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课堂实录】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建立分子动理论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通过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从而提出假说建立理论,并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奥妙的好奇心。

2.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3. 了解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分子的特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体会研究微观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对学生来说,分子太抽象、太陌生,如何用情景撞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去说、去做,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的,那么这些分子是简单的堆积在一起构成物质的吗?还是在这个微小世界里有着自身的规律和奥秘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

2.探究学习教师:为了搞清分子的有关情况,咱们先做一个实验。

教师在两杯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滴入染了颜色的酒精,学生观察烧杯中液体的变化。

教师:发现了什么?学生:酒精散开了……教师:像这样,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我们称为扩散现象大屏幕投出两幅特写照片(如果方便可以用实物投影):冷水杯中红墨水丝丝缕缕,扩散不明显;而热水杯中鲜艳的墨水几乎染红了整杯热水,扩散效果很明显。

大屏幕上,两个烧杯中的实验结果形成强烈的对比。

稍停,让学生观察、感受。

教师(语调舒缓):关于这一现象,从分子的角度,你认为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定让学生尽意说,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不同的观点。

教师不要打断学生;而是认真地听,并适时把学生提出的关于分子的一些猜想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一般能提出:分子是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甚至提出分子间有间隙;但往往想不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教师:分子很小,我们看不见,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想象分子的特点,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用大屏幕投出图片,让学生明确研究微观问题的方法。

教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个现象。

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_八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

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_八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

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_八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福建省厦门松柏中学刘幼华仪器材料红外线演示仪、空气清香喷雾器、幻灯机、三棱镜、紫外线验钞笔、真、假钞票、太阳镜、防晒霜及课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知道看不见的光的存在。

2.确定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了解它们的性质。

3.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生产、军事、高科技领域等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尝试对不可见的事物通过其可见的效应来对该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在高科技上的应用,体会科技的力量。

2.客观地看到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破坏,从而形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情况学生活动情况引入新课:通过新奇的实验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兴趣。

师:我有气功,同学们相信吗?演示:打开红外线演示仪开关,让它发出音乐,当教师用手靠近红外线演示仪,阻断了它的红外线(不要接触到仪器),发现音乐嘎然而止。

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猜测、疑惑,都不信。

学生踊跃。

“老师,我也会”,其中一个学生上来演示了这个实验。

学生观察,思考,说:“这个位置肯定有光线的,要不为什么,手一挡住这一位置,音乐就停止呢?”激发学生自行设计出方案。

设计的成功给学生带来喜悦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信心。

新课教学物理学史在介绍的同时,也渗透了物理学的一种经典方法:对不可见的事物通过观察其可见的效应来对该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

课前的查找资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不同学生获取的资料不同,通过交流能够互相补充,且有利于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

由于红外线应用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用多媒体展示,能够补充这一方面的不足,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科技的力量,逐步形成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的意识。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看不见的光》优质实录教案学案练习反思建议整体规划单元测试(定)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看不见的光》优质实录教案学案练习反思建议整体规划单元测试(定)

红外线与摄影红外线是英国人首先发现的,人们常把光谱中看得见的那部分波称为光,而人眼看不到的称为“线”。

红外线产生于发热物体,它除可感受波长在380~780毫微米的可见光外,还可以感受770~1350毫微米的红外光。

因红外线光波的波长比可见光长(下图示意出可见光在整个光谱中的位置),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肉眼观察不到的事物。

1、红外线与相机的自动调焦(AF)在相机的AF功能中,红外线用于主动调焦的设计中(另一种常用于单反相机的自动测距称为被动调焦),利用红外线测距的原理是,在我们半按快门时,相机发出的红外线投射到被摄体上再反射回来,依据目标的远近使相机上的不同红外线接受点产生不同的电压,AF感受体再将电压转为电讯号来驱动镜头调整焦距。

2、红外线摄影据测试,在自然光辐射中红外线可达40%以上,在黑白摄影中可以通过使用特殊的滤镜从红~深红~暗红来阻挡可见光通过,从而使红外线影像在胶片上感光。

如“雷登87C”滤镜几乎可以阻挡全部可见光,以产生较纯的红外摄影效果,这种滤镜肉眼看去几乎不透明,具体操作时应先调好焦后再加滤镜,另外需要试拍以取得正常的曝光量。

一般情况下进行红外线摄影可选用“雷登25”红镜,也可产生较比明显的红外效果。

那么进行红外线摄影的理由何在呢?分析一下人眼看到最亮的物体,如蓝色的水面和天空,它们并不能反射更多的红外光,这样虽然在普通黑白胶片的成像很正常,在红外线胶片就呈现出较黑的颜色。

而树木和草地因叶绿素可以大量反射红外线而发白,以此来达到超乎现实的意境。

红外线不仅为摄影提供了特殊的创作手法,同时由于它的透射率高,遇到雾天及烟尘远景也可以拍清楚,在科研中常用于勘探和军事侦察。

利用红外线具有穿透图画表层深入颜料内部的特性,它还可以为大师们的名画判断真伪。

3、镜头上的“R”标记在大部分相机的镜头上都刻有红色的“R”字或红点,它就是红外线对焦标志。

红外线光波长,通过相机镜头后折射率比可见光小,这样就使得汇聚点偏向正常点的后面,如何将它拉回到正常聚焦点呢?操作方法是先按正常情况调好焦距后,再将对焦线稍转动向前以对准“R”处,如果被摄物体较远则可以忽略当然使用手动对焦相机进行红外摄影比较合适。

《看不见的光》教学反思范文

《看不见的光》教学反思范文

《看不见的光》教学反思《看不见的光》教学反思范文篇1:《看不见的光》教学反思在上这一节的时候,同事一直在提醒,这一节不是教材重点,不会考的,可以说这么多年从来都没有出过一道题,不如不要讲了……确实,“看不见的光”一节虽然不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但红外线与紫外线在生活和科技中应用广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我们没有忽视本课的教学。

还很认真的进行了教学设计。

整节课的主要思路是:还是编写完整的讲学稿,认真选择上课用的习题,力求扩大知识面,还是按教改的要求,不打折扣的完成课堂教学。

第一步,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步,对照讲学稿,完成复习预习部分;第三步,带着问题进行新课教学: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先看视频;然后归纳总结,然后做例题巩固知识点,完成了一个内容再进入另一个内容,第四步,小结主要内容。

Uyejiushi完成讲学稿上的填空部分,第五步当堂检测。

出彩的地方:1、几个演示实验,和图片,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2、两段视频的播放,使课堂生动起来。

3、观看视频后的交流讨论,放权给同学们,同学们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

4、选的例题习题,全面周到,很好的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

不足的地方1、对学生的疑问估计不足,交流讨论时,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些远远超出初中知识的范围,我们的解答也不尽如人意。

2、对不可见光的界定我一直把握不准,是不是应该说明它是一种电磁波,是不是应该介绍介绍电磁波普的相关知识。

3、电影还可以多找一点,多介绍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

篇2:《看不见的光》教学反思《看不见的光》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教学内容。

主要讲述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使学生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和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学生也许听说过红外线、紫外线,但认识很少,但因红外线、紫外线既有广泛的应用,与紫外线有密切关系的臭氧空洞也是环境保护的热点,因此,这一知识内容的介绍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环保意识,确认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由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不可视性,所以本节课在内容上抽象性强、可视性差,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即单薄又枯燥,如果按常规的方法去进行教学,学习效果就会较差,甚至会变成一节术语堆积、生涩冷僻的概念课,学生会因为死记硬背而觉得索然无味。

初中八年级物理《看不见的光》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物理《看不见的光》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物理《看不见的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红外线在生活中的用途;了解紫外线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红外线在生活中的用途;了解紫外线在生活中的用途。

三、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早晨的太阳并未出升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是什么原因?(光的折射)2、阳光经过棱镜的分解后发现有哪些色光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

新课教学:教师引导:光在生活中除了我们讲过的反射、折射及直线传播等方面的用途以外,有无别的用途?试着举举例子。

学生思考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回答。

一.光谱:同学们,我们知道光经过棱镜折射之后分解成七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

人们把按这个顺序排列的色光叫做光谱。

教师引导: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光是可见光,在红光之外还有看不见的红外线,紫光之外还有看不见的紫外线。

二.红外线及其用途:那么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首先我们看看红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何检测呢?如果把非常灵敏的温度计放在棱镜下让阳光照射,能够检测到温度计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温度也会上升,说明这里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看不见,这就是红外线。

那么他的用途都有哪些呢?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总结三.紫外线及其用途: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它有哪些用途呢?1.适当的紫外线照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2.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可以看到用紫外线灯杀菌。

3.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制作起到防伪作用。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五.板书设计第六节看不见的光1.光谱:2.红外线:(用途)3.紫外线:(用途)(危害)六.课后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1)光谱(2)红外线及用途(3)紫外线及应用。

初中物理_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看不见的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扩散的规律。

(3)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难点: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玻璃管、酒精、水、烧杯、红墨水、铅块、钩码、针筒、铁架台。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引领我们进入微观世界,你认识了哪些微观粒子?你能不能把他们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二、新课教学分子很小,我们肉眼无法直接观察,而且又真实的客观存在,这个世界也就显得特别神奇,你想不想去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幻灯片高科技视野下的分子和原子。

大家观察图片,根据图片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

一、分子间有空隙吗?实验1在长约1米的玻璃管中,先注入一半水,再缓缓注入一半酒精直到住满为止。

用食指堵住管口,颠倒几次后,你发现液面有什么变化?液面变低了,说明酒精与水充分混合以后,总体积减小了,为什么会总体积减小呢,到底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模拟实验】:花生与芝麻混合教师将一烧杯盛满芝麻,另一烧杯盛满花生,混合后再装回到原来的烧杯中,观察总体及变化情况。

同学们联想一下刚才酒精与水混合的试验中,同样的也是总体积比数值相加的要少,同学们想一下,为什么会这样,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促使这种现象发生呢?来同桌两个人互相讨论下,猜想一下两种分子间会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我猜想是酒精和水混合的时候,一种分子进入到了另外一种分子的空隙中去了,所以充分混合之后,总体积开始减小。

教师:说的很好,其实呢,酒精分子要比水分子大,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当两种液体充分混合时,水分子会进入到酒精分子的空隙中,也就有了刚才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总体积减小的现象了。

《看不见的光》教学实录与评析

《看不见的光》教学实录与评析

《看不见的光》教学实录与评析作者:张旭红马瑞兰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09期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看不见的光”。

主要讲述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使学生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和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设计思想:由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不可视性,所以本节课在内容上抽象性强、可视性差,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即单薄又枯燥,如果按常规的方法去进行教学,学习效果就会较差,甚至会变成一节术语堆积、生涩冷僻的概念课,学生会因为死记硬背而觉得索然无味。

本课教者尝试了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利用校园网引导学生在网页上探究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实现了多学科的知识交融,使学生建立了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保证了教学内容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浏览网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吗?利用的光源是什么?生:记得!是太阳光!师: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出示三棱镜),能得到一条非常漂亮的彩色光带,谁能说出它的颜色依次是什么?生1: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2:红橙黄绿蓝靛紫,而且说明太阳光是由这几种色光组成的。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演示色散实验,在教室的墙上得到彩色光带)。

那我们就把按上述顺序排列起来的彩色光带叫做光谱,(出示自制的光谱纸贴,粘贴在黑板上)。

师:我们看到的光谱最前面和最后面各是什么光?生:红光和紫光师:那么红光的前面和紫光的后面还有什么光?生:没有了师:真的就没有了吗?生:……生1:没有了生2:可能有,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看不见的光 教案

看不见的光  教案
看不见的光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时思维活跃、敢于质疑、表现力强、创造力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加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对看不见的光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这节拓展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拓展课的内容较正课深入,且不是教学要求,上课的时候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师生共同参与课堂。
【教师活动】
讲述:响尾蛇导弹采用的就是红外非成像制导技术。
介绍红外非成像制导的优缺点。
提问:如何准确区别目标和诱饵?
引出红外成像制导导弹,介绍它的优缺点。
【学生活动】
回答。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电影中的红外线报警器,校园寝室前的红外线报警器
播放视频,《纵横四海》的一段有关红外线的。
提问:这合理吗?
【学生活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红外线的特性以及应用;
2、了解紫外线的特性、应用以及优缺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的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视频等多媒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创新创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紫外线的优缺点。
难点:红外线应用的原理
四、教学法
教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
五、教学程序
环节一 回顾旧知 探索新课
【教师活动】
讲述:之前我们已经简单的介绍了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以及应用,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深入地了解一下红外线和紫外线。
介绍红外线的发现,红外线的分类,红外线的特性。
提问:生活中常见的红外线的应用有哪些?

初一物理《看不见的光》教学反思

初一物理《看不见的光》教学反思

初一物理《看不见的光》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为常识性了解内容,信息量大,同时也有大量的图片介绍,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和交流自己掌握。

针对本节内容的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采取阅读教学结合收集网络资源让学生阅读进行设计,试图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信息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并试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发现都有偶然性,科学家抓住了偶然的特殊现象并进行深入的探究,最终有了新的发现,对物理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中渗透物理学史、科学素养、探究意识。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分块阅读——交流整合——师生互动共同归纳
教学中的不足:
①、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需要教师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在学生阅读之前要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在阅读的同时使用纸笔勾画、思考,多种感官(眼、耳、手、脑)同时使用,以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部分学生不安要求阅读,致使部分学生阅读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②、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不知道什么信息有用,该提取哪些信息,怎样进行信息的归纳整合。

比如对"红外线的发现者"学生在阅读时很少提出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隐含了很有价值的德育渗透.
③、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表达、陈述,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欠缺,陈述的条理性、层次性等有待于加强训练。

初中物理_【课堂实录】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课堂实录】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看不见的光》学科物理所在学校授课教师《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看不见的光》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鲁科版)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第六节的内容。

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它是前五节知识的深化,探索的是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光,其神秘面纱深深吸引着学生。

本节内容与生活和科学技术联系紧密,教材图文并茂。

本节内容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科普知识较多,属于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典型课例。

2、教法: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各小组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验自然科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1、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光学的基本知识储备。

学生对“有光就有热”生活中已亲身体会,也了解了自动门自动打开是由于红外线的作用,医院用紫外线灯杀菌是利用紫外线,但不能利用红外线的性质解释自动门的工作原理,不能利用紫外线的性质解释紫外线灯的工作原理,不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究竟有哪些性质,根据这些性质怎样在生活中加以利用,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认识事物仅限于表象这一层次,表象阶段的思路很窄,对于红外线和紫外线应用的例子,学生见过的也不一定了解是不是应用了本节的知识,亟待通过视频和阅读、讨论加以确定。

2、学法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本节课将采用以实验、观察、分析、交流、归纳等为主要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合作学习,互帮互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神秘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揭开科学的奥秘,探寻应用与创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2)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及作用。

(2)初步尝试对不可见事物通过其可见的效应来对该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

看不见的光物理教案及反思

看不见的光物理教案及反思

看不见的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太阳光谱。

初步理解红外线及其特性。

初步理解紫外线及其特性通过观察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

通过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光谱及初步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

教学难点: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红外线,紫外线。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一导人提问用三棱镜将太阳光或白光分解为哪几种颜色的色光?它们属于可见光还是非可见光?二理解光谱出示光谱图,结合光谱图讲解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三红外线的相关知识定义: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能辐射能量的不可见光。

展示现代社会中人们应用红外线制造的产品。

它们应用了红外线哪些方面的特性?学生对教师展示的资料讨论、交流并和教师一起总结物体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越强红外线的特性:○1红外线热作用强。

○2红外线穿透水平比较强四学习紫外线的知识定义:在光谱的紫光以外,一种看不见的光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它们应用了紫外线的哪些特性?紫外线特性:杀菌和微生物、促动生理机能(维生素D的合成)、使荧光物质发光危害:过量的紫外线的照射对地球上的生物有害,甚至死亡。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保护大气层。

总结:少用或不用有氟利昂等物质的冰箱、空调。

五巩固练习,交流和小结物理教学反思陈明亮八年级物理对学生是一门新的课程,刚接触到这个门课时,学生往往有新鲜感,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

但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兴趣上,或者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在物理教学上,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反思:一、多做实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而这方面教学方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会使课堂更有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学校以有的条件,尽量多做实验。

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人眼看不见的光》教案及反思

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人眼看不见的光》教案及反思

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人眼看不见的光》教案及反思- 回顾之前学习的光的知识,包括可见光的颜色、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

-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家族图谱,向学生介绍光不仅仅只有我们能看见的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光,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如红外线和紫外线,它们也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对光的概念有更全面的认识。

3. 红外线的发现历程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精神- 讲述英国科学家赫歇尔发现红外线的故事。

赫歇尔在研究太阳光的热效应时,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彩色光带,然后用温度计测量不同颜色光的温度,发现红光外侧的区域温度升高明显,从而发现了红外线。

-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赫歇尔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红外线的发现原理,体会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细心观察和创新思维。

4. 红外线的特性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红外线的主要特性- 演示实验:用红外线取暖器照射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引出红外线的热效应。

讲解红外线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红外线烤箱、红外线理疗仪等,这些设备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来加热物体或治疗疾病。

- 展示红外线遥控器,讲解红外线可以传递信息。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红外线遥控器控制电器的原理,即遥控器发出红外线信号,电器中的红外线接收装置接收信号后实现相应的操作,如电视、空调遥控器等都是利用这一原理。

- 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能与红外线的热效应或信息传递功能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红外线应用实例,加深对红外线特性的理解。

5. 紫外线的发现历程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多样性,培养科学素养- 讲述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的过程。

里特在研究光谱时,发现用含有氯化银的照相底片放在紫光外侧,底片会感光,从而发现了紫外线。

- 利用多媒体展示里特的实验情境和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一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敏锐观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分子的微观世界的认识很少,本节课探究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教法的选择未知来源于已知。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直观贴切,新奇适当的问题情境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起点的定位,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

努力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生活情境中。

学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时刻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了解气态、液态、固态分子的状态。

3.能利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推想分子的运动和作用力情况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现象推测分子运动和作用力并进一步建立分子的模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家庭实验:取一个容器,先装入一半小米,再用大豆装满,然后晃动容器,使小米和大豆混合均匀,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课上与同学交流。

课堂实验器材:长玻璃管、橡皮塞、烧杯(三个)、水、酒精、注射器、红墨水、肥皂液、中间系线的铁丝圈。

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学生演示家庭实验,并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1、小米和大豆混合,体积减小,学生通过观察很好理解,为理解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提供一个实际的模型。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看不见的光》优质实录教案学案练习反思建议整体规划单元测试(定)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看不见的光》优质实录教案学案练习反思建议整体规划单元测试(定)

登陆21世纪教育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六节《看不见的光》教学反思
谢智斌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

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兼顾,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教学的效果。

1、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

光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说理、探究题的训练。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

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

虽然不可见光是人眼所不能观察的,但是可以通过另外一些相关的现象来证明它的存在,也可以教会学生怎么通过其它的现象来证明一些人感知范围之外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网精品资料·第 1 页(共 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八年物理上《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先学后教模式)修订版

八年物理上《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先学后教模式)修订版

《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导言:残阳敛起最后一抹余光,夜幕笼罩着整个伊拉克战场,潜伏的美英士兵纷纷走出掩体,他们借助先进的红外线夜视仪,如同长了夜光眼一样,在漆黑的夜晚也能看清周围的一切……在医院里,即使是白天,紫外线灯也照常亮着……这里都包含着红外线、紫外线的一些知识,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与红外线和紫外线有关的知识呢?问题1 红光外还有光吗?读一读:我们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几种不同的色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做一做:(1)在太阳光下用一个三棱镜把阳光分解成不同的色光,然后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可以发现温度计的示数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太阳光向外辐射能量.(2)将一铁块放在炉火上加热一会儿,在铁块没有烧红之前,用镊子夹紧取出(注意安全),靠近温度计,可以发现温度计的示数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铁块发出了一种不可见的光,向温度计辐射了能量.(3)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的红光之外,可以发现温度计示数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了红光之外有一种不可见光,它叫红外线.(4)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的紫光之外,可以发现温度计示数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了紫光之外有一种不可见光,它叫紫外线.结论:光能向外辐射能量,____叫红外线,____叫紫外线.问题2 红外线有哪些实际应用?想一想:一个物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时,尽管它外表看起来还与原来一样,但它辐射的____却大大增加.议一议:当人生病了,身体的某些局部温度发生异常,这时我们若把照相机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人体拍照,然后与正常的人体对比,医生可以以此来___.做一做:我们用遥控器可以自如的遥控电视机,现在用手指堵住遥控器的前端一个发光体,发现_____(填“能”或“不能”)对电视机进行遥控了.这是因为遥控器发出了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结论:红外线可以用于___,制成红外线夜视仪和___等.问题3 紫外线有哪些实际应用?查一查: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_____,从而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对于人体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有许多方面的好处.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在医院里,用紫外线灯来___.读一读:太阳光是天然的紫外线的最重要的来源.如果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全部到达地面,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都不可能生存.地球的周围包围着厚厚的大气层,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做一做:将验钞器的紫光灯打开,把伍拾元或佰元的钞票放在紫光灯下,可以发现钞票中有一些醒目的发出荧光的防伪标志,这是因为紫外线能_.结论:紫外线可以帮助人体___,杀死____,使___等等.要注意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要注意保护大气中的臭氧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看不见的光》学科物理所在学校授课教师《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看不见的光》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鲁科版)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第六节的内容。

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它是前五节知识的深化,探索的是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光,其神秘面纱深深吸引着学生。

本节内容与生活和科学技术联系紧密,教材图文并茂。

本节内容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科普知识较多,属于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典型课例。

2、教法: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各小组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验自然科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1、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光学的基本知识储备。

学生对“有光就有热”生活中已亲身体会,也了解了自动门自动打开是由于红外线的作用,医院用紫外线灯杀菌是利用紫外线,但不能利用红外线的性质解释自动门的工作原理,不能利用紫外线的性质解释紫外线灯的工作原理,不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究竟有哪些性质,根据这些性质怎样在生活中加以利用,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认识事物仅限于表象这一层次,表象阶段的思路很窄,对于红外线和紫外线应用的例子,学生见过的也不一定了解是不是应用了本节的知识,亟待通过视频和阅读、讨论加以确定。

2、学法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本节课将采用以实验、观察、分析、交流、归纳等为主要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合作学习,互帮互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神秘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揭开科学的奥秘,探寻应用与创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2)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及作用。

(2)初步尝试对不可见事物通过其可见的效应来对该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

通过收集数据、交流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2)通过阅读、讨论,客观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3)通过家庭设计,将红外线紫外线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发展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体会科技创新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作用。

难点: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防止紫外线过量照射给人们带来灾害。

五、教学策略本节内容是后两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的基础,鉴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本节内容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

通过猜想、讨论、解惑,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六、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红外线温度计;遥控器;手机;红外线迎宾器;紫外线手电筒;人民币;(分组共10组)。

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min)教师:知识的缺乏会闹出很多笑话,也成为喜剧创作的素材。

喜剧演员宋小宝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物理知识,是什么呢?我们看。

(视频:宋小宝喜剧:神奇的自动门)教师:是谁控制了自动门?学生观看喜剧,思考自动门自动打开的原因,体会喜剧创作的源泉,感受人眼看不见的光的存在。

学生回答:红外线控通过观看喜剧片段,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了解艺术创作的源泉。

八、板书设计六、看不见的光光谱(1)定义一、红外线(2)作用:热效应强(3)应用学情分析课程名称《看不见的光》学科物理所在学校授课教师《看不见的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有光现象的基本知识储备,也初步了解了自动门自动打开是由于红外线的作用,消毒灯杀菌是利用紫外线,阳光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促进对钙的吸收,知道转换法在认识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但不知道其工作原理究竟是怎样的,红外线、紫外线究竟有怎样的性质作用,这些知识点的缺乏,正是本节应该突破的重点。

生活经验:学生生活经验较丰富,对“有光就有热”、人过自动门、商店迎宾器的自动报警都有亲身体会,见过很多物品,但仅停留在表象层次,没能深究其工作原理,生活经验为本节课学习过程中举例、分析、总结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本节课必须有大量的视频,将学生不够了解的科技新领域带到学生面前。

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可以说是深深热爱着物理。

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对一些常见的自己不能合理解释的现象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的措施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们有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欲望,更希望自己像科学家一样有成就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科技创新是学生们的梦想。

认知困难:红外线和紫外线是看不见的光,抽象不直观,学生生活中不会观察,即使观察到的,了解面也很窄,书籍上了解的也不够专业,很多现象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甚至表示怀疑,必须由看得见的现象,经过学生自己的信息处理后,解除疑惑,才能充分理解其作用,学会应用。

对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设计探究实验,拍摄原创视频,通过直观的观察现象,总结性质作用;引进大量视频,将不同领域的事例引入课堂,带到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互补,使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再还原到生活中去。

学法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本节课将采用以猜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等为主要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合作学习,互帮互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神秘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揭开科学的奥秘,探寻应用与创新的方法。

效果分析课程名称《看不见的光》学科物理所在学校授课教师《看不见的光》效果分析根据本节课突破重点的几个策略,分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学习效果:1、原创视频的应用效果:红外线紫外线的发现、位置、性质,都是通过观察原创视频解决的。

原创视频的拍摄过程克服了很多困难,其达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欣喜的。

视频中清楚的看到,温度最高的位置就在红光端的外侧,这是本节的重大突破。

让学生好像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发现过程,相信学生会在以后的观察中更加注重细节。

运用光谱紫光段的外侧进行验钞实验,清楚的实验现象,让人惊喜的发现,看不见的物质的真实存在,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和网络中都无法查到的。

2、引用视频的英勇效果:本节课有多处视频插入,这些视频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内容,填补了学生对生活了解贫乏的缺憾,再宝贵的物理课堂上,容纳进大量的信息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深理解到,红外线、紫外线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更加热爱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确实是名副其实了。

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会深深吸引着孜孜学子位置奋发努力。

其中的惨痛教训“幼儿园事件”,种种的敲响了安全防范的警钟,科技的这把双刃剑必须是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驾驭的。

学生们会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3、合作学习中,利用团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3、小组合作交流的效果:学生对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还是很缺乏的,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分享经验。

进行分组实验,在团体合作中完成共同的目标,对新想到的创意进行研讨论证,走进生活,感受科技对社会的推动和改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4、应用创新的效果:家装设计这一环节,全面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达到学以致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鼓励了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的信心和勇气,享受到求知的快乐。

课堂自然流畅,学生的思维、创作紧紧围绕本节内容,在轻松的氛围里完成了对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学生感到惊喜、震撼、佩服、自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德育渗透的效果:克服很多困难完成原创视频,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经历了科学家科学探究的历程,感受科学家的探究思想,学习到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

在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过程中,体会科技带来的进步,和使用不当带来的危害,树立社会正义感教材分析课程名称《看不见的光》学科物理所在学校授课教师《看不见的光》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看不见的光》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鲁科版)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第六节的内容。

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它是前五节知识的深化,探索的是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光,其神秘面纱深深吸引着学生,课标对本节的要求不高,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了解更多的应用,科普知识较多,属于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典型课例,红外线、紫外线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达到“物理有趣有用”的境界,教材特点:教材从光的色散现象到光谱,进而研究不同光的热效应,通过温度的变化认识红外线的存在,分析得出红外线的特点,及此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红光端外侧有红外线,紫光端的外侧也有紫外线,进而学习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并做好紫外线的防护。

响尾蛇导弹是现代科技与物理知识的合璧,符合“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重、难点:本节的重点是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作用和应用。

难点是红外线的位置、应用。

通过两个原创视频:热效应现象和荧光效应现象,展现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和位置,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通过学生实验进行探究,分析归纳。

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通过展示视频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深刻领会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并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如何应用,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创设自动化现代化的生活,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教法: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视频展示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本节内容设计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课堂。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设计实验,体会一些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达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体会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和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测评练习课程名称《看不见的光》学科物理所在学校授课教师《看不见的光》学案及测评练习一:红外线查阅课本“红外线”部分,结合生活经验,先自答,后讨论,解答以下问题。

1、根据“红外线的热效应强”的特点,浴室里可以用来取暖,医学上用来治疗疾病。

2、根据“温度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强”的特点,一些摄像工具能区别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

用红外胶片给病人拍摄“”。

人辐射的红外线比草木岩石强,根据这个道理制成了,可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

(2)红外线可以用在红外技术上,在卫星上安装红外遥感器,可以接收地面辐射的红外线,监测地球,探测地下水;红外线还可以用来进行,电视遥控器发出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