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的理解

合集下载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仁爱和治理,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追求长生不老。

尽管有一些差异,但儒家和道家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道互补可以从思想上体现。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止于至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非人为的力量。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提供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全面思考。

儒家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塑造良好的人伦关系,而道家则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两个思想流派的互补,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完整和丰富。

儒道互补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强调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维护。

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而是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需要有一种平衡的态度,既要保持秩序,又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的差异。

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在社会治理中提供更多的选择和适应性。

儒道互补可以在生活方式和个人修养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培养德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求变与养生的方法。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宇宙的变化,强调平衡和和谐。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挑战。

儒道互补可以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体系,其中既有儒家的伦理思想,也有道家的自然观念。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鲜活和富有活力。

在当代社会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的指引,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浅谈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最后一个便是儒道互补。

通俗的说,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

这两大思想流派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分别代表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

但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人和思想家的思想精髓。

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曾说:“我们大家都生就一半儒家主义,一半道家主义。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此种种,皆可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所在。

从内涵上说,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于是,在仕途名利与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使得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出现激烈的矛盾,造成人格冲突,使士人们形成了一种相互平衡调剂的双重人格——儒道互补之双重人格。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儒家强调的是礼仪、道德、人伦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规范,追求的是“仁爱”、“中庸”、“和谐”等理念;而道家则强调的是自然、天道、自由、无为等方面的思想,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和“无为而治”的理想。

虽然两者在思想上存在差异,但是在实践中却有着互补的关系。

首先,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而道家则强调的是自由和无为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会让人们感到束缚和压抑,而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则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宁静和释放。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中找到自由和无为的境界,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儒家强调的是道德和仁爱的理念,而道家则强调的是道的境界和自然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道德和仁爱的理念,而忽视自然规律和道的境界,会让人类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从而加剧对自然的破坏。

而道家的自然规律和道的境界则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和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道德和仁爱的理念中找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思想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精神上的平衡和和谐,也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社会上的平衡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冲突。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儒家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而忽视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会让社会变得僵化和死板,从而难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则能够帮助人们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找到平衡和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儒学与道家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二者是对立的,或者说,至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就像禅宗里讲的三种境界一样,第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认识层层递进,感悟螺旋式上升。

那种认为儒道殊途的观点正是停留在第一种浅显的层次上。

我真的儒道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正一反华,一入世一降生,一个高度关注人生当下,一个高度关注宇宙万物。

二者相反相成,融为一体,深入细致中国文化的骨髓,化入每一个华人的血液之中。

儒家是入世的。

我们常常看的儒家的道德教条,礼乐纲常,仅仅是表象,是一种器物层面的东西。

儒家的实质是强调“如何塑造一个大写的人,如何让这个人扶世济民”,他着重讨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他培养人的过程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如何做人的部分,而齐家治平是如何做事的部分;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平,二者是递进关系。

作为一个士大夫,只关心当下,人生,对于宗教鬼神没有兴趣,也对于人类为何生存,意义何在等本源性的问题不怎么关注。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存在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关于“死亡”的问题)。

儒学分成“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

同样,前者特别强调处事,后者特别强调做人;前者修齐治平,历练才干,后者就是格物致知,累积学识;前者就是孔孟之儒,后者就是宋明儒学的核心,他就是对孔孟之儒的承继和缔造,援佛入儒,把禅宗的内心修练导入儒学,代表人物为朱熹,王阳明。

真正的儒家不是书呆子,读书只是手段,做事才是目的。

他们的人生信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随千万人吾往矣”;他们的伟大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儒张载语);他们有宗教家的悲悯情怀,之所以奋不顾身,是因为“苛政猛于虎也”。

道家就是降生的。

他对于做人处事没什么兴趣,关心的就是宇宙万物的大道(“道奇怪的是,非常道;名误以,非常名”),人情物理的运作规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 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 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 ,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 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 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 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 ,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 人更多。

二十四、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二十五、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十六、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二十七、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三十六、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佚名

三十七、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俞敏洪

三十八、如意算盘,不一定符合事实。——奥地利

二、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四、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让人羡慕。当大多数人碌碌而为为现实奔忙的时候,坚持下去,不用害怕与众不同,你该有怎么样的人生,是该你亲自去撰写的。加油!让我们一起捍卫最初的梦想。——柳岩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儒家从正面看社会,道家从负面看社会。 儒家在朝看社会,道家在野看社会。 儒重视继承,道重视批判。 儒家从传统文化的积极面看现实生活的希望, 道家从现实生活的阴暗面看传统文化的失误。 有儒无道则沉闷,有道无儒则偏激。 儒家保护的是旧文化,道家创造的是新文化。 儒家在保护中有创新,道家在创新中有继承。
儒家(加法):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 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 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
道家(减法):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 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 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 矛盾统一。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道家义利观
《老子》五章,老子如何谈到“义利” 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
弃圣弃利 弃义弃利
道家义利观
老子: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
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有。”
——弃圣弃利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 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 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 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 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 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 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 无穷,经久不衰。
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 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进取、 读墨得侠义的心。
翻开教材《孟子见梁惠王》,当梁惠王问: 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有什么有 利的事情吗?咱们看一看孟子是如何回答 的。——齐读《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的回答中,他是如何一层一层的分析, 从而得出自己的义利观的?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儒家提倡仁爱、礼教和人文关怀,注重人类生活和社会治理,道家则更强调自我的修行和个人的自然状态。

儒道互补的思想早已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儒家思想追求人类利益,强调“君子修道,必先立志”,在社会关系中强调等级与秩序,主张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的秩序和和谐。

而道家思想则主张个体自我修行,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和谐,其代表人物老子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儒家和道家的观点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哲学。

儒家和道家的优缺点之间存在很多互补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利益,强调秩序和和谐的社会关系,这在公有制下的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如今各种社会和个体的权益问题上,儒家的理念也依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和影响力。

同时,道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修行,注重自我精神的独立和自我发展,这在当代物质和精神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更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例如,儒家重视家庭的治理,道家则重视个人的修行。

在当代家庭主义盛行、家族式企业家族化等问题面前,儒家、道家互补的思想能够带来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相比较于父辈严肃会议定式的家庭治理,在道家思想中,可以在维持基本秩序的同时,给予个体创造空间,更好的发展自我技能和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离开家庭成为独立的个体。

儒道互补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中每个方面之中,它显示了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哲学。

它们之间的互补不仅体现在个人和社会的方面,也在宗教和文化的层面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两种思想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还为后人探索其人性和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

总之,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互补关系,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儒道互补思想的倡导,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平衡个人和整个社会、如何在有序的制度和发展的过程之间达到良好的协调。

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接纳和运用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谈“儒道互补”

谈“儒道互补”

谈“儒道互补”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

他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

“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

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

“儒道互补”也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

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

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

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辩、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惟命是从了,他们有德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休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儒家入世,乐观积极,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讲实用,追求功名;道家出世,消极退避,主张自然无雕琢,重养性,崇尚天然。

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

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

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儒家入世,方正为人,圆融处世。

道家养性,低调做人,高处成事。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既可以使人安身立命,又能活得积极而潇洒。

Vol.1儒家使人积极乐观向上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所倡导和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出自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恢宏的意境。

“为天地立心”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

以人之仁心去映射天地之心,以匡正万物之性命,此乃为天地立心也。

“为生民立命”“为生民,就是为老百姓,“立命”就是命运,人民要有一个好的命运;为民众谋福祉,让人民在物质上走向富强,在精神上走向独立,此乃为生民立命也。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尧、舜、禹、孔子、孟子等圣贤们,“绝学”是从尧舜开始的中华文明的精华沉淀,“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努力复兴中华文化,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在今天,我们要传承复兴的不仅仅是儒家先贤的思想,对于中华复兴有用的所有思想,我们都应该去继承,去复兴。

“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和谐、和平、富裕、公正。

这是儒家的最高政治追求了。

我们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为民族的复兴,为万世太平而努力。

横渠四句,是儒家的一种胸怀。

儒家要成就的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尊严、有社会责任与参与意识,有仁、智、勇独立人格的人。

向圣贤看齐,圣贤是最高目标,一般人做不到。

但是要做有德君子,不做缺德小人,这是—般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Vol.2道学让人生活恬静内敛清净道家是内敛型的,是内收的哲学,恬淡通脱的哲学,使人在进取时不忘后退,在获得时不忘舍弃。

如果说儒家是进取的智慧,那么道家就是放弃的智慧。

放弃的智慧就是要学会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不自然的欲望。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一儒道互补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它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

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

不管是好是坏,是批判还是继承,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心理结构的历史地位,已是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

(评:可能好多同学一提起孔子就烦,这也难怪,上学时期被强制着去背诵好多,就算有兴趣,也慢慢的被压抑掉,确实孔学中有好多糟粕,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它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他的感恩应该远远大于憎恨吧。

)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

他把原始文化纳人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

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评:作者这样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当时孔子还有别的选择?古代原始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就是原始人类发明创造的,只不过其中很多含混多意的没能解释清楚,而孔子给予了一些澄清,诚然,与西方更加重视抽象玄思不同,不过孔子这个个体在这里并没有那么重要,实践理性的发展是必然的。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

孔子答宰我“三年之丧”,把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朗: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二、儒家与道家的互补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他们产生的时候开始,就在理想人格、思维模式和价值系统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道家与儒家长期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分子的两种主要的人生哲学信仰,是中国传统哲学多元构成成分中双方互补的主要两极,道家以个人精神的平静、自由为人生价值取向,以天然真朴的人性为人格理想;主张顺应自然,尚柔主静贵无;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侧重自然主义,与儒家侧重的积极有为的人文主义同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在两种不同境遇时安身立命的内心支柱与处世之道。

具体的不同为:一是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就是以仁义礼智为基础,以圣贤人格为目标,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

与儒家理想人格不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是一种自由人格,带有强烈的出世精神。

期望一个不完全脱离世又高于世的人生,使人生具有现实性和超脱性。

儒道两家不同的理想人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读书人。

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积极人世、奋发有为的儒家圣贤人生之路,要么选择超然尘外、甘于寂寞、隐遁山林的道家隐士人生之路。

二是对人生的态度不同。

儒家所提倡的人生态度是刚健有为、积极奋进、自强不息。

儒家这种积极进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而且还影响到一般的民众,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道家的人生态度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以柔克刚。

道家的柔弱思想作为对儒家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广泛地反映在封建社会的失意文人身上,成为一种人生态度。

三是价值观念不同。

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作为儒家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这种人本主义思想,既有助于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更重要的在于使人增强主体意识。

道家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然之上,认为天、地、人都是统一于“道”的自然物,因此,要破除一切文明,使人重回自然。

儒道两家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儒道互补的意思

儒道互补的意思

儒道互补的意思
儒道互补的意思是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间的互补关系。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规范、人伦关系等方面,强调个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而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和谐、无为而治、身心修炼等方面,强调个体内在的自我修养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两种思想的互补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儒家思想的规范和义务可以弥补道家思想的自由和放任,从而使个体在自由与责任之间达到平衡;其次,道家思想的内在修养可以弥补儒家思想的外在约束,从而使个体在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之间达到平衡;最后,两种思想都强调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通过互相促进、融合,可以使人类社会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因此,儒道互补并不是简单的取长补短,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哲学思考,旨在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使个体和社会都得到更全面、更健康的发展。

- 1 -。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浅谈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最后一个便是儒道互补。

通俗的说,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

这两大思想流派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分别代表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

但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人和思想家的思想精髓。

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曾说:“我们大家都生就一半儒家主义,一半道家主义。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此种种,皆可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所在。

从内涵上说,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浅论中国的儒道互补精神

浅论中国的儒道互补精神

浅论中国的儒道互补精神汉师1班韦剑虹200842306112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第一方面,儒家主张,人生在世应该有远大的目标,要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为理想而奋斗终身。

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培育了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

然而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人生也必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儒家在指导人们争先向上的同时,没有为人们留下足够而必要的回旋余地,只提供了争先向上的动力,没能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缓冲装置。

因而从总体上来看,儒家式的人生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

道家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人生见解,提倡顺其自然、柔弱、无为、知足、谦下、不争。

道家对人生的这种见解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一方面,它使士人君子的人生更具有韧性,善于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增强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另一方面,它也不失为一种获胜的手段,人们通常只知从正面争强争胜争先,道家则提供了从反面入手的竞争方式,往往可获得奇效,"柔弱胜刚强"、"不争而善胜"、"后其身而身先"、"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哲学中诸如自然、柔弱、无为、知足、知止、淡泊、居下、处顺、静观、谦让、取后、不争等观念都体现了高度的人生智慧,在社会实践中常用常新,自古及今永远不失其新鲜感。

道家的这些观念,恰好可以补儒家之不足,自古以来,对儒家式的人生实践起到了重要的补充、调适作用。

当然,儒家和道家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也就决定了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用,社会要发展,必然会选择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或主导的文化观,道家思想只能是起到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而不可能是相反的。

第二个方面,儒家注重社会伦理,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强调个人应当全身心地投入于社会事业,把个人融入群体和社会之中,而对人的个体性或个体生命的处境却缺乏足够的关注。

对儒道互补的评议

对儒道互补的评议

对儒道互补的评议
儒道互补,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主要流派——儒教和道教之间的互相补充和互相调和关系。

儒教注重礼仪、道德、法律,强调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而道教则强调自然、自由、无为、至真,追求超越世俗界限的灵性与神秘。

儒道互补的观念,指的是这两种文化的互相融合,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更为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教和道教的互补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和道教各自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儒家的礼仪、道德、法律等方面,可以弥补道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而道家的自然、自由、无为、至真等方面,则可以弥补儒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

儒教和道教的互补,不仅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还体现在政治、社会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儒教和道教的互补关系也体现在政治上。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反对“权力中心集中”的政治体制。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有时表现为一种“相互对立、相互融合”的关系,有时则表现为一种“相互容忍、相互促进”的关系。

总之,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儒教和道教的互相补充、互相调和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和追求,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儒道互补初论

儒道互补初论

儒道互补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文化的兴起、发育与演化相始终。

孔孟与老庄的气象是很不相同的。

孔子孟子是大教育家,是道德大师,他们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弘扬仁义孝梯,为修己以安百姓而奋斗不息,虽历尽波折而不改初衷。

老子庄子是大哲学家,是智慧大师,他们是超越世俗的隐士,大智若愚,微妙玄通,具有隐士的风度。

一种是入世的,一种是出世的。

孔孟的治国之道是“为政以德”(《为政》)、“仁者无敌”(《梁惠王上》),具体地说便是: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和之以乐,任之以贤,使之以惠。

老庄的治国之道是“无为而治”,具体要求是:君道简约,臣民归朴,各顺其自然性情,自化自富,因势利导,而不妄加干预。

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人为”,也需要“自然”。

所谓“人为”,即是文明的传承、发展、创造,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谓“自然”,即是文明的协调和纯化,即是事物内在的本性,和事物的客观发展趋势。

文明既要发展,又要调适,所以老庄和孔孟的思想本身即已互相包含。

孔子赞美大舜“无为而治”(《卫灵公》),其进取的生活态度中也包含着退避之道,故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隐居以求其志”(《季氏》),“无可无不可”(《微子》),故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万章下》)。

孟子借鉴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的思想,提出“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离娄下》)从而把他的“良知”理念纯化了。

他还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上》),其说与老子“少私寡欲”一脉相承。

反之,老子除了主张隐世,也讲“爱民治国”(十章),“与善仁,言善信”(八章)。

庄子除了批评儒学,也讲仁义:“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庄子·缮性》)。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奉习的经典,如儒家奉习《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道家奉习《道德经》、《南华经》、《列子》等。

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同奉习,其中的缘由,一是《易》为中国文化之源,当然也是儒家道家之源;二是《易传》为儒道两家学者共同创作,故后世儒者珍贵它,新道家也珍贵它。

儒道互补专题研究

儒道互补专题研究

小结
儒家思想适用于盛世及人生得意之时, 道家思想适用于乱世及人生遭遇坎坷之时; 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济世), 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 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 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 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 道为体, 儒为用。
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政治理想 儒家:以“仁” 协调人际关系, 以“礼”规范自身行为,从而 维 护社会稳定——“为政以德” 道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而治
具体做法:
为人 处世
儒家 “仁” “义” 符合“礼”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爱人”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 道家 恢复自然本性 见素抱朴 抱柔 居后不争
黄州,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 脱胎换骨,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种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 今来许多的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 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 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 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 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 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 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 时。
牛刀小试 “儒道互补”的智 Nhomakorabea对你的人生有哪些启 迪呢? 请你用你喜欢的语言样式,写出“儒道互 补”对你的人生启迪。
陶渊明:祖父,儒家思想;外祖父,道家思想。 一生中,早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晚期— —老子思想的绝好实践者。 李 白:儒家、道家思想同时影响他,“功成身 退”是其人生理想。“功成”是儒家的追求, “身退”则无疑来自道家的隐逸。 杜 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一生受儒 家思想影响深远,将儒家思想发挥到极致,儒家 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 是“无论穷达,都要济天下”! 白居易:一生以3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早期更 多儒家的积极进取,晚期更多道家的豁达避世。

儒道相济

儒道相济

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 即儒家以道家为因, 道家以儒家为果, 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所以, 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 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

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儒道互补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

儒道互补哲学经受住了佛学的冲击和考验, 还能在西学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吗? 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看儒道互补哲学的理论结构是什么, 其现代功能、价值和意义究竟如何。

以秩序和自由对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的功能协调为切入点, 对儒家重伦理重政治的秩序功能、道家重哲理重超越的自由活力进行论证, 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切入点。

为此, 我们必须先界定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哲学。

而说明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也就是在说明儒、道两家在秩序和自由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现代化事业的价值贡献。

秩序和自由,本质上都是自明性的、普适性的。

一、中国哲学的十大特点与西方哲学的二元、他因、空间性的设定不同,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是一元、自因、时间性的哲学。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 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思维方式却是典型的哲学问题。

(一)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任一事物都不仅以类的方式, 而且以仁!性的( .论语#)和物固相累, 二类相召! ( .庄子. 山木# )的方式共生、共在。

这种统一、和谐、共生、共在的世界观, 不承认世界之外的亚里士多德式动力推进和目的牵引, 而是一个无限而永恒的自因、自动的一重化时间过程性动态世界。

(二)这种动态性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其中的类与个体不以自然数集合的方式组合成某种机械性的结构, 而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 .易传. 系辞# )的五行!相生、相克方式, 进行着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道两家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修身等方面,探讨儒道互补的理解。

一、历史上的儒道互补
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静止无为。

两家在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逆天而行。

在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汉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当时,道家思想的兴起为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些启示。

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家张道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观念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唐代,当时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挑战。

唐代道家思想家李思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

这种观念对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哲学上的儒道互补
儒道两家在哲学上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而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关系。

两家思想的互补,可以使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但如果只注重社会秩序而忽略了自然,就会导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后果。

而道家思想则提醒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这种互补的关系可以使得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另一个例子是在修身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而道家思想则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健康。

两家思想的互补,可以使得人们在修身方面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三、修身上的儒道互补
儒道两家在修身上的互补关系也非常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而道家思想则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健康。

两家思想的互补,可以使得人们在修身方面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但如果只注重道德修养而忽略了身心健康,就会导致身心失衡、内心不平衡的后果。

而道家思想则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健康,提醒人们应该注重身心健康,才能有更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去实现道德修养。

这种互补的关系可以使得人们在修身方面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另一个例子是在修行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而道家思想则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健康。

两家思想的互补,可以使得人们在修行方面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四、结语
儒道互补的理解,可以使得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哲学和修身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儒道互补的理解,以此来更好地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