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联读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
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两篇文章,它们同属于课程标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苦难与新生”主题。
这两篇文章有四个共同点:第一,作者相同,都是鲁迅先生。
第二,历史背景相同,都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第三,内容相同,都涉及“忘却”“记念”两个方面。
第四,主题相同,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因此,将两篇文章联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吻合课标中“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本课将“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为主题,落实课标要求。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必修文本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提取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但是在用词精准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同时,两篇文章写作时代久远,课文语言略显艰深隐晦,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如何体会文章语言和背后情感以及如何传承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文本鉴赏入手,由浅入深,让学生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学会准确概括人物形象,并进一步深刻领悟几位热血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赓续革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两篇文章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依据群文阅读的原则与方法,我设定了“思维”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全文,读准字词,把握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深沉浓烈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教材地位】一、目标与情境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从文学角度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
与一般文学作品学习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在文本研习中,了解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树立文化自信。
这是单元人文主题方面的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教材第6课把鲁迅先生的两篇回忆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组成一个学习板块,充分说明了鲁迅作品的地位。
这两篇文章中,鲁迅都是从长者、师者的角度来看待革命青年和他们的选择的。
那么,跨越百年的我们,如何去看待当时文章中的青年以及如何看待关爱青年的鲁迅,无疑是两篇选文的教学重心。
细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之后,可以发现,两文不但体裁和结构相似,主题、情感亦相近、相通,都是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而作,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国民的呐喊和对革命形式的深刻思考。
在写法上,两文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形象,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虽然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鲁迅散文理性与激情并重的特点:用最冷峻的语言表达最炽热的情感,即爱与憎交织,冰与火交融。
这种看似矛盾的独特语言风格充满了强大的诗性张力,读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教学目标】基于文本的核心价值和单元研习任务,既要设置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入乎其内”,细读文本,触摸文本肌理,深入挖掘和感悟文本蕴含的精神价值;也要让学生“出乎其外”,进一步探究、整合,从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深入比较两文的异同以提升能力。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理解两篇文章中作者对革命青年的情感态度,并正确评价革命青年的选择和结局;(2)把握两篇文章在内容、手法方面的异同,深入体会鲁迅散文理性与激情并重的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4. 分析修辞: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5.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的短文。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思考。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思考。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思考。
4. 分析论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如对比、举例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5.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联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4、从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和感染,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志向,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段一
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
情境设置 李大钊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有这 样一群青年,他们以青春之朝气,青春之理想,唤醒百年沉睡 的就中国,建立青春之中华。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青年将青 春永远定格,留在了那个苦难的中国,才换来了今天的新生。 今天,我们将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学习他们。
——悲哀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愤怒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屠杀。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 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 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形象地 概括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以及斗争 的艰难。表明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顽强斗争精神。
形象特点:
随和可靠、待人温和、直率真诚、富有理想 腆 心地善良 富有孝心 刚毅坚强
青涩腼
在旧中国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 年轻人,他们不畏强权,不怕牺牲,把鲜血洒在通 向新中国的道路。
学习任务三:找出《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 却的记念》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感受鲁迅的情感 态度和理性思考。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 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 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文明 伟绩 武功
反语,讽刺了中外杀人者凶残的本质 赞颂刘和珍等人的临危不惧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3.多元化评价方式:我将探索更加多元和全面的评价方式,如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我将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文本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在教学评价方面,我过于依赖考试成绩,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这种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和全面的评价方式。
(三)改进措施
1.优化课堂时间安排:为了保证课堂时间的合理利用,我将在备课时更加精确地计算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讲解和讨论。
-白莽的生平
-事件经过
-鲁迅先生的悼念之情
2.文本表达手法:
-对比
-讽刺
-抒情
-叙述
3.文本情感态度:
-悲愤
-沉痛
-悼念
-反思
4.文本主题思想:
-关注社会现实
-批判黑暗势力
-悼念遇难者
-呼唤正义与光明
5.文本艺术特色:
-语言简洁有力
-情感真挚深沉
-结构紧凑合理
-寓意深刻丰富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必中群文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概括人物形象性格,体味作者作者对烈士的至情,以及理性思考2.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融叙事于说理抒情的特点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造风格4.文化传承与理解:作者对烈士牺牲充满深切哀痛,鉴赏作者对正义力量的信心,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教学重点:1.概括人物形象性格,体味作者作者对烈士的至情,以及理性思考2.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融叙事于说理抒情的特点教学难点1.作者对烈士牺牲充满深切哀痛,鉴赏作者对正义力量的信心,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一、作品解读、激趣导入你们和鲁迅的作品之间,有一道鸿沟,是时间跨度大的原因,社会背景不同的原因,欣赏水平、审美水平不同的原因……曾经的我,和鲁迅的作品之间,有一段距离,岁月和成长,仿佛将这段距离缩小了一些。
作为教师,我愿意在这道鸿沟之间,搭一座大桥,让学生能够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去领略鲁迅作品的风采和独特魅力。
二、独特表达、艺术欣赏1剥葱头式地表达“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
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此后似乎就不相见。
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活动课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穿越时空历“苦难”展望未来育“新生”——《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查找资料,以人物独白形式概述人物生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精读课文,概括文中人物事迹,分析人物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用诗句礼赞英雄。
4.文化传承与理解:研读课文,体会穿越时空历“苦难”展望未来育“新生”主题,理解革命精神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重点】概括文中人物事迹,分析人物形象,礼赞英雄【教学难点】理解革命精神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还记得鲁迅分别在两篇文章里是如何评价青年的?(生)“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师)那些为中国而死的很好的中国青年,到底是怎样的中国青年呢?今天,我们有幸使用国家最新发明的时光机器,让文中的六位英雄穿越到我们的课堂,一起见证英雄的成长历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语言建构与运用:查找资料,以人物独白形式概括人物生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精读课文,概括文中人物事迹,分析人物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用诗句礼赞英雄。
4.文化传承与理解:研读课文,体会穿越时空历“苦难”,展望未来育“新生”的主题,理解革命精神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设置情境任务(一)任务一:穿越时空,见证“苦难”展示时光机图片,设置希沃翻牌技术,让学生以随机翻牌的结果扮演六位英雄进行独白(人物生平)。
(课前要求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完成文字表达,课堂上展示)师:现在,请运转我们国家最新发明的时光机器,让我们的六位英雄“穿越”到我们的课堂,一起见证英雄是如何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
首先有请×××同志。
自传模板:同学们好,我是,原名,年出生于(地名),(几岁做了什么?侧重革命成长历程,包括心理和事迹),看到现在(什么样的现实画面),我无悔,因为。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其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2. 深入领会作者对刘和珍、鲁迅等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3. 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其的敬仰之情。
2. 解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的形象,理解作者对鲁迅的怀念和对其精神的高度赞扬。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作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的赞美,以及对历史、人生的反思。
2. 如何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的精神内涵,以及作者对其的敬仰之情。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教学内容1. 导学:介绍本文的作者背景,刘和珍的事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 文本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其的敬仰之情。
《为了忘却的记念》解读鲁迅的形象,理解作者对鲁迅的怀念和对其精神的高度赞扬。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总结,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教学进程1.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2. 第一课时:导学与文本解读《记念刘和珍君》。
a. 导学:介绍作者背景,刘和珍的事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b. 文本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其的敬仰之情。
3. 第二课时:文本解读《为了忘却的记念》与课堂讨论。
a. 文本解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解读鲁迅的形象,理解作者对鲁迅的怀念和对其精神的高度赞扬。
b.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七、作业布置2. 选择一篇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中弹牺牲
不惧牺牲
• 思考1: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反复写刘和珍的“和蔼”“始终微 笑着”?
• 明确:①突出刘和珍的形象特征,她是一个和蔼、善良的女
学生;
• ②与文中反复出现的冰冷的尸骸构成鲜明的对照,突显刽子 手的残酷,揭露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凶残和无耻;
• ③表达她的“亲族”“师友”“爱人”深深的痛惜,表明纵
作品主要有: 1.杂文集:《华盖集》《坟》《且介亭杂文》
《南腔北调集》《二心集》 2.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 ) 3.散文集:《朝花夕拾》 4.散文诗集:《野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幻灯片事件”
• “我在这一个讲堂中,却须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 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 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 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示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 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 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 举的人们”。
使时光流逝,他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始终微笑着”“和蔼” 的优秀的中国青年。
• 思考2:品读刘和珍遇害时的细节描
写,体会作者语言中蕴含的悲愤之
情?
逗号:使 表达一再
停顿
• (1)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
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表达的是痛惜和愤慨之情。
➢短句:语气顿挫不畅
•
• (2)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 六、春天里的记念
——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知人论世识鲁迅
•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 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两篇文章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对比、排比、象征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个人的关系,以及记忆与遗忘的伦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的生平背景和遭遇。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其象征意义。
刘和珍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2. 《为了忘却的记念》:作者对历史记忆的思考和表达。
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
作者对个人经历和历史的关联性的探讨。
三、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两篇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2. 学生自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情感表达。
3. 分组讨论,分析两篇文章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个人的关系,以及记忆与遗忘的伦理问题。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写一篇关于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短文。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表现其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两篇文章的文本材料。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上的异同。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促进课堂讨论和互动。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文学手法表达个人情感和历史记忆。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讨论,增加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遗址或展览,加深对历史背景的认识。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3.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方式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学生自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写作实践。
四、作业与评价
1.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她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掌握她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学资源拓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
-《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背景和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关于刘和珍的生平事迹的书籍,如《刘和珍传》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如《抗日战争史》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写作实践环节的表现不够积极。虽然我提供了写作任务,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但部分学生显得有些犹豫不决,难以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文字。我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写作实践的引导,提供更多的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再次,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心或缺乏积极性。我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课堂纪律的管理,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领悟作者的文学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珍视和平,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分析两篇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和语句进行深入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等。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两篇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两篇文章,了解文章基本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3.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预设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重点解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隐喻以及细节描写。
5. 练习与拓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思考如何珍视和平、热爱生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7. 课后作业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记念刘和珍君》深度解读文章背景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影响文章的主题与结构分析作者的抒情手法和语言特色2. 第七章:《为了忘却的记念》文学特色分析文章的解读文章中的象征与隐喻叙述角度与叙事节奏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3. 第八章:比较阅读刘和珍与作者的关系对比两篇文章在主题上的异同写作技巧的对比分析读者反应与评价对比4. 第九章:课堂活动与实践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作者或刘和珍,进行情景再现辩论赛:正反双方辩论文章主题的重要性和影响小组展示:学生展示对文章的深入分析和创意活动5. 第十章:评价与反馈学生自评: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学习成果和课堂参与度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能力和创作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改进建议: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后续学习的改进措施七、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文章分析深度、写作创意等评价工具:课堂观察、练习答案、小组展示评价表、同伴评价表等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馈等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九、教学拓展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进行延伸阅读,如其他纪念性文章或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组织文学社团或读书会,让学生在课后深入探讨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十、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相匹配,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十一、教学资源开发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十二、教学案例设计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十三、教学互动设计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十四、教学安全与纪律确保课堂教学环境的安全和舒适,以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如按时上课、保持安静、尊重他人等,以维护课堂秩序十五、教学计划执行与监控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定期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和情感表达。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群文阅读6《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群文阅读6《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等奖创新教案教案主题:通过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了解历史人物的感人故事和他们的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君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
2.理解并分析刘和珍君的感人故事和他们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1.掌握刘和珍君和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
2.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刘和珍君的感人故事和他们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教学准备:1.《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等奖创新教案。
2. PowerPoint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展示相关图片。
2.引导学生讨论南京大屠杀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Step 2:阅读理解(20分钟)1.学生分组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
2.学生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刘和珍君的故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b.创新教案中的哪些元素(如情感、价值观等)引起了你的思考?Step 3:展示和讨论(20分钟)1.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用幻灯片或其他形式呈现。
2.全班讨论学生们的观点和感受。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下问题:a.刘和珍君的故事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价值观?b.你认为他们的价值观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Step 4:感悟与归纳(15分钟)1.学生个人思考并写下自己对于刘和珍君的故事和价值观的感悟。
2.学生互相分享感悟,整理出共同的认识和观点。
Step 5:培养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15分钟)1.向学生介绍其他具有相似价值观的历史人物或现代英雄,并与他们的故事互动。
2.激发学生对于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的兴趣,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这些价值观。
Step 6:总结(10分钟)1.总结刘和珍君的故事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并与整个历史事件进行关联。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主动积累、梳理、整合,把握鲁迅特有的文字表达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辩证思考,同中求异,比较同样是抒发悼念的感情,两篇文章在具体风格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学会比较阅读。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白莽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并能够继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历史背景研读作品,探寻革命文化;理解作品内涵,获得崇高体验以及革命传统的浸润;感受理想信念,形成正确世界观。
教学重点明确作者思想,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富含深意的句子。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研读作品,探寻革命文化;理解作品内涵,获得崇高体验以及革命传统的浸润。
感受理想信念,形成正确世界观。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刘和珍和文联五烈士的相关资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读写训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分析形象,感悟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反动派残暴行为的历史,一起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二、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一:阅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活动引领:鲁迅先生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这位守夜人就是用这种通过小事情简洁的叙述,把面对苦难的勇敢、责任和担当革命青年的形象深深埋在我们心里。
”1.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鲁迅通过描写与刘和珍交往的片段,如“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斗争中表现,“始终微笑着”,“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请愿,府门喋血,等等,表现了刘和珍热爱真理、有斗争精神、和蔼善良、有责任心和爱国心等特点。
鲁迅称赞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是赞扬她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赞扬她在生死面前的勇敢选择,表现出鲁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认识。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活动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情感中的理性的美《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活动设计一、活动课标分析新课标要求:学习任务群 9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本任务群旨在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获得审美体验。
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刻认识革命传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学生可以从阅读革命传统作品中获得对中国革命和革命先辈的理解与共鸣,能把学习过程中或得的阅读能力应用到其他革命传统作品的阅读当中。
《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两篇文章都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要能够把握散文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单元主题是“苦难与新生”。
学习任务群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单元学习目标主要是: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刻认识革命传统,了解旧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历程,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要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要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志向。
鲁迅的这两篇文章是写人记事的散文。
《记念刘和珍》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碑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而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刻认识革命传统;
2.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更透彻地理解鲁迅文章的特点;
3.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4.把握作品的情感、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更透彻地理解鲁迅文章的特点;
2.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给两篇文章的每个章节拟写小标题;
2.熟读本节课所选的两篇文章;
3.寻找两篇文章比较 x阅读的着眼点。
二、作品概述:
1.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白莽、柔石、冯马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而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
和对文动势力的痛恨,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2.解题
3.情景再现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讨论:一个苦难的民族到底需要一些什么样的人?
2.小组合作探究:两篇文章同时鲁迅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请同学们分组各自确定一个比较点并进行分析。
3.共同探究两篇文章抒情性不同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写作背景
材料选择
语言特点
作者议论
思想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