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式电源及多元负荷的主动配电网高效供电项目
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规划与优化运行_1
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规划与优化运行发布时间:2021-10-29T06:24:29.247Z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第16期6月作者:田浩[导读] 随着电网科技水平的进步,关于各类电源的电网并网运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田浩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张家口市万全区供电分公司,河北省张家口市 076250摘要:随着电网科技水平的进步,关于各类电源的电网并网运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但大多是基于已有的大规模分布电源进行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容量较大、结构较为完整的电源系统,但极少针对中小容量的分散分布电源,其主要原因是分布式电源在现有电网电源的比重、分布以及规模相对较小,虽然对电网的运行需求而言分布式电源具有不稳定性,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电网的整体运行产生过大影响,而随着城市生活以及生产中各类分布式电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对未来电网的运行的影响值得思考。
因此,本文对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规划的影响与优化运行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分布式电源;配电网;运行;优化1分布式电源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功率是从数千瓦到五百瓦左右。
这种小型电源一般是电力部门为了在用电高峰期时能够提供正常的电力资源给繁华地区的用户使用,从而采取在其地区或其周边地区安装一些小型的发电机组的措施去满足用户用电需求。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使用安装分布式电源的时候需要符合现有的配电网的运行要求。
这一种特殊的小型发电机组通常是由燃料电池、小型光伏发电机组、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混合组成的。
分布式电源对于整个城市的供电系统能否正常地运作起着很大的作用,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2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2.1配电网规划更加复杂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规划的负荷预测、目标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电力负荷预测负荷的影响:分布式电源可以满足部分偏远地区或者商业区用户需求,减少用户从配电网主网中的获电量,从而抵消电网负荷的增长。
配电网的电力负荷预测是根据配电网的增长量,如果分布式电源抵消了配电网负荷的增长,则降低了配电网的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规划目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统的配电网主要考虑配电网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分布式电源不仅要考虑到分布式电源的投资、运行费用、配电网的投资以及运行费用,如果配电网规划中考虑到分布式电源,则要考虑到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容纳能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运行[2015]1518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运行[2015]1518号北京市、河北省、江西省、河南省、陕西省、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信委(工信委、工信厅)、能源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通过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先进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储能技术等新技术,形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具有高度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等特征,可以更好地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
发展智能电网是实现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的重要手段,是发展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基础。
为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智能电网的重要意义发展智能电网,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综合调配;有利于推动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的科学利用,从而全面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有利于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民生服务水平;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国能源科技和装备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先进高效、清洁环保、开放互动、服务民生等基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现能源革命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全面体现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促进集中与分散的清洁能源开发消纳;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构建友好开放的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智能电网在现代能源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港城配网的创新实践——记冀北公司首个源网荷储主动智能配电网工程
港城配网的创新实践——记冀北公司首个源网荷储主动智能配电网工程文/张 媛 图/许明思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变革,传统电力行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在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坚强领导下,积极践行“三型两网”总体规划,迎难而上、精准发力、守正创新,以“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为着力点,率先在秦皇岛开发区建立主动配电网技术示范点。
6月17日,作为示范点的秦皇岛开发区10千伏宁海大道开闭所顺利投运。
该工程投运后,有效提升了秦皇岛开发区的供电可靠性,同时标志着冀北公司首个源网荷储主动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正式投产。
该工程在配电站中应用主动配电网技术,为冀北公司智慧能源泛在互联提供了范例,也将以点带面促使秦皇岛地区形成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引领该市新一轮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
攻坚克难打硬仗 保质保量建工程2018年冬,秦皇岛开发区10千伏宁海大道开闭所土建部分正式施工。
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可施工现场却是一番火热的施工景象。
工程时间紧、任务重,秦皇岛公司坚持“冬季施工不停工”“5+2”作业,同时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公司领导多次到现场监查,该公司项目管理中心协调各部门全力配合,开发区客户服务分中心负责人、施工单位责任人等人每天坚持到现场从安全防护、临时水电使用、施工工艺等方面检查安全施工细节。
“脚手架支护不规范,不满足安全施工方案,必须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开发区客户服务分中心主管冯彤每天盯守施工现场最少4个多小时,以严字当头,查隐患,找问题,避免了脚手架坍塌等事故的发生。
由于开闭所内大部分设备是国内主动智能配电网中的新型智能化设备,冀北公司范围内缺乏相关施工经验,这成为阻碍施工进度的“拦路虎”。
国网冀北经研院技术人员顶着风雪,多次来到施工现场,在工程技术、施工难点问题上施以援手。
在冀北经研院通力协助下,秦皇岛公司没有向困难低头,各部门拧成一股绳,通过请教厂家和设计院专家、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实现跨部门合作,边学习边安装,保障了施工进度。
微电网技术在主动配电网中的应用
微电网技术在主动配电网中的应用微电网技术是一种基于分散式电源和电能存储装置的电力系统,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管理。
在主动配电网中,微电网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包括能源的供应、系统的控制和运行、以及与传统电网的互联互通等。
微电网技术可以为主动配电网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
传统的配电网往往依赖中央发电站向用户提供电力,但是由于输电损耗及负荷不均衡等问题,会导致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
而微电网技术可以通过分散式发电装置,如太阳能光伏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等,以及电能存储装置,如电池等,实现对能源的可靠供应。
这种基于分散式电源和电能存储装置的能源供应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降低其负荷压力。
微电网技术可以实现对主动配电网系统的控制和运行管理。
传统的配电网系统往往由中央控制系统控制运行,缺乏对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精细调控。
而微电网技术则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对系统中的各个节点进行精确调控,实现对能源的有效管理和优化利用。
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系统中各个组件的状态和能源的流动情况,可以实现对系统运行的实时调整和优化,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微电网技术还可以实现主动配电网与传统电网的互联互通。
传统的配电网与微电网往往是相互独立的,缺乏有效的协同运行机制。
而通过微电网技术,可以实现主动配电网和传统电网之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智能化的通信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能源在主动配电网和传统电网之间的流动控制和调度,实现双方之间的高效协同。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实现对能源的灵活调度和应急供应。
微电网技术在主动配电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为主动配电网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和运行管理,以及实现与传统电网的互联互通。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微电网技术将在未来的主动配电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基于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协调多时段优化运行
基于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协调多时段优化运行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主动配电网(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ADN)的运行和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协调优化是保障ADN安全、经济、高效运行的关键。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Mixed-Integer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ming, MISOCP)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协调多时段优化运行方法。
该方法旨在通过综合考虑ADN中的多种约束条件和运行目标,实现有功和无功功率的协同优化,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With the large-scale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ADN)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e coordinated optimization of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is the key to ensuring the safe, economical,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ADN. Thisarticle proposes a multi period optimization operation method for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coordination in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 based on Mixed Integer Second Order Cone Programming (MISOCP). This method aims to achieve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of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b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various constraints and operational objectives in ADN, and improv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本文首先介绍了ADN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然后详细阐述了有功无功协调优化的重要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1.02.25•【文号】发改能源规〔2021〕280号•【施行日期】2021.02.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力及电力工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28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发挥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在保障能源安全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其实施路径,现提出以下意见:一、重要意义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是电力行业坚持系统观念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消纳水平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电力发展质量和效益。
强化源网荷储各环节间协调互动,充分挖掘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和需求侧资源,有利于各类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电源开发综合效益,构建多元供能智慧保障体系。
(二)有利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优先利用清洁能源资源、充分发挥常规电站调节性能、适度配置储能设施、调动需求侧灵活响应积极性,有利于加快能源转型,促进能源领域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跨区源网荷储协调互济作用,扩大电力资源配置规模,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提升可再生能源电量消费比重。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将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作为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
《配电网技术导则》修订背景和编制原则
0?引言“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
国家作出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等重要部署。
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电力供应和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战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配电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它直接面向电力用户,承担着电力用户的供电服务,是改善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快速发展,配电网呈现出愈加复杂的“多源性”特征,终端用电负荷呈现出增长快、变化大、多样化的新趋势,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
配电网的发展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
2015年推进智经—2009)改造、《导则》)的修订。
)将共同修订的背1?20151号文国作。
安全运行和供电质量带来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提前研判,实现对多元化负荷进行主动监测和优化调控。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将推动配电网建设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变革,大幅提升配电网建设改造效率效益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本标准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2014年度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14〕64号),对Q/GDW370—2009《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进行修订。
《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于2009年首次发布,而自2009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运维检修部、营销部、科技部、物资部、农电工作部和基建部在配电网规划、典型设计、设备选型检测、带电检测、状态检修、不停电作业、防雷接地、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分布式电源接入及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国内外配电网技术亦有很大发展,配电网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标准已经不适应目前技术现状,迫切需要进行修订补充,以对10(20)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维和检修等工作进行规范和导向。
面向主动配电网的源-网-荷-储新型能源协调控制技术研究
−
f
( ( ) ) Qqref
=
Qkpq6re+f
=ksi6
kp6U+rekf si−6
U
U
ref
−U
(2) (3)
外环控制器:PQ控制
ud
Pgrid
1
uq
功
1+Ts
率
计
id
算
iq
Qgrid
1
1+Ts
Pref ∑
∑ Qref
Pmax
Kp+
Ki s
idref
Pmin
Qmax
Kp+
Ki s
iqref
Qmin
ESS 结构采用的控制模块是基于 V/f 的外环控制
器并网技术,能够实现并网逆变器的即时控制,从而
把控功率输出。
3 ADN“源网荷储”协调控制模式设计 本 研 究 设 计 的 ADN“ 源 网 荷 储” 协 调 控 制 技
· 215 ·
2021 年 3 月 25 日第 38 卷第 6 期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储;新型能源;协调优化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Control Technology of Energy Source Network Load Storage for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WANG Jian, GAO Fei (State Grid Wuwei Power Supply Company, Wuwei 733000, China)
2021 年 3 月 25 日第 38 卷第 6 期
园区源网荷储综合能源智慧管控平台应用项目
园区源网荷储综合能源智慧管控平台应用项目一、案例简介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
园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是极为重要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区,具有经济基础好、能源消耗大、产业集聚等特点。
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助力区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实现能源的低碳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亟需基于源网荷储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集楼宇智能集控、智慧能源系统、家居智能化、数字挛生系统、碳排放管理等集约化的区域综合能源智慧管控平台,支持对柔性资源的聚合应用,并根据负荷特性实现分类分层分区管理,满足各类能源综合利用及管理的需求。
二、技术方案基于云大物移智技术,采用微服务架构,以“源网荷储”一体化管理模式为核心,对区域内能源系统进行智能化集成,将感知控制终端延伸到暖通空调、配电柜、电机、风、光、储能、电动汽车等能源设备,实现配用电监测、终端设备监控、能效管理、用能诊断、新能源监控、多能协同互补、优化调度、需求响应、碳排放管理等功能,构建满足于国家“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能源智慧管理平台。
1.融入先进技术,实现源网荷储资源聚合应用,构建智能化、低碳化的能源管理体系融合三维建模技术,实现区域内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数据的采集和互联互通。
通过模拟仿真和调度,实现多能协同、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模式的构建,支持对多类型的可调资源进行分层分区的管理和策略控制,充分挖掘资源特性及价值,对区域内企业提供能源数据监控预警、综合评估、行业对标等服务,促进智能化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结合区域内碳的数据采集、排放等轨迹管理,提高综合能效利用率,实现区域低碳化管理。
2.分类分层分区的可调资源聚合管理模式,提供多样化能源互动服务区域能源的管理往往涉及电网侧、调度侧、用户侧,聚合管理的资源面临着多能协同、多侧管理的模式,在资源划分、部署架构等方面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分类分层分区,才能针对不同侧提供定制化的服务,特别是用户侧的盈利模式及商业模式创新,都依赖已有的柔性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亟需打造需求侧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整合能源管理、智能用电、电动汽车充放电、能效服务等业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综合性的互动服务。
计及柔性负荷的主动配电网多源协调优化控制
计及柔性负荷的主动配电网多源协调优化控制一、本文概述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分布式电源的广泛应用,主动配电网的优化控制已成为电力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
其中,柔性负荷作为一种可调节的电力负荷,对于平衡电网负荷、提高电网稳定性以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计及柔性负荷的主动配电网多源协调优化控制方法,通过对配电网中的多种电源和柔性负荷进行协调优化,实现配电网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运行。
本文将分析主动配电网的基本特性,包括其结构特点、运行方式以及与传统配电网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阐述柔性负荷在主动配电网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潜力,包括需求响应、储能系统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多源协调优化控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通过对配电网中的多种电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微型燃气轮机等分布式电源)和柔性负荷进行建模,建立多源协调优化控制模型。
该模型将综合考虑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以及各类电源的互补性和柔性负荷的调控能力,实现配电网的优化运行。
本文将通过算例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多源协调优化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控制策略下的配电网运行性能,展示计及柔性负荷的主动配电网多源协调优化控制在提高电网稳定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以及降低运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还将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柔性负荷建模与分析在主动配电网中,柔性负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与传统的刚性负荷不同,柔性负荷能够根据电网的运行状态和需求,主动调整自身的用电行为,从而参与到电网的优化控制中。
这种可调节的特性使得柔性负荷成为实现配电网多源协调优化的重要资源。
为了对柔性负荷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首先需要建立其准确的数学模型。
柔性负荷的建模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负荷本身的电气特性建模,如负荷的功率、电流、电压等;二是负荷的行为特性建模,即负荷如何响应电网的调度指令,如何调整自身的用电行为。
配电网联络开关异动感知及自适应纠正的防误方法
配电网联络开关异动感知及自适应纠正的防误方法摘要:随着配电网自愈线路及配电自动化开关大量投运,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配电网供电方式多采用“闭环设计、开环运行”,环网联络开关处于热备用状态。
在非故障和非操作的情况下,已发生多起联络开关因参数设置错误、终端逻辑异常、开关机构等原因异动合闸,导致线路长期合环运行的事件。
由于主站无法识别开关异动,无法提示相关告警,可导致长期电磁环网运行,增加设备运行风险,易扩大故障停电范围,同时也存在误调度和误操作的风险,严重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基于此,对配电网联络开关异动感知及自适应纠正的防误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联络开关;异动;合环;防误;纠正引言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SVC、SVG等电力设备的引入使配电网呈现出新气象的同时也增加了配电网运行调控复杂度,功率流向复杂、负载波动增强、短路电流加大、设备寿命缩短、电压越限等问题逐渐显现。
为保证配电网的电能质量,主动配电网技术以及相关电力设备应运而生,其中分布式电源数量大、接入容量占比高,合理调度其中的储能单元、可控负荷即可实现配电网优化。
1联络开关异动感知(1)联络开关归类与特征值,将联络开关分为两类:将主站无法实时采集遥信或遥测量的开关,即“二遥”异常的配电自动化开关和非自动化开关,归类为非“二遥”开关;将主站能够通过实时采集遥信遥测量的开关,归类为“二遥”正常的配电自动化联络开关,并在此类基础上筛选“三遥”正常的自动化开关。
配电自动化主站每5s采集“开环点”牌对应联络开关的数据作为特征值,包括联络两侧的馈线、所属变电站、两侧馈线电流变化值、联络开关的分合位状态、人工置位状态及电流变化值。
(2)“二遥”正常的自动化开关,主站识别联络开关为“二遥”正常的自动化开关时,若开关遥信变位为合位且遥测电流有实时数值,则判断该联络开关异动,环网处于合环运行;否则判断该联络开关无异动,环网处于开环运行。
(3)非“二遥”开关,主站识别联络开关为非“二遥”开关(遥信、遥测异常的配电自动化开关或非自动化开关)时,因无法实时或准确获取联络开关遥信遥测量,需结合馈线潮流数据计算。
中国建设规模最大的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区建成
电力工程Electric Engineering中国建设规模最大的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区建成张聪 王蕾10月10日,在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及南瑞集团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的“高可靠性配电网应用示范工程”顺利启动投运。
该工程投运后,将有效提升苏州市环金鸡湖地区的供电可靠性,同时标志着全国建设规模最大的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区正式建成。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分布式清洁能源及多元化负荷的接入,传统配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受到了诸多挑战。
一方面,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大规模接入将影响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另一方面,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多元化负荷,其充电时间和空间分布具有不确定性,导致配电网负荷结构和特性发生巨大变化,传统配电网将无法满足其用电需求。
为了解决配电网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供电服务需求,建设更加智能、主动的配电网迫在眉睫。
2016年12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与苏州市政府签署《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智能电网项目协议》,共同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根据协议,将在苏州建设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区,为解决分布式能源大规模接入、多元化电力负荷的互动参与问题提供思路与示范。
据国网苏州供电公司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经理董晓峰介绍,主动配电网是一种可以实现分布式清洁能源及多元化负荷互动管理的配电网。
相比传统配电网,它能够基于配电网信息大数据,对潜在故障缺陷进行提前预判、智能隔离和自动恢复,极大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通过对能量的优化配置,减少电能损耗,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的接入能力。
苏州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项目包括苏州工业园区高可靠性配电网应用示范工程、基于“即插即用”技术的主动配电网规划应用示范工程、基于柔性直流互联的交直流混合主动配电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适应主动配电网的网源荷(储)协调控制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苏州工业园区高电能质量配电网应用示范工程等5个子项目,分别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环金鸡湖区域、2.5产业园区域及苏虹路工业区域。
含分布式能源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储”协调经济调度
确定参数, 区间规划采用区间数表达建模中难以用概
率分布或隶属度函数等方式处理的不确定参数, 从而
既考虑到了未来实际情况发生的不确定性, 又降低了
建模及求解过程的复杂性[8] 。 此外通过引入鲁棒性
优化, 能够实现复杂环境下系统优化目标与系统风险
权衡的鲁棒性决策方案[9-10] 。 以系统运行总成本最小
0 引 言
由于传统火电为主的集中式发电模式面临化石燃 料匮乏与环保压力等多重压力, 近年来环境友好、 近 负荷中心、 线损较低等优势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得到 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1] 。 然而其固有的间歇性与 波动性,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配电网对原有电力系 统的运行和控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2] 。 同时, 随着 综合能源系统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连接终端用户与 主网的配电网将承担更多任务, 其单向能源分配角色 将转为集发电、 输配电和电力存储于一体的主动配电 系统[3] 。 主动配电网可通过协调供电侧和用户侧资 源保障电力系统灵活稳定运行,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 用效率, 降低尖峰负荷。 因此, 含分布式电源( 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 的主动配电网 “ 源 - 网 - 荷 储” 的协调优化调度研究, 对提高分布式电源的利 用效率, 兼顾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性具有积极 意义。
由于不同的优化理论与模型具有其各自的优点, 考虑到主动配电网决策系统中同时包括具有概率分布 的不确定参数, 以及缺乏大量历史信息无法体现概率 分布的不确定参数, 为此, 融合区间规划、 随机规划
216
与鲁棒性优化, 本文提出了区间随机鲁棒优化模型解 决含分布式能源的 “源-网-荷-储” 主动配电网协同 优化调度问题。 该方法一方面能够通过区间数和随机 概率方式同时表征多种不同类型的不确定信息; 另一 方面, 引入鲁棒优化理论实现系统目标与风险的衡 量, 保障决策结果的鲁棒性, 为具有风险偏好的管理 人员提供不同风险偏好下的成本-风险权衡策略。
基于柔性互联的源网荷储协同主动配电网设计研究
引言近年来,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大规模接入配电网,传统“无源”的配电网逐步转变为“有源”配电网。
相比于传统“无源”配电网,“有源”配电网的潮流特征和故障电流特征均发生显著改变,易发生线路过电压、设备过载、短路电流越限,保护配置也相对困难。
这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接入和消纳。
在传统“无源”配电网中,调控手段(如变压器有载调压、电容器投切)相对有限,难以解决复杂“有源”配电网中产生的新问题。
另一方面,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控制技术、储能技术发展迅猛,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对“有源”配电网开展“主动”管理,可以有效改善配电网系统运行,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根据CIGRE Working Group C6.11的定义,主动配电网是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以及电力电子技术对规模化接入分布式能源的配电网实施主动管理,基于灵活的拓扑结构,实现自主协调控制间歇式新能源与储能装置等分布式能源单元,积极消纳可再生能源并确保网络的安全经济运行,提升配电网资产的利用率、延缓配电网的升级投资。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许多主动配电网示范项目正在开展,如欧盟IGREENGrid项目、IDE4L项目,英国CLASS项目,纽约FICS项目等。
这些示范工程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提高供电可靠性为主要目的,并充分利用配电网中的已有资源、降低投资。
2017年6月,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准“浙江嘉兴城市能源互联网综合试点示范项目”,其中海宁尖山地区作为重点,预期把一个集中的、单向的电网,转变成源网荷储互动合作的区域能源互联网。
本文将以此为背景,从现状分析、工程方案设计、项目意义等几个角度,对在海宁尖山新区开展的“基于柔性互联的源网荷储协同主动配电网试点工程”进行详细阐释,为相关主动配电网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1海宁尖山新区电网现状分析尖山新区占地面积30km2,是嘉兴地区光伏产业集聚的高新技术园区,区域内有220kV安江变电站与110kV尖山变电站[包含110/35/10.5kV主变压器1台(编号为1号),容量50MVA;110/20kV主变压器2台(编号为2号和3号),容量2×80MVA]2个电源点。
浅谈配电网“源网荷”互动运行技术
浅谈配电网“源网荷”互动运行技术摘要:配电网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电网和客户,具有重要的作用,配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关系到整个电网的安全可靠。
电力系统的经济性、现代化、智能化也是通过配电网体现出来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虽然配电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和用户侧多元性负荷剧增依然给传统配电网带了巨大挑战。
如何提高配电网的灵活性、经济性、高效性,如何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利用率,如何提高客户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已成为国际电气学界关注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源网荷”;源网协调;网荷互动1.1“源网荷”互动运行内涵“源网荷”互动运行是指电源、电网、负荷三者之间通过协调互动以实现对能源资源最大化最高效的利用,提高能源、电网设备的利用率。
主动配电网“源网荷”互动运行以更高效、更经济、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式提高配电网随机、动态情况下的功率平衡能力为目标。
传统配电网基于确定性理论的分析、研究源、网、荷三者的关系,其控制方式为电源跟踪负荷行为进行变化调整,控制方式单相,且没有形成互动关系,如图2(a)所示。
主动配电网中,由于源、网、荷三者均具备一定柔性特征,因此将呈现出全面的“源网荷”互动关系。
主动配电网中“源网荷”互动运行模式主要有源源互补、源网协调、源荷协调和网荷互动等多种互动方式,如图2(b)所示[2]。
(a)传统配电网“源网荷”划分及运行关系(b)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划分及互动关系1.2“源网荷”互动运行模式(1)源源互补随着分布式电源的广泛并网,未来电网中的一次能源将呈现出多样性,其空间和时间将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随着大规模储能技术和设备发展与应用,未来配电网中能源将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和动态广域互补性[3,4]。
通过主动配电网源源互补互动运行利用主网电能、储能设备、多类型分布式等能源的广域互补性,相关性效应来弥补单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缺点,可以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高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减少电网备用容量。
分布式电源与需求侧的主动配电网多级协调调度措施
运营探讨分布式电源与需求侧的主动配电网多级协调调度措施陈 瑶(国网湖南电力有限公司娄底供电分公司,湖南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主动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等不同类型资源的协调调度是最为关键的内容。
利用该技术能够实现分布式电源、需求侧负荷等方面的主动管控,对于多级资源进行有效调度控制成为了最关键的内容之一。
因此,主要从供能、负荷控制等方面对主动配电网的协调调度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实际案例对可调控资源调度后的配网运行情况进行验证,说明了调度方法的有效性,能够对主动配电网多级协调分布式电源;主动配电网;多级协调调度Multi-Level Coordination and Dispatching Measures of Distribution Power Supply and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on the Demand SideCHEN Yao(State Grid Hunan Electric Power Co., Ltd., Loudi Power Supply Branch, Loudi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the coordination and dispatching of differentT(1))优化目标。
主要是将最小网损以及削峰填谷作为最终目标,以此来建立目标函数,具体计算公(2)f2为削峰分别为各个子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上述目标函数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相应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具体的约束条件包括如下(3)②分布式发电出力约束。
此约束直接受到分布式发电所用设备参数的影响,具体约束条件为前计划偏差方面的限定在日内调度执行过程中,要参照配网负荷的超短期预测数据,和日前调度优化后的配网期望用电负荷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为基础得到之后的偏差容量,对其实施分类,不同时间段进行不同类型可调控资源调节容量的计算,而同种类型的可调控资源要进行内部调节容量的再分配式所进行的日内调度并非彻底摒弃日前调度制定的计划,更多的是按照具体的用电量变化情况对其进行修正,从而确保日前调度和日内调度两者之间的平缓过渡。
解读《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法》
解读《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法》为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并规范微电网健康发展,引导分布式电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建立多元融合、供需互动、高效配置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结合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特制定本办法。
【注:由能源局电力司发布,与新能源司15年出台的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向左,主要促进小型微网发展,从低压电网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新能源发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
微电网分为并网型和独立型,可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治管理。
并网型微电网通常与外部电网联网运行,且具备并离网切换与独立运行能力。
本办法适用于并网型微电网的管理。
【注:与当初发布的《微电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适用范围。
征求意见稿适用于并网型和独立型,正式稿则只适用于并网型,对独立型微电网则未做规定。
相较而言,发改委能源局和电网公司对微网独立运营的态度可见一斑,从技术角度来看,暂时国内并不具备发展独立型微网的条件。
】第二条微电网须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微型。
主要体现在电压等级低,一般在35千伏及以下;系统规模小,系统容量(最大用电负荷)原则上不大于20兆瓦。
(二)清洁。
电源以当地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或以天然气多联供等能源综合利用为目标的发电型式,鼓励采用燃料电池等新型清洁技术。
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在50%以上,或天然气多联供系统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在70%以上。
(三)自治。
微电网内部具有保障负荷用电与电气设备独立运行的控制系统,具备电力供需自我平衡运行和黑启动能力,独立运行时能保障重要负荷连续供电(不低于2小时)。
微电网与外部电网的年交换电量一般不超过年用电量的50%。
(四)友好。
微电网与外部电网的交换功率和交换时段具有可控性,可与并入电网实现备用、调峰、需求侧响应等双向服务,满足用户用电质量要求,实现与并入电网的友好互动,用户的友好用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分布式电源及多元负荷的主动配电
网高效供电项目
摘要:为顺应能源改革需求,配网发展的方向是以实现风电、光伏和燃料电池等分布式电源高比例并网以及电动汽车、储能装置、微电网和电能替代技术对应的多元化负荷接入为目标。
如何举例探讨如何基于分布式电源及多元负荷的主动配电网来建设高效供电。
关键字:分布式电源;多元负荷;主动配电网
1引言
配电网在当前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原因之一就是配电网直接面向广大用户,其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用电体验,体现在对用户不断增长的各种用电需求能否有效满足;原因之二就是配电网提供了分布式能源与多元负荷广泛接入的场所,为接纳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等多元负荷准备了条件。
此分布式电源及多元负荷的主动配电网高效供电示范工程项目落于国网某供电公司供电区域内,实施范围分为主动配电网示范区和配电自动化实施区两大区域;建设内容为主站建设、终端建设、通信建设、信息交互总线建设等方面。
1.项目建设目标
(1)探索分布式光伏渗透率高、储能设施缺乏、工业负荷密度大、电网还较为薄弱的县级地区主动配电网建设路线,为其他地区以后开展主动配电网建设提供借鉴。
(2)建设一个“网-源-荷”协调优化管理的管控中心,实时掌握配电网的运行态势,建立配电网与客户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实现对发电、负荷及网络结构的主动控制、主动管理与主动服务.
(3)采用基于GOOSE的智能分布式保护技术,不依赖主站,通过智能分布型终端之间的高速信息交互,可快速完成故障定位与隔离,使得配网供电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4)建设主动服务平台,提供面向电网、企业、社区、家庭、政府等不同群体的电力信息发布和增值服务,实现面向供电企业、发电企业、用电客户、政府的主动服务功能;
(5)成功积累光纤、无线专网、无线公网、载波等多种通信管理经验。
2.项目建设过程
2.1项目实施区域
实施所在区域均为某市核心区。
(1)主动配电网示范区:某市经开区示范区。
(2)配电自动化实施区:某市老城区、行政片区。
2.2项目特点介绍
(1)示范区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合建设供电示范工程。
目前园区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3万kW,初具规模;当地政府积极打造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政策扶持力度大,要求新近入园企业屋顶全部出让,具备光伏发电条件。
(2)基于“网-源-荷”协调优化的主动控制功能建设,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全额消纳、友好互动和快速协调,提高源、荷互补能力,保障电网的安全、可靠、高效供电。
(3)基于主动服务功能建设,强化运维、规划、业扩等各工作环节的横向融合、各部门之间的纵向贯通,提升电网企业、用电客户、发电客户间的信息互通和友好互动水平,形成高效完整的用电和信息服务网络。
(4)项目应用了光纤、无线专网、无线公网、载波多种通信组网方式。
2.3项目主要内容
2.3.1主站建设
建设配电自动化主站,实现配电主站要求的全部基本功能;主动控制功能建设;主动服务功能建设。
2.3.2通信建设
考虑主动配电网源、网、荷终端的通信特点和可靠性要求,按照国网信通要
求试点运用光纤、无线公网、无线专网、载波通信以保证主动控制节点通信业务
的可靠性。
2.3.3终端建设
考虑主动配电网源、网、荷终端的具体功能,采用RTU、DTU、FTU、智能台
区终端(TTU)等终端设备对所有节点实现终端全覆盖,以满足主动配电网对源、网、荷的监控要求
3.主站建设内容
3.1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
依据国网最新主站功能规范建设配电自动化中型主站,实现配电主站要求的
全部基本功能,为主动控制功能建设、主动服务功能建设两个高级应用功能提供
支撑。
图1 配电自动化主站
3.2主动控制建设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基础上建设用于加强“源-网-荷”主动控制的系统。
建设四大功能模块:光伏出力预测模块、用户负荷预测模块、需求响应集成模块及源网荷协调控制模块,实现“点-线-面”三者消纳时间的协调控制,实现无储能设施情况电网的安全、高效运行。
3.3主动服务建设
主动服务是在配电自动化主站及主动控制系统上的扩展功能,实现面向供电企业、发电企业、用电客户、政府的主动服务功能
建设五大功能模块:包括基础服务模块、服务客户模块、服务抢修模块、服务规划模、服务业扩模块。
主动服务应包含但不限于基础服务、客户服务、主动抢修服务、规划服务、业扩服务等功能。
基础服务模块,面向用电客户、发电客户、供电企业提供基础的数据信息查询服务;服务客户模块,面向用电客户、发电客户提供趋势分析服务、信息发布及推送服务、互动服务等功能;服务抢修模块,提供自动生成主动抢修工单、故障信息及抢修策略推送等主动抢修服务功能;服务规划模块,为发策、调度、营销、运检等技术人员提供问题清单及分析计算等功能;服务业扩模块,可开放容量、接入方案等功能的推送,辅助技术人员完成客户业扩服务
1.
终端建设内容
终端建设包括配电开关终端FTU/DTU、分布式电源终端RTU、配电监控终端TIU。
4.1主动配电网终端建设
主动配电网终端建设包括示范区馈线终端FTU、示范区站所终端DTU、示范区智能台区终端TTU、示范区光伏终端RTU。
4.2城区配电自动化终端建设
城区配电自动化终端建设包括二遥型DTU、三遥型DTU、三遥型FTU、二遥型FTU,接入现有区域内的故障指示器信息。
图2 终端建设
5.通信建设内容
5.1主动配电网通信建设
主动配电网通信建设包括EPON光纤专网通信系统建设、TD-LTE无线专网通
信系统建设、无线公网通信系统建设
5.2城区配电自动化通信建设
城区配电自动化通信建设包括城区EPON光纤专网通信系统、城区无线公网
通信系统和城区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
4.项目组织方式
为推进该主动配电网项目的实施,该电力公司成立了项目协调小组,由运检、发展、科信、物资、电科院、经研院、某公司等多部门、单位组成,归口管理运
检部,统一协调存在的问题,把握项目技术方向,督促项目稳步推进。
国网某供电公司成立了分别由公司一把手和副总师担任组长并涵盖运检、调度、通信、营销、发展、经研所、物资等多部门专业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总
体协调、推进项目建设;业主项目部由运检部(配网办)组织建立,业主项目部
经理由运检部(配网办)副主任担任。
5.项目成果
(1)电网运行水平提升明显,环网化率、“N-1”通过率、配电自动化覆盖
率达到100%,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线损率分别达到99.99%,99.98%
和4%;
(2)充分发挥分布式电源及可控负荷对电网的支撑作用,减少对主网容量
需求,消峰比例达到25%以上,110kV容载比下降到1.6;
(3)通过“源-网-荷”系统协调优化控制,实现分布式电源100%就地消纳.
(5)延缓电网投资效果明显。
(5)环保效益明显,平均每年减少CO2排放14966t,减少SO2排放456.7t,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3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