃.以后很快开始向冷海温过渡.2016年7-8月,Ni(n)o3.4区海温已接近-0.5℃.这种快速转换是延迟振子理论的一种体现.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到,这次ElNi(n)o发生发展与冷暖位相转换的观测事实与目前的理论结果(如充电振荡与延迟振子理论)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基于这些理论的El Ni(n)o预报也是相当成功的.这清楚地表明El Ni(n)o理论研究的成果对于相关业务预报发展具有明显的科学支撑力.【总页数】13页(P722-734)【作者】丁一汇【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E1 Ni(n)o事件发生对南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对称及非对称性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J], 黄平;黄荣辉2.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与1997年El Ni o 事件的发生 [J], 李崇银;龙振夏3.2009/2010年El Ni(n)o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机理 [J], 陈锦年;王宏娜;王东晓;左涛4.2015/2016年超强El Ni(n)o事件背景下我国月预测技巧差异分析 [J], 陈丽娟;李想;李维京;李景鑫5.1993年El Ni(n)o夭折事件及其与典型El Ni(n)o事件的对比分析 [J], 刘长征;薛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年初春江苏一次高架雷暴成因分析

2014年初春江苏一次高架雷暴成因分析

附近存在较强逆温,暖湿空气在冷垫之上爬升。 850 hPa 存在浅薄的对流不稳定层以及 0~3 km
强烈的垂直风切变,分别提供了弱热力和强动力不稳定条件。 此次过程 850 hPa 附近存在强
烈的锋生。 雷暴发生的水汽主要源自孟加拉湾,沿江苏南上空存在明显的水汽积聚。 雷暴发
生期间回波强度最大达 55 dBZ,移速达 75 km/h,使得沿江一带自西向东产生雷暴。 垂直风
过程没有产生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高架雷暴;冷垫;逆温层;锋生函数;垂直风切变
中图分类号:P45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99(2019)04-0088-08
高架雷暴(elevated thunderstorm)是在大气边界 层以上被触发的,发生高架雷暴时,地面附近通常为 稳定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逆温,来自地面的气块很难 穿过逆温层而获得浮力, 而逆温层之上的气块绝热 上升获得浮力导致雷暴[1-3]。Moore(2003)等统计分析 了美国暖季伴有强降水出现的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 环境长特征,并初步归纳了相应的概念模型[4]。 Ostby (1999)指出,由于边界层上方观测资料时空分辨率 低, 这种发生在边界层上方的雷暴预报是气象学者 面临的重要难题[5-6]。 Jankov 等(2002)发现数值预报 模式很难模拟预报锋区北侧的高架雷暴个例[7-8]。
我国近几年也已经开始对高架雷暴有所研究, 俞小鼎等介绍了我国高架雷暴活动情况以及伴随的 天气[9]。 吕晓娜等研究了 2015 年河南首场区域暴雪 伴高架雷暴过程,发现高架雷暴发生时,河南上空具
收稿日期:2018-04-13;修回日期:2018-06-12 基金项目:江苏省气象局科研项目“苏南地区湿对流过程不稳定机制 的研究”(JSYBY201915)资助。 作者简介:曹舒娅(1983—),女,工程师,主要从事短时天气预报研 究。 E-mail:caoshuya0929@

2014年全年南京天气记录

2014年全年南京天气记录
日期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天气 风向 风力 连阴雨 2014-125-6级~37℃ -2℃ 晴~多云 北风 01星期一 4级 2014-126℃ 0℃ 晴 北风 3-4级 02星期二 2014-12雨夹雪~ 4-5级~36℃ 0℃ 西北风 03星期三 多云 4级 2014-127℃ -2℃ 晴 西北风 3-4级 04星期四 2014-12西风~南 8℃ -2℃ 晴 微风 05星期五 风 2014-12多云~小 9℃ 0℃ 东风 3-4级 06星期六 雨 2014-1210℃ 1℃ 多云 西北风 3-4级 07星期日 2014-1210℃ 2℃ 晴~多云 东北风 3-4级 08星期一 2014-1211℃ 5℃ 多云~阴 东风 3-4级 09星期二 2014-123-4级~49℃ 4℃ 小雨 西北风 10星期三 5级 2014-128℃ -1℃ 阴~多云 北风 3-4级 11星期四 2014-128℃ -3℃ 多云~晴 西北风 3-4级 12星期五 2014-12西风~东 9℃ -1℃ 晴 微风 13星期六 风 2014-1210℃ -1℃ 晴~阴 东风 3-4级 14星期日 2014-1210℃ 0℃ 阴~多云 西北风 4-5级 15星期一 2014-124-5级~34℃ -4℃ 晴 西北风 16星期二 4级 2014-127℃ -3℃ 晴 西风 3-4级 17星期三 2014-129℃ -1℃ 多云~阴 东南风 3-4级 18星期四 2014-12西风~西 11℃ 1℃ 阴~多云 3-4级 19星期五 北风 2014-124-5级~38℃ 0℃ 晴~ 阴 北风 20星期六 4级 2014-12西北风~ 4-5级~37℃ -4℃ 多云~晴 21星期日 北风 4级 2014-12西风~东 8℃ -2℃ 晴 3-4级 22星期一 南风 2014-12东南风~ 11℃ 0℃ 多云 3-4级 23星期二 西风 2014-12北风~东 微风~3-4 12℃ 0℃ 晴 24星期三 北风 级 2014-128℃ 1℃ 多云~阴 东北风 3-4级 25星期四

一次强对流暴雨的湿位涡特征

一次强对流暴雨的湿位涡特征
析 华 北 一 次 强 对 流 暴 雨 的 湿 位 涡 特 征 ,加 强 对 强
密切相关 。湿 位涡不 仅表 征 了大气 动力 、热力属 性 ,而且 还考 虑 了水 汽 的作用 ,湿位 涡与对 称不 稳定 有很 好 的对 应关 系 ,湿位 涡的分 析能更 全面
有 效 地 描 述 对 流 的 发 生 发 展 ,吴 国 雄 等 [证 得 绝 8 ]
陕 西 气 象
文章 编 号 :1 0 — 3 4 ( 0 1 2 0 4 0 0 6 4 5 2 1 )0 —0 1 — 5

次 强对 流暴 雨 的湿 位 涡 特征
高 万泉 。 伟 灿 ,李 玉娥。 ,周
(.南京信 息工程 大 学大 气科 学学院 ,南京 2 0 4 ;2 1 1 0 4 .南京信 息工程 大 学气 象 灾害重点 实验 室 , 南京
PV U , 1 PV U 一 1 ~ 0 m 。・s一 ・K ・kg一 。
2 天气 实况 及环 流背景
2 1 天 气 实 况 .
波槽 滑 过 河北 省 中南 部 ,造 成 O ~ 0 5 7时 的强 降
水 。随后 5 0h a 北上 空一 直受冷 涡底部 的 西 0 P 河

2 0 4 ;3 1 0 4 .保 定 市气 象局 ,河北保 定
0 10 ) 7 0 0
要 :应 用 常规 地 面 观 测 资 料 、区 域 加 密 站 降 水 资 料 、N E C P再 分析 资 料 ( 平 分 辨 率 1×1 , 水 。 。
间 隔 6h , 析 2 0 ) 分 0 9年 6月 8日发 生 在 华 北 的 一 次 强 对 流 暴 雨 过 程 的湿 位 涡 分 布 特 征 。 果 表 明 : 结
下湿 位涡守 恒方程 ¨ 为 : 】 纠

一次江淮切变线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一次江淮切变线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第3 期
王华 文等 : 次 江淮切 变线暴 雨过程 的数值模 拟 与诊 断 分析 一
1 9
分 析1 0日2 时一1 0 3日2 时7 0 h a和8 0 h a的 0 0 P 5 P 形 势场 , 见 长 江 中 下 游 以北 始 终 维 持 一 条 近 东 可 北一西 南走 向 的切变 线 。0E2 时切 变 线 位 于淮 北 , 1 l0 之 后逐 渐南 压 ,1 8 1 日0 时南 压 至江淮 之 间 中部 , 直 一
1 2 时到 1 2日 0 3日2 时 2 0 4 h累 积 降 水 量 达 到 2 7 5 9 .
mm, 最大3 h 0 -0 时 ) 量 为 12 4 mm, 率 近 (6 9 雨 9 . 频 2 0a一遇 ; 大1h 0 —0 时 ) 量 为9 . 0 最 (6 7 雨 2 6mm, 为 15 年 有 气 象记 载 以 来 的极 大值 。 90 此次 暴 雨 灾害 给 当地及 附 近地 区的经 济建设 和人 民生 命财 产造 成严 重损 失 。 这一 过程 中 , 在 沿长 江 中 、 游 是 一 条 近东 下 北一西南走 向 的切 变 线 , 变 线 上 不 断 产 生 中尺 度 切 低 涡 , 时强 降水 主要 是 由这 些 相继 产 生 的 中 尺度 短 低涡 造成 。 文选 取2 1 年7 1~1 本 00 月 2 3日一 次 切 变线
时后 逐 渐 减 弱 并 停 止 。
低 涡发生 、 发展 过程 进行数 值 模拟 和诊 断分析 , 探讨
暴雨 发生 的机 制 。
1 环 流 形 势 分 析 与 影 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统
本 次持续 性强 降水 过程 为典 型 的梅汛期 暴雨 天
图 1 21 0 0年 7月 1 日 0 3 8时 形势 场

江苏近年来暴洪的降水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江苏近年来暴洪的降水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江苏是一个受暴雨影响较大的地区,近年来江苏暴洪的降水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经历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降水强度方面,江苏近年来暴雨降水强度有所增加。

根据江苏省气候中心的数据,近十年来,江苏省的暴雨降水量逐年上升。

特别是2024年至2024年,江苏省下暴雨的频率和强度均明显增强,暴雨降水量超过200毫米的事件频繁发生。

这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江苏省的降水规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暴雨天气增多。

另外,城市化进程加速,水泥、沥青等非透水材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地表径流增加,降雨水无法迅速排走,从而引发暴雨洪涝。

其次,时空分布特征方面,江苏省近年来暴洪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时域上,暴雨发生频率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别是6月至8月。

这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水汽含量增加,加上热带气旋、锋面和对流活动等多种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较强的降雨条件。

在空间上,江苏省南部和中南部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较大。

这是因为江苏省南部地区地势低平,蓄水能力较差,再加上雨水容易聚集在低洼地区,导致洪水的发生。

最后,对于江苏近年来暴洪的原因,除了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外,江苏省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江苏省地势平坦,水网丰富,多河流、湖泊和水库。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江苏省更容易发生洪涝。

此外,近年来,江苏省的农田集约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较快,大量土地被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土地覆盖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些土地的覆盖情况改变导致地表径流增加,进而加重了暴雨洪涝的发生。

综上所述,江苏省近年来的暴洪降水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江苏省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夏季和南部地区成为暴雨发生的高峰期和高发区。

针对江苏省的暴洪问题,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改善水利设施和城市排水系统,加强防汛减灾工作,提高江苏省抵御暴洪的能力。

南京雷暴天气异常的环流背景分析

南京雷暴天气异常的环流背景分析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江苏省气象局预报员专项渊JSYBY201805冤曰南京市气象科 研开发项目渊NJ201708冤遥 庆涛渊1988-冤袁男袁江苏南京人袁硕士袁工程师袁从事天气预 报和气象服务业务工作遥
由于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袁自 2012 年 4 月 1 日起调整 夜间渊20院00 至次日 8院00冤天气现象连续观测为 4 次正点 渊20院00尧23院00尧2院00尧5院00冤 观 测 袁 即 夜 间 不 守 班 曰 并 且 于 2014 年 1 月 1 日起简化了天气现象的观测与记录袁取消雷 暴尧龙卷等 13 种天气现象的观测与记录遥为了保证观测资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袁结合实际业务对南京地区 雷暴天气异常环流背景进行分析袁并总结其造成雷暴天气 异常的原因遥 1 资料和方法
本 研 究 所 使 用 的 资 料 包 括 2000要2012 年 南 京 站 渊58238冤地面尧高空观测数据和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遥地 面尧高空观测为单站数据袁其中地面观测数据的时间间隔为 1 h袁高空观测数据间隔为 12 h袁每天 2 次袁分别为 8院00 和 20院00遥NCEP/NCAR 再分析资料为月平均格点数据袁水平分 辨率为 2.5毅伊2.5毅袁垂直为 17 层遥
theintensityofverticalupwardmotionofsynopticscalemaycausedseverethunderstormswithlargerdailyprecipitationandextremestrongwindkeywordsthunderstorm曰variationcharacteristic曰circulationbackground曰anomaliesanalysis曰nanjingjiangsu南京雷暴天气异常的环流背景分析庆涛夏斌汪笑胡梦玲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气象局袁江苏南京211100冤雷暴天气是一类重要的对流性天气袁雷暴泛指深厚的湿对流1袁狭义上是指伴有雷电的深厚湿对流2遥雷暴天气因具有局地性强尧生命周期短尧造成灾害可能性大等特点袁广受国内外学者关注遥做好对流天气预报对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尧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7遥陈思蓉等8研究表明袁长江流域尧华南尧华北尧东北尧云南尧新疆西部等区域存在雷暴空间异常遥甘庆辉等9通过观测资料分析袁指出贝加尔湖高脊尧北方槽尧副热带高压等环流形势场是造成雷暴日数异常的重要原因遥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袁结合实际业务对南京地区雷暴天气异常环流背景进行分析袁并总结其造成雷暴天气异常的原因遥1资料和方法本研究所使用的资料包括2000要2012年南京站渊58238冤地面尧高空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遥地面尧高空观测为单站数据袁其中地面观测数据的时间间隔为1h袁高空观测数据间隔为12h袁每天2次袁分别为8院00和20院00遥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为月平均格点数据袁水平分辨率为25毅伊25毅袁垂直为17层遥由于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袁自2012年4月1日起调整夜间渊20院00至次日8院00冤天气现象连续观测为4次正点渊20院00尧23院00尧2院00尧5院00冤观测袁即夜间不守班曰并且于2014年1月1日起简化了天气现象的观测与记录袁取消雷暴尧龙卷等13种天气现象的观测与记录遥为了保证观测资料的一致性袁特别是天气现象的连续性袁选定2000要2012年为研究时段遥2雷暴特征分析图1为2000要2012年南京雷暴日数逐年变化曲线遥由图1渊a冤可以发现袁2000要2012年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06d遥2001年尧2008年雷暴日数最少袁分别仅为22d和24d曰2003年尧2007年尧2010年的雷暴日数最多袁分别达到了38尧34尧38d

一次夏季雷暴天气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一次夏季雷暴天气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X A e me , e MU i u,ta . ay i o g t ig c aa t r t s i u I W n i XU F n, X y e 1 An l ss fl h n n h rc ei i n a s mme h n e so m. o r a ft e Me e r l gc l i sc rt u d rt r J u n lo h t oo o ia
P 5 . 48 3 文献标 识码 A
Ana y i flg t i g c a a t rsi s i u m e h nd r t r l ss o i h n n h r c e itc n a s m r t u e so m
XI e me XU F n M U X y F hk n X i AW n i e iu U Z ia g U Q
3民航 江苏 空 中交 通 管 理 分 局 , 京 2 0 0 ) 南 10 0
摘要 利用 探 空资料 、 多普勒 天 气雷达 和 闪 电定位 仪 数据 , 分析 了 20 09年 7月 3 日发 生在 南 0 京 地 区一次 雷暴 天 气过 程 的雷达 及 闪 电数 据 时空 演 变特 征 。结 果 表 明 : 对流 有 效 位 能 比起 K 指 数 ( 等对 于对 流潜 势预 报具 有更 明显 的指 示作 用 , ,) 0o 和 一1 C层 0℃ 层 高度 的 降低 有 利 于 雷暴 云 的雷 电活 动 ; 整个 过程 以负 闪为主 导 , 电强度 越 大 , 电频数 也 越 高 , 次 闪 电峰值 后 , 闪 闪 每 都对 应
p r n p t l vlt nc aatr t so tetu d r om i teN nigrg no uy3 , 0 9i oa a dsa a e o i h rc ii f h n es r n h aj ei n Jl 0 2 0 s l i u o e sc h t n o

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张萍;桂园园;李文辉;余剑浩;刘强;江明泽【摘要】应用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和强天气监测数据、WebGIS雷达回波拼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方法,对2017年5月11日江西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11”强飑线过程是由500 hPa高空小槽引导、低空切变和低空急流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江西飑线回波系统多数是由省外产生且有规律移入的带状回波系统,具有4个不同阶段的回波特征.超级单体风暴常伴有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往往发生在飑线回波带的前方暖区中.弓形回波带由一个个对流回波核组成,回波长度往往超过100 km.雷雨大风发生在弓形回波的前沿,而最强的雷雨大风发生在弓形回波的顶部“逗点”头部,也就是回波移速较快向前突出的部位.【期刊名称】《江西科学》【年(卷),期】2018(036)001【总页数】6页(P106-111)【关键词】强飑线;短时强降水;超级单体回波;弓形回波【作者】张萍;桂园园;李文辉;余剑浩;刘强;江明泽【作者单位】鹰潭市气象局,335000,江西,鹰潭;鹰潭市气象局,335000,江西,鹰潭;余江县气象局,335200,江西,余江;鹰潭市气象局,335000,江西,鹰潭;鹰潭市气象局,335000,江西,鹰潭;鹰潭市气象局,335000,江西,鹰潭【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70 引言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强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是我国南北各地春、夏季常见灾害性天气,而江西每年因大风造成的农作物倒伏、房屋倒塌和江河翻船,以及强雷电、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灾害,造成十分巨大的国民经济损失。

因此,深入研究这些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特征十分必要。

在这些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飑线系统的影响排在第1位,重大强对流天气过程都与飑线系统活动有关。

国内专家学者对飑线天气和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天气的研究颇多,例如:钱传海[1]等指出下层暖湿、上层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伴有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东移南压的演变过程;冰雹发生时可观测到79 dBz的反射率因子极值并伴有弓状回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 9(5), 570-575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ccrlhttps:///10.12677/ccrl.2020.950622014年南京市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杨杰尧哈密市气象局,新疆哈密收稿日期:2020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27日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 × 1˚再分析资料、闪电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南京市2014年9月28日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 雷暴发生前南京数日持续高温累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是先决条件,冷空气南下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触发机制。

(2) 此次雷暴为湿雷,以负闪为主(占93%)。

强对流天气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其中中西部为闪电密集区。

(3) 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配置为动力学机制;较强的水汽输送和高的相对湿度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稳定性指数表明此次雷暴过程是强动力和强动热力不稳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强雷电区雷达特征表现为回波强度维持在45 dBz以上,风廓线表现为低层为偏东风,中低层为偏西风,回波顶高度维持在14 km 左右,零速度线呈明显的“S”形。

关键词强雷暴,闪电特征,多普勒雷达,气象物理量参数Analysis of a Severe Thunderstorm Weather in Nanjing in 2014Jieyao YangHami Meteorological Bureau, Hami XinjiangReceived: Sep. 5th, 2020; accepted: Sep. 20th, 2020; published: Sep. 27th, 2020AbstractA strong thunderstorm weather process on September 28, 2014 in Nanjing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NCEP 1˚ × 1˚ reanalysis data, lightning data and Doppler radar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thunderstorm, the high temperature persisting in Nanjing region was found, which had cumulated mass instable ener-杨杰尧gy that should be seen as the prerequisite, and the southward cold air stirred up this instable energy, which was the induced factor of this thunderstorm. (2) The process is wet thunderstorm, and nega-tive flashes account 93 percent. Strong convection weather was concentrated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area of Nanjing, the Midwest is intensive lightning zone. (3) The upper divergence and low-level convergence and strong upward movement ar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thunderstorm. Strong water vapor transport and high relative humidity provided good moistur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index show that the thunderstorm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mon function of the strong dynamic instability and thermal instability. (4) Radar features in the strong lightning re-gion show that the echo intensity is maintained above 45 dBz, the wind profile shows that the low level is the east wind, the middle and low level is the west wind, the echo top height is maintained at about 14 km, and the zero velocity line shows an obvious “S” shape.KeywordsStrong Thunderstorm, Lighting Treasure, Doppler Radar, Parameters of Weather Physics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雷暴是江淮地区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多为具有强降水特征的雷暴,产生以负极性地闪为主的放电。

江苏省是强对流天气的多发省份,南京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气候多变,地形复杂,长江横贯其中,形成了南京盛夏季节雷暴多发的特点,属雷灾高度脆弱区。

近年来国内对雷暴的研究已做了不少的工作。

有的使用气象统计方法,选取与雷暴相关性好的气象因子,作雷暴潜势预报;有的从探测产品着手,分析雷达产品与雷暴生消演变之间的关系[1];有的研究人员分析雷暴层结特征[2]。

随着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也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3],在强对流天气的动力和能量参数方面国内外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4][5][6][7][8]。

强雷暴天气产生的条件,即大气中存在不稳定层结,低层中有丰富的水汽条件加之强的抬升条件,已经为国内外学者所认同[9]。

2014年9月28日15时至29日0时,南京市发生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多站次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

本文通过常规地面及探空气象资料、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加深对强雷暴天气形成发展机制的认识,深入了解雷暴发生前大气能量结构,为雷暴的潜势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2. 资料来源选取2014年9月27~28日NCEP 1˚×1˚ 6 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南京Z9250多普勒天气雷达2014年9月28日探测资料,观测间隔为6 min。

闪电数据来自江苏省闪电定位网,闪电探测仪器为ADTD VLF/LF闪电探测系统。

其中不包括云闪,主要监测云地间发生的闪电(即地闪)。

3. 闪电时空分布特征3.1. 闪电时间特征本次雷暴过程中全省共出现闪电17,366次,其中南京市出现6938次,包括490次正闪和6448次负闪,负闪占总闪数的93%,密集的负地闪表明对流活动的强盛[10]。

其中28日18时至21时闪电频数最杨杰尧高,最大电流幅值为185.38 kA,最小为7.37 kA,平均电流幅值为36.1 kA。

闪电强度集中在−50~−10 kA,陡度集中在−30~0 μs。

3.2. 闪电空间特征第一次雷电出现在南京市江浦区(118.5˚E、31.9˚N),雷电轨迹呈西北–东南走向。

表1为南京市六个辖区的闪电次数和闪电密集时段表。

强对流天气集中在北部和中部,除了不稳定能量快速释放以致位于南部的溧水和高淳无充足能量供给之外,还考虑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

Table 1. Lightning features of six jurisdictions表1.六个辖区的闪电特征地点六合区浦口区市辖区江宁区溧水高淳闪电次数1219 2539 1913 1248 9 10 闪电集中时段17~21时18~22时18~23时19~23时22时~结束19~20时浦口区境内集丘陵、低山、平原、江河为一体,地形的抬升条件充足,有利于雷暴的发生;市区有长江穿过,又有紫金山、栖霞山等山脉,水汽和地形条件都十分有利;江宁区有山脉带,又有秦淮河纵贯南北,起伏的丘陵山脉为气流抬升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而河流的贯穿提供了水汽条件。

位于北部的六合区在四个区中闪电次数最少,主要是因为其位置偏北,地势开阔,温度较其他各区低,抑制了对流的产生。

4. 环流背景分析高空形势场500 hPa,26~27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脊线压至32.5˚N以北。

受其控制,南京出现持续的高温高湿天气。

28日08时至20时,西风带上短波槽东移南压,南京处于槽前上升运动区,同时处于副高西北侧的层结不稳定区,有利于雷暴的维持和发展。

700 hPa,27日20时,四川北部有西南涡存在,西南涡前切变线位于南京以北,切变线南部的西风急流加强低层的扰动,把孟加拉湾的暖湿空气输送到江苏地区,低层出现强暖湿空气平流。

28日12时,西南涡及切变线向西北方向移动,南京处于切变线南部。

9月27日起,850 hPa 0℃线逐渐南移,28日12时已到达我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北部,28日20时冷空气南下入侵江淮地区,冷暖气流与南京地区交汇。

5. 物理量场配置5.1. 动力条件5.1.1. 散度沿118.7˚E (南京站经度)做散度垂直剖面,其中阴影区为负值区,即辐合区。

28日6时(图1(a))南京区域上空400 hPa~250 hPa为辐散区,其东南方诱出一强辐合中心。

随后正散度和负散度逐步增加,28日12时(图1(b)) 400 hPa以上高层存在正值中心,辐散气流明显,低层为辐合区。

雷暴发生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动力耦合使垂直上升运动加强,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5.1.2. 垂直风切变强的垂直风切变能产生强电流的闪电,也有利于雷暴的发展和维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