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1、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中国人以前是说古文的,之乎者也,很难懂。
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容易明白的白话文的呢?导入第12课《新文化运动》【自主学习】一、兴起1.标志:________年陈独秀在_________创办《_________》(后改称《新青年》)。
2.代表人物:_________、李大钊、_________、鲁迅3.主要阵地:《_________》杂志4._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二、内容和意义1.主要内容:提倡_________,反对独裁专制;提倡_________,反对迷信盲从;提倡_________,反对旧道德;提倡_________,反对旧文学。
2.代表作品: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________________和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__。
3、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合作探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
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当堂达标】1.“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
在此背景下()A.义和团运动兴起B.辛亥革命兴起C.新文化运动兴起D.国民大革命兴起2、胡适说过:“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能缺乏深入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及其主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学会从多元视角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新文化运动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新文化运动有深入了解,以便为学生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2.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了解其背景、内容、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学生可能对其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激发他们的思考,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4.情感教育: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兴起新文化运动?2.呈现(10分钟)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们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4.巩固(5分钟)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1.材料展示: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2.教师提问: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学生讨论)3.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漫漫长河当中,我们更多地向大家介绍的是帝王将相和各国精英,那么今天呢,我想带领大家认识两位平凡的小人物,看一看他们生活的跌宕起伏,这个人是我的太奶奶,她叫做黄王氏。
1898 年出生,17 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同岁的太爷爷,半年后她怀孕了,太爷爷去上海重新读书。
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的太奶奶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没有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看出来女子的地位非常低。
那大家考虑一下,接受三从四德的太奶奶,跟接受西式教育的太爷爷他们生活在一起。
会不会幸福呢?[学生回答]太奶奶是经受过三从四德,也就是封建礼教的学习,然而太奶奶爷是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教师引导]所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你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那么到底。
太爷爷会不会跟太奶奶幸福呢?太奶奶还在家坚守地等待太爷爷,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到来。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12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知识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对 New Culture Movement 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自主学习】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混乱。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
2.目的: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领域的革新运动。
3.开始的标志:年,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4.代表人物:、胡适、、鲁迅。
5.主阵地:《》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口号:与,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2.内容:(1)思想解放:抨击和,猛烈抨击以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代表文章:鲁迅《》)(2)提倡和。
(3)文学革命:提倡文学,反对文学,以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性质(地位):是一次伟大的运动。
4.影响(评价):(1)进步性: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1915 陈独秀《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新青年北京大学二、民主科学旧道德旧文化孔子狂人日记民主科学新旧白话文思想解放封建道德礼教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传统文化【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57页第二、三段和第58页第一段,结合下面的图片、材料,请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口号是什么?“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民主和科学,当时称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治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2. 阅读教材58页第二段,阅读下列材料:“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史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历史意义等相关资料。
3.史料: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它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较为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从中感悟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教学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统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姓名【学习目的】1、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能说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2、纯熟记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能说出新文化运动根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目的:启发国民的___________意识,培养国民的___________,彻底荡涤__________毒害。
2.开场:1915年,_________在上海创办? ?杂志,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指导人:_________、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蔡元培4.重要阵地:_________和北京大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5.内容:①鞭挞旧道德和旧文化。
鲁迅的?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化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_________与_________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
③是一场文学的革命。
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___?主张推倒陈腐、晦涩的旧文学,建立新文学。
6.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积极性: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承受了一次________与________的洗礼。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性质:它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__运动。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1.“新文化运动〞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说理由?【达标检测】〔我达标我快乐〕一、选择题1、假如你要研究新文化运动的有关问题,主要应该参考〔〕A. ?万国公报?B. ?民报?C. ?新青年?D. ?申报?2、20世纪前期,我国发生了一场空前深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及著作;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内容;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2.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自主学习】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面对中华民国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反思认识到:仅有_________________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中国必须进行一场____________的革新运动。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_______________,发表_______________,正式吹响了_________________的号角。
3.发展:1917年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______________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____________杂志社迁往北京。
《_________》和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4.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_________等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内容:(1)抨击_________和_________。
针对_________逆流,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揭露了_________的吃人本质。
(2)提倡___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与_______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陈独秀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___________:1917年胡适发表在《新青年》发表_____________,主张以_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2.评价:(1)积极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_____________的洗礼;为_________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以及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规律。
但是,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观念较多,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背后的历史规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呈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新年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对历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尚在进一步培养中,而且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仅来源于影视,有一定的认知,根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历史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有限来说,老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启发式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
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领学生深入课堂。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中国近代化起步、从器物、制度、到文化层面;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从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本课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来加深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4.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图表、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其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还包括了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对于其中的思想、文化、教育等内容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和教育改革。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 教学重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和教育改革。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3.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图片,如北京大学、新青年杂志等,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优质课导学案_3
【教学难点】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出示课题:新文化运动释疑课题含义:新文化运动——文化——新文化——运动回忆所学知识,利用年代尺进行补充说明。
理解课题的含义加强知识间的衔接,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新课。
教师讲授教师:出示本课结构示意图,整体把握梳理本课的内容。
一、探源新文化运动——背景(一)复古逆流出示材料,阅读材料,列举袁世凯上台后,社会上的种种表现,思考: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的目的是什么?(二)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出示材料,提问:共和和封建乃两不相容之物,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先进的知识分子怎么办?出示表格,学生了解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的简历。
小结:探源新文化运动——背景二、走进新文化运动——进程出示表格,自主阅读课文p64页,在文本中圈点新文化运动在萌生阶段的概了解本课的基本结构: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进程——影响用材料中关键词描述袁世凯尊孔复古的表现。
阅读材料,利用关键词回答问题。
聆听阅读文本,圈点标注,填充表格。
学生纵览课文子目,了解子目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会用关键词捕捉材料中的历史事件,描述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缺陷,初步感知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会圈点关键词,描述新文化运动初期发展的概况。
况。
(一)新文化运动的萌生阶段1.一座城市提问: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在学习近代史的过程中,你对近代上海了解多少?2.一本杂志出示图片《青年杂志》,讲解图片上的法文含义、青年学生、卡内基精神。
阅读课文,圈点标注出《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3.两点主张出示图片和材料,提问:《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这时的中国却出现了两大丑剧,请你依据图片内容说出两大丑剧指的是什么事?面对这样的丑剧,陈独秀说的这两位先生指的是谁?请你阅读p65页,圈点标注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并体会“新”在哪。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案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进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A.自强求富B.爱国救亡C.民主科学D.实业救国
学习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根底;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比照,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泼,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展了一次猛烈地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有效课堂导学案
学校:
学科历史八年级138班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方案学时
一课时
学
习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自
主
学
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局部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缺乏以救中国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 ,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同时 ,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预习案----自主预习、夯实根底页第1、2自然段大字内容及补充材料 ,标记以下知识点:材料1: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军阀统治 ,日趋黑暗 ,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材料2:一战期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开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登上政治舞台 ,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开展资本主义。
材料3:辛亥革命后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但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材料4:经过辛亥革命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 ,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 ,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 ,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材料5:袁世凯公布的 ?中华民国约法? ,规定“国民教育 ,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 ,推行孔教。
孔子创立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开展成为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二、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阅读教材40——42页大字内容及补充材料 ,标记以下知识点:,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 ,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 ,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愣 ,心想假设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 ,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及著作;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内容;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自主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面对中华民国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反思认识到:仅有_________________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中国必须进行一场____________的革新运动。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_______________,发表_______________,正式吹响了_________________的号角。
3.发展:1917年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______________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____________杂志社迁往北京。
《_________》和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4.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_________等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1)抨击_________和_________。
针对_________逆流,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揭露了_________的吃人本质。
(2)提倡___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与_______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陈独秀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___________:1917年胡适发表在《新青年》发表_____________,主张以_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2.评价:
(1)积极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
_____________的洗礼;为_________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性质: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达标】
1.(盐城中考)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
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2.(扬州中考)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正确的有( )
①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发起
③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④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徐州中考)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
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
”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鄂州中考)“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
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5.(孝感中考)“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告制,提倡科学,反对愚味,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
”该材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A.原因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政治混乱、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领域2.《青年杂志》、《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3.蔡元培、《新青年》、新青年、北京大学4.鲁迅
二、1.(1)旧道德、旧文化、尊孔复古、《狂人日记》、封建礼教(2)民主、科学、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3)倡导文学革命、《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文学革命论》2.(1)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2)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3)思想解放运动
【当堂达标】
1.B
2.A
3.B
4.C
5.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