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1课社戏教学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发言材料,准备讨论3.上网查阅有关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排练社戏段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1.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
本册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物》文中作者深情的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童趣。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另一个童年生活,看看名人的童年与我们的异同,以及两个地方到底有什么让他记忆犹新。
(板书题目和目标)[二]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2.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社戏的知识3.放课文朗读的磁带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男女生分别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相对方提出来以考察对课文内容的获取程度。
回答的一方先关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的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又可进一步熟悉课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a. 小说脉络明确: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b.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1单元《社戏》教案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方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们在讨论和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被动,今后可以考虑如何更好地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1单元《社戏》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1单元《社戏》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社戏》原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社戏》,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词语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成语、短语等,如“归省”、“行当”、“粉墨登场”等。
5.增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背景等,领会作者鲁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重点词语:学习并熟练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成语、短语等,如“归省”、“行当”、“粉墨登场”等。
2.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探讨课文中社戏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成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社戏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2.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检查字音归省:xing行辈:han g b e i惮:d a n絮叨:x u d a o怠慢:da i擂掇:c u a n d u o凫水:f潺潺:chan歌吹:c h u I蕴藻:y u n z a 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 i a o m i a o纠葛:J i u g e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1、听录音,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理解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3. 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能够创作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 理解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 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准确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 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能够符合要求地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3. 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创作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给学生朗诵一首名家诗歌,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析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2. 简要介绍诗歌的分类和不同的鉴赏方法。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配发给学生若干个案例诗歌,并让他们进行阅读和鉴赏。
2. 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步骤四:讲解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2. 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并讲解如何进行创作。
步骤五:课堂练(25分钟)1. 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2. 分组讨论,分享并展示各自的创作成果。
步骤六:总结与提问(10分钟)1. 整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诗歌创作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或者小测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进一步完善单元教学设计。
以上是对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的初步规划,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1.《社戏》主备课人迟丹校对人李颜池课型新授上课时间2课时【个性修改】【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缕清小说情节,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提问启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优秀学生作文分享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童年的鲁迅在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童年乐趣?今天我们走进《社戏》这篇小说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迅哥儿又有哪些童年趣事?三、正课1.学生介绍作者并给下列字注音钳撮偏僻行辈照例欺侮宽慰怠慢礼数撺掇凫水吩咐潺潺踊跃家眷皎洁好歹2.写作背景《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
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
资料链接:关于社戏——社,金文(示,祭神)(木,代表在上生长的万物)(一,代表大地----在汉字中,“一”既可代表天,也可以代表地),表示植树代表地神,以便祭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他们对鲁迅的作品及本文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解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难点: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写作纸张:为学生提供写作练习的纸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4.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本文中的词语、成语、俗语等,掌握句子解析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句子解析:对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深入解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深层含义。
-难点解析: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解析并领会句子含义,如“我实在没有说过这句话”中的讽刺意味。
(3)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尤其是对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
-难点解析:通过对比阅读、作品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如对比阿Q与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异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了《社戏》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社会意义。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技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句子解析:分析本文中的精彩句子、修辞手法,提升句子理解和表达能力。
5.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本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6.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7.拓展延伸:结合本文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单元整体设计(初稿)
第一单元民俗风情美如画,家国之梦是情思一、教学目标二、教学课时:共12_课时,总第—课时三、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熟悉课文,了解民俗第1-3课时自学合学:整体阅读我先知——民俗魅力活动要求1:通过阅读课文,识记本单元生字词并理解词义,小组成员互相抽测。
【教学活动】生—师型。
学生:阅读、练习、纠错、识记;教师:点评。
【学生活动】阅读本单元课文后,给下列字注音并识记字音字形。
归省.()行.()家惮()絮()怠.()慢撺掇..()凫.()水潺.()家眷.()漂渺()踱()蹿()撮()颇()钳()癞()盏()登时()糜子()油馍()脑畔()眼眶()亢.奋()晦.暗()羁绊..()()瞳.仁( ) 冗.杂()烧灼.()蓦.然()戛.然()焚.身()神龛.()争讼..()溺.炕()..()斡旋犬吠.()锵.然()可悯.()怅惘..()燎.原()活动要求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以及民俗文化知识,举行民俗知识大擂台抢答赛【教学活动】生—师型。
学生:查找、阅读、摘抄交流补充;教师:抽查。
1.社戏知识及作者“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社戏》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推荐阅读《故乡》《祝福》。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目录:1《社戏》2《回延安》3《安塞腰鼓》4《灯笼》1.社戏【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
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
【教学难点】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看戏和“偷豆”的趣点。
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背景资料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关于社戏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4.字音字形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惮(dàn)絮叨(xù d a o)怠慢(dài)凫水(fú)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 miǎo)楫(jí)大抵(dǐ)纠葛(jiūɡé)潺潺(chán)船篷(pénɡ)皎洁(jiǎo)桕树(jiù)棹(zhào)5.词语解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大自然的启示”,包括《荷塘月色》、《春》、《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自然景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仍需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有待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品味阅读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美,感悟生活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3.操练(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的文章,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文章。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第一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一、走近民风民俗,感知作者情感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本单元课文,整体感知每篇课文的内容与主题,并通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从以下方面了解课文中的民风民俗,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先在书上圈画批注,然后提炼概括)。
(1)民风民俗产生的地域当时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文化特点。
(2)文章所描述的民俗的具体内容或表现。
(3)民俗的文化内涵,即在民风民俗中表现出的民众的情感、思想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
2.引用或概括课文中的相关语句,适当查阅、补充相关资料,完成下表,并在课上与同学交流。
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味语言,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赏析工具:
三、参与活动,走近传统民俗
为了走近传统民俗,弘扬民族文化,八年级将举行“民俗文化周”系列活动,年级想在“民俗文化周”播放一部由同学们自己改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现征集
剧本。
请你从本单元的文本资源中选择一篇文章,并从这篇文章中截取一个最能体现当地民俗风情的片段,把这个片段改编成微电影剧本的一部分,包括场景描写、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等,年级将择优录用。
改编文本推荐:
鲁迅《社戏》、琦君《春酒》、沈从文《云南的歌会》《端午日》、汪曾祺《故乡的元宵》、丰子恺《清明》等。
微剧本。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一、内容概览亲爱的同学们,即将开启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之旅,我们将会遇见一系列精彩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共同探索这一单元的奥秘吧!首先我们要明白本单元涵盖哪些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单元的重点内容。
1. 介绍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背景和目标八年级下册的语文第一单元,是学生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
这个单元涵盖了古诗文、现代文以及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和鉴赏能力。
我们都知道,八年级是学生从基础学习到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尤为关键。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具体的教学背景和目标。
二. 教案正文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之旅!本节课我会引导大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探索其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课程目标:本单元以古诗与现代诗文为主要内容,通过课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领会诗人情感,品味语言艺术,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第一课时:古诗学习——《静夜思》。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意;接着讲解诗句背景、含义和表现手法,着重分析诗人如何在静夜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我们还将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静夜的情景,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
第二课时:现代诗文学习——《春望》。
通过阅读理解,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我们将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语言和结构特点,感受现代诗的节奏与韵律。
此外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对春天的体验进行诗歌创作尝试。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
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背景图片和音乐,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相关的诗歌鉴赏练习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仿写或创作,培养创作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 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课文中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解析。
三、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 _课时_ 课时,每课时 _分钟_。
四、教学过程1. 导入(_分钟_)1. 引导学生回顾上册所学内容,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简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_分钟_)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及生僻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与讨论(_分钟_)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作者的意图。
4. 合作探究(_分钟_)1.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课堂练习(_分钟_)1.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_分钟_)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
2.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深入思考课后拓展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部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
部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教案标题:部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理解。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理解。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教学难点: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入第一单元的主题。
2. 引导学生讨论与主题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词汇和短语学习(15分钟)1.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介绍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图片、示例句等。
2. 学生跟读、记忆和理解词汇和短语。
三、课文阅读与理解(2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3. 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语文运用(2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答题。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和任务。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五、写作训练(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写作训练。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文章。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拓展第一单元的主题,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2. 学生可以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素养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 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 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 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本 单元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鲁迅的《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 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江南水乡的村民生活、自 然风光,感受到了水乡的淳朴和睦的民风。
例如:学习任务一 完成以下任务单
篇目
选材 构思 语言 主题
《社戏》
《回延安》
《安塞腰鼓》
《灯笼》
学习任务三
• 鉴赏交流影响最深的句子,完成以下任务单。
• 1.请你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对你影响最深的句子按表 达方式分类:
• 叙述性的语句: 描写性的语句:_____
• 抒情性的语句: 议论性的语句:_____
单元作业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 ,理解家乡风俗文化 的价值意蕴,提升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恰当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去表现身边的 民俗,增强传承民俗 文化的使命感,强化 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 3.培养清楚流利的 表达能力和积极互动 的应对能力。
作业布置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 张家乡名片,并运用描写、抒情 等表达方式为这张名片、写一段 解说词或推荐词。 2.学生自主撰写喜闻乐见的家 乡民俗故事,可以综合运用记叙 、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3.结合家乡非遗名片和家乡民 俗故事,编写《家乡民风民俗手 册》。 4.模拟冬奥会山东民俗展览(1 )学生制作冬奥会上介绍山东民 俗的展板。(2)扮演冬奥会志愿 者,答世界运动员提问。
部编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 内容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 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 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 务群有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 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 践性,综合性。
最新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社戏》教学目标文化自信: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学习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理解本文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思维能力: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审美创造: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回答: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认识习俗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收录了鲁迅在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类别:按篇幅及容量(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表现的内容(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等);按体制(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语言形式(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民俗文化”选编了一组文体多样的文章,包含小说、诗歌和散文。
四篇课文除含有“民俗文化”的元素外,还有本身所具有的意蕴。
语言富于表现力,在写法上也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思路】《社戏》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在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意图,同时找出文中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地方,体会其作用,掌握方法,从而领会文章主旨。
《回延安》是一首模仿“信天游”民歌形式写成的抒情诗,教读课。
通过朗读,梳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陕北的地方民俗,在比较中掌握“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在品读中学习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从而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依恋之情。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学生通过运用前面两课教读课中梳理、概括内容的方式,拎出线索,再通过分析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灯笼》也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为主线,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民俗内涵,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有特色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写作《学习仿写》先指导学生通晓仿写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研读范文,确定仿写点,然后按步骤进行仿写,在训练中掌握仿写的技巧,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1+X设计】【课时安排】1.《社戏》(3课时)2.《回延安》(2课时)3.《安塞腰鼓》(2课时)4.《灯笼》(2课时)写作《学习仿写》(1课时)1社戏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重点句段,进而掌握记叙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在我们这个地方有哪些民俗?(生说)。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课文及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
鲁迅的《社戏》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敦厚和睦的民风。
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抒情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陕北民歌形式表现新时代的内容。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和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尤其值得学习。
吴伯箫的《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习这些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学习仿写”,旨在带领学生通过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并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应对”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应对的种类和特点,通过具体实践学习并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社戏 3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2.分析品鉴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3.体会课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养成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能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对比,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2.回延安 23.安塞腰鼓 24.灯笼 1写作学习仿写 2口语交际应对 15.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写作水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教案与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从《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这四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从中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并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社戏》是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作品,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灯笼》一文,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
小小的灯笼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而且寄寓了作者赤诚的情感。
“写作”要求“学习仿写”。
仿照学习过的课文或其他课外优秀的文章进行写作,学习它们所运用的体裁、题材、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
通过假设情景、综合实践等方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随机应变、巧妙应对自己所面临的境况,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会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2.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品味文中的内容和深意。
2.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得到滋养,陶冶情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并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会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预习学习用表1 社戏教学目标1.阅读本文,学习用简短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分析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别是表现人物心理的经典语句)。
教学重点:阅读本文,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难点:分析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十六课鲁迅先生的《社戏》。
这篇课文很长,学习的内容很多,我们准备学习三个课时。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二、解释目标。
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投影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2.掌握课文后列举的重点词语。
3.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
师:我相信大家只要努力,一定能够顺利达到目标。
三、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已经学过几篇,相信对他的了解同学们非常明确,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题,比比谁对鲁迅的了解更详细:(投影练习题)鲁迅,生于1881年,于1936年去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 。
他有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小说集《______》和《______》,神话小说集《_________》。
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杂文,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他的一篇小说《_________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四、预习检查。
师:这篇课文很长,文中出现的字词也比较多,同学们在课外已经朗读过课文,相信大家都能够很正确很流利的写出他们来,我读,你们写,比比谁写的最好。
(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人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学生自查,错误的及时纠正)五、阅读课文。
师:咱们清理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阅读课文。
(投影自学指导和要求)这篇课文选自《呐喊》,是一篇优美的小说,层次分明,情节紧凑,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很准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准确的层次。
平桥乐土寻船周折夏夜行船赵庄看戏(1~4) (5~9) (10~13) (14~21)月下归航偷豆吃豆偷豆余波往事难忘(22~23) (24~30) (31~39) (40)六、检测。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分的各层写在黑板上,哪两位同学来写请举手。
(请举手的同学板演,指导书写的位置,提醒把字写大一点)学生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写完后,引导更正:分段明显错了,引导说说不同分法,直到正确为止。
最后,老师给出正确合理的分层情况。
(在投影上)七、总结。
师:今天咱们就学到这儿,请同学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列举的词语写在作业上;课后朗读课文,理解平桥为什么是“我的乐土”,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师: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本文的故事情节,划分课文的层次。
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内容和作用。
2.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自读提示阅读课文相关部分(投影自读提示)自读提示阅读“平桥乐土”部分:①什么是社戏? (“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
)②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浙江省绍兴城外鲁镇附近平桥村的临村——赵庄)③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友好、亲密④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A种田、打鱼 B不说“犯上”——老人们勤劳、善良⑤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看戏)⑥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春末夏初根据:(1)扫墓后(2)豆,罗汉豆(夏)(3)麦(立夏麦呲牙)⑦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1) 乘船 (2)因为 A鲁迅家乡在江南,江南是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B 平桥村“临河”,乘船方便;C 连六一公公卖罗汉豆都是划船去的。
⑧写“平桥乐土”的目的是什么?交代得以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⑨平桥村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是我的乐土——“乐”。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很准确的说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
三、二读课文,回答问题师:请同学们再看大屏幕(投影自读提示)自读提示默读5~9段“寻船周折”,讨论下列问题:1.(1)看戏之前遇到什么问题?(2)我的心情如何?(3)老人们关注我的心情吗?2.(1)船找到了没有? (2)由谁找到的?(3)找到后又遇到什么问题?(4)这个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3.作者把“寻船周折”写得一波三折,目的是什么?归结:1.看戏之前,没大船,因为小船不安全;“我”急得要哭。
2.大船是由双喜找到的,找到后,又没大人陪我去;结果双喜提议——由小伙伴们一同陪我去,母亲和外祖母都不放心,没有同意;双喜提出“写包票”等四条理由,看戏才如愿以偿。
3.作品之所以把“看戏周折”写得如此细腻,目的就在于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急”。
5分钟后看看谁能很正确的回答这些问题。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
四、三读课文,思考问题师:由于“我”想看戏,几经周折才弄到一条船,于是小朋友们便向目的地进发,这就有了“夏夜行船”。
好,下面请同学们再看大屏幕:(投影自学提示)自学提示阅读“夏夜行船”部分:回答问题:(1)整体感悟:“夏夜行船”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答:一是急切的心情,原因是怕晚了;二是惬意、舒服、欢快、愉悦的心情,原因是看戏如愿以偿了。
(2)体会写法:这种急切而愉悦的心情是从哪些描写中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看书体会,并讨论。
A 动作迅速跳拔拔点磕退上“飞”B 景物之动 a 清香……扑面吹来b 连山……踊跃跑去 (以动写静)C 心里所感慢D 耳朵所听 a似乎……歌吹 b大概横笛……宛转、悠扬E 望眼欲穿依稀的赵庄……真在眼前了(3)挖掘作用:作者描写“夏夜行船”的景物和种种感受,用意是什么?答:烘托“我”看戏的急切心情,再现童年夜出看戏的无限欢乐(这种欢乐,并不完全在于看戏本身)——“切”。
5分钟后看看谁能很正确的回答这些问题。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
(如果都做完,即可检查,否则,再延长2分钟)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
五、结语与课后作业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我们在生活中的情景何其相似,有对亲人的抱怨,有对自己钟爱之事的向往,但我们是否也想和文中的“我”一样,有着更复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课后也写写自己的童年经历。
请看大屏幕(投影课后写作内容和要求)1.导写提示童年,给你留下过哪些美好的回忆?捉麻雀,下水淘鱼,偷杏儿,爬树捋榆钱儿,折柳枝做柳笛,跟小伙伴过家家,跳房子,折纸船,养小兔子,跟小朋友争吵打架,到外婆家闯祸,生病时妈妈给我百般呵护,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与小朋友一起下棋、玩游戏……哪些给你带来了乐趣?哪些给你带来了不悦,甚至是忧伤?让我们珍惜它,让我们用童心稚笔串起这一粒粒珍珠吧。
2.具体要求(1) 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2) 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配合一定的景物描写;(3) 确定主旨:表达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对童年一定的感悟和认识。
(4) 参考题目: A 说说我的童年 B 啊,童年 C 童年趣事……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师: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我”童年一些难忘的经历,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写了些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
(投影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偷豆余波” ,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重点)。
2.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
3.回味“社戏”给“我”感受。
4.归纳本文的主旨。
师: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很理想的完成任务。
二、一读课文,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完成相关任务(投影自学提示)阅读“偷豆余波”部分:1. 请同学们画出六一公公所说的四句话,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老六一说话的内容。
明确:(1)嗔怪 (2)询问 (3)送豆 (4)夸奖2.阅读31至39自然段,讨论: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总结:热情、豁达 (“请客?——应该的”)、朴实、善良、厚道(“送豆”)的农民形象。
3. 踏坏豆田,反得夸奖和馈送,“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可用一个字来概括。
——“怪”(奇怪)5分钟后比比谁能很准确的完成这几个题。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
三、二读课文,回答问题师:请同学们再看大屏幕(投影自读提示)回味“社戏”给“我”感受1. 齐声朗读第40段;2. 讨论:“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吗?“那夜似的好戏” 真有那么好看吗?答:那夜的豆可能很好吃;但那夜的戏并非那么好看。
3. 讨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总结:在看戏的过程中,有小伙伴为伴,一起驶船,一起说笑,一起吃喝,乡间午夜的美景令我陶醉,几十年后,这些成为我童年美好、甜蜜的回忆,突出了对乡间少年诚挚情谊的怀恋——“恋”。
5分钟后比比谁能很准确的完成这几个题。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
四、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
(投影自学指导)1.全文写了七个故事情节,A 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根据下面的提示思考:(1)情节顺序是:G、F、C、B、A、D、E(2)详写的是: A、B、C、D(3)略写的是: E、F、G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学生思考问题,老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指导。
)(时间到后,立即结束思考。
)师:好,我们的时间到了,全部做好的举举手。
哪位同学先说你的看法。
五、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师:至此,我们对课文的内容了解的很详细,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要表现什么呢?请看投影:思考问题:1.(归纳主旨)师: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师: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