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第5章 测量误差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理论课件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理论课件
测量学 第3章 角度测量
将上式全微分,得到
dZ

f x1
dx1

f x2
dx2

f xn
dxn
因为误差∆xi及∆Z都很小,所以上式中,可 用∆Z取代dZ,用∆xi取代dxi;
Z

f x1
x1

f x2
x2

f xn
xn

Fi

f xi
(i=1,2,…,n),则上式为
vv
n n 1
即 m2 vv
n 1
m vv
n 1
上式即为按观测值改正值计算观测 值中误差公式,也成为白塞尔公式
测量学 第3章 角度测量
§5 误差传播定律
设有一般函数 Z=f(x1,x2,…,xn)
式中:x1,x2,…,xn为可直接观测的未知 量,Z为待求的未知量。设xi的观测值为li(i =1,2,…,n),其相应的真误差为∆xi。 由于∆xi的存在,使函数Z亦产生相应的真误 差∆Z。将上式全微分,得到
……
∆Z(k)=F1∆x1(k)+F2∆x2(k)+……+Fn∆xn(k) 将以上各式平方后再求和,得到
测量学 第3章 角度测量
n
Z 2 F12 x12 F22 x22 Fn2 xn2 Fi Fj xix j i, j1 i j 上式两边各除以k 得
x L
n
[v]=0
三、按观测值的改正值计算中误差
观测值的真误差: ∆i=X-Li(i=1,2,…,n) 观测值的改正数: vi=x-Li (i=1,2,…,n) 将上面两式相减,可得 ∆i=vi+(X-x) (i=1,2,…,n)

《测量学》第5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学》第5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4 180-00-01.5
5 180-00-02.6
S
m
244 .3 7.0秒 5
m2 3m2 m 3m
-10.3
+2.8 +11.0 -1.5 -2.6 -1.6
106.1
7.8 121 2.6 6.8 244.3
A BC
m m / 3 4.0秒
误差传播定律应用举例
1、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时盘左、盘右的限差不超 过40秒; 2、用DJ6经纬仪对三角形各内角观测一测回的 限差; 3、两次仪器高法的高差限差。
24
130
中误差 m 1
2 2 .7 n
m2
2 3 .6
n
三、相对误差
某些观测值的误差与其本身 大小有关
用观测值的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 的形式描述观测的质量,称为相 对误差(全称“相对中误差”)
T m l
1 l
m
例,用钢卷尺丈量200m和40m两段距 离,量距的中误差都是±2cm,但不 能认为两者的精度是相同的
x l1 l2 ln
已知:m1 =m2 =….=mn=m
n
求:mx
dx
1 n
dl1
1 n
dl2
1 n
dln
mx
(
1 n
)2
m12
(1)2 n
m22
(1)2 n
mn2
1m n
算例:用三角形闭合差求测角中误差
次序 观测值 l
Δ ΔΔ
1 180-00-10.3
2 179-59-57.2
3 179-59-49.0
误差传播定律
应用举例
观测值:斜距S和竖直角v 待定值:水平距离D

第5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5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2.全微分 dD (cos)dD (Dsin) d
3.化为中误差
[(cos15 ) 0.05]2 [(50 sin15 ) 30]2
mD 0.048(m)
六、应用误差传播定律的基本步骤
1. 列出观测值函数的表达式
Z f (x1, x2 ,xn )
2.对函数Z进行全微分
f
f
f
Z ( x1 ) x1 ( x2 ) x2 ( xn ) xn
消除方法 观测值偏离真值的程度称为观测值的准确度。系
统误差对观测值的准确度影响很大,但它们的符号和 大小有一定的规律。因此,系统误差可以采用适当的 措施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处理原则:找出规律,加以改正。 ◆ 测定系统误差的大小,对观测值加以改正。 如: 钢尺量距中进行尺长、温度、倾斜改正等。 ◆ 校正仪器,将系统误差限制在容许范围内。 ◆ 对称观测,水准测量中,使前后视距离相等 (中间法);角度观测时,采用盘左盘右取平均值。
n
n
为该量的最可靠的数值,称为“最或是值”。
证明:设某量的真值为X,各次观测值为l1,l2……ln,
相应的真误差为 1,2, ,n ,则 1 l1 X ...2 l2 X
n ln X
相加并除以n得 [] [l] X
nn
X [l] [] x x nn
式中: x 为算术平均值,即 x l1 l2 ln [l]
处理原则:多余观测,制定限差。 为了提高观测值的精度,通常对偶然误差采用如下 处理方法 ◆.提高仪器等级; ◆.进行多余观测; ◆.求平差值。 3.粗差(错误) 测错,记错,算错……。错误在测量成果中不允许 存在。处理原则:细心,多余观测。遵守操作规程、严 格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第5章 误差基本知识

第5章 误差基本知识
②仪器构造本身也有一定误差。
例如:
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轴不平行,则测量结果中含有i 角 误差或交叉误差。
水准尺的分划不均匀,必然产生水准尺的分划误差。
3
2、人的原因
观测者感官鉴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观测者的习惯 因素、工作态度、技术熟练程度等也会给观测者成果带来 不同程度的影响。
3、外界条件
例如: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风力、大气折光等因素 的变化,均使观测结果产生误差。 例如:温度变化使钢尺产生伸缩阳光曝晒使水准气泡偏 移,大气折光使望远镜的瞄准产生偏差,风力过大使仪器安置 不稳定等。 人、仪器和外界环境通常称为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 观测条件不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不等精度观测。
⑤ 随着 n 的增大,m 将趋近于σ 。
17
必须指出: 同精度观测值对应着同一个误差分布,即对应着同一个标 准差,而标准差的估计值即为中误差。 同精度观测值具有相同的中误差。 例3: 设对某个三角形用两种不同的精度分别对它进行了10次 观测,求得每次观测所得的三角形内角和的真误差为
第一组: +3″, -2″, -4″,+2″,0″,-4″,+3″, +2″, -3″, -1″; 第二组: 0″, -1″, -7″,+2″,+1″,+1″,- 8″, 0″, +3″, -1″.
2
n
lim
n

n
13

从5-3式可以看出正态分布具有前述的偶然误差特性。即:
1.f(△)是偶函数。即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求得 的f(△)相等,所以曲线对称于纵轴。这就是偶然误差的第三 特性。 • 2.△愈小,f(△)愈大。当△=0时,f(△)有最大值; 反之, △愈大,f(△)愈小。当n→±∞时,f(△) →0,这就是偶然误 差的第一和第二特性。 • 3.如果求f(△)二阶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可以求得曲线拐 点横坐标: △拐=± • 如果求f(△)在区间± 的积分,则误差出现在区间内 的相对次数是某个定值 ,所以当 愈小时,曲线将愈陡峭, 即误差分布比较密集;当 愈大时,曲线将愈平缓,即误差 分布比较分散。由此可见,参数 的值表征了误差扩散的特 征。

《测量学》第05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学》第05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 测量误差概述 5.2 衡量精度的标准 5.3 误差传播定律 5.4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5.5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5.1 测量误差概述
测量实践中可以发现, 测量实践中可以发现,测量结果 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 比如: 存在误差, 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比如: 1.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2.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5.3 误差传播定律
阐述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值函数的中误 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误差传播定律。 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一、观测值的函数 1.和差函数 2.倍函数 3.线性函数 4.-般函数
Z = x1 + x 2 + L + x n
Z = mx
Z = k1 x1 + k 2 x 2 + L + k n x n
mZ = ± (
∂f 2 2 ∂f ∂f 2 2 ) m1 + ( ) 2 m2 + ⋅ ⋅ ⋅ ⋅ ⋅ ⋅ +( ) 2 mn ∂x1 ∂x2 ∂xn
5.4 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
一、求最或是值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未知量观测了n次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未知量观测了 次 , 观测值为l 中误差为m 观测值为 1、l2……ln,中误差为 1、m2、…mn,则 其算术平均值(最或然值、似真值) 其算术平均值(最或然值、似真值)L 为:
二、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和意义
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确定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及其精度。 确定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及其精度。 正确评价观测成果的精度。 正确评价观测成果的精度。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概述一、 测量误差的来源、测晴工作是杏一定条件卜•进行的,外界环境、观测苦 的技术水平和仪器本身构造的不完善等原W,都可能导致 测量误羌的产生。

通常把测羞仪器.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和 外界环境三个方血综合起來,称为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不 理想和不断变化,是产生测惟決差的根本原因。

通常把观 测条件和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梢度观测:观测条件不同 的各次观测,称为不等^^度观测。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3貝体來说,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二、系统误差i 在用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了n次观测,如呆误差出现的大小和符号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一般兵有累积性。

系统误差产生的主原W之一・是山于仪器设备制造不完善。

例如,用-把名义反度为50U1的钢尺去量距,经检定钢尺的实际怏度为50. 005 111,则每量尺,就带仃^0.0051“的谋差匕十^^表示在所量距离值中应加上),丈a 的尺段越多,所产生的误茎越人。

所以这种误差与所丈最的距离成正比。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再如,在水准测量时,当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半行而产生夹角时,对水准尺的读数所产生的误差为”(P科=206265",是一弧度对应的秒值),它与水准仪至水准尺Z间的距离1成正比.所以这种误差按某种规律变化。

系统误差ft冇明显的规律性和累积性,对测量结果的彩响扳人。

但足山于系统误差的人小和符号仃…定的规律, 所以可以采取描施加以消除或减少比影响。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11三、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对某最进行了n次观测,如果误差出现的大小和符号均不一定,则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I 差,又称为随机误差。

例如,用经纬仪测角时的照准误差, 钢尺就趴时的读数谋差等,都属于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就加个别值而言,在观测前我们确实小能预知篡出现的人小和符号。

但若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对臬駅进行多次观测,误差列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称为统计规律。

【测绘课件】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PPT精品文档

【测绘课件】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PPT精品文档



• • • •
• 如何处理含有偶然误差的数据?
– 例如: – 对同一量观测了n次
• 对标靶射n次 • 观测值为 :l1,l2,l3,….ln • 如何评价数据的精度? • 如何取值? • 以上就是研究误差的两个目的
第二节 算术平均值
一、算术平均值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对某量有限次数的观测值来求得算 n 术平均值,即: L
•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误差出
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都不相同,从表面看 没有任何规律性,但大量的误差有“统计 规律” 例如: 对358个三角形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观测了全 部内角,三角形内角和的误差i=三角形内角 (测量值-180) 其结果如表5-1,图5-1, 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误差i 的规律。
n 1

n
)

[ n
]
15
计算标准差例子
次序 观测值 l 改正数 v -5 +2 -1 +3 +1 0 vv 25 4 1 9 1 40
1 123.457 2 123.450 3 123.453 4 123.449 5 123.451 S 123.452 l l0 123 .452
40 6 .32 m 3 .16 毫米 51 2

次序
观测值 l
2 m 3 m
2
m m 3
27 m m 3 4 . 0 秒
§5-7
不等精度观测(加权平均数)
现有三组观测值,计算其最或然值 A组: 123.34, 123.39, 123.35 B组: 123.31, 123.30, 123.39, 123.32 C组: 123.34, 123.38, 123.35, 123.39, 123.32

工程测量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剖析

工程测量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剖析

一、不等精度观测及观测值的权 4、例如:水准测量取1路线的高差测量中误差m0作为单位权中误差,则水准路线高程测定的中误差为:
5、水准路线高程测定的权定为:
mH m0 l
pH
m20 m02l
1 l
二、加权平均值 加权平均值的计算公式:
xl0 ppl
加权平均值 的中误差:
M0为单位权中误差: 加权平均值 的权: 即为观测值的权之和:
二、观测值的改正值
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称为观测值改正值用(v)表示
v 1 x l1
等式相加得
v 2 x l2
最小二乘原理(各个改正数的平方和为最小)
vn
x ln
v nx l v n l l 0
n
vv(xl)2m in
二、观测值的改正数
求待定值: 令

dvv2(xl)0
dx
C 观测量的真值往往不知道,因而真误差 △ 也就
不知道,故不能用
式直接求中误差
m
n
5-4观测值的精度评定
按观测值的改正值计算中误差
以 代替X
代替
x 根据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vi
i
则有: 按观测值的改正值计算中误差的公式
m n
vv
m n 1
5-4-1重要公式
5-5误差传播定律
误差传播定律: 一般函数的误差计算公式,称为误差传播定律,是误差传播的最普遍的形式。 其他函数,如线性函数、和差函数、倍数函数等,都是一般函数的特殊情况。
三、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
mx
m0
p
px p
四、单位权中误差的计算
在处理不等精度观测的成果时,要根据单位权中误差来计算观测值的权和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等。 方法如下: 用真误差△i代替中误差mi,得到在观测量的真值已知的情况下用真误差求单位权中误差的公式:

第测量学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课件

第测量学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课件

n个观测值为:l1,l2, ,ln ,则每次观测中产生的偶然
误差(“真误差”)为:1,

2
,n ,定义:
i X li
研究△的分布规律
偶然误差的分布规律
真误差的频率直方图
偶然误差的特性
❖在一定条件下的有限次观测中,偶然误差 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频率较大,绝对 值大的出现的频率小;
m [] n
已知观测值的真误差求中误差,适 用的情况比较少。
改正数:vi Xˆ li 真误差:i X~ li
§5.5 误差传播定律
❖1 直接观测量和间接观测量 如圆的直径和面积
❖2 误差传播率的定义: 在测量工作中,有一些需要知道的量并非直 接观测量,而是由直接观测量通过一定的函 数关系计算而得到,由于直接观测量包含误 差,因而函数会受其影响也包含一定的误差 ,称之为误差传播。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 测量误差概述 ❖§5.2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征 ❖§5.3 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及改正数。 ❖§5.4 观测值的精度评定 ❖§5.5 误差传播定律 ❖§5.6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5.7 最小二乘原理与测量平差
§5.1测量误差概述
❖定义 对于某个观测量,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 的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特点
Xˆ Xˆ
l1 l2
vn Xˆ ln
n
[vv] [( Xˆ li)2 ] min i 1
以此为条件对Xˆ求导:
d[vv]
dXˆ
2
n i 1
( Xˆ
li )
2(nXˆ
[l ])
0
Xˆ [l] n
§5.4 观测值的精度评定

工程测量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工程测量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非线性函数的中误差
设非线性函数 F f ( x1 , x2 , , xn ) F F F 取全微分:dF dx1 dx2 dxn x1 x2 xn F F F 则真误差关系式为: F x1 x2 xn x1 x2 xn F 2 2 F 2 2 F 2 2 此式子是一线性表达式 :m ( ) mx1 ( ) m x2 ( ) m xn x1 x2 xn
同样可以推导出 F x1 x 2 x n
2 2 2 其函数中误差公式为: mF mx m m 1 x2 xn
3、线性函数的中误差
线性函数:F k1 x1 k2 x2 kn xn
2 2 2 2 2 其函数中误差公式为: mF k12 mx k m k 1 2 x2 n mxn
三、测量精度分析
1、有关水准测量的精度分析 1)在水准尺上读一个数的中误差 ①水准仪置平的误差 由于受人视觉限制,气泡偏离中点的误差为分划值的0.15 S 倍,其影响在水准尺上的读数为: m 0.15 ②瞄准误差 人眼把两点的视角小于1′的情况看做为一点。用放大倍 30 数为v的望远镜照准目标,照准精度为: 60 2v v 30 S 照准精度在水准尺上的影响为: m v ③读数误差 读数误差与水准尺的分划有关,对分划为1cm的水准尺, 读数误差约为1.5mm,水准尺上的读数影响为:m3 1.5mm 综上所述,水准尺上读取一个数的中误差为: m m m m
第五章 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观测值-真值(理论值)
第一节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类
测量误差主要由测量仪器、测量人员、测量环境造 成。其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大类。粗差是错 误,不是误差。

《测量学》第5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学》第5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x li
(5-3-4)
观测值的中误差:
m [VV ] n 1
(5-4-1)
例用改正数 计算中误差
例2.对某水平角等精度观测了5次,求其算术平均值及
观测值的中误差。
解:用算术平均值改正数V计算中误差:m [vv] (5-4-1)
n 1
按观测值的改正数计算中误差
表5-3
次序 观测值 l 改正数v vv
mZ m12 m22 mn2 (5-5-17)
当等精度观测时: m1 m2 m3 mn m
上式可写成:mZ m n
(5-5-18)
例7 测定A、B间的高差 hAB ,共连续测了9站。设测量
每站高差的中误差 m 2mm ,求总高差hAB 的中
误差 mh 。
解:
hAB h1 h2 h9
的相对中误差为1/4000,求矩形的面积中误差mp。 解:由题意 ma 500 / 4000 0.125米, mb 440 / 4000 0.11米
面积公式 p a b
求全微分 d p b da a db
面积中误差 mp b2 ma2 a2 mb2
(440 0.125)2 (500 0.11)2
例6:对某距离用精密量距方法丈量六次,求①该距离的算术例6距离误差
x m 平均值
差M

④;算②术观平测均值值的的中相误对差中误差x ;M③算/ x术平:均值的中误
凡是相对中误差,都必须用分子为1的分数表示。
4.和或差函数的中误差
4.和或差函 数的中误差
函数式: 全微分: 中误差式:
Z
dz
dxx11xd2x2xdnxn
解: T1=—01.00—02 =5—00—10 ; T2= 0—2.00—02 =1—010—00 T2<T1,所以S2精度较高。

测量学第5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学第5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仪器及工具由于测量仪器制造和仪器校正不完善,都会使测量结果产生测
量误差。 2)观测者由于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和感觉器官鉴别能力的限制,使得在安置仪
器、瞄准目标及读数等方面都会产生误差。
3)外界条件观测过程所处的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风力、阳光照射等因 素会给观测结果造成影响,而且这些因素随时发生变化,必然会给观测值带
一定的限值,这个限值就是极限误差。由概率论可知,在等精度观测的一组
偶然误差中,误差出现在[-σ ,+σ ],[-2σ ,+2σ ],[-3σ , +3σ ]区间内的概率分别为:
即是说,绝对值大于两倍标准差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约为4.5%;而绝对 值大于3倍标准差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仅约为0.3%,这实际上是接近于零
(1)系统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果观测误差的大小和符号呈 现出一致性倾向,即按一定规律变化或保持为常数,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具有累积性,对测量成果有明显的影响。因此
,在测量工作中,必须采取加改正数或采用适当的方法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2)偶然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观测误差的大小和符号
式(5.5)为概率元素。由式(5.5)可知,当函数f(Δ )较大时,则误差出
现于小区间dΔ 上概率也大,反之则较小,因此称函数f(Δ )为误差分布的
概率密度函数,简称密度函数。
5.2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 评定观测成果的质量,就是衡量测量成果的精度。这里先说明精度的含义,
然后介绍几种常用的衡量精度的指标。
的小概率事件,在有限次观测中不太可能发生。因此,在测量工作中通常规
定2倍或3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限值,称为极限误差或容许误差。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系统误差的来源与消除方法
总结词
系统误差的来源主要包括测量设备误差、环境因素误差和测量方法误差。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包括校准设备、改 进测量方法和采用适当的修正公式。
详细描述
系统误差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测量设备误差,如仪器的刻度不准确、零点漂移等。此外,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系统误差。为了消除这些误差,可以采用定期校准设备、选择适当的测量 方法和采用修正公式等方法。
相对测量法
通过比较被测量与标准量之间 的差异来得到被测量的值,并 评估误差。
组合测量法
将被测量与其他已知量进行组 合,通过测量组合量来得到被
测量的值,并评估误差。
测量结果的表示与处理
测量结果的表示
测量结果应包括被测量的值、单位、 测量不确定度以及置信区间等。
异常值的处理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值, 应进行识别、判断和处理,以确保测 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学第五章 测量误差 基本知识
contents
目录
• 测量误差概述 • 系统误差 • 随机误差 • 粗大误差 • 测量误差的估计与处理
测量误差概述
01
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受到测量仪器、 环境条件、操作者技能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值之 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不确定度的传递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包括A类评定和B类评 定,其中A类评定基于统计分析,B类评定 基于经验和信息。
在多个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需要将各 个量的不确定度传递到最终的测量结果中 ,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THANKS.
数据修约
根据测量不确定度对数据进行修约, 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2、偶然误差:在一系列观测中,误差的符号或大小呈现随机性,但具有一些统计特性:
(1)聚中性:小误差多,大误差少; (2)对称性:正、负误差的个数基本相等; (3)有限性:其大小不超过某个限值; (4)抵偿性:随着观测值的增多,其算术平均值趋 于零
误差 区间
正误差个 负误差个


0 ” -5”
45
46
²
y=
1
e 2²
2
-
+
直方 图
— 误差曲线的拐点,统计学中称为均方差,测量学中称为中误差,它是衡量测量精度的一个主要 指标 。中误差越小,测量精度越高,其成果则越优。
§5-2 衡量精度的指标
偶然误差 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服从正态分布。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主要是中误差,另外还有平均误 差、相对误差和容许误差。

A L1、L2、L3的精度相同; A
B L1最高、L3最低;
C L3最高、L1最低;
D L,其观测值及中误差分别为:,,这说明 (
).
A D1和D2的中误差相同,
B D1的相对精度高于D2的相对精度
AB
C D1和D2的中误差不相同
D D1的相对精度低于D2的相对精度
§5-1 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其分类
一、误差的概念
i = 式中: 为第i个观测值 ; i 为 的真误差
X为观测对象的理论值(真值)
二、测量误差的来源(观测条件) 1、仪器误差 2、观测者的误差; 3、外界条件
X l
三、误差的种类 1、系统误差:其符号或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可以预测,通常可采取某些措施将其消
E D1的相对精度与D2的相对精度相同。
难度系数 B

测量学-5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学-5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同一未知量进行n次观测, 所得各个真误差平方的平均值,再取其平方根,称为中误 差,用m表示,即:
式中2[021/Δ3/11Δ]为真误差Δ的平方和,n为观测次数。 8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一组观测中的每一个观测值,都具有相同的精度。也 就是说,中误差仅是一组真误差的代表值,代表了这一组 测量中任一个观测值的精度。所以,通常把m称为观测值 中误差或一次观测值中误差。 2 用真误差计算中误差
一定的限值(本例为1.6″); ②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或概率大); ③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 ④ 在相同条件下,同一量的等精度观测,其偶然误差
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大而趋于零,
2021/3/11
6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一个特性说明偶然误差的“有界性”。它说明偶 然误差的绝对值有个限值,若超过这个限值,说明观测条 件不正常或有粗差存在;第二个特性反映了偶然误差的 “密集性”,即越是靠近0″,误差分布越密集;第三个 特性反映了偶然误差的对称性,即在各个区间内,正负误 差个数相等或极为接近;第四个特性反映了偶然误差的 “抵偿性”,它可由第三特性导出,即在大量的偶然误差 中,正负误差有相互抵消的特征。因此,当n无限增大时,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应趋于零。
是值与观测值之差,用v表示,即:
v=x-l
式中v为观测值的改正数;l为观测值;x为观测值的 最或是值。
设对某个量进行n次观测,观测值为li(i=1,2…n), 则它的最或是值就是n个观测值=1,2…n)根据误
差理论的推导(此处从略),可得白塞尔公式:
2上021/式3/11求得的为一次观测值的中误差。
偶然误差,就其个别值而言,在观测前我们确实不能 预知其出现的大小和符号。但若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对 某量进行多次观测,误差列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称为 统计规律。而且,随着观测次数的增加,偶然误差的规律 性表现得更加明显。

测量误差理论基础

测量误差理论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1 测量误差概述
2.偶然误差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取得一系列等精度观测值,若误差
的大小、符号没有任何规律,即在一定限度内,不能对 可能出现的误差作任何预测,则这一类的误差就称为偶 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例如,用经纬仪测角时,用望 远镜瞄准目标时产生的照准误差;水准测量时,瞄准水准 尺估读毫米的读数误差等,都属于偶然误差。偶然误差 是由观测人员分辨能力局限、设备精确性、不良的观测 条件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在测量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
成的区域面积为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4 衡量精度的数字指标
这说明了f(△)值较大时,对应的误差分布曲线较为陡峭 ;f(△)值较小时,对应着较为平缓的误差分布曲线,因此 参数σ可以作为衡量精度的数字指标。概率沦中定义σ为:
称σ为观测误差的标准差,由于其是在观测量n→∞条件 下的结果,又称为理沦平均值。σ不代表观测值实际误差 的大小,但是它有如下实际意义:
1.观测者的因素 观测者受其感觉器官辨别能力的局限,在观测过程的仪
器对中、整平、照准、读数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误差, 并且由于观测者技术水平、感觉器官辨识能力、工作态 度的差异,都会对观测成果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差。 2.测量设备的因素 测量设备质量的优劣也会对测量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质量的观测仪器会产生较小 的观测误差,反之会产生较大的观测误差。
在观测过程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总是同时产生的。 当观测结果中有明显的系统误差时,偶然误差就处于次 要地位,观测误差就呈现出“系统性”;反之,当观测结 果中系统误差居次要地位时,观测误差就呈现“偶然性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1 测量误差概述
如前所述,偶然误差不可避免,而系统误差由于具有明 显的规律性,所以总是可以利用其规律采取各种办法消 除或削弱,使其相对于偶然误差而言,处于次要地位, 以至于可以认为观测值中只含偶然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测量误差理论基础由前面章节对基本测量要素的测量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认识:任何测量工作都必然含有误差;由于误差的存在,如果对一个相同的观测量进行多次观测,每次的观测结果会都不相同;多次观测可以提高观测的精度,且一般情况下,观测次数越多,精度越高。

然而,为什么观测结果会出现不一致?为什么多次观测就可以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这涉及到测量学基础中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即测量误差理论。

5.1 观测误差及其分类5.1.1 观测误差的来源对于任何一种测量方法,误差是必然存在的,其来源的组成也是非常复杂的,有些可以测定,有些则无法判断。

不过,从宏观的角度,即使误差的来源再纷纭多变,最终都是造成观测值与理论真实值的偏差,通过衡量这个偏差的大小和规律,就可以对观测质量作出评定。

测量中的误差主要是指观测误差,大体来自三个方面:1)观测仪器每种测量工作都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而且根据观测条件和精度要求等因素的不同,仪器又可以分为更多的门类。

每种仪器都具有各自的精密度,但精密度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精准,例如水准测量中,水准尺的分划只能精确到厘米,而毫米位我们只能估读,这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此外,仪器本身也会含有一定的误差,比如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水准轴不平行、钢尺分划不均匀等,这些误差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2)观测人员每个观测人员都有各自的生理特征,其感官尤其是视觉辨别能力是有限的,在照准和读数时就会产生误差,而且人员不同,产生的误差程度也不相同。

此外,观测人员的操作水平、熟练程度以及态度和情绪都会对观测产生影响。

3)观测环境观测时的自然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地形、风速、大气等,这些因素会对观测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观测仪器、观测人员和观测环境是造成观测误差的三个主要因素,又称为观测条件。

5.1.2 观测误差的分类观测误差根据其分布规律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

当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个相同的观测量进行多次观测,如果观测误差在符号和大小上呈现一致的倾向,即常数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观测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当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个相同的观测量进行多次观测,如果观测误差在符号和大小上都没有呈现一致的倾向,毫无规律性,这种观测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观测过程都同时存在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只不过,对于有些观测结果,系统误差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此时观测误差具有系统性;而对于有些观测结果,偶然误差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此时观测误差就具有偶然性。

系统误差会对观测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其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测量中可以设法将其削弱甚至消除。

相比较而言,偶然误差由于在变化上不具有规律,其对观测结果的影响通常难以简单地量化,必须施以科学和合理的处理方法,而偶然误差的处理是测量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5.2 偶然误差的性质假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个相同的观测量进行多次独立(各观测值之间不相互影响,即某一次观测所产生的观测误差不影响其它观测误差的大小)的观测。

首先,该观测量具有一个理论真实值,称为真值X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未知的,需要通过观测求得。

如果观测不存在任何误差,那么只需观测一次,所得的观测值就是真值,即使观测多次也应该每次观测值都相等。

不过,这种理想情况显然是不存在的,由于偶然误差(假设不存在系统误差或已被消除,后文同)的影响,实际上每一次的观测值i L 都与真值之间具有一定的偏差,称为真误差或观测误差i ∆:X L i i -=∆如果观测的次数足够多,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下列偶然误差的基本性质:1)有限性: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2)趋小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多,即概率要大;3)正负等概率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次数相等,即概率相同;4)均值趋零性:当观测次数趋近于正无穷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0,即:[]0lim =∆+∞→nn 实际上,对于在相同观测条件下所进行的任何一组独立观测,不论其观测条件具体如何,也不管是对一个还是多个观测量进行观测,偶然误差都会呈现上述的性质。

只不过,观测次数越多,上述的性质体现得越明显。

根据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偶然误差的性质可描述为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其概率密度为:()22221σσπ∆-=∆e f 公式中的σ为观测误差的标准差(2σ为方差),其值为:[]nn 22lim ∆=+∞→σ分析该分布公式,可得: 1)()∆f 为一个偶函数,即函数图像关于纵轴(误差值的出现次数)对称,也就是说,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次数相等。

这与偶然误差的第三性质是一致的;2)∆越大则()∆f 越小,当±∞→∆时,()0→∆f ;反之,∆越小则()∆f 越大,当0=∆时,()σπ21=∆f ,为最大值。

这与偶然误差的第一和第二性质是一致的;3)将公式对∆求二阶导数,可得该函数曲线的拐点横坐标为σ±。

σ越大,曲线越缓,即误差分布比较分散;σ越小,曲线越陡,即误差分布比较集中。

因此,当一组观测的误差分布比较集中时,其σ较小,观测质量较好;当一组观测的误差分布比较分散时,其σ较大,观测质量较差。

5.3 观测精度的评定指标测量中关于观测精度的评定指标主要有中误差、相对中误差和容许误差。

5.3.1 中误差由上文可知,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其方差为:[]nn 22lim ∆=+∞→σ 该方差(或标准差)可以用来衡量观测的质量,即σ越大则观测质量越差,σ越小则观测质量越好。

不过,在具体测量工作中,要求观测个数趋近正无穷是不实际的。

因此,标准差只是一个理论值,如果对其求在有限观测次数条件下的估计值,该估计值称为中误差m ,表示为: []nm 2∆±= 与标准差相比,中误差对于观测精度的评定具有更实际的应用意义。

对于在相同观测条件下的一组独立观测,每一个观测可以称为同精度观测值,具有相同的中误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同精度观测值只是意味着这些观测值具有相同的中误差,但每一个观测值的观测误差并不相等。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当精度评定要求不高时,为了计算方便,可采用平均误差或或然误差作为评定指标。

对于在相同观测条件下的一组独立观测,平均误差是偶然误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数学期望),即:[]n∆±=μ 对于在相同观测条件下的一组独立观测,或然误差ϑ满足条件:偶然误差出现在()ϑϑ+-,之间的概率为0.5。

在计算时,首先将观测误差绝对值按大小顺序排列(相等时须重复记录),然后当奇数个时取中间值,当偶数个时取中间两个的均值。

根据误差理论,当观测个数∞→n 时,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分别约为中误差的0.7979倍和0.6745倍。

此外,由于偶然误差可正可负,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的值都带有±号。

5.3.2 相对中误差中误差可以用来评价误差分布的情况,以估计地表示观测误差的绝对大小,但当观测量不相同时,就不足以衡量精度的高低。

例如,丈量一短一长两段距离,均为同精度观测,且具有相同的中误差,但显然观测精度并不相同,距离越长,精度会越高。

在直线丈量的章节中,曾提及相对误差的概念,其值为观测值最大值与观测值最小值的差值除以观测值的平均值。

不过,这其实适用于各观测值的观测误差未知的情况,并不精确。

测量误差理论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评定观测精度时须使用条件允许下的最为准确和有效的评定方法。

当观测误差即真误差已知时,可以计算出中误差,用其与观测值(平均值)的比值评定观测误差的相对大小,这种相对误差称为相对中误差,通常写成分子为1的分式:L mK =显然,与一般意义的相对误差相比,相对中误差的评定效果要更为准确。

5.3.3 容许误差中误差和相对中误差可以用来评定一组同精度观测值的绝对和相对误差分布情况,是对所有观测值的综合分析结果,但有时我们还需要知道该分布的限度。

根据偶然误差的第一特性所述,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该限度在测量学中称为容许误差或极限误差。

根据误差理论,以中误差为标界,大于中误差的观测误差,其出现概率为0.32;大于两倍中误差的观测误差,其出现概率为0.05,;而大于三倍中误差的观测误差,其出现概率为0.003。

因此,测量工作中一般将容许误差定义为两倍中误差或三倍中误差。

当容许误差已知时,可以以此来确定某一观测值的保留或舍弃。

5.4 误差传播定律上文介绍了观测精度的评定指标,最重要的指标是中误差。

不过,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量都是观测得到的,有些量是根据观测值通过计算求得的。

例如,假设在某一普通水准测量工作中,A 点到B 点之间设置了两个转点,即共三个测站,虽然每一个测站的高差是观测值,但最终的AB h 是将这些观测的高差值求和而得到的。

从数学的角度看,在上述的例子中,B 点的高程实际上是各独立观测的高差值的函数值。

由于观测值误差的影响,观测值函数值显然也是有误差的,因此引出测量误差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如何根据观测值的中误差求解观测值函数值的中误差,而求解的依据就是误差传播定律。

测量中的观测值函数复杂多样,有线性的(一次函数,函数图像为直线)也有非线性的函数,误差传播在数学公式上并不相同。

5.4.1 线性函数的误差传播设观测值函数为:kx z =公式中的z 为观测值函数值,k 为一无误差的常数,x 为观测值,其中误差为x m 。

设x 和z 的真误差分别为x ∆和z ∆,由函数公式可得:x z k ∆=∆如果是对x 观测了n 次,则每一次观测的真误差关系式为:i i x z k ∆=∆将上式两边分别平方并求和,可得:[][]222xz k ∆=∆ 即:x z km m =可见,观测值与某一无误差常数乘积的中误差,等于观测值中误差乘以该常数。

设观测值函数为:y x z ±=公式中的z 为观测值函数值,x 和y 为独立观测值,中误差分别为x m 和y m 。

设x 、y 和z 的真误差分别为x ∆、y ∆和z ∆,由函数公式可得:y x z ∆±∆=∆如果是对x 和y 都观测了n 次,则每一次观测的真误差关系式为:i i i y x z ∆±∆=∆将上式两边分别平方并求和,可得:[][][][]yx y x z ∆∆±∆+∆=∆2222x ∆和y ∆均可正可负,而且因为是独立观测而互不相关,故y x ∆∆也可正可负。

根据偶然误差的第三和第四性质,观测次数越多,[]y x ∆∆越趋近于0,因此上式可变为: [][][]222yx z ∆+∆=∆ 即:222yx z m m m += 可见,观测值和或差的中误差的平方,等于观测值中误差的平方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