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教师版、翻译(专题四、五)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考句式翻译

文言文常考句式翻译

一、判断句1.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原文:师说:“彼童子之才,吾无以教之。

”翻译:老师说:“那个小孩的才华,我无法教诲。

”二、被动句1. 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难道我能知道他的年龄是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吗?2. 原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翻译:楚国人一把火,可惜化为焦土。

三、倒装句1. 原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因为他无礼于晋国,而且还背叛了楚国。

2. 原文: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翻译:生死也是大事,难道不痛苦吗?四、省略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五、宾语前置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总是忧愁。

”六、定语后置句1. 原文:吾友孟尝君,其人风流倜傥,才子也。

翻译:我的朋友孟尝君,他这个人风流倜傥,是个才子。

2. 原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翻译:他学习道理比我早。

七、状语后置句1. 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以上文言文常考句式及其翻译,仅为冰山一角。

学习文言文,还需深入研究,才能领悟其博大精深。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精炼、意蕴深远,常用固定句式表达特定含义。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及其现代汉语翻译,以供参考。

一、判断句1. 例句:此乃吾之宝也。

翻译:这是我的宝贝。

2. 例句:刘备,天下枭雄也。

翻译:刘备是天下的一代枭雄。

二、疑问句1. 例句:尔知之乎?翻译:你知道吗?2. 例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翻译:如何解除忧愁?唯有杜康酒。

三、感叹句1. 例句:悲哉!人生如梦。

翻译:悲哀啊!人生如梦。

2. 例句:壮哉!我中国少年。

翻译:伟大啊!我们中国的年轻人。

四、条件句1. 例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行善得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行恶失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2. 例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五、因果句1. 例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天地运行不息,君子应自强不息。

2. 例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国家的兴衰,每个普通人都负有责任。

六、并列句1. 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翻译:有仁德的人见到它就会思考,有智慧的人见到它就会行动。

2. 例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不得志时就修养自己的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七、省略句1. 例句:吾欲与汝同往。

翻译:我想和你一起去。

2. 例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翻译:你难道没看见黄河之水从天上流下来,奔流到海就再也回不去了吗?以上仅为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些固定句式及翻译,希望能对大家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逐渐掌握这些固定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文言文经典句式翻译(高中语文必修四)

文言文经典句式翻译(高中语文必修四)

文言文经典句式翻译(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经典句式翻译(必修四)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予、徒、被动句】想把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得】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3、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幸、被动、结、介宾后置】您又被赵王宠爱,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4、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判断句、窃、宜】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予、奈何】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6、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大、示、省略句】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7、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布衣、尚、况】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呢!8、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必、急、碎】大王一定要逼急我,我的头现在就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其、破、辞、固】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璧撞碎,10、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乃、从者、衣、怀、径道】就打发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璧,从小道逃走,11、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乃、廷、引】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1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诚、见、负、被动】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1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唯、孰、计】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14、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岂、以、故、邪】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15、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得、以、溅】在五步之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16、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且、素、贱人、羞、忍】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17、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望、引】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文言文常用句式翻译

文言文常用句式翻译

一、判断句1. 古人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翻译:古人说:“人民最重要,国家其次,君主最轻。

”2. 王师北定中原,天下大定。

翻译:王师北伐,中原平定,天下安定。

二、疑问句1.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2. 子曰:“仁者,爱人。

”翻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是爱护人的。

”三、否定句1. 楚王虽雄,不能吞吴越。

翻译:楚王虽然强大,也不能吞并吴越。

2. 女子无才便是德。

翻译:女子没有才能就是有德行。

四、疑问代词1. 楚人三闾大夫屈平,忠而见疑,信而见疑。

翻译: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忠诚却被怀疑,诚实却被怀疑。

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翻译:了解我的人说我心里忧愁,不了解我的人问我追求什么。

五、陈述句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自古以来,人谁能不死,留下红心照亮历史。

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翻译:大江东流去,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六、倒装句1.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翻译:不是我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拿走。

2. 天地之大,无奇不有。

翻译:天地如此之大,没有什么奇怪的事情没有。

七、省略句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蜜。

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翻译:人生得意之时要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着月亮。

总之,文言文常用句式丰富多样,翻译时需注意句式结构和词义。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句式,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水平。

文言文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考什么”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显著特点: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2.要作出判断。

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请判断:下列句子哪些属于判断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过去藉著别人的帮助才有今天的成果,现在却反过来攻打他,是不符合仁德的。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2、3、4、6、8、9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陈胜者,阳城人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刘备,天下枭雄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C.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下列句子(1)义,人之本也。

忠义是做人的根本。

(2)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我听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祸。

“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C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B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选出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1】死生,昼夜事也。

【判断句】译文:死生是早晚间的是情。

【2】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判断句】译文:而处境艰难险恶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断地发生,不是人也间的能忍受的。

【3】为巡船所物色。

【被动句】译文:被元兵巡逻船盘查。

【4】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被动句】译文: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5】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状语后置句】译文:天天跟元人的骑兵在淮河一带你追我躲。

【6】将请罪君。

【状语后置句】译文:准备向君王请罪。

【7】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判断句】译文:不能说不是这五人的功劳呀。

【8】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被动句】译文:这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

【9】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译文:这实在是百年难得际遇啊。

【10】激昂达义。

【被动句】译文:为达义所激动。

【11】谁为哀者、【宾语前置,或省略句】译文:在为谁悲痛?【1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译文:本郡有声的士大夫们向当地行政长官请求。

【1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状语后置】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竖立碑石。

【14】显荣于身后。

【状语后置】译文:在他死后享受到荣耀。

【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定语后置】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16】扼腕墓道。

【省略句;状语后置】译文:在墓道上握腕惋惜。

【17】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译文:这是我的国错。

【1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判断句】译文: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军却损害他人是不仁的。

【19】夫晋,何厌之有、【宾前】译文:晋国那里有满足的时候呢;【20】以其无礼与晋。

【状后】译文:因为它曾对晋国无利。

【21】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句】译文:从属于晋的同时也从属于楚。

【2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后】译文: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23】若亡郑而有益君。

【状后】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24】若舍郑而以为东道住。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句式(教师版)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句式(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3)听到家乡发生地震的消息,他rú zuò zhēn zhān(),迫切地想要知道父母的情况。

(4)这对夫妻危难中用双手托举孩子,这shì dú qíng shēn()之举让无数人动容。

答案:(1)慰藉;(2)颓唐;(3)如坐针毡;(4)舐犊情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荣膺..诺贝尔生理学奖。

B.他的名字总是遭到大家的戏谑..,对此他感到很是无奈。

C.班主任一脸阴沉得跨进教室,让我有如芒刺在背....。

D.科学上的成功哪有一气呵成....的呀。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B.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C.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计划进行节能改进,以便到2016年时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百分之三十八。

D.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介词“以”缺宾语“的态度”或“的精神”等;B项逻辑错误,应当先“学习”再“宣传”;D动宾搭配不当,“完成”和“进步”不搭配。

仿写素材积累:1、请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两个句子。

(4分)结识古仁人,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仿写:结识古仁人,。

答案示例:我欣赏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气节。

2、请根据下面课文内容和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陶渊明寄托理想描绘世外桃源。

3、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内容相关,句式整齐。

文言文句式和翻译

文言文句式和翻译
如:“怡Βιβλιοθήκη 称快。”“高兴得拍手叫好。”
3.翻译方法
文言句子翻译时,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①对:一般指把原文中的文言单音节词一一对应 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四时之景 不同。(《醉翁亭记》
四季的风景不相同。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 就要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2.古文今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 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逐字逐句翻译) 。 它要求忠实于原文,确切表达原意。
如:“吾义
固不杀人。”
我讲求信义决不杀人。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 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调整翻译的今译 方法,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
(2)宾语前置。 何以战?(《曹刿论战》) 今译:(大王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今译:鲁庄公与曹刿乘坐同一辆战车,与齐军在长 勺作战。
4.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 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为…… 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 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今译:癞蛤蟆舌头一吐,这两只小虫都被吃掉了。 (2)没有被动词,借用其他词语表示被动。 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 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今译:(渔人)就离开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今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 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文言文常见句型及翻译

文言文常见句型及翻译

一、主谓结构句型文言文中,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型。

主语通常位于句首,谓语位于主语之后。

例句:1. 吾友子房,智谋过人。

(我的朋友子房,智谋超过常人。

)2.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二、宾语前置句型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常见的句型,尤其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

例句:1.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如何解除忧愁?唯有喝杜康酒。

)2. 谁为此谋?(是谁出的这个计谋?)三、定语后置句型文言文中,定语常常位于中心词之后,用以修饰、限制中心词。

例句: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

)2. 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人没有欺骗我。

)四、状语后置句型文言文中,状语常常位于句末,用以说明动作、状态或原因。

例句:1. 于是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于是腾蛇乘着雾气,最终化为土灰。

)2.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天,你们不要因此而轻视我。

)五、判断句型文言文中,判断句常用“者”、“也”等字表示判断。

例句:1. 此乃吾所以报先帝之恩也。

(这就是我报答先帝恩情的道理。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六、省略句型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

例句: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自己的老人,也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子女,也爱护别人的子女。

)2. 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总结:文言文句型丰富多样,学习时需细心揣摩,熟练掌握。

通过对常见句型的学习和翻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

教师版文言特殊句式与翻译

教师版文言特殊句式与翻译

高一语文查缺补漏学案之文言句式与翻译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判断句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典型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⑦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⑧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典型例句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④梁文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⑨不知木兰是女郎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是”等。

3.典型例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对接高考1.翻译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答案: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被动句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①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⑨若属皆且为所虏⑩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①帝感其诚②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感斯人言。

④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辨析:①慈父见背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分析:“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

文言文句式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句式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句式原文及译文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练习:一、判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荀林父侍奉国君,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实为国家的栋梁之臣,怎能为一时失职而杀他!“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比谁更厉害?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现在的越国是心腹大患,但大王不先讨伐越国而去讨伐齐国,不就是错了嘛!2、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我有车但是如果别人都不敢来借,那我还要车干什么呢?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何……之有可译为:“有……呢?”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文言文重点翻译句讲解

文言文重点翻译句讲解

留侯张良,曾闲暇时随意散步,遇见一位长者,长者正引路前行,态度恭敬,举止谨慎。

张良问道:“老丈从何而来?”长者答道:“我听说秦始皇帝东巡,路过彭城,有神人站在路上,说:‘我欲有所等待。

’我见到了他,便向他行礼请教说:‘我将从事何事?’他回答说:‘我听说你的精神诚挚,能够得到长者的力量。

’”张良因此虚心学习,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最终成就了大业。

重点翻译句讲解如下:1. 良尝闲从容步游- 良尝:曾经,留侯张良- 闲:闲暇- 从容:悠闲自得- 步游:散步游玩2. 见长者,方引辟,恭谨执礼- 见:遇见- 长者:年长者,这里指智者或高人- 方:正,正当- 引辟:引路,引领- 恭谨:恭敬谨慎- 执礼:行礼3. 良问曰:‘老丈何自?’- 良问曰:张良问道- 老丈:老者,尊敬的称呼- 何自:从哪里来4. 吾闻秦始皇帝东游,过彭城,有神人当道,曰:“吾欲有所待。

”- 吾闻:我听说- 秦始皇帝:秦始皇- 东游:向东巡游- 过:经过- 彭城:地名,今江苏徐州- 有神人当道:有神人站在路上- 曰:说- 吾欲有所待:我想有所等待5. 良见之,遂拜问曰:“吾将何事?”- 良见之:张良见到他- 遂:于是- 拜问:行礼请教- 曰:说- 吾将何事:我将从事何事6. 对曰:‘吾闻君之精诚,能得长者之力。

’ - 对曰:回答说- 吾闻:我听说- 君:你- 之:的- 精诚:精神诚挚- 能得:能够得到- 长者之力:长者的力量7. 良因学不厌,诲人不倦,卒成大业- 良因:因此- 学不厌:虚心学习,不厌其烦- 诲人不倦:教导他人,不厌其烦 - 卒:最终- 成大业:成就了大业。

文言文基础句式翻译

文言文基础句式翻译

一、主谓句原文:孔子游于东郭,见一老者。

译文:孔子在东郭游玩,见到一位老人。

解析:主谓句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主语通常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二、主谓宾句原文:吾欲观于夫子。

译文:我想去看夫子。

解析:主谓宾句在主谓句的基础上加入了宾语,宾语位于谓语之后,表明动作的承受者。

三、判断句原文:此乃吾之书。

译文:这就是我的书。

解析:判断句用来表达判断或肯定的意思,常用“是”、“乃”、“即”等字表示。

四、被动句原文:子路被囚于曹。

译文:子路被囚禁在曹国。

解析:被动句表达被动意义,常用“于”、“为”、“被”等字表示。

五、省略句原文:子路见孔子,孔子曰:“汝来。

”译文:子路见到孔子,孔子说:“你来。

”解析: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但意思仍然完整的句子。

如上例中,“汝来”省略了“吾欲”。

六、倒装句原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文: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解析:倒装句是指谓语、宾语、定语等成分的语序颠倒的句子。

如上例中,将“小鲁”和“小天下”放在句首,突出其重要性。

七、并列句原文:孔子学琴于师襄,师襄教之《文王操》。

译文: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师襄教他《文王操》。

解析: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而成,各句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转折等关系。

八、条件句原文:不有祝射,何以致之?译文:没有祝射,怎么能得到呢?解析:条件句表达条件关系,常用“不有”、“无”、“非”等字表示。

九、疑问句原文:夫子何为者?译文:夫子是做什么的呢?解析:疑问句用于提问,表达询问的意思,常用“何”、“焉”、“何以”等字表示。

总之,文言文基础句式繁多,理解并掌握这些句式对于学习古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翻译,我们不仅能领略古人的智慧,还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荀林父侍奉国君,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实为国家的栋梁之臣,怎能为一时失职而杀他!“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比谁更厉害?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现在的越国是心腹大患,但大王不先讨伐越国而去讨伐齐国,不就是错了嘛!2、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我有车但是如果别人都不敢来借,那我还要车干什么呢?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何……之有可译为:“有……呢?”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高中语文必修四、必修五文言重点句子及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四、必修五文言重点句子及翻译

• 2、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 报。 • 翻译: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担当侍奉太 子的职务,(这样的圣眷)不是我杀身捐 躯所能报答的。 • 3、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 废远。 • 翻译: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相濡以 沫,因此我的心愿是不能放弃奉养祖母而 远离。
• 4、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 翻译: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 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 母刘氏侥幸地寿终。 • 5、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 情,则告诉不许。 • 翻译: 我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劳(迅速前 往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 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 不被允许。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 翻译: 归来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既然 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驾车出 游又能追求什么呢? 2、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 翻译: 算了吧!我的肉体寄托在这世上还 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 生死?
•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也。 • 翻译: 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因 为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 怨放在后面啊。 • 6、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 与秦王?” • 翻译: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你 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苏武传》
•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 奴使留在汉者。 • 翻译: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对合乎情理的做 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 着代表使者身份的符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 奴使者回国。 • 2、事如此,此比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 翻译: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 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 加对不起国家。

文言文常见句式翻译

文言文常见句式翻译

一、判断句1.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2. 原文:刘备曰:“此间乐,不思蜀。

”翻译:刘备说:“这里很快乐,不想回到蜀国。

”二、被动句1. 原文:燕人赵武灵王,北败东胡,西服林胡,南并中山。

翻译:燕国人赵武灵王,北边打败了东胡,西边降服了林胡,南边吞并了中山。

2. 原文: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翻译:我听说君子学习的方法,亲近自己的亲人,这就是仁;教化百姓,这就是善。

三、倒装句1. 原文: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翻译:我听到了他的话,但没有见到他这个人。

2. 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四、省略句1. 原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2. 原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翻译: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烧成了焦土。

五、疑问句1. 原文:子路问曰:“君子亦有勇乎?”翻译:子路问:“君子也有勇吗?”2. 原文:吾问之曰:“何以战?”翻译:我问他说:“凭借什么作战?”六、感叹句1. 原文: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翻译:唉!我曾经寻求古代仁人的心,或许与这两种心情不同。

2. 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句式丰富多样,表达生动形象。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化,还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学会理解各种句式,掌握其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智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用“受”“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

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4. “被”表被动。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5.无标志被动句。

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王之蔽甚矣”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忌不自信”中的“自”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六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秋以为期?”“一言以蔽之”(5)方位名词做宾语前置。

如:“南向坐”(6)“见”“相”偏指一方作宾语前置。

如:“请见谅”“好自相扶将”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用“者”的后置。

如:“人马烧溺死者”“群臣侍殿上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用“之。

者”使定语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歼灭难点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豫州治所)。

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

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

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河上堡固(小城堡,又称“坞”)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

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

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

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

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

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晋书·祖逖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避地:迁地以避祸患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部曲:私家军队C.遂受逖节度..节度:节度使,官名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任子:任官的子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又收葬枯骨,为.之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C.“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收复治理河南”措施的一组是()①中流击楫而誓②数遣军要截石勒③逖遣使和解之④逖爱人下士⑤躬自俭约,劝督农桑⑥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5.下列对祖逖事迹的叙评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晋室南渡后,他立志澄清中原,与刘琨同被共寝,互相勉励,闻鸡起舞。

B.祖逖向元帝建议北伐,元帝对他大力支持,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大批物资、兵器。

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决心。

C.祖逖克复谯城,多次遣军要截石勒,收编赵固等人,对任子在胡者进行严厉打击。

终于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D.祖逖爱人下士,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并要子弟参加劳动,因而深得百姓爱戴。

他允许与胡人互市,获利十倍,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6.翻译下面语句①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

②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答案:1.B[遇,应解释为“对,对待”。

《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2.C[节度应解释为“布署,节制调度”。

]3.C[“因起舞”中的“因”:于是;“因河为池”中的“因”:依靠,凭借。

A项中的“虽”都解释为“即使”。

B项中的“为”都是介词,“替”。

D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D[注意,这一题的题干中的要求是“措施”。

]5.D6.(参考)①胡人那边有什么特别的谋划,就秘密地将消息使祖逖知道。

②子弟们都亲自耕田锄草,挑担砍柴。

附参考译文:祖逖字士雅,范阳遒县人。

祖逖少年时父亲去世,他性格豁达,不修习仪表。

但他轻视财物看重义气,为人慷慨有气节,每到农家,就托称哥哥的心意散发谷物布帛来接济贫困人家,乡间宗族的人们都很敬重他。

后来他就博揽群书,多涉猎古今史实,见到他的人都说他有治国的才干。

他与司空刘琨同任司州主薄,两人志趣相投,共卧就寝。

半夜听到野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鸡鸣不是坏声音呀。

”于是起床习舞剑艺。

等到京城洛阳发生变乱,祖逖率领亲族数百家避难到淮河、泗水地区,他用自己所乘坐的车马收载一同逃难的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所带的药物和衣服粮食与大家共同分享,祖逖很有计谋,因此老少都以他为首。

到达泗口后,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

祖逖因为西晋政权遭颠覆,常常怀有振兴复国的大志。

当时晋元帝正在拓展平定江南地区,无暇北伐,祖逖就进言,元帝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提供可供一千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布匹,但不提供盔甲武器,让他自己招募士兵。

祖逖就带领着先前同流亡来的部属几百户乡亲一起渡过长江,船到江心,他用船桨敲击着发誓说:“我不能扫平中原而再来渡过这条江的话,就像大江流逝不能复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