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流域蒙古族民歌与达斡尔族民歌种类与形式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嫩江流域蒙古族民歌与达斡尔族民歌种类与形式的异同
嫩江流域是多民族集居区,除了汉族之外,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锡伯族等都在这里繁衍生息、生活生产。这里的少数民族同其他地区的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其中的民歌以独具的特色、独有的风格成为这里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族的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在力图保持其民族文化的生态性,另一方面又随着时代、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变更、随着文化的渐变融和产生了一定的递进性和变异性。研究这些民歌,传承这些民歌是音乐工作者、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一、民族繁衍的环境交融着民歌的相同性
蒙古族、达斡尔族都是开发嫩江流域较早的民族。据资料记载,公元九世纪蒙古族就施骋于“纳水(嫩水)两岸的广漠草原地带。1214年嫩江流域已成为成吉思汗之蒙古帝国的不可分的一部分。16世纪末,科尔沁部的蒙古族就从贝加尔湖一带迁徙到嫩江流域,并且最先与满洲发生联系。后金天命11年(1626年),科尔沁各部先后降金。为了加强对科尔沁蒙古的统治,清政府设立了著名的科尔沁十旗,包括科尔沁左右翼六旗、郭尔罗斯前后二旗、杜尔伯特一旗和扎赉特一旗等。
达斡尔族也是很早就来到了嫩江流。据史料记载,达斡尔族是契丹族的后裔,在公元十九世纪初,辽被金所灭。契丹贵族耶律大石收集契丹各部的残余力量,向西越过沙漠,到达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政权,史称西辽。西辽存在了80多年后被蒙古元军所灭。元代连年征战,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召入伍,他们随元军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了较大的族群,流落到嫩江边的达斡尔人,这是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民族存续了下来。
同在一个生活环境,早期又都以游牧生产为主,文化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文化形态也就有了相近之处。文化形态相近之一,就是他们都有能歌善舞的习俗。无论是蒙古族还是达斡尔族,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爱唱歌、会唱歌、能唱歌的人。在民族的公众集会或庆典活动中,除了祭祀他们的“图腾”之外,还一定要载歌载舞歌唱秀美的风光、歌唱牛羊的肥美、歌唱英雄人物等。文化形态相近之二,民歌的表达形式相近。纵观这里蒙古族的“长调”、“短调”。纵观达斡尔族的“扎恩达拉”、“哈肯麦”“乌春”基本都以牧歌、酒歌、奶歌、情歌等形式表述。再有,这两个民族的民歌的创作方式大多都是即景生情,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特别是衬词的语言也几乎完全相同。蒙古族、达斡尔族的民歌在嫩江两岸的两个民族中代代相传,生动地记载着他们的生活侧面、发展沿革。
二,民族的生活习性决定着民歌的差异性
上述笔者谈到,由于两个民族的一直都生活在嫩江流域,可谓山同脉、水同源、林同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民歌的形式内容产生了相同性。但是,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十里不同俗”,所以“草原曾相似,歌儿却不同”。特别是由于生活习性、生产方式的差异,他们的民歌之间就必然存在差异性,并且有着很大的差异。那么,
他们的民歌之间有什么差异性呢?
首先看这里的蒙古族。他们虽然一直生活在嫩江两岸,但是,他们定居很晚,一直沿袭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在蓝天白云下、在奔驰的马群中、在肥美的羊群里、在优美的马头琴、四胡的伴奏中,无论是“长调”、“短调”、还是“好来宝”,都离不开故有的辽阔、悠长、舒展、豪放特点。再有,由于他们有经常迁徙的习性,既与欢乐同行,也与艰辛同行,还要与自然搏斗,他们的民歌除了上述燎亮、悠长、亲切的特点外,他们唱天、唱地、唱河流、唱牛羊、唱风雨雷电,因此,他们的民歌也具有较强的写景,状物特点。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说唱”三类。长调和短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传统类别,说唱属曲艺类。
“长调”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的颤音装饰。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并伴有“嗒咿”、“咿哟”、“咿哟”等衬词。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为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短调”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说唱”也称“好来宝”主要以叙事为主,它除兼有“长调”、“短调”的特点外,有时半说半白并加有表演。这些民歌生动地诠释了蒙古民歌的草原文化的风格。
再来看这里的达斡尔族。由于他们较早地告别了逐草而居的生活习性、定居在嫩江两岸,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处理日常生产与生活时,就养成了具体、实在的观念和行为,所以就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模式化的特征。
达斡尔族自从来到这里,就开始了与汉族文化的交融并且逐步地建立与形成了以农、牧、渔、猎、养殖等的复合型民俗文化,虽然他们没有文字,也在顽强地保留原有民族的文化生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他们又自觉不自觉地不断吸收新的内容,新的理念,这就形成了农、牧、渔、猎综合经济因素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一定要影响他们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于是和这里的蒙古族民歌形成了差异。这里的达斡尔族民歌既高亢悠扬又平缓委婉;既开朗明快也幽默诙谐或怪异神秘。从音乐特点讲主要是:一是旋律的构成采用五声调式。二是旋律的进行以级进和小跳为主。三是旋律的进行常采用下行六度跳进。四是采用装饰音修饰旋律。达斡尔族民歌的这四种体裁形式和主要的几个旋法特点的形成,无疑和达斡尔族的生活习俗和信仰习惯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由于繁衍的轨迹不同,生活习性与生产方式的差异,民歌就会产生异同。如果说蒙古族的民歌以燎亮、悠长、豪放、深情的特点见长,那么達斡尔民歌则以细腻、委婉、平缓、诙谐为特点。诚然,笔者的这篇文章不能全面的阐述这些异同,随着思考和研究的深入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少数民族的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它也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肥沃的黑土地,清澈的嫩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少数民族,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他们在中华民族的艺
术宝库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