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2003--2020--16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中国地产网2009-10-14 9:52:50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
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规划背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主要目标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率目标为65%以上(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城市规划原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小帕刘谨赫樊琪指导老师:张贞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
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
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未来成都 盛装起航

2015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复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这对成都未来城市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里程碑的意义。
上版总规批准于1999年,至今已历时16年之久,从前后总规对比可以发现:成都新的发展定位已经跳出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发展范畴,具备在西部地区乃至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作用。
原有的“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被“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所取代,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商贸物流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已上升至国家功能层面予以明确,“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的表述强调了成都在西部区域整体层面的引领作用和功能影响的方方面面,城市职能中提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信息枢纽;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等,更加细化了要素层面的全面表述。
新总规城市规划区范围划定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9区,双流、郫县2县以及新津县普兴、金华两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为3753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域扩大,新总规城市规划区范围整体空间区域调整不多,但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却有着天壤之别。
新总规规划市域形成“一区双核六走廊”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城镇空间格局,双核分别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
确定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2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36平方公里以内,通过城市开发边界和环城生态区的划定限定了城市发展空间,可以适度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保障了走内涵、集约发展道路,推进了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和集约发展。
这次新总规的范围包括了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含高新区南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共计1293平方公里。
明确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新区,打造成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定位。
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

3.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城市环境。
4.增强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5.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四、规划内容
1.空间布局规划
-细化城市功能区,合理配置各类用地,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增加公共绿地,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3)加强水环境治理,保障水系连通,提升水环境质量。
(4)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4.基础设施规划
(1)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
(2)完善排水防涝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强化城市设计,提升建筑风貌,塑造城市特色。
-增加公共空间和绿地,构建生态网络,提高城市生态品质。
2.交通规划
-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构建慢行系统,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提倡绿色出行。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组织效率。
-推广智能交通技术,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2.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保障规划的实施。
3.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4.社会参与: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5.监督评估: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规划执行情况,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六、结语
本规划方案旨在为成都中心城区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规划指导。通过实施本方案,将有效推动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确保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共同书写成都中心城区发展的新篇章。
成都人口情况

成都人口情况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一、总规修编历程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2003年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2003-2020)》等组织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至今已历经1年,通过了建设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个层次的技术审查,共召开了部门协调会、各级政府汇报会等大小会议30多次,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规模、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市政工程、近期建设、规划管理等有关规划内容。
二、总规修编背景及理由(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1、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市政府着手整顿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督三分离的管理体制。
3、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为适应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与编制办法正酝酿着重大变化。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1、行政区划调整2、城市规模突破3、工业产业调整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4、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综合协调三、规划成果、期限和范围(一)规划成果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6个专题研究报告、45张规划图纸。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市政府,1995年11月)、“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围:市域行政区围均为本次规划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围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成都城市规划简析

2 成都近期城市规划梳理
“北改”城市规划概述 “天府新区”城市规划概述
成都城市发展脉络
2003年 三个集中
2007年 城乡统筹 试验区
2008年 灾后重建
2009年 世界现代 田园城市
2010年 东村文化 创意城
2011年 “天府新 区”和 “北改”
“北改”是什么 ?
■北改:成都最大的民生工程,惠及万人
■范围:包括位于金 牛、成华的城市北部区 域,幅员约120平方公 里。东起新成华大道,西 至西大街-金牛大道(老 成灌路),南抵一环路 (局部至府河),北至绕 城高速金牛、成华北边 界
北改工程建设范围示意图
“北改”对成都楼市的影响?
从北改时间计划来看:
2012
2012北改进度:以道路基础设施改造为主
800
700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600
500 400
20000
300
15000
200
近期(2010年)
10000
100 0
中期(2015年)
5000 0
人口密度(人/平方
远期(2020年)
公里)
主城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成都各区县人口密度情况
成都——科技事业
成都科技实力雄厚,已成为 中国中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 市,国家四大科教城市之一。
◆重点实验室15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33个
在电子、生物、新技术、新材料、光学、光纤通讯、核技术应用、激光等高新技术
领域中,具有极强的综合优势和技术能力。
成都,下一步?
对成都未来发展的三大认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目录1总则3第一部分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3第一章城市性质与职能3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4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5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6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6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6第一节重要空间要素管制7第二节建设限制性分区8第六章城镇体系8第一节总体功能区划8第二节体系结构11第三节建设指引12第七章产业发展13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15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17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18第十一章环境保护19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19第一节公共安全21第二节灾后重建21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21第一节水资源利用22第二节给水工程22第三节排水工程23第四节电力工程24第五节通信工程24第六节燃气工程25第七节环卫工程26第八节能源发展26第三部分中心城区规划26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29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32第十六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34第十七章中心城区住房发展与居住用地34第十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7第十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38第二十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39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41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41第一节环境保护42第二节给水工程42第三节排水工程43第四节电力工程43第五节通信工程44第六节燃气工程44第七节环卫工程45第二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46附则47附表47附表1:城市发展指标体系48附表2: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48附表3: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49附表4:城市总体规划现状用地汇总表49附表5: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49附表6: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用地汇总表(2020年)50附表7: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50附表8:中心城区高、快速路一览表51附表9:中心城区结构性主干路一览表52附表10: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一览表总则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成都总规与东进简介

1.5 预期性
1000 预期性
10 预期性
>40
>150 >20 >300 >5
>3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6
预期性
6
规划层次
研究范围:成都平原城市群,总面积7.87万平方公里。
范围: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雅安、绵阳、遂宁、乐山市辖区、峨眉山市和夹江县,
市域:11区4县5市,总面积14334平方公里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国际空港枢纽城市,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国家区域高速公路枢纽,国际性区域物流中心,国际性区 域通信枢纽
9
资源承载能力对发展规模的约束
人口规模:以水资源为短板,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 在2200万人以内,实际服务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
建设用地规模:城镇2000平方公里、城乡2600平方公里
单位GDP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20 约束性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占比(%)
>30 预期性
新建绿色建筑占比(%)
>60 预期性
市域资源利用、集中建设区公共设施等相关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
总目标
专项 目标
区域
4.便捷 交通
高效
的城 城市 市 交通
城镇 化
公共 服务
5.幸福 宜居 的城
市
生命 健康
旅游
吸引
文化
产业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东进战略简介
成都市总体规划
2
国家中心城市目标要求
国家中心城市定义内涵:
是指处于我国城镇体系中的顶级城市,承担国家级和国际化的政治与社 会管理、经济、文化事务职能;对所在区域具有广泛的辐射影响力。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完整版(2020年九月整理).doc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最新“北改”片区总体规划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中心城区“北改”片区优化方案课件ppt

、集聚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现代商贸区; ➢ 茶店子-金府片区:推动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提档升级,构建集展示博览、贸易中心、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于一
体的光电科技产业商贸区; ➢ 天回片区:集历史文化、民俗风貌、旅游商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片区; ➢ 金牛高科北片区:依托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轨道交通总部经济产业区; ➢ 凤凰山片区:构筑集商业金融、商务办公、文化娱乐、配套居住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化综合功能片区; ➢ 昭觉寺片区:集历史文化、民俗风貌、旅游商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商贸片区; ➢ 白莲池片区:集时尚潮流、家庭体验等元素为一体的一站式、现代化家居购物商贸区; ➢ 北郊片区:成都城市名片,集国际会议交流、文化娱乐、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国际化、生态化的多功能文化创
意产业区;
原因分析
事(系统)
现场管理 缺陷
电脑不够 工作量太大
未随时考核
培训不到位
护理组长检查不到位
带教时间不足
护士
工作经 验不足
重要性 认识不足
对病人 评估不全
对病人观察不够
关爱病人的 意识不强
学习自觉性不够
责任心不强
人(主观)
病人对耐受 性比较强
病人或家属误导
病人
病情变化突然 遵医行为差 不配合治疗
提高配合度 有效沟通
病人
告知患者不适 时及时告知
人(主观)
北改区区位范围图
(三)重点片区形态指引
➢ 人北城市核心:北部片区城市级核心,具备完备的城市中心功能,包括商业金融、商务办公、酒店、剧院、图 书馆、博物馆、大型演艺中心、体育中心等;
基础资料汇编

8、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规划区内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共计2.40hm2, 占规划区总面积的0.3%。
(1)供应设施用地(U1) 规划区内有现状110kV浆洗街变电站,位于洗面桥街东侧,占地面积0.25hm2。
(2)交通设施用地(U2) 现状交通设施用地包括加油站1处,加气站1处,分布于一环路南侧,用地面积共计0.52hm2。
(3)邮电设施用地(U3) 片区北侧有现状市电信局南郊市话分局;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侧有现状成都电信局。邮电设施用地面积总计1.63hm2。
9、绿地(G)
规划区内现状绿地主要包括锦江西侧的望江公园和沿人民南路及锦江两侧的绿带,绿地面积总计25.11hm2, 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9%。
10、水域(E1) 现状水域包括规划区内的锦江、火烧堰和高攀河等水系,用地面积共计21.73hm2,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5%。
(三)《成都市主城区中小学(公办义务制)布点规划(2006—2020)》
规划中学5处、小学9处(均为现状已建设)。
(四)《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规划确定在跳伞塔形成武侯区级商业中心。依托现状磨子桥科技一条街打造专业特色街。
(五)《成都市消防站点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本规划区内一环路以北、新南路以东规划消防特勤站(消防十四中队)一座。
现状文化娱乐用地集中于人民南路两侧,用地面积共计0.43hm2。 (4)体育场馆用地(C4)
现状体育场馆用地主要指一环路以南、人民南路以西的四川省体育馆和四川省游泳馆等,用地面积共计6.42hm2。 (5)医疗卫生用地(C5)
现状医疗卫生用地主要分布于人民南路及一环路两侧,主要包括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成都市血液中心 等,用地面积共计26.46hm2。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成府发[2003]50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成府发[2003]50号](https://img.taocdn.com/s3/m/c007c1f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d.png)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成府发[2003]50号2003年11月25日)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我市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这一规划已不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修编。
目前,我市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城市之一。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切实搞好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和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西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推动全市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依法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效保护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贯彻节约与开发并举、以节约为主的方针,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规划基期和规划目标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2002年为基期,2010年为近期,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为便于与政府任期目标挂钩,增加2007年目标值。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03—2020)方案汇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 年12 月1汇报内容一、如何认识本次总体规划修编二、成都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三、城市性质与规模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五、都市区空间结构与建设用地布局六、重点问题讨论2总规修编背景特点如何认识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发展沿革与历次总体规划回顾现状基本概况工作难点与工作重点3一、总规修编背景特点在新一轮国内外发展大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在新一轮国内外发展大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化以及国内快速城市化的浪潮冲击着每个城市,成都如何应对?化以及国内快速城市化的浪潮冲击着每个城市,成都如何应对?成都不得不重新调整发展定位,重新选择发展策略,成都不得不重新调整发展定位,重新选择发展策略,以便超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特别关注政府管理层面1.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等五个统筹发展新思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路”,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 2. 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并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 并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 。
43. 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国西部创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国西部创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发展。
(二)特别协调建设发展层面1. 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新都、温江设区。
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新都、温江设区。
2. 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选线定位(成渝高速铁路、成都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选线定位(成渝高速铁路、铁路编组站、成都双流机场扩建第二条跑道等)铁路编组站、成都双流机场扩建第二条跑道等)3. 东郊工业区搬迁改造、城市东部和南部副中心(市政府东郊工业区搬迁改造、城市东部和南部副中心(南迁)工程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目录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 1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3【1】总规修编历程 3【2】规划期限 3【3】规划范围 3【4】发展目标与战略3【5】城市性质与职能5【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5【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5【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6〖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6〖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6〖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7〖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7【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7【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7【1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8【13】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8【14】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8【15】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9【16】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9【17】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18】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02)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情况103)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10【1】1号线(新都大丰站—华阳广都站) 10【2】2号线(龙泉东站—郫县石牛站) 11【3】3号线(新都红星车站—双流板桥南站) 11【4】4号线(温江站—龙泉西河站) 11【5】5号线(驷马桥站—华阳江河站) 11【6】6号线11〖1〗6号线主线(沙湾站—华阳四河站) 11〖2〗6号线支线(琉璃场站—双流航空港站) 11【7】7号线(郫县生态站—龙潭东站) 114)成都城市规划解读12【1】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12 【2】城市交通发展格局———“井”字加“环”状12 【3】市域城镇体系12【4】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12【5】未来成都模式是“一城三圈六走廊”13【6】未来主城区扩容的主要城市组团13〖1〗基本情况13〖2〗各组团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职能、空间发展策略13 [1]华阳组团———小康居住新城13[2]新都、青白江组团———大型制造业基地14[3]双流(东升)组团———新型工业基地14[4]龙泉驿组团———山地型休闲旅游区14[5]温江(柳城)组团———花园居住新城15[6]郫县(郫筒)组团———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5【7】成都“11858”规划发展构想15【8】高密成都规划15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1】总规修编历程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2】规划期限近期:2003-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3】规划范围〖1〗市域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涉及面积12,390平方公里。
由于行政区划和规划方针的变动,分为市区和市区外市县两个层次,原近郊区县划入市区以内,现称为中心城周边区县,原远郊区县现称为市区外市县。
〖2〗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为未来市区,包括中心城五城区、高新区和六个周边区县的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3,681平方公里。
〖3〗主城区主城区为规划城市建成区范围。
以成都四环路为界,分为中心城区和新都——青白江、龙泉、华阳、双流(东升)、温江、郫县等六个周边组团。
〖4〗中心城区成都四环路以内(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的用地范围,面积597平方公里。
【4】发展目标与战略〖1〗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
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2〗城市发展战略[1]整合区域战略逐步构筑成渝环形城镇密集带空间布局。
成渝南线:成都——资阳——内江——重庆(沿老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北线:成都——遂宁——南充——重庆(沿渝遂高速铁路、成达铁路和成南高速公路)。
积极推动成都平原城镇经济圈城市化进程,形成绵——德——成——眉——乐城市带。
以成都作为发展中心,依托成绵高速公路和成宝铁路,推进成——德——绵区域发展,构建城市带的主体部分。
[2]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一致,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选择大中小城市多元化发展模式,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向重点城镇合理聚集。
将人口流动与城乡建设相结合,重点将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相结合,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将农村要素流动和农业发展相结合,繁荣农村经济。
[3]经济一体化战略梯度有序的产业集群战略:统一调控城乡土地空间资源,优化与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整合集中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用地。
推进产业结构提升的创新战略:鼓励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地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形成创新产业特色。
促进企业的产权重组,形成规范的产权市场与要素市场。
加强政府投资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基金和资本融资市场。
利用生产要素资源,融入区域市场分工。
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调整和促进工业主导产业的快速形成,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食品、医药、服装、纺织等支柱产业。
稳步发展化工、航空、航天等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非义务教育等第三产业;积极发展面向区域的旅游会展、物流、科研教育、房地产、文化卫生、体育休闲、通信网络等现代服务业。
产业的延伸战略:立足自身与区域的基础优势资源,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成都科技产业化速度,加快工业及相关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发挥科技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延伸上下游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4]非均衡战略积极促进都市化进程:提升主城区在区域发展中的速度,保障主城区内的资源优先配置,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积极促进主城区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打破主城区均衡惯性拓展模式,积极促进用地空间结构的调整,通过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促进城市不同功能的整合与集聚、重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全面协调发展。
【5】城市性质与职能〖1〗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2〗城市职能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人口与建设用地发展规模近期(2010年):总人口11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2万人。
远期(2020年):总人口1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026.6平方公里。
〖2〗市域城市化水平以非农人口计,2010年为40~45%,2020年为55~65%。
以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计,2010年为63%,2020年为70%。
【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515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570万人,人均90平方米;中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59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人均89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6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760万人,人均87平方米。
【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多极,一轴一群”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心”指主城区;“多极”指规划区外的四市和四县。
“一轴”指由主城区沿成雅高速公路和成绵高速公路向南北伸展并连接新津、蒲江以及市域以外的广汉、德阳、乐山等而形成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
“一群”指依托成温邛快速路和成雅高速公路,由崇州、邛崃、新津、大邑、蒲江,以及为数众多中小城镇组成的联系紧密、分工合理、功能一体化的城镇群。
〖2〗市域城镇体系———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规划特大城市1个,为成都市主城区;中等城市4个,包括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小城市4个,包括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重点小城镇36个;以及多个大型聚居点(一般镇)。
【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近中期空间拓展以向东、向南方向为主,远期和远景以向南、北方向为主。
〖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逐步改善“环状+放射型”布局形态,突出双轴线发展定位,形成南北展开的带状布局形态,南北轴线重点发展,东西轴线辅助发展。
南北发展轴:北翼发展轴主要由宝成铁路、川陕公路、成绵高速公路、蜀龙大道等组成,沿交通通道向新都、青白江、金堂、广汉方向发展。
南翼发展轴主要由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川藏公路、大件路、人民南路延长线、新成仁公路等组成,沿交通通道向华阳、双流、新津方向推进。
东西发展轴:由成灌高速公路、成灌公路、蜀都大道、成渝公路、成龙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等组成,西部以郫筒、柳城为界,从中心城西侧适度向西分进;东部沿龙泉山向南北展开。
〖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构建“一主两次多核”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地位,构建南北、东西两条十字交叉轴线,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
两次:位于主城区南、北两个发展方向的华阳、双流、新都——青白江组团作为城市的主要发展区域,构建华阳和新都两个综合性次中心区。
该区域是成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将是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并承担区域物流、专业服务、交通枢纽和居住等职能。
近中期重点建设华阳次中心区,远期重点建设新都次中心区。
多核:除华阳、新都——青白江以外的其他周边组团将成为重要的城市功能增长核,起到不同职能的分中心作用。
〖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构建两轴、西控分进、南北展开、重心东移,中心疏散。
突出主城区整体发展效益,按各组团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开发模式,实施长期规划引导,采用非均衡建设管理手段,远期逐步形成南北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
【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切实保护具有国家性、公共性和唯一性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确定了水系、山体、都江堰精华灌区、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开敞空间、气流通道、生态绿地、生物多样性通道等八项控制要素。
【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加快成都北编组站及连接线的建设。
在成龙公路南侧建设成渝高速铁路,并预留宝成、达成、成昆高速铁路通道。
将成都南站建设成为成渝、成昆、宝成、达成高速铁路客运站和轨道公共交通枢纽。
在龙泉组团大面镇预留第三客运站选址。
完善“环形+放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架构。
建成成绵、成渝、成雅等10条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