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如: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 免成役。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如:“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如:“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 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通“耐”、“能”〗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副词〗译为:就。例释:再而衰,三而竭。
2.【何】
【记忆】何表疑问定宾谓,什么哪里为什么。副词动 前表反问,形前程度译多么。
5) 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6)表修饰,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 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 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③“大王来何操?”
〖疑问代词〗 1)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阁中帝子今何在? ④丞相祠堂何处寻? 2)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 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7.5扫除障碍(二)文言虚词理得清课件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7.5扫除障碍(二)文言虚词理得清课件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 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 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 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 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 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
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 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 ﹒

﹒﹒
附【译文】 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父亲邓训,是 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堂弟之女。邓皇后 五岁时,太傅夫人很疼爱她,亲自为她剪发。夫人因 为年龄大眼睛看不太清,误伤邓皇后的额头,邓皇后 忍住痛苦不吭声。身旁看到的人感觉奇怪就问邓皇
后,邓皇后说:“不是不痛,太夫人怜爱我为我剪 发,不忍伤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邓皇后六岁能 读史书,十二岁通晓《诗经》、《论语》。她的哥哥 们每次诵读经书,她就虚心请教。她的志趣在研究诗 书典籍,而不过问居家事务。母亲常常批评她,说: “你不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
不久后因为接受贿赂被有司弹劾,唐太宗说:“顺 德是开国元勋,又是外戚,地位、爵禄已经够丰厚 了。如果能多看古今典籍审察自己,有对国家百姓有 益的作为,我会与他一起共享国库,何至于出了贪污 受贿的丑闻呢?”于是赐给他几十匹丝绢想让他产生 愧疚之心。大理寺少卿胡演说:“顺德因为接受贿赂
而触犯法律,罪不可恕,怎么又赐给他丝绢呢?”太宗说:“假使是有廉耻之心的 人,得到赏赐对他来说胜于刑罚;如果仍不能(使他醒悟),那他就像禽兽一样了,杀 了他也没有用。”


﹒﹒

附【译文】 王涯,字广津,他的祖先是太原人,是北魏广阳 侯王冏的后代。王涯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他去拜 见梁肃,梁肃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向陆贽推荐他。 他考中了进士科,又通过了博学宏辞科,两次调任后 任蓝田尉。一段时间以后,升为左拾遗并任翰林学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虚词专题复习(带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虚词专题复习(带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 ,叔齐让伯夷。伯夷曰 :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 .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及至 ,西伯卒 ,
武王载木主 ,号为文王 ,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 “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 ,
整顿 :整理收拾
10. 下列四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
齐悼惠王之后也 A.
顷之未发 ,太子迟之
以明经举孝廉 B.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颇为官吏所扰 C.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乃轻服遁归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11. 下列句子中 ,与其他三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
D. 我安适归矣 ?
7. 下列句子中 ,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号为文王 ,东.伐纣 B. 左右欲兵.之 C. 天雨.雪 ,武卧啮雪 ,与旃毛并咽之 D. 皆白衣.冠.以送之
(3 分 )( )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 (5 分 ) 译文 :
可谓仁乎 ?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 :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
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 ,作歌。 其辞曰 :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
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 ! ”遂饿死于首阳山。
2019 年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虚词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1)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2)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4)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5)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6)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以后”“然后”,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因而”、“以致”,或不译,例如: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2.代词,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3.代词,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①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4.构成复音词,【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而后】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五、其 ㈠[qí] ⑴代词。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 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阅读3文言断句与文言虚词课件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阅读3文言断句与文言虚词课件

2.(2018· 河南省八市第一次测评)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 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 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①。举孝廉 ,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 .. 城、鲁相,所在见称。入 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 . 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 中辅卿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
1.(2018· 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 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忠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 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B.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C.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D.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
解析
文言断句需要整体把握文意:“经宿复苏”指的是“被殴杀的
少年”,而不是“其父”,故应在“复苏”后断句;“奇”的对象是“材 力”,而不是“材”,故应在“材力”后断句。 答案 A
参考译文: 王汉忠,字希杰,是徐州彭城人。年轻时豪放不羁,膂力过人,身形 魁梧高大,擅长骑马射箭。徐州节度使高继冲想将他召至帐下,王汉忠不 肯前往。因为斗殴杀了乡里少年,就逃走了。一夜之后,被害者复活了, 其父派人在萧县追上了他,王汉忠不肯回去,向西到了京城。太宗在王 府,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身材和气力,将他安置在身边。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之】(一)代词。

1.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②技盖至此乎?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含解析

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含解析

“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
词性用法释义
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
译为“又”
②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

④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
⑥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⑦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⑧表示目的关系来来
代词⑨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高频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例释: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例释: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可作词尾

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乎:对。〕
练习
以下句子中“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 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庶几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案:A】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 游?。

高三复习-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

高三复习-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文言虚词总结:虚词翻译及用法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虚词翻译及用法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虚词翻译及用法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教学博苑09-14 1226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2019年《南方新课堂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专题七 文言翻译(含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和用法)

2019年《南方新课堂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专题七 文言翻译(含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和用法)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专题七文言翻译(含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和用法)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跳过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B.今行而无信.信:信物C.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立:站立D.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涕:眼泪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欺侮B.持千金之资币.物币:货币C.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D.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谢罪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弊端B.暴秦之欲无厌.厌:厌恶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断定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内:接纳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违背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置办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爱:爱惜B.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出现云D.秦人不暇.自哀暇:来得及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已经)②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中断)③石错出其间.,如林立(之间、中间)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⑤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接近)⑥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假如)A.①②③B.②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④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病:疾病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举:推荐、荐举C.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随从B.幸勿为过.过:犯错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请:请允许我D.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则置.车骑置:丢下、放弃B.庶.刘侥幸庶:或许C.率.以货窜名军伍中率:率领D.戚.不敢言戚:忧愁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B.⎩⎪⎨⎪⎧盘盘焉,囷囷焉.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陋之.有A.蚓无爪牙之.利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夫晋,何厌之.有D.惟江上之.清风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则与.一生彘肩无乃尔是过与.B.⎩⎪⎨⎪⎧示赵弱且.怯也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C.⎩⎪⎨⎪⎧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D.⎩⎪⎨⎪⎧师不必贤于.弟子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蟹六跪而.二螯剑阁峥嵘而.崔嵬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声断衡阳之.浦哀吾生之.须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1)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1)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 11、也 12、以 13、因 14、于 15.与 16、则 17、者 18.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在北边援救赵国,在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啊。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以之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可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虚词之-----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①乃 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 告②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③乃 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④乃曰: “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 穷,⑤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
• • • • • 1、 2、 3、 4、 5、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代词,可译为你的 副词,相当于是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副词,可译为才
重点文言虚词趣味学习
《考纲解读》
• 《考试大纲》(2018年)明确要求掌握18 个文言虚词,但从历年我省的考试情况来 看,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言翻译 中。重点常考的文言虚词为6—7个,为了提 高学习的效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 言虚词,我们采用趣味文言语段来指导学 生的虚词学习。
• 重点虚词:而、乃、其、所、以、之
翻译
• 曾经听说过放翁的志气与节操,全都表现 在《示儿》中,于是阅读了它。到“朝廷的 军队收复北方的那一天,祭祀祖先的时候不 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这一句的时候,十分 的感动,其中的真实是忠诚坚贞的君子啊! 竟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说:“这只是个沽名 钓誉的人罢了。”大家便依据道理和他对质, 他理屈词穷,才迫不得已地道歉了。
重点虚词之---其
• 人言,蔺相如徒以其①口舌之功垂于竹 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 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② 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③ 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④必曰:“吾 其⑤与之。”焉敢如此? • 归国, 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 当其⑥时,何人能如观古今英杰之所 为, 其⑦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此?门 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 私仇。”其⑧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
翻译
• 一个僧人想到南海去,向唐僧询问, 唐僧不回应他。一会儿,这个僧人用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这些帮助他到达南 海,向唐僧自夸这件事:“这有什么 难的?”唐僧说:“你百折不挠,实 在是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也过分了, 你将要骄傲嘲笑我吗?”
重点虚词之---以
• “秉烛夜游,良有以①也。”若以②己
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③如吾之容 现于当衢, 则恐惊人。故自当以④书卷为 伴,弃夷以⑤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 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⑥闹天宫”之勇, 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⑦向荣,泉涓涓而 始流”之美……

解析
• • • • • • ①名词,原因; ②动词,认为; ③介词,凭借; ④介词,把; ⑤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 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翻译
• “古人持烛在夜晚出行,是有原因的。”如 果认为自己貌赛潘安,则出行可以不用顾虑; 不然,凭借我现在的容貌出现在当地,则怕吓到 别人。所以向来把书当作伙伴, 舍弃那种平坦 而路程近的就跟随众人一起游览,险峻而路 程远的就独自不敢前往的怯懦之心,羡慕那 种拿着火把进入很深的洞穴的勇气。沉醉在 树木欣欣向荣的生长,泉水慢慢流下的美景 中。
答案解析
• • • • • • • 1.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假设,如果; ③连词,表转折,然而; ④连词,表递进,而且; ⑤连词,表修饰,地; ⑥连词,表承接,才; 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 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 译为“吧”、“啊”。
翻译
• 用兵,是一种诡诈的方法。必须团结一致, 一定不能像螃蟹六条腿两只钳,不这样的话, 凭什么取胜呢?因此冯婉贞说:“各位如果 有意的话,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可以了。”冯 婉贞虽然年龄小,但是青色从兰草中提取但 比兰草青,冯氏比他的父亲更胜一筹。婉贞 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仅仅仿效 书生整天思考。深思熟虑后才行动,所以抵 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不是你们所说的小女 人,而是巾帼英雄啊。
重点虚词之-----心,切勿如蟹六跪 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 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 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④ 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思也。三思而 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 乃巾帼英杰而⑧。
答案
①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的原因”; • ②表被动; • ③“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 ④“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 ⑤“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 ⑥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用来……”、 “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翻译
•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先考虑国家的利益 而后考虑个人恩怨啊。”蔺相如这些话,足 以被天下人所钦佩。在他所担任的职位上, 能做到这样,怎么是其他人能比得上的呢? 推敲他的言语,观察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 所说的话并非是假装的而已。与他不相上下 的,只有信陵君了,在大庭广众之中,不适 合有拜访别人的举动,却前去拜访朱亥,这 种度量一般人怎么能比?这两个人都是用这 种行动来教导别人发奋向上的人啊。
重点虚词之-----所

“吾所①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 私仇也”, 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 ②钦。以其所③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 及?察其言,观其行, 可见其所④言非伪饰 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 广坐之中, 不宜有所⑤过之时,前访朱亥, 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⑥以教人向 上者也。
重点虚词之---其
• • • • • • • • ①代词,作定语,他的; ②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他; ③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④代词,他们; ⑤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⑥指示代词,那; ⑦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⑧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
翻译

人们说,蔺相如只是凭借他的口舌功劳名 垂青史,在我看来,就不仅仅是口舌之劳了。 相如看到秦王没有支付赵城的意思,就退却 站立斜眼看着柱子,秦王怕他砸破和氏璧, 于是答应他设九宾之礼,因此才能够完璧归 赵,这仅仅是口舌上的功劳吗?如果和一般 人讨论这件事,他们一定会说:“我还是给 他吧。”怎么敢这么做呢? • 回到赵国,廉颇、蔺相如两人失和。相如路 上遇见廉颇,就退让。在那个时候,谁能做 到这点?门客问相如原因,相如说:“先考 虑国家大事,然后再顾及个人恩怨。”看古 今英雄豪杰所做所为,大概都是这样吧。所 以我认为:你们一定不要随便听别人的话就
重点虚词之---之
• 一僧欲之①南海, 询于唐僧,唐僧不之 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 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 唐僧曰:“汝之⑦百折不挠, 实可钦佩。 然汝之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
解析
• • • • • • • • • ①动词,到,往; ②代词,他; ③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④指示代词,这样,这些; ⑤代词,这件事; 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⑦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结构助词,的; ⑨人称代词,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