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岳飞

满江红·登黄鹤楼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

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

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简析这是一首壮怀激烈的抒情感怀词。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当年京城繁花似锦,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转瞬间敌骑横行,将士喋血,民死路途的惨状。最后则表达了作者请缨北伐,澄清中原,重游黄鹤楼的战斗决心和必胜信念。全词悲壮凄凉,却又豪情万丈。

岳飞背后的“精忠报国”是错误的,岳飞写过两首《满江红》,可90%的人只会背其中一首,

出身于农家,与武一点不沾边

岳飞,河南汤阴人,宋代时,汤阴还叫相州。

家里世代务农,和武一点不沾边。

岳飞出生时,家里飞进来了一只大鸟,

父母于是为他起名岳飞。

几个月后,家乡发生了水灾,母亲抱着岳飞坐在一个大瓮里,瓮就像大缸一样,是陶制的。

幸好,瓮被冲到岸边,母亲和岳飞都得救了。

当时的人,都惊掉了下巴。

一个小婴儿,在水灾中幸免,确是一件奇事。

小时候,岳飞是个高冷少年,不爱说话,喜欢看《左传》和《孙子兵法》。

天生力气大,不到20岁,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弓,和项羽有点像,有“战神”的潜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岳飞的父亲叫岳和,是一个大善人。

宁可自己家人少吃点,将节省的粮食送给需要的人,有人占了他的地,就直接送给别人,欠了钱还不起,就直接撕掉了欠条。

在乡里,岳和非常受尊敬。

岳飞跟着周同学射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上坟祭奠他。

岳和很赞赏儿子的行为,他说:

你若能为朝廷效力,也会为国尽义殉难吧!

坚韧的母亲,重义的父亲,塑造了少年岳飞坚强重义的心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尽忠报国,不是精忠报国

关于岳飞,“岳母刺字”的故事流传很广。

据说,岳母用针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勉励岳飞做一个忠义之人。

事实上,岳飞背上是“尽忠报国”。

《宋史》记载,岳飞被秦桧诬陷下狱,岳飞脱掉衣服,露出背后的四个大字——尽忠报国,已经和皮肤融为一体了。

“精忠报国”也有来头。

宋高宗曾手写“精忠岳飞”,做成旗子,赐给岳飞。

金人围攻庐州,岳飞树起“岳”字旗和“精忠”旗,士气大增。

后来“尽忠报国”逐渐演变成了“精忠报国”,成为岳飞精神的一部分。

是将军,也是诗人

岳飞是将军,也是一个文学家。

人人都知道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的另一首《满江红》,90%的人都不知道。

驻扎在鄂州时,岳飞曾登上黄鹤楼,写下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站在黄鹤楼上,北望中原,曾经美丽的家园,变成一片焦土。岳飞沉痛,他恨不得带领军队,越过黄河,收复山河。

功成之后,再来游黄鹤楼。

语言沉郁悲壮,其中的爱国之情呼之欲出。

备受后世名家赞赏的还有《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是一首宋词的杰作,含蓄委婉,情景交融,非常动人。

后人评价:苍凉悲壮中亦复风流儒雅。

诗词君很喜欢岳飞的一首《池州翠微亭》: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绍兴五年(1135),岳飞在池州驻防,特地来到翠微亭赏景。

这里山好水美,岳飞怎么也看不够,可马蹄催他快快归去。

戎马一生,岳飞难得有空闲,他也想好好欣赏一下美丽的河山。

能文能武,方显一代儒将风采。

是好儿子,也是好丈夫

岳飞的母亲姓姚。

姚夫人长年有病在身,岳飞每次都亲奉汤药,

看望母亲时,轻手轻脚,惟恐打扰。

母亲去世后,岳飞三天三夜没吃饭。

岳飞有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姓刘。

因为无法忍受丈夫长年在外,不理家事,刘夫人离开了岳飞。

靖康之难后,刘氏逃难到了江南,嫁给韩世忠军中一位低级军官。

韩世忠将此事告知岳飞,虽然痛恨她的不辞而别,岳飞还是送去了五百贯钱,接济她的生活。

岳飞后来娶了李娃为妻,夫妻感情特别好。

李娃成为岳飞的贤内助,两人生了三个孩子。

幸运的是,李娃非常支持岳飞的事业,出征后,经常慰问将士家属。

两人恩爱始终。

吴玠也是抗金名将,非常钦佩岳飞,他看岳飞身边没有一个侍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