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至宝
中华十大传世书法名帖高清原图!
中华十大传世书法名帖高清原图!第一帖-东晋·王羲之家族《三希宝帖》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
《快雪时晴帖》原本只是王羲之致朋友的尺牍(短信)。
在一场大雪之後,天晴的时刻,想起了远方的朋友,遂提笔写信问候。
缩略图局部图《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
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
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
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缩略图局部图《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
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
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缩略图局部图第二帖---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缩略图局部图第3帖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本帖无款印,纸本25.5×33.6CM,七十八字,书法笔力苍劲古茂。
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御府法书"朱文印记两方,"绍""兴"朱文连珠印记,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乔篑成,明杨士奇、项元汴,清高士奇、清内府等递藏。
王羲之的故事:错将墨汁当蒜泥的书法家
王羲之的故事:错将墨汁当蒜泥的书法家错将墨汁当蒜泥的书法家王羲之,古代著名书法家,321年生,山东临沂人。
他的书法风格质朴,字势雄强,为历代学者和书法大家所崇尚。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人,曾经当过右军将军,别人称他为“王右军”。
他的书法独成一家。
王羲之从四五岁开始练字,直到59岁死时止,共练了50多年,越到晚年字写得越好,他很羡慕古代书法家张芝的草书,经常以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鞭策自己。
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一江一西临川的新城山、浙一江一永嘉积谷山以及一江一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
由于他的勤学苦练,终于形成了自己书法上的独特风格,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后人学一习一书法临摹的范本。
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
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
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
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
”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幼年时代的聪明就白白被埋没了。
”他恳求父亲现在就给他,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
父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
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的方法练了不满一个月,便有了显著的进步。
王羲之练字的功夫是很惊人的,不但每天都有大半天时间用在写字上,就是吃饭、走路或与朋友闲谈时,也总是用手到处指指划划。
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一爱一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都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疾书。
书童只好把王羲之的夫人请来劝他用餐。
王夫人来到书房,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塞,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在他吃馍馍时,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了。
他一面练字一面吃,还夸夫人今天做的蒜泥好香。
我国最贵的十幅书法之二——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唐代双钩摹本)
我国最贵的十幅书法之二——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唐代双钩摹本)草书《平安帖》又名《告姜道帖》,为绢本,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个字。
《平安帖》上并没有作者的名款,但历史上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王羲之所书。
延展开这幅草书帖,41个字的周围盖满了几十方收藏鉴赏印章,可见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屡次易主。
乾隆帝盛誉该帖“可亚时晴”,媲美“三希堂”瑰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民间流传王羲之高古摹本无出其右。
在中国书画界就有“无王论”的说法。
但在专家看来,王羲之摹本也属于大国宝级文物,且唐代精摹本历来被当作真迹看待。
该帖经乾隆二次题识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且历经多位收藏家收藏,流传有序,极其难得。
经考证,它在元代被鉴定大家柯九思收藏,在其左右及宋绫隔水的骑缝上盖有他多方收藏印。
此后这件作品入明初收藏家李锦之手,之后为文徵明所得,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将其刻入《停云馆法帖》卷四,被认定为唐人所摹,后此帖归其长子文彭所有。
万历年间流入北京,被王世懋、孙鑛等发现。
明末藏于安徽歙县收藏家吴家凤处。
清初分别藏于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标家,之后被收入内府……北宋时期记载内府所藏名家法帖的《宣和书谱》中,共记载了243件王羲之法书,其中就有草书《平安帖》。
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表示,北宋潘师旦刻《绛帖》也收入了王羲之的《告姜道帖》。
此外,该帖还见刻于南宋《澄清堂帖》。
以上三种重要著录,表明早在宋代,《平安帖》就已经在公、私鉴藏家心中具有显赫的地位。
《宣和书谱》,其中对于《平安帖》的记载比较简单,只有目录。
他说,《宣和书谱》中记录的王羲之帖被分为行书和草书两类。
两类中都有叫《平安帖》的,现藏于台北故宫的《平安帖》为纸本行书,与此次拍卖的绢本草书《平安帖》内容完全不同,只不过“同名同姓”而已。
而在《绛帖》中,《告姜道帖》是9行,74字;此次现身的绢本草书《平安帖》保存了它的前4行计41个字,绢地极古,墨色浓黑。
王羲之草书要诀
王羲之草书要诀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草书作品以自由奔放、流畅潇洒而闻名于世。
王羲之的草书要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勾勒结构。
王羲之提倡在写草书时,要先勾勒出每个字的结构,即先写出字的轮廓和部件的组成,为后续的书写打下基础。
二、确定主观意图。
在草书写作过程中,要将自己的主观意图完全贯彻到书写中,表现出写者的个性与情感。
三、注重笔画节奏。
王羲之的草书作品富于变化,这要求在书写时注重笔画的节奏感,掌握好笔画的顿挫和变化。
四、顺应墨水流动。
王羲之的草书以自由奔放而著名,这要求书写时注重墨水的流动,随墨走笔,寻找最自然的书写路径。
以上就是王羲之草书要诀的主要内容。
王羲之的草书作品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王羲之草书口诀
王羲之草书口诀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尤其擅长草书。
他的草书口诀是指他在书写草书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和要点,以帮助提高草书的书写水平。
王羲之的草书口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名字神似,形式相捷:草书的字形要有一定的相似性,即要保持笔画的相似和连续性。
2. 眉心合缀,参差有致:草书的字形要有一定的参差变化,即要保持一定的曲线和折线,以增加书写的灵动性。
3. 毛瑟留,点画齐:草书的笔画要有适当的毛瑟痕迹,即在书写时要保持一定的颤抖和震动,使字形更加有生动感。
4. 起首时,横中见:草书的首笔一般要从字的中间开始写,再补齐字的其他部分,这样可以保持整体的平衡和均衡。
5. 破体顺笔,脱舍成趣:草书的字形要有一定的破体和舍字的趣味,即在书写时可以适当地变形和省去一些笔画。
这些口诀是王羲之在草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方法,对于学习和提高草书的书写水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羲之草书字帖讲解
王羲之草书字帖讲解
王羲之草书字帖的讲解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笔法:王羲之的草书笔法非常丰富,包括提按、转折、轻重、缓急等技巧。
学习时要掌握这些笔法的运用,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2.结构:王羲之的草书对结构也非常讲究,他善于组合、排列不同的元素,形成不同的形状和空间。
需要对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中的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掌握其布局和形态的特点。
3.节奏:王羲之的草书有很强的节奏感,可以通过笔画之间的连贯、呼应、承启等关系表现出来。
需要理解节奏在草书中的作用,并尝试在自己的书写中表现出来。
4.风格特点:王羲之的草书风格非常独特,具有清新淡雅、古朴自然的特点。
同时,他的草书还具有很强的书写性,一气呵成,无做作之态。
5.对比与变化:王羲之的草书善于运用对比与变化的手法,使字形既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不显呆板。
6.欣赏与评价:可以对王羲之的草书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尝试在自己的书写中借鉴和应用。
总的来说,学习王羲之草书需要多看、多练、多思考,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和老师,耐心学习,不断进步。
六幅王羲之草书名帖:岁忽终 感叹情深
六幅王羲之草书名帖:岁忽终感叹情深许以熟知,先以真知。
王羲之导语: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
由于年代久远,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
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以下是六幅王羲之的草书作品,虽为摹本,但仍能感受到其“书圣”之风范!“岁忽终感叹情深”《平安帖》《平安帖》,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力作,曾被乾隆帝盛誉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宝,《平安帖》可称顶级藏品,《平安帖》最早见于《宣和书谱》著录,四行,四十一字。
草书《平安帖》因隔水上标题“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而名。
绢本墨迹本《平安帖》与北宋《绛帖》法帖第六收刻的《告姜道帖》前半部分内容相同。
《告姜道帖》九行七十四字,墨迹本《平安帖》四行四十字。
徐邦达在所著《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认为是南宋勾摹本。
金运昌在《管窥草书〈平安帖〉》一文中则认为是北宋王诜临本。
王羲之《平安帖》宋代摹本绢本墨迹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释文】原文:十二月六日。
告姜道等。
岁忽终。
感叹情深。
念汝不可往。
得去十月书。
知姜等平安。
寿故不平。
复悬心。
顷异寒。
大意: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诸人,岁月如逝,转眼又快要到年终了,深为感叹。
我很想念你们,但又不能前往见你们。
收到你们去年十月的来信,知道、姜等人的近况尚好,只是寿的旧病尚未恢复,令我十分担忧。
最近天气异常寒冷。
草书《平安帖》在元代为柯九思收藏,在绢面左右及宋绫隔水的骑缝上盖有他多方收藏印。
明初收藏于李锦之手,之后为文徵明所得,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将其刻入《停云馆法帖》卷四,被文氏认定为唐人所摹。
文徵明又将《平安帖》传与长子文彭。
后被明代朱忠僖、王世懋、孙鑛等收藏。
明末藏于安徽歙县收藏家吴琮生处。
清初分别藏于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标家,梁清标去世时被收入清内府。
王羲之草书至宝(草书百韵诀整理背诵版)牛眼一瞪看社会牛眼一瞪看社会光辉岁月
王羲之草书至宝(草书百韵诀整理背诵版)牛眼一瞪看社会牛眼一瞪看社会光辉岁月草聖最爲難,龍蛇競筆端。
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須完。
有點方爲水,空挑卻是言。
宀頭無左畔,辶饒闕東邊。
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
步觀牛引足,羞見羊踏田。
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
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
左阜貝丁反,右刀寸點彎。
曾差頭不異,歸浸體同觀。
孤殆通相似,矛柔總一般,採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思惠魚如畫,禾乎手似年。
既防吉作古,更慎達為連。
寧乃繁於叔,侯兮不減詹。
攝稱將屬倚,某棗借來旋。
慰賦真難別,朔邦豈易參,之加心上惡,兆戴免頭龜。
點急堪成隱,勹於認是卑。
壽宜圭與可,齒記止加司。
右邑月何異,左方才亦為。
舉身為已未,登體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時邊寸莫違。
草勹添反慶,已九貼人飛。
惟末分尤夏,就中識弟夷。
齋齊曾不較,流染卻相依。
或戒戈先設,皋華腳預施。
睿虞元彷彿,拒促自依稀。
頂上哀衾別,胸中器谷非。
止知民倚氏,不道樹多枝。
慮逼都來近,論臨勿妄窺。
起旁合用短,遣上也同迷。
欲識高齊馬,須知咒既兒。
寺專無失錯,巢筆在思維。
大畔微彎使,孫邊不緒絲。
常收無用直,密上不須宀。
才畔詳牋牒,水元看永泉。
柬同東且異,府象辱還偏。
才傍乾成卉,勹盤柬作闌。
鄉卿隨口得,愛鑿與奎全。
玉出頭為武,干銜點是丹。
蹄號應有法,雲虐豈無傳。
盜意腳同適,熊絃身似然。
矣其頭少變,兵共足雙聯。
莫寫包為守,勿書綠是緣。
漫將繩當臘,休認寡為寬。
即腳猶如恐,還身附近遷,寒空容有象,憲害審相牽。
滿外仍如備,醫初尚類堅。
直須明謹解,亦令別荊前,顙向戈牛始,雞須下子先。
丿之非是乏,勹木可成村。
蕭鼠頭先辨,寅賓腹裡推。
莫教凡作願,勿使雍為離。
醉碎方行處,麗琴初起時。
載裁當自記,友發更須知。
忽訝齊如對,從來缶似垂。
含貪真不偶,退邑尚參差。
減滅何曾誤,當堂未易追。
女懷丹是母,叟棄點成皮。
若謂涉同淺,須教賤作師。
黿鼉蠅一類,茶菊榮同親,非作渾如化,功勞總若身。
示衣尤易惑,奄宅似相鄰。
道昃吳難別,竟充克有倫,市於增一點,倉欲可同人。
王羲之《草诀歌》(双版 附释文)
于歌诀同字帖紧密结合,阅读时,仿佛这位良师就在身旁一边传授口诀一边挥毫示范; 背熟后,猶如脑际有了一部极易翻检的草书字典。《草诀歌》的作者不仅是诗家、书家 ,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王羲之《草诀歌》【其它版本】
王羲之《草诀歌》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 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 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 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联。詹侯熙照识,绳蜡达连看。 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 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 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禾手乎年似,廊廟与绿缘。 即脚犹如恐,医初尚类坚。全皇同自异,容客更纷然。 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 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 尉与才须见,乌同鸟更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 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春。 膝滕中委曲,次以两分明。叔芹元仿佛,拒捉自依稀。 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分。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 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虞虚悉迷遣,巢笔树挂枝。
9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 是去;
10微茫视每安: 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 11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 12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的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
13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 笔共用;
“书圣”王羲之的22幅高清书札,妙绝千古
“书圣”王羲之的22幅高清书札,妙绝千古众所周知,王羲之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超越的高峰,他被誉为“书圣”,其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欣赏一下王羲之的妙绝古今的书信手札,探访1700年前,王羲之的心境。
《行穰帖》【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行穰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行,15字。
其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
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
胡桃帖【释文:得足下旃罽(zhān jì),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
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
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胡桃帖》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七通尺牍。
草书,6行,49字。
信中提及王羲之去官之后,在田里以种果为乐事。
《胡桃帖》书法风格多纵引、折笔之势。
雨后帖【释文: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
妙绝无已,当其使转。
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
羲之。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所谈之事不可考,书字不够规范,个别字难于辨认。
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
《妹至帖》【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妹至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
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
2行,17字。
草书作品。
此帖墨色鲜艳,书风畅达、圆劲。
写于灰色纵纹白麻纸。
《寒切帖》【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
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
羲之报。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为王羲之中晚年所书写的草书,5行,50字。
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
勾摹精细,笔锋转折分明,书风遒劲腴润,沉着流动。
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现身!
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现身!原创作者:林衡此乃东晋王羲之神笔“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顶级神品卷) 晋代绢本设色,画心纵29.2cm,横193.8cm,林衡艺术馆藏。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此卷题跋是清代项源所题“王羲之神笔”落印“项源字汉泉一字芝房”,项源是乾隆-道光年间安徽歙县人,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后人,字汉泉,一字芝房,斋号小天籁阁,古书画收藏家,收藏书画以精、新、奇为主。
▲林衡本王羲之《乃当序》宋徽宗钤印和故宫杜牧《张好好诗卷》宋徽宗“内府图书之印”两钤印完全一致吻合。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此卷《乃当序》草书是王羲之众多书法字体之中最美的,全卷字体异常俊美,笔法刚柔并济,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笔锋娴熟而苍劲,每笔之间连接自然而就,正是笔由心生浑若天成,其书法运用了指力、腕力、臂力、心力、脑力心神合一,一挥而就,其笔法之精妙,在弹指之间便能一气呵成,此等天下第一神物,非书圣不能为之。
此卷字体上下左右排列对称错落有序,前呼后应,赏心悦目,甚是美哉。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全卷历代藏家有“宋徽宗”四方大印“内府图书之印”,“水绘阁”,“米父石叟”,“减斋”,“宝董堂”,“玉兰堂印”,“宫”。
清代康熙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王顼龄”钤印“王顼龄印”。
清代乾隆朝官吏“法式善”钤印“小西涯居士”。
清代乾隆-道光,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后人“项源”钤印“项源字汉泉一字芝房”。
清代著名画家“秦文锦”钤印“褧孙”。
顶级鉴藏家“林衡”钤印有“林衡鉴赏”“林衡定鉴”“林衡珍藏”“上善若水”等历代名家钤印共29枚。
王羲之此卷草书是历代书画鉴赏家鉴评为“神笔”“诸贴第一”等鉴评。
▲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草书《乃当序》真迹 (顶级神品卷) 宣斋艺术馆藏王羲之《乃当序》此卷所用材质为“顶级晋代绢本设色”书写而成,绢布手感柔顺,是顶级晋绢。
行书十大名帖
张旭《古诗四帖》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
天下一人 艺术皇帝绝世墨宝—宋徽宗《草书千字文》 (局部) 《草书千字文》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 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 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 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 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 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 旷世杰作。
3.黄州寒食帖(北宋.苏轼)
雪堂余韵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明星,在文学和书画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 一生仕途崎岖,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于“东坡雪堂”写就了光彪 史册的《黄州寒食帖》。此帖不仅是苏轼平生最得意的作品,被称为“苏书第 一”,大书法家鲜于枢还把它誉为继《兰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 第三行书”。
9.松风阁诗帖(北宋.黄庭坚)
10.土母帖(北宋.李建中)
怀素时人谓之“醉僧”,为有唐一代草书宗师。 《续书断》将其书法列为妙品。《自叙帖》是怀 素晚年草书杰出代表。通篇狂草,笔笔中锋,上 下呼应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 相师,一气贯之的情景。全篇洋洋洒洒,如龙蛇 竟走,激电奔雷,不一而足,为中华草书不二至 宝。
2.祭侄稿(唐.颜真卿)
神写天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苏轼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来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 颜鲁公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他被后世称誉最多的便是“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此帖是颜真卿为已侄写的一篇祭文草稿,由于心情极度悲愤, 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这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些幅字写得凝重 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 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精选七篇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精选七篇书圣王羲之的故事篇1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
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
这儿真是美极啦。
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
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
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
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
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题目就叫《兰亭集序》。
朋友们看后,一致认为无论从*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
对于大家的称赞,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一看,果然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
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那么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篇2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
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
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
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
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
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
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
母亲从旁__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
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精选5则)
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精选5则)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1鼎鼎有名的王羲之书法家被后人所称赞楷模!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小时候博览群书,长大以后就能成为一名好的作家。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
王羲之《草诀歌》书法作品图片共21张,带赏评敬请欣赏
王羲之《草诀歌》书法作品图片共21张,带赏评敬请欣赏《草诀歌》又名《右军草法至宝》。
传为王羲之所书,其祖本已无可考,陈元靓《事林广纪》记载的北宋署名“采真子”的本子,是作者就当时流行的“一百二十韵,凡四百一十字”的底本加以修订而成“一百韵”的,但其书已不传。
【注解、解释一】:1、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
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第一句是说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
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
草书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来体现书法之最生动的意象和最高的境界。
其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的生动姿态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毫厘之差就成了不同的字,笔划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
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2、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以有点或无点来区分三点水旁和言字旁,其实也不一定,看本页的须字即可知。
3、绵头无左畔,辵遶阙东边:宝盖头音绵,写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辵音chuò,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建字底(廴)也同此处理。
【注解、解释二】:1、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其区别主要在于最后一画的长短;每和安两个字只有微小差别,要注意区分。
2、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步”字是先写牛,至末笔转锋左下撇出即成;而“羞”字很像是羊字下连笔写田字而成。
3、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说是上写“六”,连笔下写“手”就成了“禀”字;上“七”下“红”就成了“袁”字。
4、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连写;上写三,下连笔写口就成为“言”字,“代言宣”:代替言字宣布自己的存在。
5、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是说左边的耳旁和贝旁好像反写的丁字; 在右边的刀旁和寸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王羲之的九大名帖
王羲之的九大名帖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
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
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帖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帖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概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
[作文素材]名人故事:王羲之的少年故事
[作文素材]名人故事:王羲之的少年故事名人故事:王羲之的少年故事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字逸少。
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其书法真、行、草、隶诸体皆精,尤其擅长真书、行书。
字势雄强多变化,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誉,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有书圣之称。
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机智勤敏而誉满乡里。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
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
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
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
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
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
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
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
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
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
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
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