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一):圆口铜鱼

合集下载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附录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示意图图1 2000年批准建立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红线所示的长江干流江段),以及后来建设的向家坝、溪洛渡两个大型水电站(图中黄色梭形符号所示)侵占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图2 2005年调整后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在长江干流上保护区范围下移至重庆至向家坝坝下江段,另增加了岷江干流的宜宾至月波江段(此江段目前也拟建设梯级电站)、赤水河干流江段。

图3 新提出的调整方案造成的保护区干长江干流江段实际损失的范围(用橙色线条表示),以及拟建的小南海、朱杨溪、石硼三个电站大坝(图中用黑色粗线表示)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白鲟2003年在四川宜宾长江江段发现并被救治的白鲟【白鲟】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俗称象鱼、象鼻鱼、琴鱼、朝剑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名鲔,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也是长江特有种。

一般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千克,最大者体长可达7.5米,体重1000千克。

拉丁文种名: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红色目录极危种(CR),1998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的保护物种。

是目前最为濒危的鲟鱼种。

白鲟是中国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是世界上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另一种是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鲟)。

该科鱼类在鱼类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达氏鲟四川宜宾长江江段救治的达氏鲟【达氏鲟】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俗称长江鲟、沙腊子。

长江上游的大型经济鱼类,为长江的特有物种,珍稀物种。

体长一般0.8至1.0米,体重一般5至10千克。

拉丁文种名: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英文名:Dabry’s sturgeon。

人工繁殖圆口铜鱼幼鱼游泳能力与游泳行为研究

人工繁殖圆口铜鱼幼鱼游泳能力与游泳行为研究

第42卷第2期2021年3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Vol.42,No.2Mar.2021DOI:10.15928/j.16743075.201904080080人工繁殖圆口铜鱼幼鱼游泳能力与游泳行为研究刘谢驿123,黄应平123袁喜23徐勐23涂志英123(1.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13000;2.三峡大学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宜昌443002;3.三峡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利用鱼类游泳能力测定装置,以人工繁殖的圆口铜鱼(Corus guichenoti)幼鱼为实验对象,体重(3.05士0.99)g,体长(5.94±0.66)cm,采用递增流速法研究其游泳能力与游泳行为.结果表明,在(20士1)°C水温条件下,圆口铜鱼平均相对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r)为(8.41士1.56)BI,/s;其步态转换速度(gait transition speed,U cbl g)与临界游泳速度呈线性正相关:U ch g=0.63U cril+0.21(P<0.01,R2=0.86);摆尾频率(tail beat frequency,TBF)与进口流速(inlet velocity,Un)呈线性正相关:TBF=028U n+223(P V0.01,R2=0.95);进口流速(inlet velocity,U in)与步长(step length,SI)呈线性正相关:SL=0.11U in+0.21(P<0.01,R2=0.99).实验鱼的摆尾幅度(tail beat amplitude,TBA)、冲刺次数、各进口流速下的摆尾时间百分比及稳定摆尾与非稳定摆尾比例,均随进口流速改变而变化.随流速增大,摆尾幅度呈现先增大、再减小、最后又增大的趋势;冲刺次数也是先增加、随后逐渐下降;摆尾时间百分比最初是快速增大,随后基本保持不变,流速增至8BI,/s高流速时,再次随流速增加而快速增大.当流速与临界游速比值(U/U maQ为028时,实验鱼出现非稳定摆尾行为;比值为0.58时,实验鱼稳定摆尾行为与非稳定摆尾行为比例为1:1;比值增至028时,稳定摆尾行为消失.人工繁殖的圆口铜鱼游泳能力较强,在不同流速下,通过改变游泳行为以保持更长的游泳时间及距离.研究结果可为以圆口铜鱼为过鱼对象的鱼道建设以及养殖流速优化提供参考.关键词:人工繁殖;圆口铜鱼;游泳能力;游泳行为中图分类号:Q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21)02-0094-07目前,世界各地由于兴建水坝而造成各区域河流生境支离破碎(Nilsson et al,2005),由此导致河流连通性减低,使得一些鱼类失去了关键的洄游通道,造成其数量急剧减少(Steel,2006)与基因隔离(Jager et al,2001);人为制造的阻隔已被认为是鱼类种群繁衍的主要威胁(Rochard et al,2010)。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口铜...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口铜...
关键词:圆口铜鱼;年龄与生长;繁殖生物学;长江上游
II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
The biology of 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bstract
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 endemic to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elongs to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Rhinogobio. It is one of the main commercial fishes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weighs most in the catches of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C.guichenoti is a migratory fish, and lives through its whole life history in the river. However, C. guichenoti has a tendency of shrinking in habitat and declining in resource due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overfishing.
圆口铜鱼种群年龄结构比较复杂,渔获物由 1-7 龄共 7 个龄组组成。优势龄组 为 1-4 龄,占总数的 91.88%,5 龄及以上数量急剧下降。群体体长分布于 22.0- 485.0mm 之间,体长 60-220mm 的个体占群体总数的 81.97%;体重分布范围为 0.1 -2100.0g 之间,体重 0.1-150.0g 个体占总数的 78.40%。

长江圆口铜鱼鱼体

长江圆口铜鱼鱼体

脂肪含量
11.12±0.89
11.35±1.79
12.28±1.90
12.90±1.60
含水量 灰分含量
71.14±3.93 2.47±0.49
71.89±1.60 2.27±0.99
70.71±2.18 2.37±0.21
69.15±2.16 2.21±0.14
4.2 体长与脂肪、能量密度的关系
长江圆口铜鱼鱼体 化学组成及能量密度
姓 名:朱廷婷 专 业: 生物科学 指导教师:罗毅平
一、圆口铜鱼简介
隶属于鲤形目鮈亚科铜鱼属; 俗名: 金鳅、圆口、水密子、方头水密子; 喜流性江河底层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 食性杂.
二、研究目的
鱼类生物能量学是鱼类生理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 究方向,鱼体的化学组成及能量含量是鱼类能量学研 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旨在: 一.为研究圆口铜鱼能量学特征提供基本参数; 二.为研究三峡库区水位的变化对库区中鱼类的生存 及繁衍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
1.体长与体重关系符合W=aLb ,b=2.92,呈异速生长 2.脂肪含量高,可为其长距离洄游及越冬储备能量
30
25
W = 3×10-5L2.92脂肪(%B.W)
圆口铜20鱼(本研究r2 )= 0.90;p<0.0151.12-12.9
体重(g )

15
草鱼
10

5
7鳙0
80
1.50
0.45
2.02
脂肪含量(%B.W) 能量密度(KJ/g)
16
13
10
7 66
FAT = -0.50WAT + 46.98 r2 = 0.66;p<0.05

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育进展与展望

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育进展与展望

2020年1月Jan. 2020淡水渔业,2020, 50(1): 107-112Freshwater Fisheries 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育进展与展望孙志禹1,朱挺兵2,杨德国S 李粥,吴兴兵$(1.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38;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武汉430223)摘要:圆口铜鱼(Cored 迹guic 屁noti)是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衰退的代表性物种,目前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社会 关注度空前。

在圆口铜鱼自然繁殖条件几尽丧失的情况下,人工驯养繁育成为保护该物种的极重要选择。

近年来,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对圆口铜鱼的保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总结了圆口铜鱼养殖生物学、人工驯养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ru )ti);濒危物种;人工驯养;人工繁殖;鱼类保护中图分类号:S9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07-(2020)01_01074)6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科(Cyprinidae )鉤亚科(Gotiongiae )铜鱼属(Coreius ),地方名有水 密子、胡子鱼、出水烂等,自然分布于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川江段)和金沙江中下游等干流,以及 雅碧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等支 流[1-2]o 圆口铜鱼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⑶,生长速度较快⑴"]。

圆口铜鱼产漂流性卵, 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3龄,性成熟个体体长为33~53 cm,产卵季节依江段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在3-7月⑸。

也有研究认为圆口铜鱼可能存在春秋两季均产卵的现象⑷。

圆口铜鱼一般在磧坝和河滩之间的急流江心产卵⑸。

长江流域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遗传多样性

长江流域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遗传多样性

长江流域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遗传多样性袁希平;严莉;徐树英;汪登强;张燕;陈大庆【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08(15)3【摘要】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多态性分析了长江流域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各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同时利用9对自行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圆口铜鱼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22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849和0.002 57.圆口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18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和0.004 24.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提示,铜鱼和圆口铜鱼分别有98.80%和99.17%的遗传变异发生于群体内部,表明铜鱼和圆口铜鱼未出现种群分化.选用的9个微卫星标记在圆口铜鱼群体中共检测到48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631~0.753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8~0.72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48~0.670.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铜鱼遗传多样性较低,长江上游圆口铜鱼遗传多样性较高,且均未出现种群遗传分化.圆口铜鱼SSR固定指数为0.121 58,高于D-loop固定指数,显示SSR标记对圆口铜鱼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检测更为灵敏.[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377-385]【总页数】9页(P377-385)【作者】袁希平;严莉;徐树英;汪登强;张燕;陈大庆【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468【相关文献】1.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外周血细胞显微观察 [J], 赵海鹏;王志坚;张富生;张耀光2.铜鱼和圆口铜鱼肌肉氨基酸的初步研究 [J], 郑曙明;3.铜鱼和圆口铜鱼耗氧率的研究 [J], 郑曙明;吴青;4.三峡水库蓄水后铜鱼和圆口铜鱼肌肉和肝脏中重金属水平 [J], 夏雨果;张黎;陈思宝;H.A.C.C.PERERA;李钟杰;张堂林;叶少文;苑晶;刘家寿5.铜鱼和圆口铜鱼耗氧率的研究 [J], 郑曙明;吴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特征及疾病防治技术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特征及疾病防治技术

摘 要 : 圆 口铜 鱼是 长 江上 游 的经 济 鱼 类 。文章 概 述 了圆 口铜 鱼 的形 态特 征 、 生活 习性 、繁 殖 习性 及胚 胎 发育 ,总结 了 圆口铜 鱼 养 殖过 程 中常 见病 的 防治 方法 , 以期 为 圆口铜 鱼 的人 工 养 殖提 供有 益 的参 考 。 关 键 词: 圆1铜 鱼 生 物 学特 征 疾 病 防治 : 2 中图 分类 号 :¥ 4 93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4 2 ( 0 1 0 — 2 9 2 6 4 0 3 2 1 )一 4 0 8 —
22 圆 口铜 鱼 养殖 常 见 疾病 及 其治 疗 方 法 . 2 2 1 赤 皮 病 赤 皮 病 的 发生 目前 见于 江 河 网箱 养 殖 的 圆 口铜鱼 .. 中 。 由于 网箱 养 殖 密度 较 高 , 水流 较 慢 ,加 之鱼 体 自身 免疫 力 弱 的可 导 致 赤皮 病 的 发 生 。 症 状 :发 病 初 期 无 明 显 症 状 ,主 要 表 现 为食 欲 降 低 , 摄 食
圆 口铜鱼 ( o e H g i h n t ( a y g e D b y )俗 以上 特 点 很容 易将 两者 在 早 期 阶段 区 分 开 。 C r i S u c e o i Su ae t a r ) 名水 鼻 子 、金 鳅 、圆 口、肥 沱 等 ,属 于 鲤 科 、晌 亚 科 、铜 鱼 属 , 2 圆 口铜 鱼 人 工 养 殖 疾 病 的 防 治 主要 分 布 在长 江 上游 的干 流 和 支流 中, 是 长江 上 游特 有 的经 济 鱼 2 1疾 病 的预 防措 施 . 类 ,具 有 良好 的养殖 前 景 。圆 口铜 鱼 是 河 流洄 游 性 鱼类 ,随 着 大 圆 口铜 鱼 养 殖 要 坚 持 预 防 为 主 、 防重 于 治 的 原 则 , 做 好 了 型水 利 设 施 的建 设 、过 度 捕 捞及 水 体 污 染 等原 因导 致其 栖 息 地 范 疾病 预 防 工作 可 有 效 防止 鱼 病 的发 生 。 主要 的 预 防措 施 包括 :选 围缩 小 、 资源 量 显 著 下 降 ,圆 口铜 鱼 的 物 种保 护 问题 引起 了广 泛 择 体 格 健 壮 ,规 格 整 齐 的鱼 种 ,鱼 苗 进 行 养 殖 前 可 用 3 %的 食 盐 关注 。 目前 圆 口铜 鱼 的人 工 驯 养 已经 在 中 科 院水 生 生物 所 获 得 成 洗浴 或 者 聚维 酮 碘 药浴 彻 底 消 毒 ;在 捕捞 、运输 、放 养 过程 中避 功 , 四川 部 分地 区 已经 开 始 进 行人 工 养 殖 。本 文 就 圆 口铜 鱼 的 生 免鱼 体 受 到损 伤 ,为细 菌 侵 染提 供 途 径 ;做 好 水质 调 控 :采 用 充 物学 特 征 及养 殖 中常 见 的疾 病 及其 防治 方 法进 行 了总 结 , 以期 为 气 泵 增 加 水 体 的 溶 氧 量 ,用 生 石 灰 调 节 p 值 ,使 水 体 保 持 弱碱 H 圆 口铜 鱼 的 人工 养殖 提 供 参 考 。 性 ,抑 制 病 原微 生 物 的繁 殖 ; 使用 微 生物 制 剂 , 降解 水 中氨 氮 、 1生 物 学 特 征 亚硝 基 含 量 ,保 持 良好 环 境 ; 做好 饵 料 消毒 工 作 ,定 时 定 点投 喂 螺蛳 、河 蚌等 软 体 动物 ,而 且 在投 喂 前 要经 过 消 毒处 理 , 防止 寄 1 1形 态 特 征 . 生虫 感 染 ;对 水 体 定期 消 毒 , 加强 日常 管理 。 体 延 长 ,头 后 背部 显 著 隆起 ,背鳍 起 点 处 在身 体 的 最 高处 。 体前 部 稍 成 圆筒 形 , 后部 稍 侧 扁 。头 小 ,较 宽 ,稍 扁 平 。吻 宽阔 圆钝 , 向前 突 出 。 口下位 , 口裂较 宽大 ,呈 圆弧 形 。唇 厚 ,上 下 唇 ,较粗 糙 。眼 小 ,眼 径 小于 鼻孔 。须 1 ,粗长 ,向后 可伸 至 胸 对 鳍基 部 。 背鳍 稍 短 , 无硬 刺 。尾鳍 宽 ,分 叉深 ,上 叶 比 下 叶长 。 鳞片 后 部 长 且稍 小 , 各鳍 基 部 及腹 鳍 基 部 腹 面 都覆 盖 小鳞 片 。侧 线平 直 、 完 全 。体 色 为古 铜 色 ,带 金 黄 色 光 泽 。腹 部 淡黄 色 。背 鳍 背 鳍 灰 黑 色略 带 黄 色 ,胸 鳍 肉红 色 带 黄 色 ,基 部 淡 黄 色 ,腹 鳍 和臀 鳍 为淡 黄色 带 肉红色 ,尾鳍 金黄 色 ,边 缘 为 黑色 …。 12 生活 习 性 与食 性 . 圆 口铜 鱼 为 杂 食 性 底 栖 息 鱼 类 , 通 常 栖 息 于 水 流 湍 急 的 江 河 ,常 在 多 岩礁 的深潭 中活 动 ,喜 集 群 主要 以水 生 昆 虫 ,软 体 动物 ,植 物碎 片 ,鱼 卵 、鱼 苗 及有 机 碎 屑 等 为食 。其摄 食 活 动 与 水温 有 密 切 关系 ,春秋 摄 食 强 烈 ,冬 季 减 弱 ,昼 夜 均摄 食 ,但 白 昼摄 食 率低 于夜 间 。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附录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示意图图1 2000年批准建立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红线所示的长江干流江段),以及后来建设的向家坝、溪洛渡两个大型水电站(图中黄色梭形符号所示)侵占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图2 2005年调整后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在长江干流上保护区范围下移至重庆至向家坝坝下江段,另增加了岷江干流的宜宾至月波江段(此江段目前也拟建设梯级电站)、赤水河干流江段。

图3 新提出的调整方案造成的保护区干长江干流江段实际损失的范围(用橙色线条表示),以及拟建的小南海、朱杨溪、石硼三个电站大坝(图中用黑色粗线表示)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白鲟2003年在四川宜宾长江江段发现并被救治的白鲟【白鲟】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俗称象鱼、象鼻鱼、琴鱼、朝剑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名鲔,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也是长江特有种。

一般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千克,最大者体长可达7.5米,体重1000千克。

拉丁文种名: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红色目录极危种(CR),1998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的保护物种。

是目前最为濒危的鲟鱼种。

白鲟是中国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是世界上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另一种是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鲟)。

该科鱼类在鱼类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达氏鲟四川宜宾长江江段救治的达氏鲟【达氏鲟】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俗称长江鲟、沙腊子。

长江上游的大型经济鱼类,为长江的特有物种,珍稀物种。

体长一般0.8至1.0米,体重一般5至10千克。

拉丁文种名: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英文名:Dabry’s sturgeon。

长江干流圆口铜鱼的年龄与生长研究

长江干流圆口铜鱼的年龄与生长研究
2 . 9 9 4 2 ( L ) 和鳞径( R ) 呈线性关系, L= 1 5 . 3 2 7 R+ 7 1 . 3 4 9 ; 体重( W) 与体长( L ) 呈幂指数关系, W= 0 . 0 0 0 0 2 L ; 体长 - 0 . 1 2 ( t + 1 . 0 1 ) - 0 . 1 2 ( t + 1 . 0 1 ) 2 9 9 4 2 v o nB e r t a l a n f y 生长方程为 L 7 3 0 . 1 5 [ 1- e ] ; 体重生长方程为 Wt= 7 4 9 3 . 0 5 [ 1-e ]. ; 其 t=
2 结果与分析
2 . 1 鳞片的形态特征 圆口铜鱼的鳞片为较大的圆鳞( 图1 A ) , 前区
A : 鳞片完整形态( 箭头示年轮, 2龄) ; B : 疏密切割型( 箭头示年轮) ; C : 切割破碎型( 从左往右看, 第 2个箭头) 、 疏密破碎型( 从左往右看, 第 1个箭头) ;D : 从左往右看, 疏密切割型( 第 4个和第 5个箭头) 、 普通切割型( 第 3个箭头) 、 切割破碎型( 第 2个箭头) 、 副轮( 生长年代比例 不协调, 另一侧区无此结构, 第 1个箭头) 。
+ + +
短且较宽, 环纹紧密清晰; 后区延长, 环纹断续缺无, 仅在靠近鳞焦处有少许纹带, 后区具放射沟及稀疏 的粒状突起; 左右侧区年纹清晰, 排列紧密, 鳞焦位 于前区, 近侧线一侧稍宽。 2 . 2 年轮特征及副轮 鳞片的年轮特征以切割为主, 主要有 3种类型: 表现为环片的疏密和切割结构同时 ①疏密切割型, 出现。一个生长年带临近结束时, 下年的环片群和 当年的环片群在侧区明显切割, 该类型主要分布低 龄个体的鳞片上, 其中又以 2龄个体鳞片上的出现 B ) ; 图1 B 、 C ) , 表现 次数最多( 图1 ② 切割破碎型( 为环片切割和碎裂结构同时出现。在上一个生长年 带临近结束时出现, 有 2~ 3个环片变粗靠近并碎 裂, 这些环片与内侧的环片群相切割, 从而同时出现 切割和碎裂结构, 该类型主要出现在较高龄个体的 年轮环带上, 而在低龄个体的年轮环带上较少出现; 通常仅出现切割现象而无破碎和疏 ③普通切割型, 密特征或伴随稍微的环片断裂破碎( 图1 D ) 。通常 情况下, 真实的年轮在前区以及左右侧区形成连续 完整而清晰的条带, 但在透射光的照射下可以看见 后区也存在明显的年龄环带, 如图 1 A所示。 在观察圆口铜鱼的鳞片时, 有少数鳞片上有副 轮出现。副轮通常表现为仅在鳞片的某一区域出 现, 通常为切割型, 同时副轮所构成的“ 生长年代” 与真实年轮的“ 疏带” 和“ 密带” 的比例不协调( 图 1 D , 从左往右看, 左边第 1个箭头) 。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刘红萍;周波【期刊名称】《植物医生》【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2页(P37-38)【作者】刘红萍;周波【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圆口铜鱼又称水密子,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以及雅砻江等支流中,每年春季为捕捞旺季,是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和主要经济鱼类。

圆口铜鱼是一种河流洄游型鱼类,其整个生活均在河道中完成。

然而,随着金沙江、雅砻江和长江流域梯级水电的开发,水利枢纽工程阻隔了圆口铜鱼的生殖洄游通道和长江中下游圆口铜鱼对金沙江繁殖群体的补充通道,圆口铜鱼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片段化日趋严重,同时水库建成后形成的湖泊环境,将完全改变原有河道的水文条件,即使在库尾残留的圆口铜鱼亲本能够完成自然产卵,但水库环境也不能提供其受精卵漂流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这对其资源量造成不利影响,对种群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其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目前已成为长江上游流域保护的指标性物种。

1 资源现状1.1 野生资源急剧下降圆口铜鱼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和雅砻江下游。

在金沙江部分江段渔获物组成中圆口铜鱼比例曾高达40%。

然而,随着金沙江、雅砻江和长江流域梯级水电的开发,其比例不断降低。

2011年向家坝截流后,其资源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13年溪洛渡水电站和官地电站建成后,其资源量更是急剧下降,近几年来,圆口铜鱼已经成为偶获性物种。

1.2 产卵场基本消失圆口铜鱼野生资源的下降与其产卵场的消失密不可分,目前捕获的圆口铜鱼均为库区和河道中的残留群体。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圆口铜鱼产卵场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雅砻江下游。

向家坝截流后,金沙江下游圆口铜鱼产卵场完全消失,仅在金沙江攀枝花江段和雅砻江下游还残存部分产卵场。

2013年溪洛渡水电站和官地电站建成后,以及随着白鹤滩和乌东德水电站的建设,这些残存的产卵场已消失殆尽。

从2015年开始,已经连续3年未监测到圆口铜鱼产卵。

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

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

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收集、整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鱼类资源历史和已有的调查研究数据,认真分析和评价了当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鱼类资源状况和渔业的发展和利用现状,并就长江流域的珍稀和特有鱼类的保护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意见。

关键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保护利用引言:纵观当今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其自然环境已经超越了人类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其所处的次生环境已经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土壤侵蚀、环境的污染、盲目的开采、人类的毁坏,必然会加剧资源失衡,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自然环境更为不堪一击,缓解改善这些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

一、长江上游水域生态(一)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特点长江是中国第一河,它的源头是青藏唐古拉山脉格拉丹冬大雪峰,贯穿全国东西部,经过11个省市(市)汇入东海,其主干长度超过6300公里,总面积为180x104km2。

根据地形和水文特点,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其中上游位于湖北宜昌,属典型的分支型水系,主干4504公里,面积84.8x104km2,占长江总流域面积46.67%。

其复杂的河流生态环境和地域生境,造就和孕育了极其丰富、多样的鱼类和水生生物资源,是我国淡水渔业生产的摇篮,鱼类资源的宝库,珍稀名贵和特有水生野生动物的集中地,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动脉和集居地[1]。

(二)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现状由于自然界在持续演化中,其生态系统的均衡并非衡久恒定,其固有的生态状态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冰川、温度等多种因子都会导致其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

而人类作为次生环境参与者,也是改变、破坏生态原有状态的原动力之一。

长江的上游地区也不能逃脱这个基本的法则。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两岸原始树林面积逐年缩小,目前已成为4.8x108hm2。

1.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及利用现状1.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资源现状及利用目前,长江流域有白鲟、达氏鲟、胭脂鱼三种,白鲟是现存白鲟的两个物种,与达氏鲟同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仅在长江上游栖息繁殖;而胭脂鱼则属于亚口鱼目,主要在北美洲地区,而亚洲胭脂鱼则是长江地区特有,属于二级保护物种。

长江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的比较研究

长江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的比较研究

长江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的比较研究葛清秀;王志坚;张昊星【摘要】对长江上游铜鱼和圆口铜鱼的肝胰腺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铜鱼的肝胰腺都很发达,且同属于含脂肪为主的类型,二者在结构和成分上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差异也十分明显:铜鱼的肝胰腺分为3叶,肝胰腺结构较为致密,肝细胞较小,肝糖元含量较多,肝胰指数为2.2%,蛋白质含量8.7%,脂肪含量18.2%;圆口铜鱼的肝胰腺分为2叶,肝胰腺结构较为疏松,肝细胞较大,肝糖元含量很少,肝胰指数为3.8%,蛋白质含量8.8%,脂肪含量22%.【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1(019)006【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铜鱼;圆口铜鱼;肝胰腺;组织学;组织化学【作者】葛清秀;王志坚;张昊星【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生物系,福建,泉州,362000;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第 19 卷第 6 期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V ol.19 No.6 2001 年 11月Journalof QuanzhouNormalCollege(NaturalScience) Nov.2001长江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的比较研究葛清秀1 ,王志坚 2 ,张昊星 2 (1 .泉州师范学院生物系,福建泉州 362000 ;2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对长江上游铜鱼和圆口铜鱼的肝胰腺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铜鱼的肝胰腺都很发达,且同属于含脂肪为主的类型,二者在结构和成分上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差异也十分明显:铜鱼的肝胰腺分为 3 叶,肝胰腺结构较为致密,肝细胞较小,肝糖元含量较多,肝胰指数为 2.2% ,蛋白质含量 8.7% ,脂肪含量 18.2% ;圆口铜鱼的肝胰腺分为 2 叶,肝胰腺结构较为疏松,肝细胞较大,肝糖元含量很少,肝胰指数为3.8% .蛋白质含量 8.8% .脂肪含量 22% .关键词:铜鱼;圆口铜鱼;肝胰腺;组织学;组织化学中图分类号:Q963 .Q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24(2001)06-0069-06铜鱼[Coreiusheterodon(Bleeker)] 和圆口铜鱼[Coreiusguickenoti(SauvageetDabry)] 是鲤形目( Cytcriniformes) 绚亚科 (Gotioniae) 铜鱼属 (Coreius) 的两个种.这两种铜鱼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其产量持续占总渔获量的 50% 左右,成为江河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1].有关两种铜鱼的探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2],但对消化器官的比较,迄今未有详尽报道,我们选用两种铜鱼肝胰腺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其消化器官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特点,及其与生态习性的关系,为进一步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铜鱼资源,尤其是大规模的人工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1材料和方法实验用鱼于 2000 年 11 月至 2001 年 6 月期间,捕捞于长江上游重庆木洞及嘉陵江合川段.收集两种铜鱼近 120 多尾,均为活体,体长 100 ~450mm ,体重 15 ~ 1250g ,雌雄皆有,用相近体长的两种铜鱼进行比较研究,剖取鲜活鱼的肝胰腺,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索式提取法测定脂肪含量;常规测量肝胰指数(肝胰重量与净体重量之比);常规组织学材料,用 Bouin 氏液固定,H . E .染色;常规组织化学材料,用 Carnoy 液固定,PAS 染色显示肝糖元,茚三酮 -Schiff 法染色显示蛋白质.用于切片观察的材料均以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度为 5 ~ 6Ym.光学测微尺测量,收稿日期:2001-06-30 作者简介:葛清秀( 1961- ).女,讲师.基金项目:重庆市攻关项目(2001-6630)第19卷第 6 期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年1 1月 Journalof QuanzhouNormalCollege(NaturalScience) Nov.王志坚2张昊星362000;2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对长江上游铜鱼和圆口铜鱼的肝胰腺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铜鱼的肝胰腺都很发达,且同属于含脂肪为主的类型,二者在结构和成分上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差异也十分明显:铜鱼的肝胰腺分为 3 叶,肝胰腺结构较为致密,肝细胞较小,肝糖元含量较多,肝胰指数为 2.2% ,蛋白质含量 8.7% ,脂肪含量18.2% ;圆口铜鱼的肝胰腺分为 2 叶,肝胰腺结构较为疏松,肝细胞较大,肝糖元含量很少,肝胰指数为 3.8% .蛋白质含量 8.8% .脂肪含量 22% .铜鱼[Coreiusheterodon(Bleeker)] 和圆口铜鱼[Coreiusguickenoti(SauvageetDabry)]是鲤形目( Cytcriniformes) 绚亚科 (Gotioniae)铜鱼属 (Coreius) 的两个种.这两种铜鱼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其产量持续占总渔获量的 50% 左右,成为江河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1]尽报道,我们选用两种铜鱼肝胰腺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其消化器官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特点,及其与生态习性的关系,为进一步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铜鱼资源,尤其是大规模的人工养殖提供基础资料.实验用鱼于 2000年 11 月至 2001 年 6 月期间,捕捞于长江上游重庆木洞及嘉陵江合川段.收集两种铜鱼近 120 多尾,均为活体,体长 100 ~ 450mm ,体重 15 ~ 1250g ,雌雄皆有,用相近体长的两种铜鱼进行比较研究,剖取鲜活鱼的肝胰腺,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索式提取法测定脂肪含量;常规测量肝胰指数(肝胰重量与净体重量之比);常规组织学材料,用 Bouin 氏液固定,H . E .染色;常规组织化学材料,用 Carnoy 液固定,PAS 染色显示肝糖元,茚三酮 -Schiff 法染色显示蛋收稿日期:2001-06-30作者简介:葛清秀( 1961- ).女,讲师.基金项目:重庆市攻关项目(2001-6630)70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1 年 11 月 Nikon显微镜观察并摄影. 2 实验结果2.1 肝胰腺分布及形态学特征比较两种铜鱼的肝胰腺均为体腔内大型显著的器官,肝胰腺整体分明、紧凑,狭条形分叶,从腹面向背面围绕肠分布,铜鱼肝胰腺黄褐色,整体分左、中、右三叶,柔韧易剥离,其右叶最长,约为体腔长的 5/6 ,从腹面延至背侧面,胆囊埋藏在右叶前端腹面的凹陷处.中叶最小,呈楔形,左叶从腹面延伸到背面,在背中部有一较大的次级分叶(图 I-1 ,2).圆口铜鱼肝胰腺颜色较铜鱼淡,整体分左、右两叶,无中叶,质地柔软,剥离时易碎烂,浅表层镶嵌着透亮的不规则斑纹(制成的切片标本显示为脂肪).右叶约为体腔长,从腹面延至背面中部有一大的次级分叶,胆囊位于右叶前端的右侧面的凹缺陷处,左叶狭长偏中(图 I 一3 、4) .图 I 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外形示意图 1 .铜鱼肝胰腺的腹面观( Ventralview) ; 2 .铜鱼肝胰腺的背面观(Dorsal view) ; 3 .固口铜鱼肝胰腺的腹面观( Ventralview) ;4 .圃口铜鱼肝胰腺的背面观(Dorsal view) a、肝胰腺右叶( Rightlobe); b 、肝胰腺中叶 (Midlobe); c、肝胰腺左叶( Left lobe); d 、胆囊(Gallblodder). 2.2 肝胰指数比较收集体长 105 ~ 440mm ,体重 18 ~1250g 的铜鱼和圆口铜鱼共 100 多尾,测得铜鱼的肝胰指数大多超过 2% ,平均值为 2.2% ,圆口铜鱼绝大多数在 3% 以上,平均值为 3.8% (而野生南方鲇则为 1.6%).两种铜鱼的肝胰指数均不随体长、体重变动而出现明显的变化,但两种铜鱼的肝胰指数的比较有显著差异,圆口铜鱼肝胰指数高于铜鱼. 2.3组织结构特征比较两种铜鱼的肝胰腺表面均为透明薄层的结缔组织包裹,伸人肝实质的结缔组织较少,胰腺分布于肝组织中,肝小叶之间无明显界线,肝细胞不规则地排列在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呈多角形,核圆形,核内常染色质浓密,核仁、核膜清晰.H . E .染色的标本,其细胞质内常出现大小不等的空隙.(图Ⅱ:1-6 ;图Ⅲ:1-6 ).铜鱼肝细胞大小为 10 ~18Vm ,核直径为 4 ~ 6肛m ,胞质较为均匀,肝细胞排列大都较为紧凑,H.E染色色泽较深,肝细胞索互相吻合连接成网,网眼间隙为肝血窦,窦腔窄,内有少量长梭形的血细胞.中央静脉腔很大,内壁很薄,腔内充满血细胞,小叶间静脉与小叶间动脉11月 2实验结果 2.1肝胰腺分布及形态学特征比较铜鱼肝胰腺黄褐色,整体分左、中、右三叶,柔韧易剥离,其右叶最长,约为体腔长的 5/6 ,从腹面延至背侧面,胆囊埋藏在右叶前端腹面的凹陷处.中叶最小,呈楔形,左叶从腹面延伸到背面,在背中部有一较大的次级分叶(图 I-1 ,2).口铜鱼肝胰腺颜色较铜鱼淡,整体分左、右两叶,无中叶,质地柔软,剥离时易碎烂,浅表层镶嵌着透亮的不规则斑纹(制成的切片标本显示为脂肪).右叶约为体腔长,从腹面延至背面中部有一大的次级分叶,胆囊位于右叶前端的右侧面的凹缺陷处,左叶狭长偏中(图 I 一 3 、4) .图I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外形示意图铜鱼肝胰腺的腹面观( Ventralview) ;铜鱼肝胰腺的背面观(Dorsal 3固口铜鱼肝胰腺的腹面观( Ventralview) ; 4圃口铜鱼肝胰腺的背面观(Dorsal a、肝胰腺右叶( Rightlobe); b、肝胰腺中叶 (Midlobe); d胆囊(Gall blodder). 2.2肝胰指数比较收集体长 105 ~ 440mm ,体重 18 ~ 1250g 的铜鱼和圆口铜鱼共100 多尾,测得铜鱼的肝胰指数大多超过 2% ,平均值为 2.2% ,圆口铜鱼绝大多数在 3% 以上,平均值为 3.8% (而野生南方鲇则为 1.6%).两种铜鱼的肝胰指数均不随体长、体重变动而出现明显的变化,但两种铜鱼的肝胰指数的比较有显著差异,圆口铜鱼肝胰指数高于铜鱼.两种铜鱼的肝胰腺表面均为透明薄层的结缔组织包裹,伸人肝实质的结缔组织较少,胰腺分布于肝组织中,肝小叶之间无明显界线,肝细胞不规则地排列在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呈多角形,核圆形,核内常染色质浓密,核仁、核膜清晰.H . E .染色的标本,其细胞质内常出现大小不等的空隙.(图Ⅱ:1-6 ;图Ⅲ:1-6 ).第 6 期葛清秀等:长江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的比较研究 71往往伴行,小叶间胆管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在一些排列较为疏松的肝细胞质中松散分布着一些细小透明脂肪滴空隙,但无明显大的空泡(图Ⅱ1-6 ).口铜鱼的肝细胞较铜鱼大,为 12 ~ 26Vm ,核也较大,直径为 8 ~ 6pm ,H.E .染色的细胞质色泽较浅、透亮,显现较大网结状空隙,肝细胞索排列疏松,肝血窦往往萎缩不易观察,细胞界线不甚明显,细胞质含有丰富的脂肪滴,不被染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脂肪滴空泡(制片时脂肪被溶解而形成)几乎占据整个细胞,空泡大小通常为 15 ~ 181um ,它们往往连成一片而显得特别明亮,高度脂质化的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图Ⅲ1-2 ,4).两种铜鱼胰腺埋藏在肝内,H.E .染色胰腺染成深兰紫色的管状分枝,胰腺外的被膜极薄,胰腺内常有静脉穿行而过,腺泡细胞呈低柱状或锥状,长度约为 10 ~ 22Vm 之间,核直径约为3 ~4Vm ,核质浓密,核仁、核膜清晰,腺细胞紧密排列成行,围成的腺腔一般很窄,在切片下观察往往成细丝状.偶尔可看到内藏在腺泡细胞中成团状的胰岛,染色很淡(图Ⅱ -4 ).在铜鱼的肝胰腺的切片中可偶尔找到单独散布的胰岛,由十几个相似大小的球状细胞包裹而成,此外,在圆口铜鱼的胰腺周围往往紧贴着很厚的脂肪层,大量饱满而明亮的脂肪细胞沿着腺泡细胞的边缘堆聚,在肝组织与胰腺之间构成不规则的透明区带(图Ⅲ-3 ).肉眼可见镶嵌在肝胰腺浅层不规则的透明斑纹正是这些透亮的脂肪群所形成. 2.4组织化学特征比较用 PAS 法显示肝糖元,铜鱼肝脏有红色反应物的生成,表明肝胰腺含有肝糖元 (图Ⅱ 一 5),圆口铜鱼则无红色生成物而为深紫色反应,表明肝糖元很少(图Ⅲ-5 );茚三酮 -Shiff 法显示蛋白质,两种铜鱼均出现红色反应物,且颜色相近,表明二者均含有蛋白质(图Ⅱ -6; Ⅲ-6).2.5 生物化学特征比较凯氏定氮法测得肝胰腺蛋白质含量,铜鱼为 8.7% ,圆口铜鱼为8.8% ;索式法测得肝胰腺脂肪含量,铜鱼为 18.2% ,圆口铜鱼为 22% 。

圆口铜鱼赤皮病的诊治

圆口铜鱼赤皮病的诊治

发病初期未见明显症状,病鱼表现为食欲下降,投 喂量随着病程 的发展而明显减少。病鱼常在水面缓慢游
动 ,反应 较为 迟钝 ,人 为 惊吓 也难 以驱赶 。外 观 可见 病
治疗原则,降低病原菌的数量,同时辅 以增强机体抵抗 力的药物,提高机体主动防御功能,才能及时阻止疾病
的进 一 步发 展 并及 时治 愈 。
四川农业 大学动科 院 吴春艳
曾如 奎 黄 小丽
邮编 6 5 1 2 4 0
鱼局部或大部分鳞片脱落、皮肤充出血,特别以鱼体两
侧最为明显 。鳍条基部轻微充血,部分鱼 出现鳍条末端 腐烂的现象 。剖解后未见 内脏器官有十分典型的症状。
二、诊断及治疗 低,直至整个疗程药物全部 使用完 ,死鱼现象仍未消
想。
程 中要坚持 “ 防重 于治”的原则 ,因此 ,在捕捞 、运 输、放养操作时要格外小心,放养前要用 3~5食盐水 % % 或聚维酮碘浸洗鱼体 ,以减少发病几率。从本次治疗来 看,发病在春季,此时该鱼生长较快,经过越冬的鱼多
数体质较弱,再加上气温回升 ,病原菌繁殖速度加快,

旦鱼体受伤极易感染疾病 。此时应坚持内服加外用的
失 ,死 亡量 为 治疗 前 的一半 。再 次检 查水 质 正常 ,鳃 部
四川省 动物疫 防控 制 中心 邓永强
3 由于国标规定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所 以很多 . 人都注意到这类产品说明书上的 “ 长期使用会造成肝脏 损伤”,即使磺胺类药物在治疗肠炎上效果很明显也不 敢轻易使用 。 4 由于肠袋虫在水产养殖病害中造成的危害不大 , . 所 以一直未被重视 ,而通过这家池塘疾病发作情况可以 看出,当肠袋虫数量很多时,肠炎是很难治疗的。 5通过后续的其他几家的服务,发现只要是养殖池 . 水质亚硝酸盐指标出现异常 ,草鱼后肠中均能找到肠袋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附录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示意图图1 2000年批准建立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红线所示的长江干流江段),以及后来建设的向家坝、溪洛渡两个大型水电站(图中黄色梭形符号所示)侵占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图2 2005年调整后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在长江干流上保护区范围下移至重庆至向家坝坝下江段,另增加了岷江干流的宜宾至月波江段(此江段目前也拟建设梯级电站)、赤水河干流江段。

图3 新提出的调整方案造成的保护区干长江干流江段实际损失的范围(用橙色线条表示),以及拟建的小南海、朱杨溪、石硼三个电站大坝(图中用黑色粗线表示)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白鲟2003年在四川宜宾长江江段发现并被救治的白鲟【白鲟】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俗称象鱼、象鼻鱼、琴鱼、朝剑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名鲔,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也是长江特有种。

一般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千克,最大者体长可达7.5米,体重1000千克。

拉丁文种名: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红色目录极危种(CR),1998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的保护物种。

是目前最为濒危的鲟鱼种。

白鲟是中国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是世界上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另一种是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鲟)。

该科鱼类在鱼类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达氏鲟四川宜宾长江江段救治的达氏鲟【达氏鲟】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俗称长江鲟、沙腊子。

长江上游的大型经济鱼类,为长江的特有物种,珍稀物种。

体长一般0.8至1.0米,体重一般5至10千克。

拉丁文种名: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英文名:Dabry’s sturgeon。

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

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

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
佚名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
【年(卷),期】2014(41)4
【摘要】6月10日,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在四川宜宾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长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

据介绍,自今年5月开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两批共获受精卵5500粒,出苗4000余尾,目前鱼苗已成功开口摄食。

产后的亲鱼经过康复处理全部成活。

【总页数】2页(P216-217)
【关键词】珍稀特有鱼类;驯养繁殖;圆口铜鱼;人工;长江;新闻发布会;增殖放流;集团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3
【相关文献】
1.驯养圆口铜鱼人工繁殖的几个细节问题 [J], 鲁雪报;曲焕韬;刘勇;冯索宜
2.长江上游圆口铜鱼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研究 [J], 胡佳祥;张植元;王雄延;陈娇;范泽
3.长江上游指标性物种圆口铜鱼人工繁殖成功 [J],
4.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 [J], 李晓东;危兆盖;黄照;杨宝琴
5.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冉江波;张其中;魏明
【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2005(24)6
【摘要】对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表明,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体内小吻虫感染率为69.88%,感染强度8.18(1~47),相对密度5.72.雌鱼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高于雄鱼,体长4.0~5.9 cm的圆口铜鱼被小吻虫的感染率最高,且染虫对肥满度有显著影响.小吻虫在圆口铜鱼幼鱼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66%的虫体集丛分布在圆口铜鱼肠道的前段,其种群主要由5 mm以下个体组成,雌虫明显多于雄虫.
【总页数】4页(P703-706)
【关键词】小吻虫;种群生态;分布型;圆口铜鱼
【作者】冉江波;张其中;魏明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
【相关文献】
1.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外周血细胞显微观察 [J], 赵海鹏;王志坚;张富生;张耀光
2.长江黄州江段长须黄颡鱼肠道内寄生棘头虫的生态研究 [J], 方建平;詹火元;雷桂

3.长江上游圆口铜鱼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研究 [J], 胡佳祥;张植元;王雄延;陈娇;范泽
4.人工繁殖圆口铜鱼幼鱼游泳能力与游泳行为研究 [J], 刘谢驿;黄应平;袁喜;徐勐;涂志英
5.圆口铜鱼幼鱼鱼体的化学组成及能量密度 [J], 吴斌;罗毅平;谢小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Sauvage et Dabry)
俗名:方头、水密子、麻花鱼
分类地位: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
识别特征:体长,头后背部隆起,前部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头小,较平扁,吻宽圆。

口下位,口裂大,呈弧形。

须一对,后伸达胸鳍基部。

背鳍较短无硬刺。

胸鳍末端远超过腹鳍起点。

肛门靠近臀鳍。

尾鳍分叉,上叶较长。

体黄铜色,体侧有时呈肉红色,腹部白色带黄。

背鳍灰黑色亦略带黄色,胸鳍肉红色,基部黄色,腹鳍、臀鳍黄色,微带肉红,尾鳍金黄,边缘黑色。

栖息特征:为江河流水性底层鱼类,喜流水生活。

食性:杂食性鱼类,一般以底栖动物、鱼苗或植物碎屑为食。

繁殖期:4~7月。

分布:分布于金沙江、雅砻江、长江、岷江、大渡河、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

经济价值:为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