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学概论

合集下载

中药概论-中药概论(101页)

中药概论-中药概论(101页)
· 所謂下藥是指有劇毒之藥物,如常山、大黃、大戟、 半夏、芫花、附子及狼毒等。
枸杞於本經之記載
· 味甘、苦,氣微寒。無毒 · 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
骨。風濕,下胸肋氣,客熱頭痛,補內傷, 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 久服耐寒暑
杜仲於本經之記載
· 又名思仲、思仙、木棉
· 本經:辛,平。別錄:甘,溫,無毒 · 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
(2)集集解解:記記產產地地,,採採集集時時期期及及方方法法,,乾乾燥燥法法,,藥藥之之形形狀狀,,性性質質或或良良否否之之鑑鑑別別,,如如為為植植物物則則記記其其原原植植物物之之形形態態等等,,而而集集錄錄群書之記敘
(3)正正誤誤:記記同同名名異異物物、、同同物物異異名名之之考考證證(4)修修 治治:記記使使用用部部分分之之選選擇擇方方法法 (5)氣氣味味:味味、、寒寒溫溫,,有有毒毒無無毒毒及及有有關關諸諸說說(6)
· 中藥學理論認為,不同的藥物作用於人體後,會 作用於不同的臟腑經絡,也就是歸到一定的臟腑 經絡,所以稱為歸經,如同樣的清熱藥,有的可 清胃熱,有的可清膽熱,有的可清肺熱,有的可 清大腸熱等;同樣的補益藥,有的補心,有是補 肺,有的補脾,有的補肝,有的補腎…
證類本草
· 全名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作者為北宋唐慎微,成書 於1083年。
· 此書共32卷,載藥物1558 種,對藥物主治、採集、 炮製詳加討論和考證,每 藥均有附圖。此書總結了 北宋以前中藥學的成就, 也是宋代以前保存最完整 的本草學巨著,具有承先 啟後的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釋釋名名:舉舉標標題題之之別別名名,,記記其其名名稱稱之之由由來來
· 書中按照藥物在自然界中的 屬性分為六類

中医药学基础概论

中医药学基础概论

名词解释整体观念: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将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确定的应用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

相生: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相克: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相乘: 五行相克太过为害。

相侮: 五行反克为害。

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及相互制约(相克)又相互资生(相生),维持事物间的协调平衡。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或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血: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 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机调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平衡失调。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出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便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痰饮: 水液停聚,不能正常布散、流通和排泄而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的是饮。

瘀血: 体内血液停止,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正气: 泛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总和。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虚证: 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邪不亢盛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证: 是指以邪气抗盛为矛盾主要方面,正气未衰的一种病理变化。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中药及其炮制、中药配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内容。

一、中药学概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

中药由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多种形式存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等制剂对药用价值的影响,十分重要。

中药材的采集、选择、贮存和炮制等关键环节,对最终的中药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炮制是将鲜药材经过加工处理、烘干、熟化等方式使其改善某些药理性质和药效的技术。

中药注射剂是指采用炮制好的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等为原料,通过提取、纯化等工艺生产的注射剂,是中医药外出诊或急症处理的必备药物。

二、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药研究的基础和保障。

中药饮片、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控制与现代药物是有所不同的,其质量控制主要是多个环节联合控制,包括种植区域、采收期、采摘方式、炮制处理、制剂工艺等环节,有较高的手工操作和绿色的特点。

中药的质量标准较为独特,与传统的现代药品不同,中药质量标准更多是标本兼顾、多因素评价、多波段监测等方法。

其评价方法应包括药材本身质量评价、饮片、粉末、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评价、及药效、毒性与副作用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中药生产厂家需要建立完整的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三、针灸学概论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组成。

针灸,是将针具插入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是利用手法在特定部位施以调理的方法,基于中医四经理论而展开其相应技术。

拔罐,是利用玻璃罐或竹筒口小的玻璃瓶等物贴附于人体表面,通过调整气压的大小及位置,引起局部的充血和括约肌的收缩,特别适用于解除肌肉劳损和疼痛等。

《中药学概论》课件

《中药学概论》课件

3
身心健康
拔罐可以减轻疲劳,改善睡眠质量,并 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艾灸疗法
1 热力疗法
艾灸使用灸炙的热力,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和身体的自愈能力。
2 温暖舒适
艾灸有温暖的感觉,可以缓解寒冷、湿气和肌肉酸痛。
3 气血调理
艾灸可以调和气血,改善疲劳、月经问题和肠胃不适。
2 阴阳互补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补养,维持人体健康与平衡。
3 五行运行
五行理论代表着五种不同的能量和物质,在人体中运动和相互转化。
气血津液

气是中药学中重要的元素,代表 人体生命力和能量。

血液在中药学中扮演着运输氧气 和营养物质的重要角色。
津液
津液负责润滑和滋润身体组织, 维持其正常功能。
中药治疗原理
1
辨证论治
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和辩证
药食同源
2
理论,了解病症及体质,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饮食的治疗作用,合理搭配食
物和草药以达到疗效。
3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治疗不仅关注病症, 还注重个体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针灸疗法
经络理论
针灸疗法基于经络理论,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促 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复方草药
中草药的复方配方是根据病情和 体质,采用多种草药的组合来治 疗疾病。
现代应用
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作为替代疗 法或与现代药物一起使用得到广 泛应用。
拔罐疗法
1
脏腑理论
拔罐通过刺激身体表面的特定穴位,起
疏通经络
2
到祛邪、通络、调节痛,促进康复和放松。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is introductory presentation. Discover the rich history, key concepts, treatment methods, and the future of TCM.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
24
甘:能补、能和、能缓 补:补虚 缓急止痛 缓 缓和药性 和 和味 调和药性
25
苦:能泄、能燥 降泄:降泄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泄 通泄:泻下通便 清泄:清热泻火
燥:燥湿
26
酸(涩):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增强对气血津液的约束力,不让它 过分耗散。
咸:能下、能软
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痰散结
淡:能渗、能利
46
性能 功效
应用
肺 辛温
温和
祛风解表
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都适用)
透疹
风疹,麻疹,皮肤瘙痒

止血
出血证
(荆芥炭)
47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48
薄荷
【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49
薄荷与荆芥异同点
薄荷
荆芥
相 解表,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
同 点

微温
不 疏肝理气
同 点

无 止血
气味芳香,不宜久煎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提 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基础。
22
22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本来指辛甘苦酸咸五种真实 滋味,但在性能中是用于反映 药物作用的一些性质和特征, 如补、泻、散、敛。


五味
甘 淡

酸 涩
23
二、五味的作用特点
辛:能散、能行 散:发散表邪 行:行气、活血
6
三、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7
四、中药学的发展
1.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内容:总论和各论,各论收载了365味药,

中药学(一)概论

中药学(一)概论

• 炮制的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十多种: • (一)洗 是将原药放在清水中,经过洗涤去净药物表 面的泥沙杂质,从而达到洁净卫生的目的。应注意浸洗 的时间不要边长,以防止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 (二)漂 将有腥气(如龟板、鳖甲、乌贼骨)或有咸 味(如昆布、海藻)或有毒性(如乌头、附子)的药物 ,可利用多量清水反复浸漂,经常换水,则能漂去这些 气味或减少毒性。 • (三)泡 就是用药物汁水浸泡以减低原药的烈性或刺 激性,如用甘草水泡远志、吴莱萸。 • (四)渍 就是在药物上喷洒少量清水,让水分渐渐渗 透而使药物柔软,便于切片。某些药物浸泡后药性易于 走失的,宜用此法。
中药学(一) 概论
工艺员:吴洁群
日 期:2018年11月02日
为什么要学习中药学?
中药能做什么?
• 中药美容 • 中药强身 • 中药治病
一、什么是中药?
•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 的天然药物及其简单的加工品。
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药含义的内涵
• 理论指导:中医理论 • 用途:防病、治病 • 物料来源:天然药物(植物、动物、矿物) 简单加工品(物理、化学、生物)
二、什么是中药学?
•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 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制、性 能、功效及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科学。
三、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史记》载:“神农 氏以赭鞭鞭草木,始 尝百草。” 中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 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 按人名命名
• 以最早发现和应用该药的人来命名,带有纪念性 质。如“徐长卿”为徐氏最早发现的一种药用植 物;其他还有使君子、杜仲、刘寄奴、何首乌等 ,都是以人名命名。
• 按进口地命名

现代中药学概论总论

现代中药学概论总论

总论1、现代中药学的相关名词(1)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2)生药的确切含义是指生药材,是在与炮制品相对比的情况下使用的,实际上就是指药材。

2、中药学的起源(1)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专著为《神农本草经》,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中品各有120种,下品有125种。

(2)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编著《雷公炮炙论》;梁代,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

(3)唐朝,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海药本草》是以收载海外药物为主的药学专著。

3、中药分类法(问答)药用部位分类法;化学成分分类法;自然系统分类法;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其他分类法:按药物毒性和用药目的分类,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4、现代中药的记载形式(问答)名称;来源;植(动)物形态;药用植(动)物的培育;采制;产地;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定;药理作用;功效;附注5、植物分类学的简史(问答)(1)人为分类系统时期古代分类时期;本草学家时期;早期分类学家时期;林奈及其信徒时期(2)自然分类系统时期(林奈后进化论发表前时期)(3)系统发育系统时期6、种下单位的学名(1)亚种:与明确的种具有地理分布上和生态上的不同(2)变种:在形态上与明确的种有区别(3)变型:分类等级中最小的单位,主要是个体群或个体上出现的一些细小的差异7、中药主要化学成分类型(1)按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分为一次代谢产物和二次代谢产物。

一次代谢产物是每种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维持有机体正常生存的必需物质;二次代谢产物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以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前体或原料,经历不同的代谢途径过程生产的物质。

(2)自养植物:能直接利用无机化合物来合成有机物的植物。

异养植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经代谢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的植物。

8、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甲戊二羟酸(MV A)途径;莽草酸途经;氨基酸途径;复合途径9、糖的鉴别反应:Fehling试验;Molish试验(α-萘酚试剂,浓硫酸);成铩试验10、常见的苷类成分苦杏仁中所含的苦杏仁苷是最常见的氰苷。

药学概论-中药学-PPT课件

药学概论-中药学-PPT课件

三、作用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 甘:能补(补益)、能缓(缓和)、能
和(调和药性、和中) 酸:收、涩——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 苦:泄、燥
泄 燥湿
通泄——泻下(大黄) 泄—势缓 清泄——泻火(栀子) 泻—势猛 降泄——降逆(杏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热湿证 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
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如桔梗、牛膝(血府 逐瘀汤)
归经
一、含义:指药物作用的部位 二、源流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三、用药
1. 本经用药:看何经的病变 2. 五行用药:根据脏腑间的生克关系 四、归经理论的优点 1. 便于选择用药 2. 便于记忆和理解 3. 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
毒性
2、性味与功用:主辛味能发散,使肌表之邪 由汗而解。
3、分类及适应证: 辛温解表药 适用于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 适用于风热表证
4、煎煮 多浸泡,少煎煮 辛温解表药 { 麻黄 桂枝 辛凉解表药 { 柴胡 菊花 薄荷
解表药

麻黄
(处方名:西麻黄、净麻黄、炙麻黄、麻黄
绒)为麻黄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草麻黄
第九章 中药学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
❖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来 源
动物
矿物
中药学
❖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东方百科全书” ❖ 作者:明,李时珍。载药数1892种(新增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理论、中药学、中药制剂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最系统的一种中医药学科。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物质组成的,而五行学说则是描述了宇宙中五种基本物质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则是指人体各种物质的运行和代谢过程。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药学关于人体脏器、经络系统的理论。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药学关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因地制宜、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和理论。

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来诊断疾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治疗学是中医药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医药学认为疾病是由于机体营养失调、气血阻滞、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通过辨证论治方法,选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调节机体阴阳、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许多国家都有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在一些慢性病、肿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药学概论
中药
❖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来 源
动物
矿物
中药与草药的关系
❖ 中药:前人应用较多天然药材,药店出售, 历代文献中有记载。
3. 阐述了中药基本理论; 4. 指导了临床用药。
❖ 缺点: 1. 分类不科学; 2. 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神农本草经集注》
❖ 作者:梁,陶弘景 载药730种(多属南方用药)
❖ 特点: 1.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2. 首创诸病通用药。
《新修本草》
❖ 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 ❖ 特点: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 作者:宋,唐慎微。载药数1558种。 ❖ 特点: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1. 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 成。 2. 流传最早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 实用文献价值。 此外,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5)根、根茎和根皮类:阴历二、八月为佳。 (6)树皮类:清明到夏至间(即春、夏相交时节)
剥取树皮。
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 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
❖ 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 ❖ 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
枳实等; ❖ 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
四川——贝母 附子 黄连 内蒙——甘草 云南——三七 茯苓 木香 山西——黄芪 党参 西藏——红花 吉林——人参

中医药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药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合称,反映了中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中医药学概论介绍了中医学、中药学及方剂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的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并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中整体观念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统一,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望、闻、问据此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这一过程中,辨证是确定治则治法的前提和依据,而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结果实施治疗的过程。

药学中医药概论知识点大一

药学中医药概论知识点大一

药学中医药概论知识点大一药学是研究药物的性质、功效以及使用方法的学科,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代表,包括中草药、针灸、经络等治疗方法。

下面是药学中医药概论的一些知识点,帮助大一学生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药材的性质、功效、组成及药用和药效等方面。

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药材的分类、名称、来源、药效及药用部位等。

1. 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质、功效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根据性质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等;根据功效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等。

2. 中药的名称与来源中药的名称通常是由药材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以及药材的功效等综合考虑而来。

中药的来源可以是野生或人工种植,也可以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或国家。

3. 中药的药效与药用部位中药的药效指的是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清热、祛湿、活血等作用。

而药用部位则是指药材的哪个部位可以作为药用,如根、叶、果实等。

二、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特定的处理方式,将药材炮制成适宜临床应用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有煎煮法、炭制法、酒制法等。

1. 煎煮法煎煮法是将药材加水煮沸,然后继续保持沸腾一段时间,使药材中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药材的水溶性较好或煮后不易挥发的情况。

2. 炭制法炭制法是将药材置于火上烘烤,使其成为炭状。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产生毒性物质的药材,通过炭制可以去除或减少毒性,同时提高药材的稳定性和药效。

3. 酒制法酒制法是将药材浸泡在酒中,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液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药材的油溶性较好,或者需要通过酒液的温热作用来促进药物的吸收。

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和病症。

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主要通过四诊合参进行,即望、闻、问、切。

中医药概论

中医药概论

中医药概论
中医药是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它包括中医学和中药学两个主要方面。

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医理论而建立的医学体系,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规律,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以及针灸、推拿、草药治疗等临床技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性质、功能及应用的学科。

中药是一种以草药为主要成分的药物,经过加工、配伍制成。

中药的疗效主要依靠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和其整体作用来发挥。

中药学研究中药的种类、药材质量、药物制备、药物鉴定等内容。

中医药概论是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基本导论知识进行系统性总结和讲解的学科。

它对中医药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理论体系进行介绍,概述了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中药的分类、制剂、应用等内容。

中医药概论在中医药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扎实的基础作用,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医药概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精选文档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精选文档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清,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716种。

特点:扩充药源,补其不足
清代最有价值的本草著作

第二节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一、含义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 的药材。 四川——贝母 附子 黄连 内蒙——甘草 云南——三七 茯苓 木香 山西——黄芪 党参 西藏——红花 吉林——人参
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 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 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 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 枳实等; 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 为宜; 树皮类,如肉桂多在十月采收,

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 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 情的需要; 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 味、矫臭,便于服用。
例证
1、减毒:甘遂醋制;巴豆制霜;常山酒炒 2、归经:蜜炙——补益,润肺 酒炒——上行,活血通络 盐水炒——下行,归肾 姜汁炙——加强止呕 醋炒——加强止痛
例证
性味: 生地(寒)——凉血 熟地(微温)——补血 功效: 荆芥——解表;荆芥炭——止血 石膏——泻火;煅石膏——收敛
第二节
修治
炮制的方法
目的:纯净药材 方法:纯净、粉碎、切制 。
水制
含义: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清洁药材、软化药材。 方法:洗、淋、泡、润、漂、水飞。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取细粉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 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火制
含义: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炒、炙、 煅、煨、烘焙 。 炒黄、炒焦——易于缓和药性。 清炒 炒 炒炭——缓和烈性、增强止血。 辅料炒:(土、麦麸、米)——减少刺 激,增强疗效

药学概论1-4章

药学概论1-4章

药学概论1-4章第⼀章绪论第⼀节药学的概念⼀、药的含义⼆、药学的概念 1药学⼀、现代药学起源1、药学起源于原始⼈类活动经验的积累。

2、最早记载的医学实践之⼀可能是在巴⽐伦时代(公元前2006年)3、世界上较早系统记载药物的专著:中国魏晋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365种药物。

4、世界上已知的重要药学著作:公元前1500年“艾柏斯纸抄本”。

5、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师:盖伦。

6、在公元8世纪,率先开设世界上第⼀家私⼈药店,开发出天然糖浆剂、保鲜剂、蒸馏⽔、醇类制剂:阿拉伯⼈。

7、官⽅编撰的药典是:公元7世纪唐朝政府苏敬、于志宁编的《新修本草》。

公元659年⼜称《唐本草》。

8、第⼀个向盖伦说提出严峻挑战的:瑞⼠医⽣巴拉赛尔苏斯 9、 1805年,从植物中提取出第⼀个活性成分:吗啡。

10、1818年分离出:番⽊鳖碱 11、1819年分离出:奎宁12、1820年,另外两位药物化学家⼜⼀次分离出了奎宁,并对此进⾏治疗性研究,这标志着纯化合物药物应⽤于临床的⼀个新的起点。

1821年,巴塞罗那爆发疟疾,帕莱蒂尔将药送去,并建⽴制药⼯⼚,从此各国逐渐建⽴制药⼯业。

13、吗啡分离成功是现代药学开始的⼀个⾥程碑。

以⽣产奎宁为主开设的药⼚是现代制药⼯业的⿐祖。

2药学-化学-医学的关系药学是化学和医学间的桥梁学科。

⼆、现代药学的发展(⼀)药学发展的四个阶段葡萄球菌感染有效,成为第⼀个对任何全⾝细菌性感染真正有效的化学药物。

(⼆)药学各学科发展现状药学逐渐发展成具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量实验⼿段的重要学科。

三、我国药学的现状与发展(⼀)药物化学⽅⾯1、我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上原料药⽣产的第⼆⼤国。

2、我国⽬前临床上使⽤的化学药物中约97%以上是外国研制的,我国仅仅是仿制⽣产。

3、1993年化合物实体(即药物、农药)纳⼊专利保护制度。

(⼆)药物制剂⽅⾯1、现在我国⽣产的药物制剂已达3000多种,中成药制剂也有3000多种。

【中医精髓 中药学】现代中药制药学

【中医精髓 中药学】现代中药制药学
1.现代中药制药研究概述 1.1.中药基本特点 1.2.中药研究现状 1.3.中药现代化思路 1.4.中药药性理论 2.药品的质量控制 2.1.质量控制的几个阶段 2.2.药品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 2.3.药品质量控制的科学基础 2.4.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内容与原则 3. 现代中药新药研究方法 3.1.现代中药新药研究思路 3.2.中药新药中试研究 3.3.中药新药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4. 现代中药的注册申报 4.1. 中药注册分类 4.2. 申报资料项目 4.3. 申报资料的具体要求
含义: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 阳
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是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 条件 阴阳二气运动中平衡协调是交感发生的重要条件。
阴 交 意义: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生命产生的基 地之阴气上升
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从而化生万物。
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 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 辨状证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
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 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③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消长
词解:消——消减;长——增长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 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唐修本草》为蓝本,参考本草拾遗等书籍而重修定,该书共21卷,收载药物983 种,其中新增药物133种(一说新增130种),并补充了很多新注,其编写体例与《新 修本草》大体相同,名为《开宝新详定本草》,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开宝本草》。
嘉佑2年(公元1057年)政府又编订了《嘉佑本草》,此书是 以《开宝本草》为基础加以提炼修订而成,收载的药物发展 到1082种,同时吸收唐代编注《新修本草》与《图经》的经 验,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药物,最后选出药物780种,绘图933 幅,由苏颂进行综合加工整理,编注《本草图经》21卷,与 《嘉佑本草》相辅。
现代中药学概论
张朝凤 中药学院生药学研究室(G楼325)
2015年2月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在自然界的斗争与发展 人类文明的积累
中药学是根据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研究我国传统药物基本理论、实践经 验以及药物来源、采制、炮制等一系列有关知识的一本学科。
名称 生产
采制 医疗 植物
用途 分类资源
来源 药理 开发
本草:古代专门记载中药的书籍称为“本草”。一般来说,中药包括中药材和成方 制剂,中药材来源于动物、植物或矿物。
从广义而言,中药材、草药或生药,都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药物。随着现代医药 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天然药物的普遍使用,以及我国生药包含有矿物药, 中药、草药、中草药、中药材、药材、生药的涵义有时较难明确区分,在中药学各 相关教材中,上述名词都将随习惯适当应用。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逐渐统一,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医药事 业随之发展,于高显宗四年(公元659年)编写出版了《新修本 草》。全书分为“本草”、“药图”、“图经”三个部分,合计 54卷,收载药物844种。本书是由政府组织医官苏敬等二十余人 编写,刊印后颁行全国,因此,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
《食疗本草》(公元621-714)。食疗方法早在周秦时期即很受重视,如《周礼》中记 载有食医的官职,《素问》中也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 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理论。这本书是总结前人食疗经验的著作, 本书的出现,标注着把饮食疗法向前推进了一步。 开元中(公元738年)陈藏器著成《本草拾遗》一书,他补遗的药物比陶、苏所补集 的药物还多,当时民间习用而本草中所未记载的药物,多赖以此书得以遗传下来。 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输入的药物逐渐增多,应用也日见其广,从而丰 富了我国的药学,不久就出现了以收载海外药物为主的药学专著——《海药本草》 (公元8世纪),该书作者为出生于中国的阿拉伯药商,对中国文学已有研究,《海 药本草》收载的药物,不仅补充了以前本草漏收的新药,对于已有的药物的功用也有 所增补或纠正。
炼丹的目的原是适应统治者幻想不老神仙的需要, 但在客观上丹药却成了能为人民治疗疾病的新药。
详述了300种药物的加工炮炙方法
他以《神农本草经》的365种药物为基础,收集魏晋 以来名医记录的药物,从中选取365种,与《神农本 草经》的365种药物合编为一书,名为《本草经集 注》,使载入本草的药物总数增加了一倍,并把药 物的三品分类改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 食等自然分类,这是一大进步
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专著为《神农本草经》。据考证,此书是汉代医药学家不断收
集周、秦以后的药学知识加以整理而成。但其原著在唐代已经丢失,现存的各版本
都是明代以后的学者以《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为主并参考他书所得出的。全
书收载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中品各有120种,下品有125种。虽
然各版本略有差异,但书中所记载药物的性味归经大多是正确的,这说明我国秦汉
以前的药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神农本草经》是集大成的著作,为后世药
物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汉代除了出现《神农本草经》药学专著之外,被 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立方和用药方面也有很多 贡献。著作《伤寒论》 和《金匮药物项下均有炮制方法。
中药 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
成药,中药材既指中医处方用药,又包括生产中成药或提取有效成分的原料药。 草药
是指草医用药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可以就地取材,具有价格便宜、使 用方面、丰富的用药经验等优点的药物. 中草药
中草药是常用中药和“草药”复合名称,是中药和草药的统称,即一些疗效较 好的草药逐渐被中医采用或作药材收购,就将中药和草药合称为中草药。
作用
鉴定
化学 成分
临床 功效
中药学
再利 用
品质 评价
本草学 植物学 中医学 分子生物学 化学 药理学 动物学 临床医学
第一节 中药学的相关名词及起源
一、现代中药学的相关名称
药物 是指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可以是
天然产物及其制品,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或生化制品。研究各类 常用药物来源、性质和应用的科学被称为药物学。我国人民防 治疾病的药物在古代被单称为“药”,有时也称“药物”、 “药草”或“毒药”,泛指各类药物时则称“百药”或“五药” (草、木、虫、石、谷)。
二、中药学的发展
《尚书•说命》(约公元前5-3世纪)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弗廖,已经意识到重病需使 用重药; 《礼记•曲礼》(约公元前2-1世纪)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反应了病人对医生的严格 选择;
具体药物的记载,早在《诗经》,《山海经》,《离骚》,《尔雅》等非医药书籍里 就已经出现。其不同点在于: 《山海经》里记载的植物、动物、矿物,一般都有简明的 产地、形状和功效等描述,显然是最为药物而收载的,而《诗经》、《离骚》、《尔雅》 里的植物或动物,虽然有不少也属于药用植物或动物,但当时却不是以药物的形式著录。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代本草学作者唐慎微,全书32卷, 药物1558种。
金元时代在医学史上是一个学派纷呈,具有创新精神的历史阶段, 在本草学方面同样有了新的发展。易水学派的张元素(公元12世 纪)为代表,他强调要重视药物气味厚薄和阴阳升降之间的辩证 关系。又指出五脏有喜恶,药物的五味和补泻作用,可随五脏的 喜恶不同而变异,把药物的治疗功能和经络脏腑密切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