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意义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意义邓锡岳;林振健;袁恩梅【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该院接诊的癫痫病患者80例进行研究,均采取化学发光法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同时根据监测结果结合临床效果进一步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 .结果该次研究80 例患者共监测128例次,其中,血药浓度50~100 μg/ml有64例次,占50.00%,而血药浓度低于50 μg/ml有54例次,高于100 μg/ml有10例次;128例次中,单用丙戊酸钠106次,总有效率为82.07%(87/106);此外,80例患者中,有27例经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后调整用药方案,疗效得到改善.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可以为癫痫患者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与参考,从而改善临床效果,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借鉴.【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6(024)007【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癫痫;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作者】邓锡岳;林振健;袁恩梅【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珠海519000;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阳江529500;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管理科,广东珠海5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7癫痫为精神科常见疾病,而丙戊酸钠属于治疗癫痫最为常用的广谱抗癫痫药,安全性与疗效均较高,而且不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巨大影响[1]。
不过,因丙戊酸钠的药动学与药效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此剂量难以把握,尤其是血药浓度超过100 μg/ml者毒副作用会明显增加,从而影响疗效。
基于此,加强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用药的血药浓度监测显得十分必要,本院实施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本院接诊的癫痫患者,入选时间为2013年11月‐2015年5月。
入选患者均确诊符合癫痫诊断标准,均接受丙戊酸钠治疗,患者或主动提出或在医生的医嘱下进行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
生化检验各项范围及临床意义
直接胆红素
DBIL
0.00-6.00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游离胆红素
IBIL
0.00-17.39u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BUN
1.7-8.3mmol/L
增高:常见于高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热,轻度肾功能低下,高血发性骨髓瘤尿路闭塞,术后无尿,尿毒症前期,肝硬化,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肌酐
CRE
36.00-132umol/L
增高:见于严重肾功能不全,各种肾障碍,肢端肥大症等。 降低:见于肌肉量减少(如营养不良,高龄者),多尿。
O2Cp是静脉血标本血浆后,与正常人肺泡气(PCO2=5.33kPa, PO2=13.3kPa)平衡后测得血浆中HCO3-所含CO2量,它主要是指血浆中呈结合状态的CO2,反映体内的碱储备量,其意义与SB基本相当,在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时,它能较及时地反映体内碱储备量的增减变化。
碱性磷酸酶
ALP
3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IU/L
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乳酸脱氢酶
LDH
90-245U/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总胆红素
TBIL
4.00-17.39umol/L
钠
Na+
135-155mmol/L
增高:1.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烧,烧伤,糖尿病性多尿。2.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病。 降低:1.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2.胃肠道引流,呕吐及腹泻。3.抗利尿激素过多。
血药谷浓度 稳态浓度
血药谷浓度稳态浓度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写作: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是药物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血药谷浓度是指在给药后一段时间内,药物在体内达到的最高浓度,通常在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的一段时间内测定。
而稳态浓度则是指在长期用药后,药物在体内达到的相对稳定的浓度水平。
血药谷浓度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指标之一,它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情况。
药物的血药谷浓度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因此在合理用药中的监测非常重要。
通过测定血药谷浓度,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范围以及机体的清除能力,有助于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稳态浓度是长期用药后,药物在体内达到的相对稳定的浓度水平。
在稳态条件下,药物的给药量和消耗量达到平衡状态,药物的浓度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浓度的达到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连续用药几个半衰期后才能达到。
稳态浓度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可以指导药物的剂量调整和给药频率。
因此,了解和掌握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概念以及其在药物治疗中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相关内容。
每个主要部分将进一步细分为小节,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呈现相关信息。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将提供本文的背景和概述。
在1.1小节中,我们将简要介绍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概念,为读者提供基本了解。
在1.2小节中,我们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说明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最后,在1.3小节中,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目的,以便读者知道本文的重点和目标。
第二部分是正文,将详细探讨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在2.1小节中,我们将详细解释血药谷浓度的定义,并讨论影响血药谷浓度的因素。
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在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
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在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中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
方法:本次研究抽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共计51例,在实验过程中对所选患者实施糖皮质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并对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进行全血化学发光测定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对剂量进行适当的变动,对不良反应出现几率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和记录。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所选患者中治疗效果较好、一般及较差的人数分别为23人、18人及10人,治疗总有效率为80.39%,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分别为(8.44±4.11)ug/L、(6.82±2.01)ug/L及(3.42±1.52)ug/L;在治疗过程共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为7.84%。
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中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对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他克莫司;临床价值;治疗总有效率前言:近几年,他克莫司在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克莫司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而且其在个体中血药浓度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血药浓度估算难度较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他克莫司应用的难度,影响治疗的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因此,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中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研究抽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共计51例,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抽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共计51例。
所选5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为37:14,患者年龄最小为25岁,年龄最大为68岁,均值为(44.2±10.5)岁。
纳入标准:患者均已确诊患有肾病综合征;患者及其亲属充分了解本次研究的内容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常见生化血液指标临床意义: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STP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ALB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
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素TBIL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8.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测定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葡萄糖(GLU)测定的临床意义:高血糖:某些生理因素(如情绪紧张,饭后 1-2小时)及静注射肾上腺素后可引起血糖增高。
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粮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塞、肢端巨大症,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腺瘤、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机能亢进症、肾上腺机能亢进症等。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意义
大多数肾毒性可逆,仅3%患者需要透析
Van Hal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3; 57:734
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与万古谷浓度关系
谷浓度>15mg/L肾功能损害风险升高
万古霉素相关肾功能与留住ICU正相关
5年万古霉素回顾性分析
112例患者中年龄≥60岁,占76.8%(86/112) 用药前肌酐清除率:>90ml/min(25.0%), 50<-90ml/min (47%), 10-50ml/min (47%) 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占67.86% 病原菌以MRSA最常见,占73.4%(58/79) 联合应用肾毒性药物以利尿剂最常见,占45.54%
万古霉素谷浓度多因素分析
95% 95% Lower Upper Confiden Confiden ce Limit ce Limit -7.2220 3.2979 -0.6238 7.4809 4.8474 12.5463 -0.8965 5.6721 -0.5870 -0.0135 -0.2266 -0.1094 4.3369 0.0234 0.3649 -0.0279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吴菊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t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以药代动力学原理和计算方
法拟定最佳的适用于不同患者的给药方案
对于毒性大的抗菌药物进行TDM,并予以个体化
给药,对于提高感染性疾病治愈率、减少或避
注:多因素分析显示,万古霉素谷浓度与患者用药前内生肌酐 清除率密切相关, P<0.05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万 古霉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临床观察性研究
临床常用生化项目应用及临床意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检验原理】 GOT/AST作用于底物 L-天冬氨酸和α -酮戊二 酸生成草酰乙酸和谷氨 酸,草酰乙酸转化成丙 酮酸与2.4-二硝基苯肼 在碱性环境中生成红色 的苯腙,在510nm波 长测定吸光度值,计算 其活性。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参考区间】 男:13-40U/L 女:10-28U/L 【临床意义】 AST 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 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 AST 活 力增高,在发病后 6 -12 h 之内 显著增高,在48 h 达到高峰,约 在3 -5 天恢复正常。血清中 AST 也可来源于肝细胞,各种肝病可 引起血清AST 的升高,有时可达 1200U,中毒性肝炎还可更高。 肌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 也可引起血清AST 的轻度增高。
【危急值】 ≥1500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医学决定水平】 20U/L 此为排除值,低于此水平时可排除多种与AST增高 有关的疾病。因此应考虑其他的诊断。这个参考范围内的值 还可作为病人自身对照,可与过去和(或)将来的测定值进 行比较。 60U/L 此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当AST测定值超过此水平 时,多种与AST增高有关的疾病均应加以考虑,如肝细胞损 伤、心肌梗塞、肌肉与骨骼疾患,肝后胆道阻塞等,此时同 时测定ALT、ALP、Bil、CK等鉴别是肝脏疾病还是心肌疾患 有重要意义。 300U/L 高于此值通常为急性肝细胞损伤,如病毒性肝炎、 中毒性肝炎等,而一般酒精性肝炎、心肌梗塞、进行性肌营 养不良等测定值均在此水平以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检验原理】: GPT作用于L-丙氨酸 和α -酮戊二酸反应生成 丙酮酸和谷氨酸,丙酮 酸与2.4-二硝基苯肼在 碱性条件下显色,在 510nm波长测定吸光 度值,计算其活性。
血液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谢产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用
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佳剂量及给药间
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使用药
物安全、有效和经济。
1、2 TDM得目得 TDM得开展改变了按常 规剂量用药得传统做法。可以利用血药浓度 来调整给药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 反应得目得,使医生在用药时能够“心中有 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药(包括加量、减 量、换药、停药等)得盲目性。最终目得就 是没法使药物在病人中发挥最佳疗效,而不 良反应最小。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3 TDM得测定方法
3、1 光谱法 3、1、1 紫外分光光度法
3、1、2 原子吸收(AAS)法 3、2 色谱法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3、2、2 气相色谱(GC)
3、2、3 薄层色谱法(TLC) 3、3 免疫学法 3、3、1 放射免疫法(RIA)
6、4 帮助寻找药物无疗效得原因 引起药物代谢改变得因素包括生理变
化(新生儿期、青春期、妊娠期、老年期、 更年期)、病理性改变、依赖性或“先天快 代谢型”等。特别就是特殊人群(肝、肾功 能不全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要考虑 到独特得病理、生理特点。常规得药代动 力学参数不适用于特殊人群。
6、5 提示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药物相互反应主要有三个类型:即酶抑
4、7 合并用药 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药物吸收、分
布或代谢得改变,通过血药浓度得监测可以有效地做出校正。
4、8 在常用剂量下 无治疗反应,需查找原因得患者。 4、9 特殊人群 如新生儿、孕妇、老人等患者。
4、10 在个别情况下确定病人就是否按医嘱服药。
5 监测药物得种类 常用于监测得药物及种类见表1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临床意义的分析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临床意义的分析米瑞民【摘要】目的探讨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临床意义。
方法连续应用地高辛5~7个半衰期达稳态后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并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地高辛稳态血药浓度0.50~0.90ng/mL,临床有效率达84.6%,中毒率0.0%;随着血药浓度增加临床有效率无增加,中毒率显著增加,当血药浓度>2.00ng/mL有效下降至42.6%,而中毒率上升至53.2%。
结论临床应用地高辛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合理调整药物用量,使患者在有效的血药浓度下达到最佳临床治疗效果,从而降低了地高辛中毒率。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3(000)023【总页数】1页(P117-117)【关键词】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临床意义【作者】米瑞民【作者单位】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安阳45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地高辛(digoxin)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应用方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地高辛临床应用中药动学和药效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安全范围窄,治疗量和中毒量较为接近,在常规剂量下仍能够导致药物中毒,为了能够充分掌握地高辛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关系,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诊治的心力衰竭患者236例,其中男性130例,女性106例;年龄41~89岁,平均年龄62.9岁;原发疾病:肺源性心脏病56例,风湿性心脏病44例,冠心病42例,高血压心脏病58例,扩张型心肌病36例。
1.2 检测方法所有入选心力衰竭患者均口服地高辛0.125~0.25mg/d,连续应用地高辛5~7个半衰期达稳态,于最后一次服药后8h采集肘静脉血2mL,12h内完成检测;严重遵照血药浓度快速分析仪(荧光偏振免疫FPIA法)[1]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标准曲线范围为0~5.0ng/mL。
肾移植术后FK506血药浓度监测
肾移植术后FK506血药浓度监测邹德琴1,王小中2,魏筱华1,肖建生1,裘雅玲1他克莫司(FK506)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器官移植的抗排斥反应中应用日趋广泛。
实践证明,FK506谷值浓度过高易致肾毒性和高血糖发生,过低又易并发急性排斥反应,而且,FK506的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所以,在肾移植术后定期监测FK506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对充分发挥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非常重要。
本文对我院30例使用FK506的肾移植患者定期进行FK506血药浓度监测832次,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院接受肾移植0~12个月的患者30例.男21例,年龄30~57岁,女9例,年龄36~53岁,有血缘关系肾源4例,无血缘关系肾源26例。
1.2 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术后患者采用他克莫司+强的松+骁悉(吗替麦考酚酯)三联疗法.甲基强的松龙500mg+环磷酰胺300mg术中及术后第1、2天静脉滴注。
FK506一般于术后第三天起服用,起始剂量为0.10mg/(kg·d)分两次服用。
以后根据临床表现及FK506的血药浓度调整用药剂量。
1.3 样本采集采血时间为服用FK506 12小时后,空腹抽静脉血1~2ml置EDTA-K2抗凝管中,常规在1个月内每周采血2次,3个月内每周采血1次,3~6个月内每2周采血一次,6~12个月内每月采血一次,一年以上不定期采血。
1.4 测定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法),测定的主要步骤为:精确吸取样本全血150μl加入离心管中,精确加入150μl沉淀剂,振摇10秒,离心10000转5分钟,取上清液150μ1置IMX分析仪内,IMX分析仪将自动检测并打印结果。
同时,患者的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亦需测定。
1.5 统计分析数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结果2.1对本院30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共监测832次,FK506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见附表。
生化检测临床意义精美
生化检测临床意义精美生化检测是一种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的实验室技术,通过分析人体液体内的各种化学成分来评估人体健康状态和诊断疾病。
生化检测的临床意义十分重要,它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治疗方案的制定、疾病预后的评估以及药物的监测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生化检测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发现。
在很多情况下,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通过生化检测可以发现一些异常指标。
例如,血液中的肝脏酶水平可以反映肝功能是否正常,血糖水平可以用于早期发现糖尿病等。
及早发现疾病,有助于提前干预、治疗,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降低医疗费用。
其次,生化检测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疾病所涉及的生化指标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对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心脏病患者中,检测血液中的肌钙蛋白I水平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此外,生化检测还可以用于疾病预后的评估。
一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疾病预后,如肿瘤标志物可以用来评估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预测复发风险等。
通过定期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疾病的恶化。
最后,生化检测还可以用于药物的监测。
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一些药物会影响体内其他化合物的代谢和浓度,进而影响疾病的发展。
通过生化检测,可以监测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总之,生化检测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制定治疗计划、预测疾病的预后,并提供药物治疗的指导。
因此,生化检测的发展和应用无疑对改善患者健康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迅速发展的今天,免疫抑制药物必须进行TDM。
外科医生也涉入了该领域。TDM最新进展遗传
药理学,使TDM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
患者的基因分型来制定个体患者的用药剂量,
进一步提高疗效。
A
8
3 TDM的测定方法
3.1 光谱法
3.1.1 紫外分光光度法 3.1.2 原子吸收(AAS)法 3.2 色谱法
4.10 在个别情况下确定病人是否按医嘱服药。
A
13
5 监测药物的种类 常用于监测的药物及种类见表1
表1
监测的药物及种类
类别
药
名
1、强心苷类 地高辛、洋地黄毒苷
2、心律失常药 普鲁卡因酰胺、异丙酸胺、普萘洛尔、奎尼丁和利
多卡因
3、抗癫痫药 苯巴比妥、苯巴比妥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丙
米酮、乙玻琥胺、酰胺咪嗪
开展了该项工作,目前TDM已逐渐涉及全国,
已形成一批初具规模,形式各异的TDM实验室,
我国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文件明确规定,TDM
已成为评选三级医院的必须条件之一。TDM监
督的药物品种年增多,论文逐年增加。卫生部
临检中心开展了全国TDM室间质评活动。参加
单位和及格率逐年上升。
A
6
2.2 TDM研究进展
谢产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
用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佳剂量及给药
间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使
用药物安全、有效和经济。
A
3
1.2 TDM的目的 TDM的开展改变了按常规
剂量用药的传统做法。可以利用血药浓度来
调整给药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
应的目的,使医生在用药时能够“心中有
理学与药物浓度测定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
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环吡酮胺、阿莫罗芬、利拉奈特
整理课件
11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二)
抗真菌药的分类(二)
作用机理分类
代表性 类别
作用于细胞 膜
麦角固醇结合剂
多烯类
代表性品种
两性要素B
作用于细胞 壁
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
棘白菌素 类
作用于细胞 膜
固醇14-α去甲基酶抑制剂
唑类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30
氟康唑药动学(一)
由于氟康唑具有分子量小,2位具有羟 基及2、3位具有利于分配的双三唑基团 化学结构,所以在药动学具有非常多的优
势
整理课件
31
氟康唑药动学(二) 氟康唑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1、吸收完全
在药动学上可增加其水溶性,改善口服时的生物利用度,空腹口 服时生物利用度可达到90%以上,并较少受食物影响。
及自身免疫力有关 ➢ 虽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可替代不同组织中浓度以及产生毒性反应器官
中药物浓度,但在血管浓度与效应关系不肯定情况下就存有困难【2】
[1]Andes D,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179-86 [2]Andes D,Infect Des clin North Am 2006;20:679-97
作用于细胞 核
抑制RNA、DNA合成
整理课件
氟胞嘧啶 类5-氟胞嘧啶12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三)
抗真菌药的分类(三)
唑类抗真菌药
吡咯类抗深部真菌药由咪唑类发展到三唑类。 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第三代吡咯类属于三 唑类。
整理课件
13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四)
抗真菌药的分类(四)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简称TDM)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在临床医学领域内崛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测定血液或其它体液及组织器官中药物的浓度,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确定给药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早在1927年科学家Wuth就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建立了为精神病患者检测血清内溴化物浓度的试验。
发达国家的医院早在30多年前就相继建立了TDM研究室,其中抗癫痫药物TDM就是开展最早、最典型而且卓有成效的例子。
1983年后,我国卫生部也要求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并将其列为常规项目开展。
但我国医院治疗药物监测的兴起还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和先进分析仪器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普及起来的,并在不同治疗领域拓宽和加深。
现在对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等)、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物、抗肿瘤药物、抗艾滋病药物等根据临床需要都可开展检测;TDM也应用于新生儿和孕妇、药物滥用者等。
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特点: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治疗浓度范围与中毒浓度很接近,如地高辛。
2)药物无一明显的、可观察的治疗终点或指标,无及时的、易观察的、可预知疗效的临床指标去调整剂量,如抗癫痫药物。
3)剂量、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不可知,同一剂量,不同患者可出现有效、无效、中毒等不同反应,如苯妥英钠。
4)药物中毒与无效时均危险,如抗排异药物。
5)药物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中毒之间有一个较好的关系。
有时用药目的也决定是否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例如,氨基糖苷类药物用于严重感染常需监测,当低剂量用于轻度感染和尿路感染时可不必监测,在这种条件下中毒危险小且治疗失败的结果不严重。
另一个例子是利多卡因,短时静滴时可依靠室早发生频率来调整给药速度,治疗终点容易确定,疗程短,中毒危险小。
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标准
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标准血药浓度检测是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测量患者血液中特定药物的浓度,可以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安全有效的水平。
实验室标准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因素,以下是血药浓度检测实验室常见的标准和步骤:1. 样本采集•采样时机:确定药物的血药浓度检测时机,通常在给药后的特定时间内进行采样。
•采样方法:使用适当的采样工具(通常是注射器或针管)从患者的静脉或动脉中抽取血液样本。
•采样量: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药物特性,采集足够的血液量以进行分析。
2. 样本处理•离心:将采集的血液样本放置在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得到血浆或血清。
•保存:存储分离后的样本,通常在低温下,以防止血样中药物分解或降解。
3. 分析方法•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这是血药浓度检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通过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这是一种常用于测定生物大分子药物浓度的方法。
4. 标准曲线和质控•标准曲线:制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通过检测这些标准溶液,建立药物的标准曲线,用于后续样本的浓度计算。
•质控样本:向实验中引入质控样本,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5. 报告和解释•结果报告:将实验得到的血药浓度结果报告给医生或临床团队,以协助调整治疗方案。
•解释:结合患者的临床状况,解释血药浓度的意义,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
以上步骤应该在符合相关法规、临床实践准则和实验室质控标准的基础上进行。
标准化的实验室操作有助于确保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血液透析患者钙浓度检测及临床意义
。
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 测血液中钙离子的动态变化,为 临床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数据
。
无创检测技术
无创检测技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检测血液 中的钙离子浓度,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检测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低钙血症的临床意义
肌肉痉挛和抽搐
低钙血症可能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肌肉痉挛和抽搐等症状,影 响生活质量。
心血管异常
低钙血症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导致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异常。
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
低钙血症可能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意义
心血管并发症
钙磷代谢紊乱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等心血管并发症 ,增加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风险。
1 2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定期检测钙浓度,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并发症
通过监测钙浓度,可以预防因钙离子水平异常引 起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结石等。
3
指导药物治疗
根据钙浓度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合理指导患者使 用相关药物,如活性维生素D、磷结合剂等。
02
血液透析患者钙浓度检测的方 法
实验室检测方法
化学分析法
通过化学反应测定血液中钙离子的浓 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原子吸收光谱法
分光光度法
利用钙离子与特定试剂反应后显色,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来计算钙 离子的浓度,操作简便,适合批量检 测。
利用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来测定钙 离子的浓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 确性。
临床常用检测方法
血液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液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血液药物浓度测定是指通过检测人体静脉或动脉血液中药物的浓度水平来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过程中,对于个体化治疗、药物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可帮助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不同的,因此,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从而达到个性化治疗的目的。
其次,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可用于药物剂量调整。
一些药物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中毒,剂量过低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准确评估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和相应的疗效,从而实现合理调整药物剂量的目的。
此外,血液药物浓度测定还可用于监测药物相互作用。
许多药物都会干扰其他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其药物浓度水平,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定期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最后,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与其浓度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通过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及早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总之,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在个体化治疗、药物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定期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1
本节内容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四、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
2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TDM) 是近20年来在临床药理学和治疗学 领域内兴起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 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指导下,应用先 进的分析技术,通过测定血液或其它 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得有关药动学 参数,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以保证 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3
例如,环己巴比妥的S型对映体有药理活性, 但其清除率仅为非活性对映体(R型环己巴比 妥)的1/3。故S型环己巴比妥具有较高的血 药浓度且半衰期较长。在临床上当给予消旋 体R,S-环己巴比妥后,该消旋体的血药浓度 低于有活性的S型对映体,故测定消旋体的血 浆浓度不能反映活性部分的血药浓度与效应 之间的相关性。
四、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影响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的因素 (二)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三)采血的时间与方法
38
(一)影响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的因素
许多因素如活性代谢物、手性药物对映体、 效应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性等均可影响血药 浓度与药效之间的相关性。由于有上述复 杂因素的存在,对测得的血药浓度结果作 解释时必须慎重。
41
目前可监测活性代谢物的有:胺碘酮及 N-脱乙基胺碘酮、奎尼丁及3-羟基奎尼 丁、扑米酮及苯巴比妥、普鲁卡因胺及 NAPA,普萘洛尔及4-羟基普萘洛尔等。
42
2.手性药物对映体
同一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体具有不同的药理 活性和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从立体化学角度看,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手性 药物消旋体实际上不是单一物质,而是左旋 体与右旋体各半的混合物,如果对各个对映 体不能分别加以监测,将对测定结果的分析 产生误差。
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及自身免疫力有关
虽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可替代不同组织中浓度以及产生毒性反应器官
中药物浓度,但在血管浓度与效应关系不肯定情况下就存有困难【2】
[1]Andes D,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179-86 [2]Andes D,Infect Des clin North Am 2006;20:679-97
(环戊缩酮)
20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一)
抗真菌药的分类(十一) 伊曲康唑类(苯乙基环氧戊环三唑类)
链三唑类(3位侧链,4-5个芳环) 长
21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二)
两类抗真菌药物化学结构的不同, 决定了两类抗真菌药物不同的“命 运”!
22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三)
作用机理
1、三唑类抗真菌药分子中
抗真菌药物应用困难
多数抗真菌药物药效学/药动力学关系尚不够明确与完整【1,2】 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病情复杂,其治疗效应尚与患者基础疾病
及自身免疫力有关
虽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可替代不同组织中浓度以及产生毒性反应器官
中药物浓度,但在血管浓度与效应关系不肯定情况下就存有困难【2】
[1]Andes D,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179-86 [2]Andes D,Infect Des clin North Am 2006;20:679-97
N R2
中心碳
(3位侧链)
A
N
N
CH2
C
R1 X
X
16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七)
抗真菌药的分类(七)
目前临床应用或正在研究的三氮唑类按其结构类型可分为 两类 1、氟康唑类(芳基三氮唑丙醇衍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开展TDM的临床意义
6.1 提高疗效 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调
整药物剂量,尽快达到并维持有效血药 浓度可明显的提高疗效。研究证实:小 儿癫痫的安全控制率可由39.2%(TDM前) 提高到78.9%(TDM后)。
6.2 降低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药物毒副作用是不可
避免的。对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应防止药物 过量中毒。临床证明,TDM能使地高辛中毒率 由经验疗法的44%降低到5%以下。现今,药物 不良反应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和中风之后 的第四个主要死亡原因,住院期间有10—20% 发生不良反应,故应提高药物安全性。
我国1986年3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学 术会议,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数家医院已先后 开展了该项工作,目前TDM已逐渐涉及全国, 已形成一批初具规模,形式各异的TDM实验室, 我国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文件明确规定,TDM 已成为评选三级医院的必须条件之一。TDM监 督的药物品种年增多,论文逐年增加。卫生部 临检中心开展了全国TDM室间质评活动。参加 单位和及格率逐年上升。
3.5 测定方法的选择 一种药物往往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
测定。选择方法时,除考虑药物的理化性 质外,还应考虑分析方法的特点及临床要 求。所选用的测定方法应具有能测定出药 物最低有效浓度的灵敏度,而且检测要准 确度高,速度快,以适应临床需要。
4 TDM的适应范围
TDM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用药,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需要进行血药浓度测 定,只有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才有必要进 行血药浓度测定。
4.1 安全范围较窄的药物 如地高率、氨茶碱、环孢霉素、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锂盐等。
4.2 药动学呈非线性特征的药物
4.3 需长期使用的药物 如抗癫痫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 戊酸钢等)。
4.4 一些中毒症状与原疾病本身症状类似 的药物
如本妥英钠中毒引起的抽搐与癫痫发作 不易区别。
4.5 患有肝、贤、心脏和胃肠道等脏器疾病的患者
理学与药物浓度测定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
1 治疗药物监测概况
1.1 TDM的定义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
近20多年来形成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支,是临
床药理学与药物浓度测定技术紧密结合的结
果。其通过各种现代测试手段,定量分析生
物样品(包括血、尿、唾液等)中药物及代
6.7 鉴别假冒伪劣药品 TDM的实施,可以准确的鉴定所用药物
的种类、成分和数量。TDM可鉴定“中药” 中的西药。有学者证实,癫痫患者服用的 某些“纯中药”内含有1—5种抗痫西药, 而且有些已超过中毒浓度。
6.8 促进学科发展 TDM的有效开展,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同时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7 TDM需强调的问题
2.2 TDM研究进展
2.2.1 检测方法学的发展方向:TDM的兴起和发展与分 析技术的飞跃是分不开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采用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TDM。60年代末气相色谱(GC) 开始用于血药浓度检测。70年代中期用免疫分析法, 放射免疫法(RIA)目前已基本不用,70年代中期用免 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RIA)目前已基本不用,至今 只用于地高率等少数药物的分析。70年代中期,酶联 免疫法(EIA),使TDM实现了自动化分析。荧光偏振 免疫(FPIA)法是美国Abbot公司的专利,大大提高了 TDM的实用价值。 80年代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测定血药浓度。近年来液质联用(HPLC-MS)技术为体 内药物检测提供了更加敏感、特异、高效的浓度测定 方法。目前,进行TDM最常用的仪器为TDX(美国雅培 公司产品,属FPIA法)和HPLC。
制、酶诱导、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的取代。但 反应十分复杂。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利 福平等药酶强诱导剂,可使合用药物血药浓 度降低;而丙戊酸、氯霉素和异烟肼等酶抑 制剂使合用药物血液药浓度上升。只有血浆 蛋白结合≥80%的药物才有临床意义。
6.6 提高患者依存性 临床观察证实:药物剂量和血药浓度间
呈不相关或呈反相关者,往往最重要的原因 是病人不按时按定量服药(该现象达30%), TDM是鉴定依从性好坏的最权威方法,经TDM 依存性可提高到90%以上。
血液 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 患者经相同途径接受相同剂量药物后,治疗 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患者疗效显著,有的 患者没有疗效或疗效甚微,而另一些患者却 已出现了明显的毒性反应,疗效好又没有毒 性反应的只占按受治疗患者的一部分。虽然 血药浓度能反映疗效,但血药浓度不能解释 所有问题。于是产生了一门新型的医学边缘 分支学科,治疗药物监测(TDM),他是20世 纪药物治疗学划时代的进展之一,是临床药
4、抗躁狂症药 锂盐(碳酸锂)
5、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去甲丙阿米替林、丙咪嗪、去甲丙咪嗪
6、抗哮喘药 氨菜碱、茶碱
7、免疫抑制剂 环孢霉素A
8、抗肿瘤药 甲氨喋呤、他可莫司
9、抗生素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卡那
霉素、氯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磺胺
10、解热镇痛药 醋胺酚、非那西汀、阿斯匹林、水扬酸钠
2.2.2 TDM药物的发展方向:能被监测的药 物种类逐渐增多。除了早期测定的抗癫药物 (8种)、心血管药、抗生素等药物外,新近 增加了抗精神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病毒药 物(HIV)、抗肿瘤药物及新药研究等都需要 开展TDM工作。在肝、肾、心、肺、骨髓移植 迅速发展的今天,免疫抑制药物必须进行TDM。 外科医生也涉入了该领域。TDM最新进展遗传 药理学,使TDM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 患者的基因分型来制定个体患者的用药剂量, 进一步提高疗效。
4.10 在个别情况下确定病人是否按医嘱服药。
5 监测药物的种类 常用于监测的药物及种类见表1
表1
监测的药物及种类
类别
药
名
1、强心苷类 地高辛、洋地黄毒苷
2、心律失常药 普鲁卡因酰胺、异丙酸胺、普萘洛尔、奎尼丁和利
多卡因
3、抗癫痫药 苯巴比妥、苯巴比妥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丙
米酮、乙玻琥胺、酰胺咪嗪
谢产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
用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佳剂量及给药
间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使
用药物安全、有效和经济。
1.2 TDM的目的 TDM的开展改变了按常规 剂量用药的传统做法。可以利用血药浓度来 调整给药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 应的目的,使医生在用药时能够“心中有 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药(包括加量、 减量、换药、停药等)的盲目性。最终目的 是没法使药物在病人中发挥最佳疗效,而不 良反应最小。
7.1 TDM的局限性 TDM只适应血药浓度相一 致的药物;本身安全范围大,不易产生毒性反 应的无需测定。 7.2 测定值应保证准确,正确掌握采血时间。 7.3 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制定科学规范的工 作程序。
放映结束 谢谢观看!Fra bibliotek3 TDM的测定方法
3.1 光谱法 3.1.1 紫外分光光度法 3.1.2 原子吸收(AAS)法 3.2 色谱法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3.2.2 气相色谱(GC) 3.2.3 薄层色谱法(TLC) 3.3 免疫学法 3.3.1 放射免疫法(RIA) 3.3.2 酶联免疫分析法(EIA) 3.3.3 荧光免疫测定法(FIA) 3.3.4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 3.4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HPCE)
6.4 帮助寻找药物无疗效的原因 引起药物代谢改变的因素包括生理变
化(新生儿期、青春期、妊娠期、老年期、 更年期)、病理性改变、依赖性或“先天 快代谢型”等。特别是特殊人群(肝、肾 功能不全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要 考虑到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常规的药 代动力学参数不适用于特殊人群。
6.5 提示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药物相互反应主要有三个类型:即酶抑
这类患者可明显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因此 这些病人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随时调整给药方案。
4.6 药物中毒与无效时均比较危险 治疗失败会带
来严重后果,如抗排异药物(免疫抑制剂)。
4.7 合并用药 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药物吸收、分布
或代谢的改变,通过血药浓度的监测可以有效地做出校正。
4.8 在常用剂量下 无治疗反应,需查找原因的患者。 4.9 特殊人群 如新生儿、孕妇、老人等患者。
2 TDM的历史及研究进展
2.1 TDM的历史 发达国家的医院早在30 年前就相继建立了TDM研究室。及时解释和 处理用药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帮助医生 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效地避免了不 合理用药、错误用药乃至滥用药物的倾向, 从而保证了药物治疗效果。TDM的国际学术 机构是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会 (IATDMCT),是一个独立的学会组织,下 属6个分会。目前已召开了九届国际TDM学 术会议。并创办了杂志。
6.3 指导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TDM可帮助医生“量体裁衣”地为患者设
计用药方案,使药物治疗更趋科学合理,还可 减少选药、换药、停药、调量及合并用药的盲 目性。使治疗方案个体化、合理化。药物反应 个体差异是药物治疗中的普遍现象。临床上许 多药物仅对部分患者有效。一部分药物疗效不 理想,甚至无效。研究证实:欲达相同的血药 浓度,不同个体所用相同药物所需剂量可相关 8—10倍。因此不能千篇一律的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