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前地震资料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叠前去噪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变换 有着不 同的分类 ;在实际地震处理 中 ,通过分选不 同的数据主键值 ,噪声在 不 同的域 ( 炮域 、检波 点
域 、共 中心点域等 )有些不 同的表现形式 ,通过多种方法 ,在多域 去噪 ,可 以达到很 好 的效果 。
l 面波 的去 除
面波是 一种 由激发 源产 生 ,沿地表 传播 ,具 有低 频 、低 速度 、强 能 量 的特 点 。正是 基 于这 种 特点 , 以傅 里 叶变 换理 论为基 础 的频率 域 滤波 成 为 面 波去 除 的 最 常见 方 法 ,包 括 常见 的高 通滤 波 、局 域 滤 波
制干扰 波” ,在该思路 的指 引下 ,首 先对地 震数 据进行 去 噪 可以是频率 域去 噪 ( 去噪 是尽可 能 的多去 ,以 保证去 噪的尽可能彻底 ) ,从 而得到信号模 型和噪声模 型 ,这样 的信 号模 型包 含 了几乎 全部 的有 效信 号和 极少几 乎可以忽略 的噪声 ,达到一次信噪分 离的 目的。然后对一 次信噪分离 结果 的噪声模 型选择合 适 的去 噪方法 ( 如 自适应 面波衰减)再次进行信 噪分离 ,再次得 到信 号模型和 噪声模型 ,通过对 数据 的重构 ( 如 地震数 据道头 的运算 )将 二次分离 的信号模 型和一次分离 的信号模 型相加 。按照 这样 的方 法 ,理论 上可 以
在去 除噪声前 ,应先搞 清为什么要去除 噪声 ,去噪的 目的和 意义就 在于最大 限度地从 地震信 号 中去 除
目前 技术条件下认为是有 效信号 以外 的其他信 号 ,从 而突 出有效 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波 ,尤其 是湮没 在噪声 中的有效波 ,
达到提高地震资料信 噪 比的 目的。在数 学上 ,噪声在不 同的数学域 中有 着不 同的表现形 式 ,通过 多种数 值
地震数据质量评估报告
地震数据质量评估报告
该地震数据质量评估报告旨在评估收集到的地震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对地震数据质量的评估结果:
1. 准确性评估:
- 地震数据中的震级和震源位置与其他可靠来源的数据相比较一致。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地震数据在震级和震源位置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数据中的震源深度经过验证,与地质图和地质调查结果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该数据的震源深度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 完整性评估:
- 数据中包含了地震发生时间、震级、震源位置、震源深度等基本信息,完整记录了每次地震的相关数据。
- 数据中还包括了一些附加信息,如烈度图、烈度分布等,因此可以说该数据在信息的完整性方面得到了充分满足。
3. 可靠性评估:
- 数据来源可信,是从专门的地震监测机构或地震研究机构收集到的,包括地震监测站点、传感器等设备的监测数据。
- 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了标准化的方法和算法,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
- 数据中的质量控制措施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如数据筛选、异常值检测等,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该地震数据在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方面表现良好。
但仍建议在使用地震数据时,结合其他可靠来源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验证,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叠前地震属性处理及综合解释
地震属性优化技术
属性筛选
属性校正
根据地质任务和实际数据特点,选择 对地质目标敏感的属性进行后续处理。
针对某些受采集、处理等因素影响较 大的属性,采用特定的算法进行校正, 以提高属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属性融合
将多个单一属性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 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复合属性,以提 高属性对地质目标的识别能力。
的支持。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智能化属性提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地震属性提取将实现智能化,通过深度
学习等技术自动提取和优化地震属性。
02
多属性融合解释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多属性融合解释方法,充分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互补
性,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和效率。
03
地震属性与地质模型的深度融合
未来地震属性处理解释将与地质模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实现地震属性
针对提取的地震属性,进行了有效的优 化处理,如属性融合、属性筛选、属性 降维等,提高了属性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
3
综合解释方法
建立了以地震属性为基础的综合解释方 法,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对 地下构造、岩性、流体等进行了准确解 释。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智能化属性提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地震属性提取将实现智能化,通过深度
时频分析属性
结合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方法,提取时频域的属性, 如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地震属性提取方法
时域属性
通过地震波形在时间域的特征提取属性,如振幅、 频率、相位等。
频域属性
将地震信号转换到频率域,提取与频率相关的属 性,如频谱、频带宽度等。
时频分析属性
结合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方法,提取时频域的属性, 如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叠前地震反演技术要点及应用
叠前地震反演技术要点及应用[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在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中叠前地震反演因可获得更丰富的储层岩性和流体的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叠前地震反演技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应用过程中出现不少不理想的情况。
针对出现的问题,为得到更真实、更准确的叠前地震反演结果,本文从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对资料品质的需求出发,地震资料方面论述了道集的质量控制、部分叠加角度选取等技术要点。
遵循这些技术要点,在新疆sn地区岩性圈闭识别过程中应用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叠前地震反演角道集曲线标准化横波曲线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17-475-01引言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地震勘探已由原来的构造油气藏勘探转成更为复杂的岩性油气藏勘探[1- 3]。
传统的叠后反演方法因其使用多道叠加地震数据,忽略了地震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一事实,因此存在一些缺陷。
针对这些问题,地球物理学家们开始进行反思。
bruce verwest提出扩充弹性波阻抗方法,可以用于流体和岩性的预测。
叠前反演利用不同炮检距道集数据及横波、纵波、密度等测井资料联合反演出与岩性、含油气性相关的多种弹性参数,用以综合判别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
目前,叠前反演预测技术已成为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 做好叠前地震反演的技术要点1.1 地震方面1.11道集质量控制叠前地震反演需要应用经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crp道集数据。
crp道集数据经常出现同相轴不平,信噪比不高等问题。
为确保叠前地震数据的质量需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叠前去噪:叠前道集不能使用常规的叠加技术进行噪声压制。
因此,叠前道集噪声压制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
既要保持反射数据振幅的相对关系,又不能损害反射数据的分辨率,同时还要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地震资料品质综合评价方法
地震资料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地震资料是地震研究和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数据采集、数据完整性、数据准确性、数据可信性等方面,介绍地震资料品质综合评价的方法。
一、数据采集地震资料的采集是保证其品质的首要步骤。
对于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采集方法:地震资料的采集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地震台网观测、地震仪器监测、地震摄像等。
采用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地震资料的质量。
2.采集设备的校准:确保采集设备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对采集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以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的数据失真或错误。
3.采样频率和时长:合理选择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长,以满足对地震过程的准确描述和分析。
二、数据完整性地震资料的完整性是评价其品质的重要指标。
数据完整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覆盖范围:提供的地震资料应覆盖地震发生地区及其周边范围,包括震源参数、地震波形数据、地震烈度等。
2.数据时序:地震资料中的数据应有清晰的时间序列,以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研究。
3.数据格式:地震资料的格式应为通用的数据格式,方便使用者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数据准确性地震资料的准确性是评价其品质的重要方面。
数据准确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标定:地震波形数据应进行标定,确保波形振幅和频率参数的准确性。
2.数据校正:针对不同的采集设备和观测条件,进行数据的校正和修正,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数据处理: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必要的滤波、降噪和去趋势处理,以提取有用信息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四、数据可信性地震资料的可信性是评价其品质的重要因素。
数据可信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震资料品质定量分析技术
地震资料品质定量分析技术作者:王恩庆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5期王恩庆(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四大队山东东营 257000)摘要在地震勘探中,对采集数据的定量分析是评价采集质量和制定处理流程、参数选择的依据,也是分析资料能否满足勘探需要的重要手段。
与原始地震资料品质有关的属性包括有效信号能量、频率、噪音能量、频率、资料信噪比等方面。
通过研究信号能量、频率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技术;研究信噪比定量分析技术以及实现定量分析结果的可视化。
不仅较精确地给出了定量的分析结果,而且缩短了大量的分析时间,降低了分析材料消耗,节省了人力资源。
经过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对正确制定处理流程和处理参数十分重要。
关键词能量频率信噪比定量分析中图分类号:P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000-001 引言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小道距、小面元、高覆盖的海量数据勘探已成主要勘探。
面对海量地震数据往往在正式确定处理流程之前需要定性、定量地对地震资料进行评价。
对数据中的激发能量、激发子波、高频干扰和信噪比等参数进行定量、系统、直观地分析为科学地制定后续处理流程以及快速、有效地实现对处理数据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2 综合能量分析实际地震勘探中激发能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传播路径、储层物性、地表岩性、激发井深和爆炸药量等因素均会对激发能量造成影响。
激发能量的变化又将直接影响激发频率和激发子波的变化。
因此在地震资料处理前有效地分析各炮的激发能量变化,依据近地表资料和静校正分析结果为后续地震资料处理提供炮集质量的变化和近地表变化的信息。
该技术为快速分析各炮激发能量提供了手段。
(1)野外激发能量监控图l是炮集能量统计得到的某工区三维数据激发能量统计平面图。
图中每个点代表一炮,分析时窗为目的层800-1000mh。
分析频率范围为60Hz。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全工区各炮反射能量的变化。
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质量控制
l f u e n c e d b y ma n y f a c t o r s , a n d t h e f a c t o r s n e e d t o b e c o n t r o l l e d i n d a t a p r o c e s s i n g . r n 1 e埘 m a r y a n d s e c o n d a r y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a mo n g
Ab s t r a c t P r e s t a c k d e p t h mi g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g o f s e i s mi c d a t a i s w i d e l y a p p l i e d t o s e i s mi c e x p l o r a t i o n d a t a p r o c e s s i n g ,a n d i t i s c o n — s i d e r e d t o b e a g o o d wa y t o s o l v e t h e i ma g i n g d i ic f u l t y o f c o mp l e x 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 B u t t h e p r o c e s s i n g r e s u h o f t h e me t h o d i s i n —
地震资料处理中对于叠前去噪技术的运用分析
地震资料处理中对于叠前去噪技术的运用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叠前去噪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叠前去噪技术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的介绍。
关键词:地震资料处理叠前去噪运行一、前言随着我国对地震勘探技术研究的深入,地震勘探面临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由于地下和地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接收和激发条件较差、新生界强反射界面发生屏蔽、以及其他野外施工的干扰等情况,原始记录中存在大量噪声干扰,使得有效反射波的能量会被强能量干扰,记录的信噪比较低。
随着勘探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对构造复杂和埋深较大的低幅度构造进行精确的解释,只有高精度地震数据才能为解决更加复杂的地质勘探任务提供帮助。
因此,地震资料处理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叠前去噪技术则是进行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一步。
二、应用叠前去噪技术的意义和目的地震资料在采集的过程中会受到施工条件、外界以及仪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检波器组合方式、排列组合方式、接收条件、激发条件、外界电源、排列长度、人为、机械及声波振动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干扰,这种干扰的能量比较强,会对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产生严重的影响。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各种干扰波要比有效波更强,因此,如果无法在叠前压制干扰,就会破坏波的连续性,从而对地震剖面质量造成影响。
如果不进行叠前去噪处理,就会对地震资料的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一)因为噪声的能量比较强,而且非常不稳定,因此会造成记录能量的差异变大的情况。
这种差异不是有效波能量差异,所以会对地表一致性的振幅校正效果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要在进行地表一致性校正前将强能量干扰去除;(二)因为存在噪音,地震记录资料的分辨率就会降低,利用反褶积法拓宽频带容易受阻,这样随着信噪比的降低,反褶积的效果也会变差。
除此之外,反褶积理论假设记录资料的噪音干扰均为零,因此为了尽可能接近假设条件,需要在对子波特征进行统计之前,先对地震记录资料进行一定的去噪处理;(三)对于低信噪比等资料,噪音干扰会对有效信号造成干扰并使其无法识别,会对分析速度和精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四)如果地震记录资料的信噪比相对较低,就不会对剩余静校正量进行准确的计算,因此也就不能保证信号的叠加现象。
地震预测方法与准确性评估
地震预测方法与准确性评估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且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地质灾害现象。
为了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各种地震预测方法,并进行准确性评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震预测方法,并探讨评估地震预测准确性的挑战和方法。
一、地震预测方法1. 地震孕育期研究:通过对地震历史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地震与前兆现象有一定的关联性。
通过监测地震孕育期中可能出现的地震预兆现象,如地表地震波、地磁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可能性。
2. 地震活动监测:通过地震台网和地震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地震活动,包括地震波、振幅变化、地表位移等。
基于这些监测数据,科学家们可以分析地震活动的趋势和规律,从而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
3. 地震模拟与预测模型:利用地质和物理学原理,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地震模拟和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基于地质断层构造和地壳应力等因素,可以模拟地震的发生、传播和影响。
通过对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和实验验证,可以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二、地震预测准确性评估评估地震预测准确性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任务,因为地震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预测准确性评估方法:1. 后视预测评估:这种评估方法基于历史地震数据,比较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的地震事件的差异。
通过分析预测的准确性、时间精度和地点准确度,可以评估不同方法的优劣。
2. 交叉验证:将历史地震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一部分数据进行建模,然后用另一部分数据进行验证。
通过比较预测结果与验证集的地震发生情况,可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3. 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方法,比如检验假设和区间估计等,可以评估地震预测结果的显著性和置信度。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确定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挑战与改进评估地震预测准确性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不完整和不准确:地震预测需要大量的地震监测数据和历史地震事件数据。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处理技术应用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处理技术应用2001-05-18收到2001-06-30改回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处理技术应用陈宝书李松康张丽焕(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河北高碑店074010)摘要叠前偏移处理技术是解决精细速度分析和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之一。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是近年来国内外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发展趋势,它可获得偏移归位后的速度场,适用于陡倾角构造和深部构造的准确成像。
在渤南海区垦利11-2构造上,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剖面较叠后偏移处理的剖面有较大改善,构造成像质量得到提高,断面及地层不整合关系较清晰,据此得到了新的更准确的解释方案。
在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应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逆断层的归位和下盘的准确成像。
在琼东南盆地松涛36-1构造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消除了由于海底崎岖造成横向速度变化所引起的下伏地层变形和不成像问题,证实了构造北倾存在,恢复了构造的真实面貌,获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使得该构造的解释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采用先进的二维多测线深度域叠前偏移处理和成图技术成功地对乐东22-1构造中深层“模糊带”进行了精细速度反演,实现了深度构造图的成图,落实了乐东22-1构造中深层存在圈闭,为发现乐东22-1气田提供了准确的构造图,为勘探项目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法向速度垂直速度图偏移崎岖海底逆断层二维多测线深度域处理地震资料处理是油气勘探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其处理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勘探的全过程。
海上油气勘探,由于钻井数量很少,地震资料的应用尤为重要。
因此,搞好地震资料处理,提高处理技术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处理质量,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1 问题与思路地震资料处理工作长期存在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速度分析精度和复杂构造成像。
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依赖的,复杂构造的成像建立在精确的速度分析基础之上。
根据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实施叠前精细速度反演和叠前时间(或深度)偏移处理。
叠前地震属性方法研究
叠前地震属性方法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堆叠前地震属性方法,旨在提供一套有效的测量技术,以帮助造成的损失尽可能地减少。
一、概述
堆叠前地震属性方法是地震学中定量识别和描述地震序列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地震参数进行累积,得出比较准确的堆叠前地震属性,结
合空间分布参数,有效地探讨节点分布规律,揭示地震发生的趋势。
二、基本原理
地震属性的检测是基于基础震级测量的标准,用来识别震级,断层
活动,加速度分布等活动的性质,和活动的触发位置的准确的测量。
采用堆叠前地震属性方法,分析以下参数以得出准确的堆叠前地震属性:
(1)能量:能量是可以显示地震活动上升趋势明显程度的量度;(2)震中位置:通过震中位置,能够有效得到地震活动的趋势;(3)断层活动:断层日志是识别地震参数中重要参数,了解断层震
级变化和活动趋势;
(4)加速度分布:加速度分布能够识别地震前发生的幅值,有助于
预判地震的大小;
(5)层状分布:层状分布有助于探测地震中的层次特征。
三、应用
堆叠前地震属性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地震学家识别和捕获地震的特
征,揭示地震的趋势发展规律,分析出可能出现灾害的地点,进而提出有效的防灾对策,尽可能减少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叠前地震资料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发展,地震反演技术受到广泛注。
勘探不断提高,隐蔽油气藏比例也越来越大,储层描述难度也大,尤其是岩性、物性、含油气性描述难度大。
叠后反演可以得到波阻抗体,而叠前反演可以得到多个属性结果,叠前反演的优势很显。
叠前储层预测需要对CRP道集进行角道集转换,资料完备性又因埋深不同而变化。
在CRP道集上,埋深越小覆盖次数越小。
地震资料作为基础,其宏观性和客观性不可取代,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需要有一种方法对道集资料进行评价。
标签:岩性圈闭;反演;道集
0.前言
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发展,地震反演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勘探不断提高,隐蔽油气藏比例也越来越大,储层描述难度也变大,尤其是岩性、物性、含油氣性描述难大。
叠前道集资料与测井资料(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密度)叠前反演可以得到多个属性结果,如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密度、vp/vs、泊松比等。
叠前反演的优势很明显。
1.叠前地震资料评价因素
地震资料是属性反演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起决定性作用。
本次研究是结合采集处理的全过程,以原始采集观测系统及单炮品质为基础,结合道集数据的品质分析,统计不同工区采集参数、处理成果品质及叠前地震道集品质,分析不同因素(如覆盖次数、偏移距、信噪比、频宽等)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程度,总结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因子,计算不同工区叠前资料品质。
2.叠前地震资料评价方法研究
2.1三维地震资料评价
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中最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工程技术手段,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采集是基础,采集方案设计、施工质控影响原始单炮品质。
处理是关键,信噪比、分辨率、成像是处理品质的主要因素。
解释是目标,构造解释、参数提取、地质解释是地震资料最终应用。
三维成果评价主要从采集、处理和成果三项综合考虑,最终形成一项指标。
采集得到的原始地震单炮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决定着处理效果的质量,分析决定原始地震资料分析的因素包括炮道密度、面元网格、横纵比、最大偏移距/最大目的层埋深、单炮主频(Hz)、单炮有效频宽(Hz)、单炮信噪比得分。
成果资料品质因素包括主频(Hz)、有效频宽(Hz)、信噪比、成像方法适应性
和保幅保真性得分。
资料应用效果评价包括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描述、目的层深度误差几个因素。
资料采集效果评价、资料处理方法与效果评价及资料应用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每一方面的每个单个小项的满分均为100分,最后得分为求和取平均值。
根据地震资料品质评价目的,考虑资料采集、处理、应用效果对地震资料品质的贡献赋予不同的权重,采取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1.1)
式中:A为资料采集评价赋值,P为资料处理评价赋值,Ap为资料应用效果评价赋值。
2.2叠前地震资料评价
叠前地震资料是储层预测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起决定性作用,叠前地震与叠后地震相比,在品质的影响要素、程度及解决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叠后地震资料评价完成之后,叠前地震由于和叠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的一致性和继承性,故考虑了叠后地震资料的评价成果,在成果资料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叠前资料必要的评价因素。
在成果资料评价中,覆盖次数作为采集观测系统的重要评价因素,在采集系统评价中占有重要比重,叠后评价中覆盖次数以满覆盖次数为评价参数,在工区中是一定的。
而叠前道集是按层位评价的,在不同层位由于时间的不同,切除线以及在偏移距分组时参数的选择不同,覆盖次数是变化的,在不同处理过程中因为在叠前偏移时偏移距分组参数不同而不同,故覆盖次数作为重要评价参数,在叠前道集评价中给与新的评价标准。
入射角范围大的叠前道集包含更多的油气信息从而影响储层预测方法选择。
入射角范围作为重要的评价因素,需要将共反射点道集转到角道集上统计。
主频和频宽也是叠前道集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叠前道集主频和频宽略高于叠后剖面,故在赋分时调整了赋分标准。
信噪比在叠后有大幅提高,叠前道集信噪比反而偏低,在赋分标准上也有调整,具体调整办法见表
井震标定符合程度赋分只能在过井道集上进行评价,A VO响应符合程度只能在有横波测井的过井道集上评价,故这两项作为参考和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叠前储层应用效果赋分,整个工区赋值相同。
叠前资料采集效果评价、资料处理方法与效果评价及资料应用效果评价均加入成果资料评价的结果,成果资料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因素。
根据叠前地震资料在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成果资料评价与叠前资料的相关性,考虑叠前资料覆盖次数、信噪比、主频、频宽、以及应用效果对叠前地震资料品质的贡献赋予不同权重,采取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G=0.35E+0.1F+0.15B+0.1Sn+0.075Df+0.075Bf+0.15Bp
式中:E为成果资料评价赋值,F为叠前资料覆盖次数赋值,B为叠前资料入射角范围赋值,Sn为叠前资料信噪比赋值,Df为叠前资料主频赋值,Bf为叠前资料频宽赋值,Bp为叠前资料应用评价赋值赋值。
3.某工区地震资料品质评价
本文选择东北某工区处理的叠前道集为主要研究对象,统计了T4、T41、T42层位的评价因素。
T4覆盖次数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在T4层上覆盖次数主要集中在52-65次之间,入射角范围主要集中在34-44次之间,信噪比范围在2.0-6之间,主频在27.5-47.5Hz之间,频宽范围在40-65Hz之间。
综合评价,T4得分主要集中在78-84分之间。
T41层覆盖次数主要集中在60-85次之间,入射角范围主要集中在30-42.5次之间,信噪比范围在1.3-5.5之间,主频在26-50Hz之间,频宽范围在40-62Hz之间。
综合评价,T41得分主要集中在72-82分之间。
结论及建议
1、评价结果验证
在某工区工区,T4较浅,道集上显示T4反射较能量强、连续性好。
评价结果显示T4总体评价得分在78-84分之间,T41得分主要集中在72-82分之间。
基本能够反映两个层位的道集品质关系。
2、應用于推广
叠前地震资料评价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工区的资料以及以后的地震资料处理中,用来对处理进行质控,以及加强对叠前资料品质的认识。
地震资料是储层预测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起决定性作用;在地震资料处理时不仅要对成果资料进行把关,对叠前资料的把控也是地震资料中处理中质控的重要环节,优质的叠前地震资料是叠前储层预测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数据基础。
叠前地震资料作为重要的成果资料,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叠前地震资料质量的控制,应用叠前道集评价方法可以定量的对叠前道集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建红,孟小红,程玉坤.针对叠前反演的去噪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6):718-723.
[2] 葛大明,梁红贤,孙朋朋,李凌云.适应叠前反演需求的数据处理方法[J].油气地球物理,2013,42(2):1-4.
[3]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4] 印兴耀,韩文功,李振春等.地震技术新进展[M].山东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5] 曹孟起,刘占族.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3)286-289.
[6] 詹治田.CRP道集速度分析方法研究[A].见:CPS,SEG,EAGE.CPS/ SEG/ EAGE 北京98国际地球物理研讨会论文集[ C].北京:[ 出版社不详],1998.192-194
[7] 潘宏勋,方伍宝.地震速度分析方法综述[ 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29(5):305-311.
[8]凌云研究组.叠前相对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评价研究[ 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5):543-552.
[9] 王棣,王华忠,马在田,等.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综述[ 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27(5):31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