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变形监测毕业论文.
变形监测论文
![变形监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7bbd346e45c3b3567ec8be5.png)
变形监测论文——变形监测理论与技术发展的研究现状姓名:***学号:********论文题目:变形数据理论与技术发展的研究现状论文摘要:论述变形监测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意义,以及变形监测的内涵变迁;变形监测的监测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进程;总结变形监测与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其趋势。
关键词: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理论。
正文:1.变形监测概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工程建设的进程,并且对现代工程建筑物的规模,造型,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更为重要。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受到多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影响,会产生变形,变形如果超过了规定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者还可能造成损失,而变形监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掌握变形体的实际性状,从而为判断其安全提供必要的信息。
变形监测队工程的施工和运营管理极为重要,变形监测涉及到测量、工程地质、水文、结构力学、地球物理、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它是一项跨科学的研究。
变形监测主要涉及研究三方面的内容:变形信息的获取、变形信息的的分析与解释以及变形预报,它主要是掌握各种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验证一些形变的运动以及设计有效的变形模型。
2.变形监测的一些技术介绍和分析2.1.地面观测监测技术在地面上设站,测量变形体的变化,通称地面观测监测技术。
主要以经纬仪、全站仪、引张线、激光扫描仪、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主。
目前地面观测技术的主要发展为、测量机器人和激光三维扫描技术。
2.1.1 自动全站仪监测技术自动全站仪俗称测量机器人(Robotic T otal Station System),里面除了一般电子全站仪的电子电路、光学系统、软件系统以外,还有两个最重要的装置,自动目标照准传感装置和提供动力的两个步进马达。
目标照准传感装置,一般采用内置在全站仪中的CCD阵列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识别被反射棱镜返回的红外光,CCD判别接受后,马达就驱动全站仪自动转向棱镜,并实现自动精确照准。
浅析边坡变形监测方法
![浅析边坡变形监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ebebcc633d4b14e8524684f.png)
浅析边坡变形监测方法核心提示:边坡变形监测对边坡稳定性的判断、防灾救灾对策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边坡地面变形监测方法有:简易观测法、设站观测法、仪表观测法以及远程观测法;边坡地下变形监测方法有:测斜法、应变测量法、重锤法、时间域反射技术以及微震监测技术。
边坡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按介质成份可分为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
对于不同的边坡工程,其成因、组成成份各不相同,地质构造和地应力的分布更是千差万别,这样就决定了边坡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跟监测手段的高低与仪器设备的优劣息息相关,也与监测技术人员对岩土体介质的了解程度和工程情况的掌握程度密不可分[1]。
因而对边坡进行监测时,应在充分了解工程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
1边坡变形规律从边坡变形的角度来划分,边坡的状态可分为初始蠕变、稳定蠕变和加速蠕变三个阶段。
初始变形阶段,变形速率小,变形趋势不明显,一般在该阶段不一定发生破坏的征兆,监测系统的设计要求精度较高,侧重于长期监测。
稳定蠕变阶段,边坡变形发展加快,有时变形宏观可见,坡面或坡顶可能出现张裂缝,坡脚也有可能出现剪切裂缝。
此阶段位移量开始增大,监测系统设计要求测试敏感部位,量程和精度均要考虑[2]。
加速蠕变阶段,边坡变形速率大,变形趋势明显,监测系统设计对监测仪器的要求可适当降低,侧重于短期监测。
边坡变形的监测内容包括:地面大地变形、地表裂缝、地下深部变形及支护结构的变形,具体的内容选择应根据边坡的等级、地质条件、加固结构特点等综合考虑。
2边坡地表变形监测方法2.1简易观测法简易观测法是通过人工观测边坡中坍塌、沉降、地面鼓胀、地表裂缝等现象,适用于监测发生病害的边坡,定期对崩坍、滑坡等宏观变形迹象进行观测,能够从宏观上掌握变形动态及其发展趋势。
简易观测法结合其它方法的监测结果,可以大致判定边坡所处的变形阶段并预测短时期内坡体的滑动趋势。
简易观测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对于变形速率较大的边坡仍然是十分有效的监测方法。
浅析露天边坡变形监测技术
![浅析露天边坡变形监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0063b3faef8941ea76e05c3.png)
浅析露天边坡变形监测技术摘要:露天采矿地市的复杂性加剧了边坡存在的风险,而边坡的存在极易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阻碍采矿的顺利进行。
因此,对边坡的变形监测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能够减少边坡变形所带来的巨大威胁。
本文从边坡工程监测技术出发,分析了GPS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的优势,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并且其监测精度高,因此,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极广,通过监测结果,可以综合分析边坡的动态发展,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加以预防。
关键词:露天边坡;变形;监测技术;GPS技术随着人们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矿产开采过程中边坡的存在,边坡变形加剧了开采过程中的生命财产风险,因此,为了降低边坡变形对开采的不利影响,对边坡变形的监测至关重要。
对监测方法与技术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监测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度和效率,为实际的开采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节约边坡变形所造成的成本损失,保证开采效率。
动态监测技术可以方便实时了解边坡的发展趋势,提前对危险加以预防,实现露天边坡变形监测系统的完善,确保开采的安全。
1 边坡工程监测方法边坡监测技术多样,主要包括了GPS技术、近景摄影测量与三维激光扫描等。
1.1全站仪全站仪操作简单方便,基于其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化的优势,能够实现对边坡变形不同阶段的实时监测,但是由于其受到地形通视条件的制约,通常用于变形速度较大的边坡位移、裂缝等的监测,监测极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应用范围有限。
1.2测量机器人测量机器人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监测对象的自动识别,其ATR功能可以进行目标的搜寻与确定,实现不同距离与角度范围内的自动化监测,节约了人力成本。
1.3GPS技术GPS监测技术由于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使得其监测可以实现全天候,并且监测精度高、速度快,操作简单方便,虽然该技术成本较高,但基于其对边坡变形不同阶段的三维位移监测,未来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利工程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大全五篇)
![水利工程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cfb72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b.png)
水利工程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大全五篇)第一篇:水利工程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边坡形态规模与变形机理分析1边坡的形态规模根据层面、坡面及节理裂隙赤平投影分析(图2),J1、J2对左岸边坡稳定性不起控制作用,其稳定性主要受J3控制,受卸荷作用的影响,在左岸J3以倾北东方向(产状为NW290°~335°/NE∠70°~80°)为主。
受此外倾结构面的控制,边坡前缘的强风化、强卸荷岩体属潜在不稳定块体,在暴雨、地震等作用下,可能失稳而发生崩塌、掉块。
2边坡变形机理分析从岩体力学的观点来看,岩体边坡的破坏不外乎剪切和拉断两种形式。
大量的野外调查资料及理论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岩体边坡的破坏均为剪切滑动破坏。
研究滑动破坏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滑动面的形态、性质及其受力平衡关系[1]。
同时,滑动面的形态及其组合特征不同,决定着要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的不同。
金佛山左岸岩质边坡的变形发育主要在坡脚平缓结构面,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缓慢的蠕变性的滑移。
上部岩性为块状灰岩,岩体坚硬,厚度大,底部为粉砂岩夹页岩,岩性相对软弱,存在易压缩变形的特点。
针对相对较软弱的粉砂岩层,增加了钻孔,采用孔内全断面成像方法,查明对应层位深度分别为57.8~62.8m和93.5~98.5m,确实存在相对软弱、破碎的粉砂质页岩层,为软弱夹层,属滑坡体深部潜在软弱面,目前尚未完全贯通形成滑动面。
上部为崩坡积土层和强风化岩块等,中、下部以弱风化粉砂岩、页岩岩体为主,掺杂有强风化、强卸荷岩体,部分岩体看似完整,但产状凌乱,局部还有架空现象。
因此,认为左岸岩质高边坡是潜在滑坡,是一个深层、顺层、复合机制成因的滑坡,下部为顺层牵引-塑流性质、上部为压致拉裂推移式。
稳定性分析1边坡计算模型对重庆市金佛山水利工程坝址区左岸岩质高边坡稳定性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天然、开挖、加固状态的边坡稳定性。
饱和状态模拟开挖前后遇强降雨的土体饱和情况,加固之后考虑竣工期和蓄水期两种情况。
边坡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技术的应用
![边坡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技术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e865aebf705cc175527096e.png)
边坡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技术的应用摘要:近十多年来,地质灾害的研究与治理已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它不仅仅再是工程界和科学界的事情。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立足于防、治结合,以防为主,而监测技术为治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
本文结合某边坡治理工程中的位移沉降监测,介绍了常见监测方法及变形监测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变形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技术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性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
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
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
1概述工程范围总体呈的矩形(长边约100米,短边约60米),呈西北到东南分布,地势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坡度约30度,高差达20多米。
区域最北端治理前塌陷严重,因此为监测重点,中部和南部的塌陷依次递减,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中南三处具有变形的代表性,产生沉降和位移可判断整个工程区域的变形情况。
本次监测采用2″级日产索佳SET2Ⅱ全站仪。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概述和监测方法2.1概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系是一个反馈体系,它包括区域调查、重点地质灾害勘察、监测、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与管理等。
其中,监测贯穿了从勘查到工程治理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而监理与管理则在整个过程都要行使职责.并架起与社会各职能部门联系的桥梁。
在此过程中,各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相互反馈的。
由于反馈信息,必要的修改是难免的,但它是在研究对象的地质力学破坏机制清楚、工程治理的总体目标确定、设计的技术路线基本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的调整与优化,不是无原则的“三边”工程或推倒重来。
2.2监测方法简介与对比2.2.1传统的测量方法传统的测量方法是使用四等以上精度的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求出待监测点的高程。
本科毕业论文---边坡监测技术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边坡监测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9f08a8277232f60dccca169.png)
边坡监测技术综述摘要:边坡监测是露天矿不可少的测量工作,通过阅读十四篇中文文献和两 篇外文文献,本文总结了一些国内外边坡监测方法和露天矿边坡监测的特点、目的和 原理。
关键词:边坡监测;露天矿;监测方法;目的;原理1边坡监测的概述地质灾害是影响和危险露天矿安全和生产其中之一,综合影响的原因,包括地质 构造,岩性,水,地下环境和露天采矿,内部塌陷,爆破振动,设备动态负载和其他 因素。
因此,高效、准确的监测露天矿的边坡的变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⑴01.1露天矿边坡特点(1) 边坡为岩石物质的较多,边坡幅度比较高,边坡相对较陡,安全系数比较低。
(2) 因为矿体常年开采,所以露天矿边坡逐渐增高,因此,就有一定的开采危险(3) 自然风化直接影响矿体裸露地方,并经常受如爆破等因素影响。
(4) 如果是金属类型的矿体,因为受到浅部构造的影响,具有比较复杂的工程地质 条件[3] 0 1.2露天矿边坡监测的目的露天矿的边坡一般是临时或半永久性的,边坡变形在露天矿开采中是普遍存在的 现象,为了避免灾害,如果发现位移速度急剧增大时,应立即撤出人员,采掘、运输 设备。
以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通过监测变形的规律,可以进一步的研究边坡变形 的原因,预报灾害,为以后的边坡设计积累经验。
提供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资料, 预报滑坡。
还可以依据观测资料了解和掌握滑坡的形态、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采取 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露天矿山生产安全、高效、经济的开采 ⑷0[2] 01.3监测的原理边坡崩塌或滑坡,岩石群和土壤的向边坡下运动,是由于边界处的物体运动,发生剪切破坏的结果[5],边坡岩体的位移,直接反映边坡岩体的移动范围、移动量的大小、移动的速度和应力场演变规律,同时也反映边坡的稳定程度。
边坡受到力的作用从变形到最终破坏,通常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演化过程。
边坡失稳的发展过程,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边坡地表、地下的宏观与微观变形现象。
包括边坡地表的位移、地面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地下滑动面的形成等。
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
![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23098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0.png)
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影响边坡变形的主要因素,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操作流程和数据分析结果,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本文还提出了监测设备精度和可靠性问题以及监测数据处理和管理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监测数据处理和管理流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等解决方案。
本研究旨在为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分析引言: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速公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而高速公路边坡变形问题的存在,给高速公路的运营和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因此,进行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导致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的因素(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导致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
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区地质构造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因此其边坡变形的原因也有所不同。
例如,地震是导致边坡变形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强烈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导致边坡的震动和位移,进而引起边坡的破坏和滑动。
此外,气候和水文条件也会对边坡变形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雨水渗入边坡中,可能会导致边坡内部的土壤软化和沉降,加速边坡的变形和破坏。
(二)人为因素工程建设和改造是可能导致边坡变形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不规范的施工和施工质量问题也可能会导致边坡的变形和破坏。
另外,维护不当和管理不善也可能会导致边坡的变形和破坏。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设计,可能会导致边坡的结构和材料出现问题,从而引起边坡变形和破坏。
而维护和管理不善,则可能导致边坡内部的水文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进而加速边坡的变形和破坏。
二、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实践在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监测实践中,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对边坡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变形趋势,并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和修复,从而确保公路交通的安全。
探讨边坡变形监测技术与发展
![探讨边坡变形监测技术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8d07f1480eb6294dc886c8c.png)
探讨边坡变形监测技术与发展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技术的迅猛发展,矿山、地质灾害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处理方法上有了新的发展。
文章针对边坡工程变形监测的作用与基本原则展开了讨论,同时从边坡监测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边坡变形监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边坡变形;监测方法;技术分析前言近年来,矿山、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和生产与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害损失,避免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就要对边坡变形的监测,则是科学治理边坡和正确处理潜在问题的依据,合理的边坡监测可以提供相关边坡恶性发展的报警,以保证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反之在变形趋稳时解除警报,以利组织生产。
通过对边坡动态的观测,为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基础资料,切实掌握边坡岩体的变形规律,了解滑坡体的形态、范围及规模,以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从而采取防治措施,使边坡处于安全的、稳定的良好状态。
一、边坡工程监测的作用在水利建设、矿山开采、地质灾害治理、高层建筑基坑和深开挖施工等各个建设领域中,通过边坡工程的监测,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1边坡的稳定性评价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并作出有关预报,为业主、施工方及监理提供预报数据,跟踪和控制施工进程,对原有的设计和施工组织的改进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及时提供报警值,合理采用和调整有关施工工艺和步骤,做到信息化施工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1.2防治滑坡,蠕动变形为防治滑坡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动变形提供技术依据,预测和预报今后边坡的位移、变形的发展趋势,通过监测可对岩土体的时效特性进行相关的研究。
1.3监测结果对已经发生滑动破坏和加固处理后的滑坡,监测结果也是检验崩塌、滑坡分析评价及滑坡处理工程效果的尺度。
1.4提供参数为进行有关位移反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参数。
对于岩土体的特征参数,由于直接通过试验无法直接取得,通过监测工作对实际监测的数据建立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有关反分析计算。
公路边坡变形监测预警技术与工程应用
![公路边坡变形监测预警技术与工程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9d4671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9.png)
200交通科技与管理工程技术0 引言我国的公路建设近三十年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截至2019年,全国公路总里程501.25万公里,公路密度52.21公里/百平方公里。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建设向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延伸,由于山区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高填深挖的状况,形成大量的高边坡(填方边坡或挖方边坡),造成原有的地质力学平衡条件被破坏,在各种自然和工程因素的扰动下,时常引起公路边坡的变形甚至破坏,给边坡的施工和维护带来了诸多的技术挑战。
由于干线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受资金、工期等多方面的限制,边坡灾害的防护工作不足,因此西南山区公路受灾害影响的数量最多、路段最长、隐患最大。
如在四川绵竹境内鲍竹路上行驶的一辆大客车被十余吨突然掉落的巨石砸毁,导致18名乘客死亡的惨剧;在重庆彭(水)-石(柱)公路约5公里处突然发生的山体滑坡,一辆路过的客运汽车恰好被滚落的巨石砸中,导致7名乘客当场死亡;重庆已经运营7年的公路突然发生大型的顺层滑坡,导致该段公路受堵,10余天不通畅;贵州省思南县青杠坡镇在2013年4月22日突然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了11人死亡,2人受伤。
1 工程概况该互通为峰林谷地岩溶地貌单元,区内地势海拔高程2 071.0 m~1 835.0 m,最大高差约236 m。
勘察区上部多被开垦为耕地,呈阶梯状,坡度约为25°~35°下部为高速公路施工开挖边坡,总体坡度约20°~35°,局部坡度较陡,约50°。
该区域出露第四系碎石土,灰岩巨型块石堆积体,下伏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第一段灰岩、砂岩、泥灰岩及煤系地层。
煤系地层因雨水冲蚀抗剪强度较低,下部灰岩、砂岩及泥灰岩多处存在互层现象,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1 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 4dl+el )碎石土:黄褐色,稍湿,松散~稍密,碎石成分为石灰岩,多呈次棱角状、碎片状,排列无序,一般块径3 cm~8 cm,最大15 cm,充填粉质黏土,其中碎石含量在50%~60%之间。
边坡变形监测毕业论文==
![边坡变形监测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60b43c7f1922791788e864.png)
边坡变形监测毕业论文==目录(Contents)前言…………………………………………………………………………………1.工程概述…………………………………………………………………………2.坐标系统……………………………………………………………………………3.建筑物变形观测与动态位移监测…………………………………………………3.1 变形概述……………………………………………………………………3.2 变形观测概述…………………………………………………………………3.2.1.变形观测………………………………………………………………….变形观测的特点…………………………………………………………3.2.3.变形观测的基本方法…………………….3.2.4.变形观测系统………………………….4.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精度和频率…………………………………………………4.1 变形观测的精度……………………………………………………………4.2 观测的频率…………………………………………………………………5.变形观测平面控制网的建立……………………………………………………5.1 变形的分类……………………………………………………………………5.2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原则………………………………………………………5.3具体实施阶段…………………………………………………………………GPS具体作业……………………………………………………………Leica DI2002具体作业…………………………………………………6.高程控制网和垂直位移监测………………………………………………………6.1 垂直位移监测的分类…………………………………………………………6.2 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精密水准测量作业的一般规定…………………………………………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的检验……………………………………………精密水准测量水准路线…………………………………………………精密水准测量水准基点和监测点的构造和埋设………………………精密水准测量工作基点及监测点标墩墩面高程接高…………………精密水准测量水准平差…………………………………………………精密水准测量垂直位移监测基点首次值高程成果表………………精密水准测量垂直位移监测点二等水准首次值高程成果表…………水布垭导流洞出口变形监测工作基点平面﹑高程控制成果表………水布垭导流洞出口变形监测点平面﹑高程成果表…………………7.结束语……………………………………………………………………………8.致谢………………………………………………………………………………9.参考文献…………………………………………………………………………10.中英文缩写………………………………………………………………………1. 工程概述湖北清江水布垭枢纽工程位于湖北省巴东县内,是清江梯级开发的龙头枢纽.水库总库容为 4.58×109m3,系多年调节水库,正常蓄水位400m,相应库容4.312×109m3,装机容量1600MW,是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其他的水利枢纽,为一等大(1)型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一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主要建筑物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左岸河岸式溢洪道,右岸地下室式电站以及放空洞.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高233m,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409m,坝轴线长660m,大坝填筑方量约为1.5637×107m3.河岸式溢洪道布置在左岸,由引水渠、控制段、泄漕段和下游防冲段组成,开挖方量约为9.476×106m3.导流洞出口高边坡开挖,正面边坡有9个开挖马道,马道高程从365米到229.5米,开挖高度为160多米,侧面边坡有8个开挖马道,马道高程从350米到229.5米,开挖高度为150多米.导流洞出口下游方向,侧面边坡上方是1#公路,3#公路,5#公路和7#公路,各自延长段分别通往导流洞出口.2. 坐标系统依据收集到的现有资料及技术设计的要求,平面控制网的起算数据为SBY02,SBY05,SBY09,垂直位移监测的起算数据为SBY01,SBY05.因此变形监测利用的基准和系统为:(1).1954年北京平面坐标系(2).高斯-克吕格投影3°带(3).中央子午线111°(4).1956年吴淞高程系3 建筑物变形观测与动态位移监测3.1 变形概述建筑物在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基础的地质结构不均匀,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同,土基的塑性变形,地下水位的变化,大气温度的变化,建筑物本身的荷重(如风力,震动等)的作用,会导致工程建筑物随时间的推移发生沉降,位移,扰曲,倾斜及裂缝等现象。
公路隧道边坡变形监测探讨
![公路隧道边坡变形监测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29f56bc2f60ddccdb38a068.p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 工程技术与应用 |·53·2019年第15期公路隧道边坡变形监测探讨刘 佳(广州新远路桥技术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800)摘 要:近年来,公路隧道建设活动逐渐增多,这对交通体系完善、出行便利度提高有促进意义。
为保证公路隧道交通投入使用的安全性,务必落实边坡变形监测工作,并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边坡变形原因,提出边坡整治的合理化建议。
文章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在变形原因总结的基础上,制定边坡变形监测方案,提出边坡整治措施。
关键词:公路隧道;边坡;变形监测;整治措施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9)15-0053-02作者简介:刘佳(1983—),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路桥检测,工程检测。
现今,公路隧道滑坡现象普遍存在,为减少滑坡频次、降低人员伤亡几率,大范围开展边坡变形监测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此,文章针对“公路隧道边坡变形监测”论题深入探究,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参考,从整体上提升公路隧道边坡稳定性。
1 工程概况1.1 项目介绍本文以紫惠高速公路凤安隧道工程为例,该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
山坡地势特点总结为地貌总体东北高,西南低,呈阶梯状,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次级地貌单元包括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剥蚀丘陵地貌和溶蚀、侵蚀谷地及其中的堆积地貌(冲积平原、阶梯和洪积扇)。
1.2 地质条件这一公路隧道项目的地质情况分为滑体土、滑床土、基岩三种。
其中,滑体土颗粒由两部分组成,即泥岩和砂岩。
受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等地质构造格架的控制,山体及其之间的盆地和谷地多呈北东方向展布,形成北部山地丘陵,间有山谷平原,中部丘陵台地,南部为冲积平原间有丘陵台地穿插,变化较大[1]。
隧道左侧出口路堑边坡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边坡变形监测分析边坡变形监测工作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点,为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监测任务,并获得准确的、真实的监测结果,要制定合理的、可行的监测方案,以便客观、全面掌握公路隧道边坡变形情况,并为后期原因分析和整治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水库变形监测结论范文
![水库变形监测结论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211fd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a.png)
水库变形监测结论范文经过一段时间对咱们这个水库的变形监测呀,可算是有个结论啦。
一、整体情况。
就像给水库做了个体检一样,总的来说呢,这个水库目前大部分区域还是比较稳定的。
就好比一个健康的人,虽然偶尔有点小毛病,但大体上还是活力满满。
二、坝体部分。
1. 水平方向。
坝体的水平位移在大部分监测点表现得比较正常。
就像一群排着整齐队伍的小士兵,没有出现哪个突然掉队或者乱了阵脚的情况。
不过呢,在靠近[具体方位]的几个监测点,有那么一丁点儿的水平位移波动。
但这波动啊,就像一个人走路的时候稍微崴了一下脚,目前来看还不严重,对整个坝体的稳定性暂时没有构成大的威胁。
2. 垂直方向。
在垂直方向上,坝体沉降的情况也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大部分地方沉降得很均匀,就像一块平整的蛋糕慢慢地下沉了一点点,但是有一个地方,就像是蛋糕上被不小心按了个小坑一样,在[具体位置]的沉降稍微比其他地方多了那么一点点。
不过这个小坑目前也没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像被定格住了一样。
三、岸坡部分。
1. 左岸边坡。
左岸边坡就像是水库的一个安静的邻居,大部分时间都很老实。
监测数据显示,只有在靠近坡顶的地方有一点点轻微的变形,就像是这个邻居伸了个懒腰,稍微动了一下。
这可能是因为最近雨水有点调皮,渗进去了一点,让土壤有点松动,但整体还在安全范围内。
2. 右岸边坡。
右岸边坡相对来说就更乖巧了。
几乎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形情况,就像一个纹丝不动的卫士,稳稳地守护着水库的这一边。
四、总结与建议。
总的来讲,咱们这个水库虽然有一些小的变形情况,但就像人身上偶尔起个小疙瘩一样,目前都还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不过呢,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
就像照顾一个小宝贝一样,得时刻关注着。
建议就是,在那些有轻微变形的地方,咱们可以增加一些监测的频率,就像多给有点小毛病的地方把把脉。
还有啊,要对水库周边的环境多留意一下,特别是雨水多的时候,要防止更多的水渗到坝体或者岸边去捣乱。
如果发现那些小变形有变大的趋势,就像小疙瘩变成了大肿块一样,那可就得赶紧采取措施啦,比如加固一下坝体或者给边坡做个小防护什么的。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b45b0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6c.png)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原理 (6)2.1 摄影测量基本原理 (7)2.2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特点 (8)2.3 技术流程与关键步骤 (9)三、边坡变形监测需求分析 (11)3.1 边坡变形类型与特点 (11)3.2 监测要求与精度指标 (12)3.3 监测周期与频率安排 (13)四、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15)4.1 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16)4.2 变形量测与数据分析 (17)4.3 系统设计与实现 (17)4.4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19)五、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20)5.1 优势分析 (21)5.2 挑战与问题 (23)5.3 应对策略与建议 (24)六、结论与展望 (25)6.1 研究成果总结 (26)6.2 发展与应用前景 (26)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7)一、内容概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已成为边坡变形监测的重要手段。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优势。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通过高分辨率的相机捕捉边坡表面的细微变化,为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分析边坡的变形趋势、评估其稳定性以及预测潜在的风险。
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传统的测量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投入,而且数据精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工作,且数据精度高、误差小。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无论是高山峡谷还是平原地区,无论是恶劣的气候条件还是复杂的地形环境,都可以利用该技术进行边坡变形监测。
该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测量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监测系统,提高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边坡变形监测方法综述
![边坡变形监测方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1262fe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0.png)
边坡变形监测方法综述摘要:随着交通网络的延伸,高边坡在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日益凸显。
清晰地认知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不仅能够充分认识当前高边坡变形监测领域的存在问题,更能促进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
通过对当前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类型、特点、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归纳总结,结合高边坡变形监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将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划分为传统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和智能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两大类。
关键字:边坡灾害;边坡变形;边坡防护;监测技术;智能化监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0引言边坡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同时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1]。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土幅员辽阔,公路建设不可避免会遇到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公路沿线会面临多种地质灾害风险[2]。
高边坡的变形与破坏直接威胁着公路、铁路交通运输安全。
为及时发现并预测边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止因此而引影响公路交通安全,开展高速公路边坡变形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确定边坡滑体的具体周界、对滑体的滑动量做定期的检测、主要滑动线的方向和滑动速度,是边坡安全监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3]。
高速公路上高边坡稳定性的预判和分析事关重大,严重者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合理科学精准的高边坡变形监测技术是帮助解决高边坡失稳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拟梳理并分析现有高边坡变形监测方法,对比各类方法的优劣,并尝试给出智能边坡监测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
1边坡变形监测的发展苏联滑坡专家叶米里扬诺娃[4]在《滑坡作用的基本规律》一书中全面地论述了自然滑坡产生的条件、因素、机理和过程; 日本学者Saito[5]提出了著名的“斋藤法”滑坡预报公式,并成功预报一起隧道滑坡; 智利学者 Hoek[6]提出根据滑坡变形曲线的形态和趋势外推求滑动时间的外延法; 崔政权[7]首次提出运用系统工程地质学 ( system engineering geology,SEG) 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的思路; 谢守益等[8]设计了降雨滑坡的典型阈值,并根据极值分布理论对典型滑坡降雨诱发概率进行了统计分析; 马莉等[9]、唐春艳等[10]先后运用灰色理论和交互多模算法对滑坡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滑坡预测模型和一种卡尔曼平滑算法等。
论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相关问题分析
![论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相关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1c5dd616fc700abb68fcff.png)
论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相关问题分析发表时间:2017-10-13T14:40:02.7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作者:罗欢[导读] 摘要:边坡的开挖、加固和防护,是矿山、水利、交通等领域中常涉及的工程项目,而边坡的稳定性,是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对于边坡施工中的监测工作还不够重视,导致工作被动,应该在项目开展的初期就着手边坡变形监测工作。
身份证号码:45033119890410xxxx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边坡的开挖、加固和防护,是矿山、水利、交通等领域中常涉及的工程项目,而边坡的稳定性,是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对于边坡施工中的监测工作还不够重视,导致工作被动,应该在项目开展的初期就着手边坡变形监测工作。
关键词: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相关问题分析 1边坡监测技术发展历程边坡是指岩土体在自然重力作用或人为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斜度的临空面(唐辉明,2007)。
工程建设中遇到的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工程安全,因此人们做了大量边坡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诸多先进仪器也相继被应用到边坡变形监测中来)(图1)。
边坡变形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有坡顶拉裂、潜在滑裂面(带)附近的剪切、坡体向临空面方向的蠕动、弯曲倾倒和挠曲变形、不均匀沉降等。
边坡的变形机制则有推移式、牵引式等。
自1860a意大利首先建立土木工程部队进行边坡监测算起,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已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
第2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边坡监测工作一般由私人公司负责。
瑞士曾对一处隧道的滑坡观测了50a,对某湖岸处的边坡观测了55a(马骥等,1982)。
而此阶段的边坡监测一般是依靠人工观察和皮尺等简易工作完成。
现代比较完备的边坡监测系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这个时期,各种适用于不同边坡条件的变形光学、电学测量仪器开始出现。
日本学者Saito在长期的滑坡研究基础上,于1963年提出了著名的“斋藤法”滑坡预报公式,将土体蠕变分为减速蠕变、稳定蠕变、加速蠕变3个阶段(Saitoetal.,1969)。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浅析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1b650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b.png)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浅析发布时间:2022-09-08T03:11:18.615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37卷7期作者:杨震[导读] 近年来,由于对边坡的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边坡变形监测在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处理方法上也有了新的改变,各种各样新边坡变形监测仪器在新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推动下不断被投入使用。
杨震中铁建港航局集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摘要:近年来,由于对边坡的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边坡变形监测在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处理方法上也有了新的改变,各种各样新边坡变形监测仪器在新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推动下不断被投入使用。
同时,对边坡变形监测也从以前的岩土力学监测和监测数字监测向智能化监测等方向发展,监测的准确率不断提升。
边坡的施工管理与加固是施工中的一个重点,而边坡的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目前,国内尚未充分关注边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大都是当边坡存在威胁,或是在边坡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才开始考虑边坡变形监测技术方面的问题,导致边坡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处于被动状态。
随着边坡变形监控技术的发展,各种边坡变形监测工作也在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边坡变形;监测技术;浅析引言在我国,由于高速公路工程的发展滞后,导致了边坡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国外已经实现了对边坡的实时监测,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
长期以来,在边坡的安全问题上,主要依赖于设计。
但是,由于土层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岩土力学仍处于“半经验”、“半理论化”的特征,要在时间上对其进行精确的评价仍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所以,对于高速公路的边坡,尤其是那些对其造成重大损害的关键边坡应采取适当的监测方法,并与设计、施工、勘察等进行动态的补充,以便监测和勘察指导设计施工,确保项目的安全与正常运行。
1、边坡变形监侧概述1.1边坡变形规律根据边坡变形特征,将其形态分成初始蠕变、稳定蠕变和加快蠕变三个时期。
初期变形速度低,变形倾向不显著,通常在此期间不会出现破坏迹象。
分析道路工程边坡变形监测技术
![分析道路工程边坡变形监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012249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6.png)
分析道路工程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发布时间:2022-06-23T06:40:00.082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2月第4期作者:朱仕平[导读] 通过科学预警和监测,能够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朱仕平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0一大队四川攀枝花 617027【摘要】通过科学预警和监测,能够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通过对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发展情况调查,了解当前我国边坡变形监测发展状况,不但能够找到边坡变形监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为调整边坡变形监测方案提供思路。
本文就结合工程案例,进一步探讨道路工程边坡变形监测技术,提出相关监测方法。
【关键词】道路工程;边坡变形;监测技术1.引言我国作为一个地理面积比较广的国家,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地质类型多,其中包含了山地、丘陵等,给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近几年,因为受到极端天气状况等影响,岩土体内部应力发生变化,导致地质灾害问题频繁出现,特别是地震、滑坡等。
所以,做好监测预警工作是降低地质灾害影响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道路工程施工建设中,通过引进边坡变形监测技术,能够对道路工程边坡变形情况进行调查,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施工计划,保障施工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
2.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天星坝片区。
项目区北部和西部有已建好的东西转南北向的炳仁线,中部有在建的南北向花城大道,西南部临建成的南北向阳光大道,东部有规划的内环快速路,片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27 平方公里。
干通路位于花城新区中部,项目北距攀枝花市东区约5.5km,南距仁和区中心约为2.5km,东距保安营机场直线距离约为6km。
区域行政区划属花城新区,因其良好的地理和区位优势成为未来攀枝花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区域。
3.道路工程边坡变形监测技术3.1工作目的要想更好地了解道路工程边坡变形情况,需要做好道路工程边坡变形监测工作,根据获得的监测信息,真实的展现出工程整体状况,并且进一步梳理沉降量与各个变形因子之间的关系,找到监测物体变形规律,从而科学地推理出监测物体变化,精准的评估其发展状态,提供真实、有效的分析方案。
边坡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边坡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07810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77.png)
工 业 技 术边坡变形观测的意义在于提供边坡的稳定状况、位移和变形的规律等,为滑坡预报提供依据。
边坡变形观测的目的是确定滑体的周界,定期测量滑动量、主滑动线的方向和速度,以监视建筑物的安全。
对于建(构)筑物变形的观测,除采用常规的正、倒垂、引张线等手段外,其外部变形的监测则要依赖于以大地测量学的原理、方法与使用精密测量及计量仪器相结合的精密工程测量这种特殊的手段,通过必要频次的反复测量来保障。
变形观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情况下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前方交会和极坐标法。
近年来由于全站仪和GPS的出现,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和GPS直接进行滑坡监测的方法应用越来越多。
本论文主要研究使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变形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
1 工程概况某隧道位于山城地区,由于进洞口附近高边坡开挖,已造成开挖部分出现多处裂缝,虽然施工方采取了喷浆及其它加固措施,但为了安全起见,并摸清高边坡形变量,为施工方开挖提供正确的数据,需对有形变的高边坡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2 TCA2003 全站仪和极坐标差分法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测量机器人(Measurem ent robot)或称测地机器人(Georobot) 是一种能代替人进行自动搜索、跟踪、辨识和精确照准目标并且获取角度、距离、三维坐标以及影像等信息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可以实现测量的全自动化、智能化。
尤其在小尺度局部坐标测量当中,测量精度高、灵活机动、快速便捷、无接触等方面,有着其它测量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2.1TCA2003 硬件介绍TCA2003集成了步进马达、CCD 影像传感器,是一种能自动搜索、识别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取角度、距离和三维坐标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属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测量仪器,标称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1mm+1PPm),配备相应软件,可自动照准目标、观测和记录,故有测量机器人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工程执行技术标准(一)执行技术标准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2、《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4、《岩土工程监测规程》(YS5229-93)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8、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9、《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 8-85;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式》GB7929-87;13、其他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专业验收规范。
14、若有最新版本的规范和标准,则以最新的规范和标准为准。
15、有关设计施工图纸(二)基坑监测工程执行技术标准1.1 基坑监测实施单位应具备承担基坑变形监测及沉降观测工程资质。
监测前应在现场踏勘和收集相关资料基础上,依据委托方和相关单位的要求和规范、规程规定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须经委托方及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实施。
1.2 基坑监测按照A1-4地块(大商业)区域为一级基坑、销售物业区域为二级基坑编制监测方案。
1.3 监测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2倍以上基坑深度。
1.4基坑监测应达到下列目的:1) 对基坑支护体系及周边环境安全进行有效监护;2) 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参数;3) 验证有关设计参数。
1.5监测点应稳定可靠,标识清晰,能直接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性。
1.6各类传感器在埋设前均应进行标定,各种测量仪器除精度需满足要求外,应定期由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检验、校正。
1.7监测传感器应满足下列要求:1)与量测的介质特性相匹配,以减小测量误差;2)灵敏度高、线性好、重复性好;3)漂移、滞后误差小;4)防水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成活率高。
1.8监测数据宜自动连续采集,便于信息处理、分析和预测。
1.9当监测值达到报警值或出现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加密或连续监测。
1.10应对现场监测的结果认真分析整理,仔细校核,确保数据可靠、正确,并及时提交监测日报表;当监测值达到报警值,应立即发出报警通知。
二、监测方案编制要求2.1 监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1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性质、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概况);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3 监测目的和依据;4 监测点设置原则;5 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及各监测点布置的平面、立面图;6 监测方法及精度;7 监测进度和监测频率;8 监测报警值控制标准;9 监测成果及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10 监测人员组织和主要仪器设备。
2.2 基坑方案编制前,委托方应提供下列资料:1 基坑围护设计施工图及设计人员提出的监测要求;2 勘察成果文件;3 基坑影响范围内地下管线图及地形图;4 周边建(构)筑物状况(建筑年代、基础和结构形式)等。
2.3 基坑施工前应对周边建(构)筑物和有关设施的现状、裂缝开展情况等进行前期调查,并详细记录或拍照、摄像,作为施工前档案资料。
前期调查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3倍基坑深度。
2.4 监测范围宜达到基坑边线以外2倍以上的基坑深度,并符合工程保护范围的规定,或按工程设计要求确定。
2.5 基坑施工监测过程中应了解监测范围内周边工程施工(挖土、打桩、降水等)情况,并分析对监测成果的影响。
2.6 监测项目应有针对性的根据基坑工程监测等级、支护结构特点、施工工艺以及变形控制要求确定。
三、围护体系监测点布置要求3.1 一般规定3.1.1 围护体系监测点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围护体系的类型、形状、位置以及分段开挖的长度、宽度和基坑施工进度等因素。
监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各类围护结构体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
3.1.2 基坑围护墙侧边中部、阳角处、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较大处宜布置监测点,周边有重点监护对象处应加密监测点。
3.1.3 不同的监测内容尽可能布置在同一剖面上或附近,可便于监测数据变化趋势之间能进行相互印证。
3.1.4 监测点布置尚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单位要求。
3.2 监测点布置3.2.1 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应为共用点,并布置在冠梁(压顶)上,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关键部位宜适当加密,且每侧边监测点不少于3个;2 宜布置在围护墙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处。
3.2.2 围护体系裂缝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围护体系出现肉眼可见裂缝时,宜及时布置监测点;2 宜在裂缝中部和两端各布置裂缝宽度监测点。
3.2.3 围护墙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布置在围护墙中间部位,布置间距宜为20m~50m,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2 监测点布置深度宜与围护墙(桩)入土深度相同。
3.2.4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围护墙体内;2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20m~50m,且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3.2.5 锚杆或土钉拉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应布置在基坑每侧边中间部位、锚杆或土钉受力较大处;2 每层监测点应按锚杆或土钉总数的1%~3%布置,且不应少于3个;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3.2.6 基坑外地下水水位监测包括潜水水位监测和承压水水位监测,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监测点宜布置在邻近搅拌桩施工搭接处、转角处、相邻建(构)筑物处、地下管线相对密集处等,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3.2.7 基坑内地下水水位监测包括潜水水位监测和承压水水位监测,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相邻降压井近中间部位。
观测孔埋设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3.2.8 土体深层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应布置在邻近需要重点监护的地下设施或建(构)筑物周围土体中;2 监测点布置间距宜为围护墙侧向变形监测点布置间距的1~2倍,并宜布置在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旁,每侧边监测点至少1个;3 土体侧向变形监测(测斜)孔埋设深度宜大于围护墙(桩)埋深的5m~10m。
四、周边环境监测点布置4.1 一般规定4.1.1 周边环境监测包括各类基坑周边邻近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及地表的监测。
建(构)筑物监测内容为垂直、水平位移、倾斜、裂缝等;地下管线监测内容为垂直、水平位移;地表监测内容为垂直位移、裂缝。
4.1.2 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基坑各侧边工程监测等级、周边邻近建(构)筑物性质、地下管线现状等确定。
4.1.3 施工前应收集周边建(构)筑物状况(建筑年代、基础和结构形式等)、地下管线(类型、年代、分布与埋深等)资料,并组织现场交底。
4.2 邻近建(构)筑物监测点布置4.2.1 垂直与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应布置在基础类型、埋深和荷载有明显不同处及沉降缝、伸缩缝、新老建(构)筑物连接处的两侧;2 监测点宜布置于通视良好,不易遭受破坏之处;3 建(构)筑物的角点、中点应布置监测点,沿周边布置间距宜为6m~20m,且每边不应少于3个;圆形、多边形的建(构)筑物宜沿纵横轴线对称布置;工业厂房监测点宜布置在独立柱基上。
4.2.2倾斜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或伸缩缝两侧承重柱(墙)上,应上、下部成对设置,并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必要时中部加密;2 当采用垂准法观测时,下部监测点为测站,则上部监测点必须安置接收靶;3 当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观测时,仪器设置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宜为上、下点高差的1.5~2.0倍;4.2.3 基坑开挖前应对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裂缝现状进行目测调查并记录,对典型裂缝布置监测点。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应及时增设监测点。
裂缝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裂缝的首末端和最宽处应各布设一对观测点;2观测点的连线应垂直于裂缝。
4.3 邻近地下管线监测点布置4.3.1管线监测点间距宜为15m~25m,所设置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
4.3.2 影响范围内有多条管线时,宜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质、管径等情况,综合确定监测点,且宜在内侧和外侧的管线上布置监测点。
4.3.3上水、煤气管宜设置直接观测点,也可利用窨井、阀门、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
4.3.4 地下电缆接头处、管线端点、转弯处宜布置监测点。
4.4 邻近地表监测点布置4.4.1 地表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按剖面垂直于基坑边布置,剖面间距宜为30m~50m,每侧边剖面线至少1条,并宜设置在每侧边中部;2 监测剖面线延伸长度宜大于3倍基坑开挖深度。
每条剖面线上的监测点宜由内向外先密后疏布置,且不宜少于5个。
4.4.2 地表裂缝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前应采取目测调查,在基坑影响范围,对地表、道路出现的裂缝现状进行记录;2施工过程中发现新裂缝应增设监测点;4.4.3 当无法在地下管线上布置直接监测点时,管线上地表监测点的布置间距宜为15m~25m。
五、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5.1 一般规定5.1.1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监测等级、现场条件、设计要求、地区经验和测试方法的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
5.1.2变形测量点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
基准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施工前埋设,并经观测确定其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2 在施工场地影响范围外设置,不宜少于3个;3 监测期间,应定期联测,检验其稳定性;4 整个施工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正常使用。
5.1.3 同一工程的监测,宜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并应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进行施测。
5.1.4 监测过程中应进行巡视检查,注意基坑周围地面及建(构)筑物墙面裂缝、倾斜等变化,同时了解施工工况、坑边荷载的变化、围护体系的防渗以及支护结构施工质量等。
5.2 水平位移监测5.2.1 水平位移测量精度要求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水平位移测量精度要求(㎜)监测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监测点坐标0.3 1.0 3.010.0中误差注: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1/2。
5.2.2 水平位移监测网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并进行一次布网;水平位移监测网宜采用GPS网、单导线或导线网、边角网和视准轴线等形式。
当采用基准线控制时,轴线上必须设置检核点。
5.2.3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数量不应少于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