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子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国外全球价值链研究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vahieChain)理论,其中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最为普遍,但是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来讲,寇加特的价值链理论却更为重要。生产网络学说对GVC理论的形成也贡献不少。所相异的是,生产网络学说更强调的是企业间的关系网络和由此而形成的具有规模的经济群落,而价值链学说则是突出生产序列和垂直分离、整合。

波特(Porter,1985)分析公司行为与竞争优势时,认为公司价值创造的过程主要是由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部分完成的,且这两部分活动在此价值创造过程中互相联系而构成的行为链条称之为价值链。其中,基本活动主要包括生产、营销、运输还有售后服务等,支持性活动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与财务等等。随着国际外包业务出现,波特又在此基础上突破公司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了不同公司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体系,此概念跟现在统一的全球价值链概念基本无异。波特认为,一个公司价值链和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仅是公司内部价值链,且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多价值链的价值体系中。公司竞争优势大小与该价值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波特初次提出价值链概念的同期,寇加特(Kogut,1985)则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寇加特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其实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进行空间配置时,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投入其所有资源,以确保其竞争优势。比较波特的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而言,寇加特的价值链观点更能反映出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寇加特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功不可没。

1.2.2国内全球价值链研究

全球价值链是针对经济全球化提出的,而不是从环境、经济、人口、政府和文化等广义的全球化角度来考察全球化的(杨雪东,2002)。全球价值链各个价值环节分散与全球各地,同时各个环节之间企业产权是相互独立的(刘伟、李风圣,1997)。

有些学者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己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越来越多地源与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有效整合中,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演绎为企业所加入的产业价值链间的竞争(冯丽、李海舰,2003)。

张辉(2006)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的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材料的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分配。散布在全球的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生产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的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2.1.2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全球价值链关于动力机制的研究,基本延续了Gereffi等人在全球商品链研

究中给出的全球商品链运行的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两种模式,即全球价值链

条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购买者两个方面。

二元动力论是基于进入不同产品市场的进入门槛差异给出的(Dicken等,

2001),因此其动力机制基本是按产业部门划分的,而现实世界中,同一产业部

门内两种动力机制是有可能共存的,以致同一产业部门不同价值环节的动力机制

可能完全相悖。Gereffi后来也认为,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的二分法不能很好

地与实际经济情况吻合(Gereffi,2001)。

基于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分析,张辉从理论上将全球价值链的驱动类型分为生

产者驱动型、购买者驱动型和中间型,即兼具生产者和购买者驱动型。不同驱动

模式下,产业形成方式、市场竞争规则和升级轨迹等是不同的。

生产者驱动,是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本地生产供应链的垂

直分工体系。投资者既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也可以

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本国政府。在生产者驱动全球

价值链中,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市场网络来组织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外包和海外投

资等产业前后向联系,最终形成以生产者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生产者驱

动的全球价值链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普遍存在,如汽车飞机制造、计算

机、电子还有通讯产业等。

购买者驱动,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全

球采购和OEM等生产组织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其价值来源于流通环节,主要是指全球

价值链中品牌推广、市场销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过程。购买者驱动的全球

价值链所在的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家具等。

像“沃尔玛”、“耐克”属于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一般只负责产品设计或营

销,而不制造产品品牌,将设计和营销与商品的生产分离开来。

中间型驱动,即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兼具。例如IT行业,其公认的核

心竞争力源于CPU和操作系统等典型的生产环节,不过戴尔等企业在流通环节

的出色表现说明该行业中也存在着购买者驱动的特征。该链条的价值增值在生产

环节和流通环节都有所偏重,在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转变过程中,先表现为价值

的边际价值增值率递减,然后为边际价值增值率递增变化。(参见图2一1)

2.1.3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sturgeon(2000)[4]根据全球价值链中行为主体协调能力的高低,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权威型生产网络((AnthorityproduetionNetwork)、关系型生产

网络(RelationalproduetionNetwork)和虚拟生产网络(VirtualproduetionNetwork)。

Sturgeon等(2001)通过对电子产业和契约制造的研究,并以产品和过程标准化程

度为基础,比较了商品供应商(CommoditySupplier)、领导型供应商(Captive

SuPPlier)和交钥匙供应商(Tum一keySuPPlicr)三种类型的供应关系,进一步将依赖

交钥匙供应商的生产系统称为模块化生产网络。

Humphrey和Sehmitz(2000)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识别了4种治

理模式:纯市场关系(Aim’s一lengthMarketRelations)、网络(Network)、准等级制(Quasihierarehy)和等级制(Hierarehy)。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Gereffi(2005)等根据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识别交易的

能力和供应能力,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细分为市场(Market)、模块型

(Modular)、关系型(Relational)·领导型(Captive)和等级制(Hierarchy)五种治理模

式。根据行为主体间协调能力的高低,市场和等级制分别处于价值链治理模式的

最低部和最高端。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最简单和有效的模式,其运行的核心机制

是价格机制。等级制以企业制为典型,其运行的核心是管理控制。通常模块型、

关系型和领导型三种属于网络治理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