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李贺的古诗李凭箜篌引中的李凭是唐代优秀的伶人,善奏箜篌,出神入化。
李凭箜篌引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全文翻译: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弹奏,灵彻的琴声,使空中的云彩凝垂不流。
湘娥感动泪洒斑竹,素女聆听满怀哀愁。
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时而像凤凰悠鸣,时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时而使香兰含笑开口。
长安城十二门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响惊动了九霄之上的紫皇。
乐声冲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惊得五色石破,引来秋雨啾啾。
梦幻中进入神山教神妪弹奏,乐声使老鱼跃波倾听,瘦蛟翻江跳舞。
月宫里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
李凭箜篌引对照翻译: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弹奏,灵彻的琴声,使空中的云彩凝垂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湘娥感动泪洒斑竹,素女聆听满怀哀愁。
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时而像凤凰悠鸣,时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时而使香兰含笑开口。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长安城十二门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响惊动了九霄之上的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乐声冲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惊得五色石破,引来秋雨啾啾。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梦幻中进入神山教神妪弹奏,乐声使老鱼跃波倾听,瘦蛟翻江跳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里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
赏析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李凭箜篌引》唐.李贺一、本篇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文章翻译:在深秋时节,采用吴地的丝线与蜀地的桐木精心制作的箜篌被高高张设起来。
空寂的山谷里,云层仿佛被箜篌的乐音吸引,凝结不动,失去了流动的态势。
传说中的江娥(湘妃)因悲伤而在竹林中啼哭,素女也为之哀愁不已,这一切皆因乐师李凭在中国弹奏起了那神奇的箜篌。
乐声犹如昆山宝玉破碎时发出的清脆鸣响,又如凤凰振翅高鸣;它又如清晨芙蓉花瓣上的露珠悄然滑落,带出哀婉之感,又似香兰盛开时那欢快的微笑。
这悠扬的旋律传至京城十二座城门,甚至融化了人们心中的冷漠之情,连天宫中二十三根箜篌丝的震动也惊动了天帝。
乐声似乎引领人们回到了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裂的神话时代,那石破天惊的瞬间似乎与秋雨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
在梦境中,这音乐还引领人们进入神圣的山峦,教化了山中的女神,使得老鱼跃出波浪起舞,瘦弱的蛟龙也随乐声翩翩起舞。
月夜中,吴刚(吴质)无法入眠,倚靠在桂花树旁,任由露珠从枝头斜斜飞落,打湿了寒冷中静伏的兔子。
整个世界仿佛都被李凭的箜篌演奏所打动,沉浸在那神奇而动人心魄的音乐氛围之中。
三、文章解析:这首诗为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通过对乐师李凭弹奏箜篌情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音乐艺术的神奇魅力及其引发的强烈情感共鸣与超凡想象,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以下是对此诗的深入解析:1. 乐器与演奏者:“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诗篇开头即点明了乐器的独特性——用吴地丝线与蜀地桐木制成的箜篌,既表明其材质珍贵,又暗示其音色优美。
选择在高秋之际弹奏,更增添了乐曲的庄重与神秘感。
空山云凝的景象,暗示乐音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足以令自然为之驻足。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鉴赏: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原文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之公保含烟创作朝代:唐代作者: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赏析李凭是梨园门生,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越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厚,设色绮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抚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结构精良,借以烘托演奏者技艺的高明,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成效.“高秋”一语,除了标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成心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似乎在昂首倾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震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用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相互配合,相互弥补,竭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而且交代了演奏的所在.前四句,诗人成心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所在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所在一前一后,交叉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气.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入耳.“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喧闹杂,似乎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只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办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觉得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年夜,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事先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先启后,比拟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展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同党,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绮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居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后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年夜胆超奇,出其不意,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年夜魅力和上述奇瑰的现象紧紧联络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现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打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枯槁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饱满.老鱼和瘦蛟原本羸弱乏力,行动困难,居然陪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虞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了.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绮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胜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时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愿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诗的最年夜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溢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关于箜篌声的抽象觉得、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详细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关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予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以及原文
⾼⼆语⽂《李凭箜篌引》教案以及原⽂ 《李凭箜篌引》为唐代诗⼈李贺所作,李凭箜篌引的全诗语⾔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仅⽤两句略加描摹。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推荐关于《李凭箜篌引》教案及原⽂,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语⽂《李凭箜篌引》原⽂ 吴丝蜀桐张⾼秋,空⼭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素⼥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碎凤凰叫,芙蓉泣露⾹兰笑。
⼗⼆门前融冷光,⼆⼗三丝动紫皇。
⼥娲炼⽯补天处,⽯破天惊逗秋⾬。
梦⼊神⼭教神妪,⽼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作品译⽂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九天素⼥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美⽟击碎,凤凰鸣叫; 时⽽使芙蓉在露⽔中饮泣,时⽽使⾹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门前的清冷光⽓。
⼆⼗三根弦丝⾼弹轻拨,打动了⾼⾼在上的天帝。
⾼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娲炼⽯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
幻觉中仿佛乐⼯进⼊了神⼭,把技艺向⼥仙传授; ⽼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也伫⽴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语⽂《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了解作者⽣平及创作情况。
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
4.背诵全诗。
【过程与⽅法】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2.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鉴赏词语及意象。
3. 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审美感受能⼒。
2. 了解李贺的⼈⽣经历,理解其情感和⼈⽣态度。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赏析(最新)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赏析李凭箜篌引朝代:唐代作者:李贺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快乐的高小四《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简介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解题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1、李凭,宫廷乐师,著名宫廷器乐家。
关于他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他精湛的技艺同样也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所以李贺才用他色彩瑰丽、富于感染力的诗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2、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作品名称李凭箜篌引创作年代中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者李贺题材音乐诗李凭箜篌引作品原文李凭箜篌引版本一李凭箜篌引⑴吴丝蜀桐张高秋⑵,空白凝云颓不流⑶。
江娥啼竹素女愁⑷,李凭中国弹箜篌⑸。
昆山玉碎凤凰叫⑹,芙蓉泣露香兰笑⑺。
十二门前融冷光⑻,二十三丝动紫皇⑼。
女娲炼石补天处⑽,石破天惊逗秋雨⑾。
梦入坤山教神妪⑿,老鱼跳波瘦蛟舞⒀。
吴质不眠倚桂树⒁,露脚斜飞湿寒兔⒂。
李凭箜篌引版本二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注释译文李凭箜篌引词句注释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中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译文及注释
中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此诗大约作于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原文:李凭箜篌引中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翻译: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间,作者当时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当时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著称。
箜篌引,乐府旧题。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二十三弦或二十五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吴丝蜀桐〕指精美的箜篌,其弦用吴地所产的丝制作(吴地以产丝著称),其身干用蜀地所产的桐木制作(蜀中桐木适宜做乐器)。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原文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之答禄夫天创作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朝代:唐代作者: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出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标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示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弥补,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而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示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及注释「翻译」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原文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之答禄夫天创作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朝代:唐代作者: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出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标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示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弥补,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而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示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
《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1《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鉴赏: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李凭箜篌引》
描 摹 音 乐 的 异 同
李 凭 箜 篌 引
琵 琶 行
都 采 用 了 正 面 描 写 和 侧 面 烘 托 的 艺 术 手 法
浪 漫 主 义
主 要 是 正 面 描 写
现 实 主 义
作 业 布 置
1.背诵并默写《李凭箜篌引》。
2.收集李贺诗中的名篇并背诵。 3.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和韩愈《听 颖师弹琴》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
李贺,字长吉,生于福昌昌谷,后称李昌谷。
知 人 论 世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年少成名, 却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 愁苦抑郁。再加上体弱多病,他形成了凄艳诡谲 的诗风,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 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 创造出新奇瑰丽的境界,风格独特。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 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 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 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 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 泣鬼神”的魅力。
因 声 求 气 , 吟 咏 诗 韵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长安百姓——沉浸清幽 至上紫皇——扣动心弦 补天女娲——听得入迷 山中神妪——折服请教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因 声 求 气 , 吟 咏 诗 韵
通过这些“听众”的反应烘托了箜篌曲 调的不同凡响和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
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 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陌上桑(汉乐府)
因 声 求 气 , 吟 咏 诗 韵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的翻译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的翻译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朝代】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原文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之相礼和热创作朝代:唐代作者: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默默无闻逗秋雨.梦着迷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冷兔.赏析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出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深技艺,遭到人们的热情欣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响至文”.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标明工夫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墨客故意避开有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示力.精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阔山野上的浮云便寂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擅长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头脑感情,似乎比“天若无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上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偿,极力烘托箜篌声奇妙美好,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而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墨客故意打破按顺序交待人物、工夫、地点的一样平常写法,另作精心安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工夫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征.“昆山”句是以声写声,偏重表示乐声的崎岖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精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叫,嘈喧哗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犹如凤凰叫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怒放的兰花也的确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墨客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表现琴声的愉快,不但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眼见.这种表示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冷光,全被箜篌声所溶解.其实,冷气冷光是无法溶解的,由于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沉醉在他那美好的弦歌声中,致使连深秋时节的风冷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墨客不必“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伎俩,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墨客依附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奇妙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默默无闻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遗忘了本人的职守,结果默默无闻,秋雨倾注.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预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弱小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默默无闻、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笼统的示现.第五联,墨客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好尽伦的乐声传着迷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墨客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笼统愈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举措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料的笼统描写,使那有形美好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如今读者的眼前了.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琳琅满目.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就寝;玉兔蹲伏一旁,听凭深夜的露水不断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往.这些饱含头脑感情的精美笼统,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玉轮投影于水,显得幽静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笼统光显,充满浪漫主义颜色.墨客努力于把本人对于箜篌声的笼统感觉、感情与头脑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绘墨客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但是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墨客的情思,迂回而又阴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内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顺眼赏心的艺术境界.。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作者介绍: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
原文:wúsīshǔtóngzhānggāoqiū,kōngshānníngyúntuíbúli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jiāngétízhúsùnǚchóu,lǐpíngzhōngguódànkōnghóu。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kūnshānyùsuìfènghuángjiào,fúróngqìlùxiānglánxiào。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shíèrménqiánrónglěngguāng,èrshísānsīdòngzǐhuáng。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nǚwāliànshíbǔtiānchù,shípòtiānjīngdòuqiūyǔ。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mèngrùshénshānjiāoshényù,lǎoyútiàobōshòujiāowǔ。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wúzhìbúmiányǐguìshù,lùjiǎoxiéfēishīhántù。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李凭箜篌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李凭箜篌引》表达了对乐工李凭所弹奏得箜篌技艺之高的敬佩之情,也表达出对该首曲子如痴如醉的喜爱之情。
在《李凭箜篌引》一诗当中,诗人大量运用神话故事与传说,将无形的乐声变为有形的视觉,融物象与情感为一体,意蕴十足。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全诗原文如下: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叔同和张,空山中云不流。
江玥为素女的悲伤哭泣,而李萍在玩中国。
昆山断凤哭,荷花哭,香兰笑。
十二门融寒光,二十三丝动紫帝。
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地,秋雨笑。
梦里山,我教神仙,老鱼舞一波,瘦饺子。
吴不眠,倚桂树。
他光着脚飞又湿又冷的兔子。
说明:在深秋的夜晚,当玩伍肆树桐制成的球时,空气中的浮云似乎停滞了。
江鹗鸦竹伤心,只因为是音乐家李平在京城演奏。
仿佛玉碎在昆山,凤凰啼声一般清脆,逗得芙蓉哭,香草笑。
伴着长安城前清冷的月色,二十三弦的波动触动了天帝。
当音乐冲向修补天空的女神时,填满天空的彩色石头将被打
碎,秋雨将被戏弄。
仿佛乐师入神山教授沈煜演奏,鱼儿跃出水面,瘦饺子翩翩起舞。
在音乐的吸引下,月宫里的吴刚倚在桂树下,从不睡觉。
斜飞的寒露也弄湿了真正听歌的月兔。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将无形化为有形,巧妙地将听音乐时的抽象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它的声音,知道它的意境,使诗歌的艺术联想高度活跃,也凸显了诗人自身对音乐的非凡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欢迎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1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鉴赏: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
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
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
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书说:“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这种描写还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轨迹。
然而,李贺却是写“老鱼”写“瘦蛟”,这样的艺术形象就十分奇异了。
又如,诗中写到“教神妪”,如按一般思维程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是夸张了,这样的描写很多,不用例举。
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同寻常。
再如,白居易写乐声“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样描写思维轨迹是一般读者能把握的;但李贺却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天秋雨,这样的写法就新颖了。
此外,芙蓉哭泣、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
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李贺想象奇异,描绘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幻想、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
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
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
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
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2《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诗鬼之名绝非虚得。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首句。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而且,石破天惊、秋雨煅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李贺的诗意象叠加,意境晦涩,独成一家,可惜天不佑英才,短短27岁,华年早逝,令后人慨叹不已。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3李凭箜篌引唐代: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皇帝。
⑽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⑾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
逗,引。
⑿坤山:一作“神山”。
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
有妪号成夫人。
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所谓“神妪”,疑用此典。
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⒀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
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⒁吴质:即吴刚。
《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⒂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