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与材料互动引导探究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探究性和引导性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探究性和引导性](https://img.taocdn.com/s3/m/5e319545b52acfc788ebc939.png)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探究性和引导性在活动区教学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
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活动区教学就无法进行。
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既要保证让幼儿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
因而,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活动区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投放到活动区的材料至少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因为这两个特点是保证活动区教学得以进行以及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活动区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探究是一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过程;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深入的、非断裂的、非孤立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
例如;交给幼儿一个时钟,让幼儿拨出教师所说的时间,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钟面、时针、分针、数字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时钟,就是一种探究活动。
这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分很少,动手操作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中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进行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
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因而第二种活动是探究活动。
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搜索空间,更多动手动脑机会;而相对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
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工夫。
幼儿园科学活动策略
![幼儿园科学活动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e2d674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9.png)
幼儿园科学活动策略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幼儿在情境中探索和发现。
2. 引导探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启发等方式,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幼儿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提供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探究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合作探究: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幼儿在合作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5. 联系生活:将科学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感受科学,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6. 多元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过程和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7. 家园共育:与家长密切合作,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引导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c9bda10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d.png)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引导科学探究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可以培养好奇心、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和引导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
1. 制定科学探究活动目标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目标可以是帮助幼儿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目标还要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2. 选择适合幼儿的科学主题选择适合幼儿的科学主题是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步。
要选择能引起幼儿兴趣且容易理解的主题,例如植物的生长、天气变化等。
同时,可以结合季节性主题,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活动。
3. 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需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
这些材料和工具可以是自然材料、实验器具或简单的制作物品。
通过使用材料和工具,幼儿可以亲身体验和探索科学现象。
4. 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需要引导幼儿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是幼儿对主题的好奇或疑惑,也可以是让幼儿思考和互相交流的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动力。
5. 进行观察和实验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要求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
观察可以是通过肉眼观察、使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进行观察。
实验可以是设计简单的实验,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条件或测试材料的性质。
通过观察和实验,幼儿可以积累经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6. 引导幼儿分析和总结在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后,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分析和总结观察结果。
幼儿可以通过绘制图表、观察记录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
通过分析和总结,幼儿可以进一步理解科学现象,并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模式。
7. 鼓励幼儿提出解释和预测在分析和总结后,我们可以鼓励幼儿提出解释和预测。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经验,提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和预测。
通过提出解释和预测,幼儿可以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8. 进行科学故事分享科学故事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探究性和引导性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探究性和引导性](https://img.taocdn.com/s3/m/25ef1fdaaa00b52acfc7ca3b.png)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探究性和引导性在活动区教学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
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活动区教学就无法进行。
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既要保证让幼儿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
因而,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活动区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投放到活动区的材料至少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因为这两个特点是保证活动区教学得以进行以及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活动区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探究是一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过程;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深入的、非断裂的、非孤立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
例如;交给幼儿一个时钟,让幼儿拨出教师所说的时间,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钟面、时针、分针、数字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时钟,就是一种探究活动。
这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分很少,动手操作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中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进行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
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因而第二种活动是探究活动。
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搜索空间,更多动手动脑机会;而相对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
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工夫。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索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abe3dd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e.png)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也在飞速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要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和知识的引导,将会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讲解和讲述来引导幼儿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让他们在探索中收获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一、为什么要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幼儿时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幼儿不仅需要从外界获得信息和知识,更需要通过自主探索来认知和建构世界。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幼儿时期对其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有良好的自主探索能力的幼儿,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需要。
二、如何成就幼儿自主探索1. 提供实践环境实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让他们在这些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索。
例如,组织幼儿走进自然,让他们观察植物和动物,让他们亲手种植和照顾植物,提供一些简单的工具,让他们体验操作和实践的过程。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引导提问提问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
为了方便幼儿提问,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他们展开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让他们观察和探究,然后问他们怎么理解这个现象?这些问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能力,让他们思考、反思,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3. 组织团队活动在团队活动中,幼儿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增加互动和合作的机会。
通过团队活动,幼儿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在团队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许多任务,让幼儿合作完成。
例如,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简单的小车,可以让大家尝试寻找材料、设计、建造、测试、测量等不同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贡献和发现,所有人都获得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
4.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实验技巧?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实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ba7d74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4.png)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实验技巧?引言科学实验在幼儿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次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分享一些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实验技巧的方法。
实践活动活动目标本次教研活动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巧和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1.确定实验主题:选择一个与幼儿园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主题,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或物体的浮沉原理。
2.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根据实验主题准备相应的器材和材料,确保安全可靠。
3.制定实验步骤:将实验过程分为简单的步骤,并注意语言的简明易懂。
4.设计实验记录表:设计一份实验记录表,让幼儿能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活动步骤1.介绍实验主题:向幼儿简要介绍实验主题以引发他们的兴趣,例如讲述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条件或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2.展示实验器材和材料:展示使用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并对其功能进行简要解释,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分组进行实验:根据班级人数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份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幼儿们亲自参与实验过程。
4.指导实验过程:向幼儿们逐步讲解实验步骤,帮助他们正确操作实验器材和材料。
5.观察和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可以使用文字描述、简单图表或绘画等形式。
6.结果讨论:各小组完成实验后,组织幼儿们进行结果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解释。
7.总结和归纳:引导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并通过提问引导他们归纳实验中学到的科学原理或实验技巧。
效果评价通过本次教研活动,观察到以下效果: 1. 幼儿的参与度提高:幼儿们积极参与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技巧的提升:幼儿们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巧,例如观察和记录。
3. 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幼儿们对科学探究产生了兴趣,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
结论本次教研活动通过科学实验成功激发了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实验技巧的培养。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引导幼儿探究科学原理和现象?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引导幼儿探究科学原理和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c775361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6.png)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引导幼儿探究科学原理和现象?一、活动背景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引导幼儿园的幼儿主动参与探索科学原理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将亲自动手进行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探究并理解科学知识。
二、活动准备1.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幼儿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实验物品准备•水杯、砂纸、磁铁、塑料袋、气球等;•盐、糖、小牙签、小黄豆等。
3. 实验计划•实验1:探究磁铁的吸引力;•实验2:观察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实验3:制作沙漏;•实验4:探索气球的气体特性;•实验5:观察黄豆的发芽过程。
三、活动过程实验1:探究磁铁的吸引力1.教师拿出磁铁,并让幼儿围坐在一起。
2.教师向幼儿们介绍磁铁的特点和吸引性。
3.让幼儿使用磁铁吸引各种小物件,观察吸引的情况并记录。
4.引导幼儿总结出磁铁吸引的条件,并进行讨论。
实验2:观察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1.教师分发给每位幼儿一个杯子和小勺子。
2.指导幼儿往杯子里倒入一定量的水。
3.将幼儿分成几组,每组分别加入盐和糖,并观察其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引导幼儿讨论盐和糖溶解的速度和程度是否相同,并进行记录。
实验3:制作沙漏1.教师分发给每位幼儿一个塑料袋和砂纸。
2.指导幼儿将砂纸剪成合适的形状,放入塑料袋中。
3.幼儿轻轻将塑料袋的一角剪开,让砂纸逐渐流出。
4.引导幼儿观察砂纸流动的速度,并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
实验4:探索气球的气体特性1.教师给每个幼儿一只气球,并告诉他们如何充气。
2.引导幼儿探索气球的特性,如弹性、可变形等。
3.让幼儿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将气球粘在墙上,然后用针戳破等。
4.引导幼儿总结出气球的气体特性,并进行讨论。
实验5:观察黄豆的发芽过程1.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杯子和小黄豆。
2.指导幼儿将黄豆放入杯子中,并加入适量的水。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8a190a6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4.png)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为幼儿创设充满趣味的科学情境。
比如,在自然角摆放各种植物,让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或者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提供简单的实验材料,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2.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引发幼儿的兴趣。
例如,讲述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二、提供材料,引导操作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
如:积木、拼图、磁铁、放大镜等,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提问引导,启发思考1.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如:“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2.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当孩子们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给予解答或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四、合作探究,共享成果1.鼓励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如:分组进行实验、共同完成一个科学项目等。
2.让幼儿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分享和交流,共享探究成果。
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成果展示,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注重评价,持续激励1.对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如:“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
2.设置奖励机制,激励幼儿持续参与科学活动。
如:颁发“小小科学家”奖状、给予小红花等。
六、家园共育,携手成长1.加强家园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2.鼓励家长参与科学活动,如:亲子实验、家庭科学项目等,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运用有效的策略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如何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积极与材料互动
![如何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积极与材料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db9c989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5.png)
如何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积极与材料互动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积极与材料互动是培养幼儿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环节。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和观察材料。
提问可以是针对材料的外观、特点和功能等方面。
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材料,与材料进行互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问题,帮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扩大他们的思考视野和思维深度。
其次,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索环境和工具,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
在提供探索环境方面,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活动,提供一些能够触摸、感受和操作的材料,让幼儿有机会亲身参与和操作实验。
在提供探索工具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易的实验仪器和探索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天平、磁铁等,让幼儿能够自己动手尝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材料。
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和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材料的特点和变化,然后帮助幼儿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可以是通过绘画、写字、拍照等方式。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可以更加专注地观察材料,并从中获取和积累相关的科学知识。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索任务,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观察结果进行操作和实践。
探索任务可以是一些有趣的迷题,也可以是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通过实践和操作,幼儿可以更好地与材料互动,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幼儿在探索科学活动中需要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教师应该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放在首位,鼓励他们自由地参与科学活动,积极与材料互动。
总之,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积极与材料互动需要教师提供刺激和启发的环境、提问和引导问题、设立探索任务等多种方式。
通过这些方法的引导,幼儿将能够主动观察和思考材料,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师如何引导孩子科学探究
![幼儿园教师如何引导孩子科学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95779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f.png)
幼儿园教师如何引导孩子科学探究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孩子开展科学探究对于其认知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目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幼儿园教师如何引导孩子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实践经验。
一、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激发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其科学探究习惯的关键。
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有趣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兴趣,并积极引导其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
例如,可以利用故事、歌曲、动画等途径讲授有关自然现象和实验的知识,引导幼儿关注科学现象并积极提出问题,然后再将问题转化为实验和探究的主题。
二、以发现为主,强调实践操作幼儿对外界的认知是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来实现的,因此引导幼儿展开科学探究需要以"发现"为主,强调幼儿的实践操作。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科学探究,幼儿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实验证件,如磁铁、透明纸、发光棒等,让幼儿手动操作,自己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并根据自己的感官体验体悟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引导幼儿自由探究,不拘泥于成果科学探究最重要的就是过程,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究的时候,应放手让他们自行探究,不要拘泥于探究的成果。
理想的教育过程是鼓励幼儿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在实验中学习,让他们通过不断实验、尝试、发现和探索来理解科学现象,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过度强调“答案”的教育冲淡了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不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适当借助多媒体,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趋势,很多幼儿园也开始逐渐引入它。
利用多媒体品牌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呈现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激发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热情。
此外,幼儿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探究活动的小品展示、教学视频制作、科技工作坊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浅谈科学活动中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浅谈科学活动中幼儿与材料的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b47e17716edb6f1aff001faa.png)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浅谈科学活动中幼儿与材料的互动《纲要》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幼儿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常常会有许多事情、现象使他们感到惊讶、疑惑、不理解,产生一种探索奥秘、追寻原因的愿望和要求。
科学探究活动正是满足幼儿这些愿望及其强烈好奇心的最佳途径。
当幼儿看到新奇的事物、现象时,会自然地去感受它的美丽、神奇和喜悦,去关注事物的联系、发展与变化,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办,去大胆地求证事物的发生与结果。
他们在观看、倾听、触摸、感知、操作、尝试中了解了世界,开阔了眼界,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创造等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科学不是公式、定义,它是身边的花草鱼虫,是常见的风云雨雪,是有趣的活动,是欢乐的游戏。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已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
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可获得多种经验,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一、提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激发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如:科学活动《神奇的影子》,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小镜子自制了操作材料即:将化妆用的小镜子贴上彩色即时贴,在中间刻挖出飞机、蝴蝶的轮廓,当小镜子对准太阳光时,飞机、蝴蝶就会在墙壁上来回飞,幼儿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
同时,还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猜测、探索、发现,并交流不同的感受。
这样,幼儿对熟悉的材料产生了新的兴趣,从而与材料产生了积极互动。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探究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66f3339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4.png)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探究能力?活动简介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科学实验的形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通过引导幼儿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思考实验原理,帮助幼儿发展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1.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常见的实验材料,如水杯、水、油、硬币、气球等。
2.实验工具:准备一些常见的实验工具,如量杯、滴管、手电筒等。
3.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图表或实物模型,用于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活动步骤步骤一:实验前的引导1.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回忆或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唤起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2.引入实验:通过图片、故事或实物模型引入本次实验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步骤二:实验操作1.操作指导:提供清晰的实验操作指导,引导幼儿按照步骤完成实验。
2.观察记录:鼓励幼儿观察实验现象,并用语言或绘画记录下来。
步骤三:实验结果分析1.分析指导: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启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
2.讨论分享: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促进互动交流。
步骤四:实验总结1.总结归纳:引导幼儿总结实验中的规律和原理,概括归纳所学内容。
2.反思提升:与幼儿共同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幼儿在实践中培养了观察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通过活动,他们能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思考原因,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的引导和激发,让幼儿积极参与、开展合作与讨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注意事项1.活动内容和实验材料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安全要求。
2.活动过程中,要多维护和引导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3.活动后要及时总结,思考改进措施,完善活动设计。
通过这个教研活动,幼儿园老师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为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每位幼儿园老师都能将这一活动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共同培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培养未来科学家的种子!。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afa5d3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1.png)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1. 引言1.1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发现事物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科学探究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在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同伴合作、分享想法、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商水平。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成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与意义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索,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积极探求。
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需要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小伙伴合作,共同探索问题,互相协作,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科学探索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观察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研究 科学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研究 科学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ab1a21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c.png)
幼儿园是孩子们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师幼互动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师幼互动的概念、重要性、方式与策略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开展。
一、师幼互动的概念师幼互动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进行双向的交流和互动,包括语言、行为、情感等多种形式的互动。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是指教师和幼儿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科学游戏等过程中的互动行为。
这种互动是基于平等、尊重和关爱的,旨在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师幼互动的重要性1. 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发展。
2.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通过师幼互动,幼儿可以学会观察、探究、实验、解决问题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其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3. 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师幼互动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能够给予他们温暖、安全感和信任,促进其情感的健康发展。
4. 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积极的师幼互动,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师幼互动的方式与策略1. 语言交流。
教师和幼儿可以通过言语交流进行师幼互动,包括提问、回答、解释、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参与到科学教育活动中来。
2. 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师幼互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勇于探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观察和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和言行举止,及时发现他们的学习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4. 合作探究。
教师还可以和幼儿一起开展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促进师幼互动的策略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方法
![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1326fc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3.png)
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方法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在过去,幼儿园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如今,科学探究已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方法,并从知识引导、情感体验以及观察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知识引导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前,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前期知识引导。
通过观看图片、展示实物、讲解概念等方式,让幼儿对正在进行的科学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问题猜测,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情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科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探索过程的乐趣。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昆虫生长的过程、探寻植物的生态环境等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培养情感体验。
三、观察实践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践来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水的变化、观察物体的不同性质等,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四、团队合作科学探究活动中,团队合作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共同探索。
例如,可以设计小组项目,让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科学实验或观察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幼儿可以学会互助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例如,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幼儿可以被鼓励提出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情感引导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也对其情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幼儿科学探索教案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索
![幼儿科学探索教案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9c08d6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3.png)
幼儿科学探索教案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索导引:幼儿阶段是孩子对世界进行探索和发现的时期,通过科学教育的引导,可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索。
一、活动准备1. 确定实验的主题和目标,如“观察水的性质”或“发现重力的作用”。
2. 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透明玻璃杯、水、小铁球等。
3. 掌握实验的步骤和要点,以便能够清晰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
二、活动实施1. 实验前导入通过介绍一些与实验主题相关的日常现象或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如“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水会流出玻璃杯?”或“为什么重物掉到地上会掉下来,而不会浮在空中?”。
2. 实验过程引导a) 将实验材料和工具摆放在幼儿能够触摸和观察的位置,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材料的特征和工具的用途。
b) 清晰地介绍实验的步骤,并和幼儿一起完成实验。
例如,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水的性质,包括水的颜色、透明度和流动性。
c) 引导幼儿提出问题或猜测,如“为什么我们用小勺把水放入玻璃杯,水会腾腾腾地流下来?”。
d) 鼓励幼儿进行实验验证,例如,可以让幼儿尝试倾斜玻璃杯,观察水的流动情况,并引导他们找到解释。
3. 实验后总结a) 引导幼儿分享实验的结果和发现,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论。
b) 解释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如引力的作用、液体流动的特性等。
三、活动评估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以及在总结环节中的表述和思考,来评估幼儿对科学探索的理解和能力。
四、拓展应用1. 设计更多与实验主题相关的探索活动,鼓励幼儿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索。
2. 利用幼儿经常接触的日常生活场景,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更多的科学现象。
3. 鼓励幼儿与家长共同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总结:通过科学探索教案的引导,幼儿可以在游戏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通过科学探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实验能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通过科学探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实验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30cf5e1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f.png)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通过科学探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实验能力?活动概述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实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实验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活动准备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我们提前准备了以下材料和设备:•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助手、量杯等。
•实验材料:水、油、酸、碱、食盐、小石子等。
•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和分析的表格。
活动过程1. 实验室探索首先,我们带领幼儿参观实验室,并向他们介绍各种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的用途。
通过观察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2. 科学实验1:油和水的分离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引导幼儿探索油和水的分离方法。
首先,让幼儿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和油,然后观察它们的分层情况。
接下来,我们引导幼儿使用纸巾和滤纸等不同材料进行分离实验,观察分离效果,并让他们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
3. 科学实验2:酸碱中和反应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引导幼儿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首先,让幼儿在量杯中倒入适量的酸和碱,观察它们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接下来,我们引导他们根据实验结果,思考酸和碱的特性,找出酸碱中和的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4. 科学实验3:显微镜观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引导幼儿使用显微镜观察小石子的微小结构。
首先,让幼儿取一颗小石子,然后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观察,幼儿可以发现小石子表面的许多微小颗粒和纹路。
我们引导他们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和记录,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 实验总结和讨论在活动结束时,我们组织幼儿进行实验总结和讨论。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记录和分析结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同时,我们也加强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的讲解,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效果通过本次科学探究活动,幼儿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他们不仅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步骤,还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科学探究蘑菇生长教案的实践与互动体验
![幼儿园科学探究蘑菇生长教案的实践与互动体验](https://img.taocdn.com/s3/m/1a13b18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f.png)
幼儿园科学探究蘑菇生长教案的实践与互动体验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蘑菇生长教案是一种很有趣的实践与互动体验。
通过观察和探究蘑菇的生长过程,幼儿们不仅可以增加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还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幼儿园科学探究蘑菇生长教案的实践与互动体验。
1. 实践与观察在幼儿园的蘑菇生长教案中,幼儿可以通过实际种植蘑菇、观察蘑菇生长的过程,学习植物的生长特点。
幼儿可以亲自动手将蘑菇种子培养在适宜的环境中,然后观察蘑菇从种子发芽生长,直至成熟的全过程。
这样的实践可以让幼儿们真实地感受到植物的生长过程,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互动体验与交流在蘑菇生长教案中,幼儿们还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培育和观察,共同参与整个过程。
他们可以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共享自己对蘑菇生长的观察和体验,从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和老师、家长的互动,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3. 全面探究蘑菇的生长特点除了实际种植和观察蘑菇的生长过程外,蘑菇生长教案还可以引导幼儿探究蘑菇的生长特点。
幼儿可以了解蘑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通过对比和实验,探究蘑菇生长的影响因素。
也可以让幼儿们了解一些关于蘑菇的科学知识,比如蘑菇的营养价值、生长周期等,从而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
4. 观点和理解在实践与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奥妙,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蘑菇的生长过程的观察和探究,幼儿可以逐渐形成对自然的独特观点和理解,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总结回顾通过幼儿园科学探究蘑菇生长教案的实践与互动体验,幼儿们可以在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增加对自然的认识,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且在团队合作和交流中,培养更多的社交技巧。
也借此机会,引导孩子们形成对自然的独特观点和深刻理解,从而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蘑菇生长教案的实践与互动体验,不仅可以增加幼儿们对于科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其实践能力和观察力,对其未来的科学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与材料互动引导探究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领域”所要达到的目标中提出:要使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已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
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可获得多种经验,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
瑞士著名幼儿专家皮亚杰认为,只有主动的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一、材料的准备贴近幼儿的生活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保持幼儿探索欲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
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科学活动《神秘箱》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的神秘箱——设计一只上面仅有能容一只小手伸
入的触觉口,两边挖数个小洞为嗅觉口,左右有一个视觉、听觉口的纸箱,并在神秘箱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鲜明、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箱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
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收集材料,变废为宝。
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百宝箱”,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例如在科学活动《摇摇瓶》中,教师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如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
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此时我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
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这是摇摇瓶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
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3、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材料。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教师可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园共同寻找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中,活动前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文化用品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纸,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在家或外出寻找各种纸,科学区成了纸的展览会,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纸”的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
其中的一张复写纸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为幼儿提供了白纸和画笔,生成了新的活动《花手帕》,并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复写纸的奥秘和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二、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对材料的感知
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在《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还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到水里
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表示物品浮在水面上,“↓”表示物品沉到水底。
虽然幼儿画物品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的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
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这时我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
又如在科学活动《品尝大会》中,我引导幼儿在品尝各种食物后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品尝后的感觉。
幼儿画了一个个色彩鲜明又可爱的娃娃,将自己对食物的感知用颜色和图案表达得淋漓尽致。
又如:满脸的红色、张大的嘴巴是吃了麻辣的薯片;同样的红色,甜甜的笑容表现了对甜味的感知等等,幼儿拿着自己的画主动与同伴交流,相互猜一猜,自己吃了什么味道的食物,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乐趣。
三、耐心等待,满足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需要
耐心等待,意味着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儿的智慧;意味着教师要给以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
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和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困难,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教师这时要学会耐心等待。
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会预设多个活动环节,安排好多个环节活动的时间,以保证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
然而在活动中有时幼儿会沉浸在探索氛围和与材料积极互动的乐趣中,教师可随机调整活动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而不是打断幼儿的探索转换为另一个活动环节。
而在探索活动一开始,教师如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急于肯定或否定幼儿的发现与答案,在无形中就会左右和打断了大多数幼儿的探索,使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这时教师应适时引导,鼓励幼儿深入探索。
在《玩水》科学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准备了各种材料,如小瓶、杯子、玻璃弹珠、积木等,活动开始幼儿就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玩了起来。
我仔细地观察、捕捉着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反映,发现有些幼儿乐此不疲地用杯子、瓶子装水倒水;有的幼儿发现棉花最好
玩,它放到水里会变颜色,还会慢慢沉下去;有的幼儿发现玻璃弹珠不好玩,他一到水里就掉下去了;有的幼儿用劲按着水里的积木,不想让它在水面上,可是总不成功。
这时教师更应善于观察,适时引导提出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和提供新材料等
“我来发现,我来探索”表达了幼儿渴望学习、渴望发展的心声,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善于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科学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