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鲁教版化学知识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1、化学,是有关物质变化的学问。
是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继而根据这些规律来改变和创造物质。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3、如何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A、有新物质生成;B、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4、蜡烛燃烧实验(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化学变化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坩埚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一、化学改变了世界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1、点燃镁条(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量③生成白色粉末点燃(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Mg O2MgO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
3、锌与稀盐酸反应(1)现象:产生气泡(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Zn HCl ZnCl2 H2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CuSO4 NaOH Cu(OH)2↓ Na2SO4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
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3、伴随能量变化: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三、物质构成的奥秘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描述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或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而不能说: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原子构成的物质:铜是由铜原子构成,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二、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1.溶液的外观:澄清透明。
(溶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的,所以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3.溶质、溶剂的判断:①固体、气体溶解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②液体溶解于液体:少的是溶质,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无论多少,水是溶剂。
4.溶液的命名:“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可以不说溶剂水。
氯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的全称为“氯化钠的水溶液”,又可以叫做“氯化钠溶液”。
5.一些常见溶液的俗称:氯化钠溶液——食盐水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三、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1.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2.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3.①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浓硫酸②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晶体③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四、溶液的性质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②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常见的有色溶液:蓝色溶液(含Cu 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 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黄色溶液(含Fe 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走进化学世界1.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①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②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③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④加热器皿:酒精灯。
⑤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空气1. 组成:N2 :78%、O2 :21%、稀有气体:0.94%、CO2 :0.03%,其它气体与杂质0.03%。
2. 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原理:压强差)(1)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结论:O 2 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 、CO2 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 氧气的性质和制备(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在氧气中燃烧烧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 2 ,防止其污染空气。
(2)氧气的制备:①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②实验室制氧气原理:a. 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一、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知识解读】1.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要注意“体积分数”或“占空气总体积的”字眼。
一般情况下,气体和液体的量都用体积来表示,而不用质量来表示。
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1.基本思路:用一种物质与空气样品中的氧气反应,消耗完空气样品中的氧气,则反应后样品减少的体积就等于样品中氧气的体积。
2.药品的选择: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
常用铜丝(铜粉)、红磷、白磷来除去气体中的氧气。
3.通过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原理:4P + 5O2 点燃2P2O5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容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③该实验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
实验注意事项:①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气密性不好装置漏气,所测结果会偏小;②红磷要过量,否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结果偏小;③点燃红磷后,塞瓶塞动作不要太慢,否则红磷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将瓶内部分空气排出,致使结果偏大;④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否则结果偏小;⑤最好实验前,导管里先注满水。
该实验的一些变形实验:4.用加热铜丝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原理:2Cu+O2≜2CuO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红色的铜丝变为黑色;冷却到室温后,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减少到原来的4/5。
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③该实验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铜丝反应。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
初三化学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1化学变化是指,也叫。
物理变化是指。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等现象。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还会伴随着。
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和的释放或吸收。
4.镁带燃烧的现象为,化学方程式为。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本质区别:。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
6.化学就是在、水平上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的、和物质。
7.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8.从微观角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等微粒。
从宏观角度,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由组成的。
如:从微观角度看,水是由大量的构成的;1个水分子又是由个和个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和组成的。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1. 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为什么物质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
3.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包括、等)、、、。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1.药品的取用原则(1)“三不原则”不拿:,不闻:,不尝。
(2)节约原则:严格按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则取少量,液体取 ml,固体只需要盖满。
(3)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要,也不要,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内。
2.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3.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粉末状药品使用或;取用块状药品使用。
(2)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多时,直接用试剂瓶倾倒,倾倒时,取下瓶塞,放在实验桌上,试剂瓶口试管口,标签手心,缓缓倾倒;量少时,用滴加,滴加时,胶头滴管要在试管口上方,不能接触试管,更不能伸入试管。
4.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火焰分为、和。
取下灯帽,用点燃酒精灯;用温度较高的给物质加热;用盖灭酒精灯。
切忌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酒精灯内添加的酒精量一般控制在酒精灯容量的至。
不能用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试管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一.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知识解读】1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知识解读】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
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
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
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性质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
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第二节化学之旅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知识解读】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
《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的化合物叫做酸。
如H 2SO 4,HNO 3,HCl 等。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如KOH ,NaOH ,Ca (OH )2等。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如KNO 3,K 2SO 4,NaCl 等。
思考:酸、碱、盐、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 ;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一定含有金属元素的是 ;一定含有酸根的是 ;反应实质: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例如:NaOH HCl NaCl H O +=+2 22222HCl Ca OH CaCl H O +=+() 思考:(1)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关系是(2)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H OH H O +-+→2 NaOH HCl NaCl H O +=+2 22222HCl Ca OH CaCl H O +=+()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酸碱指示剂通常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溶液滴定在试纸上,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为酸性溶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为碱性溶液。
2. 酸碱度与pH 的关系: pH=7,溶液显中性pH<7,溶液显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显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
pH 试纸使用方法:用玻璃棒蘸取试样溶液滴在pH 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就可以粗略地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酸类物质的溶液一定显酸性,碱类物质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应注意:显酸性的溶液原物质不一定是酸,显碱性的溶液原物质不一定是碱。
例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碳酸钠不是碱而是盐。
氨水显碱性,但3NH 不是碱而O H NH 23⋅(一水合氨)是碱。
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常用指示剂,需要注意的是酸或碱的溶液使指示剂变色,千万不要说酸或碱溶液变色。
7、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 来表示,pH=7时溶液呈中性,pH <7时呈酸性,pH >7时呈碱性。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微粒观点1.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3.微粒之间有间隙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知识解读】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指分子、原子、离子。
它们的体积质量都很小,肉眼看不见。
灰尘满天,不能说微粒在不断运动,因为灰尘肉眼看得见,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微粒。
2.微粒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和压强有关: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如热胀冷缩;压强越大分子间的间隔越小,如空气加压压缩,体积减小。
4.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水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水的状态改变。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减小,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知识解读】1.从微观角度把握概念:纯净物里只有一种分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构成的。
2.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判断:①自然界中的物质、食品饮料、溶液、合金都是混合物;纯净物一般都是按化学名称命名,即根据名称可知道其组成。
②纯净的空气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③自然界中的水是混合物,只有说“水”“纯净水”“蒸馏水”时才是纯净物。
三、水的净化方法水的净化方法有: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吸附(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蒸发结晶(从溶液中获得可溶性固体)、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消毒杀菌(工业自来水用液氯)。
【知识解读】1.沉降包括静置沉降和明矾沉降。
2.明矾:加速水中的悬浮杂质的沉降;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氯气、漂白粉:消毒杀菌3.吸附、沉降、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使浑浊的水变清澈,但是不能除去溶于水的杂质,所以过滤后的水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的水;要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可用蒸馏法。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大全(鲁教版)
【知识梳理】步入化学殿堂1、镁条燃烧(1)现象:(2)化学方程式:2、化学变化:(1)特征:(2)伴随现象:(3)伴随能量变化:转化为、、。
3、物理变化: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5、水是由构成,水由组成,一个水分子由构成,铜是由构成,氯化钠是由、构成。
氧气是由构成。
6、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7、使用天平时物码,称量腐蚀性药品必须装在里,称量的质量精确到克。
一同学药品和砝码放反了,他得到的质量是5.8g,则药品的实际质量应为。
8、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加热。
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为酒精灯容积的—;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2)固体的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引起试管炸裂;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在加热。
(3)液体的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9、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杯壁有出现证明产生水;再向烧杯中加入,有现象证明产生二氧化碳。
探秘水世界1、水的三态变化: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和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和,这样的变化属于变化。
2、水受热时,水分子能量,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遇冷,水分子部分能量,导致其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气态变回液态。
3、分子的特点:分子很,分子间有,分子在。
气体被压缩后减小了。
4、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水通过,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5、天然水的人工净化:①沉降:加入明矾,促进水中的而沉降,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明矾作剂。
②过滤:一贴二低、三靠、、过滤的作用:只能分离出固体,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③吸附:疏松多孔,表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作用,水或空气中的一些有颜色或气味的杂质很容易附着在其表面而被除去。
④消毒:通常加入液氯,除去水中的。
⑤蒸馏:给水加热使之变为水蒸气,再将水蒸气冷凝得到液态水的过程叫做水的蒸馏,其作用是除去水中的杂质,蒸馏得到的水称为。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上〕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根底科学。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3、蜡烛燃烧实验〔1〕火焰:焰心、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拟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有水雾〔3〕检验产物 H2CO: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2〔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响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准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大小、质量一样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外表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
〔5〕称量完毕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一、物质的组成1.原子:介绍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的电子结构、质子数、中子数等。
2.元素:介绍了元素的特征,包括元素的性质、周期表排列等。
3.化合物:介绍了化合物的特征,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的区别。
二、物质的变化1.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2.物质的状态变化:介绍了物质的状态变化的条件和特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物质的化学变化:介绍了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特征,包括颜色变化、发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三、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酸和碱:介绍了酸和碱的性质和区别,包括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以及中和反应的原理。
2.盐:介绍了盐的性质和常见的用途,包括盐的分类以及盐的制备方法。
3.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介绍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包括导电性、延展性、硬度等。
四、化学能与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能:介绍了化学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燃烧反应和其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化学反应速率: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五、物质循环与资源利用1.大气和水的循环:介绍了大气和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等。
2.石油和煤的利用:介绍了石油和煤的形成过程以及利用方式,包括化石燃料的利用、石油化工等。
3.非化石能源的利用:介绍了非化石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六、化学实验技能1.实验器材与操作:介绍了常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包括试管、烧杯、量筒等。
2.常见实验操作:介绍了常见的实验操作,包括过滤、结晶、滴定等。
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介绍了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包括数据图表的绘制、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全册的知识点概述,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能与化学反应速率、物质循环与资源利用以及化学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科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常见的酸和碱》一、生活中的酸和碱1、常见的指示剂有石蕊和酚酞。
常见的指示剂有石蕊和酚酞。
石蕊遇酸变石蕊遇酸变石蕊遇酸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色,色,遇碱变遇碱变遇碱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色;酚酞遇酸酚酞遇酸____________________色,遇碱变色,遇碱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
色。
色。
2、溶液的酸碱性有、溶液的酸碱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酸性溶液的三种。
酸性溶液的pH_______7pH_______7,能使紫色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蕊试液变_____________________色,使无色酚酞试液色,使无色酚酞试液色,使无色酚酞试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碱性溶液的色;碱性溶液的pH_________7pH_________7,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______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中性溶液的色;中性溶液的pH________7pH________7。
3、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有哪些、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有哪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②、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③、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4、溶液的酸碱度通常用pH 表示,其范围是表示,其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H 越小,溶液的酸性越越小,溶液的酸性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H 越大,溶液的碱性越溶液的碱性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下册化学鲁教版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化学鲁教版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化学鲁教版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常见的酸和碱:了解酸和碱的基本性质,如何识别酸,以及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2. 酸的性质:理解酸能使指示剂变色,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等性质。
3. 碱的性质:理解碱能使指示剂变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等性质。
4. 盐的性质:了解盐的生成和反应,以及盐的溶解性和沉淀等性质。
5. 溶液的酸碱度:了解酸碱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酸碱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 化学方程式: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7.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品的存储和使用方法。
8. 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基本性质,掌握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
9. 有机化学基础:初步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应用,包括有机物的分类、结构、性质、合成等方面。
10. 化学与社会发展:了解化学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包括能源、材料、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以上是九年级下册化学鲁教版的一些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可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化学基础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和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主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一、化学给我们带了什么?1、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化学工艺方面,我国古代的、、、、的工艺举世闻名。
2、天然材料有哪些?、、等。
3、人工制造材料或化学制品有哪些?、、等。
4、化学对社会的作用:(1)化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的;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2)当今,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二、观察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是指。
2、化学变化是指。
3、镁带燃烧的现象为,,。
文字表达式。
4、无色酚酞遇酸变色、无色酚酞遇碱的变色。
5、化学变化的特征:。
6、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有:、、、、。
7、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化学的能量观):常表现为、、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8、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本质区别:。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
9、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10、化学研究目的:。
11、绿色化学(化学的价值观):化学对环境的承诺A、;B、。
12、物理性质是。
包括。
13、化学性质是:。
包括。
14、白色污染指的是:。
15、三大环境问题:、、。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1、物质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等微粒。
(微观方面)2、物质的组成:元素(宏观)水是由和组成;3、什么是化学: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以与为基础第二节化学之旅一、从问题开始1、问题的和是科学探究的起点2、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A、;B、;C、;D、;E、。
3、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为什么物质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设、等)、、。
四、化学探究的实验报告1、;2、;3、;4、;5、;6、。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认识初中阶段常用的仪器。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三、药品的取用原则1、“三不原则”不拿:,不闻:,不尝。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一、海水中的物质1.海水中的元素由多到少的顺序:O、H、Cl、Na、Mg2.海水中的物质由多到少的顺序:H2O、NaCl、MgCl23.从海水中提炼金属镁:发生的化学反应:①MgCl2 + Ca(OH)2 = Mg(OH)2↓ + CaCl2(从海水中分离出镁元素)②Mg(OH)2 + 2HCl = MgCl2 + 2H2O(转化成可电解的氯化镁)③MgCl2 通电Mg + Cl2↑二、海底矿物1.常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2.新型矿产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主要成分为甲烷):产生的能量多,污染少。
3.金属矿物:多金属结核——锰结核三、海水淡化1.常用方法:蒸馏是通过加热蒸发而将液体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方法。
2.其他海水淡化的方法:“多级闪急蒸馏法”“结晶法”“膜法”第二节海水“晒盐”一、海水晒盐的过程盐田法(也称“太阳能蒸发法”):二、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注意:⑴饱和溶液只是针对某一种溶质来说的,对于其他溶质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如饱和食盐水,对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而该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蔗糖。
(2)描述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温度。
如“100g,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而不能说“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
2.判断:①根据食盐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固体来判断,如果有未溶解的食盐固体存在,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②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质,如果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溶质,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三、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计算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注意:1)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质量;⑤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7.2克,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7.2g 氯化铵达到饱和。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知识解读】(1)探究燃烧的条件①操作: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小木条能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操作: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蘸有酒精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现象:蘸有酒精的小棉花团容易点燃,而蘸有水的小棉花团难以点燃。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可燃物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
③操作: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现象:在空气中的蜡烛能持续燃烧,而用玻璃杯罩住的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的现象。
2.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知识解读】(1)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反应剧烈。
(2)燃烧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3)燃烧的反应物: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但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一定有氧气参加。
例如,镁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 点燃 C + 2MgO;钠能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4)燃烧的反应条件:点燃(5)燃烧的分类及燃烧的产物注意:①“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又叫“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②要掌握含C、H、O等元素的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例,写出乙炔(C2H2)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a.根据“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可知,反应物应该是乙炔与氧气;b.根据“燃烧的反应条件是点燃”可知,乙炔燃烧的条件是“点燃”;c.根据完全燃烧的产物,因为乙炔(C2H2)含有C、H,所以乙炔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 所以,乙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点燃4CO2 + 2H2O二、灭火的原理1.移走可燃物2.隔绝氧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知识解读】1.灭火原理实质就是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即可灭火。
鲁教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單元化學改變了世界第一節奇妙的化學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的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銹鋼等通過化學變化制的的,屬于化學制品2、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環境保護、能源開發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過程探索等二、觀察化學變化1、鎂條燃燒(1)現象:①發出白光②放出熱量③生成白色粉末點(2)結論:镁+氧气氧化鎂Mg O2 MgO2、鋅與稀鹽酸反應(1)現象:產生氣泡GAGGAGAGGAFFFFAFAF(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Zn HCl ZnCl2 H23、硫酸銅與氫氧化鈉的反應(1)現象:生成藍色沉淀(2)結論:硫酸銅 + 氫氧化鈉→氫氧化銅 + 硫酸鈉NaOH CuSO4 Cu(OH)2↓ Na2SO44、化學變化:生成新物質的變化(1)特征:有新物質生成(2)伴隨現象: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沉淀、產生氣體(3)伴隨能量變化: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光能、電能5、物理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6、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7、綠色化學:課本P7 又稱環境無害化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綠色化學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質,原料百分之百轉變成產物,生產對環境友好的產品。
三、物質組成的奧秘1、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構成如:水是由水分子構成GAGGAGAGGAFFFFAFAF銅是由銅原子構成氯化鈉是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2、物質是由元素組成如: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第二節化學之旅一、從問題開始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二、通過科學探究解決問題基本環節: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證據(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等)、獲得結論、交流評價三、對探究活動進行反思一、實驗基本操作1、原則:“三不”(1)不能用手接觸藥品(2)不要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氣體的氣味(3)不得品嘗任何藥品的味道2、用量:GAGGAGAGGAFFFFAFAF(1)嚴格按實驗規定用量(2)未指明用量時,取用最少量(固體只需蓋滿試管底部,液體取1—2ml)3、剩余藥品的處理:三不一要(1)不能放回原瓶(2)不要隨意丟棄(3)不要拿出實驗室(4)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內4、固體藥品的取用:(1)塊狀固體:一般用藥匙或鑷子取,操作為“一橫二放三慢立”(2)粉末狀固體:用藥匙或紙槽取,操作為“一橫二送三慢立”5、液體藥品的取用:(1)較多量:傾倒法(瓶塞倒放、試管傾斜、標簽向手心、瓶口挨著管口)(2)較少量:用膠頭滴管吸取(一捏二吸三懸空,不能倒置或平放)(3)極少量:用玻璃棒蘸取6、一定量藥品的取用:(1)固體:用托盤天平稱量A、構造:托盤、指針、分度盤、標尺、平衡螺母、底座、游碼。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一、如何识别酸1、电离(1)定义:物质溶于水后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3)、电离方程式:(溶于水)①HCl=H++Cl-②H2SO4=2H++SO42-2、由①②得: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例:硝酸、碳酸、硫酸、盐酸、醋酸等二、酸的性质1、盐酸和硫酸的物理学性质(浓)(1)盐酸(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工业盐酸因具有杂质而略显黄色。
(2)、硫酸(物理性质)①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具有吸水性,因此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②稀释浓硫酸:把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引流到水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
2、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稀)因为盐酸和硫酸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2)酸+金属——盐+氢气③Na2CO3=2Na++CO32-④CuSO4=Cu2++SO42-由③④得: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例: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钠等A、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Fe+2HCl=FeCl2+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Zn+2HCl= ZnCl2+H2↑2Al+6HCl=2AlCl3+3H2↑Mg+H2SO4=MgSO4+H2↑Fe+H2SO4=FeSO4+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Zn+H2SO4=ZnSO4+H2↑2Al+3H2SO4=Al2(SO4)3+3H2↑B、用途:验室制氢气(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①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Fe2O3+3H2SO4=Fe2(SO4)3+3H2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②用途:金属除锈(4)、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①化学方程式2HCl+Na2CO3=2NaCl+H2O+CO2↑用于检验碳酸根离子HCl+AgNO3=AgCl↓+HNO3用于检验氯离子H2SO4+BaCl2=BaSO4↓+2HCl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②实例:检验一瓶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取无色溶液少许注入试管,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证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鲁教版化学知识点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转
化相关的科学。
在九年级鲁教版化学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
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介绍。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
素和化合物,而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
2.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通过
加热或降温可以使物质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
3.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
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第二章:溶液与中和反应
1.溶液的概念: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
的物质,而溶剂是指用来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2.浓度的计算: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来
表示,具体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3.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是指能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产生OH-离子的物质。
第三章: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特性与应用
1.金属元素的特性: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等特点。
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电器、建筑和制造等方面。
2.非金属元素的特性:非金属元素多数为非导电体,具有较高
的电负性。
非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药和半导体等领域。
第四章:空气与氧气
1.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的含量最高。
2.氧气的性质与应用:氧气是生物呼吸过程中必需的气体,同时也是许多燃烧反应的氧化剂。
第五章:酸碱盐与pH值
1.酸的性质与应用:酸具有酸味、腐蚀性和导电性等特点。
酸广泛应用于化肥、食品加工和制药等方面。
2.碱的性质与应用:碱具有苦味、腐蚀性和导电性等特点。
碱广泛应用于肥皂、洗衣粉和药物等领域。
3.pH值的概念: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pH值小于7表示酸性,pH值大于7表示碱性,pH值等于7表示中性。
以上是九年级鲁教版化学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
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化学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