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绞痛的药物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
抗心绞痛临床药物应用分析
抗心绞痛临床药物应用分析心绞痛是由于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的临床症候群。
心绞痛的产生,是在一定条件下,冠状动脉所供应的血液和氧不能满足心肌需要(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结果。
其特点为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常发生于劳累或激动时。
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制剂后消失。
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的临床症状,绝大多数心绞痛的发作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本身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及(或)管壁功能障碍所引起,约占心绞痛发病的90%左右。
发作时胸骨后部及心前区出现阵发性绞痛或闷痛,并可放射至左上肢,疼痛是由缺血、缺氧的代谢产物乳酸、丙酮酸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等所引起。
及时的药治疗,改善心肌氧供需的失衡,作用机制一方面扩张冠状动脉,增加侧支循环,另一方面通过减慢心率、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压(降低左室壁张力)而减少心肌的氧需求。
1 常用药物1.1硝酸酯类硝酸酯类是静脉和动脉扩张剂,以扩张毛细血管后静脉作用最显著,对小动脉和较大冠状动脉也有明显舒张作用;能明显舒张较大的心外膜血管及狭窄的冠状血管以及侧枝血管,此作用在冠状动脉痉挛时更为明显,当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或痉挛而发生狭窄时,缺血区的阻力血管已因缺氧而处于舒张状态;硝酸甘油能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舒张心外膜血管及侧枝血管,使血液易从心外膜区域向心内膜下缺血区流动,从而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放射微球法已证明硝酸甘油能增加心内膜下区的血液灌流量,使冠状动脉血流量重新分配,目前认为,一氧化氮(NO)即内源性血管弛张因子(EDRF)作用的形式。
正常内源性 EDRF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中,通过NO形式穿透弥散至血管壁平滑肌及血小板中,随之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平滑肌细胞及血小板中鸟苷酸浓度增高,从而使血管扩张、血小板凝聚受到抑制。
对于维持及调节正常血管内血流有重要作用。
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均有利于对心肌缺血的治疗。
常用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醇脂(长效心痛治、异乐定、鲁南欣康)。
替格瑞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替格瑞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摘要】替格瑞洛片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替格瑞洛片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在使用替格瑞洛片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需要密切监测。
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替格瑞洛片在长期疗效上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结论显示,替格瑞洛片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着广阔的前景。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该药物的治疗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替格瑞洛片、冠心病、心绞痛、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副作用、比较、长期疗效、研究结论、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者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疾病。
冠心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就是心绞痛,患者会感到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过程中,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替格瑞洛片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的钾通道,使其张开,进而导致钙通道关闭,从而减少心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流入,使血管扩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心绞痛的症状。
随着替格瑞洛片在临床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其疗效和安全性备受关注。
通过对替格瑞洛片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副作用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案的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替格瑞洛片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替格瑞洛片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选择性治疗方案,并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替格瑞洛片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副作用、与其他治疗方案的比较以及长期疗效观察的分析,探讨替格瑞洛片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总结,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展望,进一步完善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冠心病心绞痛,又称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的疾病,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氧时出现的胸痛症状。
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心脏肌肉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引起胸部不适感、胸痛或压迫感等症状。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患者常常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饱餐后出现胸痛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1.2 丹参注射液简介丹参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成分是丹参中的活性成分丹参酮、丹参酚、丹参醇等。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抗炎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临床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肌缺血,减轻心绞痛症状,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明显疗效。
丹参注射液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能够快速达到有效浓度,提高药效。
在临床应用中,一般每日1~2次,每次10~20ml,疗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丹参注射液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梗、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丹参注射液是一种来源于传统中医药的有效药物,具有显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丹参注射液已经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丹参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探讨丹参注射液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是否可提高治疗效果,并展望其在未来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研究,希望为丹参注射液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从而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丹参注射液的疗效和安全性奠定基础。
2. 正文2.1 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丹参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注射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也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导致的心肌缺血、缺血性的心肌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而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药物,其联合治疗的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1.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主要通过阻断血小板P2Y12受体,从而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在心肌梗死、脑梗死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疗效,也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干预治疗及长期预防性治疗等。
2. 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产生,增加肝脏对LDL-c的清除,从而降低血清总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水平。
阿托伐他汀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和改善内皮功能等多种作用,对冠心病和心绞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1. 对病理生理学的干预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痉挛、斑块形成及其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预防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减轻心肌的缺血情况;而阿托伐他汀则可以通过降低胆固醇、改善斑块的稳定性,减少斑块的破裂和形成血栓,进一步减轻心肌的缺血情况。
所以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的联合应用可以对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产生双重的干预,更好地控制心肌的缺血情况,减轻心绞痛的症状。
2. 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
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能够显著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还可以减少心绞痛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变异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论文
变异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01-2010年医院收治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钙离子拮抗剂为主,辅以单硝基硝酸脂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指标、血脂水平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治疗组患者在体征指标、血脂水平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不良反应较少。
结论:中药结合西药治疗变异型心绞痛,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更强。
【关键词】变异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99-01变异型心绞痛也称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是属于自发性心绞痛的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
它的本质是冠脉痉挛,自主神经的异常与冠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失调是引发变异型心绞痛发病的两个重要原因。
变异型心绞痛[1]多发于日常活动与休息时间,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疼痛有周期性,凌晨最常发作,发病时可能会伴有心律失常的症状,临床上常用硝酸甘油或硝苯地平进行治疗[3],见效快,疼痛缓解迅速,但耐受性较差。
本文通过研究中药结合常规钙离子拮抗剂辅以单硝基硝酸酯治疗心绞痛,观察其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1-2010年医院收治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100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60-70岁。
100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所制定的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患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律失常、重度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
1.2 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钙离子拮抗荆为主,辅以单硝基硝酸脂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减柴胡疏肝散中药配方结合治疗,加减柴胡疏肝散的主要组成配方有:陈皮、川芎、柴胡10g、甘草5g、枳壳12g、白芍10g、香附10g、半夏6g。
抗心绞痛药物的合理应用与临床进展-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抗心绞痛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研究进展系别药学系专业药学班级280学生姓名张丽学号44二〇一二年十二月[抗心绞痛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研究进展张丽摘要:心绞痛是冠心病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经典治疗药物硝酸制剂己有百余年历史。
抗心绞痛药物的发展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亚硝酸异戊酯,该系列化合物治疗心绞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发展,心绞痛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硝苯地平和普萘洛尔分别是此两类药物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雷诺嗪等新型药物的研发使抗心绞痛治疗药物更加丰富。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抗心绞痛药物的临床若干进展作一简述。
关键字:抗心绞痛药物;发作;应用时间;临床观察;治疗和预防;用药观察1浅谈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常见症状,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急剧缺血缺氧所致。
心肌血氧供需失衡和血栓形成是导致心绞痛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影响心肌供氧的因素包括冠状动脉阻力、灌注压、侧支循环和心室舒张时间,以冠状动脉阻力影响最为重要。
当心肌供氧不足或心肌耗氧量增多时即可导致心绞痛发作。
因此,治疗上的主要途径是“开源节能”,即增加心肌氧供应,降低心肌耗氧。
目前符合这种要求的药物主要有三类: β-阻滞剂、硝酸盐和钙离子拮抗剂。
要充分发挥这些药物的作用,注意患者不同临床的特点,合理地运用药物治疗心绞痛。
这样不但能减轻发作时的疼痛,还能有效保护心脏,预防心绞痛心机梗死发作,防止病情恶化。
[1]根据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类:①稳定型心绞痛(stabel angina ),又称劳力型心绞痛( exerti 1 angina ) ,最为常见。
此型患者均有冠脉粥样硬化。
常在劳累、情绪激动、受寒或饱食时发作。
②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或Prinzmetal angina ),较少见。
常因冠脉痉挛引起心肌供血供氧不足。
患者一般不伴有或仅有轻度冠脉粥样硬化。
心绞痛临床用药研究
心绞痛临床用药研究摘要:心绞痛是常见心血管疾病。
依据多年临床经验,对临床常用抗心绞痛的西药和中药的应用进行探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绞痛;临床治疗;药物应用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ginapeetoris,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noary sⅥ,ACS)的重要表现类型之一,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范畴,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临床急重症[1],在临床上极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甚至心脏猝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心内科医生的关注。
大部分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治疗后可以明显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
因此,早期识别、合理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临床应用西药[2]1.1 硝酸酯类硝酸酯类药物可通过扩张容量静脉,使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减少心肌氧需求量和心肌耗氧量,也可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包括狭窄的动脉而起作用。
此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等,主要以硝酸甘油为代表。
1.2 钙通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可通过阻断Ca2+内流的直接和间接途径保护缺血心肌。
目前,主要有3类结构不同的钙通道阻滞药用于临床,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和二氢吡啶类。
由于主要的钙通道阻滞药都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并且是CYP3A4抑制剂,因此与经CYP3A4代谢的药物合用时,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目前有报道的钙通道阻滞药相互作用,基本上全都与CYP450酶系统相关。
1.3 β受体阻断药β受体阻断药通过竞争性地与β受体结合而产生拮抗神经递质的效应。
β受体阻断药可分为βl、β2受体阻断药和岛受体阻断药两类,前者如普萘洛尔等,后者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β受体阻断药大多是CYP2D6底物,许多对CYP2D6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与该类药物合用时,易发生相互作用。
1.4 其它抗心绞痛的药物双嘧达莫是磷酸二酯酶抑制药,有较强的冠状动脉扩张作用,对心绞痛患者的治疗短期内难以见效,只有在长期使用后,才能逐渐发挥疗效。
替格瑞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替格瑞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1. 引言1.1 冠心病心绞痛的特点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斑块而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影响心脏供血造成心肌缺血和缺氧的病变。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典型表现,常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促等症状,有时还会伴随出汗、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心绞痛通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冠心病心绞痛的特点主要包括发作持续时间短暂,通常持续数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也有少数患者发作时间较长。
疼痛部位常位于胸骨后方或心前区,也可放射至颈部、下颌、肩部、上臂等部位,呈刺痛、压榨感或胀痛等不同症状。
疼痛的性质呈间歇性发作性质,与劳累或情绪波动密切相关,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
1.2 替格瑞洛片的介绍替格瑞洛片(Trimetazidine)是一种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属于抗心绞痛药物。
它是一种独特的药物,与其他心绞痛药物不同,它通过调节细胞内代谢过程,提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从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程度。
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替格瑞洛片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
它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替格瑞洛片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治疗选择,受到了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2. 正文2.1 替格瑞洛片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替格瑞洛片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其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该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心脏供血,减轻心绞痛症状。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替格瑞洛片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2 替格瑞洛片的作用机制替格瑞洛片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凝聚来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替格瑞洛片是一种特异性的P2Y12受体拮抗剂,通过选择性地结合于ADP受体P2Y12上,阻断ADP对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临床药物治疗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医药科研180组的66.67%,且治疗后卡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肺癌患者治疗期间辅助使用百合固金汤是切实可行的。
百合固金汤中的百合、麦冬为君药,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贝母可清热化痰解毒;桔梗是医治肺疾病的常用佐药;甘草可对多味中药进行调和。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百合固金汤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包含黄酮、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祛痰作用,能够有效促进肺癌患者症状缓解,辅助提升化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肺癌患者采用百合固金汤治疗是切实可行的,有助于增强疗效,改善患者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1] 董婷,崔丽花,毛露凤,等.百合固金汤加减联合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18):40-43.临床药物治疗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的效果分析崔晓玲 (甘肃省定西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甘肃定西 743000)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药物治疗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的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在2018年12月开展研究,在2020年6月结束研究,共84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
所有患者均接受随机编号处理,编号为奇数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编号为偶数的42例患者为实验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方案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常规西医治疗方案联合氯吡格雷在提高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的效果十分理想。
关键词:心绞痛;心血管内科;临床药物治疗;氯吡格雷心绞痛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
心绞痛发作时,患者会出现胸部紧缩感、疼痛等,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新时代,人们生活及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心绞痛患者逐年增加,医疗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临床药物治疗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2016.01临床经验151临床药物治疗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的效果分析白红宇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20【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血管内科心绞痛通过临床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资料92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全部治疗30天,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心绞痛频率以及持续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临床中通过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绞痛;心血管内科;药物治疗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急性心绞痛的发病几率一直居高不下,心绞痛属于一类非常多见的心脏疾病,如果患者没有获得及时的治疗,对于其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威胁[1]。
本文选取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资料92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资料92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32~73岁之间,平均63.6±1.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30~75岁之间,平均64.0±1.3岁;两组患者全部符合心绞痛诊断标准,患者排除哺乳期女性、心血管疾病、妊娠妇女、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它严重疾病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能够进行比较。
探讨心血管内科心绞痛药物治疗与临床效果
探讨心血管内科心绞痛药物治疗与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本次临床研究主要探讨心血管内科心绞痛药物治疗与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8月收治的心绞痛患者8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患者统一进行药物治疗。
对比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分析药物治疗的效果。
结果:患者治疗后有7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其中包括复发心绞痛患者3例,发生率为25;心力衰竭患者2例,发生率为1.3%,其他情况2例,发生率为1.3%。
治疗后一年内患者的存活率为100%。
结论:在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心绞痛、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心绞痛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是因为心血管冠状动脉供血循环障碍以及心肌突发性缺氧和缺血从而引起的综合征所造成的。
心绞痛主要的发病人群为中老年,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心前区阵痛、闷痛或压榨性疼痛,早期的心绞痛可能指表现为胸闷[1]。
在临床中,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可能会发展为心肌梗死,严重时会直接出现心室颤动,甚至可能导致猝死的情况。
关于心绞痛,临床治疗一般选择通过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的症状,预防不良反应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本次临床研究主要探讨了在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的治疗中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7月--2019年8月前来我院就诊的80例心绞痛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分布在39--75岁之间,平均年龄(53.7±3.9)岁。
经临床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符合心绞痛AP相关的判断标准。
排除患者其他重大疾病、药物过敏史以及精神障碍,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此次临床试验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都采用药物治疗,具体步骤如下:1、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确定患者的情况。
临床药物治疗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临床药物治疗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采用临床药物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20年2月到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双色小球法完成分组。
对参照组30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对研究组30例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心绞痛持续时间以及每周发作频率均少于参照组(P<0.05)。
结论:对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大幅减轻其心绞痛症状,治疗效果更为确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氯吡格雷;心绞痛;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心绞痛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内科,患者在发病后将会出现心脏疼痛、胸部发闷等多种不适症状,将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1]。
通常在患者发病后,需要给予其含服硝酸甘油,使其症状得到控制。
但是,却无法彻底控制患者的心绞痛急性发作。
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患者预防性的使用药物治疗,防止其再次发病。
然而,常规的药物治疗所可以发挥的作用有限,难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对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采用临床药物治疗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20年2月到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双色小球法完成分组。
对参照组30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对研究组30例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参照组的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为47岁到77岁,均龄为64.9(s=8.2)岁;病程为1年到11年,平均6.2(s=1.1)年。
研究组的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为46岁到80岁,均龄为65.2(s=8.5)岁;病程为2年到12年,平均6.0(s=1.0)年。
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主要是给予患者口服辛伐他汀、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内科心绞痛药物治疗与临床效果研究
内科心绞痛药物治疗与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内科心绞痛症状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的效果。
方法:将内科收治的130例患有心绞痛的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氯吡格雷药物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持续时间要少于对照组,发作频率也低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8.92%,观察组患者为92.67%,组间疗效对比,观察组要比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好。
结论:在对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时,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氯吡格雷药物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减少了患者的心绞痛时间与发作频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内科:心绞痛:药物治疗;疗效心绞痛指的是内科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症状是胸痛或者是胸部感到不适,主要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硬化,血管腔就会变得狭窄,供血就会不足,发病时病人会感到十分痛苦,疼痛会持续四到五分钟,情况轻微患者在服药后会明显好转,但病情严重患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才能控制病情,主要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1-2]。
发病时患者的血管变窄,血流异常,就会导致心肌缺氧,会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内科收治的130例患有心绞痛的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
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2名,女性患者有23名,年龄在45岁到85岁之间,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名,女性患者有33名,年龄在46岁到86岁之间,两组患者的病程时间均在1到11年之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患病时间均无对比性,对最终结果无影响。
1.2选择观察对象的标准(1)患者需要符合“2017血管痉挛心绞痛国际诊断标准”;(2)患者的资料完整;(3)患者对治疗配合;(4)患者及家属知情且同意。
(5)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有脑外伤或脑出血病史、在最近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有严重心肌梗死以及严重高血压患者均不可选为研究对象。
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分析
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分析目的分析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药物干预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3月我院心内科住院部收治的急性心絞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编号奇偶性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心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药物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联合氯吡格雷药物干预可显著改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急性心绞痛;心内科;氯吡格雷;疗效急性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病变之一,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患者致残、致死[1]。
如何对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是心内科临床工作的重点[2]。
为分析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药物干预的疗效,本研究纳入我院心内科住院部所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3月我院心内科住院部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编号奇偶性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3.8±1.8)岁;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50~70周岁,平均年龄(62.5±1.9)岁。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心内科常规治疗,包括用倍他乐克改善患者心肌耗氧量过高问题,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等。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药物干预。
药物治疗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药物治疗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中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来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40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药物种类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0.00%;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0.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绞痛患者中采取中西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然而冠心病的发病率却逐渐提高,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该疾病通常采取药物治疗手段,从而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
本次研究将对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中药物的治疗效果展开分析,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从2015年9月~2017年9月接收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研究,根据药物种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为38~76岁,平均年龄(45.23±3.1)岁,病程为3个月~12年,而平均病程是(4.0±1.1)年,其中6例患者属于稳定性的心绞痛,6例为不稳定性的心绞痛,8例变异性心绞痛;观察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为38~78岁,平均年龄(45.73±4.0)岁,病程为4个月~10年,而平均病程是(3.8±1.8)年,其中7例患者属于稳定性的心绞痛,6例为不稳定性的心绞痛,7例变异性心绞痛。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无差异(P>0.05),有对比意义。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改善临床症状药物:钙拮抗剂、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等硝酸酯类药物。
改善预后药物: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药物。
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与效果分析
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与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9-23T01:39:44.049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9期作者:付强刘海涛曾佑发苏浩吕赫付春英[导读] 探讨对心绞痛患者应用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
付强刘海涛曾佑发苏浩吕赫付春英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沈阳,110016【摘要】目的:探讨对心绞痛患者应用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心绞痛患者76例(2020年3月-2021年3月),通过抽签方式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38例,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32%(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68%(P<0.05)。
结论:在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效果理想,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推广可行性较高。
【关键词】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心绞痛疾病是慢性疾病的一种,较为常见,发病原因是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硬化或痉挛,使患者供血不足,造成胸腔组织产生痛感。
心肌缺血、心前区严重疼痛是该病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已经发病,需结合患者病症及时展开治疗,否则会危及患者生命[1]。
因此,制定高效、科学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十分必要。
心绞痛治疗药物繁多,在治疗期间,不同药物搭配药效大不相同,治疗效果大相径庭[2]。
因此,治疗心绞痛患者前,医生要依据患者实际状况针对性制定治疗计划,进而保障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对心绞痛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效果做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心绞痛患者76例(2020年3月-2021年3月),通过抽签方式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21:17,年龄范围34-67(50.72±2.89)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心绞痛的药物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抗心绞痛药物的方法药理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比较多,比较碎,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难理解,难掌握。
其中,内脏系统的药物在药理学中是重点的内容,也是难点的内容,抗心绞痛药物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由于药学专业的学生临床知识有些欠缺,所以学习起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笔者通过总结课堂上的经验,并与学生进行沟通探讨,归纳出如何讲好抗心绞痛药物的一些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1情景展示,导入课题对于医学生特别是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临床知识学习不多,在讲药物之前要用一种恰当的导入方法导入主题,让学生对疾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可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放一个病人心绞痛发作的录像,结合录像,给学生讲一下心绞痛发作的特点: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这种疼痛是一种紧缩感,可以牵涉到左上肢,也可牵涉到左手的无名指,还可以牵涉到牙齿,出现牙痛,等等。
讲完这些特点后要给学生讲心绞痛的临床上常用的分型: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
这三型各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区别一下不同类型的心绞痛,比如变异型心绞痛的发作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的。
这些都要给学生讲清楚,因为这些和后面要讲到的药物密切相关,所以要在前面把基础打好,做好铺垫,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主题。
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接受。
2导入法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从心绞痛的症状很自然地导入心绞痛发病的机制,比如可以问学生: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出现心绞痛的发作?启发他们去思考,然后总结出心绞痛发作的机制:当心的供血不足,需氧量增加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心绞痛的发作。
知道了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很自然地能够引出心绞痛的治疗原则:治疗心绞痛的基本原则就是增加心脏的供氧,降低心脏的耗氧。
这时可以问大家哪些药物可以增加心脏的供氧,哪些药物可以降低心脏的耗氧,这样很自然地引出符合这种原则的常用的治疗心绞痛的药物有三大类:硝酸酯类的药物、β—受体的阻断药、钙通道的阻断药。
这样学生很自然就记住药物的分类了。
3讲解药物重点突出,分清主次1)重点讲硝酸酯类的药物。
硝酸酯类常用的药物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单硝酸异山梨醇脂,其中以硝酸甘油最常用。
此时可以问学生:硝酸甘油常见的给药途径是什么?可以给他们讲一个电影或电视情节引出硝酸甘油常见的给药途径是舌下给药,借此可以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首过消除的内容,让他们前后联系,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接下来讲硝酸酯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硝酸酯类能扩张静脉和动脉,可以降低心室壁的张力,还能减少心脏的做功,从而降低心脏的耗氧。
同时能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增加心脏的供氧。
这些都和治疗心绞痛的原则一致,即增加心脏的供氧,降低心脏的耗氧。
因此,硝酸酯类的药物对各型心绞痛均有效,特别是稳定型心绞痛可以首选硝酸酯类的药物来治疗。
用药后能中止发作,也可预防发作。
对于心绞痛急性发作的可以舌下给药,也可以静脉滴注,对于预防发作可以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等。
本类药药要注意剂量过大可使血压过度下降,血压下降可反射性使心率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增加而加重心绞痛发作。
因此,为克服此缺点,硝酸酯类药物常和β—受体阻滞药合用,因为β—受体阻滞药可以减慢心率。
这样很自然就讲到第二类常用的治疗心绞痛的药物——β—受体阻滞药。
2)β—受体阻滞药在前面的章节讲过,在这节课里,主要给学生讲一下治疗心绞痛的内容。
β—受体阻滞药可选择性地抑制心肌β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血输出量减少,从而降低心脏的耗氧。
同时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增加心脏的供氧。
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稳定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宜用于变异型心绞痛。
此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不宜用于变异型心绞痛?这就要和前面讲过的心绞痛的分型及其特点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前面讲过变异性心绞痛的发作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β—受体阻滞药阻断β—受体,会使α—受体相对占优势,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所以不宜用于变异型心绞痛。
这样学生会很自然接受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β—受体阻滞药会导致心室壁张力增加而使心脏耗氧量增加,为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合用硝酸酯类的药物。
讲到这里,可以把硝酸酯类的药物和β—受体阻滞药进行比较,给学生讲清楚这两类药为什么可以合用,合用的优点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3)钙通道阻药在前面的章节里也讲过了,所以这里主要讲治疗心绞痛的作用特点。
这类药主要是阻滞钙离子的细胞内流,使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率减慢,心脏做功减少,从而使心脏耗氧量降低。
同时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肌血液供应,还可以对抗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
这类药的特点是可以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所以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变异型心绞痛。
常用的药物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这几种药各有特点,应用的时候要注意扬长避短。
比如硝苯地平是个短效的药物,扩血管后容易反射性引起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而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不利于心绞痛的治疗,因此需要和β—受体阻滞药合用降低此不良反应,同时注意有严重心肌缺血的患者不宜使用。
再如维拉帕米对窦房结、房室结的抑制作用强,所以在治疗心绞痛时不宜和β—受体阻滞药合用,同时窦房结功能不正常或有明显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不宜使用。
讲完这三类药后再给学生比较一下每类药的特点及应用,这样他们理解会更深刻,掌握得会更牢固。
4知识扩展讲完书上的这几类西药外,给学生简单扩展一下知识面,比如讲一下现在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1]如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
从祖国医学理论来看,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等症的范畴,发病机理在于气血瘀滞,闭阻胸阳、不通则痛,而冠心苏合丸有芳香开窍、止痛的作用,复方丹参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临床上大量使用的结果表明,这类药物能够有效地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此时要激励学生将来要把现代药物与祖国医学传统药物结合起来合理使用,这样对疾病的治疗会更加有利。
总之,抗心绞痛药物的讲解需要突出重点,采用导入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把复杂枯燥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记忆,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当然讲授其他章节的药物也要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优秀的医学生。
作者:刘亚敏,王琳琳,栗俞程,张跃文第2篇:抗心绞痛药物的治疗疗效观察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心绞痛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
硝酸酯类药物是治疗心绞痛临床使用最早的速效、短效抗心绞痛药,也是主要药物,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效果显着,但如果不合理应用,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对临床上58例患者应用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
均取得满意疗效,将合理用药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58例心绞痛患者,男4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0-68岁,均用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有三硝基异山梨酸(硝酸甘油),二硝基异山梨酸(消心痛)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如长效异乐定、鲁南欣康等)。
硝酸酯类药物剂型有速效、中效和长效。
速效类包括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口腔喷雾剂、消心痛口腔喷雾剂,其中喷雾剂型起效最快,一般30s起效,3-5min 达高峰浓度,其作用可达30min.中效类包括消心痛、5-单硝酸醇脂,其中消心痛口服后30min起效,作用可达5小时左右。
长效类有硝酸甘油软膏、硝酸甘油皮肤喷雾剂。
方法硝酸酯类药物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服、静脉滴注等,舌下含服,用量小、起效快,较口服吸收效果好,静脉滴注时由于个体差异很容易出现血压下降而引起不良反应,而且滴注开始1~2h内机体还处于用药敏感阶段,所以开始时滴注速度要相对缓慢,如未起效,可以再加快一点速度,以达到满意效果为止,但给药期间应严格定时观察患者,测量其血压和脉搏,根据血压的情况调整滴注速度,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注意事项静脉给药连续超过24小时即产生耐药性。
如需静脉点滴24小时以上,则应小剂量间断给药。
应逐渐增加剂量。
不良反应低血压、头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动过速。
2结果58例诊断明确的心绞痛患者,通过口服、舌下含服、静脉滴注硝酸酯类的方式进行治疗,52例的症状完全消除,其余的症状明显减缓。
个别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头痛、心动过速,但没有出现出现药物耐药性。
3讨论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是由于血和氧的供需失去平衡所致。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
心肌氧的供应决定于动、静脉的氧张力差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系统的小动脉阻力对冠状动脉流量起着重要作用,出现粥样硬化后,狭窄区以下的小动脉因缺氧而舒张,此时较大的心外膜血管则对冠状动脉流量起主要作用。
心肌对氧的需求约为8~10ml/100g心肌/分。
通过舒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或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而增加冠状动脉供血。
药物也可通过舒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舒张外周小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后负荷;降低室壁肌张力;减慢心率及降低收缩性等作用而降低心肌对氧的需求。
[3]综上所诉,在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绞痛时,要合理掌握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严密检测血压变化,避免耐药性的产生,病情缓解后要逐渐减量停药,以免出现反跳现象影响治疗效果。
只要合理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就能达到最佳的的治疗效果。
作者:罗红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