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礼”的专题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目录摘要 (3)一、礼的特点 (4)(一)重实践 (4)(二)合道理 (7)(三)体人情 (8)二、仁为礼本 (10)三、礼的现代启示 (12)参考文献 (14)——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摘要】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
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
本文主要依据《论语》中的相关阐述,从孔子礼学思想的三个特点,即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这三点入手,旨在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含义作出比较一个明确地阐述。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礼的根本——仁展开论述。
为了赋予本文以现实意义,本文还在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孔子礼学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带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礼孔子论语实践道理人情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Abstract】Rites and Etiquette, which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have been an inalienable part in Confucius’ doctrine. If benevolence is count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then Rites and Etiquette can be call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essay focused on the three characters of Rites and Etiquette, that are practical, reasonable and sentimental, so as to give a clear account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 By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examples of Confucius’struggle to guard the Rites and Etiquett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essay tried to explain why Confucius use Rites and Etiquette to carry his doctrine. In order to impart some practical sense to the essay, the limitations of Confucius’Rites and Etiquette theory were discussed in the last part, as well as its enormous influence in the new age and the inspiration brought by it.【Key Words】Rites and Etiquette Confuci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practical reasonable sentimental——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一、礼的特点虽然论语中提到礼的次数多达75处,但对于礼的含义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礼”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束缚,更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论语》中相关章句阐释了承载着个体自然情感的仪节形式是如何恰当准确的表达感情并调节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以及作为伦理规范的礼教是如何重塑人的本性心理的。
关键词:论语礼之本和不学礼无以立“礼”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其中包含“礼”字的章句就达四十三章之多。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论语》“礼”的解释是: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朱熹认为“礼”是天理的节奏和文饰,是人事的仪式和规则。
周公制礼作乐,论语中“礼”、“乐”常常同时出现,这里“乐”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礼制的一部分,是配合各种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礼乐合而为礼,礼乐制度就是以乐从属礼的制度。
《论语》中的“礼”一般指包括“乐”在内的周礼,不仅仅是人事交往规则,更是国家典章制度,是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体系。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动迁,天子实力式微,各地诸侯实力大涨,诸侯之间战事频发,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周礼逐渐被废弃。
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主张恢复周礼。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为政第二十三章)。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演进,因时制宜的对太过了的礼仪制度进行减损,对不足的进行增益,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天命秩序――周礼。
《论语》八佾第十四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就表达了对周礼的赞叹。
孔子一生无论为官还是教学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
孔子尚礼,从小便是。
《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浅析《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浅析《论语》中的礼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第二节言行之礼 (3)第三节礼乐 (3)第四节典章制度 (4)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第一节名物之礼 (5)第二节言行之礼 (6)第三节为国以礼 (7)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第一节积极作用 (8)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第二节消极作用 (11)等级制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
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
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
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
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论语2论礼专题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 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第二)
❖ 【延伸】梁漱溟认为:“所谓礼者即是人情 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
玉帛为礼之所用,钟鼓为乐之所用,人必须 首先有内在情感然后用之于玉帛钟鼓,才能 为礼乐,如果遗失其本,专求其末,没有其 内,专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成其为礼乐。 易言之,如果没有真情感,则玉帛钟鼓都成 虚套。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八佾》第三)
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
❖ 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但上古乐 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其目的是娱神,祈求 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 殷商时代,巫史文化发展为祭祀文化。宗天、 尚鬼及与其相关的嗜酒风习日趋极端,不可 避免的把殷商带向灭亡。
❖ 鉴于殷亡的教训,周人对殷代泛滥成灾的宗 教活动和极端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从批判 出发,发动了一场以疑天、敬德、保民为核 心的宗教和政治革新,逐渐由神本文化转向 人本文化。
❖ 礼是表达仁心,实现仁心的载体。
❖ 段子:玫瑰花的爱情,剪子示爱?QQ号示爱? 礼之演变
二、礼之用
礼的根本原则 ——和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
作为个人修养的礼
礼的根本原则——和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十 二)
❖ 【读解】在孔子思想中,“礼”应服从“仁” 的要求。 宰我问三年之丧,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 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 三年之爱于父母乎?’”此段话表面看似乎 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对于“三年之丧 期”这一“礼”,孔子更注重的是礼的内在 情感即是否心安,就是说,他更关注的是内 在的仁,因此才有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 子说的第一句就是“予之不仁也”,可见其 对礼之本即仁的重视。
《论语》阅读--“礼”专题
9.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②?”对曰:“未也。尝独立③, 鲤趋而 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④。”(《季氏》)
礼
《论语》
1.子曰:“上①好礼②,则民易使也。”(《宪问》)
①上:指在上位的人。②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 道德规范。《管子·心术篇》:“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有体谓之礼。”孔 子根据西周礼制,集春秋礼说之大成,而进一步加以发展,于是便出现了以礼正 心,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以礼为教等等,从而奠定了 儒家礼教的理论基础。
4.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①也。” (《八佾》)
①谄:谄媚。
孔子说:“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 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哩。”
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其时臣侍奉君多无礼, 故有人做到了服侍君主尽臣子之礼,却反被人认为是在谄
媚,故孔子有此感慨。孔子主张以礼侍君。
5.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 观之哉?”(《八佾》)
孔子认为克制自己,行为符合Fra bibliotek的,这样就能 做到“仁”。
3.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之道,斯③为美, 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学而》)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 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②和:调和、和谐、协调。③ 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 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 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 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 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 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第一篇: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论语中关于义的句子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1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4、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5、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朝闻道,夕死可矣。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不少,其中有一些句子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他认为礼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小人则是以利益为先。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其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君子不器。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看法,他认为礼应该是内在的修养和修身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礼应该是内在修养的表现,而不是一种虚浮的外在形式。
另外,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不是用来比较的工具。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用来比较的工具。
最后,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他认为礼应该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君子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礼应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
总的来说,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论语》中关于礼的句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对于礼的看法和理解,也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浅析《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浅析《论语》中的礼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第二节言行之礼 (3)第三节礼乐 (3)第四节典章制度 (4)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第一节名物之礼 (5)第二节言行之礼 (6)第三节为国以礼 (7)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第一节积极作用 (8)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第二节消极作用 (11)等级制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
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
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
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
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
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论语》中“礼”的现实意义
《论语》中“礼”的现实意义《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对中国古代及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丰富多彩,涵盖礼仪、礼制、礼义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结合现实社会,探讨《论语》中“礼”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之邦的传承与发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得益于儒家文化对礼仪的重视。
《论语》中提到:“不学礼,无以立。
”这意味着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尽管社会风貌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礼仪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遵守礼仪,不仅能够体现个人素养,还能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例如,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等,都是礼仪的体现。
二、礼制的维护与改革《论语》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
”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而和谐是礼制的核心价值。
在现代社会,礼制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等方面。
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礼制精神,尊重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时代发展,对礼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举行婚礼、丧葬等仪式时,既要遵循传统礼仪,又要兼顾现实情况和当事人意愿,做到与时俱进。
三、礼义的实践与弘扬《论语》中提到:“礼节者,仁之端也。
”礼义是礼仪和礼制的灵魂,是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现代社会,礼义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弘扬正能量。
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诚实守信、仁爱互助。
四、礼貌待人的美德《论语》中提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这里的礼貌待人,是指内心尊敬他人,外表举止得体。
在现代社会,礼貌待人是一种美德,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例如,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要保持微笑、倾听、尊重对方意见,不随意批评和指责。
五、礼仪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论语》中提到:“有教无类。
”这意味着礼仪教育应当普及到每一个人。
在现代社会,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语》中“礼”的专题
3
卫灵公第十五
※ 15.18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15. 33 子曰: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
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
季氏第十六
16. 2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子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
先进第十一
11. 1 子曰: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颜渊第十二
12.1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13 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雍也第六
6.27 子曰: “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述而第七
7. 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7.31 陈司败问: “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 “知礼。 ”孔子退, 揖巫马期而进之, 曰:“吾
”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 泰山,不若林放乎! ”
“汝弗能救与? ”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曾谓
3.8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
3.9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
论语中的礼完整版
论语中的礼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①祭祀之礼②规约之礼学而篇第一?1.12有子曰:“礼②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②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②,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②者也。
”。
为政篇第二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②,有耻且格。
”2.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②;死,葬之以礼①,祭之以礼①。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②,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篇第三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②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4林放问礼②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②,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②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9子曰:“夏礼②,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②,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②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②也。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①。
”3.18子曰:“事君尽礼②,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②,臣事君以忠。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②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论语》中的“礼仪”
《论语》中的“礼仪”
"论语"中的"礼仪"
"论语"是中国古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被广泛认为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论语"中,"礼仪"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是指人们在社交和行为方面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稳定的基石。
他教导人们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尊重师长,谦虚有礼。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能够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减少冲突和争斗。
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
例如,他强调了在宴会和宴请中要尊重主人,遵循规定的座次和饮食顺序。
他还提到了在仪式和礼仪场合中的行为规范,例如不要乱跑乱动,谦和有度地跟随仪式的规定。
此外,"论语"中还强调了"礼仪"与德行和品质的关联。
孔子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一个人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和道德,成为
一个有德行的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遵守"礼仪",人们才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总之,"论语"中的"礼仪"是孔子强调的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并培养品德美好的个人。
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论语"中的"礼仪"思想中获得启示,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论语中礼的概念
《论语》中对于礼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孔子的言行和对弟子的教诲中。
礼在《论语》中既包括仪式和礼仪的具体内容,也包含了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从仪式和礼仪的角度看,孔子讲究仪表、服饰、言行举止等外在的规范。
他强调人们应该恪守传统的礼仪规矩,遵循社会和家庭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例如,他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应该尊敬父母,以及尊师重道、兄友弟恭等。
从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角度看,孔子认为礼应该体现道德的追求和诚信的原则。
他认为通过恪守礼的仪式和规范,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德性,提升道德修养。
他强调诚信、谦逊、正直、公正等美德的培养,认为这些美德是礼的根本。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君子以礼为准则,以高尚的道德行为来影响和引导他人。
而小人则追求自身私利,无视礼仪和道德规范。
总的来说,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礼是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通过恪守礼的仪式和规范,人们能够达到道德修养、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论语中礼的句子及理解和解释
论语中礼的句子及理解和解释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论语》里那些关于“礼”的句子。
比如说“克己复礼为仁”。
啥意思呢?就是说咱得克制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这才是仁呢!你想啊,要是咱都随心所欲,想干啥干啥,那世界不得乱套啦。
所以呀,得学会约束自己,这就是“礼”的一种体现。
还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可太有意思啦!不该看的别看,不该听的别听,不该说的别说,不该做的别做。
就好像有个小尺子在心里,时刻提醒着咱们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比如说在街上看到有人打架,这可不是咱该盯着看的,赶紧走掉,这就是“非礼勿视”。
“礼之用,和为贵”也很妙哦!礼的作用呢,在于让人相处和谐。
朋友之间相处,讲究个礼尚往来,互相尊重,关系才能越来越好。
要是谁都不讲礼,那不得天天吵架呀。
其实《论语》里关于礼的句子,都是教咱们怎么做人,怎么和别人好好相处。
咱要是能把这些礼都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那生活肯定美滋滋的!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论语》中有关礼的那些话哈。
“不知礼,无以立也”。
这话简单直接,不懂得礼,就没法在社会上立足。
你想想,要是见了长辈没个规矩,在公共场合大呼小叫,谁能喜欢咱呀?所以礼是咱的通行证,有了它才能在这社会上顺顺当当的。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君子啊,要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还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这就好比咱们上学学了好多东西,但是得有礼来规范,不然学了也白学。
好比知道要尊敬师长,那就得见到老师问好,这就是用礼来表现咱的尊敬。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敬但不懂礼就会劳累,谨慎但不懂礼就会畏缩,勇敢但不懂礼就会闯祸,直率但不懂礼就会尖刻。
你看,啥好品质要是没有礼来调和,都可能变得不好。
就像炒菜,光有菜没有调料,能好吃吗?所以呀,《论语》里说的这些礼,都是大智慧。
咱们好好琢磨,照着做,生活能少好多麻烦,多好多快乐呢!。
论语中关于礼的理解
论语中关于礼的理解礼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普世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有礼貌的社会。
《说文解字》认为:“礼,履也。
所以事神至福也。
” 故礼是初民祭祀鬼神的仪式。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
孔子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他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制度,也希望人人以礼调和社会。
正如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
”那么,在孔子眼里,礼究竟是什么样的?怎么样才算是礼?礼本乎心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鲁人林放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对这个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回答说,“就一般的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不如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追求周备的仪式,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因为礼本于人心之仁,表露在外,就是礼。
奢者易者,只注重形式外表,流于浮华,不若俭者戚者质朴而保有内心。
《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子路的一段话,他曾经听孔子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与此言同义,所注重的还应该是礼本乎心。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孔子在这里,提到了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
礼之用,和为贵。
礼既包括外面所表现出的敬,又包括内心所有的和,外敬内和,知敬能和,就必然有让。
礼在人与人相处之时必不可少,让也同样。
有礼无让,那还叫礼吗?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玉帛是礼器所用之物;钟和鼓是用来娱乐的东西。
那么我们说的礼和乐,是指玉和丝绸之类的东西吗?你指的是这些乐器比如钟鼓吗?孔子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意思很明显:不是。
初中《论语》选读之礼(克己复礼)
《论语》选读之礼(克己复礼)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注释】(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恢复(遵循)礼制(周礼)。
(2)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4、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
”【评析】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论语中关于礼的语句
论语中关于礼的语句一、什么是礼?•礼的起源–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相互尊重和合作的需要。
–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关系的表达方式。
•礼的含义–礼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遵守的行为准则。
–礼是一种道德准则,是人们在行动中体现出的道德品质。
二、论语中关于礼的语句•孔子对于礼的理解–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品德。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为政》)他将孝和弟视为行为和品德的基础,也就是礼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强调的礼的重要性–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学而》)他认为通过学习诗经、礼仪等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教养,并倡导人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思维,不偏离正道。
•孔子关于礼的实践–孔子注重礼的实践,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为政》)这句话说明他在行为中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权利,并通过礼的实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孔子对礼的要求–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学而》)他要求人们在行为中要谦虚和谨慎,不要因为个人成就而骄傲自满,这也是礼的表现之一。
三、礼对于个人的影响•提升个人修养–孔子认为礼是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
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述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戒除不同的恶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修养深厚的品质。
•增强社会合作能力–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合作关系的表达方式,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人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提高社会合作能力。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学而》)他将诗经视为培养人们思考道德准则的工具,通过学习诗经中包含的礼仪规范,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礼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合作能力。
《论语》中的礼仪教育
待人接物中的礼仪
孔子认为,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 重和信任的基础,是建立良好人际 关系的重要保障。
孔子提倡的礼仪教育,不仅包括个人 行为举止的规范,还包括人与人之间 的交往礼仪,如待人接物、言谈举止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 要性,认为礼是人之大端,是人类 社会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
谦逊有礼:孔子认为在 社交场合应该保持谦逊 有礼的态度,不要过于 张扬自己的成就或能力 。
Part Five
《论语》中的宫廷礼仪
宫廷宴请中的礼仪
宴请的目的:礼 仪之用,表达尊 重和友好
宴请的场合:宫 廷内部的正式场 合,如皇帝登基、 节日庆典等
宴请的程序:包 括迎宾、入座、 上菜、敬酒等环 节,每个环节都 有严格的规矩和 礼仪要求
Part Four
《论语》中的社交礼仪
社交场合中的礼仪
见面礼仪:儒家 强调见面时应遵 循的礼节,如拱 手作揖、鞠躬等。
交谈礼仪:儒家 认为在交谈中应 该尊重对方,避 免冒犯,使用适 当的语言和语气。
宴请礼仪:儒家 对宴请的礼仪也 有很多要求,如 座位安排、用餐 顺序等。
拜访礼仪:儒家 认为在拜访时应 遵循一定的礼节, 如先通报姓名、 等待主人迎送等。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家庭教育中的礼仪
《论语》中强调家庭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家庭礼仪是培养品德的基础。 《论语》提倡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是家庭礼仪的核心。 《论语》中提到的家庭礼仪还包括餐桌礼仪、待客之道等方面,这些细节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论语》认为家庭礼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Part Seven.
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括、总结
论语中的礼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
孔子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孔门弟子还记述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文指诗书礼乐,行主要是行礼,亦即执礼。
所以司马迁概括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
礼学无疑是孔子毕生从事的主要课题,也是孔门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
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
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他的学生子贡也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
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
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
《左传·僖公十二年》记:“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
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
……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
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这是在聘享中恭谨谦让以礼自持的事例。
同书《襄公七年》记:“卫孙文子来聘。
……公登亦登。
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
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
孙子无辞,亦无悛容。
穆叔曰:孙子必亡。
”那便是在聘享中骄横失礼而站错了自己应有位置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论语》中“礼”的专题《论语》礼的专题学习北京市第 67 中学高二语文组周丽娟 2019 年 6 月学而第一※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 / 12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第二※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 三家者以《雍》彻。
---------------------------------------------------------------最新资料推荐------------------------------------------------------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3.6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3 / 12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
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最新资料推荐------------------------------------------------------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之哉!里仁第四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雍也第六 6.27 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第七 7. 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7. 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泰伯第八※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5 / 1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罕第九 9.3 子曰: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
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9.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
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
私枧,愉愉如也。
先进第十一 11. 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最新资料推荐------------------------------------------------------ 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颜渊第十二 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 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 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7 / 12子路第十三 13. 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 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宪问第十四 14. 12 子路问成人。
---------------------------------------------------------------最新资料推荐------------------------------------------------------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 40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卫灵公第十五※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15. 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季氏第十六 16. 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子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9 / 12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 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6. 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最新资料推荐------------------------------------------------------ 17. 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 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
汝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汝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7. 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11 / 12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敫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尧曰第二十 20. 3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