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蝉

合集下载

蝉这首诗的背景故事

蝉这首诗的背景故事

蝉这首诗的背景故事
蝉是一种昆虫,被广泛认为是夏季的代表。

蝉的鸣叫声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夏天的标志之一。

而在中国文学中,蝉也常常被用作诗人的意象,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这首关于蝉的诗歌是一首蜀派的作品,作者是唐代的诗人杜牧。

杜牧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唐朝的衰落和政治的腐败,这对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蝉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和内心的感受。

诗中,蝉的歌声被描绘为在秋天里终止失落的音乐,这种音乐使杜牧感到深深的忧伤和无尽的思绪。

蝉的歌声仿佛唤起了他对逝去岁月和现实世界的思考,他意识到时间的倏忽和生命的脆弱。

与此同时,蝉也成为了诗人自我的投射和寻求永恒的象征。

诗中的蝉虽然在结束鸣唱后消失,但它的声音在杜牧的心灵中继续回荡。

这暗示着诗人试图通过诗歌来超越时空的限制和生命的短暂,追寻内心深处的永恒存在。

蝉这首诗的背景故事充满了哲理与情感,凝聚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自身存在的思考。

通过蝉这个形象的运用,诗歌传达了生命短暂、岁月易逝的主题,引发读者对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索。

杜牧的这首蝉诗,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人通过对蝉的描绘,传达出对于人生和存在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美感之外,不禁沉浸于对人生意义的思绪当中。

总的来说,蝉这首诗的背景故事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哲思与感悟的境界。

它描绘了蝉的鸣唱、时间的流动、生命的短暂以及诗人对存在的思索,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感人的表述方式,成为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一颗明星。

咏蝉古诗大全

咏蝉古诗大全

咏蝉古诗大全一、咏蝉古诗的起源和流传1.1 蝉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文化中,蝉一直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

•蝉的鸣声也被认为代表着夏季的来临与群蝉的合唱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夏天的热闹与热情。

1.2 古代关于咏蝉的作品•《诗经》中的《蝉》:–“蜩、螗,敦彼行宛之。

”–这首诗描绘了蝉的声音,将蝉与行走的人做了比喻,表达了对蝉声的喜爱和赞美。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借鉴了蝉的形象,比喻作者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精神境界。

1.3 咏蝉古诗的流传•古代的咏蝉诗歌多以赞美和抒发作者情感为主题,通过对蝉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受。

•这些诗歌经过了世代的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咏蝉古诗的主要特点2.1 转瞬即逝的美感•蝉的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周时间,因此咏蝉的诗歌大多描写蝉的短暂存在和转瞬即逝的寿命。

•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感,使得咏蝉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禅意和哲思。

2.2 描绘蝉鸣的艺术手法•古代的咏蝉诗歌通过巧妙的描写和表现手法,将蝉的鸣声表现得逼真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2.3 咏史抒怀的背景与主题•受到历史时期的影响,咏蝉的诗歌也经常融入了时代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通过对蝉的描写,作者抒发自己的思乡情怀、对逝去岁月的追忆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三、古代咏蝉名篇赏析3.1 《蝉》- 《诗经》•“蜩、螗,敦彼行宛之。

”•这首诗简洁明快,通过对蝉鸣声的描写,传达了对蝉声的喜爱和赞美。

3.2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蝉,但通过引用蝉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精神境界。

3.3 《蝉》- 骆宾王•“咽镜且为舌,粉毛何足亲。

”•这首诗用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蝉的喜爱之情,通过蜕皮的比喻写出蝉的形象,增添了一种别样的意境和美感。

3.4 《蝉》- 晏殊•“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古诗文中常见的昆虫意象

古诗文中常见的昆虫意象

xxxx常见的昆虫意象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常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的品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虞世南《蝉》)体现出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之美。

诗人借此道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秋风一起,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因此诗歌中也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蟋蟀——“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蟋蟀,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其鸣声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蟋蟀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所以诗家吟咏此虫,多以此出笔。

如戎昱的“蛩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白居易的“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彻夜不停地鸣叫,令人愁肠百结。

螟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泛指稻螟蛉、棉铃虫、菜粉蝶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诗经·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属于直翅目螽斯科。

螽斯也叫斯螽,俗称蝈蝈,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记载:“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全诗用六个迭字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

古人还把螽斯视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故有“螽斯延庆”之说。

《蝉》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蝉》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蝉》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蝉虞世南〔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语文八年级上册21课《蝉》笔记

语文八年级上册21课《蝉》笔记

语文八年级上册21课《蝉》笔记
《蝉》是一篇关于蝉的诗歌,作者是古代诗人李白。

诗歌中描写了蝉的声音,以及它们在夏天的活动。

诗歌中描写的蝉声,清脆而悦耳,像是一种清新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

它们在夏天的活动,也是一种欢乐,让人们感受到夏天的清凉。

诗歌中还描写了蝉的智慧,它们会在夏天的炎热中,把自己的声音发出来,以此来抵抗炎热。

这也表明,蝉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它们会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诗歌中还描写了蝉的坚强,它们在夏天的炎热中,依然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畏艰辛,坚持到最后。

这也表明,蝉是一种勇敢的动物,它们会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艰辛,坚持到最后。

《蝉》这首诗歌,描写了蝉的声音、活动、智慧和坚强,让人们感受到蝉的魅力,也让人们从中学习到勇敢和坚强的精神。

蝉这首古诗

蝉这首古诗

蝉这首古诗范文一:蝉是一种肆意嘶鸣的昆虫,也是中国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从古至今,许多诗人都曾写过有关蝉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用深情的笔调表达了对蝉的爱慕之情,让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杜甫的《登高》以蝉为乐章,以点染生命的痕迹为旋律,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诗中的“钟鸣鼎食之家,琴瑟之好,衣服之奇,于我何有?”表现了诗人对人们的世俗的蔑视,而与此同时诗人又表现了自己与蝉的奇妙相遇,相辅相成的生命体不同于世俗的功利,而是更加隐逸、朴素、纯真的存在。

通过描写蝉短暂而繁殖力强大,表现出生命的辉煌和强大,与此同时诗人也想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呼唤人们珍惜短暂的光阴。

诗中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呈现出蝉与孔子的联系,更加突显了生命与文化的交融,以及吟咏的崇高情操。

在杜甫的《登高》中,蝉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元素,更是诗人寄托自己情感和生命感悟的载体。

这种以蝉为主题的诗歌,既表达了中华文化的敬畏自然之情,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与热爱。

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重点分析:本文通过解读杜甫《登高》这首诗歌,提出了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扮演的角色,探讨了蝉与生命、文化的关联性,并透过诗歌展现了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重点用词:深情、笔调、敬畏、赞美、繁殖、光阴、情感、精神。

范文二:蝉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笔下,蝉常被描绘成一种生命力旺盛、郁郁葱葱的生物,代表着无尽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未来。

与此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蝉的叫声也是人们常听到的声音之一,透过蝉的叫声,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嘶鸣的韵律与生命的节奏息息相关。

在此,不得不提到南宋诗人陆游的《卧春》,这首诗以蝉为主题,以深沉的内涵和儒雅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蝉在诗中被描述成吟咏春天,引人入胜的生物,诗歌通过蝉的形象展现出自然界的杰作与生命的奇妙,表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美好的向往,对于时光流逝的焦虑,以及对于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期望。

古诗文中常见的昆虫意象

古诗文中常见的昆虫意象

古诗文中常见的昆虫意象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常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的品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虞世南《蝉》)体现出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之美。

诗人借此道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秋风一起,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因此诗歌中也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蟋蟀——“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蟋蟀,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其鸣声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蟋蟀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所以诗家吟咏此虫,多以此出笔。

如戎昱的“蛩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白居易的“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彻夜不停地鸣叫,令人愁肠百结。

螟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泛指稻螟蛉、棉铃虫、菜粉蝶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诗经·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属于直翅目螽斯科。

螽斯也叫斯螽,俗称蝈蝈,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记载:“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全诗用六个迭字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

古人还把螽斯视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故有“螽斯延庆”之说。

蝉古诗虞世南写作手法

蝉古诗虞世南写作手法

蝉古诗虞世南写作手法
蝉古诗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创作的一首名篇,它展现了蜩(蝉)的生命和感叹人生短暂的主题。

虞世南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写作手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法:
1.比喻: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蝉与人类的生命进行类比,表达出对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

2.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夏日的景象,如蝉鸣、树阴等,给人以酷暑的感觉,进而引发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3.意象的运用:虞世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蝉的形象,如其“纤纤”、“鲜妍”,使读者感受到蝉的生命力与美丽。

4.借物抒怀:蝉作为一种昆虫,具有固定的生命周期,虞世南通过描写蝉的生命过程,抒发自己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伤之情。

5.音韵的运用:整首诗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格律,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感。

总的来说,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喻、借景抒情、意象的运用、借物抒怀以及音韵的运用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与感慨。

这些手法使得《蝉》成为一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蝉》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蝉》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原文: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蝉意象在古典诗词中以及现代生活中的文化含义

蝉意象在古典诗词中以及现代生活中的文化含义

蝉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文化含义古人对蝉可谓一赞一叹一,赞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枝,蝉鸣清亮高远,且误以为蝉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成为了高洁的象征。

用来寄托理想抱负。

例如(唐)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说蝉餐风饮露,蝉鸣之所以能传的很远,是因为它栖于高高的梧桐树上,而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这首诗以蝉寄托了作者的做人为官的人格理想。

那就是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声名远播,言外之意是这种“居高声自远”是来自自身人格美的力量,而不是凭借阿谀奉承,见风使舵,或者权势裙带关系所能得到的。

再来看一首(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是骆宾王遭人陷害,蒙冤下狱,在狱中所作。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表面上写蝉因露水重打湿翅膀难以飞行,风太大淹没了叫声。

深层用意是以高洁的蝉自喻,露和风暗指奸佞小人,这些人使诗人蒙冤受屈,风言杂语又淹没了诗人伸张正义的声音。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蝉来表白自己的清白之身,也表达了自己遭陷害的悲愤。

二,叹庄子《逍遥游》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这里的蟪蛄是蝉的一种。

庄子说这句话是在论证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说只有一天寿命的菌类和只有一年寿命的蟪蛄与五百岁的冥灵,八千岁的大椿相比,是很可怜的。

而凡人要与寿与天齐的彭祖相比,也岂不很可悲。

这便是小与大的区别,小在大面前的可悲。

所以古人在面对夏生秋死,整个生命历程不到一年的蝉时,就会生出怜悯之心。

所以首先在秋天,生命就要终结的蝉往往会引发古人悲感,就如同落叶,落花,由此蝉引发了古人悲秋之叹,还有因此而生的叹人生短暂,时光不再这一悲感大多时是以寒蝉或者秋蝉的形象出现且看柳永《雨霖铃》这首诉说“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第一句,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切寒蝉叫得那么凄凉悲切,点名时间是秋天,也更加渲染了离别时的悲伤气氛。

虞世南的《蝉》的注释

虞世南的《蝉》的注释

虞世南的《蝉》的注释虞世南的《蝉》是一首描绘蝉鸣时节、赞美蝉的生命力的诗篇。

诗中以蝉为主题,展现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面我们结合注释,来解读这首诗的文化内蕴。

虞世南(558 年-638 年),字伯施,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才横溢,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蝉》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蝉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诗的第一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描述了蝉的生活习性。

蝉栖身在树梢,尾部悬挂在空中,吸取清澈的露水。

注释中提到,“垂緌”是指蝉的尾部,形象地描绘了蝉的姿势。

这里的“清露”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蝉的赞美。

第二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揭示了蝉声音传播的原理。

蝉鸣声传播得很远,是因为它们生活在高处。

注释中解释,“藉”是指借助,这里表示蝉不需要借助秋风,就能发出远扬的声音。

这句诗暗喻了人的品质高尚,无需依靠外在因素,就能得到他人的敬重。

整首诗以蝉为主题,通过对蝉的生活习性和品质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同时,诗中还寓言了人的品质修养,强调内心的纯洁和高尚。

在注释中,我们还了解到,《蝉》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虞世南在唐太宗时期创作的,当时正值初唐,国家繁荣昌盛,文化底蕴丰厚。

诗人借助蝉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对国家繁荣的祝愿。

通过对虞世南的《蝉》的注释解读,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还能体会到诗人对生命和品质的赞美。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去了解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对自然、生命和品质的热爱与追求。

总之,虞世南的《蝉》是一首赞美生命、弘扬品质的诗歌。

通过注释解读,我们进一步领略了这首诗的文化内蕴,也更加敬佩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让我们深入学习这首诗,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蝉》古诗解读

《蝉》古诗解读

《蝉》古诗解读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蝉诗以蝉为主题,通过对蝉的描绘,抒发对生命、时光以及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将通过解读一首蝉的古诗,探讨其中包含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诗中以蝉为主线,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流逝的深切思考。

首先,诗人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蝉的嘶鸣声:“嘶螗始鸣时”,将读者带入一个闷热的夏日。

这种鸣声通过声音的传达,让读者感受到了湿热的气息和蝉鸣对大自然的评述。

接着,诗人继续描绘蝉的变化过程,以“青萝抱绿绪,黄蜂点红碥”的形象描述了蝉体色的变化。

这种色彩变化不仅展示了蝉的美丽,也折射了时间的变迁。

最后,诗人再次以嘶鸣的方式表达了对蝉音的感叹和思考:“非无腹中鸣,但不为人闻”。

通过这句话,诗人传达了蝉的声音虽然存在,但并不会被人关注,暗喻了生命的短暂与人们对时间的忽视。

整首诗以纵横交错的描写手法,通过对蝉的观察和嘶鸣声的描绘,凸显了诗人对生命脆弱和时间流逝的思考。

从蝉的鸣叫开始,读者被引入一个炎热干枯的夏日。

蝉的声音和色彩变化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变迁,也寓意了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匆匆。

诗人的思考也透过蝉的形象表达出来,即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无情。

因此,《蝉》这首诗通过对蝉的观察和描写,唤起了人们对时间流逝以及生命的无常的思考。

这首诗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比如,通过描绘蝉的鸣叫、体色变化等手法,使得形象更加生动。

同时,诗人将自己的思考与蝉的形象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对蝉的思考和自己对蝉的感悟,将情感融入到诗中。

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诗歌不再只是对蝉的描绘,而是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蝉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思想的升华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解读《蝉》这首古诗,我们从蝉的形象、描写手法以及情感上理解到了作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

蝉作为一个短暂存在的生命,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思考,成为了表达自然与人生之间关系的媒介。

这首诗通过对蝉的描绘,道出了人们面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流逝时的思考和感慨。

精品课件古代诗歌鉴赏蝉意象解读——诗意地栖息的蝉

精品课件古代诗歌鉴赏蝉意象解读——诗意地栖息的蝉

谢谢大家!
尾联:想象
姜夔名句--“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
离别 伤时 之蝉
离别: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之一。离别 在即,任何事物的触动都能勾起内心的伤感, 这时若有几声蝉鸣从高柳中传出,那更是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了。
伤时:古人认为蝉夏生秋死,蝉也就成 了生命短促的象征。文人志士在功名未就、 壮志未酬时往往会发出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的感慨。
诗意地栖息的蝉
----古代诗歌鉴赏蝉的意象解读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诗经》
蝉寂漠而无声。 --《楚辞》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北朝 王籍
咏蝉三绝 --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北宋 柳永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高洁之蝉
目录

2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的羁旅乡思之蝉 3 “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的离别伤时之蝉。 4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的讽刺之蝉
高洁之蝉
古人认为蝉栖居高枝,而不衔草木筑巢; 弃秽饮露,而不以粒粟为食;高标孤处, 无求少欲,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 咏之颂之,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唐 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 尊其品格。”
1 高洁之蝉(一)

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作为隋朝旧臣的虞世南,由 于他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 太宗留用,并深得器重。于是, 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洁飘 逸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 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 在力量才被重用的宣言。
:悲秋思绪
2 羁旅乡思之蝉
早蝉 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蝉古诗虞世南诗歌朗读

蝉古诗虞世南诗歌朗读

蝉古诗虞世南诗歌朗读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解析古代诗歌中蝉的意象

解析古代诗歌中蝉的意象

解析古代诗歌中蝉的意象一、显示出时间的变化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

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另有“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

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

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1、阅读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其十二》,答复下列问题。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

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有人说,这首诗明写蝉,暗伤己。

请予以分析。

二、映射出悲凉的情调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气氛,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别离远游之中。

2、阅读许棠的《蝉》,答复下列问题。

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

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有人说,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

请予以分析。

3、阅读朱熹的《宿寺闻蝉作》,答复下列问题。

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

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客听到蝉鸣为何惊?三、赋予蝉高格之形象中国古代文人历尽沧桑,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逐,市朝倾轧,世态炎凉,难免滋生出往事如梦,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

诗人常通过蝉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高格之情调。

4、阅读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答复下列问题。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有人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请予以分析。

答案:1、答案:该诗外表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2、答案:诗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表达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

蝉古诗意思

蝉古诗意思

蝉古诗意思范文一:蝉鸣声,蝉古诗,仿佛回到了一段古老的时光。

古诗里面,蝉似乎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有的是美丽,有的是悲伤,有的则是愤怒,更有的是寄托情感的载体。

古诗《静夜思》里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再看“床下栖霞鸟,树上鸣黄鹂。

几度栖几度,长安城外寻常事。

”这两首诗,突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而黄鹂和霞鸟此时清脆的叫声,深深地刻画出了一种愁思的画面。

蝉古诗里也不乏类似画面,“宛在谷前蝉,寂寞梧桐影,隔庭花和叶,相向宛无声。

”这一幅画面和《静夜思》里的愁思场景不同,它更像是一种别有寂寥之味的审美。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诗中物象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以及蝉的声音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蝉的声音,出现在许多古诗中,它的声音情感复杂,既有婉转的优美,也有高亢的愤怒。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道难》中有“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尘无因,有鸟逾白闲庭。

瑟瑟琴声殷,感时花溅泪。

”中的“有鸟逾白闲庭”便表示蝉愤怒的发出之声。

这里蝉的声音描绘了那种曲折离奇、险阻重重的蜀道,如此激昂,可见于蝉声的重要性。

独居,邂逅,友情,乡愁,甚至诗人的情思,都可能在蝉古诗中得到表达。

一首小小的古诗里,既有色彩,又有声响,更深切地刻画出了人情世故各不相同的内心丰富。

关于此种题材的写作重点,就是要突出其中的情感、抒发其中又会表达些什么思想感情。

文章中用词对于突出蝉声的重要性、蝉的角色、蝉对于传达情感的重要性都有所体现。

范文二:蝉鸣声,仿佛一只“激情的的小唱片”,引出了古代文学中的独特篇章——蝉古诗。

在古代诗歌中,蝉往往被用作幻想、寓言,甚至是象征物。

《庐山谣》中,“八百壮士俱奔北,鸣声震极望长安”,描写了蝉的“铮铮鸣唱”,象征了革命精神。

「“蝉衣,蝉翼,毒虫不减,性美也。

」,“蝉”的美丽被赞誉,而其毒虫之名,也极富讽刺。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描写了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老僧忽闻蝉鸣之声,因而畅饮方才得以享受之畅快淋漓,同时也表达了禅可观物的精神和清净唯美的执着。

三首写蝉的古诗

三首写蝉的古诗

三首写蝉的古诗张三丰翻译师发现,三首古代诗歌都以蝉为主题,这些诗歌以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蝉的特点和魅力。

下面是这三首写蝉的古诗:第一首:蝉鸣声,响彻山谷间。

盛夏时节,闻之使人心生欢畅。

昼夜不息,独自高声唱,傍晚飞落,草丛中寻找庇藏。

第二首:暑气蔓延,夏日曾经展。

蝉在枝头鸣,其声动人魂。

不离不弃,持之以恒。

跳跃于草木之间,绿叶为舞伴。

第三首:炎炎夏日,蝉声响彻耳畔。

鸣声如铜,初细后浓。

古树之下,蝉为主角,欢声笑语。

蝉翅鼓动,奏出动人音符。

这三首诗以不同的方式描写了蝉的特点和表达了对蝉的赞美。

蝉的鸣声令人心旷神怡,引发人们对炎炎夏日的感慨。

蝉的鸣声持续不断,像是一首纯净的音乐,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和安慰。

蝉是夏天的代表,它们跳跃在绿树枝上,犹如绿叶的舞伴。

它们的声音时而细腻动听,时而浓烈深沉,给人带来别样的感觉。

在炎炎夏日中,蝉的鸣声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让人们感受夏季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蝉的鸣声不离不弃,持之以恒。

它们几乎是整个夏天都在鸣叫,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蝉声在草木之间跳跃回荡,令人心旷神怡。

它们飞落于树林之间,寻找草丛的庇护,伴随着微风,展示出艺术之美和生命之力。

在夏日的暴晒下,蝉的鸣声如同古铜般悠长悦耳。

它们选取古老的大树为舞台,鸣声响彻山谷,为人们带来了夏日的喜悦和生命的活力。

蝉的翅膀鼓动,奏出了动人的乐曲,鼓舞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勇往直前。

总的来说,这三首古代诗歌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艺术形式,描绘了蝉的特点和赞美了蝉的魅力。

蝉的鸣声使人陶醉其中,感受到夏日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蝉的存在仿佛成为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首诗歌中没有出现小节或标题,但通过运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蝉的世界。

这些诗歌以自由的形式展现了蝉在夏天中的美丽和魅力,让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流连忘返。

蝉的声音仿佛化成了文字,响彻于篇章之间,如古风韵味盎然的音乐。

结语:蝉的美妙鸣声使得夏日更加生动活泼,而这三首古代诗歌向我们展现了蝉的独特魅力。

蝉古诗虞世南诗歌朗读

蝉古诗虞世南诗歌朗读

蝉古诗虞世南诗歌朗读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蝉古诗虞世南诗歌朗读

蝉古诗虞世南诗歌朗读

蝉古诗虞世南诗歌朗读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蝉古诗的诗意

蝉古诗的诗意

蝉古诗的诗意蝉,是夏日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形象。

蝉的叫声,让人们感受到夏日的热烈和生命的活力,也激发了诗人们对生命、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思考和创作。

在中国古诗中,蝉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诗意,成为了诗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从蝉古诗的表现形式、主题内容、诗意特征等方面,探讨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蝉古诗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蝉的形象被表现得非常生动。

诗人们通过描绘蝉的叫声、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将其形象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其中“蝉噪”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夏日蝉声的嘹亮和热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形式还包括蝉鸣的时间、蝉的外形、蝉的生活习性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条时。

”其中“蝉鸣空桑林”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蝉鸣的时间和场景,给人们留下了清新的印象。

二、蝉古诗的主题内容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主题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生命、爱情、自然等多个方面。

其中,蝉作为夏季的代表,成为了表现生命力和生命哲学的象征。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条时。

”其中“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句,表现出蝉作为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性,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此外,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被赋予了浪漫的爱情意义。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蝉
(256500)山东博兴师范学校耿宝强“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

骄阳似火的夏季,法布尔所说的“不知疲倦的歌手”——蝉,又一次在林间枝头开始了它们的歌唱。

古往今来,它们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多少诗人写下了优美动人而含义不同的诗篇啊!
蝉最常见的含义是比喻高洁的品德与情操。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蝉的幼虫生活在土壤里,是靠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维持生命的,而成虫则靠吸食树木枝干的汁液为生。

然而,古人却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

曹植《蝉赋》写到:“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声噭噭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郭璞的《蝉赋》更说:“虫之清洁,可贵惟蝉。

”唐代咏蝉诗“三绝”都是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三位诗人的地位、际遇、气质不同,使三诗旨趣迥异,各臻其妙。

隋朝旧臣虞世南笔下的鸣蝉是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借蝉抒怀,抒发了自己的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的愤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咏蝉》)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诗则是这样写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自然而然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同情之人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

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与颂扬蝉的高洁相反,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的污浊的。

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的《蝉》诗便是如此。

在陆龟蒙的笔下,蝉是卑鄙无能之辈:“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
更无”。

而在罗隐的笔下,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大地工夫一为遗,与君声调偕君绥。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两诗借蝉言志,对唐末的社会腐败、官场污浊,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

蝉鸣又常常勾起诗人的愁思。

听,这蝉声曾使长年漂泊在外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乡愁顿起:“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这蝉声也曾使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心生凄凉:“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这蝉鸣还曾使有志无成、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唐代诗人雍裕之潸然泪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

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蝉本无知,蝉鸣也本不关愁,然而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这都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缘故罢了。

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因为蝉的成虫活动于秋天,所以蝉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代表秋天的到来。

如唐朝白居易《答梦得闻蝉见寄》:“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罗邺《蝉》:“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南唐人李中《海上从事秋日书怀》:“千里梦随残月断,一声蝉送早秋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