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第5章 测量误差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测量误差理论基础

由前面章节对基本测量要素的测量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认识:任何测量工作都必然含有误差;由于误差的存在,如果对一个相同的观测量进行多次观测,每次的观测结果会都不相同;多次观测可以提高观测的精度,且一般情况下,观测次数越多,精度越高。然而,为什么观测结果会出现不一致?为什么多次观测就可以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这涉及到测量学基础中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即测量误差理论。

5.1 观测误差及其分类

5.1.1 观测误差的来源

对于任何一种测量方法,误差是必然存在的,其来源的组成也是非常复杂的,有些可以测定,有些则无法判断。不过,从宏观的角度,即使误差的来源再纷纭多变,最终都是造成观测值与理论真实值的偏差,通过衡量这个偏差的大小和规律,就可以对观测质量作出评定。

测量中的误差主要是指观测误差,大体来自三个方面:

1)观测仪器

每种测量工作都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而且根据观测条件和精度要求等因素的不同,仪器又可以分为更多的门类。每种仪器都具有各自的精密度,但精密度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精准,例如水准测量中,水准尺的分划只能精确到厘米,而毫米位我们只能估读,这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此外,仪器本身也会含有一定的误差,比如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水准轴不平行、钢尺分划不均匀等,这些误差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2)观测人员

每个观测人员都有各自的生理特征,其感官尤其是视觉辨别能力是有限的,在照准和读数时就会产生误差,而且人员不同,产生的误差程度也不相同。此外,观测人员的操作水平、熟练程度以及态度和情绪都会对观测产生影响。

3)观测环境

观测时的自然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地形、风速、大气等,这些因素会对观测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观测仪器、观测人员和观测环境是造成观测误差的三个主要因素,又称为观测条件。

5.1.2 观测误差的分类

观测误差根据其分布规律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当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个相同的观测量进行多次观测,如果观测误差在符号和大小上呈现一致的倾向,即常数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观测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当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个相同的观测量进行多次观测,如果观测误差在符号和大小上都没有呈现一致的倾向,毫无规律性,这种观测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观测过程都同时存在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只不过,对于有些观测结果,系统误差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此时观测误差具有系统性;而对于有些观测结果,偶然误差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此时观测误差就具有偶然性。

系统误差会对观测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其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测量中可以设法将其削弱甚至消除。相比较而言,偶然误差由于在变化上不具有规律,其对观测结果的影响通常难以简单地量化,必须施以科学和合理的处理方法,而偶然误差的处理是测量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5.2 偶然误差的性质

假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个相同的观测量进行多次独立(各观测值之间不相互影响,即某一次观测所产生的观测误差不影响其它观测误差的大小)的观测。首先,该观测量具有一个理论真实值,称为真值X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未知的,需要通过观测求得。

如果观测不存在任何误差,那么只需观测一次,所得的观测值就是真值,即使观测多次也应该每次观测值都相等。不过,这种理想情况显然是不存在的,由于偶然误差(假设不存在系统误差或已被消除,后文同)的影响,实际上每一次的观测值i L 都与真值之间具有一定的偏差,称为真误差或观测误差i ∆:

X L i i -=∆

如果观测的次数足够多,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下列偶然误差的基本性质:

1)有限性: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

2)趋小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多,即概率要大;

3)正负等概率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次数相等,即概率相同;

4)均值趋零性:当观测次数趋近于正无穷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0,即:

[]0lim =∆+∞→n

n 实际上,对于在相同观测条件下所进行的任何一组独立观测,不论其观测条件具体如何,也不管是对一个还是多个观测量进行观测,偶然误差都会呈现上述的性质。只不过,观测次数越多,上述的性质体现得越明显。

根据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偶然误差的性质可描述为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其概率密度为:

()22221σσπ∆-=

∆e f 公式中的σ为观测误差的标准差(2σ为方差),其值为:

[]n

n 22lim ∆=+∞→σ

分析该分布公式,可得: 1)()∆f 为一个偶函数,即函数图像关于纵轴(误差值的出现次数)对称,也就是说,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次数相等。这与偶然误差的第三性质是一致的;

2)∆越大则()∆f 越小,当±∞→∆时,()0→∆f ;反之,∆越小则()∆f 越大,

当0=∆时,()σπ21=∆f ,为最大值。这与偶然误差的第一和第二性质是一致的;

3)将公式对∆求二阶导数,可得该函数曲线的拐点横坐标为σ±。σ越大,曲线越缓,即误差分布比较分散;σ越小,曲线越陡,即误差分布比较集中。因此,当一组观测的误差分布比较集中时,其σ较小,观测质量较好;当一组观测的误差分布比较分散时,其σ较大,观测质量较差。

5.3 观测精度的评定指标

测量中关于观测精度的评定指标主要有中误差、相对中误差和容许误差。

5.3.1 中误差

由上文可知,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其方差为:

[]n

n 2

2lim ∆=+∞→σ 该方差(或标准差)可以用来衡量观测的质量,即σ越大则观测质量越差,σ越小则观测质量越好。

不过,在具体测量工作中,要求观测个数趋近正无穷是不实际的。因此,标准差只是一个理论值,如果对其求在有限观测次数条件下的估计值,该估计值称为中误差m ,表示为: []n

m 2

∆±= 与标准差相比,中误差对于观测精度的评定具有更实际的应用意义。对于在相同观测条件下的一组独立观测,每一个观测可以称为同精度观测值,具有相同的中误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同精度观测值只是意味着这些观测值具有相同的中误差,但每一个观测值的观测误差并不相等。此外,在测量工作中,当精度评定要求不高时,为了计算方便,可采用平均误差或或然误差作为评定指标。

对于在相同观测条件下的一组独立观测,平均误差是偶然误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数学期望),即:

[]n

∆±=μ 对于在相同观测条件下的一组独立观测,或然误差ϑ满足条件:偶然误差出现在()

ϑϑ+-,之间的概率为0.5。在计算时,首先将观测误差绝对值按大小顺序排列(相等时须重复记录),然后当奇数个时取中间值,当偶数个时取中间两个的均值。

根据误差理论,当观测个数∞→n 时,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分别约为中误差的0.7979倍和0.6745倍。此外,由于偶然误差可正可负,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的值都带有±号。 5.3.2 相对中误差

中误差可以用来评价误差分布的情况,以估计地表示观测误差的绝对大小,但当观测量不相同时,就不足以衡量精度的高低。例如,丈量一短一长两段距离,均为同精度观测,且具有相同的中误差,但显然观测精度并不相同,距离越长,精度会越高。

在直线丈量的章节中,曾提及相对误差的概念,其值为观测值最大值与观测值最小值的差值除以观测值的平均值。不过,这其实适用于各观测值的观测误差未知的情况,并不精确。测量误差理论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评定观测精度时须使用条件允许下的最为准确和有效的评定方法。

当观测误差即真误差已知时,可以计算出中误差,用其与观测值(平均值)的比值评定观测误差的相对大小,这种相对误差称为相对中误差,通常写成分子为1的分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