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爱情 成大悲心——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的爱情

合集下载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在佛家经典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感人至深,又富有智慧。

它们告诉我们关于爱情的真谛,教导我们如何在爱情中修行,如何在爱情中体悟生命的真谛。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几个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故事一,舍利弗尊者与妻子的爱情。

舍利弗尊者是佛陀的亲信弟子之一,他的妻子非常美丽,但她因为疾病而变得面容憔悴。

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回家看到妻子的容貌发生了变化,他感到非常震惊和失望。

然而,当他看到妻子的眼睛时,他被她内心的美丽所打动,他明白了爱情不应只停留在外貌上,而是应该看重内心的美丽。

从此,舍利弗尊者更加珍惜妻子,对她更加体贴和关爱。

故事二,阿难尊者与妻子的爱情。

阿难尊者是佛陀的亲信弟子之一,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信徒。

有一天,妻子因为疾病去世了,阿难尊者非常伤心,但他并没有陷入绝望之中。

相反,他通过禅修和念佛,慢慢地接受了妻子的离去,并开始了新的修行之旅。

他明白了爱情并不是永恒的,而是一个过程,他学会了放下执念,珍惜当下,更加珍惜与妻子在一起的时光。

故事三,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爱情。

文殊菩萨是智慧菩萨,普贤菩萨是慈悲菩萨,他们两个菩萨常常一起出现在佛教经典中。

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爱情,而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大爱。

他们彼此互相依存,互相扶持,共同慈悲利益众生。

他们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无私的,宽容的,慈悲的,而不是自私的,狭隘的,纠缠的。

这些佛家经典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修行和感悟。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眼前人,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要看重内心的美丽。

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念,接受生命的变化,珍惜当下。

我们应该学会无私的大爱,慈悲地对待他人,共同利益众生。

在爱情中修行,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纯净,更加宽广,更加慈悲。

愿我们都能像佛家经典中的菩萨一样,把爱情当作修行的一部分,用慈悲和智慧去体验和感悟。

愿我们都能在爱情中修得大爱和大慈悲,成就自己,利益他人。

爱之过患

爱之过患

爱之过患,《大般涅槃经》一针见血![作者:祝涛来自:本站原创或来自网络点击数:7370 文章录入:自皈依佛]爱之过患,《大般涅槃经》一针见血!佛赞迦叶菩萨。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汝所说。

诸因缘者非为非因。

但是五阴要因于爱。

善男子。

譬如大王若出游巡。

大臣眷属悉皆随从。

爱亦如是随爱行处。

是诸结等亦复随行。

譬如腻衣随有尘着着则随住。

爱亦如是随所爱处业结亦住。

复次善男子。

譬如湿地则能生芽。

爱亦如是能生一切业烦恼芽。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住是大乘大般涅槃深观此爱。

凡有九种。

一如债有余。

二如罗刹女妇。

三如妙花茎中有毒蛇缠之。

四如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

五如淫女。

六如摩楼迦子。

七如疮中息肉。

八如暴风。

九如彗星。

云何名为如债有余。

善男子。

譬如穷人负他钱财。

虽偿欲毕余未毕故。

犹系在狱而不得脱。

声闻缘觉亦复如是。

以有爱习之余气故。

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是名如债有余。

善男子。

云何如罗刹女妇。

善男子。

譬如有人以罗刹女而为妇妾。

是罗刹女随所生子生已便啖子。

既尽已复啖其夫。

善男子。

爱罗刹女亦复如是。

随诸众生生善根子随生随食。

善子既尽复啖众生。

令堕地狱畜生饿鬼。

唯除菩萨。

是名如罗刹女妇。

善男子。

云何如妙花茎毒蛇缠之。

譬如有人性爱好花。

不见花茎毒蛇过患即便前捉。

捉已蛇螫螫已命终。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

贪五欲花不见是爱毒蛇过患而便受取。

即为爱毒之所蝎螫。

命终堕于三恶道中。

唯除菩萨。

是名如妙花茎毒蛇缠之。

善男子。

云何所不便食而强食之。

譬如有人所不便食而强食之。

食已腹痛患下而死。

爱食亦尔。

五道众生强食贪着。

以是因缘堕三恶道。

唯除菩萨。

是名所不便食而强食之善男子。

云何淫女。

譬如愚人与淫女通。

而彼淫女巧作种种谄媚现亲。

悉夺是人所有钱财。

钱财既尽便复驱逐。

爱之淫女亦复如是。

愚人无智与之交通。

而是爱女夺其所有一切善法。

善法既尽驱逐令堕三恶道中。

唯除菩萨。

是名淫女。

善男子。

云何摩楼迦子。

譬如摩楼迦子若鸟食已随粪堕地。

或因风吹来在树下即便生长。

解说佛教对爱情的看法

解说佛教对爱情的看法

解说佛教对爱情的看法解说佛教对爱情的看法姓名:学号:专业: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佛教对于男女情爱之事是完全否定的、是禁止的,因为在很多影视剧中佛教弟子有自己遵守的戒条,其中有一戒条就是不淫欲,这导致大家会有这样的印象。

一般人对于佛教对于爱情的看法总是觉得十分的好奇,觉得很荒谬,这是因为,大家只有以为只有男女之间的情爱才叫“谈情说爱”。

其实,不一定只有男女之间的情爱才叫做爱情,佛家以慈悲为怀,关注的更多的是大爱、博爱,其中就包括父子、母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袍责之情都是情爱,这里我们所讲的情爱一般就是指男女情爱之间的爱情。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都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这何尝不是一种爱呢?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剂,因此,感情和生命是息息相关的。

作为由爱而生的人类,也以爱而存,离不了爱之营养。

佛教对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完全否定的。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佛称“妻为最亲友”,说夫妻应该“异体同心”。

佛陀并非全所有的人出家断爱,而是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

一.千里姻缘一线牵佛经里面有一句经典名言:“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物缘生,皆系缘分。

”这句名言成为了很多男女在面对情爱之事的一个座右铭。

从古至今,大家都很相信千里姻缘一线牵,缘多么奇妙,这在佛经中解释的十分清楚,缘来了则在一起,缘走了则好聚好散,世间万物都因缘而生。

所以不管是在恋爱中还是婚姻中,大家都很注重这个“缘”字,有缘的人不管身处在哪,都能在一起。

佛教中有五苦,生老病死哭,爱别离苦,怨僧会哭,求不得苦,五蕴盛哭。

其中有一条就是爱别离苦。

这在一定程度上佛教对于爱情是重视的,将男女情爱于生老病死以及其他苦放在一起。

千里姻缘一线牵中的姻缘情爱是人间凡夫的情爱。

但是在好的方面来讲,这种情爱往往是甜蜜的但是又是痛苦的。

从《未曾有因缘经》

从《未曾有因缘经》

从《未曾有因缘经》谈女性爱情与婚姻文/伊雯在《未曾有因缘经》这篇选文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篇幅,用于描述耶输陀罗作为弃妇的满腹委曲和悲苦。

经文真实细腻地刻划了女性对夫妻感情、母子亲情的感受,以致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会引起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释迦牟尼当年不辞而别出家修道,悟道成佛后,四处弘法传教。

佛在舍卫国祇园精舍驻锡说法,想到儿子罗睺罗此时已经九岁了,就指派弟子目犍连到他祖国迦毗罗卫,劝说佛处俗时的妻子耶输陀罗,让其儿子出家修道。

动员出家的理由,与其他经典并无二致,即不要执迷于世间的母子恩爱,因为众生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这种欢乐是须臾而不长久的。

应该追求与佛一样的终极解脱目标,让罗睺罗趁早学习佛法,这样才能“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槃。

”作为王室贵妇,当面临着骨肉即将分离的人生重大关头,耶输陀罗将如何应对呢?在宗教气氛非常浓厚、崇尚出家修道的印度社会中,她已经失去了丈夫,怎么再能失去唯一的儿子呢!像她公公净饭王当年防范悉达多太子出家一样,她也只能是吩咐紧闭宫门,携其子躲进城楼。

从目犍连利用神通飞上城楼这一细节,可以猜想到从舍卫国到迦毗罗卫国这么长的距离,对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来说,也就是须臾间的事。

面对目犍连的劝说,耶输陀罗悲愤交加:释迦牟尼已弃她出家,亲情分离是何等的痛苦!如今又要把她的儿子带走,修行人应有的慈悲心到哪去了?目犍连劝说无效,净饭王夫人继之登场。

夫人是释迦牟尼的继母,她受净饭王委托来劝说,表明耶输陀罗的公婆都同意他们唯一的孙子出家。

耶输陀罗还是不从,她拒绝的理由从母子亲情上升到了国家的利益。

想当年,作为公主的她,曾有八国王子来求婚,父母看释迦牟尼有才华,才应允这门婚事。

婚后,她一直尽心尽责恪守妇道,可结婚才三年,就被抛弃了。

如今又要把儿子也带走,使国家失去继承人,连最起码的家国道义都没有啊!这个理由相当充分,净饭王夫人也无言以对。

经文叙述的情节到这里出现高潮,释迦佛以神力变现他的化身,在空中问耶输陀罗:你还记得多生以前的誓愿吗?释迦当年行菩萨道时,曾用五百银钱从你那里买得五茎莲花供养定光佛。

佛教里的经典爱情故事

佛教里的经典爱情故事

佛教里的经典爱情故事每段爱情在走向终结时,到带回去,一路上或花草鲜美,或落英缤纷,而最初总是倾心,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佛教里的经典爱情故事。

佛教里的经典爱情故事1:遁入空门的爱情史载,北魏文成帝四女儿诚信公主出家于五台山北麓的一座小寺庙。

后来,这座小寺庙加以扩建,改名为公主寺。

公主寺挨近的那个村庄,遂更名为公主村。

出家是一种非凡的选择。

出家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虔心信佛,一种是人生遭遇了挫折。

诚信公主出家属于后者。

她是因为逃婚而遁入空门的。

那一年,诚信公主年方18岁。

这位在草原上长大的姑娘,既会骑马。

又会射箭,有着先被人健康的体魄,豪放的性格,又有着天生的丽质,眉清目秀,皓齿如玉。

自北魏定都平城后,她又学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再跟汉人的逐渐融和中,聪颖好学、心性好强的诚信公主从汉文化当中学得不少进步的东西。

在与汉族青年的接触当中,她不知不觉爱上了原吏部尚书崔玄伯的孙子崔恂。

崔恂与诚信公主情趣爱好相同,脾味相投,二人遂定终生。

当媒人提亲时,不想却遭到了文成帝的坚决反对。

文成帝为什么要反对这桩婚事呢?是他不喜欢崔恂吗?不,崔恂一表人才,知书达礼,甚得文成帝欢心。

那么,他究竟为什么要力阻这桩婚姻呢?说起来,原因还颇为复杂。

北魏国的开国元勋叫拓跋珪。

拓跋珪东征西杀,逐渐征服了北方不少部落,并占领了中原广大地区。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必须依靠汉族人才,接受封建制度。

这时候他接纳了汉族士大夫,其中就包括后来被他用为吏部尚书的崔玄伯。

拓跋珪在推行封建制的同时,还保留了残忍落后的奴隶制。

复杂的阶级结构造成了(五台山)北魏政权的不稳定性。

拓跋珪死后,太武帝大动干戈,统一了北方,又帅师南征,遏止了刘宋的进攻,使南北力量趋于平衡。

这一系列的战争,虽巩固了北方政权,但也使国力大为减弱(五台山)。

所以,在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继位时,就出现了一个“民怨沸腾,朝野楚楚”的局面。

民族矛盾趋于缓和,阶级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佛为比丘破前世情爱

佛为比丘破前世情爱

佛为比丘破前世情爱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3-6-18 23:52:29繁體版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时,一位比丘出外托钵乞食,遇见了他出家前的妻子。

前妻一直思念已出家的丈夫,很自然的,当她碰到前夫比丘后,便想令其还俗,继续以前的夫妻生活。

于是,前妻施展少妇的妩媚,以各种柔美的姿态,挑逗、诱惑前夫。

这位比丘有点招架不住,几度踌躇,终于闷闷不乐的回到祇园精舍。

精舍其他比丘,见他失魂落魄的样子,便关怀的上前询问,这位比丘如实作答。

比丘们觉得,应该带他去见佛陀,因为依他们的能力,不一定能解决这位比丘的烦恼。

于是,比丘们陪他一起见佛陀。

来到佛前,众比丘先顶礼世尊,然后告知实情,安静的站在一边。

佛陀询问:“比丘!你陷入苦恼是事实吗?”这位比丘回答:“世尊!是事实!”佛陀问:“你为谁而烦恼?”比丘回答:“世尊!我的前妻非常美丽,今天托钵遇见了她。

一时之间,我难以割舍对她的思恋。

”佛陀微笑,然后告诉他:“比丘!这个女人实际上是在害你,前世你也差点为她而死!”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昔日,于波罗奈都城,有梵与王治国。

那时,释迦菩萨是国王的祭司。

一天,有位渔夫去河口捕鱼。

他撒下一张鱼网,然后坐在一边静等鱼儿落网。

当时,有一条大雄鱼为爱欲所牵,接近自己的妻子,与雌鱼一同游戏。

这条雌鱼在丈夫的前面游泳,突然,她闻到鱼网的臭味。

说时迟、那时快,这雌鱼迅速偏向,火速向旁边游动,早已将后面赶来的丈夫忘得干干净净!可怜的雄鱼丈夫,内心充满着爱情,他的脑子里,除了爱妻还是爱妻。

稀里糊涂的,为了追近妻子,他直奔鱼网游来。

未等他有所反应,鱼网已将他牢牢缠住!岸上的渔夫,见鱼网抖动得厉害,知道有大鱼入网。

他高兴之极,赶快收网捉鱼。

然后,将这大雄鱼丢在岸边,自己去捡点木材,准备就地烧上一顿鲜美的鱼肉吃。

当渔夫生起大火,正细心削制,烤鱼肉串所用的木签,那条雄鱼在一边无比悲伤,他哀叹不已,心想:“火炙之苦,贯串之痛,我都无所谓的,唯有失去妻子,才是我内心真正的痛!”接着,他以鱼类语言,说偈一首:“寒暑处网中,我皆不苦恼,恋夫赴他所,妻思我苦恼。

因为爱出家的典故

因为爱出家的典故

因为爱出家的典故“因为爱而出家”的典故涉及到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陀的故事。

难陀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妻子,夫妇恩爱。

但他非常羡慕佛陀的智慧和修行,也想跟佛陀出家,只是因为娇妻在室,总有难舍难分的矛盾。

一日,佛陀托钵到难陀的门前,问难陀在忙些什么,难陀说道:“我和孙陀利姬结婚不久,她是我们迦毗罗卫国十六城中最漂亮的美人,我每日要忙着帮她化妆打扮,致使无暇前去探望佛陀。

”“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美丽的妻子,我现在已经获得,所以别的事再引不起我的关心了。

孙陀利姬她除要我终日陪着她以外,也不准我关心别的事情,我不能不听她的话,她实在是我的心肝。

”“佛陀今日大慈大悲,前来寒舍,不知要接受我的什么供养,请快些吧,恐怕孙陀利姬等我要等得着急了。

”听了这些,佛陀知道再多的道理也感动不了他,唯有用事实才可使他觉悟回头。

于是,佛陀依神变把他带到郊外,指着一只肮脏丑陋的母猴问道:“难陀!你的妻子孙陀利姬和这一只母猴相比怎么样?”“佛陀!请不要开我的玩笑!”难陀不高兴的答道:“我的妻子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有无双的娇容,对我的恩爱难分难舍,她好似天上的仙子,怎么能和这母猴相比呢?”佛陀又慈和地说:“难陀!你的妻子真是美如天上的仙女,难怪你听到我的话气愤不平。

不过,天上的仙女你没有见过,这是不可相比的。

假若你喜欢要一见天上的仙女,我倒可以满足你的希求,我可以把你带到天上去看看。

”随即,佛陀运用威德神力来到了天上,难陀见到了富丽堂皇的琼楼玉宫,听到的是悠扬悦耳的音乐,嗅到的是馥郁芬芳的花香,难陀的神魂飘荡起来。

慢步在幽香扑鼻、眼花缭乱的花海中,难陀看见了几位美妙绝伦的少女在那里游戏,被她们的美貌惊呆了!她们见了佛陀,都来作礼,鞠躬问讯。

佛陀乃问其中一位天女说:“你已经婚配了没有?”天女含羞的回答说:“还没有哩!”佛陀又问:“为什么还不婚配呢?”天女说:“我的婚缘还没有成熟,我未来的丈夫,现在还在娑婆世界的人间,名叫难陀,要等他的人间报尽,生到天上来的时候,我就要和他婚配,我现在还在等着哩!”佛陀听了,点点头。

佛经中的爱情故事

佛经中的爱情故事

佛经中的爱情故事佛经中的爱情故事 他平⽇疼爱的三个妻⼦都不肯陪他去,他才不得不携带决⾮意中⼈的第⼀个妻⼦,离开都城⽽去。

原来,他要去的国外乃是死亡世界。

拥有四个妻⼦的丈夫,乃是⼈的意识。

第四个妻⼦,是⼈的⾝体。

⼈类疼爱⾁体,不亚于丈夫体贴第四个妻⼦的情形。

但若⼤限来临,⽣命终结,灵魂总会背负着现世的罪福,孤单寂寞地离去,⽽⾁体轰然倒地,没有办法陪着。

第三个妻⼦,⽆异于⼈间的财富。

不论多么⾟苦储存起来的财宝,死时都不能带⾛⼀分⼀毫。

第⼆个妻⼦是⽗母、妻⼉、兄弟、亲戚、朋友和仆佣。

⼈活在世上,互相疼爱,彼此思念,难舍难分。

死神当头,也会哭哭啼啼,送到城外的坟墓。

⽤不了多久,就会渐渐淡忘了这件事,重新投⾝于⽣活的奔波中。

第⼀个妻⼦则是⼈的⼼,和我们形影相随,⽣死不离。

它和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但我们也容易忽略了它,反⽽全神贯注于虚幻的⾊⾝。

佛经中的爱情故事篇三 从前有个书⽣,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某⽇结婚。

到那⼀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

书⽣受此打击,⼀病不起。

家⼈⽤尽各种办法都⽆能为⼒,眼看奄奄⼀息。

这时,路过⼀游⽅僧⼈,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下他。

僧⼈到他床前,从怀⾥摸出⼀⾯镜⼦叫书⽣看。

书⽣看到茫茫⼤海,⼀名遇害的⼥⼦⼀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看⼀眼,摇摇头,⾛了……⼜路过⼀⼈,将⾐服脱下,给⼥⼫盖上,⾛了……再路过⼀⼈,过去,挖个坑,⼩⼼翼翼把⼫体掩埋了……… 疑惑间,画⾯切换。

书⽣看到⾃⼰的未婚妻。

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 书⽣不明所以。

僧⼈解释道:看到那具海滩上的⼥⼫吗?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个路过的⼈,曾给过她⼀件⾐服。

她今⽣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世的⼈,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那⼈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悟,唰地从床上做起,病愈。

佛经中的爱情故事篇四 从前,有⼀座圆⾳寺,每天都有许多⼈上⾹拜佛,⾹⽕很旺。

在圆⾳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由于每天都受到⾹⽕和虔诚祭拜的熏托,蜘蛛便有了佛性。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在佛教经典中,有很多关于爱情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更深刻地诠释了佛家对于爱情的理解。

其中,有一些经典的爱情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传颂。

最为经典的莫过于舍利弗和耶酥卫女的爱情故事。

舍利弗是佛陀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出家前是一位富有的贵族,而耶酥卫女则是一位聪慧美丽的女子。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爱了,然而由于舍利弗已经出家成为僧人,他无法与耶酥卫女结为夫妻。

尽管如此,耶酥卫女仍然默默地守候在舍利弗身边,她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感化了舍利弗,使他更加坚定地修行佛法。

最终,耶酥卫女因其高尚的品德而被佛陀赞誉为“舍利弗之妻”,两人的爱情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

另一个著名的爱情故事是关于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

文殊菩萨是智慧菩萨,普贤菩萨则是行愿菩萨,两人常常一起出现在佛教经典中。

据传说,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一对不世俗的爱人,他们用无私的爱和智慧来感化众生,帮助他们脱离苦海。

他们的爱情故事被视为佛教中最完美的爱情之一,是对于爱与智慧的最好诠释。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佛家爱情故事,比如弥勒菩萨与妙音菩萨的爱情故事,观世音菩萨与普贤菩萨的爱情故事等等。

这些故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佛家对于爱情的理解,无论是在世俗的情感中,还是在超脱的智慧中,爱情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总的来说,佛家经典中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对于爱情、智慧、慈悲的深刻思考和诠释。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是世俗的束缚,而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和慈悲,是对于众生的无私奉献和感化。

愿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让爱与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加深刻的意义。

断爱

断爱

【导读】很多人,在很多的时候只顾眼前的利益,不去想什么百年之后。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眼前是实实在在的,百年是虚无,谁去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呢?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自然界的物竞天择也好,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也好,其实都在遵循着一条自然法则,那就是选择,选择就是生存的智慧。

所谓生存的智慧,我们在这里称之为断爱。

佛经上说断爱近涅槃。

释迦牟尼在阐释断爱时讲了一个渡河的故事。

为了渡到河的对岸,这个人做了一个很好的筏子,渡过河以后他觉得这个筏子很好,舍不得丢弃,于是就将筏子背负在背上继续前行。

结果,因为爱而成了负担。

筏子再好只是用来渡河,在陆地上就是累赘,因为喜欢而爱不释手,岂不是因爱而生害?由此看来,断爱就是割舍,只有勇于割舍,善于割舍,才会有所转机,才会有所进步,才会有所成就。

也就是佛经所说的断爱近涅槃。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大家熟知的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

这里边的两个人物就是关于断爱典型的例子。

萧何极力将韩信推荐给刘邦,韩信得以施展经天纬地之才,帮助刘邦建立了百年王朝。

可是他不懂得断爱的道理,以开国元勋自居,割舍不了即得的荣华富贵,最终被萧何诱捕,被吕后杀头。

而立之年就死于非命,岂不令人痛惜?说实在的,韩信之死怨不得萧何,是他不知急流勇退的道理,错失了一次次或断爱,或举事的良机。

死到临头方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悔之晚矣。

相反,萧何就能够适时断爱。

他爱惜自己的名誉,为了保全性命,他可以巧取豪夺,自毁名节。

他苦心经营富甲一方,为了保全性命,他可以将万贯家产拿去充军,以消除皇帝的猜忌。

所以,他虽然也经历了一次次的宦海沉浮,但最终得以颐养天年。

这就是能不能断爱的结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诸多的烦恼都是由于难以断爱造成的。

你疯狂地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可是人家并不喜欢你,你因此痛不欲生。

可又能怎样呢?或者是剑走偏锋越陷越深,由爱生恨;或者是挥剑斩情缘,走出迷惘,开始新的生活。

你痴迷于网络,已经到了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地步,你有没有勇气与你的所爱来一个了断呢?谁不爱金钱呢?可当对金钱的贪欲已危及到你的家庭和性命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拿出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断绝这种贪欲,否则当锒铛入狱,身败名裂的时候再痛哭流涕,岂不是悔之晚矣?很多的时候我们难以割舍,就是因为我们太喜欢,我们之所以有许多的烦恼,是因为我们喜欢的太多。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故事一,阿难与耶输陀罗的爱情。

在佛教经典《佛本生经》中,有一则关于阿难和耶输陀罗的爱
情故事。

阿难是佛陀的亲信弟子,耶输陀罗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

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但后来阿难出家成为僧人,耶输陀罗也跟随
佛陀出家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又能放
下情感的执着,最终达到了超脱世俗的境界。

故事二,舍利弗和耶输陀罗的爱情。

在《佛本生经》中,还有一则关于舍利弗和耶输陀罗的爱情故事。

舍利弗是佛陀的首位弟子之一,他曾深爱着一个名叫耶输陀罗
的女子。

然而,当他成为僧人之后,他放下了对耶输陀罗的感情,
专心修行,最终成就了阿罗汉果位。

故事三,阿难和耶输陀罗的爱情。

在《佛本生经》中,还有一则关于阿难和耶输陀罗的爱情故事。

阿难和耶输陀罗原本是夫妻,但后来他们都出家成为僧尼。

在修行
的过程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对彼此的深情,但又能超越情感的执着,最终都成就了阿罗汉果位。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佛家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对慈悲智慧的追求。

它们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是执着和纠缠,而是应该包容、慈悲和智
慧的体现。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在爱情
中更加明智和慈悲。

释迦牟尼佛的慈悲真爱

释迦牟尼佛的慈悲真爱

释迦牟尼佛的慈悲真爱
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深深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慈悲、释迦牟尼佛的真爱,一生不厌其烦教导我们,不厌重复,重复一千遍,重复一万百年,重复十万遍,必须重复到我们哪一天真正明白了,豁然大悟了,否则的话,不停止的重复,这慈悲到极处。

我们现在也真正懂得,一句话的教训不断的重复容易开悟,为什么?一门深入,可是我们自己学习的人要有耐心,不要说老生常谈,老就是这么一句话,听了没有意思,那就不行,这叫不老实,不老实,你就是一辈子跟他重复,也不起作用,但是不能说没有好处,他阿赖耶里种子熏习得非常坚固,叫金刚种子。

他这一生不能成就,或许来生后世成就了。

这缘殊胜,高明的老师,以善巧方便种种不同的方法天天来熏习你,骨子里面还是一桩事情,他方法改变,说来说去总是说这桩事情。

所以我们一生的学习,真的,关键就在遇缘不同。

佛教关于爱情的故事

佛教关于爱情的故事

佛教关于爱情的故事人活着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滋润,有了这样的情愫,便有了一个完美的人生,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佛教关于爱情的故事。

佛教关于爱情的故事1:化爱情为慈悲有一次,迦旃延离开佛陀,前往很遥远的边国波罗梨园的一位长者的竹林中教化。

当时这里的国王文荼王发生了不幸的事故,就是他最心爱的王妃死了。

文荼王万分悲伤,不吃饭、不喝水,连政治也无心再管,每天只是流泪啜泣。

死了的人,就是有权有势贵为王者,也不能叫死者再活过来。

文荼王不能忘怀旧日的恩爱,命令大臣将夫人的死尸浸在麻油里,不能让她腐坏,他每天就对死尸说:「这张嘴怎么不向我说话呢?这双手怎么不来抱我呢?亲爱的!妳怎么看我也不看一下?」文荼王的悲哀像没有终了的时候,大臣们急得也无法可想。

想要劝谏国王不要过度悲伤,但劝谏的话,国王一句也听不进去,国王说,要他不悲伤,最好的办法就是能让夫人活过来,但是这事谁能做得到呢?诸大臣在焦急得没有办法的时候,想起了在波罗梨园的迦旃延,想到以他的威德和善辩的议论,说不定能使王制止伤心,重新鼓起勇气再来处理国政。

大臣们向文荼王建议道:「大王!在我国中,现在有一位佛陀的弟子游化在此,他是迦旃延尊者,他有大神通、大威德,渊博的知识,无所不晓,连石碑上的梵天文字,都认识!而且辩才无碍,在说话的时候,面上常带着笑容。

大王!您去见他,说不定对你有所帮助!」文荼王一听,忙问道:「他的神通能不能叫夫人活过来?」大臣们很为难,都不敢说,当中有一位听过迦旃延说法的大臣,机警的回答道:「大王!能不能叫夫人活过来,这话我们不敢回答,关于这个问题,唯有去请教迦旃延尊者才知道!」文荼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即刻就起程,乘着宝羽的王车,带了隆重的礼物,到林中一见面就要求迦旃延把他的夫人救活过来。

迦旃延在身旁攀折了一根树枝,对文荼王说道:「大王!把这树枝带回供在宫中,要它永久常青,不要枯萎,能吗?」「这是不可能的,它已离根了,是不能再活的。

实修群学习《前行引导文》发心(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修群学习《前行引导文》发心(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修群学习《前行引导文》发心(二)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悲无量心?悲心和大悲心的差别是什么?为什么对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大悲心至关重要?答:希望一切痛苦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的心,就是悲无量心。

悲心和大悲心是有差别的。

悲心很多人都有,声闻、独觉也有悲心,可是都没有大悲心。

大悲心通过结合“知母念恩报恩”来实修悲无量心到位之后才会生起,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希望断除一切众生苦因及苦果的意乐”,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切众生的“一切”两个字,只有生起平等的无有贪嗔的舍,才能做到对一切众生无有偏袒地慈悲,也就是说修持悲无量心必须纳入平等舍的修法或者概念,才能产生广大平等的悲无量心,进而生起勇猛的大悲心。

声闻、独觉是得果的圣人,他们的悲心可以说十分强烈、远远超过我们的悲心,但是他们的悲心仍不是大悲心,他们的悲心与大悲心相比差别非常大。

声闻、独觉的悲心是如母一般的悲心,大乘的悲心是如父一般的悲心,如果独生子掉到火坑中,母亲只会在一旁悲苦呼救,而父亲则会毫不犹豫跳下去拯救。

大悲心是什么,是希望利益众生的强烈意乐,强烈到当看到他人的痛苦后,会不顾一切地想帮助他人,对自己毫不在乎、完全舍弃了对自我的执着,这种程度才称为大悲心。

从寂天菩萨自他交换的修法来说,就是完全舍弃自己、拚命利益他人。

大悲心是大乘的种子和根本。

所谓的种子,就是有了它之后,大乘的功德才会产生,没有它出生不了大乘的功德。

虽然菩提心与空性见都重要,但是有菩提心之后布施等才会成为菩萨的六度,而这些都是由大悲心带动的。

声闻、独觉有很好的修行,具有空性见,可是为何不往大乘菩提心发展?就是因为没有大悲心带动。

声闻、独觉也会利益一些众生,但是他们没有为了众生的解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意乐和气概,所以始终无法步入大乘。

大悲心对于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而言可以说至关重要,诸多经典反复阐述此点:大悲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如《大日经》“住心品”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大悲是一切最胜佛法的根本。

佛陀遗嘱的四件大事

佛陀遗嘱的四件大事

佛陀遗嘱的四件大事
2010年01月22日来源:不详浏览:2266次编辑:惟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作为同修们学习参考之用】
内容提要:
佛的堂弟阿难尊者,在佛的身边三十几年,对佛有深厚感情,现在佛要涅槃,他特别悲伤。

当时有一位尊者在旁边,看到阿难哭得十分伤心,而关于佛涅槃以后的许多大事,如何处理,也不去过问,就马上提醒阿难说:“你不要再哭啦,佛灭度后,佛教的几件重要大事怎么办,你赶快去问问佛。

”阿难说:“什么大事呀?我实在想不出,你快告诉我!我好去请佛最后开示。

”尊者说:“有四个问题。


阿难立即去问佛:“第一,佛在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呢?”佛说:“你们以波罗提木叉的无上戒法为师。

”“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依靠佛,与佛住在一起,这是依佛而住。

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说:“你们依四念处住。

”(四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

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第三,佛灭度后,结集经、律、论三藏教法时,在诸经之首,要讲几句什么样的话?”佛说:“当说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

”“第四,对一些恶性比丘,佛在世时,佛会设法调服他们,佛灭度后,用什么办法对治他们?”佛说“用默摈的办法来对待恶性比丘,把他们在僧团内孤立起来,这样一来,自己感到孤苦伶仃,他就会自动地离开寺庙走了。


这四点,便是释迦牟尼佛在临终前最后垂训,也是佛的遗嘱。

本文来自: 普陀山觉海莲舟佛教网[] 详细出处参考:/hcy/show.asp?id=44。

佛教爱情观

佛教爱情观

佛教的爱情、婚姻观男女之间的爱情,可谓人类心灵中最具有驱动力、最富有诗意的内容。

婚姻,为居家俗人的终身大事。

处理爱情及与爱情紧密相关的婚姻、家庭问题,特别是其与佛教信仰、修行的关系,是许多在家佛教徒容易困惑的切身问题。

对此,佛教极为重视,经论及古今祖师大德的著述中有许多相关指示,形成了一家独特的爱情婚姻观,为广大在家信徒提供了妥善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的指针。

爱、爱情与贪爱《阿毗达摩发智论》卷一等对爱的定义是:对“净妙可意”的人、事物的爱好、喜欢、悦意、追求。

汉译佛典中译为“爱”的梵语、巴利语原词,有好几个,含义各有不同。

说一切有部佛学将佛经中所说各种不同的爱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属染污之爱,指与无明、烦恼相应,有执着,与占有欲相联系的“贪爱”,此类爱被归于心所法中的根本烦恼“贪”。

另一类爱是无染污或作为德性的,译“爱敬”或“敬爱”(梵preman、priya),指对佛陀、真理、师长、崇高理想的热爱、敬爱,此类爱被归于善心所法“信”。

大乘《大般涅盘经》卷五分爱为凡夫爱(饿鬼爱)、法爱两大类。

凡夫爱或饿鬼爱,指与烦恼相联系的爱,相当于有染污爱;法爱(Dharma-premau)指对佛法僧、善法、真理、涅盘等的喜爱及佛菩萨对众生的大慈大悲。

人类两性之间的爱、爱情或爱欲(巴kama),以性爱为基础,与性欲紧密相连。

性爱,包括大多数动物的性爱,都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排他性,是一种匮乏性的本能性需求,犹如渴者求水,心理学家谓之“爱的神经质需求”,正是佛法所谓“渴爱”(巴tanha)、“饿鬼爱”,从佛法出世间法看,应属于有染污的贪爱,是欲界贪爱(“欲贪”)中最基本、最强烈的,儒家说:“食色性也”,认为饮食男女之欲皆人性本具的需求。

《四十二章经》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

此色欲,指性的欲望。

人类的性爱,主要由对方的色(整体形象)、形貌、威仪(举止)姿态、言语音声、皮肤细滑、人相(异性性征)引起,称“六欲”,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

佛家爱情故事

佛家爱情故事

佛家爱情故事在佛家的故事中,爱情并不是一直被强调的主题,但是在一些佛经和佛教故事中,我们也能够找到一些关于爱情的温暖故事。

这些故事或许并不是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和情感。

在佛教故事中,有一则关于爱情的故事被广为传颂。

相传在佛陀的弟子中,有一对名叫舍利弗和优婆离的比丘尼和比丘。

他们二人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好友,无论在修行还是生活中,都互相扶持,相互鼓励。

他们之间的感情纯粹而深厚,超越了一般人的友情。

有一天,优婆离因病去世,舍利弗悲痛欲绝,他跪在地上,紧紧抱着优婆离的遗体,泪如泉涌。

当时,佛陀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他对舍利弗说,“你要放下她,她已经离开了。

”舍利弗却无法释怀,他苦苦哀求佛陀让他再看一眼优婆离,佛陀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佛陀的允许下,舍利弗再次看到了优婆离的容颜,他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最终明白了生死轮回的真谛。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爱情故事那样的甜蜜和浪漫,但却深刻地展现了舍利弗对优婆离的深情。

他们之间的情感是纯粹的,没有任何杂质,超越了尘世的俗念。

在佛家的故事中,爱情并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和珍惜,一种对人性的理解和包容。

除了舍利弗和优婆离的故事,佛教中还有一些关于爱情的故事,比如关于观音菩萨的故事。

观音菩萨以其慈悲和普渡众生的形象而著称,她的爱心涵盖了所有的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她都一视同仁。

观音菩萨的形象给人们传递了一种无私的爱,她的形象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信仰和依靠。

在佛家的故事中,爱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无一例外地展现了慈悲和包容的品质。

佛教故事中的爱情,不仅仅是情感的流露,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它告诉我们,爱情不应该被局限在个人之间,而是应该成为一种普世的情感,贯穿于整个世界。

在佛家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感化人心,温暖众生。

无论是舍利弗和优婆离的深情,还是观音菩萨的慈悲,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和真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段世间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不知经过了几千几万亿世的轮回转世,他们一再结为夫妇,在悠长的岁月中始终不背弃当初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互相做出的承诺,以及对自己许下的誓言,贯彻到底的真爱,直到圆满成佛超越所有世间苦难。

这个横跨万亿世时空,历经转世的超凡爱情故事,主角不是别人,就是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根本导师——释迦牟尼佛!民间传说中的“七世夫妻”令多少人回肠荡气?然而七世以后,一切灰飞烟灭,彼此的爱恋逐渐淡化消失,直到后来纵使相逢也不相识。

只剩下淡淡的擦肩而过…而今天许多昨日宣布彼此相爱的人却在短短时日过后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对簿公堂;连一生一世相守的承诺都无法完成…放眼周边,我们看到:情侣相恋或夫妻结合时,常彼此许诺要为对方带来幸福,然而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幸福是甚么的迷茫众生又如何牵引自己的伴侣找到幸福呢?往往反倒变成了互相埋怨对方为自己带来苦难的结局。

佛陀的爱如何贯彻始终,是如何真正“将爱情进行到底”,直至实现了生命的终极幸福?实在是令人感到好奇而又无限向往!翻开佛经,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与瞿夷夫人同发菩提心,同行菩萨道。

不论是那一生、那一世,不管在何时何地,从来不以相互间条件的有无,而变易他们纯洁的真爱。

不知经过了几千几万亿次的生命历炼后,释迦牟尼圆满成佛了,先一步彻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他回到家中,以种种的婉转接引,用耐心、坚持和亲身示范,毕竟度脱了瞿夷夫人(即:耶输陀罗),帮助她解脱牵绊,离苦得乐;而耶输陀罗在历劫中,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种种体谅支持,助成了释迦牟尼的道业…要说世间最有情、有义的丈夫,舍佛陀而有谁?爱得最深、最长久的妻子,舍瞿夷还有谁?所以说:寻找真爱,不能不学佛!这个磅礴动人的爱情故事是从七茎莲花开始的…话说定光佛住世时有一位修行人名叫:“儒童”。

修行菩萨道,一心自利利他的儒童听说佛陀即将到来,他将有机会当面向这位智慧导师求教,接受这位“过来人”的亲自指导和确认,于是他欢喜地进入城中,准备面见佛陀。

儒童想要在见面时以鲜花供养定光佛,来表达内心的敬意。

这时,他遇见了一位女子:瞿夷。

她手持七茎青莲花,经过了他的面前。

儒童从瞿夷手中购得了莲花,也将自己买花的用途告诉了瞿夷。

儒童志求正觉的决心和仁慈和蔼的风度感化了瞿夷,她希望自己生生世世能以他为依靠,追随他直到终极的圆满幸福。

纯洁善良的瞿夷勇敢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心中对儒童的爱慕,许下了生生世世嫁他为妻,与他一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誓愿;同时托儒童带着另外两茎她自己发心供养的青莲花,请儒童一并献给定光佛。

儒童答应他了。

当时的儒童,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世尊,瞿夷呢?就是温柔贤淑的太子妃耶输陀罗。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定光佛授记”就发生在此时。

据《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的记载,儒童菩萨献上七茎莲花,洞察他心意的定光佛授记时说了一段赞叹的话。

以下就是这段经文:佛知至意,赞菩萨言:“汝无数劫,所学清净,降心弃命,舍欲守空,不起不灭,无猗之慈,积德行愿,今得之矣。

”因记之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作佛,名释迦文。

”正如那著名的譬喻:“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

”有人在两性关系中灭顶,有人却在爱情中发菩提心,种成佛因-我们知道:耶输陀罗后来也被授记,将来成佛名号为:“具足千万光相如来”(见《妙法莲华经》)。

难怪释常惺法师会说:“我佛善用爱情而成大悲心”!《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记载了释迦牟尼对耶输陀罗谈起往昔因缘的一幕情景。

这位夜半离家出走,出家苦行的夫君要对始终对他忠贞不二的妻子说甚么呢?是道歉?或是一番大道理?读着经文,我的耳边仿佛听见了这么一个温暖的声音,叙述着:“耶输陀罗!您还记得往古多生多世前我们共同许下誓愿时的事情吗?当时,追寻觉悟,探索生命真谛的我,以五百银钱,从您那儿买得了五茎莲华,上供给定光佛。

当时您对我表达了内心的求愿:祈望世世生生,与我共为夫妻。

我本来表示不接受,即对您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我自生命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中觉悟过来,自生活中纷乱难理的情绪中清醒过来,在漫长时间的实践和观察、理解中越来越清楚地发现:生命的内容和目标,唯有体会一切众生的需求,理解他们的心意,广大普及地为他们奉献与服务,满足大家的意愿…您能接受这样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吗?您爱的是这样的一个我吗?您知道您是被这样的一个人:他如此的生命情怀,如此的生命表现所吸引吗?您清楚知道:您是要和这样的一个人共度人生,甚至是您祈愿的-生生世世-那每一天、每一夜、每一分、每一秒、每一言、每一行吗?您若能明白这些的话,才可以成为我的妻子,才不至于让自己置身于总是埋怨的日子中。

”“您点点头,立下了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自身的一切,您都欢喜随我布施奉献,无怨无悔。

那是因为您也了解:世间无常,本来就没有可以被我们永远拥有的事物,一切只是缘来缘去、缘生缘灭,无所谓得到或失去…一切总在经历着、演变着…而您明白:只要努力播种,明天因缘聚会时,就有收成-这就是布施得福的道理。

与其为了担忧明天的生活而悭吝不舍,不如广结善缘,帮助一切众生,创造明天的福分!把握时间,发挥生命的功能才是生命的真谛。

而今…您是为了甚么缘故,爱惜我们的孩子罗睺罗,不让他出家学习圣道呢?”本来就善解人意的耶输陀罗听了这番话后,霍然回忆起自己过去生生世世的善行因缘,往事明了,有如昨天刚刚发生的那样,一一出现眼前。

(原文:“尔时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世时誓愿事不?释迦如来,当尔之时,为菩萨道,以五百银钱,从汝买得五茎莲华,上定光佛。

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

我不欲受,即语汝言:我为菩萨,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

汝能尔者,听为我妻。

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

而今何故?爱惜罗睺,不令出家学圣道耶?耶输陀罗,闻是语已,霍然还识宿业因缘,往事明了如昨所见。

”于是,罗睺罗随佛出了家,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名列十大弟子之一。

瞿夷,又作瞿毗耶,瞿比迦、瞿波、瞿婆,憍昙弥或乔答弥,意译为明女、守护大地。

她是舍夷长者的女儿,悉达多太子的夫人。

古来对于悉达多太子之妃,说法不一。

有说瞿夷仅为三位太子妃中的第一夫人。

据《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憍昙弥为瞿昙Gautama之女性名词,也就是瞿昙的妃子之意。

如此来看的话,则瞿夷与耶输陀罗应为同人异称。

至于太子有三位妃子之说,虽以三时殿为根据,然而三时殿的建筑是由于印度的气候:雨时居秋殿,暑时居凉殿,寒雪时居温殿,就如避暑的行宫情况相似,并非如东宫、西宫为不同后妃的住处。

《大宝积经》中记载:瞿夷在燃灯佛住世的时候,曾经许下誓言:“从今已后-直到这位修行人证得一生补处-愿他常为我的丈夫,我为他的妻子。

”当时菩萨即从她手中接受了七枝优钵罗花,并且许下诺言:“我虽然本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应当满足这位善女人的愿望!”今生今世成佛前的悉达多,为了让瞿夷发菩提心,再次和耶输陀罗结为夫妻。

(“瞿夷本于然灯佛时,作如是言:从今已后愿为此梵志,乃至一生补处,常为我夫,我为其妻。

尔时菩萨,即受七枝优钵罗花已。

作如是言:我虽不受,今当满此善女人愿。

作是愿已,不离七花善根。

是故菩萨纳以为妃。

复次一生菩萨成就示现处于宫殿婇女之中。

尔时菩萨成就妙色。

诸天供养成就出家。

释种女悉见如是众事具足,其心专一作如是愿发菩提心:愿我具足如是众事。

是故菩萨,为令瞿夷发此心故,纳以为妻。

”)当时,瞿夷以两茎供佛的青色莲花许下了这样的心愿:“我愿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常为您的妻子,不论境遇美好或穷困,身处顺境或逆境之中,始终互相扶持,绝不互相离弃!一定要将这个愿望放在心中,令佛知道!我现在只是一个弱女子,不得亲自走到佛的面前,请您代我将这二茎香华,带到佛的面前,供献给佛。

”(见《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原文:“愿我后生,常为君妻,好丑不相离!必置心中,令佛知之!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华,以献于佛。

”(见《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愿我后生,常为君妻,好丑不相离!”多么动人的誓言,恰恰与那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民间谚语意思完全相反。

有人或会觉得这只是一种浪漫的说法,难以有实现的可能,现实生活迫人,从经济来源的匮乏到思想的歧异,乃至情绪问题的不能及时调理…种种生活中的事事物物都可以成为夫妻生活间的导火线,日积夜累,就带来了离婚的结局。

我们要问一句:“瞿夷是如何做到生生世世不变的相守?佛陀从一开始时的不愿意接受婚姻的束缚,经历了甚么样的心路历程,到最后在完全没有占有或希求回报的情形之下,以惜情念恩的心情谆谆善导,帮助这位生生世世为自己守候、付出的女子解脱了轮回的束缚?为何带着女子瞿夷拜托的莲花来供佛的儒童,在应许了与她的婚约后依然得到燃灯佛的授记?这些有趣的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综观上述各段经文的叙述,“菩提心”三个字显然就是关键。

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

我们要在婚姻中觉悟甚么呢?民国初年释常惺法师作的一篇《(佛化夫妇)彻底的真爱情》这么说到:“大乘菩萨观苦起悲而发菩提心,广学一切法门,而广度一切众生,同至涅盘觉岸。

将私我条件的爱扩充而成无条件的同体大悲。

没有人我的界限亲疏的关系,没有时间的迁流空间的变化,赤裸裸的将此心保育一切有请,究竟使之离苦得乐。

所谓纯洁高尚无代价的真爱。

庶几近是。

”(见陈海量编撰《在家学佛要典》)人生多苦难,因为感受到了苦,也因为体会到众生多苦难,油然生起了与乐拔苦的慈悲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能够体谅别人、护念他人,一点一滴地破除私心,扩大心胸,关怀的范围扩大乃至无边界!更因为对缘起真相的了知,内心笃定平静,安乐无求,付出的是一份不会带给接受者压力的爱。

这样的觉悟和认知就是菩提心的萌芽。

从此后,一切的学习、一切的提升和努力,永不疲厌,日常生活唯一的作用就是自己和他人苦难的熄灭。

因为自己内在贪嗔痴慢的减弱,正是减少自己对别人所造成的压力和困扰的同步进程。

要帮助别人就得先改善自己,要改善自己就必须多体谅和顾念别人,减一分私心就多一分慈悲、添一分智慧,感恩的心生出源源不绝的力量,平静的心则如水清月现,使心眼明亮,洞察万事万物。

常惺法师道:“在极果上说:平等普视一切众生,虽没有男女两性的关系,在初发心的菩萨,亦不妨从两性爱上做起。

”对别人的关爱越深,对自我的执着就相对地越减少。

特丽莎修女说过:“如果您没有能力令很多人饱食的话,那就从提供食物给一个人开始吧!”反过来说,如果连对自己身边的人都不能真心忘我地去爱护的话,兼爱天下的大慈大悲岂不是连个起点也没有吗?释迦和瞿夷之间,“不像一般在某种条件下则爱,超出某种条件则不爱”,这是这份横跨万亿世的爱能够维系不断,始终如一的原因。

常惺法师将“不彻底爱的条件”归纳为四类:一、性情的契合;二、思想的接近;三、体态的优美;四、经济的丰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