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1、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并认识到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指出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测量工具、单位、量性;4、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5、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6、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7、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过程和方法】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理解等效替换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通过学生之间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体验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能片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及重心的理解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力的图示2.重力的概念、“重心”概念的理解、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三、教学方法实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四、教具准备弹簧秤、砝码、质量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木圆环、直角三角尺、重锤线五、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力与力图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足球场上,守门员大脚开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球时,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方向改变了。
用劲折木条,木条弯曲了,这些都是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怎样才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1.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举例)说明: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思考:任一个力都需要几个物体?你用一个简便的实验来说明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比如用手拍桌子,手也会感到痛。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重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new)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
2)。
3、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和示意图法表示拉力.图示法示意图法(二)、重力(自学归纳)1、定义: .2、重力的大小:根据公式G=计算,g是 .3、重力的方向怎么描述?。
4、讨论:什么是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1) 定义:.影响因素:。
(2) 形状规则、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它的重心在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2.正确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教学难点: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复习讨论教学用具:锯条、橡皮条、粉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在初中你们已经学过了力,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力。
(二)新课教学:1、力和力的图示1、演示:(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锯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粉笔、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由于这些物体受到了其他物体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
3、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问题: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吗?(1)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不分先后。
在研究某物体时,我们把它叫做受力物体,对它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
不是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作为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是绝对的,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同一物体有时是受力物体,有时是施力物体。
问题:我们用手拍打桌子时,是手给桌子一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呢?(让学生用力打桌子,体会手的感觉)(2)相互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高中物理 3.1 重力与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表示拉力.
(注:力的图示法要标明单位长度表示力的多少)(2)、力的示意图:
(力的示意图只需大概反映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两种方法的区别:
3、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前面的观察得出的结论进一步的拓展,得出力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说明】:拓展对于力的性质的研究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二:
1、教师活动:
力会改变物理体的运动状态,地球上的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只要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只受地球的吸引,都要落到地球上,就如我场景演示总结说明。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教学重点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法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教学用具:多媒体,直尺,橡皮条,易拉罐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v—t 图像如图,请学生描绘物体的运动情况学生回答:匀减速、匀速、匀加速教师活动:一个物体沿着一直线运动,为什么一会儿做匀减速?一会儿做匀速?一会儿做匀加速运动呢?原来物体的运动性质跟它与周围物体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必须搞清楚它的受力情况。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进入第三章——《相互作用》的学习。
(展示课题) 初中同学们学过一些的有关力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力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从最基础的知识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板书课题,展示课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二)进行新课1、力的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足球比赛”视频课件。
提出问题:在哪些情况下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学生活动:在人脚踢球、头顶球、手抱接球等情况下球的运动情况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几个精彩瞬间。
你能详细的说说三种情况下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吗?学生活动:踢球时,球又静止变为运动。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个要素;(2)正确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3)了解四种相互作用2、过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和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各价值观: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体会物理有趣、有用。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
(2)相互作用。
(3)重力。
教学难点:(1)对相互作用的理解(2)对重心的理解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入:看多媒体图片(动画),观察体会生活现象1、大雪压弯了树枝,这是什么现象?2、在足球场上,守门员大脚开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球时,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方向改变了。
这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引入新课你能根据图片总结出力的定义吗?一、力1、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实践体会:用手拍桌面,拍掌等问题:我们用手拍打桌子时,是手给桌子一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呢?(让学生用力打桌子,体会手的感觉)(相互性)练一练在世界壮汉大赛上有拉汽车前进的一项比赛,如图是某壮汉正通过绳索拉汽车运动.则汽车所受拉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 )A.壮汉、汽车 B.壮汉、绳索C.绳索、汽车 D.汽车、绳索思考:你能从力的定义总结出力的性质吗?3、力的性质:(1)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相互性: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
(3) 矢量性:力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思考:要表示力的作用效果,需要考虑力的哪些特征?4、力的三要素:(1)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单位:牛顿,符号:N。
(2)力的方向。
(3)力的作用点。
如何形象直观地表示一个力呢?1、力的图示。
精确表示(大小、方向、作用点)(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
(2)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高中物理第三章3.1重力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问题与练习】(学生板演)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①万有引力作用;②电磁相互作用;③强相互作用;④弱相互作用。
【本节总结与归纳】三个内容:①力的概念;②重力和重心;③四种相互作用。
作 业
布置
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
下节课预习内容
教后感
领导
查阅
2.重力的矢量性:重力的大小 ,这里的 就是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力的测定。
4.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5.重心的找法:①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⑴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重心在其几何的中心;⑵形状不规则的均匀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有关)。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的分布都有关系。
3.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又是什么原因使物体产生形变?
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力。
4.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6.力的性质:力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样。
【举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不同将使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不同。
板
书
设
计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基础知识复习
1、基本概念
2、公式
二、方法与规律应用
1、基本概念应用
2、
三、巩固练习
教 学
环 节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
(按环节设计自学、讨论、实践、探索、训练等内容)
教师导向激励示范等内容
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一节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二、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教学重点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四、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的概念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引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二段后举例。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
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
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
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
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高中物理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共5篇)

高中物理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共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 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超重与失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1.通过相关的视频结合生活实例引出学习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以及下楼过程和状态,再结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老师提问:生活中我们用弹簧秤等工具测量重力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学生分析讨论:测量重力的原理,引入视重的概念视重:重物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支持物对重物的支持力。
2、超重、失重的概念学生活动:观看电梯从1楼到6楼的视频,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
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电梯上升经历的运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超重失重的概念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
3、超重、失重的条件学生活动:观看电梯从6楼到1楼的视频,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电梯下降经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条件超重,F>G,加速度向上,速度方向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超重状态:向上加速或者向下减速失重,F1(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超重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物体的重力变大了B、物体向上运动一定处于超重状态C、物体向下减速运动,处于超重状态D、物理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出于失重状态(2)、一质量为40kg的小孩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
物理: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整体设计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和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画箭头.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要明确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处于静止还是各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总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总是相同.关于重力的测量,要明确测力计的读数,并不是测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据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来测量的.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让中学生了解这四种作用,同时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其他力学习作铺垫,是本节核心.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课前准备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秤、钩码(学生用,2人一组);刻度尺、圆规.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力的图示的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苹果落地、投掷标枪、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录像资料.图3-1-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推进新课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尽量多设置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演示实验1:用细线竖直向上拉动放在桌上的钩码.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演示实验2:磁铁吸引铁块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合作交流】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必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以上问题,估计不难答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2.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的图示.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500 N的力.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 cm),然后画上箭头(图3-1-2):图3-1-2例2(学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图示是:(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①物体受250 N的重力.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参考答案:图3-1-3 图3-1-4图3-1-5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方便.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二、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合作探究】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2.重力的三要素A.大小桌面上有一个弹簧秤,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B.方向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C.作用点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点.思考:请你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学生自己选择被测对象,分别找出物体的重心.参考教材52页“做一做”,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图3-1-6 图3-1-7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 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如图3-1-6、3-1-7所示.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结论:规则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则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例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估计很多学生会选择A;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课堂训练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答案:CD2.用重心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现在优秀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图3-1-8(播放宇宙中的星系运动录像)阅读教材后总结: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把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力的相互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除此之外还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原子核.你能推测是什么力的作用结果吗?攻略一:阅读教材53页,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攻略二:网络搜索或工具书查阅“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概念.结论:决定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基本的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确认各种物质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统一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为建立大统一理论而努力.但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结论,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要会作力的图示,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重力 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布置作业1.教材第54页“问题与练习”2、3题.2.试测自己家中不同物体的重心.设计好思路,选择最简洁方便的测量工具,写出简要的活动报告.板书设计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等效焦点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重心总是竖直向下方向求解也可以利用用弹簧秤称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大小重力的三要素物体受到的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重力的产生重力二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使物体形状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图示一用作互相本基力重,::;,:.2:.1,;:.2.1,mg G 活动与探究课题:自制一个“不倒翁”或作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研究报告步骤:1.选择器材,组装并进行试验;反复尝试,直到试验成功;2.做好实验记录,包括材料和数据等,注意成功与失败的数据对比.结论:物体的重心位置决定试验的成功与否.习题详解1.解答:(1)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被抛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变得细长.(2)人坐在凳子上,人对凳子有一个压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凳子.2.解答:首先画出各个物体的重力,再画出力的图示,如图3-1-9所示.图3-1-93.解答:是位于同一点.设计点评本节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针对不同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或方法.共同的原则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或引导或置疑,或探究或交流讨论,或实物或影片展示,总之首先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知识感知,进而通过知识运用以提高能力、深化所学.。
高中物理 必修一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一.课题的引入[多媒体投影]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生1:这几个物体都在运动.生2:不对,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生3:海绵的情况和那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师:刚才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海绵之外的其他物体形状好像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它们的变化从图中观察不出来.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呢?其他几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从静止到运动,而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新课教学】一、力和力的图示[演示实验]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师: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生:不一样.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生: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多媒体投影例题)[参考例题]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选定标度.(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课堂训练]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投影展示物体下落的几幅图象)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等.师:这样几个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生:它们都落向地球.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二、重力师: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师:要研究一个力,首先要研究这个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师: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 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师: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生l: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生2:不一定,当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比如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所以应该说成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师:(鼓励的微笑)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心可以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参考案例]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课堂训练]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答案:CD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师: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呢?生:有.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小结]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作业:教材第57页问题与练习.【板书设计】1.力⑴力的定义: (2)力产生的效果(3)力的单位:(4)力的测量:(5)力是矢量:(6)力的图示与示意图2 .重力(1)重力:(2)公式:(3)重力的方向:(4)重心: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分类【教学反思】教师评价及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充分了解重力的相关知识,并清楚了物理学与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也对物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
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
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
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四、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不规则薄板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足球场上的射门过程,以足球为研究对象
【讨论】足球在运动员的作用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演示】一把尺子压弯、橡皮筋拉长等
【讨论】尺子、橡皮筋等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论】运动状态的变化和形变描述
【提问】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使物体的发生形变呢?
【知识点归纳】
一、力:1.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测量:弹簧测力计
3.单位: 牛(N )
【强调】力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物质。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问】手“推”桌子;手“捏”乒乓球; 脚“跺”地;几种实例中哪个是施力物体哪
个是受力物体?
【演示】用不同的大小的力拉橡皮筋.
【结论】大小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演示】相同大小不同方的力分别作用在同一运动物体上。
【结论】方向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展示】一平衡杆,同一力作用在不同的位置
【结论】作用点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归纳】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 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6.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例1】如图所示,一个物体A 受到一个大小为10N 的拉
力作用,该拉力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斜向上,画出力
的图示。
【展示学生作业】学生互评作业。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并未到下,说明只是甲对乙施加了推理,而乙对甲没有施加力。
B 甲对以施加了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 带正电的甲球吸引带负电的一球,那乙球也同时吸引乙球。
D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二.重力
【合作探究】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
①测量方法: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其大小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面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②大小:G=mg 其中: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察看课本46页“一些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结论,从赤道带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
【思考】在上海称105N的棉花,到赤道上称得仍为105N,试问棉花是受潮了,还是变干了?先后变化了多少千克?
2.方向
【提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
【展示】雨线、垂柳、铅垂线
【小组交流,合作讨论】生活中那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
【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作用点
【讲述】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
【强调】我们就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重力,等效地代替
.....了实际作用于物体无数个点上的无数个微小重力,这种方法叫等效代替。
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还会用到。
【演示】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拿一根细棍,让学生讨论说出该棍受到的重力集中于哪一个点?
【操作】利用线悬吊细棍使细棍保持水平,让学生分析出棍受到两个力:重力和线的拉力。
重力和拉力一定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得出,悬点就是力的作用点,细棍各个部分受的重力可以集中看成作用于这一点,这就是重心。
【合作探究】(1)找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
(2)找出环状物体、空心球状物体、三角形框架等物体的重心。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并且总结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问题:重心是否一定在物体上?
【归纳总结】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跟物体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偏向于质量分布大的那一端。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例3】关于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最重的一点。
B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
C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心,但一定在铁丝上
D重心是物体个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例4】如图所示,以饮料杯装满水,杯的底部有一小孔,在水从小孔不断流出的过程中,杯连同杯中的水的重心将()
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存在与一切物体之间,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
2.电磁相互作用:存在与电荷间和磁极间,其本质是相同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电磁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与万有引力相似;
【思考与讨论】
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
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
【师生共同探究、归纳概括】
3、强相互作用:能使原子核紧密保持在一起的强大的作用力;距离增大时,强相互作用急剧减小,它的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
4、弱相互作用: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它的作用范围与强相互作用相同,但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倍
【介绍】
四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许多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就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一样。
为此,人们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
同学们在今后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人类做出贡献!
【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这节所学的内容
【板书设计】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力
⑴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⑵测量:弹簧测力计
⑶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⑷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⑸力的图示:三要素很明确
力的示意图:要求不严格
二、重力
⑴定义:
⑵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⑶大小:G=mg
⑷方向:竖直向下
⑸作用点:①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重心②重心位置与几何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悬挂法、平衡法测重心位置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⑴定义: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①引力相互作用 F ∝
2
1r ②电磁相互作用 F ∝21r
③强相互作用
④弱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