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舟《社会统计学》课程大纲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统计学英文名称:social statistics课程编号:12600722j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48学时总学分:3学分大纲撰写人:文法学院社工系马永方内容简介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主干课之一,与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完整地介绍了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资料处理技术。
社会统计学则侧重介绍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处理技术。
从事社会工作研究理论和实践的人都有必要掌握社会统计学这门有用的工具。
本课程共7章。
第一章导论,介绍社会统计学和相关概念,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第四章到第七章是统计分析。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描述统计,第六到第七章是统计推断,第六章概率论是统计推断的基础,统计推断有两个基本内容:假设检验第七章。
一、讲授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研究和统计分析(2学时)第一节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第二节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和统计学的运用第二章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第一节分布统计表统计图第二节集中趋势测量法第三节离散趋势测量法第三章概率(3学时)第一节基础概率第二节概率分布、均值和方差第四章二项分布及其他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3学时)第一节二点分布第二节排列与组合第三节二项分布第四节多项分布第五节超几何分布第六节泊松分布第五章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3学时)第一节什么是正态分布第二节标准正态分布第三节标准正态分布表的使用第四节常用统计分布第五节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第六章参数估计(4学时)第一节名词解释第二节参数的点估计第四节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第五节大样本区间估计第七章假设检验(4学时)第一节统计假设第二节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一、建立假设二、求抽样分布三、选择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四、计算检验统计量五、判定第八章单总体假设检验(4学时)第一节大样本假设检验第二节小样本假设检验第九章二总体假设检验第一节引言第二节大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第三节小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第十章列联表(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列联表第二节列联表的检验第三节列联强度第十一章等级相关(定序变量之间)(4学时)第一节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第二节Gamma等级相关第三节其他等级相关系数第十二章回归与相关(6学时)第一节回归研究的对象第二节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与最小二乘法第三节回归方程的假定与检验第四节相关第五节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第十三章方差分析(3学时)第一节引言第二节一元方差分析第三节二元方差分析第四节多元方差分析第十四章非参数检验(4学时)第一节非参数检验第二节符号检验第三节符号秩检验第四节累计频次检验第十五章抽样(4学时)第一节引言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第四节样本容量的确定二、参考书目1. 社会统计学,卢淑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2.社会统计学,张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社会统计学导论,周德民、贺翠微,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本课程属于专业限选课,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统计学》人大版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 调查、统计分析、统计预测等
社会统计学的应用领域:社会 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 等
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 对象:社会现象和 问题
研究范围:包括人 口、教育、就业、 收入、健康、犯罪 等社会领域
研究方法:采用定 量和定性相结合的 方法,包括描述性 统计、推论统计、 实验设计等
数据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推 论性统计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等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统 计量:平 均数、中 位数、众 数、标准 差、方差 等
数据的分 布:正态 分布、偏 态分布、 峰度、偏 度等
数据的集 中趋势: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等
数据的离 散程度: 标准差、 方差等
数据的分 布形状: 直方图、 箱线图等
添加标题
显著性水平:用于 判断假设检验结果 的标准,通常为 0.05或0.01
添加标题
双尾检验:同时检 验两个方向的假设, 适用于对称分布的 数据
添加标题
单尾检验:只检验 一个方向的假设, 适用于非对称分布 的数据
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
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两组或多组数据的平均值,判断它们是否 存在显著性差异
社会统计学PPT大纲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单击添加目 录项标题
社会统计学 概述
社会统计学 的理论基础
社会统计学 的技术方法
社会统计学 在各领域的
应用
社会统计学 的前沿和发
展趋势
添加章节标题
社会统计学概述
定义和概念
社会统计学:研究社会现象的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 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
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统计专业用)
《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统计专业用)(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060074英文名:Social Statistics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前置课:统计学后置课:学分:2学分课时:36课时主讲教师:张彦伟等选定教材:蒋萍.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课程概述:《社会统计学》是统计学专业的骨干课程、考试课。
它是从数量方面描述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宏观性方法论学科。
因此,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是以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综合研究为重心,以区别于专业统计。
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辟章节研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二是在每一章具体内容上均从宏观口径出发研究社会发展具体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统计方法,并以此为工具能够描述与分析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
本课程参考学时为3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过的传统的统计方法,从数量方面描述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有关的社会问题;能够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从宏观角度说明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而且能够从宏观口径出发研究社会发展某一具体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
教学方法: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总体上说,采用启发式教学。
本课程授课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
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要是理论讲授为主,在讲授中采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方式(即课堂提问的方式)以及课堂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并加以记忆;该学科的方法论研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并讲透不同的方法运用的条件及应用范围,并采用课堂练习的方法以及课后留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加强课后练习的方法,以便加强学生的记忆与提高运用能力。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社会统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了解社会统计学所研究的范围,我国社会统计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掌握什么是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以及什么是定类指标、定序指标、定距指标、定比指标。
《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课程教学大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课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32 总学分: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0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统计学原理开课学院(部):经济管理学院一、教学目的、要求《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对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课堂讨论、书面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的概念、特点、功能、由来与历史发展;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范畴与方法,包括了解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特别是方法论问题。
掌握社会调查的操作一般程序,以及各步骤环节的技术问题,了解社会调查不同类型的适用条件,掌握社会调查方法运用的技巧;能够运用社会调查的有关知识和理论、方法、技能指导现实工作,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并熟练掌握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灵活运用。
二、课程主要内容(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了解社会调查概念、意义和作用,了解社会调查方法和调查主体、调查客体。
主要内容:社会调查概述;社会调查的任务和作用;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重点与难点:社会调查概念,社会调查主体和客体。
第二章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的历史及其发展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了解社会调查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我国的社会调查的相关情况用。
主要内容:古代社会调查;近代社会调查;现代社会调查;我国的社会调查重点与难点:社会调查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社会调查的程序及设计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掌握选题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社会调查的选题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重点与难点: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选题方法、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第四章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了解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掌握抽样调查、普遍调查和典型调查的适用范围。
社会统计学实验大纲
《社会统计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社会统计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是否单独设课:是();否(√)课程总学分: 4 学分(理论课3学分,实验课 1 学分)课程总学时: 72 学时(理论课63 学时,实验课 9 学时)实验项目数: 4 个(其中综合性实验项目 3个、设计性实验项目1 个)适用专业:社会工作开课学期:第 1 学期先修课程:《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简介:社会统计学基本知识和方法授课教材:张彦《社会统计学》参考教材:卢淑华《社会统计学》,[美]布莱洛克著,《社会统计学》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指明实验课的性质、任务及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社会学及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统计知识与分析方法,熟练地运用社会统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使用Excel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同时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目的: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统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关操作技能,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常用的社会统计技术与方法解决社会研究中的具体统计问题。
三、选用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序实验室名称实验设备名称对应实验项目数量备注号汉语语音实验室计算机1、2、3 55四、实验项目设置、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内容提要学时分配实验要求实验类型每组人数面向专业编号备注1 EXCEL的数据整理与显示数据输入、整理、表格制作2 综合5-62Excel频数分表与直方图频数分布表与直方图制作2 演示5-63EXCEL的数据特征描述各种数据特征的描述2 综合5-6五、实验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考核由课程内容对应的作业完成情况决定。
独立完成相关操作,操作过程权重50%,结果权重50%。
六、其它大纲解释权力由执笔人保留。
执笔人:专业负责人: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名:。
《社会统计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社会统计学课程代码:0278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社会统计学》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侧重介绍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处理技术。
本课程的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相同专业相同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其对象是参加全省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的应考者。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描述性统计为主),对从社会实际中搜集来的原始资料和从研究文献中查阅到的次级资料进行加工整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二)基本要求1.学习社会统计学课程,要了解社会统计学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历史及其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了解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2.学习社会统计学课程,要了解社会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公式,认清各种概念、符号和公式的含义并能进行熟练应用。
3.要掌握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及技巧,如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分析,变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并学会将统计学知识与社会研究结合起来,掌握统计学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社会统计学》与其他领域的应用统计学一样,它的渊源都是来自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因此它与数理统计学关系密切,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
同时,社会统计学侧重介绍对原始资料的定量分析技术,该课程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关系密切,后者侧重介绍原始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过程,两者结合起来,完整地介绍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资料处理技术。
学生可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为学习《社会统计学》的先修课程进行自学。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社会学研究与统计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这一章介绍了社会学研究的大致步骤及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并对变量层次进行了划分和说明。
社会统计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毕向阳编写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268 目录前言 (274)第一章社会统计学导论 (275)第一节课程介绍 (275)一、教学内容 (275)二、课程要求 (275)三、统计学的发展 (275)四、统计学在社会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276)五、统计学在社会研究中的位置 (276)六、社会研究(定量)的基本步骤 (276)七、统计学的作用 (277)第二节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277)一、统计学的作用 (277)二、常见谬误 (277)三、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277)四、对统计资料应该提出的五个问题 (277)复习思考题 (277)拓展阅读书目 (277)第二章单变量描述性统计 (278)第一节基础概念 (278)一、社会现象的特点 (278)三、测量尺度 (278)四、研究类型与数据结构 (278)第二节统计图 (279)一、需要注意事项 (279)二、统计表 (279)三、统计表制作 (279)第三节统计表 (280)一、用图形的形式表示变量分布。
(280)二、饼图 (280)三、条形图 (280)四、直方图 (280)五、折线图 (280)六、茎叶图 (280)七、累计图与累计表 (280)八、其他图表 (280)第四节分布图分析 (281)一、数据分布的特征 (281)二、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281)三、集中趋势 (281)四、离散趋势 (282)社会统计学作业题 (283)拓展阅读书目 (283)第三章概率论基础 (284)第一节基础概念 (284)一、概率 (284)二、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 (284)三、概率的频率定义 (284)四、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284)五、古典概型 (285)第二节概率的运算 (285)一、事件之间的关系 (285)二、概率运算 (285)三、条件概率 (285)四、全概公式 (286)五、逆概公式 (286)第三节概率分布 (286)一、随机变量 (286)二、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性随机变量 (286)三、分布函数 (287)第四节数学期望 (287)一、数学期望的概念 (287)二、常见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287)三、数学期望的性质 (287)第五节方差和标准差 (287)一、方差 (287)二、方差的性质 (288)第六节偏态和峰态 (288)一、偏态 (288)二、峰态 (288)作业题 (288)拓展阅读书目 (288)第四章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 (289)第一节离散型随机变量 (289)一、基本概念 (289)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 (289)三、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律的性质 (289)第二节主要离散型分布 (289)一、两点分布 (289)二、二项分布 (289)三、多项分布 (290)四、超几何分布 (290)五、泊松分布 (290)六、总结 (290)269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270 作业题 (290)拓展阅读书目 (290)第五章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 (291)第一节正态分布 (291)一、正态分布 (291)三、标准分 (291)第二节常用统计分布 (292)一、x2分布 (292)二、t分布 (292)三、F分布 (292)第三节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293)一、大数定理 (293)二、重要不等式 (293)三、马尔可夫 ( Markov )不等式 (293)四、切贝雪夫( chebyshev)不等式 (293)五、切贝谢夫大数定律 (293)六、独立同分布下的大数定律 (293)七、贝努里大数定律 (294)八、辛钦大数定律 (294)九、中心极限定理 (294)十、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 (294)十一、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 (294)作业题 (295)拓展阅读书目 (295)第六章参数估计 (296)第一节参数估计的概念 (296)一、统计推断与参数估计 (296)二、抽样调查与样本 (296)三、统计量 (296)四、抽样分布 (296)五、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 (296)第二节点估计 (296)一、参数的点估计 (296)二、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统计学》课程大纲讲授教师:周飞舟Email: sociologist@助教:廖勤樱Email:liaoqinying@课程介绍统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按照变量的四个测量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和定比),课程详细阐述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的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并结合生动的实例说明了统计分析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为一门初中级社会统计学课程,本课程内容限定在单变量和双变量统计范围之内。
教学大纲指导思想:社会现象的独特性和社会研究方法的特点决定了统计在社会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统计也因此而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
近十几年来,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深入这一领域建立一个基础和平台,即对统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方法、程序、作用等有基本的和概括了解与把握,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对研究问题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本课程的教与学强调:第一,社会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和严谨的工作,从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各个步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统计分析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放在社会研究过程的背景之下,注重其与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的联系,才能更准确地掌握每一种统计类型和统计方法的特征,才能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
第二,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本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列举和分析大量研究和应用实例,深化学生对统计原理的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不断运用到对实际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去。
为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讲授的知识的同时,认真完成每一讲后面所指定的“实践性”的练习。
第三,在实际的社会研究中,资料的统计分析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
各种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方法被制作成用于计算机的专门的和通用的统计软件,如SPSS、SAS、STATE等。
本课程将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上述统计软件作为本课程教与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程所指定的各种“实践性”练习(包括作业)要求尽量在计算机上完成。
第四,课程中介绍的各种具体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都有其优点和某些局限性,适用于一定的研究目的和分析要求。
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每一种方法和技术的特点、实施程序和适用范围有清楚的了解,而且也需要认识各种方法与技术之间的异同点,以便能够在面对不同的社会现象和不同的研究目的时,正确、灵活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方法与技术。
第五,统计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对于统计结果的理解和解释需要联系其它调查资料,如研究对象所处社会的背景状况、所研究问题的特定意义、调查对象的特点等等来进行。
对统计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杜绝弄虚作假,这是每一个从事社会研究的人员均应该严格遵循的规范。
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方法、程序、作用以及应用等。
能够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选择恰当有效的统计类型和统计方法,通过计算机对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并能够对分析结果做出合理和恰当的解释。
讲授重点:第一章:导论作为社会统计学的入门,本章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统计学发生和发展历史、社会统计学与统计学及社会统计与社会统计学的区别与联系等方面的介绍,说明社会统计学的含义与特征;另一方面从社会研究过程的角度,对统计在社会研究中的位置与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
在本讲的最后,介绍了进行统计分析的原则与步骤。
第二章:单变量描述统计单变量描述统计旨在用简洁和形象的方式勾画出数据的(也就是所研究群体或组织的)基本特征,它是对数据的最基本的和最初步的统计。
分布、统计图和统计表是单变量描述的主要工具,而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则分别以一个数值概括出数据(或群体)的分布特征。
本讲依照变量的4个测量层次,分别对上述统计描述内容和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三章:二变量统计描述——列联表变量关系是社会研究的重点,其中最简单的是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它是分析多变量关系的基础,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化解为若干个两变量关系进行处理。
两变量间是否有关系及关系强弱在统计上用“相关系数”来进行测量,称为统计相关。
相关系数取值在0——±1之间,该值刻画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有无、强弱和方向。
由于相关系数对变量关系的描述是高度概括的,因此要了解变量关系的具体形态和内容,就需要采用列联表。
本讲重点讨论了列联表的概念、制作方式、作用以及变量独立性的条件等。
第四章:二变量统计描述——相关关系测量本讲重点讨论二变量相关关系的测量方法。
由于变量的测量层次不同,可以把变量关系以测量层次分为定类——定类、定序——定序、定距——定距三种主要形式,其相关关系分别称为列联相关、等级相关和线性相关。
本讲分别讨论了三种相关形式的各种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这些计算方法大多数是利用消减误差比例(PRE)的思想构建出来。
如果两个变量的测量层次不同,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发展出专门适于此种情况的相关系数计算方法;或降低(或升高)其中某个变量的测量层次从而能采用上面已知形式的计算方法,不过这会损失某种信息。
第五章:随机现象与概率分布上述关于单变量和双变量的统计描述,属于描述性统计的范围,这就是说,分析结果和结论只适用于调查资料本身,无论资料是来源于总体的,还是来源于样本的。
然而,社会研究通常采用的是抽样调查,即通过对一个代表性样本的调查和特征分析,来推论未知总体的特征,这种由样本推论总体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推论性统计。
推论性统计的数学基础是概率理论。
概率论处理的是所谓的“随机现象”,本讲从随机现象开始,首先对概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运算规则等知识进行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上重点就描述随机现象的概率分布的概念、连续型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特性以及测量方法进行重点的讨论。
第六章:二项分布及其他离散性随机变量的分布本章分别对几种重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即二项分布、多项分布、泊松分布和超几何分布的来源、分布形态与分布特征等进行详细的讨论。
这些讨论有助于加深对“概率分布”概念的理解,并熟悉处理“随机现象”的方式和思路。
第七章: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正态分布是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中的一种最重要和应用最广泛的概率分布。
本章将对正态分布的概念、特征、刻画方式、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的方法,以及标准正态分布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等做了系统的介绍,同时还将简要介绍统计中经常使用的三种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t分布、χ²(卡方)分布、F分布。
上面所介绍的各种概率分布都是一种理论分布,而实际调查所形成的变量分布是一种经验分布,大数定理建立了概率分布与统计分布,即理论分布与经验分布的关系,从而为统计推论奠定了基础。
大数定理从另一个角度为统计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它指出,无论总体的分布如何,在大样本的情况下,其和的分布趋向于正态分布。
第八章:推论性统计——参数估计推论性统计分为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两大类,其中参数估计又分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本章从抽样和抽样分布入手,重点讨论参数估计的概念、相关术语、估计值的评价标准、以及各种特征值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方法,并以实例说明正态总体和大样本的区间估计的方法与步骤。
第九章:推论性统计——假设检验本章重点讨论统计推论的另一种类型——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采用的推论方法是所谓的小概率原理,其基本逻辑是:先做出关于总体的一个假设(原假设),然后随机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如果样本调查的结果在原假设成立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就拒绝原假设,而接受原假设的对立面(备择假设)。
小概率原理这种推理方法决定了无论是接受或是拒绝原假设都会犯错误,但两者的机会不同。
本章对假设检验的概念、原理、相关术语、方法、步骤、与区间估计的关系等进行详细阐述,并分别对单总体、二总体及二变量关系的假设检验方法进行介绍。
第十章:线性回归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是较相关关系更强的一种关系,也是社会研究分析和讨论的重点。
变量因果关系通常采用建构因果模型的方式进行描述和分析,回归模型是其中的一种,该模型在社会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回归模型中最简单的是线性回归模型。
本章通过两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的讨论,说明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前提假设、回归方程的建构与检验,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等。
第十一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在统计中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分析与检验多个变量间复杂关系的重要方法,二是这种分析方法适用面广泛,可用于各种测量层次的自变量。
根据自变量的个数,方差分析可分为一元方差分析、二元方差分析、三元方差分析……等等。
本章重点讨论一元方差分析,并对二元方差分析做一简单介绍。
具体内容包括方差分析的基本逻辑、前提假设、方差分析的检验等。
第十二章:非参数检验前面介绍的在假设检验中使用的检验方法,如Z检验、t检验、F检验等,均是针对总体分布的某个参数(如:均值、方差、成数、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所以又可以称作参数检验,参数检验往往要求总体的分布满足一定的条件。
非参数检验,顾名思义,不是对总体分布的某个参数进行的检验,而是对总体有关性质的检验。
由于非参数检验对总体的分布无须加以限制且计算简单,所以获得广泛的应用。
本章从原理和方法角度介绍了一些社会研究中常用的非参数检验方法:符号检验、符号秩检验、秩和检验、游程检验、单向和双向方差秩检验等。
第十三章:多元统计分析简介本章主要对多元统计的内容和方法做一概括性的介绍,包括统计方法的一些最新发展。
目的是为对统计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提供一个图像。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主要参考书:1、R. Mark Sirkin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SAGA Publications, London Delhi 1999年2版。
2、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月。
3、布莱洛克《社会统计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董逢谷、朱迎明等《统计学案例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5、David Freedmam、Robert Pisani 等著《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6、达瑞尔. 哈夫《统计陷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7、H. L. 奥特/ M..朗格内克《统计学方法与数据分析引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