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
2018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解读

渗透压对静脉的刺激越大
高度危险:>600mOsm/L 中度危险:400-600mOsm/L 低度危险:<400mOsm/L 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 同的渗透压值。 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 INS标准:渗透压超过600mOsm/L的均需 经过中心静脉输注。
渗透压
渗透压越高,对静脉刺激越大 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 的渗透压值。 渗透压>600 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 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INS标准:渗透压超过600 mOsm/L的均需 经过中心静脉输注
240-340 mOsm/L 与血液等渗,不会造成细胞壁水分子的
外周静脉 留置针 PICC 输液港 (PORT)
• 输全血或血制品的患者
• 老人、儿童、躁动不安患者
• 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可用于 任何药物输注 • PORT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 注
• 渗透压大于600 oMsm/L 的液体
• 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和血液 动力学监测(耐高压导管除外) • 不应使用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 (耐高压导管除外)
中心静脉管 (CVC)
• 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血液动 力学监测
• 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中造影剂(耐 高压导管除外)
选用外周静脉短导管指南
• 静脉治疗时间小于7天 •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患者及其照 顾者能对导管进行维护 • 根据治疗方案选择最小型号导管
• 头皮钢针仅限于单剂量给药
外周静脉中长导管选择指南
8. 标准血液过滤器:用于去除血液成分中储存的杂质。型 号:170-260um。
9. 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输注时不需要过滤器,除非制造商 另有规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Ⅱ)》要点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Ⅱ)》要点前言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
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足花费巨大,约占整个糖尿病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
因此,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足溃疡(DFU)和截肢的流行病学及医疗负担要点提示•糖尿病足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医疗费用高,造成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及早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和及早规范治疗DFU,能明显降低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分级管理、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的综合防治策略一、糖尿病足的危害糖尿病足的基本定义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破坏,常合并感染和(或)下肢不同程度的动脉闭塞症,严重者累及肌肉和骨组织。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
糖尿病足预后很差,甚至比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除肺癌、胰腺癌等)。
DFU 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
二、DFU的患病率确切的糖尿病足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数据很有限,往往被低估。
三、糖尿病足的医疗费用2017年全球糖尿病医疗费用高达7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100亿美元。
四、糖尿病足防治策略发达国家多年的糖尿病足防治经验证明,贯彻预防为主、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能够有效地降低DFU的发生、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医疗费用。
多学科协作的糖尿病足医疗护理专业团队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有足病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早完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血管病变和足病筛查,及早发现和管理教育这些高危患者。
2019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2019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在《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进展,修订的《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主要将背景资料更新至2019年12月,推荐意见进行了细化和增补,内容涉及病因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方面,是指导我国诊断和治疗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新依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脑血管病学组在山西、广西和江西多地组织了会议讨论,并经互联网和邮件反复征求专家意见,在2015年编写的《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1]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进展,修订发表了《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2]。
本版指南推荐意见的背景资料更新至2019年12月,并将主要推荐意见进行了增补和细化。
增补和修订的主要内容涉及病因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方面。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本版指南在推荐意见的背景材料中,强调了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以年轻、女性多见,不同于动脉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病,缺乏传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除产褥期和长期口服避孕药外,还需注意我国近年比较突出的卵巢过度刺激干预和人工流产后发生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除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并没有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极为重要。
即使这样,有些类型的临床诊断依然相当困难。
本版指南中,重点强调了临床少见且极易被误诊的单纯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占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6%,但误诊误治将导致严重不良后果,指出了其症状学中应引起警惕的表现和影像学诊断技术合理采用的重要性[3]。
因此,在临床表现相关的推荐意见中,特别增补了血栓形成部位、累及范围和起病急缓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多样,应重视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的复杂性,提醒临床医生高度警惕。
三、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检查是确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本版指南中,强调了CT平扫/增强、MRI常规序列(增强)、CT静脉成像(CTV)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血栓形成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尤其是CT增强扫描/CTV和增强MRI/MRV,目前认为基本可以取代DSA,用于确立绝大多数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免费下载】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06-09 19:15来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1、慢性下肢静脉疾病发病情况及治疗现状慢性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血管病和多发病,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2008 年,国际血管学杂志发表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治疗指南》指出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s,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国内对慢性静脉疾病常用CVI 的概念,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v,CVI)即指静脉系统功能异常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CVD 与CVI 的区别在于,CVD 纳入了更多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和)体征,或者症状较轻。
CVD 概念的引入对患者早期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疾病约占血管外科疾病的60%,常发生于下肢。
在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89%,即近1 亿患者,每年新发病率为0.5%-3.0%,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
2011年由国际静脉联盟(UIP)组织的迄今为止静脉领域最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50岁左右的下肢不适人群中,CVD 的发生率为63.9%,其中C3-C6 的CVI 患者占24.3%。
目前,我国对CVD 的诊疗还有待规范,根据静脉分类系统即CEAP(clinic,etiologic,anatomic and pathophysiologicalclassirication),不同分级的患者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建议。
CVD 早期阶段,医患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疾病早期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诊断率和治疗率低,当患者处于CVI 阶段后,又出现诊断标准不统一、手术不规范、治疗过度、药物治疗疗程不足、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019中国慢性肾脏病CKD-MBD指南循证解读

CN-ZEMP-190038
Monier-Faugere MC et al.Clin J Am Soc Nephrol 2007. 2(6): 1255–1260
选择性DRA的研究证据
帕立骨化醇促进骨形成优于西那卡塞
在尿毒症大鼠模型中,一组给予0.16ug/kg 帕立骨化醇,另一组给予15mg/kg西那卡塞,维持 治疗6周后,大鼠骨活检组织荧光标记结果显示: • 帕立骨化醇治疗组骨形成状况优于西那卡塞组 • 西那卡塞组的骨代谢出现负平衡,骨形成未改善且骨量和骨小梁数量明显减少
予以判断
J Am Soc Nephrol. 1996 Mar;7(3):506-12
CN-ZEMP-190038
骨病变的评价:bALP与肾性骨病有较好相关性
碱性磷酸酶ALP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
来源
• 广泛分布于人体各器官,有6种 • 由成骨细胞产生
同工酶
• 反映成骨细胞活性的指标,能
• 血清ALP主要来源于肝脏和骨骼 准确反映骨形成的状态
全段pth184pth氨基端片段pth中间段pth羧基端片段pth后两者无生物学活性pth变化趋势比单个数值更有意义pthratio活性片段非活性片段cnzemp190038shpt增加血管钙化的风险控制shpt维持合理的骨转化状态有助于防治血管钙化骨和血管钙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高转化状态下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超过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导致多余的钙和磷从骨释放到细胞外液增加血管钙化风险低转化状态下骨矿化受损导致多余的钙和磷释放到细胞外液增加血管钙化的风险第三章第三节p77cnzemp190038血管钙化发生概率随着pth水平增加而升高通过x线腹部侧位片对177例mhd患者进行腹主动脉钙化aac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aac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pth水平组患者aac的发生率
2019年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专家共识.doc

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作者:胡大一孙艺红执笔 2006-7-7编者按:在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的倡导下,去年6月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首次推出国内第一个专家共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在本站广泛征集修改意见,引起国内外心血管医生的强烈反响,并引发各学科中国专家推出中国特色专家共识的浪潮。
近日,为征求广大医生意见,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再次在本站率先公布《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希望广大专家和临床医生再次踊跃参与共识的讨论和修改。
前言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由于二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联系,目前已将二者作为统一的疾病。
VTE很常见,在美国和欧洲发病率为千分之一,而且有增加的趋势,并与死亡危险增加有关,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早期死亡率均很高,分别为3.8%和38.9%。
无创诊断技术的发展使VTE的诊断简化,检出率提高。
但致死性PE可以是疾病的首发表现。
此外,高龄是VTE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老龄人口的增加必将导致未来该疾病的致死和致残率增加。
肺栓塞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静脉血栓栓塞应该重在预防。
目前中国没有关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病率的大规模调查,国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与国际指南存在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能有指导临床和规范化治疗的文件来改进我国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现状。
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住院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PE是最常见且可预防的院内死亡病因,预防PE也是降低住院患者死亡率的最重要策略。
大块PE发生前通常没有先兆,因此这类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极低。
住院期间因PE死亡的患者中,70-80%在死亡前根本没有考虑到PE的可能。
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大多数住院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VTE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通常混和存在。
2019静疗标准解读 ppt课件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13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理规范(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美国静脉输液权威性规范与规范(2016)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2017)
2020/12/1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10
2020/12/12
19
工具选择
穿刺工 具
留置时间
适用范围
钢针
单次 < 4h 留置
使 ,
用 不
, 可
不能用于发疱剂、肠 >900mmol/L的药物输注
外
营
养
、
渗
透
压
PVC
72-96 小时
<1个月输液,不能用于连续输注发疱剂、肠 外营养、渗透压>900mmol/L的药物
PICC 4 周-1年 >1月输液,刺激性药物
采用“无接触技术”。
输注静脉脂肪乳剂后宜12小时更换一次VAD。因为脂肪乳剂利于微 生物滋生。丙泊酚或随输液瓶一起更换。
2020/12/12
34
补充说明
发疱剂:指静脉输液外渗后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
常见的发疱性药物
抗肿瘤药物
其它肠外输注药物
➢长春碱
➢显影剂
➢长春新碱
➢钾制剂
➢阿霉素
➢50%GS
2020/12/12
17
健康宣教
静脉治疗相关健康教育资料,内容实用。 护士掌握静脉治疗相关健康教育内容,能否落 实。
患者掌握置管后的注意事项(包括肢体活
动、洗澡方法、局部观察)及遇意外情况的初 步处理。
《2021静脉曲张互联网健康洞察研究报告》超过8000万患者为女性人群

《2021静脉曲张互联网健康洞察报告》超过8000万患者为女性人群随着夏天到来,众多爱美人士纷纷换上短裙或短裤,自信露出美腿,凉爽度夏。
然而,也有一些人选择忍受酷暑,用长裤包裹住自己的双腿,他们就是正在被俗称“蚯蚓腿”的下肢静脉曲张疾病所困扰的患者。
现如今,中国有1.2亿下肢静脉曲张疾病患者,其中超过8000万为女性,同时正呈年轻化发展趋势。
这一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随着病情进展可进一步出现皮肤损害、静脉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针对静脉曲张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压力治疗、硬化剂治疗和手术治疗。
为促进患者引起重视、早诊早治,施维雅中国与阿里健康共同发布《2021静脉曲张互联网健康洞察报告》(下文简称:2021报告),首次提供了全面、系统的静脉曲张患者现状和需求洞察,为呼吁患者尽早进行规范诊疗提供了最新参考依据。
患病率逐年攀升,下肢静脉曲张悄然“找上”年轻群体根据2021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且新发病率在持续提升,这与现代人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据研究表明,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后,静脉压过高、静脉血液反流、血管迂曲扩张而形成的,与此同时,肥胖、慢性咳嗽、便秘、家族遗传史等因素也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的重要诱因。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中提到,慢性静脉疾病分为C0—C6七个等级,而从C1级开始下肢即呈现毛细血管扩张,和(或)蜘蛛网状静脉丛等外观表现,这也是2021报告中指出的促使患者诊治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此外,随着病情进展,静脉曲张患者的下肢症状会逐渐发展为水肿、溃疡等,给患者带来沉重疾病负担。
(不同等级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症状)由于静脉曲张患者中以女性居多,对外观和疼痛等症状的重视程度也更深,治疗热情也就更加高涨,及早就诊、及早治疗已成为医生与患者的共识。
“施维雅在全球静脉疾病领域积累了超过50年的研究数据和产品开发经验。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概述一、发病情况慢性静脉疾病(CVD)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平均发病年龄为53.4岁,女性发病率(67.5%)高于男性。
CVD是指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根据病因可将CVD分为三大类: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
以原发性居多,约为66%;继发性25%,先天性不足1%,其他原因占8%。
导致CVD发生的因素有:(1)静脉反流:(2)静脉回流障碍:(3)先天发育异常:(4)遗传因素:(5)其他因素:(二)发病机制1. 下肢静脉高压:2. 慢性炎症反应:3. 静脉微循环受损:4. 遗传易感性:诊断及CEAP分级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很多,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必要的检查,以明确下肢深浅静脉和穿通静脉的情况,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
一、主要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和体检:2. 传统的检查方法: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静脉有无阻塞和反流,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安全、无创、方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是静脉疾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
4. 静脉造影(包括顺行和逆行静脉造影):5. CT静脉造影(CTV)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6. 动态静脉压测定:7. D-二聚体检测:二、CEAP分级1. CEAP分级:1994年,美国静脉论坛确定了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和分级体系即CEAP,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价(表1)。
2. CEAP分级的改进:【推荐意见】采用CEAP分级和VCSS评分系统评价慢性静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疗效。
治疗一、药物治疗有CVD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改善静脉功能,缓解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慢性静脉疾病(CVD)的CEAP分级

慢性静脉疾病( CVD )的CEAP 分级CEAP 分类法是用于规范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CVD) 的诊断标准,国外学者已经应用多年,但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应用。
CVD 是最常见的周围血管静脉性疾病,据报道在我国人群患病率高达27 %,年新发病率为0.5 %-3.0 %。
病因有先天性,原发性或继发性。
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下肢静脉反流和/或伴有近端静脉阻塞。
病变范围可涉及浅静脉,交通静脉,深静脉或累及整个下肢静脉系统。
CVD 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浅静脉扩张或曲张,腿部乏力,沉重,胀痛,水肿,皮肤营养性改变,静脉性溃疡等,可以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CVD 临床表现多样,病理生理改变复杂,因此象CEAP 分类的标准对于规范诊断及治疗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们与大家一道从新复习CEAP, 并谈谈在我国推广应用中的一些修改意见。
一、CEAP 分级法的历史1994 年美国静脉论坛国际专家特别委员会提出了CEAP 静脉分类系统(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CEAP)[1,2] ,10 年来已为世界各国学者广泛接受,并已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估。
此分类系统是将CVD 根据临床表现(C) 、病因学因素( E) 、病变的解剖定位(A)和病理生理改变(P)进行分级,简称CEAP 。
并根据受累的解剖节段数、症状和体征的等级以及功能障碍情况等3 个要素进行病变程度评分。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又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CEAP 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如:Perrin 等在1998 年巴黎的一次国际共识会议上提出了复发性静脉曲张(REVAS) 的分级法[3]。
2000年, Rutherford 等和AVF 特别委员会发表了关于原发性静脉病变程度评分标准的改进版[4] 。
Meissner[5] 等和Kakkos[6] 等评价了新的病变程度评分标准的有效性,Perrin 等报告了398 位法国血管外科医师对该标准的评价[7] 。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慢性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血管病和多发病,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2008年,国际血管学杂志发表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治疗指南》指出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venous diseases,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国内对慢性静脉疾病常用CVI的概念,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即,指静脉系统功能异常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慢性静脉疾病(CVD)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的区别在于,慢性静脉疾病(CVD)纳入了更多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和)体征,或者症状较轻。
慢性静脉疾病(CVD)概念的引入对患者早期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疾病约占血管外科疾病的60%,常发生于下肢。
在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89%,即近1亿患者。
每年新发病率为0.5%~3.0%,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
2011年,由国际静脉联盟(UIP)组织的迄今为止静脉领域最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50岁左右的下肢不适人群中,慢性静脉疾病(CVD)的发生率为63.9%,其中c3一c6的CVI患者占24.3%。
目前,我国对慢性静脉疾病(CVD)的诊疗还有待规范,根据静脉分类系统即CEAP(clinic,etiologic,anatomic and pathophysiologicalclassification),不同分级的患者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建议。
慢性静脉疾病(CVD)早期阶段,医患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疾病早期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诊断率和治疗率低,当患者处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阶段后,又出现诊断标准不统一、手术不规范、治疗过度、药物治疗疗程不足、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要点

《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要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使血液回流受阻或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高压和局灶脑损害为特征的一类脑血管病,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0.5%~1%。
我国没有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但随着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本病并不少见,尤其在口服避孕药和围产期女性中更值得重视。
CVT可原发于颅内脑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其中单纯浅静脉血栓形成罕见,多由静脉窦血栓延伸而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则以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多见。
60% 以上的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受累居首位。
病变性质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前者常继发于头面部或其他部位细菌性感染;后者则多与各种非感染性病因引起的高凝状态、血液淤滞、血管壁损伤和颅内压过低等有关,部分原因不明。
病因和危险因素【推荐意见】: CVT 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应积极查找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级推荐)。
临床表现一、一般临床表现1. 颅内高压和其他全脑损害:2. 局灶性脑损害:3. 痫性发作:4.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二、不同部位CVT的临床表现1.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2. 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3. 直窦血栓形成:4. 海绵窦血栓形成:5. 单纯脑深静脉血栓形成:【推荐意见】:(1)CVT依血栓累及部位、范围和起病急缓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应重视CVT 临床表现的复杂性(级推荐;本条为本次新增推荐意见)。
(2)对不明原因的头痛、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局灶脑损害(包括出血性或缺血性)、痫性发作(包括子痫)、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认知或精神障碍,或伴有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应考虑CVT的可能,并行相关检查(级推荐,C级证据)。
影像学检查一、头颅CT/CT静脉成像(CTV)1. CT平扫:2. CT增强扫描:3. CTV:二、头颅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1. MRI常规序列:2. MRV:3. DWI:4.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或T2梯度回波对急性期静脉窦和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度较高。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概述一、发病情况慢性静脉疾病(CVD)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平均发病年龄为53.4岁,女性发病率(67.5%)高于男性。
CVD是指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根据病因可将CVD分为三大类: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
以原发性居多,约为66%;继发性25%,先天性不足1%,其他原因占8%。
导致CVD发生的因素有:(1)静脉反流:(2)静脉回流障碍:(3)先天发育异常:(4)遗传因素:(5)其他因素:(二)发病机制1. 下肢静脉高压:2. 慢性炎症反应:3. 静脉微循环受损:4. 遗传易感性:诊断及CEAP分级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很多,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必要的检查,以明确下肢深浅静脉和穿通静脉的情况,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
一、主要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和体检:2.传统的检查方法: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静脉有无阻塞和反流,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安全、无创、方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是静脉疾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
4.静脉造影(包括顺行和逆行静脉造影):5. CT静脉造影(CTV)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6.动态静脉压测定:7. D-二聚体检测:二、CEAP分级1. CEAP分级: 1994年,美国静脉论坛确定了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和分级体系即CEAP,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价(表1)。
2. CEAP分级的改进:【推荐意见】采用CEAP分级和VCSS评分系统评价慢性静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疗效。
治疗一、药物治疗有CVD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改善静脉功能,缓解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国际血管学杂志发表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治疗指南》指出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s,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国内对慢性静脉疾病常用CVI的概念,CVI(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即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指静脉系统的功能异常(表现为反流)的进展性疾病。
CVD与CVI的区别在于,CVD纳入了更多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和体征,或者症状较轻。
CVD概念的引入对患者早期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对CVD的诊疗还有待规范,针对不同CEAP分级的患者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建议。
在CVD早期阶段,医患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疾病早期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诊断率和治疗率低,当患者处于CVI 阶段后,又出现诊断标准不统一、手术不规范、治疗过度、药物治疗疗程不足、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本专家共识文件是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领导下,组织国内血管外科专家,历时一年半,认真分析国内外循证医学的证据,由吴庆华教授写成初稿,再召开深圳、北京、无锡、广州四次专家专题研讨会并征求部分地区专家的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反复修改,达成共识完稿。
CVD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可分为三类: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其中以原发性居多。
导致CVD发生的因素存在以下几种:(1)静脉反流,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液逆流导致下肢静脉高压,其中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又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混合型。
(2)静脉回流障碍:因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近端静脉阻塞造成的回流障碍引起静脉高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综合征等。
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一、引言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 CVD)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静脉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常见症状包括腿部肿胀、疼痛、色素沉着和溃疡。
ESVS临床实践指南慢性静脉病的管理(全文版)

ESVS临床实践指南:慢性静脉病的管理(全文版)推荐条干推荐1 推荐应用CEAP分类法作为标准的描述性分类工具以评估CV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I,B)推荐2 建议选择下面的评分系统的某一项或多项以评估慢性静脉病:VCSS评估临床严重程度,VSDC对病理生理及解剖进行评估,VDS对功能评估,Villalta-prandoni scale评估PTS严重程度。
(IIa,B)推荐3 建议同时使用通用的及疾病特异的评估工具对慢性静脉病进行全面评估。
(IIa,B)推荐4 利用通用工具,分别以SF 36及EuroQol-5D中的生理要素指标,对疾病严重程度及负担进行评估切实可信。
推荐5 建议利用疾病特异的工具,以Aberdeen静脉曲张调查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调查表或静脉功能不全流行病学及经济学调查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IIa,B)推荐6 推荐在检查前,采集慢性静脉疾病史,特别是特征性症状,血栓栓塞前驱病史及相关药物摄入史。
(I,C)推荐7 应该进行体格检查,了解静脉曲张、水肿及皮肤改变。
(I,C)推荐8 不再推荐对慢性静脉病患者进行传统的诊断性测试,(trendelenburg,perths等)。
(III,B)推荐9 推荐依如下标准确定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系统、股深静脉及腓肠肌静脉返流时间超过0.5s,股总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返流时间超过1s,穿通支静脉返流超过0.35s。
(I,B)推荐10 对慢性静脉病患者不推荐进行连续波多普勒检查。
(III,B)推荐11 推荐对疑似慢性静脉病患者,为合理地评估特异静脉解剖,明显返流点及返流模式,首选诊断性检查为超声多普勒。
(I,A)推荐12 对疑似腹盆腔静脉病变,推荐先行超声多普勒,随后进行静脉造影、CTV、MRV检查。
(I,C)推荐13 推荐以超声多普勒评估复发的静脉曲张,以明确复发的原因。
(I,C)推荐14 可以考虑把容积描记作为评估静脉功能不全的定量参数。
(IIb,C)推荐15 不推荐把足容积作为慢性静脉病的常规诊断工具。
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要点

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要点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要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是一种脑血管病,由各种病因引起颅内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回流受阻或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高压和局灶脑损害。
该病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0.5%~1%。
虽然我国没有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但随着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该病并不少见,尤其在口服避孕药和围产期女性中更为常见。
CVT可以原发于颅内脑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其中单纯浅静脉血栓形成较为罕见,多由静脉窦血栓延伸而来;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则以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为主。
超过60%的患者病变涉及多个静脉窦,其中受累最多的是矢状窦。
病变的性质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前者通常是由于头面部或其他部位的细菌感染引起,而后者则多与各种非感染性病因引起的高凝状态、血液淤滞、血管壁损伤和颅内压过低等有关,部分原因尚不明确。
病因和危险因素:CVT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应积极寻找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
临床表现:一、一般临床表现:1.颅内高压和其他全脑损害。
2.局灶性脑损害。
3.痫性发作。
4.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
二、不同部位CVT的临床表现:1.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2.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
3.直窦血栓形成。
4.海绵窦血栓形成。
5.单纯脑深静脉血栓形成。
影像学检查:一、头颅CT/CT静脉成像(CTV):1.CT平扫。
2.CT增强扫描。
3.___。
二、头颅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1.MRI常规序列。
2.MRV。
3.DWI。
4.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或T2梯度回波对急性期静脉窦和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度较高。
推荐意见】:(1)对于无禁忌证的急性CVT患者,应立即开始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进一步扩展和再栓塞(级推荐,A级证据)。
(2)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为低分子肝素,可持续使用至少5-7天,然后转为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级推荐,A级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概述一、发病情况慢性静脉疾病(CVD)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平均发病年龄为53.4岁,女性发病率(67.5%)高于男性。
CVD是指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根据病因可将CVD分为三大类: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
以原发性居多,约为66%;继发性25%,先天性不足1%,其他原因占8%。
导致CVD发生的因素有:(1)静脉反流:(2)静脉回流障碍:(3)先天发育异常:(4)遗传因素:(5)其他因素:(二)发病机制1. 下肢静脉高压:2. 慢性炎症反应:3. 静脉微循环受损:4. 遗传易感性:诊断及CEAP分级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很多,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必要的检查,以明确下肢深浅静脉和穿通静脉的情况,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
一、主要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和体检:2. 传统的检查方法: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静脉有无阻塞和反流,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安全、无创、方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是静脉疾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
4. 静脉造影(包括顺行和逆行静脉造影):5. CT静脉造影(CTV)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6. 动态静脉压测定:7. D-二聚体检测:二、CEAP分级1. CEAP分级:1994年,美国静脉论坛确定了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和分级体系即CEAP,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价(表1)。
2. CEAP分级的改进:【推荐意见】采用CEAP分级和VCSS评分系统评价慢性静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疗效。
治疗一、药物治疗有CVD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改善静脉功能,缓解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1.静脉活性药物(VADs):可改善静脉功能,缓解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常用的VADs包括:(1)七叶皂苷类:代表药物为马栗种子提取物,具有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减少渗出,减轻水肿;增加静脉张力,活化静脉瓣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清除自由基等作用。
国内外应用广泛,推荐剂量为每日口服100~150mg。
(2)黄酮类:主要成分为地奥司明。
微粒化纯化黄酮类的小肠吸收率是非微粒化黄酮类的2倍,具有静脉抗炎作用,可抑制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非微粒化黄酮类对缓解CVD症状也有较好疗效,国内外应用广泛。
(3)香豆素类: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及增加血液流量,促进淋巴回流,有效减轻水肿。
2. 其他药物治疗:(1)纤维蛋白分解药物:(2)前列腺素E1(PGE1):(3)活血化瘀中药:二、压力治疗压力治疗适用于:(1)血栓性浅静脉炎;(2)DVT的预防,特别是静脉术后DVT的预防;(3)对于慢性DVT有PTS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有压力梯度的弹力袜;(4)静脉血栓手术后的压迫;(5)妊娠期压迫预防血栓形成;(6)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临床各级病例的应用。
压力治疗常用的方法包括:(1)弹力袜压力治疗:(2)弹性包扎压力治疗:(3)辅助性间歇充气压力治疗:【推荐意见】•压力治疗简单易行、适应证广泛、高效安全,是CVD患者基本和重要的治疗方法,尤其是用于静脉性溃疡的保守治疗。
•弹力袜压力选择:压力选择根据疾病严重程度:C2~C3患者20~30mmHg压力,C4~C5患者30~40mmHg压力,C6患者40~50mmHg压力。
•当其他压力治疗不可用、不能用或延长加压治疗时间溃疡不愈合时,建议使用辅助性间歇充气加压;C3~C6的患者如对标准治疗方法不适应或治疗失败,推荐使用辅助性间歇充气加压缓解症状。
三、硬化剂治疗硬化剂治疗是一种将液体或者泡沫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破坏静脉内皮细胞,发生无菌性炎症形成纤维条索,从而使曲张静脉萎陷的治疗方法。
(一)适应证浅静脉功能不全;属支静脉曲张;穿通静脉功能不全;网状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网状静脉曲张);残留或者复发静脉曲张;会阴部静脉曲张;溃疡周围静脉曲张;静脉畸形。
(二)禁忌证1. 绝对禁忌证:对硬化剂过敏;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或)肺动脉栓塞;拟治疗部位感染或者严重全身感染;长期制动和卧床;行泡沫硬化剂治疗时应排除已知症状性心脏右向左分流(如症状性卵圆孔未闭)。
2. 相对禁忌证(需对患者进行获益-风险评估):妊娠;哺乳期(中断哺乳2~3d);严重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全身情况较差;严重过敏体质;高血栓栓塞风险(如存在血栓栓塞事件病史、已知血栓形成倾向、高凝状态和癌症);急性表浅静脉血栓形成;行泡沫硬化剂治疗时应注意既往行泡沫硬化剂治疗后出现包括偏头痛在内的神经功能不全者;目前正在进行抗凝治疗不是硬化剂治疗的禁忌证。
(三)并发症和风险主要的并发症和风险包括:过敏反应(极少见但能导致急性事件的并发症);中风和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运动神经损伤;短暂性视觉障碍、头痛和偏头痛;表浅静脉血栓形成;皮肤坏死;色素沉着;治疗部位周围出现新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丛生,指治疗区域出现新的毛细血管扩张,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个体反应;其他包括胸部紧缩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恶心、口中金属味、血管内凝块、血肿、注射部位瘀斑和疼痛、局部肿胀、硬结、水疱和红斑。
(四)硬化剂的种类1. 聚多卡醇(POL):2. 十四烷基硫酸钠(STS):(五)液体硬化剂治疗推荐液体硬化剂治疗每次注射的浓度见表3。
(六)泡沫硬化剂治疗推荐制备泡沫时液体硬化剂和空气的比例为14(1单位液体硬化剂+4单位空气)。
(七)治疗后管理注射硬化剂后,可使用医用弹力袜或者加压绷带进行压力治疗;治疗后早期持续制动或者长距离旅行可能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治疗后第一次随访应在2周内,并在第1、3、6、12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
四、手术治疗(一)浅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1. 浅静脉功能不全的手术指征:(1)确定隐静脉有轴性反流;(2)大范围的静脉曲张;(3)大腿中或前内侧区静脉曲张形成;(4)伴有疼痛、肢体沉重感和其他由于长时间站立或坐位产生的肢体不适等症状;(5)反复发作的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6)浅表静脉血栓形成;(7)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踝部色素沉着;(9)湿疹性皮炎、皮肤脂质硬化、皮肤萎缩;(10)静脉性溃疡形成。
2. 传统手术:3. 腔内热消融治疗:【推荐意见】•治疗CVD时,应将浅静脉曲张手术作为基础。
传统的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隐静脉抽剥术是基本的手术方式。
•对于浅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有条件时可以优先选择腔内热消融治疗,但术者应通过规范化操作培训。
•术者应根据病变情况、部位及自己的操作技能和经验合理地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穿通静脉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1. 常用外科治疗方法:2. 穿通静脉结扎和热闭合术的手术适应证:(1)穿通静脉反流时间>500ms;(2)穿通静脉位于下肢静脉性溃疡(愈合或活动性溃疡)附近且直径>3.5mm;(3)CEAP分级≥C4级;(4)浅静脉手术后复发。
3. 穿通静脉结扎和热闭合术的禁忌证:绝对禁忌证:(1)相关的动脉阻塞性疾病;(2)感染性溃疡;(3)制动和中度风险患者。
相对禁忌证:(1)糖尿病、肾衰、肥胖或溃疡患者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硬皮病;(2)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腘静脉或更高水平的静脉阻塞;(3)有广泛皮肤改变、环形大溃疡;(4)近期深静脉血栓史、严重淋巴水肿者。
【推荐意见】对于CEAP分级C4~C6的肢体,应在浅静脉手术的基础上,加做功能不全穿通静脉的结扎术或热闭合术。
(二)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1. 静脉内瓣膜修复成形术:2. 静脉外瓣膜修复成形术:3. 静脉瓣膜部位的外包裹和缩窄术—间接瓣膜修复成形术:4. 瓣膜替代方法:5. 腘静脉肌瓣代替术:【推荐意见】•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肢,无下肢DVT病史,深静脉通畅,深静脉瓣膜反流~°(Kistner分级);静脉再充盈时间<12s;站立位时静止静脉压与标准运动后静脉压相差<40%,可考虑行深静脉瓣膜修复重建术。
•深静脉瓣膜功能差,临床分级C4以上,如合并浅静脉和穿通静脉功能不全,可一期行浅静脉手术和(或)穿通静脉手术,如果复发或一期手术后仍有严重症状,如疼痛、水肿、皮肤改变和溃疡,经保守治疗无效,辅助检查证实深静脉反流达到~°者(Kistner分级),可考虑二期深静脉瓣膜修复重建术。
•深静脉瓣膜修复重建术:可考虑静脉内或外瓣膜修复术,以及静脉瓣膜部位的外包裹或缩窄手术。
(三)慢性深静脉闭塞的手术治疗【推荐意见】•临床明确的慢性髂-下腔或髂-股静脉闭塞,以及症状性非髂静脉血栓形成者,应该考虑行经皮球囊成形及自膨支架置入。
•对于深静脉旁路闭塞者不推荐开放手术作为标准首选治疗。
•在考虑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之前应首先治疗深静脉闭塞。
先天性静脉畸形一、病理生理学【推荐意见】血管畸形的分类可考虑应用改进的Hamburg分类法。
二、分类三、静脉畸形【推荐意见】•VMs患者应尽可能保守治疗或硬化剂治疗。
•手术切除适用于病变局限,有明确的血栓并限于特定区域的患者;许多VMs是浸润性的,涉及多于一个肌肉群或筋膜平面,切除可能造成大量的组织缺损。
伴有深静脉异常的干型VMs可能需要切除和深静脉重建。
四、骨肥大性毛细血管瘤综合征和血管-骨肥大综合征【推荐意见】•慢性静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果是继发于充血性静脉畸形者的,尽可能采用保守治疗。
•对于慢性充血性静脉畸形(包括KTS和PWS),如病变严重,应慎重制定治疗方案。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继发于DVT的慢性静脉症状和(或)体征群。
症状包括:患肢疼痛、沉重感、肿胀、痉挛、瘙痒、麻刺感,严重时出现行走后患肢“爆裂样”疼痛、休息后缓解即静脉性跛行。
【推荐意见】•对于症状严重且存在髂静脉或腔静脉阻塞,Villalta评分>10分,保守治疗失败者可考虑外科治疗(如股静脉股静脉或股静脉-腔静脉旁路术,或经皮静脉腔内再通术(置入支架或球囊成形);或联合外科和静脉内再通治疗。
•给予DVT高危患者血栓预防和初始DVT患者抗凝治疗和溶栓,对于预防PTS十分重要。
•PTS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应慎重考虑后决定。
下肢静脉性溃疡一、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二、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诊断【推荐意见】•所有疑似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患者均应进行全面的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综合评估下肢各静脉系统的情况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