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合集下载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试验省-广东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1]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邓小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邓小平的复出及其改革尝试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改革开放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1、对国内经济的控制达到惊人的程度,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2、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如购买粮食就需要有相应的粮票),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2.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一)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典型。

(二)对外开放1.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起,相继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

3.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第11课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第11课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
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简述孙中山、毛泽东、 邓小平分别领导的革命斗争,给中国带来了怎么的历史巨变?
答: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 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进入了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新时期。

最终,副队长严宏昌打破沉默,“我们队委会三个碰 了个头,打算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但有一条,各家要 保证交足公粮……” • 老农严家芝说:“万一被上头发现了,你们几个干部 弄不好要坐班房,你们的大人小孩怎么办啊?” • “你们是为我们村民出的事,到时候,我们谁个也不 能装孬,全村凑钱凑粮,把你们的小孩养到18岁!”另一 位年长的村民答道。这一提议得到村民的附和。
思想路线转移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 城市
工作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决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开 放

线 面
深圳等经济特区(点)
沿海开放城市(线) 经济开放区,内地(面)

知识回顾
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 1、1949年10月—1956年底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分别 是什么呢?
基本任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大型宣ຫໍສະໝຸດ 画《小平同志在深圳》内地
开 辟 经 济 开 放 区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深圳。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6年 冬天在京召开。( 错 )
4、我国目前有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 香港、珠海和澳门。( 错 ) 5、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 对 )
6、
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为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人民公社体制 男的上工带扑克 女的上工带纳鞋 缺少自主权 集中劳动,吃大锅饭 积极性不高 头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改革势在必行! 三遍哨子慢慢晃
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粮食产 人均口 人均收 交售粮 年份 人口 量 粮 入 还贷款 食 110 1976 口 35000 斤 230斤 32元 —— ——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自主学习 I P59-60 1978 年 12 月,北京 时间地点:
思想上: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内容: 政治上: ②实行改革开放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组织上:党中
①经济 特区 ②沿海开 放城市
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 珠江三角洲
③沿海经 济开放区 ④内地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深 圳
珠 海
汕头
厦门
海南省
自主提升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 些影响?从中我们得出了什么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代进 化入 建社 设会 新主 时义 期现
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历史意义: 主义的正确道路
中考直击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参考答案)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参考答案)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认定目标】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自主学习】一、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9—60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1)“左”的错误:长期以来的“左”的错误的影响仍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拨乱反正每前进一步都十分困难。

(2)邓小平复出: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打倒的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

2.会议有哪些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其意义?内容: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我国从此走向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看书P63第二目完成知识结构)2.三、对外开放(看书P61——P63对外开放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各题)1.说出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

4个经济特区(后来还有1个海南)——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2.简述创建经济特区的意义。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 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大发展。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即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内容: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最新版)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最新版)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在接受采访时说,网友提出来30年前如果不搞改革开放,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我们中国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以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30年来的改革,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

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七大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这个提法,我觉得提得很好。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七大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

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

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

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

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

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

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

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探究
知识拓展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 有哪些区别呢?
旧中国
背景
现在
独立自主 主动开放 平等互利
列强入侵 被迫开放 不平等
沦为商品市场和原 料产地 被侵略的产物
内容
影响 性质
综合国力 显著提高 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 全球化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载
大包干,大包干 ,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 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 自己的。 -----------歌谣
1.大包干是一种什么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是关于什么体制的改革? 经济体制中分配制度的改革 3.这种变革有什么积极作用?(意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 - - 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12.18~22 地点:北京 主要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笔记1
•做出战略决策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点,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决定 进行拨乱反正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1 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经济特区 (1980) 14个沿海开 放城市 (1984)
笔记3
内地和边 境城市
沿海经济 开放区 (1985)
2 经济特区的特点:社会主义中国境内的经济上的实 行特殊优惠政策的地区 3 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和鸦片战争后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现代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 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而鸦片战争后的开放是被动的开放,外国人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 力,掠多廉价的生产原料,然后在中国倾销,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 济侵略加剧了.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2.关于真理标砖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 员文章,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 点,正确地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 验。文章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在 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 通过这场讨论,打破了多年来束缚人们的教 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促进了全党 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恢复了马克思主 义实时求是的思想作风,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背景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干部 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 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 中重新奋起。吗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 新月异。国内外大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 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造成了党和国家的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 改革开放的起步
40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从此中 国的面貌焕然-新,世界的面貌也为之一变。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 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 源,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 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 的壮丽史诗,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掌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理解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事件,自然引入本课的主题——伟大的历史转折。

2、新课内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4、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性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

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短文,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和“当代世界史”。

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或引入新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

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

中国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主义的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它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生产 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同时又结合了中国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它倡导市 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保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它倡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伟大的转折--改革开 放
xxxxxxxxxxx
1 伟大历史转折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 的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 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清新简约风
十分感谢大家观看
演示文稿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讲,报告等。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是在为观众服务。演示文稿 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讲,报告等。
汇报人:XXXX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10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 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5 最新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难点释疑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切含义是( ) A.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 B.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分散 自主经营 C.农民个体经营和乡村联合经营相结合 D.在乡镇企业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 2.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交够国家的, •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形势和社会面貌
1979
十一届三中
2、 1982 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把农民 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 大发展。 珠海 、 汕头 、 3、1980 年起,我国决定在 深圳 、 厦门 、 海南岛 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 开放的窗口。1984年再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 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又相继在 长江三角洲 、 珠江三角洲 、 闽东南地区 、 环渤海地区 开辟经济开 放区。 1990年又作出了开放 上海浦东新区 的决定, 我国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地点:北京
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工作重点 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伟大 决策
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
模块二
在希望的田野上 ——对内改革
•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了什么 改革? •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什么? •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 了什么变化?
安徽凤阳小岗村立下的“分田到户”的字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 安徽凤阳小岗村今貌 据
上面表格中有关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统 计数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生 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当堂达标】
1.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 A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平凡冤假错案的工作 D. “两个凡是”思想的提 出 2.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 D 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 ……兴工扶农, 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D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建立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牢牢抓住批“四人帮”这个纲,去夺取 天下大治的新的伟大胜利。 ——1977年2月《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 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所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用说那些根 据个别情况作的个别诊断。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国内的政治状况怎样?分析材料二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4.“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 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领导中国人民
C “当家做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人物分别
是( ) B.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 A.毛泽东、周恩来 C.毛泽东、邓小平
A

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徘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只有实践是检验真 我们都坚决维护 ; 理的唯一标准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一、说教材《伟大的历史转折》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承接了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整个单元中起着重要的地位,明确指明改革开放的方向。

学好本课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开始了伟大的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相关情况。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而以深圳等为代表的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的发展,使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以及种种表现。

初二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但有些学生进入初二,不再像初一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制造一些机会调动这部分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的具体认知情况,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能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不同,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认识邓小平在历史上的伟大贡献。

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方面还比较差,因此,根据课标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重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难点: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转折,重点是讲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变化,认识历史转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学生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转折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转折,掌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认识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转折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转折的意义。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实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历史转折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改革开放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的气氛,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的意义。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呈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转折,重点讲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地批判了“两个
凡是”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充分肯定了必须完 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 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党的指导工作。
◆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正确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
(单击屏幕播放)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 改革开放的起步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正确地指出任何 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文章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 践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在根本理论上否定了 “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 通过这场讨论,打破了多年来束缚人们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 精神枷锁,促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恢复了马克思 主义实时求是的思想作风,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 条件。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
党规党法,反对突出个人,加强集体领导。审查并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 重大冤假错案,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薄一波等 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贡献。
◆ 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实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华国锋于11月10日在中央工作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会议的三项议程 是:
一、讨论如何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尽快把农业生 产搞上去的问题,讨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两个文件。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模板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模板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今天,我们的历史学习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予以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今天我们接触一个新名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谁给大家解释?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是什么情况呢?请大家看一段影片。
包产到户,把土地承包给农民,那土地归谁所有?
请大家看走上富裕之路的农村。大家展示自己的资料。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歌曲中问道的“春天”指什么?“春天”又有哪些新气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由此展开。
投影一张学校的照片,简陋、陈旧到宽阔、崭新、多媒体的教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把农村的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
学生自己谈感想,深入理解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
组内的交流,实例说明。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本课通过小组展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也便于学生理解: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实验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正确的;对外开放便于我们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让我们能取人之长,变通有无;对外开放便于我国同他国政治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引导学生认识深圳特区的建立是改革开放的开始,我们敞开了国门。
培养学生看图、识图能力。
学生进一步了解对外开放国策,从地里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学科的渗透。
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的同时得到了认可和赞赏。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作者:毛玉东东方来源:《湘潮》2022年第08期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的重要法宝。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2019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意义。

真理标准讨论开启思想先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党和国家工作有所前进,一些领域的拨乱反正已经开始,经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和外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十年内乱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期内消除它在政治上思想上造成的混乱并非易事,“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得到根本纠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提出和贯彻“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4月,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批评“两个凡是”。

陈云、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抵制“两个凡是”的推行。

人们开始感到,要彻底澄清“四人帮”造成的思想混乱,不能不首先解决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毛泽东的指示,判定历史是非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等重要问题。

然而,解决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的争论。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第8课改革开放【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内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析其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变化。

(3)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掌握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1)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不同,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

(2)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地理范围。

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3)以小岗村为例,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骤及影响,切身体会改革的艰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认识邓小平在历史上的伟大贡献。

(2)通过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体会改革开放和历史发展的艰难曲折。

(3)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强国之路。

【复习重点、难点】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影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2.难点;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复习学法】导学互动。

【复习资源】多媒体课件。

【复习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一)自学导纲1.导入: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指出十届一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她就如一声春雷敲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

这样紧扣题目与子目导入新课。

2.出示导纲。

(1)出示简要提示(2)出示问题3.组织学生自学。

(1)迅速温习教材,完成导纲中以下问题:①真理标准大讨论:背景、时间、结果、意义。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

③改革开放:A对内改革:Ⅰ.农村改革:政治制度、试点、作用。

Ⅱ.城市改革:国有企业目标大、中型企业B对外开放:顺序及代表,特征。

(2)教师通过投影校对答案。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学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学课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时间: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时间:1978年12月 主要内容:
内容 路线
纠正错误
思想路线
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 错误的严重来缚
政治路线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 斗争”为纲
树立正确路线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平反冤假错案
(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到 平反。 (2)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3)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 种种罪名,恢复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 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 得到平反。
小结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归纳总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困惑? 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1) “两个凡是”的方针。“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继续。
(2)结合材料二说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性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2) 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材料三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 ”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
随堂检测
1.“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
藩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A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粉碎“四人帮”
D.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试验省-广东
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1]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邓小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邓小平的复出及其改革尝试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
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
改革开放
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1、对国内经济的控制达到惊人的程度,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2、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如购买粮食就需要有相应的粮票),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

3、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都会被均分,这导致生产者没有兴趣扩大生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

只知道依靠"大锅饭"过生活,丧失了发展经济的动力
为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变人民心目中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形象,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党的17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
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

怎样改变?答案只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

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

怎样改变?答案只一个:改革。

改革开放试验田-深圳特区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新思路在哪里?
改革开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崛起的上海浦东新区
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政策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

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

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有资料记载正式开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