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格律诗三美
三美 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

三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文学评论家闻一多在其著作《诗的格律》中提出。
三美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也称为“格律美”,是指诗歌在形式上所具有的美。
具体来说,“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包括平仄、押韵等要素;“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包括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建筑美”则指的是诗歌的结构和布局,包括章节、段落等组织形式。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整体美感。
三美的提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致力于追求诗歌形式上的完美,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得中国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富有表现力。
同时,三美也对中国现代散文和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许多作家也开始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和结构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三美”简析周兴梅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三美”简析肃州区下河清学区周兴梅[内容摘要]诗词是美的载体, 其文字精练,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古典诗词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
优秀的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诗是凝固的画,画是流动的诗。
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就象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
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文艺形式。
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
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
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
诗人既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在影响读者的感情又用调动语言的声音来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了音乐的效果。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必须押韵的,同时诗歌平仄律是借助有规律的抑扬变化,造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除了平仄之外,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同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欣赏古诗词,紧紧抓住色彩美、意境美、音乐美,走入诗言、诗意,真正体会诗情、诗境,领略其“形之美,神之韵”。
通过感知诗歌的美,在优美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从而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 古典诗词色彩美意境美语言音乐美[正文]诗词是美的载体, 其文字精练,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古典诗词是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
优秀的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
学习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色彩美、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语言美等,更能陶冶一个人的性情,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古典诗词流光溢彩的色彩美。
色彩是生命的外部象征,能给人强烈直觉,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
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
浅述闻一多“三美理论”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

浅述“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摘要:在20世纪20年代新诗创作过于随意散漫,闻一多就此提出“三美”理论,提倡诗歌的创作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成为当时新月派诗人的理论纲领,并对当时诗人产生巨大影响,新月派诗人和后世的诗人将“三美”理论运用于实践,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
关键词:“三美”理论;闻一多;格律浅述“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引言20世纪20年代,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早期的白话诗走向“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造成诗歌过度的随意和自我,诗歌界乱象丛生。
在这种情况下,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一、“三美”理论三美理论即指要求诗歌的创作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世上只有节奏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
”从表面上来看,格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属于视觉方面和属于听觉方面的。
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因为他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就没有节的匀齐。
”也就是,闻一多认为,诗的韵脚、音尺、节的匀称句的匀齐构成了诗的节奏,诗的节奏使诗富于音乐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闻一多的所说的格律是区分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闻一多所说的格律提出诗人可以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自己创造格律,一首诗可以使用多个韵脚,而不是如中国古典诗歌一般只有固定的格律。
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强调“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运用具有色彩的词藻,从而实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有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具有画面感,达到诗画相通。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及其评价
闻一多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他提出了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并作出了深入研究和评价。
新格律诗三美诗论是对唐宋格律诗文化传统的发扬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强调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闻一多认为,诗歌要追求音韵和谐、字句优美,同时注重形象的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这种注重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特点,使得新格律诗在表达情感和思想内涵上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贴近读者的感受。
其次,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评价是积极的。
他认为新格律诗在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自由的诗歌形式,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同时,新格律诗能够通过形象和音韵的运用,表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评价肯定了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推动和发展的作用。
然而,对于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三美诗论也存在一些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新格律诗在强调音韵美和形象美的同时,可能过于注重了技巧和形式,使诗歌的表达变得繁琐和复杂。
另外,一些人也指出,新格律诗在追求个性和创新的同时,可能忽视了传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规律,导致诗歌的整体效果不够协调。
总结而言,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三美诗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强调了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尽管存在一些质疑和批评,但新格律诗通过注重个性和创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闻一多在诗论《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指

闻一多在诗论《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指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是:建筑美,即是诗歌的形式要整齐,每一句话的字数差不多:音乐美,即是音韵语句节奏铿锵,押韵:绘画美,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
闻一多(1885-1946),字三友,湖北浠水人。
1928年应刘树杞之邀出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参与国立武汉大学的筹建。
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和文史研究。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

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
三美主张: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
新格律诗主张结构固定、诗句音节整齐、意象恢弘、言简意赅。
把新格律诗的
三美主张放在一起,就好像一个完整的百宝箱,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新格律诗的第一个美主张就是结构固定,它强调绝对以特定的体裁去表达情感,形成一种稳定有序的体裁,使诗歌得到更大的视野,从而增加诗歌本身的可观性。
新格律诗的体裁结构一般由节数组成,节数可以为两至八节,各节的内容则根据个人喜好而定。
其次是诗句音节整齐。
这也是新格律诗的特点,它要求诗句以特定音节为主,
唱诗时对读者有节奏感,从而非常节省读者的精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新格律诗。
最后是意象恢弘。
新格律诗要求把新时代的新风月、新思想、新语言运用到诗
文中,意象传达心情,而不是空洞地写作。
而新格律诗特别讲究言简意赅,表达一种极具艺术性又不失真实的审美感受,把精髓精炼的情感投射在诗歌的字句中,达到隐痛崇高的艺术效果。
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可以理解为是一颗宝石,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带给我们
无尽的阅读惊喜。
只要把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放在一起,就能创作出有声有色的诗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三美

《再别康桥》出自于徐志摩先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很多人都对这首诗作过赏析。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下面,为您带来“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三美”,更多内容尽在,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
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
《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刍议格律诗英译里的三美翻译原则

刍议格律诗英译里的三美翻译原则一、引言诗歌是摹刻诗人所处的时代、寄寓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怀、具有一定体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千百年来,格律诗一直是我国诗坛主流的诗歌样式,内蕴语法、语音、语词三大体系。
语法体系即形式系统,涵盖字数、行数、句式、篇式等要素;语音体系即音韵体系,包括押韵、平仄、节奏等维度;语词体系即意境结构,以意象为主兼有形式与音韵。
格律诗在形式、音韵和意境三方面皆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从形式上看,句式工整、语词对仗;从音韵上看,平仄相间、节奏和谐;从意境上看,平淡深远、耐人寻味,所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此外,格律诗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凝练之美,彰显了中华民族含蓄端庄的民族气质,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而汉语格律诗的英译工作任重道远。
二、译诗之桎,三美启之与其他体裁的诗歌相比,汉语格律诗因其形式、音韵和意境三方面的特殊性而更难翻译。
在形式上,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层面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分歧;在音韵上,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和押韵方式截然不同;在意境上,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会让译者产生不同的联想和观感。
针对汉语格律诗在形、音、意方面的特殊性,我国汉诗英译第一人许渊冲先生创造性地将鲁迅先生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移植到翻译理论中来,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即形美、音美和意美。
形美,即译诗重现原诗的形式美;音美,即譯诗复现原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意美,即译诗再现原诗的神韵美和意境美。
三、三美翻译原则的内在逻辑和实现方式(一)内在逻辑总述三美翻译原则的三要素为形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那么这三美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呢?笔者认为,若以人体为喻,形若骨,音似血,意如魂。
若论实现,形式之美,字行句篇;音韵之美,抑扬相间,用韵奏节;意境之美,物象为先,音形修列。
(二)形式美形式如人体骨骼,限定了格律诗写作的框架结构,在有限的篇式和句式里,格律诗的表达在结构上大多对仗工整,内容上简洁凝练,这就是格律诗的形式美,三美翻译原则中的形式美亦然。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摘要: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唯美诗人,他倡导的新诗格律理论对中国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人们对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
余光中《乡愁》的形式十分雅美,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因而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点。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格律;风格;节奏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01-02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他追求艺术上的严谨,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特质的同时,吸收了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弗莱契诗歌上的艺术特征而提出并倡导新诗创作要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等特点。
进而以及综合灵活运用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所营造臻致的思想性、艺术性交汇融合的艺术效果。
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些都是诗人在“三美”诗学理论主张下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成功试验。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它不仅以深刻丰富的意象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强烈精神诉求,而且在诗歌形式上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有效地助成了诗歌内在的哀婉情韵。
因此,笔者认为,《乡愁》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观点。
一、余光中《乡愁》的形式美在《乡愁》里,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从文学艺术作品结构层次理论看三美论

从文学艺术作品结构层次理论看三美论闻一多在1926年5月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诗理论主张,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美:指诗的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感。
摘要:许渊冲的“三美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即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图示观相层和再现客体层)异曲同工。
“三美论”正是融合了“结构层次说”的思想,可谓对层次理论的升华,尤其对诗歌翻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层次理论;《天净沙·秋思》;三美论中国诗词讲究格律、行韵,语言精练,字里行间含蓄唯美。
许教授是有史以来将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不但英译的诗词让人赏心悦目,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
其中“三美论”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伽登文学艺术作品结构层次论的影响,许教授在此基础上结合诗词的行文特点总结而来。
一、文学艺术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和三美论之间的关系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 1893-1970),波兰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将文学作品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一) 语音层次,具体意义的承载体,是词语能表达其意义的外部结构。
在作品构建中,语音的选择决定了文本的节奏。
(二) 意义单元层次,为整个作品提供框架。
英伽登将“所有和语词发音有联系并且和它一起创造了‘语词’的东西”[1]称为意义。
“语词意义是一个具有适应结构的心理经验的意向构成。
”[2]文学作品的属性由句子所构成的意群决定,即意义单元;意义由“语词”构成的句子展现。
(三) 图示化观相层次,任何作品只能用有限的语句表现有限空间内事物的某些方面,大量的“未定点”和“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进行系统组合与填充。
(四) 再现的客体层次,“再现的对象只具有实在的外观,并不是真正地在于实在的时间和空间中”。
诗的格律三美

诗的格律三美格律美,是诗的外部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人讲究“三分诗七分意”,其实就是说一首好的诗,往往诗意比诗形更为重要,或者可以说,诗意才是诗歌真正的主导。
所谓格律,指的是诗的内部组织和布局的一些基本规则。
如果以四言为例,它大体可以分为平起、仄起两类。
另外,在用韵方面,除了不允许犯孤平外,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
如,句中韵脚必须一致,即一韵到底;首句押韵、尾句不押韵等。
这样,《诗经》中的比兴句,被赋予了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作用,就不再只是单纯的叙事性的语句,而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质。
后来诗人受到乐曲节奏的启发,将比兴手法推向新的高度,把意象、意境、意蕴与音乐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比”“兴”交互为用的意象化的新诗体。
这一转变,使得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趋向在由整体到细部的层次上渐入佳境。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就是如此。
格律是诗歌美的骨架,格律美是无法超越的。
无论何种体裁的诗歌都需要格律,因为没有了格律,所有的诗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楚辞》正是采用了这种手法,将其作为自己诗歌理论的核心和美学原则,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成就。
宋玉《九辨》中有这样几句:“日忽忽其将暮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在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他通过“草木零落”、“美人迟暮”这样两个具有象征性的事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哀伤。
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是中国诗歌的独创,而屈原之后,绝少有诗人能够再次完美地展示这一手法,因而在格律美的追求上又有进了一步。
格律之美,在于结构匀称。
按照格律要求,中国诗歌大多是“抑扬格”的。
所谓抑扬格,就是用诗的前两句写事,用后两句写理。
这样的结构使诗歌的结构安排显得工整匀称,便于反复咏唱。
读者在朗诵的时候也易于产生节奏感,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是最高的艺术境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
文人士大夫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淡远,幽雅而静谧,极富于静态的美感。
诗歌的 三美 名词解释

诗歌的三美名词解释诗歌的三美:意境、音韵与表达引言: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表达方式,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而其中的三美——即意境、音韵与表达,更是诗歌独有的魅力所在。
本文将对诗歌的三美进行深入探讨,解释其含义,并通过丰富的例子和细腻的叙述,揭示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意境的美——抚慰心灵的画面意境指的是诗歌所能营造出来的独特情景或画面。
它通过笔墨之间的穿梭,将作者的感受与读者的情感紧密相连,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当我们读到一首充满意境的诗歌时,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妙的梦境,沉浸于其中,尽情享受其中的美好与舒缓。
例如,《登高》这首杜甫的名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这首诗中,杜甫描绘了一幅秋天北国登高的情景。
他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词藻,营造出风急天高的景象,猿啸哀婉的声音,以及落木纷纷的景象。
这些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登高的雄奇与寂寥,使读者与诗歌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意境的美是如何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语言运用,使得读者沉浸其中,产生强烈感受的。
意境的美使诗歌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种有形的图像,一种可以感知和欣赏的艺术作品。
二、音韵的美——节奏的舞蹈和和谐的交响音韵指的是诗歌中的声音和节奏,它是诗歌语言的基础构成部分,也是展示诗歌美感的重要元素。
诗歌通过优美的韵律和协调的节奏,使文字在朗朗诵读中产生共鸣,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声音的美和节奏的舞蹈。
比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平仄的运用和韵律的编织,让诗句如同水流般流畅而悠扬,读来如同一曲悦耳的音乐。
杜牧运用平仄和押韵,营造出冷冽秋夜的画面,并赋予了诗句一种韵律感和节奏感。
这种音韵的美让诗歌具有了动听的旋律,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
音韵的美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符号和感受的交融。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梁豪时间:2010-9-2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这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意识的、有理论的探索,其中最具纲领性的是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人,也是“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他在进一步实践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格律诗体中,又主要强调了诗的音乐美,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诗词茶座3:格律好诗三美,及提高诗作的快速通道

诗词茶座3:格律好诗三美,及提高诗作的快速通道(此文比较适合有一定阅历的成年学诗人)诗词茶座3开启。
今天我们沐浴着美丽的春光,在杏雨飞花中,泡上一杯龙井,继续聊诗词。
首先,我们这个诗词茶座不是授课,我也是个诗词学习者,和这里很多人一样,在途中。
在途中,我们就先休息一会儿,聊聊学习写诗的心得。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写好格律诗的快速通道。
格律好诗有三美,即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这是公认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既然爱格律诗,所有人都会想写的好点,至少看上去好点,一步一步提高自己。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教诗的方法,坦率地说,了解了,长知识了,可是如果我按照方法的提示,要看,背多少篇,估计至少10年后我才敢拿出一首自己认为合规的诗示众。
就像我们成年人学外语,如果按照小学,中学,大学的教材一步步跟着学,那我们在国外工作的人,至少要花七,八年的时间才能开口说话,说一口自己认为规范正确的外语。
这是一种痛苦的煎熬,现实中不是这样的。
在我的这个粉友群里,有几个带着我学诗的朋友。
他们有一个步韵唐寅《落花诗》的小组,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步韵了10首,我从第十一首开始跟,同时去补做那前面没做的作业。
我清晰地记得入群时问的傻问题:啥叫落花诗?啥叫律诗的虚实?啥叫撞韵?还有更可笑的:啥叫颈联?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才进入了学诗通道,现在能比较自信地每天发一首七律,在韵律和基本词语上不怕检验的七律。
从那时到现在,并不是很长时间。
如果要问我是怎样做到的,那就是,我找到了学诗的快速通道。
这个快速通道我们暂且起名叫“联网学诗法”。
这种学习法,应该对许多中老年有社会阅历同时又写过其它形式的诗的朋友有用。
前面我提到了我们在国外学习外语的状况。
这和我们半路学写格律诗很像。
那时有的人真从国内买了课本,一步步钻研。
我也是一样,学法语的时候专门托人买了好几本不同程度的课本,带光盘的,早晨打扫院子或吃饭的时候,背个双肩包,把播放器放在包里,戴上耳机一遍遍听,把那本《一步步学法语》整本书都听完了,还有北外的商务法语教程(大概是这个名字)二十多课都听完了,学完了,像学生一样每课都完成作业。
“诗歌三美”

谚 语
是非爱憎 知人知面不知心,识树识皮不识根。 奉承你是害你,批评你是爱你。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身正不怕影斜。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谚 语
磨练意志 自古英豪成大器,须知都不得从苦中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 诗歌的绘画美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 出来后却是 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 西。
● 诗歌的建筑美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 对称,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 落。
● 诗歌的音乐美
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 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 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 绘画美、建筑美。(见于《诗的格律》一文。)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讲究诗的“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 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作者在继承我过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 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 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 节奏感强。 2、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 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3、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 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的欣赏
1.诗歌的押韵 一般来讲,双句的最末一个字必须押韵, 第一句的最末一个字可押可不押。 2.诗歌的节奏 3.诗歌的主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三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三美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典诗词那么美,怎么去学呢?从哪儿找一个切入点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切入。
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
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
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
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第四种叫做“凄冷寒凉”。
诗的三美名词解释

诗的三美名词解释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自古以来就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它以美妙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展现着人类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的丰富性。
而要理解诗的魅力,我们需要了解其中三个重要的美学概念——美感、美意与美境。
美感,乃指人们在欣赏诗歌作品时产生的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是一种情绪的共鸣,在诗歌作品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愉悦。
美感的获得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每个人的体验可能各有差异。
不同的主题、意象、韵律甚至是语言的运用,都会引发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美感。
比如,某些诗作以饱满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色的优美和恢弘,使人感受到一种宏大的情绪,引发心灵的震撼和敬仰之情;而另一些诗作则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人类情感的温暖和婉约,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美感的多样性使得诗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触动着人们内心的弦。
美意,是指诗歌作品所要表达和传达的意义与主题。
它是作品中深藏的信息和思想,通过这些信息和思想,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洞察。
美意有时可能很明晰,诗人通过文字直接传递给读者;而有时则需要读者通过细读与思考来发掘。
美意可以是哲理、情感、社会意义等,也可以是对人生、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思考和热爱。
一首好的诗,不仅能够给人以美学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让人有所思、有所得,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
正因如此,诗歌一直是人们共同的思想交流和启迪的媒介。
美境,是指诗歌作品中所营造的艺术环境和空间。
在阅读诗歌时,读者常常会看到作者通过语言的运用,创造出具有一定气氛和格调的场景。
美境可以是自然的景色,也可以是一段时光或具有特定情感的时刻。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创作,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与现实不同的境界,让读者在心灵上得到片刻的宁静或者情感的释放。
诗人用语言艺术反映了自然力量与人的情感的契合,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领略到那种静谧与美好。
这种通过语言创造的美境,让读者与诗歌产生共鸣,进而使得诗歌的意义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
美感、美意与美境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读者欣赏和理解诗歌的重要参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格律诗三美
格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严格的规律和格式,包括音韵、字数
和句式等方面的要求。
格律诗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之一,它的写作技巧和表现力都
是无可比拟的。
此外,格律诗还强调三美,即音韵、意境和结构,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
三点。
音韵
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因此在诗歌的创作中,音韵的技巧是必不可
少的。
在格律诗中,音韵更是严格规定,对于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长度都有所要求。
这些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平仄要对称,二是声韵要呼应,三是韵脚要准确,四是音律
要和谐,五是旋宫起调要恰当,六是句末要稳妥。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严格遵守,才能使
诗歌的音韵和谐、抑扬有序,展现出崇高和优美的艺术性。
意境
格律诗的意境是指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思想、意象等方面的美感效果。
在使用意境的
时候,要考虑诗歌的主旨、情感等要素,通过对用词、形式、意象等进行处理,让读者感
受到诗歌的深刻内涵。
意境的运用追求的是形神兼备,要做到意蕴丰富、形式优美、情感
饱满,能够把文学、语言、人生的感受融为一体。
这样才能清新、明丽、优美地表达出感
人的诗情画意,达到艺术价值的最高境界。
结构
格律诗的结构是指诗歌的内在组织和外在形式。
内在组织要考虑诗歌的结构和章法,
外在形式则包括字数、语量、句式、韵律等方面的要求。
结构的设计要求创作者在诗歌中
注重情节的联系、紧凑有序、文字催化、主旨突出等元素,体现诗歌思想的连贯性和整体
结构。
此外,在诗歌的写作中,还要注意字数长短、句子与整体之间的联系、韵律的应用
等方面的规范,以使诗歌的结构更加完美、严谨和精湛。
总之,格律诗的三美囊括了音韵、意境和结构三个方面,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之一,其优美的音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令人陶醉和感怀。
格律诗既是文学创作的杰出典范,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