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

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

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

引言

拉康(Jacques Lacan)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和哲学家,他对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现代文化批评是一种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术领域,它关注权力、身份、知识和语言等概念,探讨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之间的联系,揭示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人类的主体形成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的中介过程实现的。他强调无意识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能够影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社会行为。拉康的理论强调了语言对于个体认同形成和社会秩序维持的重要性。

二、后现代文化批评的特点

后现代文化批评是对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批判性反思,它关注的重点是权力、语言和身份等概念。后现代文化批评认为现代社会存在普遍的权力关系和话语霸权,主张通过对话语权和身份认同的批判,解构并重构社会现实。

三、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的关系

1. 语言和主体性:拉康的理论认为,个体的主体性是通

过语言和符号系统塑造的。后现代文化批评通过对话语权的关注,呼吁重构和多元化的意义系统,挑战传统的权力结构和话语规范。拉康的思想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关于语言与主体性关系的理论基础。

2. 欲望和消费:拉康认为欲望是个体主体性的核心,后

现代文化批评揭示了欲望与社会消费之间的关系。后现代文化批评指出,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个体的欲望被商品和媒体所操控,导致人们陷入永无止境的消费循环。拉康的理论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解读和批判现代消费主义的分析视角。

3. 知识与权力:拉康认为知识和权力是紧密相连的,后

现代文化批评同样强调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后现代文化批评指出,权力结构通过掌控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来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从而限制个体的思考和行动。拉康的理论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相互依存关系,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批判现代权力结构的理论依据。

结论

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关于语言和主体性、欲望和消费、知识和权力等方面的重要理论基础。后现代文化批评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与拉康的理论产生了有益的互动和交流。这种相互关系不仅推动了拉康理论的发展,也丰富了后现代文化批评的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拉康的思想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关于语言与主体性关系、欲望和消费、知识与权力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后现代文化批评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与拉康的理论形成了有益的互动和交流。这种相互关系既推动了拉康理论的发展,也丰富了后现代文化批评的研究领域。通过深入探讨拉康思想与后现代文化批评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并为实现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

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 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 引言 拉康(Jacques Lacan)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和哲学家,他对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现代文化批评是一种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术领域,它关注权力、身份、知识和语言等概念,探讨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之间的联系,揭示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人类的主体形成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的中介过程实现的。他强调无意识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能够影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社会行为。拉康的理论强调了语言对于个体认同形成和社会秩序维持的重要性。 二、后现代文化批评的特点 后现代文化批评是对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批判性反思,它关注的重点是权力、语言和身份等概念。后现代文化批评认为现代社会存在普遍的权力关系和话语霸权,主张通过对话语权和身份认同的批判,解构并重构社会现实。 三、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的关系 1. 语言和主体性:拉康的理论认为,个体的主体性是通 过语言和符号系统塑造的。后现代文化批评通过对话语权的关注,呼吁重构和多元化的意义系统,挑战传统的权力结构和话语规范。拉康的思想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关于语言与主体性关系的理论基础。

2. 欲望和消费:拉康认为欲望是个体主体性的核心,后 现代文化批评揭示了欲望与社会消费之间的关系。后现代文化批评指出,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个体的欲望被商品和媒体所操控,导致人们陷入永无止境的消费循环。拉康的理论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解读和批判现代消费主义的分析视角。 3. 知识与权力:拉康认为知识和权力是紧密相连的,后 现代文化批评同样强调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后现代文化批评指出,权力结构通过掌控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来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从而限制个体的思考和行动。拉康的理论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相互依存关系,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批判现代权力结构的理论依据。 结论 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关于语言和主体性、欲望和消费、知识和权力等方面的重要理论基础。后现代文化批评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与拉康的理论产生了有益的互动和交流。这种相互关系不仅推动了拉康理论的发展,也丰富了后现代文化批评的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拉康的思想为后现代文化批评提供了关于语言与主体性关系、欲望和消费、知识与权力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后现代文化批评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与拉康的理论形成了有益的互动和交流。这种相互关系既推动了拉康理论的发展,也丰富了后现代文化批评的研究领域。通过深入探讨拉康思想与后现代文化批评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并为实现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科技文明的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步 入后工业时代。西方文化也在经历了一次次裂变之后,向后现代时期 推进。虽然说在如何界定后现代社会的特征与后现代文化的内涵、后 现代社会究竟以何时为起点,甚至后现代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还是体 现为思维方式的转换等问题上意见均不统一,但此时出现的诸多哲学 与社会思潮在反叛权威、颠覆传统、批判资本主义科技文明与理性等 方面无疑具有一致性。女性主义文论作为当代西方与后现代思潮几乎 同步崛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模式,自然或多或少地汲取了 其中的滋养,借鉴了其颠覆与反叛的时代精神。在这当中,法国学者 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对后现代社会状态的基本 描述,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的怀疑主义哲学和权力——话 语学说,雅克·拉康(JacquesLacan)的新精神分析理论,雅克·德里 达(JacquesDerrida)的解构主义哲学,爱德华·赛义德(EdwardSaid) 与佳·C.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等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等等,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解构现存的思维习惯、道德习俗以及价值 定势的趋向。这一趋向,和反叛父权统治、与生俱来便具有颠覆特征 的女性主义文论的精神价值完全吻合。事实上,美、英、法等国的女 性主义文论家,都各自从上述理论话语中获得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批 判分析的立足点,发展出文化身份批评、精神分析学派的女性主义、 具有后殖民色彩的女性主义,以及探索女性话语建构的女性美学等等。 1985年,美国文学批评家埃莱娜·肖瓦尔特(ElaineShowalter)在为 文集《女性主义新批评:关于妇女、文学与理论》(TheNewFeministCriticism:EssaysonWomen,LiteratureandTheory) 所作的序言《女性主义批评的革命》(Introduction:TheFeministCriticalRevolution)中承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女性主义批评家、黑人批评家和后结构主义批评家之间正在相互靠拢。也许这仅仅是因为在80年代的气氛中,他/她们代表着先锋派的方向 以及拥有共同的敌人,即那些力陈返回‘基本要素’和‘经典作品’

文学理论资料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post-modern) 据米歇尔.科勒的考察,这一术语的最早用法可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德理科.德.奥尼兹(1934)、达德利.费兹(1942)、阿诺德.汤因比(1947)等人的著述中,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欧文.豪和哈利.列文开始用这个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运动的令人沮丧的衰落,自此,批评论争逐渐展开。到了70年代后期,“尽管对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了这一领域的特征还争论不休,但‘后现代’这个术语此时已一般地适用于二次大战以来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了,这种现象预示了某种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从而使得当前成了一个‘现代之后’的时代”。(《“后现代主义”:一种历史观念的概括》)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说:“正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在那些接受了‘后现代’或被归属为‘后现代’的理论中,对‘后现代’概念的纷乱使用以及理论上的薄弱,也同样使人震惊。”(《后现代理论》)尽管如此,理论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说或描述了后现代。 凯尔纳、贝斯特认为“后现代”这个术语不可避免地会引出“时代化”(periodization)的理解,也就是作为历史断代或历史分期的术语来理解。他们指出,前缀“后”(post)本身就意指一种历史顺序,在此顺序中先前的事件被替代,因此在最初的例证中其功能是用作历史分期的术语(参见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转向》);也就是说“所有的‘后’(post)字都是一种序列符号,表明那些事物是处在现代之后并接现代之踵而来”。(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不赞同这种理解方式的,他说:“‘后现代’或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划分’的思想,然而,‘划分历史时期’仍然是一种‘古典的’或‘现代的’理想。”但是,他还是难得脱离一种“时代化”的说明。他说:“我们的工作假设是:随着社会进入被称为后工业的年代以及文化进入被称为后现代的年代,知识改变了地位。这种过渡最晚从50年代末就开始了。它对欧洲来说标志着重建的结束。”(《后现代状况》)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则将“后现代”视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或文化特征,他概括了“后现代的以下构成性特征:新的无深度感,它在当代‘理论’和一个全新的形象文化或幻象文化中得到了延续;随之而产生的历史感的衰弱,不仅是指我们与公众历史的关系,而且关乎我们个人的时间感的新形式,这种时间感的‘精神分裂症’结构(按照拉康的说法)将决定时间型艺术的新型句法;一种全新的情感基调──我将称之为‘紧张感’──我们最好把它作为向更为古老的崇高论的回归来把握;所有这一切与一种全新的技术结成深刻的构成性关系,这种技术本身就是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形象。” 利奥塔则以为“后现代”一词表述的是“有关最发达社会里的知识状态”。在他于1985年出版的《公正游戏》的一个脚注这样写道:“提议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作出区分……后现代(或多神教)指的是这样一种文学和艺术状况,没有指定的读者,也没有起规范作用的理想典范,在这种情况下,价值通常是通

拉康与后女性主义

11月书评《拉康与后女性主义》---李佩珊 [原创 2007-12-14 21:23:47] 字号:大中小 《拉康与后女性主义》 李佩珊 这本书只有薄薄的128页,看完以后,甚至连字面的意思都无法理解。这大概第一次看一本书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拉康的书一直没有接触,虽然在学习中穿插的提到了他的一些术语,但是真要串联起来理解我还缺少体验和知识的积累。导致理解发生困难的地方在于拉康的理论在很多时候似乎离我们很远,离我们现实的固有观念和经验也很远,必须要跳出我们平时所熟知的知识经验之外去反复的思量。 导读——走进拉康:这一章节向我们介绍了拉康其人,并且对他的思想做了一个综述。 想象包含了一种侵凌的成分。每当主体发现自己是片断性的而不是统一性的整体的时候,这种侵凌的陈分就会表现出来。 “侵凌”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我们的身上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后结构主义和后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即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作用。能指与所指的引入。

政治雷区:1、对后女性主义的肯定性解读——后女性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不断发展和改变着自身。从第一波争夺选举权的女性主义运动到抨击父权意识形态的斗争再到强调女性的身体和母性的身体,在男权为中心的话语中为女性重新赢得平等的权利。女性主义顺利过度到后现代主义。 2、对后女性主义的消极解读:人们普遍把我们的社会看作是一个父权制社会,当今的女性主义者们不仅接受这种观点,而且还创造了一个横扫一切的理论,把所有的男性都毫无差别地统统归为一类。“父权制”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父亲占统治或主导地位”,但是,我们当今的运动中,这个词却被肆意滥用,社会上只要有当今的女性主义者不喜欢的东西,她们就把它冠以“父权制”的帽子。 为什么采用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拉康对性差异的观点和看法是描述性的而非规定性的,他们对父权制进行的是一种产生而非推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性差异理论表明,欲望是如何最终促进父权关系的继承和遗传的,女性是如何屈从与父权的。因此精神分析就成了一个意识形态分析的有力武器。 后弗洛伊德战争:客体关系理论研究的主体是完满而非缺失,是结合而非阉割,它所关注的是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前母与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而非俄狄浦斯情结后的真正母子关系的丧失。 性差异:仅仅靠解剖学无法确定一个人的性身份,同样,性差异也无法仅仅归结为文化因素。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人的性永远是心理的性,潜意识主体的性。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拉康在《被窃的信》研讨班中应用三界说做了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实践。他将充满误认的想象界、符号主导下的象征界与不可知的实在界分别与盲目自信的王后/大臣、识破符号象征价值的大臣/迪潘和无序无知的国王/警察相对应, 在文本内搭建起文学场域内的三界, 从而揭示出真正的主体正是那封信。 关键词:拉康; 三界说; 《被窃的信》;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杨洪霖(1993-) , 女, 山东淄博人, 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8-10-24

Lacans Three Order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YANG Hong-l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bstract:Lacan applied the three order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urloined Letter,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riticism.In this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he has related the misrecognized Imaginary, symbol-dominated Symbolic and unknowable Real respectively to the over-confident Queen/Minister, the well-informed Minister/Dupin and the ignorant King/police.Through the comparison, Lacan has built up a literary three orders within the text, thus revealing that the letter is the real subject. Keyword:Lacan; The Three Orders; The Purloined Letter; Psychoanalytic Literary Criticism;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作者:杜芳琴 在谈到女性主义的时候,我们必须分清运动和学术两个不同的层面。本文侧重于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在文学、文化批评中的运用和历史变化。 一、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特点 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以来,女性主义已经蓬勃发展了四十年,它从 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流派众多,理论繁杂,多彩纷呈且变动不居的复合构成。就理论层面而言,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 1.多元并存、时空重叠。 在第二次女权运动蓬勃兴起的60—70年代,也就是我们惯常了解的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最为活跃的时期;到了90年代,第 三世界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与前度活跃的流派多元并立,互相辩驳论争,成为女性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女性主义已从早期纯粹以女性抗争为旨归的理论探索,进展到以两性权力互动、改变不合理的性别文化为目标的性别研究,再发展到当下结合心理分析、政治理论、哲学、生态环境研究、种族研究、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学科、跨学科的范畴,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当代西方社会文化领域最具批判力的跨学科的学术思想体系。 女性主义的各个派别不是泾渭分明、判然有别的,而是在时间的延续和代表人物上呈时空重叠和纠结难分之势。比如,最有悠久历史的自由女性主义至今仍有广阔的市场。黑人女性主义不只是到80—90年代才活跃起来,而是早在60年代就不乏中坚分子,如有名的安吉拉·戴维斯,她现在依然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而

所谓后现代只是现代艺术的特殊阶段

所谓后现代只是现代艺术的特殊阶段 所谓后现代只是现代艺术的特殊阶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的时代。文化广泛地渗透进商品的各个领域,出现了消费文化。精神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精神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为了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些文化产品就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那种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平面化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后现代艺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首先,后现代反对中心性、真理性的观念,坚持不确定性的主张。其次,后现代批判“元话语”,反对“宏大叙事”。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不点名地批评了哈贝马斯的“整体论”,认为他的“元话语”和“宏大叙事”没有意义。他认为有两种国家神话:一种是法国启蒙主义传统的政治式的关于人性解放的神话;另一种是在德国思辨传统的普遍性原则建构起来关于知识的统一性的神话。这两种神话都使用“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所以说现代性的危机就是“元话语”的危机。再次,后现代转换知识的功能和消解知识的权力。知识成为了商品,知识不是由心灵的训练而获得,而是通过复制来完成。知识也随着“电脑霸权”的确立而成为冷冰冰的外在化的符号。在知识领域由自由、公平和正义等“宏大叙事”转向了“微小叙事”——语言游戏。由语言游戏的异质性和否定性取代了思想的同一性。知识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福柯认为权利与知识结成了联盟。 哈贝马斯在1980年接受法兰克福市的阿多诺奖时发表了《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的演讲,批评了利奥塔的反现代性的倾向,认为开始于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是具有开放性的宏大工程并没有终结。康德关于科学、道德和艺术的区分为现代精神开辟了道路,但同时他也认为现代主义对科学霸权的批判有其台理性,科学的充分发展导致了这三个价值领域的不平衡,是以道德和艺术价值的牺牲为代价的。

社会文化视角下网络文学探析论文

社会文化视角下网络文学探析论文 一、拉康理论解析:青少年热衷网络文学的心理机制 在现今的文艺批评场里,文艺学者们运用拉康理论评学影视作品的研究众多,究其缘由,源于拉康理论提供了异于传统弗式精神分析的研究视角,其解析作品另有新意、别有韵味。拉康的理论不仅大大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也为人们理解主体哲学传统提供了一个新的批判性视角,进而对后现代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拉康理论反观青少年对网络文学的偏爱,可以看到其内在运作的心理机制。社会文化如同一个网络,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在主体间关系的网络里,我们每个人都被确认为他人符号结构里的一个幻想位置,并被固定在那里。而青少年沉浸于网络文学,看似在逃避他人的符号结构,却很好的结构了自身,并且依旧维持着对大他者的原则主体必须服从的“潜规则”。以玄幻小说扛鼎之作《诛仙》为例,读者粉丝们跟随着主角“张小凡”的视角,从资质平庸的小人物经历了坎坷曲折的.人生剧变和多次奇遇的天书点悟,最终成长为亦正亦邪的不凡人物。当粉丝们对所谓“正道”破而后立的新符号系统认同的洗礼完结后,他们在“张小凡”角色上习得的坚韧品性或成功之道仍将回归到现实生活的真切实践中,面对社会文化认同所挑起的焦虑与无奈。 二、视角转变:网络文学评介的“问题取向”到“资源取向” 近年来研究者对网络文学影响力的关注日益增强,但研究视角仍旧围绕网络文学背后所影射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或者是专注于网络文学对青少年发展的危害进行分析阐述,却很少关注和挖掘网络文学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已有资源”,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文学中的“正能量”进行有效引导。网络文学批评视角的革新,需要从消极视角转变为积极视角,就如同现代心理治疗理念的蜕变,从“问题取向”改变为“资源取向”,关注网络文学给社会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 首先,网络文学创作方式极大的尊重了民众的平等话语权。网络作者不再畏惧于传统文学刊物发表的高门槛,能够在网络平台自由书写和真实表达;不再拘泥于某种文学体制模式,对自我投射在文学作品里的架空世界畅所欲言。也正是这样的模式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这百花争艳的文学创作中。而网络文学的庞大粉丝们也乐于参与到作品讨论和创作构思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在网络平台上自由的互动交流,既是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有效反馈,也是对网络创作者的极大支持与认可。平等自由的文学氛围,本身就是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表达形式。网络文学恢复了亿万民众心中的文学梦,修复了千万文学青年脚下的作家路。 其次,网络文学作品的类型化趋势满足了民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网络文学把身处剧烈转型时期的中国人的欲望和焦虑以各种“类型文”的方式塑形。网络文学作品类型的多样性,也是顺应民众不同心理缺失与审美需求的真实写照,如同形成了一套“全民疗伤机制”。玄幻小说是在满足社会转型期的个人心理归属的匮乏和缓解终极意义探寻的茫然;穿越小说给予了青年男性重新造梦、重走青春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女性青年追求自性独立、抗拒男性

雅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雅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1)为弥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局限性,拉康试图借助结构主义的科学力量来修正精神分析的过分主观性和任意性。 (2)他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就与人的主体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既反对精神分析学的医学化、科学化和行为主义,又反对萨特对精神分析所作的解释,最终提出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理论。 (3)拉康将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 ①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裂,并强调能指是这个体系中的主要成分,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并将侧重点放在了无意识理论上。 ②认为无意识与语言是同时出现的,且无意识是语言的产物,是像语言一样有规律或结构的,这种结构受制于语言经验,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是混乱无序的。即便在梦中,无意识也是语言的一种特殊作用,是语言对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果,梦具有句子的结构。这显然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传统精神分析学进行了一次语言革命。 ③拉康认为弗洛伊德所谓梦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其内容的观点与隐喻和转喻的修辞过程有相似之处。 ④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使得我们看到了无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拉康认为无意识并不在我们身体的内部而在外部,即无意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果,好像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把我

们包围在其中,而能说明这种网状体系的最好的手段就是语言。注重语言的中介作用正是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的重要贡献。 (4)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 ①拉康认为婴儿在没有区分主客体、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界限的时期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想象态”。 ②他针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提出了镜子阶段的理论。镜子阶段就是指的前语言期。 ③他认为,在语言提供给婴儿自我的概念之前,他们已经形成了自我的概念。在这一概念确立之后,人就进入了象征性秩序,即预先确定的社会与性的作用以及构成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结构,因此,拉康认为自我是在与另外一个完整对象的认同过程中构成的。 (5)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对文本阐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关注文本、语言和读者,使得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超越了文本阐释的界限,超越了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只重作家与文本的研究重点。因此,他使精神分析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拉康式的精神分析学阶段。

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拉康与孟子)——吉布尔

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拉康与孟子)——吉布尔 拉康对东方文化有极大的兴趣,他更多研究的是《孟子》。拉康强调重读弗洛伊德(德文版),同样也强调读《孟子》(中文的非白话版)。 拉康与程抱一先生共同研读、以通信的方式讨论《孟子》,拉康的研读非常仔细,甚至《孟子》中的有些地方程抱一先生也未曾注意到。拉康向程抱一先生提问“义”与“气”的关系(米歇尔·吉布尔展示了当年拉康写给程抱一先生的信中的一段内容)。拉康关注《孟子》不是性本善与否的问题,而是“气”与“义”之间的联系。 我和5个成都人在法国读《孟子》6—7年了,有些体会。拉康注重《孟子》与精神分析的关系,你们也应该重读《孟子》。我将回答的是拉康没有回答过的问题。我对中文很感兴趣,2000年以来最感兴趣的是中文的“我”字。精神分析中的我与意识、无意识相关。《孟子》也涉及这个“我”:“今者,吾伤我”。某汉学家总结出10个不同的个体指代词,我发现了第11个:兆,在龟卜和书面语中。 鲁迅的《女娲》文中有拉丁文作为“我”的指代。他主张以拉丁化取代中文的复杂性。鲁讯用“NGA”,“那些小东西叫了起来”。我不明白鲁迅为何用“NGA”,对他产生了兴趣。他是绍兴人。我每年去北京的“星星雨”(儿童孤独症中心),在那里,听到家长们的广东话,“我”的发音类似“GNO”,鲁迅的“小东西”就是这些东西。可见,绍兴话对普通话而言成了另一种语言。鲁迅主张抗争,用当地母语去表述“我”的概念。 2000年以来,我对“我”字感兴趣后,开始了对《孟子》的研究。在书中找到与“我”有关的地方,孟子用“我故曰”这是唯一出现的一次!而在其他人的书中在曰前有名字之类,如“子曰”。分析家经常会对眼中、耳中出现新的东西感兴趣,比如在分析中听到一个异音时。为什么?“我故曰”在其他的中国古文中未曾出现过一次,我的同事们查阅过。 拉康也读其他中国人的文章,如一些和尚、画家的,《苦瓜和尚话语录》中有一处“故曰”,又一个异音!拉康将中国的“言”字译成法文,意义有:辞说、讲、词等三个。但是拉康没有办法将“义”、“气”、“心”翻译成法文。治疗中用讲,记录是用词。无意识是被隐藏的言词,可以通过身体去说,如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它又与神经学等医学相关。如同“气”、“义”之间的关联。 精神分析有四种辞说:主人辞说、大学辞说、癔症辞说、分析家辞说。主人辞说是毛泽东的、拉康的。从另一个角度读《孟子》。孝悌对应弑父的东西方差异。民主在中国古来已有,听民众之音的古文很多。可见,东方早有精神分析的影子,只是散落在中国的文化之中。西方有许多亚洲的心理治疗法,如瑜伽、放松等。 孟是一个象形字,在金文—古文—篆文的演变中都表达了亚伯拉罕杀死他的第一个儿子献给上帝(吉布尔先生展示了汉字“孟”的历史演变过程)。孟字表达了这个意思。现实中新儒学思想不提孟子,因为孔子的长子被祭祀了上帝。 唠叨与书写的语言有什么差别?西方书写是词的发音,由音素的特征决定。汉语的讲与书写不同于西方的是什么? 拉康向语言学家提出一个问题,如“言”字的不同法文译法。这个工作刚刚开始。言说,癔症辞说。该词源于弗洛伊德,癔症病人用身体言说,也是治疗的方法。身体在解释什么?西方的身体、精神不同于东方的身心范围。 19世纪西方的一个神父写了一本书,对西方研究汉学者很重要。神父对“我”有特殊的研究。他说龟甲中的我字是像镜像存在的左右对应形式(吉布尔展示了这个我字的左右两半拆分式)。我在成都讲了这个事,成都否认(指四川大学成都精神分析中心)。我又开始寻找。最后确认成都是对的,那个镜像对应的我是神父的愿望。最早的我字是手持戈的表述(手戈),随后的发展是人对自己的意识。神父对我字的分析表明我的一个镜像对立,但是在中文我字中不存在(我字左半上面的撇没有演变成为过一点,如果是一点,

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

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 随着当代文化批评的不断发展,凝视理论在其中的应用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的关系,阐述凝视理论和当代文化批评的概念,举例说明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几个方面,并总结凝视理论对当代文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凝视理论是指以视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析和解读视觉文本,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意义的一种理论。当代文化批评则是通过对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文化产品和文化机构进行批判性分析,探究其文化价值、社会意义和政治含义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应用。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凝视电影《卧虎藏龙》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武侠文化和现代动作特效的电影作品,其视觉效果和动作设计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然而,有评论家运用凝视理论,分析了电影中的一些视觉元素,如色彩、构图、动作等,认为这些元素凸显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从而体现了导演的性别观念和权力意识。

当代艺术中的凝视当代艺术中的凝视理论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艺术家运用影像、装置、行为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一个个具有争议性的艺术作品,引导观众对作品进行思考和解读。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不仅需要注意其美学价值,还需要思考其中的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指向。 视觉文化研究凝视理论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视觉文化研究主要图像、影像、符号等视觉元素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凝视理论为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深入挖掘视觉元素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意义,揭示了视觉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意识形态研究凝视理论在意识形态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意识形态研究主要各种文化产品所体现的观念、价值观和权力关系。凝视理论能够揭示出文化产品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帮助观众对文化产品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本文通过阐述凝视理论和当代文化批评的概念,举例说明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几个方面,简要概括了凝视理论对当代文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凝视理论为当代文化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加

影视批评复习

名词解释: 1.现实主义批评 现实主义批评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强调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并由此确定了艺术批评中“真实性”的原则。它强调艺术创作中“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结合,即艺术作品一方面要真实地反映生活,一方面要有社会主义的倾向性。现实主义批评的主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①电影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当下现实或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是否符合现实或历史逻辑;②人物性格发展是否符合现实或历史逻辑;③电影创作手法是否与整部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相吻合;④电影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 类型批评 类型批评是西方最流行的学术性批评类型之一,这是因为被归类的对象是知识的一个基本方面。类型批评关心的是通过辨别和描述一组文本中基本的结构上的类似性来确定类型的范畴。除了对某个类型的特定文本范例的比较性评价,该方法也从历史的、技术的、意识形态的、和美学的角度来描述和说明类型的演变。 3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是70年代推动西方电影研究兴起的最重要的社会运动和文化批评话语之一。在电影批评和理论中,性别问题成为分析中心的思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对女性形象、女性制作者、和女性观众的理解,并要求重新确定电影研究的规则。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主要贡献是把性别问题引进了以前无视性别的“机器理论”和精神分析等批评方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关注和分析在影视文本中性别的建构。介入了批评和文化生产两个方面。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在所有的知识形式和质询领域内都提出了有关性别和性别等级的重要观念。女性形象一直是电影和有关视觉媒体的中心特征。 4 后现代主义批评 在哲学领域里,后现代主义的辩论集中在对“普遍的”或包容一切的思想和阐释系统的越来越严重的怀疑。它强调社会和文化“现实”和个人身份的异质性和片断性,以及对它们统一的、全面的理解的不可能性。在文化实践中,“后现代”的则反映了对在艺术和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价值和进步越来越缺乏信心 5 场面调度 原指“放入场景中”(放在摄影机前),指独立于摄影机位置、镜头运动以及剪接之外的所有电影影像要素(虽然观众所见的都是这些要素综合合成的影像)。场面调度包括灯光、服装、场景、演技及其场景中的物体、形状和人物。场面调度是正确理解一部电影的重要方面。分为蒙太奇式的场面调度和长镜头的场面调度。运用场面调度批评的注意点1.必须以系统化的方式看待场面调度2.把场面调度系统和大的影评系统相联系 5集体无意识 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人类祖先的经验经过不断重复以后,便会在种族的心灵上形成所谓的“积淀”之物——“原始意象,它们被保存在种族成员的“集体无意识”里,世世代代沿传不止 .6人格面具 所谓人格面具,即指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7 作者批评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朱立元《西方文艺理论》 一般认为,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无疑是法国的雅克·拉康(1901- 1981)。他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又在巴黎大学学习精神分析学,后从事精神分析的教学与医疗工作。其主要著作有:《文集》(4卷,1966),《自我的语言》(1965),《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1973)等。 拉康本人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的贡献和其理论的局限是比较清楚的。在他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固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理论上的不完善却有碍于它的传播与发展,必须同时从内部和外 部对它进行反驳和修正。他作为哲学家,试图借助于结构主义的“科学力量”来修正精神分析学的过分主观性和任意性。具体说来。拉康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就与人的主体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和批评策略。他既反对精神分析学的“医学化”、“科学化”和行为主义,又反对萨特对精神分析所作的解释。 首先,拉康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如果说霍兰德用“个人交易”的术语来阐释精神分析学的话,拉康则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术语来解释它。拉康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他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拉康把索绪尔的概念颠倒了过

来,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裂,使能指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主要成分——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把侧重点放在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上。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先于语言这一观点。他不仅认为这二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且还把无意识看作是语言的产物;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混乱的、任意的、无规律可循的,而拉康则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有规律或有结构的,这种结构的规则受制于语言经验,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其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修辞过程是相似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代表;而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无意识则是语言的一种特殊作用,是语言对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果。反映在梦中也是这种情形:“梦具有句子的结构,或者用弗洛伊德书中的话说,是一种猜字画谜的结构,也就是说,梦具有某种文字形式的结构。儿童的梦反映了原始表意文字学的特征,而对成年人来说,它同时再现了符号成分的语音用途和象征用途。”①显然,拉康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一次“语言革命”。 拉康从结钩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重新阐释,使我们有可能探讨无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他使我们认识到无意识并不在我们身体的“内部”,而在我们的“外部”,或者说在我们“之间”,是我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果。无意识之所以难以搞清楚,倒不是因为它处于我们的意识深处,而是因为它是一种巨大的、错综复杂的网络,把我们包围在其中。而能说明这种网状体系的最好手段就是

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内容提要]文化批评作为重新回到文 学外部研究的批评,它的可能性如何证明?当年形式主义批评对于外部批评的指责是 这样脱离了文学本身,那么文化批评有多少为自己加以辩护的理由呢?本文从文化批 评的理论、方法以及它的言说的有效空间这样三个方面,对于文化批评的基本状况作了一些分析和说明。并且认为,文化批评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不是追求一劳永逸、包治百病的对待文学现象,而是更这重于对于文学研究提供思想的解剖刀和反思。[关键词]文化批评理论方法 话语权力 “文化批评”已经成为当前文学研究中的 一种普遍共识,即文学研究除了应该深入到对于文学自身的剖析,尤其是语言分析之外,还应该有着一种文化层面的眼光。那么这里的文化可以是文化人类学意义的范畴,探讨植根于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俗中的基本样态,

也可以是着眼于当代生活中或隐或显地起 着引导、支配或者影响人们生活的事体。如果我们把眼光聚焦到后者,就有可能面对各种生活事实,这些事实是刚才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缺乏成系统的言说渠道,也没有可以依靠的理论范式和话语规则,因此有必要对于其中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讨。 一、批评的根基:为何理论与如何理论 事实上,人们看待事物都是内含理论或依靠理论的。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们有“早晨”的观念,而“早晨”除了是一个特定时段,同时还是一种循环的、多次重复的时辰。古代人们更多地从周而复始的意义理解它,今天人们主要从矢量发展的角度看待它,这里分别就有不同理论作为内在依据。除了日常生活有着理论的背后的依托,就是在学科研讨中,也同样有着理论的先行。在实验室里,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对象,这是非常客观的了,可是这种客观中也有发现的预期,而预期就有某种假设,它是依据理论的。诸如现代高能物理在探测新粒子时,要预先建立大型设备,投资巨大,探测的结果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拉康与德里达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拉康与德里达 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结构主义本身开始让位于一系列分裂出来的小派别。这些小派别之间虽然经常相互反对,但全都可以称为“后结构主义”。 这场“运动”并非真的是对结构主义的彻底拒斥。相反,它是某些结构主义主题的彻底化和尖锐化。像结构主义一样,后结构主义不仅在哲学,而且在社会科学、精神分析以及文学批评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园。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的桥梁是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 年)所搭设的,正如可在其厚重而且经常晦涩得超出常理的《选集》一书中所看到的。但是拉康却声称自己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理论,甚至没有重新诠释精神分析的创建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而只是对弗洛伊德的文本进行了仔细的读解(显然他认为其他人没有做这件事)。拉康无畏于这样一个事实——神经科学没能为精神分析提供弗洛伊德所期望的经验性证据,他声称他在语言学中发现了精神分析的正当性理由。归根到底,精神分析就是“谈话疗法”。它在本质上是关于语言的。拉康认为,“潜意识和语言一样是有结构的”。这句格言意在号召将语言学洞见运用到对人类心灵的研究中去。 当然,存在着前语言经验,它以其彻底的尼采式无序给婴儿提供了通向实在者的途径。实在者被经验为痛苦和快乐,但儿童对语言的使用却使他与实在者相疏远了。机体需要(弗洛伊德称之为“本能”或冲动)被经验为一种原初需求。当机体需要被转化进语言之中时,它就变成了欲望,而对需求的原初经验则被赶到无意识中去了。人类生存之所以这么不可救药地无法满足,是因为欲望下面是一种根本性的对存在的需求。但欲望无法直接提出这种需求,因为欲望受到语言的束缚。

文学的文化批评论述

文学的文化批评论述 文学的文化批评即要求批评者以自觉的文化观照意识,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去探寻作为个体的文化创造的文学如何以自 己的方式去理解人类文化,并进而理解人类自身。这种对于文学的文化本质的追问,为批评提供了一种多层次的整体观照视野和一种哲学思辨性及理性精神。其表现,文化批评一方面显示出拯救文学本体论批评于尴尬萎缩之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又抹平了文学作品的经典与非经典、高雅与通俗之区别,宣告了旧的批评标准及权威性的失效。 一、批判意识: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重要启示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进入后工业社会并在学术思想界萌发 和孕育了解构主义的西方,到了八、九十年代又表现出对解构理论的厌倦和拒斥,解构理论的强胜之势开始减退。希利斯•米勒曾具体描述解构文论的这种衰退的状态:自从1979年以来,帝国主义式地占领一切文学领域的“景观”的修辞阅读方法,不仅没有以系统的严密性开展起来,而且“已经从对‘阅读’的兴趣迁移到各种形式的阐释学解释 (hermeneu-ticinterpretation)中(即注重语言同上帝、自然、社会、历史、自我等被认为是外在于语言的事物的关系)。 通过其中的一种兴趣的转移(或许是费解的、无疑‘过于确定的’),大大地增强了象拉康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福

科主义等心理学和社会学文学理论的号召力”。①在米勒看来,文学研究与历史、社会与自我等是大有关系的,因为语言的性质会影响到“历史的有形性”,以及我们如何去理解某一种文本是什么?它说了些什么?它又能做什么?显然,类似于米勒这样的当代西方人文知识分子面对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所作出的反映是走出文学文本的自足封闭,重新建立它与外界即自身得以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他们抵制了解构主义语言观对于文学的意义中心的拆除,而将目光投向文学文本的文化母体,去寻求由此生成的意义结构。正如马萨•努斯鲍姆所指出的:德里达以及其他理论家并没有解决文学中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文学讲述了我们,讲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和情感,讲述了我们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一切与我们有关的整体性”。作者认为文学理论需要用伦理观去阐明“文学作品所赋予我们的生活感是什么”,并且应就文本所包含的,但未曾得到探求的价值观提出有关的伦理问题”。①还有学者指出了文学理论在历史写作中所起的那种广泛的作用,用海登•怀特的话说就是“现代文学理论必然是一种历史的理论、历史意识的理论、历史话语的理论、历史写作的理论”。②在这些西方学者看来,文学理论与人类思想究竟有什么关系,文学理论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建构产生相互影响,将成为标志着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转变方向的重要问题。文学理论的目标将指向某种文化的要求、需要和必然性的揭示,以及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