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公共政策的重要性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1.2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性解释公共政策的定义探讨公共政策的特性,如普遍性、强制性、公平性等1.3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分析公共政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强调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1.4 公共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介绍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问题定义、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解释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制定2.1 政策问题的定义探讨如何识别和定义政策问题分析问题定义的重要性2.2 政策制定的主体和过程介绍政策制定的主体,如政府、议会、行政机关等阐述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等2.3 政策制定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政策制定方法和工具,如调研、分析模型、专家咨询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2.4 政策制定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分析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制定中的角色和影响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沟通第三章:公共政策的执行3.1 政策执行的基本概念解释政策执行的含义和目标探讨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的关系3.2 政策执行的主体和机制介绍政策执行的主体,如政府部门、执行机构等阐述政策执行的机制,如资源配置、协调合作、监督控制等3.3 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挑战分析政策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资源不足、利益冲突、执行力不足等探讨应对问题和挑战的策略和方法3.4 政策执行的评估和监控介绍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的重要性阐述评估和监控的方法和工具,如绩效评估、监督机制等第四章:公共政策的评估4.1 政策评估的基本概念解释政策评估的含义和目标探讨政策评估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关系4.2 政策评估的主体和过程介绍政策评估的主体,如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阐述政策评估的过程,包括评估目标确定、数据收集、评估方法选择等4.3 政策评估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政策评估方法和工具,如效果评估、成本效益分析、案例研究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4.4 政策评估的结果和应用分析政策评估结果的呈现和应用,如政策调整、政策优化等探讨如何将评估结果转化为政策改进的行动指导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5.1 案例选择和分析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案例进行分析强调案例分析在理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5.2 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介绍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叙事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阐述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进行案例分析5.3 案例分析和研究实例分析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如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政策等探讨案例中的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以及其成效和问题5.4 案例分析的启示和应用提炼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如何将案例分析的启示应用于实际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第六章:公共政策的监测与评价6.1 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概念解释公共政策监测与评价的含义和目标探讨监测与评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6.2 监测与评价的主体和过程介绍监测与评价的主体,如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阐述监测与评价的过程,包括目标设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6.3 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和工具,如绩效指标、数据可视化、监控系统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6.4 监测与评价的结果和应用分析监测与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应用,如政策调整、决策支持等探讨如何将监测与评价结果转化为政策改进的行动指导第七章: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7.1 政治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政治稳定性、政策导向等探讨政治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作用7.2 经济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等探讨经济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制约作用7.3 社会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公众需求、社会价值观等探讨社会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引导作用7.4 文化与伦理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讨文化和伦理因素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性第八章:公共政策的变革与创新8.1 公共政策变革的动因分析导致公共政策变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探讨公共政策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8.2 公共政策变革的过程与方法介绍公共政策变革的过程,如政策规划、政策试点、政策推广等阐述变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8.3 公共政策创新的理念与实践探讨公共政策创新的理念,如开放性、灵活性、持续性等分析具体政策创新实践的案例和经验8.4 公共政策变革与创新的挑战与应对分析公共政策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利益调整、资源配置等探讨应对挑战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国际经验9.1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探讨其对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启示和借鉴意义9.2 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分析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特点和挑战探讨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对我国的借鉴作用9.3 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介绍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分析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对我国的启示和影响9.4 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分析与国际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提高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的重要性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未来发展10.1 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趋势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技术应用、方法创新等探讨公共政策分析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角色和责任10.2 公共政策分析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探讨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和方法10.3 公共政策分析的教育与培训强调公共政策分析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探讨公共政策分析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内容和体系建设10.4 公共政策分析者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规范分析公共政策分析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如独立思考、严谨治学等探讨公共政策分析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公共政策分析展开,涵盖政策定义、制定、执行、评估、监测、影响因素、变革、创新、国际经验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制定过程(对外经贸大学2009年研)答:政策制定过程是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

政策制定系统担负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

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

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政策制定过程可分为:①广义上的公共政策过程,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为止。

站在宏观角度,关注从问题确认到政策终结这样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

②狭义上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指从确立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

站在微观角度,研究从确立政策目标到决策政策方案的微观过程。

2.孔多塞悖论(厦大2013年研)答:投票循环或投票悖论是指在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的现象。

包括:①孔多塞悖论,是指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

②阿罗悖论,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3.方案规划(首都经贸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政策规划(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评价(北大2002年研)答:政策评价是指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

政策效果一般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政策评价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结果评价。

它是对政策执行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程度的评价。

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各种结果。

若政策结果实现或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可称这项政策是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无效的。

(2)政策效益评价。

它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投入之间的关系所作的评价。

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人们所需求的结果,这是件好事。

但要看到政策结果产生的基础是人们自觉的政策投入,包括各种资源。

(3)政策效力评价。

它是对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综合评价。

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对社会及政策对象的综合影响力。

这种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有长期、短期效应,有直接、间接效应。

2.政策评估(中央财大2010研;中南财大2007研;首都经贸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公共政策评估(河海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政策评估,人们才能够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从而决定这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同时通过政策评估,还可以总结政策执行的经验教训。

3.非正式评估(首都经贸大学2008年研)答: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

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价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4.政策的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中山大学2009研)答:(1)政策的内部评估是由行政机构内部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答案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答案

育明教育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概述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这里又说了一遍关于问题,社会问题的定义,我不再重复。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成为政策问题,这在前面也说过,有的不需政府解决,有的政府不能解决,有的政府不愿解决。

最终,公共政策问题的正式定义是: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即是“公共政策问题(概念)的内涵”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首先是客观的社会问题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和感知:社会多数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后者少数有识之士意识到问题潜在的严重性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社会问题产生之后,价值利益的冲突就会在不同的主体之间产生了,当这种冲突激烈到一定程度时,(要求解决它的呼声也会相应高涨)就会引起当局的重视和行动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某一主体如果想将某一社会问题转化成公共政策问题往往需要借助组织的力量5.政府的必要行动:政府往往会选择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和能力范围内的,与自身利益一致的问题采取行动,而且政府的必要行动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关联性;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育明教育注:邓恩的观点)1.关联性:政策问题往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增加了解决政策问题的难度,要求树立整体协调的观念2.主观性:一方面,一个社会问题能否成为政策问题依赖于人们对它的主观感知;另一方面,对某一政策问题认识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如何界定)依赖于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

公共政策分析课后参考题及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课后参考题及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课后参考题及解答1、公共政策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体现了有明确方向的活动过程,是政府对社会生活,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所作出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2、简要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发展的历史过程学科发展的新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政治学界开始酝酿着一股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反叛的情绪,并且立即波及公共政策学。

- 方法论的多元化:统计方法、公共选择、博弈论、个案研究等- 研究重点被转移到了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结上。

- 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 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近期发展- 研究问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 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从过去主导公共政策学的寻求客观真理的研究方法,逐渐走向探讨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法或思维倾向,会成为一种基本的趋势。

- 公共政策分析的建制化在中国的发展。

3、简要评述公共政策分析的各类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

对于诸如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或超理性作用突出、必须在价值观和应用价值之间加以权衡等一类的政策问题,系统分析的定量分析模型和技术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忽视超理性、文化、价值及意识形态等因素。

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必须研究该政策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政策的发展,还要研究政策实施的历史条件以及政策变动乃至终结的历史条件。

要研究前后政策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要对现行政策与过去的同类政策进行历史的比较,从中找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现行政策服务。

要深入研究该项政策或该政策的某个阶段的具体脉络,更多地以描述性的语言来记录政策的历史。

比较分析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和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一、概念题1.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南大2013年研)相关试题:公共物品(华南师大2013年研)答:(1)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下面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包括的内容有:①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或服务)的权力;②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

与之相对,私人物品则是指那些基本上不具备上述两种特征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上述两个特征意味着,个体很难向那些消费这些物品的其他个体收取因提供这些物品而应当获得的合理补偿。

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个体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方面的激励。

这样,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对公共物品具有需求;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之外的其他途径参与这些物品生产的情况下,市场并不能保证这些物品一定能够被生产出来。

这显然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2)外部效应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而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

如果发生在市场之内的某种活动,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即这种活动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市场之内,但其延伸部分扩展到了不存在市场的地方,那么,这种市场之内的活动在不存在市场的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效应。

具体的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2.寻租答:寻租是指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

它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

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

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它们往往成为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

政府中的决策者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利益的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是“寻租活动”。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问题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①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②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③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④团体的活动与力量;⑤政府的必要行动。

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有: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2.政策议程答:公共政策议程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只有一小部分社会问题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政策议程即是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在政治系统中存在着多种政策议程。

查尔斯·琼斯从政策活动的功能方面将政策议程分为:①问题确认议程;②提案议程;③协议议程或讨价还价议程;④持续议程。

科布和埃尔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议程:①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②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

3.系统议程答: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4.正式议程答: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在程序上表现较为正式和固定,在方法上表现比较严谨和精确,在内容上表现较为具体和集中。

5.第三类错误答:第三类错误是指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对问题的实质或规范作出错误的解读,表面上看似找到了引发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把人们带入歧途。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一、概念题1.效率答: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即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这也是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

效率是在实践中最常遇到的价值标准之一,可以在两个层次上来理解效率这一概念:①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效率概念,实际上就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②经济学中所阐述的效率概念,实际上是对社会福利状态的一种描述。

按照该效率概念,如果还有可能对社会目前的状态进行改变,从而可以使社会中某些个体或群体的福利得到提高,但同时其他所有个体或群体的福利都至少维持了原先的水平,那么目前的状态就是没有效率的。

相反,如果进行这样的改变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则配置已经达到一种最优的状态。

2.公平答: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

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

在一般意义上讨论不平等问题时,往往是基于一些抽象的哲学观念来判断差异是否合理,但这些观念又往往是难以把握的;对是否存在不平等的判断也遇到与社会福利的加总类似的问题,即不同个体在进行判断时所依据的观念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很难取得一致。

3.政府答:政府是一个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一般地,将政府称为第一部门。

政府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是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②它由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③它在提供物品(或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目的;④通过合法地行使强制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4.市场答:市场是指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由买卖关系引发出来的卖方与卖方之间的关系以及买方与买方之间的关系。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效果答: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政策效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比率。

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2.政策产出答:政策产出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

老年人获得人均福利支出以及家庭食品服务数量就是政策产出的一个例子。

对政策产出和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3.政策影响答: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

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4.正式评价答: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

正式评价具有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案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

其缺点是,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不仅要有足够的评价经费和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5.内部评价答: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

内部评价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

就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自己实施的评价而言,这类评价的评价主体对政策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同时,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结论,对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方案迅速地做出调整,使评价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

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一、概念题1.制度分析答:制度分析学家认为,制度是指“结构”和“游戏规则”。

这些结构规则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和本人效用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制度分析主张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产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公共政策。

政府应着眼于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致力于促进以个人自由、公民权利、市场经济、公共经济、自主治理、有限政府、宪政法治与民主制度等制度平台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2.精英决策答:精英分析方法认为所有的政治系统都分为两个阶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精英分析的核心观点在于,公共政策是统治精英的偏好和价值体现,大众在相当程度上是被精英所操纵的。

因此精英决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杰出的精英人物决定的,大众不能决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观而不是大众的需求和意愿。

3.集团决策答:集团决策认为公共政策是集团斗争的产物。

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政府决策就是在不同集团的相互冲突中进行选择。

在集团分析模型看来,公共政策是团体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其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并相互竞争着的党派或集团之间出现的均势。

4.理性决策答:理性决策是指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问题,从而做出决策的过程。

其不是依靠人的直觉或凭借个人经验所做出的决定。

理性决策的步骤如下:(1)确定问题。

找出实际情况同标准的偏差,研究发生问题的原因。

(2)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

(3)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筛选出可行性方案,如通过系统分析法、模拟法等,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5.完全理性答: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根据数字和事实,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精细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从而求得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办法。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第7~12章【圣才出品】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第7~12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效果答: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政策效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比率。

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2.政策产出答:政策产出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

老年人获得人均福利支出以及家庭食品服务数量就是政策产出的一个例子。

对政策产出和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3.政策影响答: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

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4.正式评价答: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

正式评价具有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案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

其缺点是,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不仅要有足够的评价经费和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5.内部评价答: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

内部评价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

就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自己实施的评价而言,这类评价的评价主体对政策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同时,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结论,对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方案迅速地做出调整,使评价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一、概念题1.事实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研)答:在政策分析中,事实是指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与过程的描述与判断。

事实分析是指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

事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其基本方法之一是进行观察,同时为保证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真实可靠,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从政策分析的研究角度来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必须搞清楚。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观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但在描述事实时,不论是判断、推理还是分析、综合,都离不开价值趋向的引导。

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在观察上明显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观。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具有价值的事实。

对政府政策而言,问题还不在于事实的价值性,更在于事实的选择性。

因此,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点是选择特定价值的事实。

2.可行性分析(首都经贸大学2004年研)答:可行性分析,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论述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条件与能力。

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政治、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上。

(1)政治上的可行性。

政府的政策,从最终的实际执行结果来看,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反映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作为指导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政策,必须反映和代表那些具有共同经济地位的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在我国,强调政策的实施结果,首先要有利于政治稳定,这是政治可行性考虑的出发点。

(2)经济上的可行性。

其基本目的是全面研究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

在制定政策与实施政策中,都需要消耗资源,即消耗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资源。

考虑经济效益,既要重视投入项,更要重视产出项。

(3)技术上的可行性。

其主要表现在实现目标的科技手段上。

政治、经济及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成功的政策,往往要全面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可行性,并选出一个最佳结合点。

3.系统理论(华中农大2011年研)答:政策分析的研究方法或观点有五种:系统理论、团体理论、杰出人物《精英)理论、过程理论、制度理论。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圣才出品】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一、概念题1.规划方法答:规划方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包括线性规划11-1、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

其中,线性规划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运筹学模型,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有效方法。

2.决策方法答:决策方法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的方法。

根据决策所面临问题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种: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③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④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⑤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3.投入产出法答: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二、思考题1.某企业生产A、B、C、D四种产品。

相关资料如表11-1所示。

表11-1在资源限量及市场容量许可情况下,问如何安排生产获利最大?建立模型,并用Excel 及LINDO软件求解(结果要求整数)。

解:根据题意,线性规划模型为:利用Excel求解可得:当X A=228件,X B=150件,X C=100件,X D=21件时,该企业生产获利最大,即最大利润为21X A+35X B+47X C+54X D=15872元。

2.某种物资分别从A、B、C三地运往甲、乙、丙、丁四个地区。

A、B、C三地运出的物资量分别为400件、480件、600件。

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需求量分别为260件、350件、440件、430件。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10.1 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1.制度分析模型(1)学者对制度的界定①康芒斯认为制度的概念难以把握,但还是应该对制度进行一个界定。

在他看来,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标准。

或者更通俗地说,制度就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②科斯主要是从产权交易规则或产权结构和经济组织形式的角度论述“制度”,在科斯看来,制度是指一系列关于产权安排、调整的规则,制度就是“规则”或组织形式,其外延非常广泛。

③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2)旧制度主义旧制度主义关注的更多是制度的属性,以及制度如何使个人行为变得更好。

由于个人行为的善变,如何使个人行为朝向有利于集体目标的方向,就成为政治制度的主旨和目标。

因此,旧制度主义的重点在于制度的规范性导向,以及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力。

旧制度更多的是从正式制度及成文规定的角度来探讨制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明公共政策必须在既有的制度下运作,它比较少关注制度中个人活动的要素,忽略个人活动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的兴起,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元素纳入到了制度分析的视野。

新制度主义保留着旧制度主义的许多特征,同时也从理论和经验层面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①新制度主义沿用旧制度主义的一些假设,但在研究工具和理论关注上吸收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要素,从而丰富了旧制度主义的研究内涵。

②新制度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制度主义中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倾向。

在新制度主义的文献中,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新制度主义开始转向以社会为中心进行研究。

新制度主义事实上是旧制度主义与理性主义、行为主义相互影响和渗透而发展形成的新的研究途径。

2.精英分析模型(1)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张①帕累托认为,任何社会都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人数较少的统治精英集团、非统治的精英集团和普通大众或非精英集团。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该定义具体包括四层内容: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②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③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④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管理制定准则。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

2.公共利益答:公共利益是指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金钱利益,或者公众或者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受到影响的某种利益。

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1)具有“公共性”。

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

(2)具有合理性。

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

(3)具有正当性。

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

(4)体现公平性。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

3.社会利益答: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

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

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4.利益选择答: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是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目的性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圣才出品】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一、概念题1.描述统计答:统计方法一般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指用归纳性的数值来概括一组数据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当统计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总体特征时,或当数据量比较小时,可以采用描述统计方法。

在公共管理领域,描述统计是大量存在的。

2.推断统计答:推断统计是指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或估计总体的分布特性。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统计对象往往相当复杂,数据量较大,因此一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在推断统计的基础上,管理者做出解释、预测或估价。

3.抽样分布答:抽样分布是指只要样本容量n小于总体容量N,总体中样本就不止一个。

不同的样本有不同的统计量。

其中任意两个样本的统计量相等的概率几乎为0。

因此这些统计量也有相应的概率分布,比如均值抽样分布、标准差抽样分布等,这种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4.置信区间答:虽然希望抽样误差越小越好,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某个样本统计量能否用来估计总体参数,取决于公共管理者对抽样误差的精度要求。

公共管理者可以根据样本给出一个随机范围,这个范围以某种可以接受的概率保证对参数估计的正确性,即总体参数以某种概率包含在这个范围内。

这个范围被称为置信区间,可以接受的概率被称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通常记为1-α(α为一个较小数)。

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如果已知总体标准差σ,则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其中,是样本均值,是正态分布函数在上的分位值,是均值标准误。

被称为置信区间下限,被称为置信区间上限。

5.回归分析答: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

这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预测的方法。

在操作中,根据统计资料求得因果关系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因果关系越密切。

通过相关系数就可确定回归方程,预测今后事物发展的趋势。

6.时间序列答:时间序列分析是回归分析的一个重要应用。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一、辨析题1.戴伊和安德森对公共政策定义的区别。

(暨南大学2013年研)答: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1)托马斯·戴伊对公共政策定义的界定:“公共政策是一个政府选择要做的任何事,或者它选择不去做的任何事”。

即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该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偏差。

(2)詹姆斯·安德森(James E.Anderson)认为,“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制定的政策”。

该定义强调政策是向着既定目标的前进过程,认为政策主体是政府与政府机关。

(3)两位学者对公共政策定义强调的侧重点不同:①托马斯·戴伊对公共政策的定义是从政策制定的主体(政府)出发,政策的重点是政府决定做或不做的事情。

②詹姆斯·安德森从政策的目的性和内容出发,将政策看成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强调政策是为处理某一问题而采取的行动。

2.从解决企业管理中的营销政策问题,到解决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政府作用问题,直至全球治理,所有这些都是公共政策活动。

(暨南大学2011年研)答:错误,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公共政策活动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导,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

企业管理中的营销政策问题不属于公共政策活动。

二、概念题1.公共政策(武大2012年研;中央财大2011年研;中南财经2007年研)答: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
一、概念题
1.预测
答:预测是指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协助管理者掌握情况,选择对策。

预测存在不同类型,按照预测的时间尺度和期限不同,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按照预测的功能不同,大致分为直觉性预测、探索性预测、规范性预测、综合预测;按照具体计算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2.类比分析
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

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

人们在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法往往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类比形式可以运用:人的类比、直接类比和想象类比。

3.效用分析
答:效用分析是风险型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指利用效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决策的方法。

在一般的决策问题中,决策者对方案的选择通常是
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货币收益值的大小,然后选择其中的较大者为最佳方案。

但在许多场合,情况并不是这样,最佳方案的选择往往因决策者的价值判断不同而异。

在不同风险的情况下,对同等收益,决策可能不同;在同等风险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不同,其决策也将不同。

4.决策树法
答:决策树法是指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该方法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

5.特尔菲法
答:特尔菲法是指采用函询调查,对与所预测问题涉及到的有关领域分别提出问题,并将回答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的方法。

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而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且可靠性也较大的意见。

特尔菲法最初是作为对一般的专家座谈会法的不足的改进措施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包括:
(1)专家小组组员彼此互不知道,他们可以不公开地改变自己意见,对各种不同论点都能得到充分发表。

(2)专家们会从反馈回来的问题调查表上得到集体意见和目前状况,以及同意或反对各个观点的理由,并依此作出各自的新判断,构成专家之间的匿名相互影响。

(3)对预测结果采用统计评定回答的方法,能够包括整个小组意见,根据小组的回答,可找出能够代表专家的主流意见。

6.回归分析
答:回归分析是指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其可以构造“回归函数”,反映事件内部各因素的变化关系和发展趋势,从而预测对象y与影响y的因素x i(i=1,2…i…n)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再依据自变量x的未来值,来推断预测对象(因变量)y i的相应值。

7.多角度分析
答:多角度分析是指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多重认识,以获得对政策问题的看法及解决的途径,是一个集成型的综合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常常用于那些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可从技术角度、组织角度、个人角度说明其功能。

8.优序图分析
答:优序图分析是指一种用矩阵图示的办法分析各因素(条件)对目标(项目成败、服务质量)的重要程度,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即把那些复杂的比较与选择方案问题,转化成两两比较,以便于分析。

9.成本效益分析
答: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费用效果分析法,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

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

在政
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被称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

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政策评价时,可借助于成本效用曲线,以成本为自变量,用x表示,以效益为因变量,用y表示,即横轴表示成本,纵轴表示效益。

10.模糊综合评价
答: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过程是: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称为因素集u),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称为评判集v),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称为模糊矩阵),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通过计算(称为模糊矩阵合成),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

二、思考题
1.如何进行类比分析?
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

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①类比形式:
a.人的类比
分析者试图将自己置于政策相关人的地位,以同样的方式体验政策形势。

b.直接类比
分析者可以寻找两个以上的问题形势直接比较,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c.想象类比
分析者完全自由地探讨问题形势和某些所想象的事物状态之间的相似性。

②注意事项
a.注意选用的类比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否适当、合理;
b.注意类比对象的相似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提高类比程度的可靠性;
c.注意“类比所依据的相似性质或关系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2.什么是多角度分析?利用多角度分析应注意什么?
答:多角度分析是指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多重认识,以获得对政策问题的看法及解决的途径,是一个集成型的综合分析方法。

利用多角度分析应注意:(1)要在不同行业而不是简单地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组合基础上形成专家队伍,因为它需要最大限度地提供机会,正确评价方方面面的观点。

(2)要在不同角度的观点之间考虑寻求平衡。

(3)与技术角度分析不同,从组织与个人角度分析问题所获得的结果是不可重复的。

(4)选择与交流的内容相适应的交流手段,如口头简况介绍与情况说明方式适用于持组织、个人观点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而模型、变量分析等表达方式适用于那些持技术观点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5)要综合地把各种观点推荐给政策制定者,但又必须指出从技术、组织与个人角度得出的不同结论及其相互联系。

3.如何运用决策树法?
答:决策树法是指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

其基
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该方法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

其具体步骤是:
(1)画决策树,把某个决策问题未来发展情况的可能性和可能结果所做的预测,用树状图反映出来。

(2)预计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其数值可依过去历史资料或特定方法计算,把确定好的概率标在相应位置上。

(3)计算益损期望值,可利用益损值与相应概率计算出每个方案益损期望值。

(4)选取期望值最大值,若是费用支出则选取期望最小值。

4.如何运用优序图分析?
答:优序图分析是指一种用矩阵图示的办法分析各因素(条件)对目标(项目成败、服务质量)的重要程度,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具体运用如下:比如,某政府机构为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对机关内部管理不善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如表9-1所示的因素是管理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表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