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培训PPT课件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培训资料》PPT课件
![《手足口病培训资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93187fb7360b4c2e3f64c2.png)
天以内。 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住院指征
▪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将其转至指 定医疗机构:绵阳四0四医院在手足口病 的重症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 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 1972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
.
3
国内流行情况
▪ 1981年起,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数病 例零星报道,但缺乏病原学支持
▪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发 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两年 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爆发。两次爆发的发 病率分别达2.3%和1.9%
色素沉着
.
14
重症病例表现:
▪ 神经系统症状:脑干脑炎、脑膜炎等 ▪ 呼吸系统症状:肺水肿 ▪ 循环系统症状:心衰、休克 ▪ 3岁以下,在病程1~3天发生
.
15
死亡原因
▪ 神经源性肺水肿 ▪ 脑干脑炎、脑疝 ▪ 循环功能衰竭
.
16
EV71感染特点
▪ 神经系统并发症比例较高
.
17
临床不典型病例
发热。 ▪ 可伴有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
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
11
口腔疱疹
▪ 性质:小疱疹或溃疡 ▪ 部位:舌、颊粘膜、硬腭多见,偶可见于
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 症状: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
年幼儿常表现为烦躁、哭闹、流涎、拒食 等。
.
12
手足及其他部位
▪ 出疹时间:口腔疱疹后1-2天
.
22
确诊依据
▪ 确诊时必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 确诊EV71病毒感染,必须在临床诊断的
▪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将其转至指 定医疗机构:绵阳四0四医院在手足口病 的重症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 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 1972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
.
3
国内流行情况
▪ 1981年起,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数病 例零星报道,但缺乏病原学支持
▪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发 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两年 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爆发。两次爆发的发 病率分别达2.3%和1.9%
色素沉着
.
14
重症病例表现:
▪ 神经系统症状:脑干脑炎、脑膜炎等 ▪ 呼吸系统症状:肺水肿 ▪ 循环系统症状:心衰、休克 ▪ 3岁以下,在病程1~3天发生
.
15
死亡原因
▪ 神经源性肺水肿 ▪ 脑干脑炎、脑疝 ▪ 循环功能衰竭
.
16
EV71感染特点
▪ 神经系统并发症比例较高
.
17
临床不典型病例
发热。 ▪ 可伴有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
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
11
口腔疱疹
▪ 性质:小疱疹或溃疡 ▪ 部位:舌、颊粘膜、硬腭多见,偶可见于
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 症状: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
年幼儿常表现为烦躁、哭闹、流涎、拒食 等。
.
12
手足及其他部位
▪ 出疹时间:口腔疱疹后1-2天
.
22
确诊依据
▪ 确诊时必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 确诊EV71病毒感染,必须在临床诊断的
《手足口病》课件
![《手足口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a7ac9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7.png)
01 注意饮食
给孩子多喝水,可以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02 避免传染
避免孩子与其他患病儿童过度接触,注意个人卫生
03 定期监测
定期测量孩子的体温和观察症状变化
总结与展望
疫情监测
加强手足口病疫情 监测和信息报告
有效干预
提高对手足口病的 干预措施和防控措
施
科学研究
加大对手足口病的 科学研究力度
早期诊断
手足口病特点对比
典型症状
发热 口腔疱疹 手脚皮疹
患病年龄
婴幼儿 学龄前儿童 成人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粪-口传播
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预防为主 隔离治疗
手足口病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主要流行在春夏季,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是易感人 群,应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
● 03
第三章 诊断和治疗方法
临床诊断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结合实验室检 查结果,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等,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手 足口病。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和隔离十分重要。
● 06
第6章 经验分享和总结
家长经验分享
一些经验丰富的家长分享了他们在孩子患手足口病时的护理经验, 包括如何缓解孩子的不适症状、清洁卫生、饮食调理等。这些经 验对其他家长来说是宝贵的参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患病 的孩子。
家长经验分享
及时就诊
在孩子出现症状时 要及时就医,不要
拖延
多喝水
保持孩子充足的水 分摄入
手足口病与其他传染病的区别
手足口病
主要发生在儿童 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为主要症 状 易在幼儿园、学校等群体机构 传播
手足口病知识和预防控制培训(PPT29张)
![手足口病知识和预防控制培训(PPT29张)](https://img.taocdn.com/s3/m/57a2d0e40c22590102029dcf.png)
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处理结果当天以书面材料上报区CDC。
(三)做好散居儿童预防工作
今年以来,无论是总体发病,还是重症.死亡病例,均以散 居儿童为主。预防散居儿童发病是控制手足口病危害重点。疾 控机构要积极参与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肠道病毒滋生环境。 教育儿童监护人改善儿童个体卫生,降低沾染病毒风险。在疫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要点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难度大,原因有: 1.发病率高,轻症多,重症难预测,小年龄死亡 2.隐性感染者多,具有传染性 3.排毒期长,潜伏期排毒(肠排8W,口排2W,疱排随时) 4.已经在各地生根发芽 5.人传人,人传环境,环境再传人 6.病毒在外界耐受力强 7.幼儿行为卫生差,皮肤粘膜娇嫩,免疫不健全,易感染 8.对幼儿健康教育难,对传染源控制效率低 9.尚无疫苗可预防 10.无EV71快诊试剂早期预测,重症.死亡机制不明
三.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二)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5.培训:幼托机构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保健医生,按时掺 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掌握培训内容;还应在园内进行全员培训 工作,让园长、班主任、保洁人员掌握晨间的内容、消毒的范 围、方法等。 6.宣传教育:托幼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 宣传力度,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防 治知识。区疾控中心印制了4万份宣传折页和部分宣传画,将 通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幼机构下发到全区6岁以下儿童 家长手中,使其了解手足口病的危害和早期症状,有效预防手 足口病,并能及时就医,倡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 做好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消除其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情高发地区和高发月份, 教会群众洗消衣物.餐具.日常用具和
手足口病PPT课件
![手足口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7844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3.png)
种。
控制疫情的策略
加强监测
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病例, 对疫情进行科学评估。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 众的疾病意识和预防能力。
医疗资源储备
提前储备必要的医疗资源,如药品、医疗器械等, 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爆发。
04
手足口病的预防保健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
勤洗手
时间不等。
皮疹
患者的手、足、口等部位会出现 红色斑丘疹,通常在发热1-2天后 出现,逐渐增多并融合成水疱。
口腔症状
患者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疱疹 或溃疡,疼痛明显,影响进食 。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流 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
手足口病可能引起脑膜炎、 脑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 惊厥等症状。
呼吸系统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炎、 心脏疾病等呼吸系统并发 症,表现为咳嗽、气促等 症状。
循环系统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 心包炎等循环系统并发症, 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 心悸等症状。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患者发病前1-2周内有手足口病接 触史或到过流行地区。
临床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表现中的至少2项。
加强信息共享
建立全球性的手足口病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疫情信息、研究成果 和治疗方案,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及时就医。
05
手足口病的社会影响与应 对措施
社会影响
01 02
经济负担
手足口病爆发时,大量患者就医,导致医疗机构负担加重,医疗资源紧 张,同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防控和治疗,给国家和社 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控制疫情的策略
加强监测
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病例, 对疫情进行科学评估。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 众的疾病意识和预防能力。
医疗资源储备
提前储备必要的医疗资源,如药品、医疗器械等, 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爆发。
04
手足口病的预防保健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
勤洗手
时间不等。
皮疹
患者的手、足、口等部位会出现 红色斑丘疹,通常在发热1-2天后 出现,逐渐增多并融合成水疱。
口腔症状
患者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疱疹 或溃疡,疼痛明显,影响进食 。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流 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
手足口病可能引起脑膜炎、 脑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 惊厥等症状。
呼吸系统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炎、 心脏疾病等呼吸系统并发 症,表现为咳嗽、气促等 症状。
循环系统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 心包炎等循环系统并发症, 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 心悸等症状。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患者发病前1-2周内有手足口病接 触史或到过流行地区。
临床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表现中的至少2项。
加强信息共享
建立全球性的手足口病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疫情信息、研究成果 和治疗方案,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及时就医。
05
手足口病的社会影响与应 对措施
社会影响
01 02
经济负担
手足口病爆发时,大量患者就医,导致医疗机构负担加重,医疗资源紧 张,同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防控和治疗,给国家和社 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手足口病ppt免费课件
![手足口病ppt免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2dcb4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f.png)
手足口病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研究病毒如何进入细胞、复制和释放,以及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
。
03
手足口病的免疫应答机制
探究机体对手足口病病毒的免疫应答机制,包括抗体、细胞免疫和炎症
反应等。
手足口病新药研发
抗病毒药物
研究新的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减 轻病情和缩短病程。
免疫调节剂
研究新的免疫调节剂,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减 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提高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04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
手足口病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
介绍手足口病疫苗的种类、适用年龄 和接种时间,以及疫苗接种的程序和 间隔时间。
疫苗接种后的保护效果
阐述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后所能提供的 保护效果,以及在疫苗保护期限内可 能出现的抗体下降情况。
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病例分析的内容
02
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断结果、治疗过程等,以
及医生对病例的分析和总结。
病例分析的组织形式
03
可以采取个人撰写、小组讨论、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
06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研究热点
01
手足口病病毒的基因组学研究
分析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变异,寻找病毒逃逸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
02
手足口病健康宣教
宣教对象
明确手足口病健康宣教的对象, 如儿童家长、教师、医务人员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宣教内容
列举手足口病健康宣教的主要内 容,如症状识别、预防措施、治
疗原则等。
宣教形式
介绍手足口病健康宣教的具体形 式和方法,如宣传画、宣传片、 讲座等,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手足口病精品PPT课件
![手足口病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eb433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3.png)
播和扩散。
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宣传和教育
03
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促进全民参与防治工作。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总结回顾
01
02
03
04
手足口病基本概念、病原学及 流行病学特点
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并发症及其危害
新兴技术在手足口病检测中应用前景
新兴技术如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在手足口病检测中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基因芯片技术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病毒基因,实现高通量、快速、准确的 检测,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有力工具。
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可用于手 足口病的现场快速检测和实时监测。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本降低, 这些新兴技术将在手足口病检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支持治疗
保证患者充足的水分和营 养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 衡。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探讨
风热犯肺证
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 桑菊饮加减。
湿热内蕴证
治以清热利湿,解毒透疹,方用甘 露消毒丹加减。
阴虚火旺证
治以滋阴降火,清心安神,方用知 柏地黄丸加减。
并发症处理策略分享
神经系统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使 用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减轻脑
流行。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 或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 振等症状。
分型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种, 重型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 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手足口病培训PPT课件
![流行病学-手足口病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9dd66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b.png)
地区性流行
在一些地区,如中国南方 沿海城市,手足口病呈现 周期性流行趋势,每隔几 年出现一次高峰。
传播途径与方式
01
02
03
04
直接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 口鼻分泌物、皮肤疱疹液、粪
便等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水源 、食物等,通过手部接触口鼻
而感染。
空气传播
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但相对 较少见。
临床研究进展与治疗手段
临床诊断标准
不断完善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 准,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治疗方法
对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包括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康复治 疗等,以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
疫苗研制
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制工作, 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和控制手足口 病的传播。
05
手足口病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男,5岁,因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部皮疹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EV71 阳性。经隔离治疗,一周后痊愈。
病例二
患者女,2岁,因口腔溃疡、流涎、食欲不振就诊。手、足部无皮疹。实验室检 查显示CA16阳性。经对症治疗,一周后好转。
病例分析与讨论
病例一分析
患者EV71阳性,症状较重,有高热、口腔溃疡和手、足部皮疹。治疗上应采取隔离措施 ,避免交叉感染。同时给予抗病毒、抗炎和对症治疗。
病例二分析
患者CA16阳性,症状较轻,仅有口腔溃疡、流涎、食欲不振。治疗上以对症治疗为主, 如口腔护理、饮食调整等。
讨论
手足口病由多种病毒引起,不同病毒型别的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EV71和CA16 是最常见的病毒型别,其中EV71病毒引起的症状较重,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 临床实践中应重视病毒型别的鉴别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手足口病培训ppt课件
![手足口病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1c625e87c24028915fc3fb.png)
-
18
临床表现
•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 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 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 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 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 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 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 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 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 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 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 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
9
2013年1-5月份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1月份
2月份
2月份
4月份
5月份
总计
发病数 60827
33866
99052
372885 255512 821942
死亡数 12
8
18
25
46
109
-
10
手足口病的定义
•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 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 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 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
7
我国手足口病现状
• 2012年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 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2168737例)、其 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 感冒和风疹,报告死亡数居前三位的病种 依次为手足口病(567例)、其它感染性腹 泻病和流行性感冒。
-
8
我国手足口病现状
• 截止2013年1-5月手足口病821942例,死 亡109例。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 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 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 96%。
手足口病培训课件(ppt)
![手足口病培训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b8302ec0c850ad02df80411e.png)
预防手足口病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郝建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主要内容
1 什么是手足口病? 2 怎么做好儿童预防控制?
B
2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 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 童发病率最高。
B
3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1 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 丘疹、疱疹;
2 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
脑炎、脑脊髓炎等临床表现,(比如咳嗽、
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等) 个别严重患儿可发生死亡。
B
4
手足口病皮疹的 “三个四”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
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B
5
B
6
B
7
B
8
传染源
B
28
5.手足口病真面目
肠道病毒家族成员众多,依次排序编号到71型 结束。能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 为常见。
B
29
手足口病“克星”EV71有疫苗 啦
EV71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EV71病毒的免疫 力,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HFMD和相关疾病 ,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包括CV-A16)感染所 致的HFMD。 造成2008年3月安徽阜阳多名儿童死亡的正是肠 道病毒家族中的老幺——肠道病毒71型(EV 71)
B
22
1.5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 、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超市 、会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勤晒衣被。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郝建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主要内容
1 什么是手足口病? 2 怎么做好儿童预防控制?
B
2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 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 童发病率最高。
B
3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1 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 丘疹、疱疹;
2 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
脑炎、脑脊髓炎等临床表现,(比如咳嗽、
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等) 个别严重患儿可发生死亡。
B
4
手足口病皮疹的 “三个四”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
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B
5
B
6
B
7
B
8
传染源
B
28
5.手足口病真面目
肠道病毒家族成员众多,依次排序编号到71型 结束。能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 为常见。
B
29
手足口病“克星”EV71有疫苗 啦
EV71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EV71病毒的免疫 力,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HFMD和相关疾病 ,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包括CV-A16)感染所 致的HFMD。 造成2008年3月安徽阜阳多名儿童死亡的正是肠 道病毒家族中的老幺——肠道病毒71型(EV 71)
B
22
1.5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 、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超市 、会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勤晒衣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在河北流行的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EV71 型为主。
5
肠道病毒EV71感染特点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 发病率最高
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 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6
流行病学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 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 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棘(尖)慢波。 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
ST-T改变。
19
临床诊断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 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 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 表现。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 —— 诊断与防治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
卫生部办公厅 二OO八年四月三十日
3
我区手足口病特点
4.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 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 常。
20
确定诊断
1.临床诊断基础上
2. 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 或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 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21
鉴别诊断
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虽不易与其他病 毒所致者进行临床鉴别,但如发生在夏秋季节,有流 行趋势,伴发皮疹,肌痛,口,咽部疱疹,心肌炎等 肠道病毒常见症候群时,则颇有助于诊断。
症状: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 体抖动、无力或瘫痪;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 昏迷、脑水肿、脑疝。
体征: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 失。
14
临床表现(3)
—— 重症病例表现
2.呼吸系统: 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
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 (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 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 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病程7~10天。
13
临床表现(2)
——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 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神经系统:
河北目前报告手足口病200余例,其中多数 病例在农村发现。
对这200余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患儿中4岁 以下的儿童占93%,3岁以下的占82%,说 明发病人群主要是学龄前儿童。
4
我区手足口病特点
在报告病例中,散居儿童的比例为54.8%, 托幼机构中的儿童比例为42.6%,说明疫情 还没有出现聚集暴发的趋势。
1. 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 天以内;
死亡原因: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 衰竭
重症病死率:10%~25%
17
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 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 升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 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 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 。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
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 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7
流行病学特点
传 染 源: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 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 。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 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 奶具、床 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 可造成本病传播。)
病原学检查: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阳性。
18
物理学检查
胸片: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 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 双侧大片阴影。
磁共振: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脑电图: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
主要应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相鉴别: 1.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 2.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 3.乙型脑炎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 5.结核性脑膜炎
22
留观或住院指征
23
留观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 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 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 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 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病程7~10天。
10
11
手、足、口
12
临床表现(1)
—— 一般病例表现
潜伏期:一般2~7天,无明显前驱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散在疱疹,手、足和臀
15
临床表现(4)
3.循环系统:
—— 重症病例表现
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
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
压升高或下降。心脏病变临床表现可轻可重,
重者可发生心衰。
心脏病变临床表现归纳: 1、急性心功能衰竭 2、心律失常 3、猝死 4、慢性心肌病
16
重症病例特点
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持续高热,皮疹或无皮 疹,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显性感染者多为学龄前儿童, 尤其3岁以下婴幼儿。
8
临床分期
手足口病/咽峡炎(第一期) 病毒侵袭
脑脊髓炎(第二期) 神经源性反应
肺、心损害(第三A期、第三B期)
康复或后遗症(恢复期)
死亡
9
临床表现(1)---一般病例表现
潜伏期:一般2~7天,无明显前驱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散在疱疹,手、足和臀
5
肠道病毒EV71感染特点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 发病率最高
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 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6
流行病学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 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 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棘(尖)慢波。 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
ST-T改变。
19
临床诊断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 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 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 表现。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 —— 诊断与防治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
卫生部办公厅 二OO八年四月三十日
3
我区手足口病特点
4.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 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 常。
20
确定诊断
1.临床诊断基础上
2. 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 或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 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21
鉴别诊断
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虽不易与其他病 毒所致者进行临床鉴别,但如发生在夏秋季节,有流 行趋势,伴发皮疹,肌痛,口,咽部疱疹,心肌炎等 肠道病毒常见症候群时,则颇有助于诊断。
症状: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 体抖动、无力或瘫痪;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 昏迷、脑水肿、脑疝。
体征: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 失。
14
临床表现(3)
—— 重症病例表现
2.呼吸系统: 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
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 (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 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 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病程7~10天。
13
临床表现(2)
——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 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神经系统:
河北目前报告手足口病200余例,其中多数 病例在农村发现。
对这200余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患儿中4岁 以下的儿童占93%,3岁以下的占82%,说 明发病人群主要是学龄前儿童。
4
我区手足口病特点
在报告病例中,散居儿童的比例为54.8%, 托幼机构中的儿童比例为42.6%,说明疫情 还没有出现聚集暴发的趋势。
1. 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 天以内;
死亡原因: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 衰竭
重症病死率:10%~25%
17
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 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 升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 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 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 。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
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 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7
流行病学特点
传 染 源: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 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 。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 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 奶具、床 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 可造成本病传播。)
病原学检查: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阳性。
18
物理学检查
胸片: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 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 双侧大片阴影。
磁共振: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脑电图: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
主要应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相鉴别: 1.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 2.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 3.乙型脑炎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 5.结核性脑膜炎
22
留观或住院指征
23
留观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 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 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 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 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病程7~10天。
10
11
手、足、口
12
临床表现(1)
—— 一般病例表现
潜伏期:一般2~7天,无明显前驱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散在疱疹,手、足和臀
15
临床表现(4)
3.循环系统:
—— 重症病例表现
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
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
压升高或下降。心脏病变临床表现可轻可重,
重者可发生心衰。
心脏病变临床表现归纳: 1、急性心功能衰竭 2、心律失常 3、猝死 4、慢性心肌病
16
重症病例特点
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持续高热,皮疹或无皮 疹,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显性感染者多为学龄前儿童, 尤其3岁以下婴幼儿。
8
临床分期
手足口病/咽峡炎(第一期) 病毒侵袭
脑脊髓炎(第二期) 神经源性反应
肺、心损害(第三A期、第三B期)
康复或后遗症(恢复期)
死亡
9
临床表现(1)---一般病例表现
潜伏期:一般2~7天,无明显前驱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散在疱疹,手、足和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