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台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台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cb483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63.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 台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1 台阶【教材分析】《台阶》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父亲“立宏愿——做准备——建新屋,筑台阶——了心愿——叹人生”的故事。
作者通过父亲形象的塑造,赞美了中国农民艰苦创业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学习这篇小说要通过“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品读语言,赏析细节"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3.关注细节,感受艰苦精神和坚韧毅力。
【预习提示】1. 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和发现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父亲》在你跌倒时,父亲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鼓励你勇敢的面对。
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韧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你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一辈农民特有的那股精神。
二、走近父亲(一)快速默读课文,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以此作为开头:这是一个关于台阶,关于父亲,关于的故事。
(二)学生读课文,讲故事。
预设:作者用几个简短的追求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生画卷,立宏愿——做准备——建新屋,筑台阶——了心愿——叹人生三、感受父亲(一)细读10—24段,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1. 默读圈画,自主批注。
读一读,说一说。
2. 班内交流。
预设:(1)有志气、不甘人后、要强(2)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台阶》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台阶》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cad2e9ed630b1c59eeb5e3.png)
台阶》教案一、教材分析《台阶》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从内容看,讲的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小人物”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没有深湛的学识、豪迈的语言,也没有火一样的愤怒与冰一样的沉静。
但是他们仍然带给我们深深地感动,一种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
而《台阶》这篇课文,作者就是通过讲述“父亲”建新屋修台阶的故事,引发读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另外,《台阶》是一篇小说,可指导学生通过梳理整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整体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
同时,《台阶》的语言又具有明显的散文特色,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找,反复读,自己拼,体会文中意蕴丰富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本文新鲜的立意,朴素感人的情节,容易产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本文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父亲的形象意蕴也比较深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三、教学目标11、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引导学生自读,并抓住细节适当做些批注。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以分析情节、欣赏人物、感悟主题为重点进行教学设计。
2、难点:文本较长,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情节,阅读欣赏过程中,每个问题覆盖的阅读区域不宜过大。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作者李森祥曾说: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的做着针线,目光恬静的望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是他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他创作《台阶》这篇小说。
”这幅画面中并没有出现父亲,但小说的主人公却是父亲,那么,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李森祥为什么要写一个记忆画面中并没有的人物呢?让我以前走近《台阶》,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去触摸这位父亲的灵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https://img.taocdn.com/s3/m/9966dfe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b.png)
《台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3、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3)《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4)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李森祥:浙江衢州人,作家。
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小学老师》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
)(2)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kan) 涎(xioan)水揩(kai) 嘎(ga)筹(chou)划黏(nian)尴尬(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三)整体感知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
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
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台阶》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台阶》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4c3a4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1.png)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台阶》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学会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感受父亲性格中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门槛.( kǎn ) zāo( 糟 )糕涎.( xián )水醒wù( 悟 )尴ɡà( 尬 ) 晌.( shǎng )午烦zào( 躁 ) 头lú( 颅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__若有所失____: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____低眉顺眼____: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
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也形容底层人民的卑微姿态。
____言外之意____: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____微不足道____: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____大庭广众____: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小说集《____台阶____》,作者李森祥,当代作家。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
写作背景链接:作者入伍后离开了家乡,空间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
他带着对美学的思考,从容而艺术地审视故乡的人和事,例如,心目中终极的父亲形象在哪里?于是,他发现了父亲积蓄一辈子力量造一栋房子的人性光彩,从而读懂了老实厚道、不甘人后、热爱生活的父亲,创作了这部小说。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答案: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答案:父亲捡砖拾瓦,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砍柴攒角票往瓦罐里塞,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答案: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无法形容。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台阶》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台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73bb5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2.png)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台阶》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得还不错,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但在具体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这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细节把握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讲解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对难点知识仍然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我还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挑选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山,就像一座巨大的台阶”,让学生感受比喻带来的形象生动。
2.教学难点
-句子理解与分析:文章中一些句子结构复杂,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写作技巧内化:学生虽然能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是一大挑战。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交流、协作,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台阶》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作者在其中表达的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需掌握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台阶》中表达自然美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手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4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4b9a4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7.png)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台阶》教学文本。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你们了解胡适吗?他是一位杰出的现代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作品中既有批判现实的力量,又有对人性的思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Step 2:阅读理解教师播放短篇小说《台阶》的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阅读短文。
学生跟读完短文后,教师提问学生理解短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请你们简单概括一下故事的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Step 3: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在文中使用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并了解其作用。
“在短文中,作者使用了很多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比如对比、夸张、反问等。
请你们找出其中几个例子,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Step 4:理解隐含意义教师提问学生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在短文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腻的描写和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请你们尝试分析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Step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肯定。
Step 6: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短篇小说,并分析其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同时,要求学生思考短篇小说中的隐含意义,并写一篇感想。
Step 7:课堂展示下节课,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和感想进行课堂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cb7c5d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5.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台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齐读、默读、跳读、等多种阅读形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人物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父亲的形象及精神。
3、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感受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并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关心父母。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感受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诵一首赞颂父亲的诗歌:绵延在我的骨骼和血脉里父亲敞开大山一样的情怀从艰难和不起眼的时光里,剔出春天的翅膀一辆马车在高高的山坡上,分发着生长的快乐和欢笑那是父亲掌纹里,刻下的沉稳的刚毅和阳光下的花朵父亲,就像一艘航行的船总能把平常的日子,搅动的风生水起关于父亲,一些词汇的呈现充满着磁力和光芒慈爱,高大,伟岸,坚强……走在父亲的怀里,是一种恒久的幸福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父爱是深沉的,父爱是伟大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关于父亲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吧!二、作者介绍李森祥,1956年出生,浙江衢(qú)州人,当代作家。
他的小说主要以农村、军营生活为题材,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质朴的形象。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荷花》等。
《台阶》写于1988年,选自小说集《台阶》。
时代背景为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农村。
三、检查预习1、重点字。
凹(āo) 凼(dàng)揩(kāi)烦躁(zào)砌(qì)筹划(chóu)撬(qiào ) 涎水(xián)唿嗒(hū da ) 黏性(nián)烟瘾(yǐn )舀(yǎo)硌( gè ) 庄稼茬( chá)晌午(shǎng)大庭广众(tíng) 微不足道(wēi ) 嵌着(qiàn)门槛(kǎn) 嘎叽(gā jī) 尴尬(gān gà)2、重点词语【凼】方言,水坑。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台阶》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台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cebb8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a.png)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台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 学习并掌握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手法。
-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记叙文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父亲形象的塑造,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 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并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的勤劳、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对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 认识到生活中的艰辛与付出,理解平凡人生的价值。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关于“台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台阶”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 整理出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精读理解:- 分析父亲的形象,找出描绘父亲的细节,讨论父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 分析“台阶”在文章中的象征作用,理解父亲与台阶的关系。
4. 小组活动:- 分组讨论:父亲为何执着于建高台阶?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或人性特点?- 角色扮演:选择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5. 拓展延伸:- 分享生活中与父亲或亲人相似的经历,讨论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付出。
- 探讨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保持对精神世界的关注。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台阶”作为象征物的含义,以及父亲形象的深远影响。
7.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台阶》的理解和启示。
-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贡献、角色扮演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台阶》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台阶》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8d542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72.png)
部编语⽂七年级下册《台阶》省优质课⼀等奖教案《台阶》教案⼀、教材分析《台阶》这篇课⽂是选⾃⼈教版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篇⾃读课⽂。
这⼀单元的四篇课⽂,从内容看,讲的都是关于“⼩⼈物”的故事。
这些“⼩⼈物”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没有深湛的学识、豪迈的语⾔,也没有⽕⼀样的愤怒与冰⼀样的沉静。
但是他们仍然带给我们深深地感动,⼀种平实、真切、直抵内⼼深处的感动。
⽽《台阶》这篇课⽂,作者就是通过讲述“⽗亲”建新屋修台阶的故事,引发读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另外,《台阶》是⼀篇⼩说,可指导学⽣通过梳理整个故事的开端、发展、⾼潮、结局,整体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
同时,《台阶》的语⾔⼜具有明显的散⽂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主动找,反复读,⾃⼰拼,体会⽂中意蕴丰富的语句。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有⼀定的⽣活经验,对本⽂新鲜的⽴意,朴素感⼈的情节,容易产⽣学习积极性,从⽽为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本⽂的社会背景和学⽣的⽣活有1⼀定的差距,⽗亲的形象意蕴也⽐较深奥,学习起来有⼀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的⽣活经验重点突破。
三、教学⽬标1、引导学⽣结合⼩说的⽂体特征,从情节⼊⼿,深⼊细节,欣赏⼈物形象。
2、引导学⽣在欣赏⼈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说的主题。
3、引导学⽣⾃读,并抓住细节适当做些批注。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以分析情节、欣赏⼈物、感悟主题为重点进⾏教学设计。
2、难点:⽂本较长,教师应帮助学⽣梳理情节,阅读欣赏过程中,每个问题覆盖的阅读区域不宜过⼤。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作者李森祥曾说:“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的做着针线,⽬光恬静的望着趴在青⽯板上的孩⼦,是他童年记忆⾥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触动了他创作《台阶》这篇⼩说。
”这幅画⾯中并没有出现⽗亲,但⼩说的主⼈公却是⽗亲,2那么,这是⼀位怎样的⽗亲?李森祥为什么要写⼀个记忆画⾯中并没有的⼈物呢?让我以前⾛近《台阶》,⾛进⽗亲的内⼼世界,去触摸这位⽗亲的灵魂。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台阶》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台阶》](https://img.taocdn.com/s3/m/5c0b404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b.png)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台阶》教材分析《台阶》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选自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小人物,大情怀”为主题,通过多篇课文展示了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坚韧与温情。
《台阶》讲述了农村父亲为了改善家庭居住条件,不辞辛劳建造新屋、修建高台阶的故事,展现了父亲勤劳、坚韧、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于家庭责任和人生尊严的执着追求。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然而,对于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复杂的情感变化,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农村生活环境和父亲的形象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和情境模拟来弥补这一不足。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父亲的形象和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人文关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生字词;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文本分析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亲的勤劳、坚韧和自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小说内容,把握父亲的人物形象。
•学习并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和关键语句。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父亲建造高台阶的深层原因和心理动机。
•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形成对父亲形象的多维度认识。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45分钟)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通过提问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亲为了家庭付出了哪些努力?你们家中的房子、家具等物品,都是怎么来的呢?”●学生活动:分享个人经历,与同学们交流。
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68d489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11.png)
第12课《台阶》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台阶》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小说,作者李森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父亲为了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辛勤劳作的一生。
小说以台阶为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同时也展现了父亲的人物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本文通过对父亲造台阶过程的描写,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对农村发展的关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但是,他们对于小说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生活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文本细读和背景介绍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运用:通过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父亲的形象和台阶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感受小说中蕴含的情感,体会父亲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4.文化传承:了解农村的发展变迁,感受农民的艰辛和坚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理解父亲的人物形象。
(2)品味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理解台阶的含义,感受父亲对台阶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想感情。
(2)分析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思考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五、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小说中的语言,感受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资料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6f25a1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e.png)
课题
《老王》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了解故事情节,体会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用细节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情感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深入探究6:作者细致描写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和额头上的露珠有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细致描写父亲头发上的水珠和额头上的露珠,既体现了父亲的艰难辛苦,又表现了父亲充满活力的形象;既渲染了一种神奇的意境,又表达了“我”对父亲无比热爱的感情。
深入探究7:放鞭炮后,作者对父亲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入探究8: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表明新台阶从准备到建成的时间之久。
合作探究1:全文为什么以“父亲老了”收束全文?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父亲老了”与当年父亲的体壮如牛形成对比,从而突出父亲为了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但是新屋落成了,身体也垮了,人也衰老了,文章就此结束,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深沉的。
第二部分(⑥-⑧):开端。写父亲认为台阶低。
第三部分(9-15):发展。写筑高台阶造新屋的艰辛准备过程。
第四部分(16-23):高潮。写造屋及筑高台阶的过程。
第五部分(24-31):结局。写父亲的心愿实现了,但人也老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2af1f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d.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台阶》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优质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父爱、梦想与奋斗的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台阶人生的经历,展示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本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对父爱、家庭和人生有一定的认识,但还需深入引导。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可能对一些农村生活习俗和方言词汇有所陌生,需要教师耐心讲解。
同时,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解读有一定基础,但还需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感人,培养尊敬父母、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深刻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感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音频等。
2.生字词卡片:准备本课的生字词卡片,用于课堂巩固。
3.家庭作业:提前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风光,引导学生回忆农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课文标题《台阶》,提问:“你们知道台阶是什么吗?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第12课《台阶》教案
![第12课《台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5b8c8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5.png)
3.培养文化意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家庭和谐、亲情可贵等价值观念。
4.提升表达交流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高学生准确、得体、生动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此外,关于小组讨论,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的兴趣不足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为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我计划在设置讨论主题时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教学难点
(1)词语内涵理解:部分生字词具有抽象意义,学生难以把握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举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砌”字在文中除了字面意义外,还寓意着家庭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2)文章深层含义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台阶的变化所传达的家庭、亲情等深层主题。
举例: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作者对家庭和谐、亲情可贵的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4.主题探讨:讨论课文中所表现的亲情、成长、家庭等主题,联系实际生活,感悟家庭和谐、亲情可贵。
5.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具体细致的描绘,表现事物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
6.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12课《台阶》教案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语文素养:通过阅读、分析、讨论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语文、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阅读12台阶(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阅读12台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f0012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7.png)
《台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台阶》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朗读和使用。
3. 学会分析文中关键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父亲对台阶的执着追求,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2.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视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台阶》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 父亲形象的塑造及其象征意义。
(二)教学难点1. 理解父亲对台阶执着追求的内在动机。
2.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物质追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台阶》的文本资料。
2. 相关的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1)展示台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台阶的特点,如高度、材质等。
(2)提问学生对台阶的初步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作者李森祥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小说的社会文化背景。
(2)讲述台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象征意义,为理解课文主题铺垫。
3. 课文概览(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指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4. 情境创设(1)通过描述父亲背石板的场景,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台阶的执着和艰辛。
(2)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如果自己是家中的小孩,对台阶会有怎样的情感。
5. 问题引导(1)提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2)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生字词学习(1)分角色朗读课文。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尤其是文中的生字词,如“啃”、“蹦”、“撬”等,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发音,并体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12《台阶》教学设计设计(部编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12《台阶》教学设计设计(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c79d2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b.png)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12《台阶》教学设计设计(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台阶》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庭亲情”。
《台阶》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父子间相互关爱、扶持的故事,通过描述父亲为儿子建房子,儿子为父亲装修房子的过程,展现了家庭亲情的力量。
这篇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家庭亲情这一主题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从文章中深入挖掘作者的观点和情感,以及如何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来理解文章,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父子间的亲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庭亲情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父子间的亲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深入挖掘作者的观点和情感,以及如何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来理解文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父子间的亲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相关视频资料:准备一些关于家庭亲情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导入和拓展环节。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家庭亲情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02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台阶配套教案新人教版
![202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台阶配套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53adf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b.png)
-家庭亲情故事分享:组织学生开展家庭亲情故事分享活动,让学生讲述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重点题型整理
1.简答题:
-请简要概括《台阶》一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答案: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坚韧、有责任心的人。他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不畏艰辛,努力工作,修建台阶;他关爱家人,无私奉献,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优良品质。
2.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0分钟)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
二、深入解析(30分钟)
1.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段落进行深入解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写作技巧探讨(25分钟)
1.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如何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情感。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包含课文《台阶》的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了解作者背景、阅读课文、标注生词等。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课文主题,设计问题如“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父爱?”“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表达情感的?”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数据或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预习效果。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基本鉴赏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引出本课《台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中生词、成语、修辞手法等,结合具体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教案设计及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d882ad31b765ce04081498.png)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本文出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他们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台阶》是一篇小说,讲述一个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地位低,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志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终于完成自己的心愿,然而,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对于《台阶》这篇小说,概括主要内容,结合相关细节认识父亲勤劳、坚忍、要强等特点应该不难。
由于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说,学生对这一时期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自卑的心理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对文中父亲在新屋建成后的种种尴尬表现读不明白。
教学中把这一点作为难点来处理。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探究父亲的形象特点。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探究父亲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台阶建成后,父亲为什么会处处感觉“不自在”(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
教法与学法教法:1、诵读法:由于课文篇幅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已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3、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学法:1、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一幅油画,说说这幅画画的是什么?他会是什么职业?还能看出什么?(他家经济状况如何?从哪里看出来的?)还能看出什么?(他历尽辛苦,对生活绝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获全国表年展览会金奖的油画《父亲》,画的是一们饱经风霜却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农民父亲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本文出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他们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台阶》是一篇小说,讲述一个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地位低,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志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终于完成自己的心愿,然而,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对于《台阶》这篇小说,概括主要内容,结合相关细节认识父亲勤劳、坚忍、要强等特点应该不难。
由于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说,学生对这一时期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自卑的心理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对文中父亲在新屋建成后的种种尴尬表现读不明白。
教学中把这一点作为难点来处理。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探究父亲的形象特点。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探究父亲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台阶建成后,父亲为什么会处处感觉“不自在”(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
教法与学法教法:1、诵读法:由于课文篇幅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已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3、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学法:1、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一幅油画,说说这幅画画的是什么?他会是什么职业?还能看出什么?(他家经济状况如何?从哪里看出来的?)还能看出什么?(他历尽辛苦,对生活绝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获全国表年展览会金奖的油画《父亲》,画的是一们饱经风霜却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农民父亲形象。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塑造的也是这样一位农民父亲形象。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触摸和领略一位农民父亲一辈子的梦想——《台阶》。
二、检查预习1、字词学习(PPT展示)。
2、简要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答案示例:父亲一直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经过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建成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然而,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问题研讨——探究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父亲为什么要建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你能从文中找到两句话来回答吗?[明确:因为家乡有个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 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这是父亲的理想和希望。
(PPT展示天坛祈年殿高高的台阶,寓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巍巍中山陵,层层台阶,需要仰视。
可见,中国传统建筑的习俗,台阶高,地们就高。
)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明确:自尊心强、不甘人后、上进……]2、父亲是如何建成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的?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然后请4——6名同学读句并分析。
)[明确:准备时间漫长、准备过程艰辛、建造也很辛苦。
]3、为了一个台阶,父亲孜孜追求,奋斗了一生,那我很想知道:这位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走下台阶,走近父亲。
讨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结合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然后讨论。
)[明确:描写略。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父亲是一个节俭的人;父亲是一个好强、有自尊的人;父亲是一个执着坚韧、非常顽强的人;父亲还是一个谦卑的人。
]提示:谦卑这个特点,学生可能答不出来。
可以用一个问题引领:我觉得父亲还是一个尴尬的人,你同意吗?为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PPT展示一段话: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
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
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问:这是课文的哪一段?(第21段)齐读一遍。
这段话中,你从哪个细节能看出父亲的尴尬?①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分析:父亲为什么想尽力把胸挺得高一些?(高兴时刻,内心自豪,应该昂首挺胸,扬眉吐气。
)那他为什么胸无法挺得高?(因为长年辛苦劳作,又因为经济上贫困,造成他精神上长期自卑,不自信)②你还看出哪个细节表现了他的尴尬?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手足无措,很紧张,众目睽睽之下,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喜悦。
)③我觉得有一个词用得很奇怪:“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为什么用“仿佛”,到底有没有看他,他不知道吗?(因为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而形成的自卑心理,一下子难以消除。
所以,他紧张,不敢看别人。
)④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
为什么用“居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出乎谁的意料?我本以为父亲敢放鞭炮,我对父亲的反应很惊讶。
这说明父亲平时是敢放鞭炮的,为什么这时候不敢放了?(众目睽睽之下放鞭炮,这是一件很张扬的事情。
父亲谦卑惯了,所以不敢张扬,不敢把喜悦之情表现出来。
)在这激动人心的喜悦时刻,父亲的种种种极不自在的尴尬表现,都表现了父亲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而形成的自卑心理,一下子难以消除。
⑤表现父亲自卑、尴尬的细节还有哪些?(难点)(PPT展示: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
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问:吃没吃饭,这问题怎么还答错了?为什么?什么叫“正好”?事情按照人预想的方向发展。
父亲预想的情节应该是什么样的?别人赞美他:“你家台阶真高!”然后他会谦虚地回答:“不高,不高。
”这是他梦想了多少年的场景。
可是那个人问的却是吃没吃饭,他企盼了半辈子的尊重并没有得到,心里很失落,因此把预想的答案“不高”改成了“没吃饭”。
表现父亲尴尬的情节还有不少。
小结: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梳理,相信刚才模糊的父亲形象在你心目中,应该已经是清晰、生动、立体了起来,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父亲的形象。
老师写板书:[明确: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老实厚道,勤劳节俭,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四、读懂作者——悟主旨这样一位父亲,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以希望]五、交流——读懂自己这里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我国农村非常之多,其实,仅就其性格而言,即便是在城市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
同学们不妨回顾一下,看看自己的父亲,看看同学的父亲,看看周围的父亲,能不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这个父亲的“影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
)(意图:口语表达;理解父辈,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六、作业以“XX的梦想(追求)”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表现此人追求梦想的过程。
(意图:文通字顺地表情达意;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板书:台阶李森祥父亲:勤劳节俭好强坚韧 //谦卑作者:赞叹敬仰 //同情希望改变农村面貌《台阶》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的写法。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学法指导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完成资料卡。
李森祥(1956~?): 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小学老师》、中篇小说《抒情年代》、长篇小说《传世之鼓》、剧本《天下粮仓》、《卧薪尝胆》等。
其小说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他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作品中充满对的深厚感情,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的质朴形象。
2.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凹凼() gān gà()xiāng qiàn()撬开()胯骨() nián性()硌了一硌()涎水()揩()叮嘱()biē住( ) chóu划()3.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神色、态度不自然()人很多的公共场合()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惆怅。
()4.读过课文后,你了解到哪些内容?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梗概。
合作探究第一课时探究一:踏上台阶认识父亲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新台阶也砌好了,可父亲怎么样了?探究二:凝望台阶感受父亲父亲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的有高台阶的新屋,抬高自己的地位,竟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去准备,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第二课时探究一:攀登台阶理解父亲1.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课文中父亲的形象被刻画得十分丰满,主要得益于作者使用了多种描写方法。
请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神态的语句各一处并加以品味。
摘录1:摘录2:摘录3:3. 作者对父亲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二:拓展延伸体悟父亲当时千千万万农民都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在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下作着不懈的努力来改变现状,让我们感到伤感、心酸的同时,也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
谈谈你对文中这位父亲行为的看法。
我的收获1.作者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和双重感情色彩。
表达作者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之情。
2.我弄清了本文的构思:全文以“”为线索,详写、略写;(注: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详略。
自主学习1.浙江衢州农村、军营劳动人民农民2.dàng 尴尬镶嵌 qiào kuà黏 gè xián kāi zhǔ憋筹3.尴尬大庭广众微不足道低眉顺眼若有所失4.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