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职业理念考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职业理念考点总结

第一课时教育观

考点透析:本节课考查重点主要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方法,考试中多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一)教育观

1.教育观的定义: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2.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3.确定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的教育观是由于教育活动的差异性造成的。

(二)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的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解析:先天的生理素质、后天环境的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解析: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

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解析: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解析: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解析: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解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素质教育是终生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备注:简要记忆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拓展:

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类智能划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2.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理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

3.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4.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一)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解析: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早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础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即面向全体适龄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解析: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课时学生观

考察重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

考点总结: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

2.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3.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4.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

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1)学生在教育活动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债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即:(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即顺序性(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是违背顺序性规律;阶段性,即不能搞“一刀切”;不平衡性,即关键期或最佳期;互补性,即结合实际,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即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即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第三课时教师观

一、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

5研究者的角色

二、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复杂性。即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即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3.主体性和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和间接性。即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财富。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老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