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完整)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基础 第二节 病 机 学
《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 的方法,开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先导。
温病学说的发展,提出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 三焦辨证的。
一、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 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
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 候。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心亦移热于小肠。 一旦小肠为病,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分, 转输障碍,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 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
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
肝火上炎
化火上冲
情志所伤 肝气郁结
肝阳妄动
血行不畅 血脉淤阻
病因寒邪侵袭 寒滞肝脉
经气失宣
肝阴不足
肾阴亏虚 肝失濡养
虚阳上扰
实证 虚症
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
和法祛邪而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和解治法。
适用范围:此法运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 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肝 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
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治法,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
温法适用于寒邡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疾病。
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 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 脱则血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
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血瘀、血虚。
三、风火湿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风
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
内风阳气所化,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
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 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 舌强等。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病机【重点难点】一、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3.劳逸:(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中医内科45病源流和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45病源流和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45病源流和病因病机一、感冒【源流】1.感冒病名最早出自——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立辛温、辛凉两**则。

3.“时行感冒”提出—《类证治裁》【病因病机】1.风邪是引起本命的主要外因。

2.病位:肺卫。

3. 基本病机:卫表不和(为主),肺失宣降。

4.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二、咳嗽【源流】1.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2.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病因病机】1.病位:在肺(为主脏),与肝、脾密切相关,日久及肾。

2. 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3.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

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顾。

三、哮病【源流】1. 1.《内经》虽无哮病,但有“喘鸣”、“齁鼻合”之类的记载。

2.《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

3.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

4. 明*虞抟《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病因病机】1.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基本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2. 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甚及心。

3.治疗原则: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先,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四、喘证【源流】1.《景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

2..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

”“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重证每多影响于心。

2. 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3. 治疗原则:实喘:治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喘脱—扶正固脱,镇摄潜纳。

五、肺痈【源流】1. 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并对病因病机、脉证、治疗及预后作了全面的论述。

中医-病因病机PPT

中医-病因病机PPT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 六淫
1.定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出现不正常变化,超过人 体适应能力,导致疾病,便称为六淫,或“六邪”。它是外感疾 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6
六 太过 导致人体发病 六

不及 急骤变化

正气不足
关于太过、不及
时未至而气已至 太过 (图)
时已至而气未至 不及
时:时间,太阳到达黄经某一位置的时刻 气:主气、当令之气(气温、气候)
(2)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3) 暑多挟湿
14
湿邪 (Dampness)
4.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3) 湿性粘滞
① 病程缠绵 ② 证候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5
燥邪 (Dryness/Dryness Evil)
5.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正邪相争 正: 邪: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2.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 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29
正邪相争(二)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正不胜邪:表邪入里,病情恶化; 正能胜邪:邪气出表,病情向愈。
30
正邪相争(三)
(三) 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实证: 虚证:
病因分类
内伤
其他(意外)
七情
外伤
可致病的病 理产物
痰饮
疠气
饮食
烧烫伤
瘀血
劳逸
冻伤
结石
虫兽伤
4
病因
3.病因的相对性 致病与非致病
六气——正常气候变化 七情——正常情志反映 饮食劳逸——正常生理需要 病理产物与病因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感冒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

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

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

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

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

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咳嗽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

中医学病因病机课件

中医学病因病机课件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中医学病因病机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多从
肌表、口鼻、皮而入。
(一)六淫——六邪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
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致
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
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3)暑多挾湿:
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 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中医学病因病机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 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 季节,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 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 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 内湿之分。其性质特点如下: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中医学病因病机
•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 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 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 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 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 常理,为不内外因。”始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 情志所伤为“内所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 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与 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 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 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 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汗出、恶风、鼻塞、头痛、身背项痛等
(2)风善行而数变。

中医学基础》第三篇第11章病因

中医学基础》第三篇第11章病因

七情对气的影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
01
七情对脏腑的影响:怒伤肝、惊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TEP 02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风性善行、数变(多变)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善行——风性善动不居,行无定处 数变——风性来去迅速,变幻无常
性质: (多变)
病位游移不定——— 行痹 发病快,传变快—— 风疹瘙痒
致病特点:



1、风
01
风性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多兼其他邪)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收引,收缩牵引。 性质:收引,寒性有收缩牵引之性。 致病特点: 气机收敛,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头身疼痛、脉紧、关节曲伸不利等。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所化。
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纯属外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炎热)
性质: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
02
病因,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亦称致病因素。
(一)病因的概念
01
一、概念
01
02
03
04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P116
《金匮要略》将病因入侵概括为三个途径P116
宋·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 ---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P116
现今教材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

《中医学》第四章病因病机

《中医学》第四章病因病机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病证表现
暑为阳邪、其性炎 热 暑性升散、伤津耗 气扰神
暑多挟湿
热势炽盛、驰张上 壮热、面赤、心烦、

脉数
向上向外升散、腠 心胸烦闷、汗多气
理开泄、热迫津泄, 短、尿少口渴,甚
气随津脱
则昏倒
天暑下逼,地湿上 四肢困倦、胸闷呕

恶、大便溏泄不爽
湿
一、概述:
湿—长夏—土—脾
致病特点
病证表现
寒为阴邪、易伤阳 气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阳气的温煦、气化 作用减弱
经络气血凝结阻滞 不通则痛
气机收敛,毛孔闭 塞,筋脉拘挛 分泌物、排泄物为 清稀状
寒证:恶寒、面白、 肢冷
痛证:“痛痹”、 “痛经”、头痛、 腹痛
发热无汗、肢体屈 伸不利、血管收缩
鼻流清涕、咳吐清 涎,腹泻水样便
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气成为致病因素(六淫)的条件:
1、六气的变化失常: 太过: 不及: 非其时有其气: 2、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环境性 5、相兼性 6、转化性
热迫血行

易致肿疡
热盛肉腐,肉腐成脓 疮疡痈肿
疠气(自学)
疫疠之气,又称温疫、疫毒。 是由疫气、疠气、毒气、时气、异
气等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邪气。
第四章病因病机
疫疠(自学)
《温疫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 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温疫论·原病》:“疫者,感受天地之疠气, 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 从口鼻而入。”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病温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3.火易心肝生火火上上风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视、4生颈.火项风强易:直耗热、灼角气肝弓经伤反,张筋津。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3.痛寒、主筋收骨疼引痛、(收脘腹缩冷、痛牵引)
指寒邪能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肌
肉4收.缩寒而性挛清急的澈致病特点
六、六湿淫邪的性长夏质主气和(致大暑病~白特露)点Damp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2.湿性气痞机胀重升、浊降 小失 便常 短, 涩常 、见 大胸 便闷 不、爽脘。腹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 合皮毛,开窍于鼻。 燥邪犯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六五淫、的寒性邪质Cold和致病特点
伤寒—寒邪伤肌表
1.寒中为寒—阴寒邪邪直,中易脏腑伤阳气
阴胜则寒:1、全身或局部寒冷征象。
2.寒性凝2滞、寒邪(凝不伤结津,、阳不阻化滞阴液) 的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寒凝经脉气血:(不通则痛) 头项强
功能
功能
功能






阳胜则热 阴虚则热
功能
功能
功能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二、阴阳失调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消长盛衰变化是疾病好转、 痊愈或恶化、死亡的根本机制。
三、气机失常
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
气Stag逆natio—n 气Of Q机i 当降不降反升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课件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课件

而复发。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
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
又如:肝阳上亢的病人、癌证。
27
(二)饮食失宜
完整版ppt课件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
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
原因之一。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
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
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另外,
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
性质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易伤津液—— 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
涩、皲裂,痰粘滞难出,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可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干痛等。
17
6、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完整版ppt课件
火为热之极,旺于夏。火邪多内生,如心火,
肝火。温—热——火
火的性质及特点:
3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 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 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 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 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 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25
(2) 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完七整版pp情t课件 内伤致病的第 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 关系逆乱。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 (3)暑易扰头目心神
(4) 暑多夹湿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为一年 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住 潮湿、淋雨涉水等均可成为湿邪致病的途径,所 以四季均有湿病的发生。
❖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 (二)虫兽外伤
❖ (三)医源因素与先天因素
病机
❖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 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 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 本规律,即病机学说。基本病机,包括邪正 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及津液代谢失常 的方面,为病机学说的最高层次。
❖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2)风性善行而数变
❖ (3)风性主动
❖ (4)风为百病之长
❖ 【附】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的功能 失调,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 导致风气内动,常称为“肝风内动”。主要表现 为头目眩晕、四肢麻木、抽搐、震颤等。
❖ 寒就是寒冷,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 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易感寒邪。其他季节,如 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或过饮寒凉之 物,也可感受寒邪。
疠气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二、内伤病因
❖ (一)七情 ❖ 七情是指人的喜(心)、怒(肝)、忧(肺)、思
(脾)、悲、恐(肾)、惊七种情志变化。若七情 太过或不及,则会伤及脏腑,发而为病。致病特点 为(1 )直接伤及脏腑(2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 结”。(3)影响病势变化 ❖ (二)饮食 ❖ 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 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失宜 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沽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病因病机(完整)病因病机病因病机翟艳会翟艳会2014级级甘肃中医药大学从整体观念来看,人与自然,人体的组织、器官是从整体观念来看,人与自然,人体的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保持着平衡与协调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保持着平衡与协调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病因中医学的病因学说在金匮要略有“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它将病因概括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六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六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六气转化六淫的条件1、气候的异常转化:1)太过、不及;2)非其时而有其气;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2、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相对的六淫致病特点: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1)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2)症状特点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痛 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春天风邪;冬天寒邪;夏天()邪;长夏湿邪;秋天()邪3、地域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西北燥邪致病江南湿热邪气致病久居潮湿湿邪致病东北寒病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01风邪1.风邪的概念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为春季的主气风邪风邪淫胜淫胜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A . 阳邪善动不居,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特性 B开泄使腠理开泄汗出C阳位易侵犯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2)善行而数变 A善行善动不居病位游走不定如:风痹、行痹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风中头面发病急;风疹此起彼伏(变化快)(3)风性主动动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如:破伤风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因风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开泄,凡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

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风邪终岁常在,故发病机会多;风邪侵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

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

”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

”0202PartPart寒邪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1、寒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是冬季主气,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致病多在冬季。

寒邪外寒分为内寒特点:卫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脾寒性凝滞少阴寒性收引寒性清澈伤寒中寒一、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2)寒性凝滞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

如痛痹关节冷痛(3)寒性收引 A腠理收缩闭塞无汗 B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疼痛 C筋脉收缩挛急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4)寒性清澈分泌物与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鼻流清涕,咯痰清稀3寒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恶寒、无汗、手足厥冷、肢体疼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

(2)常见病证外寒证、寒痹、寒邪犯胃暑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热症状高热,面赤、心烦、脉洪大(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A升;散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腠理开泄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多汗B伤津耗气津气两伤的症状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突然昏倒(3)暑气挟湿暑邪常挟湿侵犯人体发热、烦渴、身热不扬,四肢困重、胸闷,大便溏而不爽。

“湿去热孤”湿湿湿湿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不畅胸闷、脘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2)湿性重浊 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如:湿痹关节重痛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便溏泄,带下病(3)湿性粘滞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

如:湿温病、湿痹(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湿脚气3、湿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周身困重、头重、关节重痛、泄痢、水肿、面垢、尿浊、带下(2)病证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湿困脾胃燥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损伤人体的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2)燥易伤肺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3、燥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1)临床表现口干鼻干、咽干、唇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2)病证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证(燥与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火火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扰心神火易扰心神火易伤津耗气火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生风动血伤筋、动血伤筋、动血火易致肿疡火易致肿疡心心肝肝胃胃(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A 出现阳热症状恶热、高热B、热邪易侵犯人体的上部热邪上扰头部头痛,耳鸣、咽痛、齿衄。

(2)热邪易伤津耗气 A耗伤人体的津气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

B 热邪迫津外泄多汗* * * “壮火食气” 热邪能耗伤人体的津气(3)热易生风动血 A生风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B动血热邪可加速血行或灼伤脉络出血证(便血、尿血、吐血、衄血)(4)热邪易扰心神A 心神不宁心烦失眠B 心神被扰狂躁不安、神昏谵妄(5)热邪易致肿疡热邪壅聚局部,腐蚀血肉疮疡痈肿(红肿热痛)3、热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1)临床表现恶热、高热,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谵妄。

(2)病证实热证,温热病,胃热证内生五邪: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疠气疠气是传染性很强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致病专一、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

气候环境与饮食有关隔离社会因素七情七情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脏腑功能活动其物质基础情志异常可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加重病情使病情恶化(一)七情的概念: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正常变化,是人体正常的情神状态表现。

(二)“内伤七情”的概念突然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称为内伤七情。

(三)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2)七情与五脏具有相互对应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脾志为(),肾志为(),肺志为()(3)正常的七情变化,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调畅(4)异常的七情则损伤相应的脏腑,并引起气血逆乱(四)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皆从心发(心藏神)七情变化心影响相应的五脏临床上:安心神(清心、养心、镇心) 1、直接伤及内脏(相应的内脏)喜伤心,怒伤(),思伤(),恐伤(),悲伤() 2、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1)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头胀而痛,面红目赤(2)喜则气缓心气缓散精神不集中,失眠,狂乱(3)悲则气消肺气耗伤气短、神疲、咳嗽(4)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5)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6)思则气结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 3、影响病情过饱食滞不化(疳疾)过饥气血两虚饮食不洁:生熟不分、不良卫生习惯寒:月经痛、月经不调饮食偏嗜热:痔疮、出血饮食所伤饮食不节(一)饥饱失常 1、过饥气血不足2、过饱脾胃损伤(二)饮食不洁(不清洁、陈腐变质、有毒食品)食入不洁之品肠胃损伤腹痛吐泻,甚者死亡(三)饮食编嗜 1、五味偏嗜五味偏嗜日久伤及相应的五脏,过食甘伤(),过食咸伤()2、寒热偏嗜(1)过食寒凉之品脾胃阳气损伤,寒湿内生腹部冷痛,泄泻,肛门无灼热感。

(2)过食辛温燥热之品胃肠积热口臭,腹满胀痛,便秘,或痔疮下血。

3、偏嗜饮酒饮酒过量湿热内生,损伤脾胃脘腹胀满,口苦口腻。

劳逸劳力:神疲消瘦劳劳神:房劳逸:气血流通不畅肥胖正常劳动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休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一)过劳1、劳力过度耗伤机体之气气虚 2、劳神过度心脾损伤 3、房劳过度肾的精气损伤(二)过逸:(缺乏锻炼活动和体力劳动)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退心脾肺功能低下为主心悸、纳少、气短、动则气短汗出可致病的病理产物1、病理产物的概念人体在发病过程中,因为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又产生的一些不利于脏腑气血活动的有害物质。

2、病理产物病因的概念病理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形成新的病证时,则成为病因。

3、病理产物性病因的分类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痰饮有形之痰痰:稠厚痰饮无形之痰饮:清稀1、痰饮的基本概念: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

湿聚水饮痰2、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的概念(1)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之痰饮,多停于肺,如咳嗽咯痰,喉中气道痰鸣。

(2)无形之痰: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但表现出痰饮在致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头晕、舌苔腻、痰核,所以仍可确定为痰饮病证。

3、痰饮的形成(1)形成的主要因素六淫,疫疠,内伤七情, 饮食劳逸(2)痰饮形成与脏腑的关系肺、脾、肾、肝、三焦、膀胱(3)痰饮侵犯的部位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4、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痰饮停肺肺气失于宣降咳喘痰饮停于胃脾胃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呕吐、便溏痰饮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1) 水饮逆于上眩晕2) 水湿注于下足肿3) 饮停于肺(支饮)咳喘4) 饮停于胸胁(悬饮)胸胁疼痛,咳唾加剧5) 痰结于皮下经络痰核6) 痰结于咽喉(梅核气)咽中如有物梗 7) 饮停于胃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音(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癫痫、瘿瘤、痰核痰湿所致(4)易扰乱神明痰迷心窍痴呆、癫证痰火扰心失眠、易怒(5)多见滑腻苔瘀血瘀血气虚气滞形成血寒血热疼痛表现肿块出血1、瘀血的基本概念:脉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液停滞,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不能及时消散之蓄血。

2、瘀血的形成(1)气滞、寒邪、气虚、痰湿血行不畅瘀血(2)热邪耗伤血中津液血行不畅瘀血(3)气虚、热邪、外伤出血停于体内瘀血气虚无力行血致瘀,气虚不能统摄出血致瘀:补气摄血,黄芪、当归、阿胶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配合理气药,如郁金、川芎、香附血寒寒性凝滞:温里药,如肉桂、艾叶血热煎熬津液成瘀,血热妄行出血留瘀:清热凉血,如丹皮、赤芍外伤直接引起瘀血:三七、云南白药出血:离经之血未除,过用寒凉: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如蒲黄、三七3、瘀血的致病特点: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肿块固定不移、质硬出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紫绀面,口唇,爪甲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结石结石形成:湿与热结、湿热煎熬(肝胆、肾、膀胱)特点:病位不一、病症不同易致疼痛、易惹湿热病程较长、时起时伏1、结石的基本概念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