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配伍应用

合集下载

附子临床配伍及临床应用

附子临床配伍及临床应用

Ke n t u c k y S t r o k e S t u a y . Di a b e t e s C a r e , 2 0 0 5 , 2 8 ( 2 ) : 3 3 5 . - 3 5 9 .
研 究 中的结果 提示一致 , 本研究 发现脑心通胶 囊糖尿病 性脑 梗 死患者 的血清 h s — C R P急性期 及恢 复期均有 明显 的降低作
【 关键词 】 附子 ; 药理 ; 配伍应用
附子 , 是 毛茛科 植 物 乌头 旁 生块 根 f 子根 ) 的9 i r m品。 味辛 , 性大热 , 有毒 , 归心 、 肾、 脾经 , 主要 功效 为回阳救逆 、 补火 助阳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散 寒通络 。
1 现代药理
冠 状动脉血 流和心肌耗 氧 , 其作 用可被 心得 安阻断 。附子水
附子含 消旋去甲基乌药碱 、 棍掌碱 、 中乌头碱 、 次乌头碱 、
乌头碱 、 塔 拉地萨敏 、 川 乌碱 甲、 川 乌碱 乙、 尼 奥灵、 宋果灵 、
附子灵等 生物碱 。消旋去 甲基 乌药 碱对 B 一肾上腺素能受体 2 配 伍 应 用 . 1 附子配 肉桂 附子 、 肉桂 均为辛热温里药 。 附子配 肉桂 , 的亲 和力与异丙 肾上腺 素相似 , 但 内在 活性较低 , 可 加强心 2 引火归元 , 常用 于下焦命 门火衰 、 肾阳不 足 的腰 肌 收缩力 , 加快心率 , 促进窦房 和房 室传导 , 降低血压 , 增 加 温 肾助 阳 ,
脑梗 死有治疗作用 。
用, 说 明脑心通 胶囊 对动 脉硬化 的发展有抑制 作用 , 其不仅
2 . 2 脑 心通 治疗 组及 对照组 治疗 前后 血 清 h s — C R P比较见 可 以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而且可 以预防脑梗 死的发生 。

附子配土茯苓丸的功能主治

附子配土茯苓丸的功能主治

附子配土茯苓丸的功能主治1. 介绍附子配土茯苓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附子和土茯苓为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药物配伍和炮制工艺制成。

它具有独特的药理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本文将重点介绍附子配土茯苓丸的功能主治。

2. 功能主治附子配土茯苓丸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 2.1 收敛止汗–附子配土茯苓丸可以通过收敛汗孔的作用,用于治疗盗汗、自汗等症状。

• 2.2 温中散寒–附子和土茯苓具有温补中焦、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中焦虚寒、寒疝等症。

• 2.3 解表散寒–附子配土茯苓丸可以通过散寒解表的作用,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等症状。

• 2.4 解毒消肿–附子配土茯苓丸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中毒引起的肿胀、淤血等症状。

• 2.5 安神定志–附子和土茯苓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失眠、健忘等症状。

• 2.6 祛湿利水–附子配土茯苓丸可以通过祛湿利水的作用,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

• 2.7 抑制肌肉麻痹–附子和土茯苓具有抑制肌肉麻痹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肌肉麻痹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3. 用法用量附子配土茯苓丸的用法用量为每次3-5克,一日2-3次,饭前服用。

具体用法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病情而定。

4. 注意事项• 4.1 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 4.2 忌口辛辣食物和刺激性饮料。

• 4.3 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服。

5. 不良反应附子配土茯苓丸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心悸等。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6. 禁忌附子配土茯苓丸禁用于肝炎、高血压、心脏病、妊娠、哺乳期妇女等病情的患者。

7. 结语附子配土茯苓丸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功能主治和药理特性。

它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治疗收敛止汗、温中散寒、解表散寒、解毒消肿、安神定志、祛湿利水和抑制肌肉麻痹等症状。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药物的用法用量、禁忌和不良反应等问题,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附子在15位前辈高人手下的妙用

附子在15位前辈高人手下的妙用

附子在15位前辈高人手下的妙用或救人于生死一线,或毁人于顷刻之间,附子,从来都是这样理性又任性地左右着人之生死。

很多人对附子是既爱又惧怕,多少偏爱附子的医家,造就了一段又一段妙手回春的传奇,又有多少人对它保持着距离,不敢轻易靠近。

附子究竟要如何运用?虞抟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吴绶说:附子“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中药学讲义》称:“(附子)为补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痼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通之。

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

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跳动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

”张景岳称:“(附子)气味辛甘,腌者大咸,性大热,阳中之阳也,有毒。

畏人参、黄芪、甘草、黑豆、绿豆、犀角、童便、乌韭、防风。

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

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暖五脏回阳气,除呕秽反胃,噎膈,心腹疼痛,腹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蛔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疽痈毒,久漏阴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原,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地术建效,无论表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总之,附子对心阳虚或沉寒痼冷的胸脘疼痛、心悸多寐或不眠,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泄泻、食欲不振,阳虚水饮不化的水肿、吞咽不利,肾阳不足的腰痛腰冷,以及亡阳厥逆,都有较好的疗效。

其一,从回阳救逆看,对心脾肾的阳衰欲亡者有卓效,可以说是中药中回阳救逆的最好药物。

其与干姜、炙甘草配伍,治疗脾肾阳衰的四肢厥冷,泄泻如稀水或失禁,脉微欲绝者;若舌苔黄,或兼口苦者,为阴盛格阳之象,可再配寒凉之药,如附子理中汤加黄连或猪胆汁;若兼大汗出者,为气脱,宜加人参。

附子常用配伍

附子常用配伍

附子常用配伍附子,又称乌头、附子、乌参、僵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附子有很多功效,如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

为了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常常需要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附子常用的配伍。

一、附子配伍人参、黄芪附子配伍人参、黄芪,可以起到温补气血、益气健脾、调和阴阳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可以起到温阳补肾、滋养肝肾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巴戟天、枸杞子滋养肝肾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三、附子配伍当归、川芎附子配伍当归、川芎,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瘀斑等症状。

四、附子配伍甘草、生姜附子配伍甘草、生姜,可以起到温胃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甘草、生姜理气和中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胃寒引起的胃脘冷痛、腹胀等症状。

五、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祛寒止痛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炙甘草、炙姜温中散寒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引起的疼痛、寒痹等症状。

六、附子配伍桂枝、陈皮附子配伍桂枝、陈皮,可以起到温阳发汗、理气化湿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桂枝、陈皮发汗化湿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头痛、胀闷等症状。

以上是附子常用的一些配伍,不同的配伍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附子具有强烈的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用量要控制得当,以免出现中毒的情况。

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等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情况。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功效。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介绍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药物组合。

附子为中药材中的名贵药物之一,具有温阳散寒、温通经脉等功效;而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便等作用。

两者的联合使用可以互补优势、相辅相成,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本文将详细探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一、配伍原理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通寒凉:附子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温热的性质来调节体内的寒凉症状。

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病邪。

两者搭配使用,可以共同发挥温通寒凉的效果,达到平衡体内阴阳的目的。

2. 利胆通便:龙胆草具有利胆通便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除毒素和废物。

而附子则可以增强龙胆草的利胆作用,提高胆汁分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通便的效果。

3. 协同作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还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彼此的药效。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加强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二、应用领域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常用于治疗胃寒、脾虚、脾胃气滞等病症。

其温阳散寒、利胆通便的功效,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胃脘冷痛、腹胀泄泻等症状,并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2. 中风偏瘫:中风偏瘫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附子配伍龙胆草可以通过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帮助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肌肉功能,缓解肢体肌肉痉挛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温通寒凉的作用,可以缓解神经痛、头痛等症状,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使用附子配伍龙胆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控制:附子为剧毒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用量控制。

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医师,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2. 禁忌症患者慎用: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某些禁忌症患者中慎用,如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试述《金匮要略》中附子的配伍应用

试述《金匮要略》中附子的配伍应用

【 关键词 】
《 金匮要略》 附子 ;张仲景 ;配伍应用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7— 57 (02 0 — 06 O 0 81 21) 4 01一 1 0
【 中图分 类号】R 2. 223
张仲景在 《 匮要 略》 一书 中 ,既重视单 味药 物的 主 金 治功能 ,更注意药 物经 过配伍 组合后 的协 同作 用。现对 书 中附子配伍后的功效 ,试述如下 。 1 附子配 合干姜。增 强回阳救逆 之力 治疗虚寒呕 吐而 阴盛格 阳之 证 ,如 《 呕吐哕下 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1 条云 :“ 而脉弱 ,小便 复利 ,身有 微热 , 4 呕
气, 驱散寒邪 的 目的。如 《 鉴》 日 : “ 金 心痛徼 背 ,背 痛 微心 ,是 连连 痛而不休 ,则 为阴寒邪甚 ,浸浸 乎阳光欲 息 ,
非薤 白白酒 之所 能治也 ,故 以乌头 赤石 脂丸 主之 。方 中乌 附椒 姜 ,一派 大辛大热 ,别无他顾 ,峻逐 阴邪而 已。 ” 5 附子配合粳米 ,可 以温中除湿 。降逆止痛 治疗 脾 胃虚寒 、水湿 内停 的腹 满痛 ,如 《 满寒疝 宿 腹
食病 脉证 治第 十》 1 0条云 : “ 中寒 气 ,雷 鸣切痛 , 胁 腹 胸 逆满 ,呕吐 ,附子粳米汤主之 。 由于脾 胃阳虚 ,不 能运化 ” 水湿 ,所 以雷鸣切 痛 ,寒 气 上逆 ,则 胸 满胁 痛 ,呕 吐。治 以附子粳 米汤散寒 降逆 ,温 中止痛 。方 中附子温 中散寒 以 止腹 痛 ,半夏 化湿 降逆 以止呕 吐 ,粳米 、甘草 、大枣扶 益 脾 胃以缓急迫 。
方 中重用 炮 附子 温里 祛寒 、通 阳止 痛 ;薏 苡 仁 除湿 宣痹 ,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附子配伍方法

附子配伍方法

附子配伍方法附子这玩意儿,那可是中药里的一味猛药啊!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功力深厚,但要是用不好,也可能会伤人于无形呢。

要想让附子乖乖听话,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就得知道怎么跟其他药材配伍,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先说附子和干姜的搭配吧。

这俩就像是一对好兄弟,相互扶持,干姜能帮附子暖身,让附子的热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去温暖身体那些寒冷的角落。

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寒冷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有附子和肉桂的组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肉桂就像是给附子加了一把力,让附子的药性更能深入,就像一支精锐部队,能攻克那些顽固的病症。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寒气就像敌人的碉堡,附子和肉桂一起发力,就能把这些碉堡一个个攻克掉。

再说说附子和人参。

这俩的搭配就像是将军和军师,人参能给身体补充元气,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附子的热性。

不然附子这猛劲上来,身体要是没点底子,还真扛不住呢。

当然啦,附子的配伍可不止这些。

就像做饭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能做出不同的美味,附子和不同的药材搭配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这可不是随便乱配的,得根据病情、体质等来仔细斟酌。

要是配错了,那可就麻烦啦!在使用附子配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啊!可不能一下子用太多,那可就像火上浇油,会出问题的。

就像开车一样,油门踩得太猛,车子可就失控啦。

而且要找专业的医生来指导,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带着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稳稳地行驶。

还有啊,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炮制。

炮制就像是给附子这个高手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减少一些副作用。

就像给宝剑开刃一样,开得好才能锋利无比,又不会伤了自己。

总之呢,附子的配伍方法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不能马虎。

要认真对待每一味药材,让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赶走疾病,迎来健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附子功效发挥方向的配伍控制分析

附子功效发挥方向的配伍控制分析

apc 1 n t ndrc osR trsrsusps i one rtrshlsi a megny in i otr oe t p si r i set 2f c o i t n : e n ece oiv cu t u i ei u te r(e n e n e rec ,gio t un vr o oiv oi ・ u p n tn te g n1 ,e s k s ptefe(o ehl w psiew r oiv , am i go rh pen w l oiv rf i e , i i a) h l e r t b o o oiv am p si w r odf esle , a npsie ot d yt r s v— p ma u h i l t te s ot T t p ik n oae
tl y, ep p st e s l a l l n t i gt e p t o e i a trw r wa l od h mi i a i o i v , o lc ss r w r t u — a i t h l o i v o i tb e e i a en h ah g n c f co a l t o i d mi u, r t e u df w r p st e c l t o e, a m o n n y n i e
附 子 , 毛 茛 科 植 物 乌 头 Ao i m C r calD b . 栽 为 cnt ami e ex ( u h i 培 的 ) 侧 根 ( 根 ) 生 用 或 制 用 。大 辛 大 热 、 毒 , 心 、 的 子 , 有 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 1 方剂来源 本 研究 收集 的方剂来 源于彭怀仁教授 主 . . 编的《 中医医方精选辞典》 。该书总计载方 2 7 3首 , 07 为载 方 近1 0万首 的《 中医方剂 大辞典 》 的精选 本 , … 其精选 的方 剂 覆盖了绝大 多数 中医古代文献和部 分近现 代文献 , 为现代 公 认 的方剂权威著作 。 1 12 纳入标 准 以 含附 子方 药 味数 不超 过 1 .. 3味 ( l 含 3 味) 为限 , 收集 1 5 共 0 8方 。 方剂相关资 料 如方 名 、 源 、 成 、 量 及用 法 记 载 完 方 组 剂 备, 功效或主 治明确。 1 1 3 排除标 准 方剂相 关 资料如方 名 、 源 、 成 、 . . 方 组 剂量 及用法记 载不完备 , 或功效或主治不 明确者。

附子临床应用

附子临床应用

附子临床应用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属温里药。

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

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

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

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X、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

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药理作用】1. 附子、川乌具强心作用,对心动过缓性心律不齐有效,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 去甲乌药碱能显著增加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振幅(APA)、动作电位时程(APD)、50%平台长度的振幅(PLA)及平台长度(PL);改善高钾诱发的传导阻滞,表明去甲乌药碱是慢通道激动剂.去甲乌药碱并能加强低浓度与异丙肾上腺素对火鸡红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作用.此成分对热稳定,作用强,且不引起心脏障碍.熟附片煎剂对蛙、豚鼠、兔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 对在体心脏呈轻度的强心作用;其强心作用与钙离子含量有密切关系.2. 熟附片煎剂可使麻醉狗、猫血压迅速而短暂的下降;对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3. 川乌与附子均具有抗炎、镇痛与局麻作用,其活性成分为乌头碱类生物碱.4. 川乌与附子具有很强的毒性.急性中毒时,呼吸兴奋、流涎、运动麻痹、末稍痉挛,呕吐样开口运动, 通常称为乌头碱症状.。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各种疑难病症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各种疑难病症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的各种疑难病症一、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

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

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

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

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

大便常规正常。

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二、附子配肉桂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

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三、附子与桂枝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

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

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于: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

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30—45克。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

其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配伍用药的原理。

一、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1. 附子(生) 6克。

2. 干姜 9克。

3. 大枣 12枚。

4. 生姜 3片。

二、用药原理。

1. 附子,温中散寒,止呕安胎。

附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能够温暖脾胃,散寒止呕,对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2. 干姜,温中散寒,发表散寒。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发表散寒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散寒发表,有助于增强附子的温中散寒作用。

3. 大枣,益气养血,和中止呕。

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中止呕的功效,能够滋补脾胃,和中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4. 生姜,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和胃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三、使用方法。

1. 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按照标准配方比例配制好。

2. 将配制好的药材加水煎煮,待汤剂煎煮浓缩至一定程度后即可服用。

3. 每日3次,每次服用1剂,连续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1. 本方剂适用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服用。

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本方剂,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服用本方剂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在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医生指导使用,切忌自行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经方中附子的配伍规律

经方中附子的配伍规律

经方中附子的配伍规律
作者:叶进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史瑞锋.初杰《医方集解》中附子配伍规律浅析[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7(6)
2.刘尚建.王耀献.敖铁锋.乔红杰.魏晨论仲景用方的多元性[期刊论文]-中医杂志2006,47(3)
3.李朝旭.彭建亮.朱凡基于CVI的任意波形虚拟相位计的设计[会议论文]-2006
4.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3(3)
5.茅斌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5)
6.刘俊谈《金匮》防己黄芪汤与中草药的肾毒性[会议论文]-2006
7.郭颖非线性系统的故障检测与容错控制算法[会议论文]-2006
8.梁树珍从《伤寒论》用附子谈用药的技巧性[期刊论文]-中国民间疗法2009,17(5)
9.迟云志中医对慢性肝病的认识[期刊论文]-中国伤残医学2009,17(4)
10.刺宝平.李小燕医圣张仲景对附子的应用浅析[期刊论文]-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3)本文链接:/Conference_7181905.aspx。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

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 ,附子的剂量探讨。

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认为;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10---1/6。

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是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

不仅是先期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论述,并经临床验证,合乎实际情况。

浅谈附子的临床配伍应用

浅谈附子的临床配伍应用

学专 业 刊物 上 , 对 临床 治疗 工 作 常起 不 到作 用 , 而 同
时 药 师 在 指 导 临 床 如 何 向 静 脉 注 射 液 中 添 加 药 物 方 面所 起 的指 导 咨 询作 用 还普 遍欠缺 。
物 , 变 目前 在 静 脉 输 液 添 加 药 物 方 面 的 混 乱 状 态 。 改
静 脉 输 液 之 间 的 有 关 安 全 性 、 定 性 、 伍 禁 忌 等 合 。 此 外 , 加 药 物 的 浓 度 、 液 和 混 合 液 的 添 输
各 自最 初 、 终 的 p 以 及 药 物 与 输 液 的 接 触 时 问 等 最 H

录 处 方 上 的 详 细 资 料 和 该 处 方 的 配 制 过 程 及 记 载 有
1 5向 静 脉 输 液 添 加 药 物 时 缺 乏 治 疗 学 与 药 物 .
学 要 求 的 考 虑 医 院 内 静 脉 输 液 添 加 药 物 工 作 常 是 由 医 生 和 护 士 配 合 进 行 , 些 书 写 处 方 者 并 不 完 全 懂 得 操 作 中 的 有
参 考文 献 ( ) 略
16不 稳 定 性 及 配 伍 禁 忌 有 关 文 献 存 在 的 问 题 . 已 经 出 版 的 有 关 药 物 在 输 液 中 的 不 稳 定 性 及 配
伍 禁 忌 的 文 章 存 在 相 互 矛 盾 的 数 据 。 产 生 矛 盾 的 原
因 是 由 于 对 药 物 一 输 液 混 合 的 研 究 往 往 是 在 不 同 条 件 下 进 行 的 , 研 究 的 目 的 也 不 相 同 , 用 的 分 析 方 而 采 法 也不 一样 ; 时 一 种药 物制 剂 可 来 自几个 厂 家 , 同 使 用 的 配 方 技 术 互 不 干j , 多 药 物 不 稳 定 性 和 配 伍 禁 f 许 同 忌的 资料 汇编 未 能考 虑 到上 述这 些情 况 , 这些 记载 而

刘殿池老师用附子治疗杂病的经验

刘殿池老师用附子治疗杂病的经验

药以复散失之 阳; 补血药 以滋不 足之真 阴 ; 引发散 药开腠理 , 以逐在表之风寒 ; 引温暖药达下焦 , 以祛在里之寒湿” 。
2 刘 殿 池 老 师 临 证
师认 为附子乃 大辛 大热 之 品 , 为温通 命 门之要 药 , 性 其 能升能降 , 内通外达 , 除前人 述 善补 命 门之火 , 益五脏 之 阳, 通行十二经之外 , 具有 “ 肌骨 肉, 死肌 、 颜色 ” 特 还 坚 治 好 之
各 种 疑 难 杂症 、 屡起 沉 疴 。经 随 师 获 验 , 讨 师 之 临 证 , 附 探 用 子 心 法并 付 医案 以验 之 。 1附 子 药 性
解字》 肌 , 日: 肉也 , 正字通 : 人身 四肢 、 附骨者皆为肌 , 是指 具 有收缩性能的 肉也 ; 肌肉组织 、 如 骨髓组 织 、 滑肌 、 平 心肌 、 膀
lg焦山楂 lg郁金 1g桑叶 2g仙灵脾 lg7付水煎服 。 O, O, 5, 0, O, 二诊 : 小便次数减少 , 排尿畅快 , 睾丸 稍有抽痛 , 阴部 坠胀 , 会
胱肌等。“ 其 含 义 广 , 人 体 的 皮 肤 、 肉 和 脂 肪 层 。 肉” 指 肌
“ ” 骨 这里并不单纯是 指骨头 , 其包 含了骨 、 骨髓 、 脊髓 、 脑髓 。
“ 死 肌 ” 言 治 疗 已失 去 收 缩 功 能 的 肌 肉 。 “ 颜 色 ” 指 治 是 好 乃 得 附 子 的 治 疗 , 病 得 愈 , 健 肉 丰 , 血 荣 润 。刘 老 师 对 附 疾 肌 气
子的应用得心应手 , 具匠心 , 临床 时充分 让学 生体 验 了 独 在
“ 坚肌骨 肉, 治死肌 , 好颜色 ” 的特效 , 今将所得以病案验 之。 3 病案举例 S 1 前列腺 炎 : . 患者 , ,2岁 , 0 男 6 2 8年 6月就诊 , 0 慢性前列 腺炎伴增生两年。曾用西药治疗 , 疗效不显。遂来 门诊就诊 ,

附子配伍用药规律的研究

附子配伍用药规律的研究

附子配伍用药规律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附子,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味重要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显著的治疗效果,附子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附子的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其配伍用药的规律性和安全性一直是中医药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系统研究附子的配伍用药规律,通过对附子配伍用药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结合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研究的成果,分析附子与不同药物配伍的机理和效果,以期为附子在临床用药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回顾附子配伍用药的历史沿革,分析附子配伍用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接着,通过文献分析和实验研究,探讨附子与各类药物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揭示附子配伍用药的内在规律。

结合临床案例,分析附子配伍用药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优势,为附子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附子的药理作用和配伍用药规律,为附子在中医药学中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附子配伍用药的历史沿革附子,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味重要药材,自古以来就在配伍用药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附子配伍用药的历史沿革,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

早在先秦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附子便已被列为上品药物,具有温中散寒、止痛通络的功效。

当时的附子多单独使用,或与少数几味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寒性疾病。

随着医学的发展,到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配伍治疗中。

张仲景创制的附子理中汤、附子泻心汤等方剂,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

这些方剂的出现,标志着附子配伍用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宋时期,附子配伍用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诸多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附子与不同的药物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如《千金方》中的附子汤,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太平圣惠方》中的附子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等。

赤芍配附子的临床应用

赤芍配附子的临床应用

赤芍配附子的临床应用赤芍配附子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常用药物组合,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赤芍和附子分别是中药名,具有各自的药性和功效特点,二者配伍应用能够相辅相成,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下面将就赤芍配附子的临床应用作进一步探讨。

赤芍,又名白芍、雪里红,为毛莨科植物白芍的根茎。

其性寒、味苦,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等功效。

赤芍主要用于治疗瘀血阻滞所致的各种疾病,如跌打损伤、痛经、瘀血性疾病等。

在临床应用中,赤芍常常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以增强疗效。

附子,又名附子、砒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砒霜的干燥体。

其性热、味辛苦,具有温阳散寒、温经止痛等功效。

附子主要用于治疗阳虚寒冷、四肢冷痛、腹部冷痛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附子常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以增加其疗效。

赤芍配附子的临床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赤芍和附子的记载。

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赤芍配附子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药物组合,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下面就具体介绍赤芍配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一、赤芍配附子用于治疗痛经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

赤芍配附子具有活血散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并改善身体的内环境。

在治疗痛经时,可选用赤芍配附子颗粒或者丸剂的剂型,按照医嘱服用,通常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二、赤芍配附子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跌打损伤是生活中常见的外伤,常表现为局部肿胀、淤血等症状。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减轻瘀血堵塞的情况;而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因此,赤芍配附子适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能够缩短恢复时间,减轻疼痛。

三、赤芍配附子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炎症,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

赤芍配附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驱寒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时,赤芍配附子可以通过内服或外敷的方式使用,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综上所述,赤芍配附子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药物组合,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附子薏苡仁汤临床应用

附子薏苡仁汤临床应用

附子薏苡仁汤临床应用
附子薏苡仁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由附子、薏苡仁、桂枝
等药材组成而成。

在中医临床中,附子薏苡仁汤被广泛用于治疗风湿
关节炎、肾炎、水肿等疾病,具有疏风祛湿、利水消肿的功效。

附子薏苡仁汤的主要药物附子,性味辛温,具有温阳祛湿、发散寒
凉的功效。

薏苡仁为主要药物之一,性味甘淡,具有健脾利湿、利水
消肿的作用。

桂枝为本方主药之一,能祛风散寒、活血化淤。

这三味
药物配伍合理,能互相配合,共同发挥功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应用中,附子薏苡仁汤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

风湿关节
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
症状。

此时使用附子薏苡仁汤可以温阳祛湿、活血散寒,改善病情,
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附子薏苡仁汤还可以用于治疗肾炎。

肾炎是肾脏的一种炎症
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症状。

使用附子薏苡仁汤
可以健脾利湿、利水消肿,调理肾脏功能,促进康复。

总的来说,附子薏苡仁汤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具有显著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疗程,以避免
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医护人员在使用附子薏苡仁汤时能够谨慎权衡
利弊,确保患者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的配伍应用
1. 附子甘草汤: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2. 附子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脾不交的证候。

3. 附子理中丸: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4. 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

5. 附子甘遂丸:主要用于治疗便秘,尤其是因寒湿引起的便秘症。

6. 附子玄参丸:主要用于治疗高热、心烦、口渴、汗多等症状。

7. 附子牡蛎汤:主要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8. 附子术汤:主要用于治疗体虚乏力、身体疲劳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