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符号约定性

合集下载

浅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非任意性

浅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非任意性

义 来 表 述 语 言 符 号 构 成 的 两 个 方 面 。 对 在 大 多 数 次 都 是 约 定 俗 成 的 任 意 的 符 也 非 全 然 任 意 。 语 言符 号 的 形 式和 意 义 之 间的 关 系 的研 究 号 , 因此 , 在次 和 它 所 表 示 的 意 义之 间没 有 2. 语言 符 号 的任 意性 与非 任 意性 的关 系 4 中 , 言 符 号 的 形 式 和 意 义 关 系 之 间 的 关 基 本 的 关 联( 韵 斐 , 9 7 。 们 可 以 从 三 语 张 l 8 )我 通 过 上 述 分 析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 言 符 语 系 的 任 意 性 论 断 很 长 时 间 占据 权 威 地 位 。 个 方 面做 进 一 步 的 说 明 : 一 , 共 时 性 来 号 的 任 意 性 与 非 任 意 性 并 不 矛 盾 , 了 少 第 从 除 自从 索 绪 尔的 Ⅸ 通语 言 学 教程 》 1 1 年 看 , 一 词 在 不 同时 代 有 不 同 的 意 义 。 普 于 96 同 第 数 拟 声 词 和 感 叹 词 的非 任 意 性 以 外 , 他 其 出版 以 来 , 所 提 出 的 语 言 符 号 的 任 意 性 二 , 泛 时 性 来 看 , 同 的 语 言对 同一 概 念 他 从 不 原则对后人的影响级大 。 日本 符 号 学 家 池 有 不 同 的 词 来 表 示 。 上嘉 彦 也认 为 : 符 号 在 本 质上 ‘ “ 任意 的 ’ ” 。 1 2 3句 子 的 任 意性 .. 而 近 2 多 年 来 , 于 语 言 符 号 的 任 意 性 和 0 对 句 子 的 任 意 性 体 现 在 句 子 结 构 尤其 是 的 隐 喻 性 语 言符 号 的非 任 意 性 都是 建立 在 基 本 词 汇 的 任 意 性 的基 础 上 的 。 意 性 是 任 对一种语 言中的基本语 汇起源的任意性 , 而 非 任 意性 是 指 由基 本 语 汇 引 申出来 的 词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名词解释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名词解释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名词解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符号时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改变或者创造所用语言符号。

(一)随意原则随意原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符号取决于语言使用的目的;二是语言符号的使用没有必须遵守的法则和规范。

(1)运用语言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即使用语言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中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因此,凡能满足这种需要的语言符号就是合理的、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不正确的。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美国英语”“美国英语”,但如果把“英语”改成“美国语”,其含义也相同。

(2)表示一个概念,只要认为该概念与另一个概念是等同的,则它们所代表的对象即可被视为同一事物,这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叫做等值关系。

如:主体和客体、动作和结果、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等都是等值关系。

(3)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时,既可以表示同一种思想感情,又可以表示不同的思想感情。

如:“我爱好数学”和“我喜欢数学”;“他不喜欢喝茶”和“他喜欢喝茶”。

(4)运用语言来交际,要遵守约定俗成的习惯和礼貌。

如:英语不说“ My Teacher”,而要说“ My Teacher”;对妇女用“您”,对男子用“你”,对朋友说“ Please”,对熟悉的人说“ What’s Up”。

语言符号任意性,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人们使用语言符号交际,只要符合上述原则,就应予以尊重,无论语言符号本身合不合理、正不正确,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自由原则(三)无限制原则(四)非约定原则语言符号有以上几个特征。

(1)简单性,即语言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能够省略更多的语音成分;只有一套声音,没有像物质一样复杂的形态,因而,语言符号比物质符号简单得多,而且由于声音占有空间小,声音一旦发出就会产生强烈的印象,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错觉;语言符号有以上几个特征。

(2)约定性,即语言符号按照某种规则组合起来表示某种意义,有一种确定不移的标记。

西方哲学中的“符号”概念

西方哲学中的“符号”概念

西方哲学中的“符号”概念“符号”(symbol)是我们在学术和日常语言中频繁使用的一个外来词。

从西方哲学的意义上说,符号就是意义载体。

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词语“美丽”、公式“1+1=2”、摇头的动作,它们分别指示着特定的交通规则、语义、数学规律和意愿,无一不承载特定意义,因而都是符号。

如此看来,符号可以是物,是词语,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标记,还可以是姿态。

也可以看到,一般而言,符号总是具体而感性的,而它所代表的则是一般的观念。

符号之所以是符号,恰恰在于它能在自身之内把感性和理性、具体和一般合二为一。

从词源学上说,“符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词σμβολον(symbolon),它的意思是:“被扔到一起的东西”。

在古希腊,符号通常是某个经由使者在朋友或生意伙伴间传达的信物或公证物。

人们先把某个东西(如硬币、铭牌)一分为二,让每个使者各执其一。

如果两人重逢时能出示各自的一半、并将它们严丝合缝地嵌合起来的话,就可以按照主人的委托完成一桩生意。

因此在最古老的意义上,符号乃是用以保证生意往来中合同和约定的可信性的“身份证”。

词源学考察也向我们暗示出,符号往往是部分的,而它代表的意义则是整体的。

作为载体的符号具有多种形态,对它所代表的意义的解释也因不同文化领域而异。

事实上,“符号”概念内涵丰富而多有歧义,殊难定义,在哲学上也不例外。

不过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它被考察的方式,对它做出宏观和微观的区分。

宏观意义上的“符号”概念强调符号的存在性质和样态,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符号的判定和分类问题。

符号的判定主要是标准问题,根据不同的标准,符号的范围也就有大有小。

比如,有的符号理论家只把语言文字认作符号,有的则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由符号所充实的。

这里也牵涉到对“符号”与“记号”(sign)从属关系的看法。

在日常语言中二者可以互换使用,指的都是传情达意的载体。

然而在符号理论家那里则有所不同。

有人把“记号”看作一个总概念,而把符号仅仅看作一种特殊的记号;有的则相反,把“记号”看作一种特殊的符号。

浅议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浅议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浅议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马真真摘要: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就像是一张纸的正反面,任何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独立存在,而语言符号的这两面并不是指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也就是说,符号的两个部分都是心理的,这就否定了前人把语词符号的性质归结为一种分类命名集的观点,即否定了先前的学者把符号问题和语言问题等同于命名问题的认识,索绪尔从概念和音响形象这两种心理的东西中提炼出两个更为抽象、更具有系统特性的成分—“所指”和“能指”。

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索绪尔认为,符号的任意性广义上是包括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两点的,但是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能指和所指一旦相结合起来指称事物,对使用它的成员就具有了强制性,任意性和强制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相联系的,我们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关键词:能指所指任意性强制性正文:“所指”和“能指”这两个词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用得非常普遍,我们在读《教程》中遇到“所指”和“能指”二词时要明确索绪尔指的是抽象化、心理化了的概念和音响形象,而不是单纯的事物和名称。

关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问题,古希腊即有“按规定”和“按本质”的争论(只不过当时争论的是“词与物”的关系问题,其实问题的本质和焦点都是一样的)。

1、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结合的任意性(1)、从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命名上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名称去指称就是最好的例证,比如,“书”,英语中称之为book,汉语中称之为shū,日语中称之为ほん,我们看不出“书”的本质即“装订成册的著作”与哪个声音形象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与book有联系,与shū有联系,还是与ほん有联系,还是与其他某种语言里的名称有联系?我们完全看不出。

这足以证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本质的,而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社会共同约定俗成的,索绪尔又把这种任意性称之为不可论证性。

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约定俗成”的思考

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约定俗成”的思考
完全 任意 的呢?

使 个人 有 可能行 使 这机 能 所采 用 的一 整套 必 不可 少的规 约 。”语 “ 言本 身就是 一个 整体 、 一个 分类 的原 则 。”语 言却是 某种 后 天获得 “
的 、 定俗 成 的 东西 。 约 它应 该 从属 于 自然 的 本 能 , 不应 该 居 于 它 而
之 上 。”
《 程》 教 在接 下 来的 小节 中指 出 : 符 号是 任意 的 , 语言 符号 的能
指和 所 指之 间 的联 系是 任意 的 。“ 妹 ” 姊 的观 念在 法 语里 用 来做 它 的能 指 的 S 6— ser 串声 音之 间没 有任 何 内在 的联 系。 也可 一 Iou】 f 这 它
中图 分类 号 :1- I0 0 -一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2 l (0 2 0 l 2 o 17 - l12 1 )4 0 _2 - l
1 分学者的观点 :约定 俗成” 非任意的 部 “ 是
学 者贾 琼在 《 于 索绪 尔语 言 符号 观 中“ 意性 ” 思考 》 关 任 的 中认 为 : 语 言产 生 的最 初 , 类 的各 种认 知和 生 活 经验 即 人类 与 周 围 在 人 现 实 世界 的相 互作 用是 先于 语 言系统 而存在 的, 语 言符 号意 义 的 是
贾琼 结 合 以下 生活 实例 做 了进 一步 阐释 : 活在 北极 。 天 与 生 整 冰雪 打 交道 的 因纽特 人 对雪 观 察入 微 , 雪 分 为七 类 , 七个 不 同 把 有 的词 来 表达 , 英语 国家 的 人们 却 只掌握 SO 而 N W一个 词 。尽管 因 纽 特 人 对雪 有七 种 更细 致 的划 分 。他们 与 英语 国家 的人 们对 雪 的概

符号的名词解释

符号的名词解释

符号的名词解释符号是指用来表示一个对象、概念或意思的具体形象或抽象形式。

人们使用符号来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它们可以是文字、图像、音频或其他形式的表示。

符号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代表性和约定性。

它们是通过共同的理解和约定来传达特定的含义。

人们通过学习和经验来理解符号的意义,建立起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符号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征:1. 代表性:符号是某种事物或概念的表示。

人们通过与一些特定的符号进行联系,来理解它的含义。

例如,红色的圆圈在很多文化中代表停止或禁止。

2. 约定性:符号的意义是基于一种约定而建立的。

人们在交流和社交中约定了符号的意义,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共享的语言系统。

例如,字母和数字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约定好的含义。

3. 多义性:符号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意义。

这是因为符号的含义是通过人们的个体经验和文化背景来解释的。

一个符号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符号在不同的领域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学中,符号被用来构成词汇和语法结构,从而形成语言系统。

在数学中,符号被用来表示数学概念和关系,以便于进行计算和推理。

在艺术中,符号被用来传达情感、观点和主题,从而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符号的使用是与人类文化和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的。

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具有不同的符号体系,人们通过学习和接触来理解和运用这些符号。

此外,符号的解释也受到个体的主观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因此,符号的意义是多样化和动态变化的。

总而言之,符号是一种用来表示对象、概念或意义的具体形象或抽象形式。

它们具有代表性和约定性的特点,通过共同的理解和经验来传达特定的含义。

符号在语言、数学、艺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文化和个体认知的影响。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终稿]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终稿]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终稿] 浅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班级:09汉语言文学3班姓名:刘芸学号:SY090134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进行思维的工具。

同时,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也是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所谓符号,就是指标记事物的记号,人类用来交际的语言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代表事物的符号,整个语言就是由这种符号组成的一个系统。

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声音是它的物质形式。

符号的的一个特点是,它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是两回事,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思的结合,也就是声音和意义的相互对应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语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早期人类在使用最初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如何让记事变得简单明了。

因此,早期语言通常都是运用最简捷直白的形式来表达,从而在短时间内能够流通于生活群体内,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语言表达法。

由此看来,语言的形成便成为了一个契约,语言遵守的是人们的约定,其本身并不具有自然的规律。

同时,文字的产生晚于语言,而这里讨论的语言是语音与文字的统一体,与单纯的说话不同。

那么,在语言,即“说话”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之后,文字才人为地进入了整个的语言体系。

也就是说,文字是赋予语音之上的。

那么在语音早已定型的状态下,文字的形式必然不可能跟语音有任何实际的内在自然联造字”,所以,人的主观能系。

语言体系的形成,其中其最大作用的就是人的“动性在这之中达到了最大的发挥,这种作用即为语言的“约定俗成”。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

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

语言哲学的符号与意义

语言哲学的符号与意义

语言哲学的符号与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赖语言进行交流和思考。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通过符号与意义的组合,我们能够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然而,语言的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却常常令人困惑。

本文将探讨语言哲学中的符号与意义问题,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语言的符号和意义符号是一种用来代表概念或表达意义的标志。

在语言中,符号是声音或文字,代表着特定的意义。

例如,“狗”这个字母组合在英语中代表着一种动物。

然而,符号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它需要依赖于语境和共识才能传达意义。

比如,在某个岛屿上,人们约定“狗”的符号来指代一种食物。

这种共识和语境的变化使得符号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语言的意义问题1. 语义多样性同一个符号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中文的“山”在英语中翻译成“mountain”,而在德语中则是“berg”。

这种语义多样性使得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变得复杂。

2. 意义的主观性意义是依赖于个体主观经验和背景的。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人听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主观性带来了交流中的误解和歧义,进一步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

三、符号与意义的关系1. 符号的约定性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是基于人们的约定和共识。

当大部分人都接受某个符号与意义的对应关系时,这种关系就被确立了。

符号的约定性使得语言能够发挥作用,但也限制了其灵活性和适应性。

2. 语言的功能语言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达信息。

通过选择不同的符号和运用合适的语境,人们可以准确地传递想法和意思。

然而,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还涉及到文化、情感、艺术等多个领域。

3. 语言与思维符号与意义的联系不仅体现在语言中,也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同时也影响着思维的方式和范围。

不同的语言对于概念的表达和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这也是语言多样性的一个方面。

四、符号与意义的挑战1.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使用和理解符号的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结合语例谈谈语言的符号性

结合语例谈谈语言的符号性

结合语例谈谈语言的符号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

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

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系,其根源就在于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由一定的社会决定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特点与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结合起来认识,理解或许会更深刻一些。

例:在现代汉语中糖就叫糖,你要买一包糖你就得说买一包糖,你要说买一包盐,,但是意思却说一包糖,售货员就听不懂你的意思,如果你跟售货员争辩,说我的盐就是糖,他就会以为你是胡言乱语,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能理解为每个人可以改变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和所表示的意思,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关系。

正因为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是不能任意改变,以为如果个人可以任意改变,那就互相听不懂了,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焦急的工具的作用。

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不论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还是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1949年解放前后,很多称呼一下子都改变了,人人称“同志”,妻子改称爱人,老爷,太太,少爷,少奶奶这样的称呼在几年内就全部消失了。

浅析《桌子就是桌子》中折射的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性

浅析《桌子就是桌子》中折射的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性

浅析《桌子就是桌子》中折射的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性作者:金子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3期摘要:德语小说《桌子就是桌子》讲述了一位老人自行改变事物称谓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果造成了他与社会的隔绝。

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观察,这实际是语言符号约定俗成性的体现。

此篇文章分为三部分。

首先笔者介绍了自己的写作动机以及背景文学材料;其次笔者介绍了语言符号的组成部分和基本特性;最后简要联系一下语用学中与之相关的知识。

本文是作者在学习普通语言学后自己对例文小说的一个新的理解。

关键词: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不变性;语用学[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3--021. 写作动机及文章背景信息笔者在学习德语过程中曾阅读过德语作家彼得·比克塞尔写的儿童小说《桌子就是桌子》。

在学习了普通语言学这门课程后再读这个这个故事发现其中体现了许多语言符号的特性。

故事梗概如下:一个不擅长社交的孤独老人在一成不变的生活压抑中,希望找到一些变化。

他思考为什么特定的社会对象会有特定的名称。

例如,为什么一张桌子被称为桌子(Tisch),而不是称为地毯(Teppich),他认为他的想法非常有趣并且开始给各种对象重新命名,并造就了许多听起来非常有趣的句子。

这种变化让他心情非常愉快,不断地替换着概念。

但他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几个月后,他开始忘记这些对象最初的名称,他无法听懂周围人说的话——而且更糟糕的是,周围人也听不懂他说的话。

尽管他们说的是相同的语言,但是根本无法沟通,因为他们针对同一对象使用不同的名词。

他最终变得比以前更孤独,更忧郁了。

本篇小说中,作者对这位老人“造词行为”描写如下:于是,他起身穿上衣服,坐到闹钟上,胳膊支着桌子。

可是桌子现在不叫桌子了,它现在叫椅子他叫闹钟,地毯。

那么,清晨他下了画,穿上衣服,坐到地毯旁边的闹钟上,思忖什么东西该怎么命名。

论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

论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

论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1引言自从索绪尔本世纪初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后,关于语言本质的研究几乎是任意说的一统天下,它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足够重视。

尽管几乎就在同时符号相似性学说(iconicity)已经提出,但由于当时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结构主义语言学统治者语言界,,相似性理论没有受到学界重视。

但随着对语言本质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及他与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科学领域_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任意性的统治地位产生怀疑。

常常有人从语言结构相似性的角度来否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把相似性看成是任意性的对立面,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

任意性与相似性关系究竟如何?笔者通过对任意性与相似性及其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的阐释,来分析两者的辩证关系。

2.符号的任意性2.1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索绪尔反对唯名论的观点。

在索绪尔看,不仅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而且概念本身是由语言所创造的,因而不可能有先于语言或先于符号的客观存在。

而要真正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上。

这表明索绪尔承认语言符号对现实世界有建构作用。

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这一理解对于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可以说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中的语言相对论思想正是对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不同的语言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切割所指连续体的。

在共同的思维机制前提下,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范畴和概念,反映了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分析。

更为有力的佐证来自于符号学的翻译观。

其理论基础是把翻译看作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活动的对象是社会文化信息,而社会信息是有各种各样的符号体系所承载的。

语言符号是最重要的符号,它使得其他其他各种符号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得以展现。

2.2索绪尔的符号绝对任意性与相对任意性原则索绪尔高度强调任意性原则的重要性,明确地把这项原则上升到支配整个语言学研究的地位。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的。

语言符号的这两个性质和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密切相关。

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最大侍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

外国人学汉语碰到一个新词,无法从读音推知意义,也无法从意义推知读音。

这说明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音来表示相同的事物(如汉语的“shu”和英语的“book”),也可以用相同的、类似的音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如汉语的“哀”和英语的“I”)。

这些都是符号任意性的表现。

可是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

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

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变更,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拒绝。

战争期间夜间通行的口令是司令部规定以后颁发的。

口令的制定是任意的,但既经颁发,大家都得遵守,不能更改。

口令可以一天一换,语言的符号却是社会全体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不能随便乱改,否则就会乱套。

而且符号本来就是约定的,只要大家接受,无所谓好坏,因而也没有变更的必要。

所以虽说符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套现成的语言符号的网子里,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要求更改的权利。

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符号的任意性是就单个符号的音与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的,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能够一个挨着一个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

符号与符号的组合和单个符号中音义的结合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即可以论证和解释的。

符号和符号的组合条件就是语言里的各种结构规则。

对索绪尔有关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再思考

对索绪尔有关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再思考

对索绪尔有关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再思考浅谈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是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把语言学塑造成为一门影响巨大的独立学科。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中索绪尔首次提出了符号学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们管它叫符号学。

它将告诉我们符号是由什么构成的,受什么规律支配。

因为这门科学还不存在,我们说不出它将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他有存在的权利,它的地位是预先确定了的。

语言学不过是这门一般科学的一部分,将来符号学发现的规律也可以应用于语言学,所以后者将属于全部人文事实中一个非常确定的领域。

”而语言符号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任意性。

索绪尔把这一特性称为“第一原则”。

我们接下来就重点认识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特点。

一、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内涵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写道:“符号的任意原则没有人反对。

但是发现真理往往比为这真理派定一个适当的地位来得容易。

上面所说的这个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它的后果是不胜枚举的。

诚然,这些后果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同样清楚的;人们经过许多周折才发现它们,同时也发现了这个原则是头等重要的。

顺便指出:等到符号学将来建立起来的时侯,它将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些以完全自然的符号为基础的表达方式──例如哑剧──是否属于它管辖范围。

假定它接纳这些自然的符号,它的主要对象仍然是以符号任意性为基础的全体系统。

事实上,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或者同样可以说,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

例如那些往往带有某种自然表情的礼节符号(试想一想汉人从前用三跪九叩拜见他们的皇帝)也仍然是依照一种规矩给定下来的。

强制使用礼节符号的正是这种规矩,而不是符号的内在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说,完全任意的符号比其它符号更能实现符号方式的理想;这就是为什么语言这种最复杂、最广泛的表达系统,同时也是最富有特点的表达系统。

论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

论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

论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语言符号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

以下是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1.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的是语言符号与所表达的概念之间没有固定的关联。

语言符号的意义不是由它们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人们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和文化背景所赋予的。

例如,英语中的“dog”这个词与狗这个概念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只是人们约定俗成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2.线性排列:语言符号是线性排列的,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语言单位。

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语言符号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例如,句子中的词语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才能构成完整的句子。

3.层级结构:语言符号可以组成不同的层级结构,如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等。

这些层级结构使得语言能够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意义。

4.组合性:语言符号可以组合成复杂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复合词、短语、句子等。

这种组合性使得语言能够表达复杂的概念和意义。

5.歧义性:语言符号有时会产生歧义,即一个语言符号可能会被误解为另一个意思。

这种歧义性需要人们在交流时特别注意,以避免误解。

6.文化性:语言符号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反映了特定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传统和习惯。

语言符号的含义和用法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7.社会性:语言符号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它们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特征之一。

人们通过学习和使用语言符号来融入社会,并与其他人交流和互动。

8.创造性:语言符号具有创造性,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新的词汇、短语、句子等来表达新的概念和意义。

这种创造性使得语言能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以适应社会和文化变化的需要。

总之,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线性排列、层级结构、组合性、歧义性、文化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等八大特性。

这些特性使得语言成为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使得语言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理解和掌握语言符号的这些特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提高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要通过意义作为中介才能建立联系。还有, 线条性是语言
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是以线条性形成一个个依次 出现 构成的语言链。语言符号能依次进行逐个组合 , 组成不同
的语言结构 , 这种语言结构有其内在规律性。符号与符号 之间是按其内在规律性的联 系进行组合的。这样使语言 具有条件和可理解的性质。最后 , 语言经社会集团公认和
Fuke的“i 0g fom ( al r dn dn o " n g 0d 厄运在叮当作响) 。而中国
成年还通常使用拟声词 , 例如与英语 d g og i n 这个拟声词 nd
很接近的汉语“ 叮咚” 一词, 现在我国流行歌曲 泉水叮 就出 《
咚》 中。
最后, 英语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情景、 上下文和场合理解 语言的意义。 语言的意义体现在社会情景的上下文中, 因此 语言的意义要结合情景上下文和场合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脱离了上下文的情景孤立地记单词的方法是难以掌握外语
其次, 无数的事物不可能都用符号表示, 事物只有概 括成类 , 才能赋予符号作标志。 概括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 其 结果就是意义。 意义是对事物概括的反映。 另外, 意义是由
tn i — n tl —c u ae— any。 p ei n ’ge a l — e t e— r miu e y— c rt ’ it 。 p t ig— re b e— a d a z a
使用 , 就成为一种社会; 隹则。任何社会成员使用语言时都 要遵守这种社会准则 ,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使用规则。任何 人只能接受, 不能变动, 不能借 口语言 的任 意性而随意改 变音和义之间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联系。 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在于 :首先, 英 语学习要注意音和义的联系。语言有音、 义三个方面。 形、

论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

论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

论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
1、显明:语言符号表明隐含其中的意义或关系,从而使交流更加有效。

2、一致性:语言符号在某一领域应具有一致性,即不同的用户可以理解同一语言的标识的含义。

3、可操作性:语言符号应具有操作性,即使用者可以根据语言符号来实现程序的功能。

4、可分解性:语言符号应具有可拆分的特点,即将由一组符号表达的意思可以拆分成若干个简单的符号。

5、概括性:语言符号系统应具有足够的概括性,即在不用增加语言符号的情况下可以表达更多更复杂的语义。

6、完整性:语言符号系统应具有完整性,即符号系统应涵盖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7、足够性:语言符号应具有足够性,即在某一领域应满足使用者的表达需求。

8、可扩展性:语言符号系统应具有可扩展性,即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不断增加或改变语言中的符号。

符号的任意牲与理据牲并行不悖

符号的任意牲与理据牲并行不悖

关键词 :索绪尔
符 号
皮尔斯
符号任意性
符号理据性
像似符号
指示
近年来 ,尤 其在 中 国学 界 ,索绪 尔 于 上世 纪 处 提 出 的符 号 任 意性 原 则 受
到 了严厉 的挑 战 ,所 以有必 要在 此再进 行深 入 的讨论 。
索 绪尔 认为 ,符 号 的 能 指 与所 指 之 间没 有 内在 的联 系 。讲 英 语 的人 用/
字所包 含元 音 的开放程 度也 可 反 映不 同的 内涵 意 义 。 当读 出某个 字 需 要 张大
① 诺特 :《 符号学手册》 ,印第安纳大学 出版社 ,1 9 年 版 , 2 0 。 90 第 4页
1 9 1

符号与传赡
口腔时 ,它 所 表达 的意 义 可 能 与/ / 大 / 开/ 高/ 关 。如果 将 这 类 长 、/ 、/ 和/ 相 词语 与 与其 意 义相 反 的词语 (短 / 小 / 关 / / )放 在 一起 ,它 们 的 / 、/ 、/ 和 矮/
在 《 普通语 言 学教程 》一 书 中 ,这位 瑞 士学 者 列 出 了可 能对 其 理 论构 成 挑 战 的两 种语 言现 象 ( 即象声 词和感 叹词 ) ,并试 图证 明它们 与符 号 的任 意性 原 则

索绪 尔也许 因为过分 坚持 语 言共 时 系统 的纯 净 ,所 以 就轻 视 甚 至排 斥语 :
了自己的立场。与历史上所有唯名论者一样 ,他坚持 “ 名称与具体事物 的对 应只是 出于那些使用它们 的人所建立起来的习惯和风俗,并非 自然而然” ① 。 持相反立场的 自然论者或本质论者认为 , “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属于 自己的名
① 诺特 :《 符号学手册》 ,印第安纳大学 出版社 ,1 9 年版 ,第 2 1 90 4 页。

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吗

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吗

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吗叶之青在中国的先秦和欧洲的古希腊时期,这个问题都曾经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东西方在那个时间大致相近的时代都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那个时代的学术气象宏大,崇尚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人类语言的发生也是哲学家们所关注的。

当时东西方就都有本质说和约定说两种主张。

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十七八世纪,欧洲还出现过与语言符号问题实为一体的语言起源问题的争论,它甚至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1769年,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甚至决定设立专项奖来征求有关语言起源问题的最佳解答,来自欧洲各国的数十名学者参加了竞争……在中国,与此大致相当的时期,清代乾嘉时期及其后的学者们,也从实学的角度再次进入语言符号即音义关系问题。

但是,从十九世纪起,欧洲的许多语言学家就拒绝再讨论语言起源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无法得到证实。

奇怪的是,他们一方面认为语言起源问题的答案无法证实,一方面却在学术界承认一种答案:语言发生时语言符号是约定即任意的。

而且成为一个原则,没有人反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说:“曾几何时,人们把名称派分给事物,在概念和音响形象之间订立了一种契约———这种行为是可以设想的,但是从来没有得到证实。

我们对符号的任意性有一种非常敏感的感觉,这使我们想到事情可能是这样。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这种从来没有得到证实,只是想当然以为应该是这样的东西,成了语言符号的头等重要的特征和关于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

是否可以说,从拒绝讨论语言是怎么发生的,到想当然地认为语言之初语言符号是约定的,以之为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不但是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是缺乏科学的严谨?我总不明白,语言发生时语言符号是怎么约定的?因为“约定”就必须使用语言,那么这最早的、用来“约定”的语言是怎么来的?否则难道“约定”是打手势?约定俗成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它还得有一个假设作前提,即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的某一个时间内才产生的,而不是随着从动物到人的漫长的进化而慢慢不断协调、调整、演变、完满、丰富起来的。

约定性定义举例

约定性定义举例

约定性定义举例一、语言和言语1、言语是指社会成员对某一个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个人为某一目的在特定条件下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具体的话。

2、语言是指指导言语正确运用的规则。

3、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4、二者之间的区别1)从运用角度来说:言语是自由的,语言是不自由的。

表达是自由的,规则是死的。

2)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言语包括张口说话的动作(言语动作)/说话代码(语言)/说、想、写的话(言语作品)3)从表现形式来说: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5、语言和言语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依赖。

语言以言语的形式存在,因而语言离不开言语,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

言语也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就无法说话,不遵守语言的规范,交际目的就不能实现。

二、语言符号1、符号:指代事物的标记是由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

形式: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是符号的外在结构,一某种物质方式存在。

内容:符号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语言符号2、征兆:反应出来的现象与食物有必然的联系。

3、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语言符号与一般符号的不同:语言符号是可变的,如:新词语的出现,旧词语的消失。

一般符号是封闭的,不变的。

语言符号的特点:1)任意性,又叫做约定性。

指语言中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线条性,语言符号在交际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个一次出现,形成线条,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

3)离散性:语言是可以分离的。

4)生成性:分离后可以重组。

5)稳定性:基本词汇。

6)可变性:一般词汇。

7)可重复性:与离散性相关。

8)有概括性:对本质的属性的概括。

9)民族性:各民族的社会约定不同。

10)时代性:新事物的出现会引起新词汇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符号的约定性岩山老林43h1010@一.符号约定问题的由来。

不少文献谈及符号定义时,常见使用“约定”一词。

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中,符号约定是指“能指”与“所指”的关联。

在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中,符号约定是指“符号”与“对象”(指称对象)之间的关联。

由于索绪尔符号学理论的“所指”即指向“对象”(指称对象),为了叙述简便,以下不区别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理论的差异,将符号的约定统一为“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

与符号“约定性”相对应,符号学界也曾出现过“任意性”的提法,认为“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是任意的。

例如数值“1”,汉语用“一”字,英语用“one”或“ONE”,其他民族语言还有另外一些书写形式。

因同一“对象”可能出现多种样式“符号”的现象,从而得出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是任意的结论,实际上是将“多样性”误认为是“任意性”。

多样性不能等同于任意性。

换一个角度分析,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系统中,词的语义与形体的结合存在一定的秩序。

在英语中,一旦认定数值“1”用“one”表征,则其他语义就不能用“one”表征。

在数学演算推导过程中,人们为了过程简洁,常常可以任意设定一个字符等效于一个算式。

这个设定的字符就成为符号,被等效算式属于指称对象。

初看起来,这算是符号与对象之间关联任意性的例证。

仔细推敲,此例完全不是任意性的例证,因为设定的本身就是一种约定的方式。

二.符号约定的状态符号的约定,按其显露状态可以分为自然约定、明示约定、隐喻约定。

1.自然约定。

特征是: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是自然的,或者说是天然的,无需人为地加以说明。

一般来说,类象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都属于自然约定。

作为符号的人物雕塑,它与指称的人物存在天然的约定关系,不用说明,观看者就知道其指称对象。

诚然,雕塑种类繁多,一些印象派的雕塑,其指称对象玄奥,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关系属于隐喻状态。

此外,照片、肖像画作为符号看待,它与指称对象之间也属自然约定。

最为典型的是人物蜡像和生物标本,如果将他们(它们)看作符号,人物蜡像自然指称他本人,生物标本指称同类生物,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也是自然的。

当然,所谓自然,也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

人物蜡像虽然与真人一模一样、栩栩如生,但充其量也只是此人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神态写照,制作人在创作时必然按一定思路作了人为处理。

2.明示约定。

特征是: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关系,总是采取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明白告示。

常见的明示约定的方式有:预设明示。

例如:在书刊的前言、后记、附录注明本书所用符号的意义,或是在公式之前、后注明式中符号的意义。

这是常用的用附注方式的预设约定。

汇集明示。

采用词典、手册等方式说明符号的语义,是汇集方式的明示约定。

规范明示。

由国际、全国、行业的学术组织发布的关于符号的技术规范,属于规范明示。

我国的技术规范需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才能发布,因而,这种约定属于国家行政法规性质的明示约定。

我国计量单位的符号经国务院用条例形式颁发,是规格最高的法规明示。

法规类的规范明示,具备法律约束力。

在科学技术领域,不仅字符类符号纳入规范明示,而且各种制图用的图形符号也纳入规范明示。

在符号运用的实践活动中,预设明示和汇集明示、规范明示常常交叠运用。

例如语文课会将生词在适当位置注明含义,虽然词典中已经汇集明示。

许多科技文献会将所用符号在适当位置注明含义,尽管规范已经明示。

无论那个学科,假如符号进入汇集明示、规范明示的轨道,就说明它应用符号已经趋向成熟。

目前,采用明示约定的,多为抽象符号。

部分指示符号,如交通标志也采用明示约定,并纳入规范明示。

3.隐喻约定。

特征是: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关系不明白告示,而是采用隐含方式,让解释者按照某些潜意识联想或猜想。

采用隐喻约定的符号,其所指称的对象一般都处于隐含状态。

“隐喻约定”是本文梳理出来的的一种约定方式,隐喻问题本身相当复杂,笔者缺乏深入研究,故只能列举几例说明这种方式的存在。

谜语,如果将它们作为符号研究,其指称对象一般都处于隐含状态,“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约定关系也就成为隐喻约定。

如儿童谜语“一个黑孩,从不开口,要是开口,掉出舌头”,其谜底为“西瓜籽”。

谜面是符号,谜底是对象。

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属于隐喻约定。

有人归纳出猜谜语的20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理解为猜谜语的潜规则。

需要说明:该谜语的谜面作为符号,是一个聚合性质的符号,谜面内的16个字和标点本身也是符号,它们聚合在一起综合成一个新的符号是文本符号。

谜面内参与聚合的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联是明示约定,聚合后的综合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属于隐喻约定。

电影蒙太奇手法常为隐喻约定:有的影片在将工人赶进厂门的镜头与羊群赶进羊圈镜头拼接在一起,隐喻把人当做牲畜管理。

电影《山楂树之恋》则用山楂树的不同状态隐喻故事情节的演进,山楂树状态与故事情节之间也属于隐喻约定。

艺术领域里的文本符号大都采用隐喻约定。

隐喻约定的优势是提供巨大的联想空间和多彩的艺术境界,隐喻约定的劣势是容易产生歧义。

由于隐喻约定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揭示隐喻的规律成为一大难题。

三.符号约定的依据对于自然约定和明示约定来说,符号约定可按其约定的依据可分为写真、象形、写意、派生、撮合等形式。

1.写真性约定。

特征是:符号在形态上直接以对象为依据,符号与对象极其一致。

照片、肖像画、人物雕塑、生物标本都属于写真性约定。

2. 象形性约定。

特征是:符号的形态吸取了对象的基本特征,符号与对象基本一致。

漫画中的人物、语言的象形文字、科技领域中的一些图形符号、交通标志中的一些象形图标,都属于象形性约定。

3.写意性约定。

特征是:符号的形态吸取对象在意义上的精华,符号与对象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汉语中的“本”、“磊”“焱”都可看作写意符号。

在数学中,传说等号 是从“相等”这个语义出发,经过联想,认为:没有比“相互平行”而且“长度相同”的“两条直线”更“相等”了。

按此传说推断,等号 就属于写意约定。

4. 派生性约定。

特征是:符号与对象的关联性,源于另一符号关联性的延伸。

科技领域中的一些符号源于母语的缩写。

如符号A(面积),由英语单词AREA (面积)缩写而来,它是母语符号的延伸。

“√”和对象“根号,根运算”的关联也来自母语符号的延伸,这种延伸是缩写加变形。

5. 撮合性约定。

特征是:符号与对象原本没有任何关联,仅仅是某些特定理由将它们撮合在一起。

例如:电流的计量单位为安培,符号为A。

安培是人名,全名为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他是法国化学家。

人名原本与电流的计量单位毫无对应关系,但科学界为纪念安培对分子电流假说的贡献,将安培和电流的计量单位“撮合”,命名电流计量单位的名称为安培,并使用Ampère的第一个字母为电流的计量单位的符号。

符号约定依据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有待于发掘揭示。

另外,隐喻约定的依据有哪些?笔者缺乏研究。

四.符号约定的范围符号的约定,按其范围可以分为个人约定、公共约定。

1.个性约定。

个性约定是个别人创立一个符号,符号与对象的关联是他自己规定的,通常仅个人明白其约定关系。

有资料显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

“√”是由拉丁字线“r”变形而来。

符号“√”和对象的结合属于个人约定。

个人创立的符号如果被公众接受,那就变成公共约定。

2.公共约定。

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关系被一定范围的公众所认同,就成为公共约定。

公共约定因其范围差异而有多种。

从地域分析,可分为国际性、全国性、地区性约定。

国际学术组织规范的符号属国际性约定,国家规范的符号属全国性约定,省标准化组织规范的符号属地域性约定。

从人群分析,可分为社会性、族群性、专业性或行业性约定。

自然语言如汉语的词属社会性约定,民族语言的词属族群性约定,国际或国内电工学会规范的符号属专业性约定。

此外还有企业单位内部的约定,企业标准规范的符号就属于这一类。

五.符号约定的过程。

有些符号约定过程很短,有些则很长。

个性约定的符号,其约定过程一般都较短,只要约定人自己认定,约定可在瞬间成立。

公共约定的过程一般都较长,需经历公众接受或拒绝、演变进化、认同流通等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汉语的汉字大约起源于8000年前,其中有文物依据的是6000年前的半坡人刻画在彩陶上的原始文字。

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多次演化,期间包括大小规模的多次整理统一(如:古代的秦代统一文字,现代的1956~1969年汉字简化),约定过程漫长而复杂。

汉语的口语则比文字起源更久远。

现在流行使用的记数符号——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之前的古印度,公元五世纪流入阿拉伯帝国。

公元十二世纪以后,西欧商人开始接受阿拉伯数字及其记数法,但在几百年的时间内,阿拉伯数字遇到了旧习惯势力的抵制。

在1299年弗罗伦萨的“交易法”中,明文禁止银行使用阿拉伯数字,规定使用罗马数字。

十九世纪传入西班牙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在中国开始通行,是在十九世纪初清政府被推翻之后。

阿拉伯数字流传过程中,其形体历经多次演变。

这套符号的演变进化过程也就是符号约定的过程。

阿拉伯数字的前身——古代印度记数符号阿拉伯记数符号形态演变表表示物质的化学元素符号,其约定的过程也相当复杂。

化学元素符号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现在流行的化学元素符号十八世纪开始创建的。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演变汇集,形成当今流行通用的符号系统,但进程至今还未结束。

由于104号和107号元素由美国和苏联科学家同时发现,从而引发了命名争端。

为了解决这一争端,国际纯粹与无机化学应用协会决定从104号元素开始,用元素的原子序数每位数字的拉丁文名称连在一起,结尾加上-ium就得到元素名称。

但这项决定没有约束力,有的书刊资料提供了它们的其他名称。

可以说,104号及以上元素,约定过程至今尚未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